云南day4
土林如雕空中横,人烟稀少蔚为壮。土林,一个我向往许久的地方。在地理课上,我第一次听到了土林,便一直想要亲眼看看这大自然的神奇造物。
这次,我终于决定来到土林。
从安宁到元谋的车程无疑是漫长的,更何况大巴驶出安宁时已是晚上。暴雨抽打着车窗,车上载满了人却寂静无声,与车窗外如同跗骨之蛆一般的黑暗一起,似是想要将我淹没
车灯劈开雨幕的刹那,一道闪电突然炸在远处的山脊上。惨白的光勾勒出盘山公路的轮廓,像一张被揉皱又摊开的考卷。海拔表数字不断下跌:1800米、1500米、1200米……
耳朵最先发出了抗议。
气压像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我的鼓膜,往内挤压、再挤压——直到听见“啵”的一声轻响,仿佛有层水膜在颅内破裂。紧接着,世界被塞进了一层毛玻璃,所有声音都变得模糊而遥远,只有自己的呼吸声在耳道里轰隆作响。
“跟随老师来这与我学业毫无关联的地方,真的对吗”我数着窗外倒退的公里桩,鲜红的圆圈在我眼前浮现,似是要用这半厘米宽的笔迹划定我这人生的疆域。“‘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呵,哪有什么无尽”
雨在下,雨一直在下,雨不会停。
直到,我来到了土林。
远远看去,在车上看到的土林千沟万壑。每次转过一个弯,那土林便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相比起来,土林有着张掖丹霞的瑰丽色彩,却比其多了几分精雕细琢的美感;有着黄土高原的辽阔与大气,却比其少了几分粗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于此表现的淋漓尽致。
自车上下来,站在山头上平视着面前的景色,层层叠叠的沟壑中流淌出赭红、橙黄与灰白的波纹,宛如大地的血脉。那些蘑菇岩,顶盖宽厚而基部纤细,似在挑战重力的法则;而尖峰般的土塔则如利剑指天,在蓝得刺目的天空下勾勒出锋利的剪影。风掠过,扬起细碎的沙尘,恍惚间竟似听见了远古的潮汐。
走到土林眼前,这里的美,是荒诞与雄浑的交织,是流水与风沙合写的诗。没有草木的柔化,唯有赤裸的土石以原始却又堪称奇迹的线条与颜色,向我们展示着它最真实的一面。每一根土柱都是时光的杰作,表面布满雨水冲刷的沟壑,侧面留着风沙打磨的痕迹。那些层层叠叠的沉积纹理,像大地的年轮般清晰可辨,记录着第四纪以来的每一次地质变迁。
“其坡突石,皆金沙烨烨闪闪发光,如云母堆叠,而黄映有光。时日色渐开,蹑其上,如身在祥云金粟中也。”这是四百年前徐霞客对这土林的描写。原来,早在四百年前,就早已有古人发现了这的美景。此时,此刻,此地,我竟是看到了徐霞客就站在我的面前,跳出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为我指引着前路的方向。
“它因侵蚀风化二来,又会因风化而去,它是否,会有朝一日不复存在呢”
显然,其绝对达不到“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境界,它并非永恒,每一场雨都在重塑它的形状,但这般脆弱的宿命,反而让它的存在愈发震撼,就像一场注定消逝的、大地自导自演的壮丽戏剧。
元谋土林的美,绝非是一句单纯的“好看”可以概括的,也正因读懂了土林,我才明白,土林对我的吸引力除了单纯的风景,究竟为何。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这土林的形成简直是一个奇迹。身处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使松散的土得以凝聚在一起;流水的侵蚀与搬运作用为其雕刻出了独特的花纹;古湖泊的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矿物质,不仅是差异侵蚀的关键,为土林增添几分变化,更为其画上了华丽的色彩。种种的种种,缺一不可,才缔造出了这瑰丽的土林。
从时空的角度来看,土林更是一位见证者。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或许曾在此仰望过同样的霞光、同一片星空;一千余年以前的大理国的人们,或许曾为这同样美丽的景色发出感慨,写下壮丽的诗篇。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四百年前的徐霞客顺着长江一路硕源寻到了这里,发现了如此瑰丽的景色,也留下了绚烂的诗篇。尽管自此后的四百年鲜有人来到这里,可我们正是追寻着他的脚步,来到了这里。
四百年前,那个布衣芒鞋的身影或许就站在此处。他抚摸过的岩壁,如今正硌着我的掌心;他惊叹过的"石浪千叠",此刻正将我的影子吞没。
“可惜啊,徐霞客科举失败能够不以为意,游山玩水,我想继承他的思想,却依旧被困在这分数里面”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岂能拘于一隅?" 恍惚间,有沙粒从岩顶滚落,像是遥远的回应。
霞客不曾为功名停留。他丈量山河的脚步,做到了科举考卷上的八股文做不到的行万里路;他记录下的每一寸地貌,都比殿试金榜更不朽。他岩层上雨水冲刷的沟壑——这些天然的"分数线",已经存在了上百万年,而社会划定的重点大学录取线,或许明年就会改写。
土林沉默的岩层告诉我们,真正的时代是以百万年为单位计算的。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不过是这颗行星上最浅显的一层表皮;我们视为人生转折的高考,在宇宙面前连些许涟漪都算不上。
可人生的短暂,才能催发出诗意的感慨;我们的渺小,恰恰成就了独属于我们的永恒。
苏轼曾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今天的我们,或许在这片时空之中不过微小的尘埃,可即便渺小如尘埃,我们却能通过对景色的共鸣,知晓古人、通达来着,留下自身存在的痕迹。我们对古人们产生了共鸣,因此古人们达到了真正的永恒;我们若是能对山水共鸣,若是能让后来者们感受到我们所感,对我们产生共鸣,那么就算是土林终将消散,我们依旧能永存于天地之间。
陈煜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这次的讲座的背景是出于文革之中的。正如樊老师之前所讲过的,文革与秦焚书坑儒一起,是中国文化界的两次灾难,对文学艺术的无情的打压与毁坏。而这次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就是文革的影响直至现在依然保存着。“文艺是为政治服务的”,虽然确实有这样子的合理性 ,但直接把他放到台面上,将其作为一个课程,就有点太可怕了。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问题一:你觉得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是现有体系下特权阶级过分的张狂行为,对直接关联百姓生计的东西不屑一顾,还有就是知网随便删2论文的这种学术圈的堕落
问题二:你觉得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是为了引进人才吧,但还是制度不严密被钻了空子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阅读《上海的红颜遗事》后,你对姚姚的母亲上官云珠,有怎样的印象?你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吗?从下面这封上官云珠在罹患乳腺癌后,给姚姚的信,你从中读出了些什么?
很关心,感觉是很经典的一种母亲的形象
阅读《画未了:林风眠传》的节选,林风眠先生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画做这样的处置?文中也提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其他文化人的命运,你怎么看?
为了不被文革时期的人批斗;很悲哀的一个时代,文学艺术都没能留存下来
阅读陆洪恩《最后的演讲》,你觉得他为什么在人生最后时刻,要发表这样一通“演讲”?而巴金的《怀念胡风》(节选)是《随想录》系列的最后一篇,他生前一直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这段脱离正轨的历史。巴金晚年的巴金为何在晚年要写下这样的文字,如何理解他的忏悔和反思?
为了让当时的人民群众看清当时的局势吧;一个是他对别人的行为,还有一个是他也不希望这些作品就这么消逝了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这次讲座讲的是姜夔。对于姜夔这个人,至少我只是从我初中语文老师提起过,只有一个“深情人”的印象。所以我这节课的想法起伏很大。你要说他深情,是真的。在十几年后他还能写出两处呻吟各自知这样的文字,但他又在几年后看着非常开心的写了一首过垂虹,写的“小红低唱我吹箫”。在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原本不是很愿意相信这是我以前印象里的深情诗人,但或许这才是一个人真实的一面之一吧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这次的时文讲的是有关美国关税的讲座。其实这次的讲座让我最幡然醒悟的是一句话“大多数的美国民众想的和你一样,认为是政府买单”。在此之前,我一直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会有叫好的态度,知道这次才明白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还是有点感慨教育的重要性。另外,有关中世纪,收到各种游戏的影响 ,我一直更加的对当时的艺术和建筑风格比较感兴趣,没有阅读过各种骑士文学,这次也算是给了我一个机会去更加深入的接触
-
[时文讨论]预习:特朗普的“关税大战”问题1、你如何看待特兰普的关税政策?
不排除是特朗普为了自身利益做出的一种决定,但更多的还是一种撕破脸单独对外表达
问题2、阅读材料二、谈谈什么是关税?为什么会有关税?
关税的本质上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防止自身收到外部的冲击从而导致崩溃
问题3、如果一个国家提高关税,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对企业来说,提高了关税相当于给他自己提供了一层保护伞,她可以在这里面安心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但也可能失去创新内驱力,同时削弱国际竞争力;对个人来说,商品的价格会有所上升;对国家来说,可以提供一个产业升级的契机,但同时也会影响国际声誉,引发贸易争端 -
4月26日 中世纪预习1、提到中世纪,你最先想到的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是什么?
肮脏混乱;骑士
2、请仔细观察所提供的地图,图片见会员群
(细节探索可见The Largest Medieval Map | Mappa Mundi Hereford)
回答:在这幅地图上有你觉得特别奇怪,引起你好奇的地方吗?请至少找出两个,尽量不要和其他的同学重复。
整个地图为什么是一种奇怪的图形?贵族区之中那个红色的是什么意思
3、请比较阅读《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中两段描述骑士之死的场景
回答:
1)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你觉得不理解的地方吗?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2)从描述中,你觉得罗兰骑士和西格弗里骑士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请援引具体的诗句作为支持。
都信仰着自己的宗教,有着不屈服的品质
不能让异教徒占有它,
我宁愿死去,天父啊,
决不能让法兰西蒙受耻辱勇敢的西格弗里说道:
“西格蒙特我父,请你留在本国:
只要天主给我们降福,
我们一定会安然无恙,回到莱茵。
3)在这两段描述中,哪一位骑士之死给你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援引具体的诗句展开分析。
洗个福利2,因为比起上一位骑士来说,他是在身边人的背叛之中死去的,有种英雄的无力感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这次的讲座讲解的方式是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很多地方和上次讲的陆游做了一个对比。同为男儿,一个骑马心似铁,一个骑驴过剑门。辛弃疾相较陆游而言,无疑是幸运的。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凭借着自己的好身手立下军功,名震四方接近了自己的理想。但他也是不幸的,在之后的年岁里,他靠着皇帝的信任坐上了高官后,却因为官场上主和派的弹劾被免职。相比起陆游来说,他的一身更加的起伏与壮阔,因此他才能在逼仄破旧的小屋内写下万里山河的词句。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
3月22日 南宋理学讲座 & 读书小组这次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加讲座。看了反馈之后我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口中作为统治工具的理学,其本质并没有那么不堪,或者说是有自身的内核在其中的。朱熹理学作为一个正统的学术,他的核心宗旨也离不开一个最为基本的道德观
-
3月15日 绍兴和陆游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有关这这次的时文讨论,我想补充一个还蛮有意思的点,就是我问了四个ai有关 “ai是否具有智能”的问题,ChatGPT、ds、nova和文心一言,这四个ai给我的答案是高度一致的,甚至连称述方式和逻辑都是一样的,我觉得这蛮能说明问题所在的。
至于行前讲座,这次对于越人形象的讨论我感触很深。越王勾践:我们都知道他卧薪尝胆,可以说是隐忍的代名词,可是他兔死狗烹的事情却无一人提及,甚至包括说后面 二百人引颈自戮从而获得战争胜利的故事,更是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越人是隐忍,是 团结,但这种 方式还是让我有点不敢相信。只是可惜因为学校的缘故没有办法参加行走 -
3月15日时文讨论: 如何看待AI“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你在使用AI时,有没有遇到过“AI幻觉”?根据文章,AI幻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AI有没有“智能”(它理解吗?)?
有,尤其是在查讲坛内容里的材料的时候 ;我现在对ai的感觉就是只能问简单点的问题和有逻辑性的问题(数学题),其他的没办法完全理解你的意思
这篇文章有没有解决你对于AI的困惑?假如你有机会与AI领域的专家深入交流AI,你会问专家哪些问题?请列出你好奇的问题。
如果说把现在市面上的ai模型整合在一起是否会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
未来的ai模型是否会偏向专业化领域的单独训练 -
3月15日 绍兴与陆游行前讲座预习1、读陆游晚年所写的沈园系列诗,你从诗中读出,他对于年轻时候,和唐琬的感情,有怎样的追忆?
十分的怀念当初的时光,仿佛春梦一场,对时光的变迁很是感慨
2、阅读陆游所写的山阴相关诗歌,陆游笔下的山阴的自然山水和文化景观是怎样的?结合他的人生经历,绍兴山水和文化对他而言,有怎样的影响?
是一种很让人陶醉、民风淳朴又可以有闲情雅致的地方 ,,或许对于陆游来说,这里就是在漂泊的大半个人身之后的应许之地吧,让他逐渐从先前的伤痛之中缓和了过来
3、看视频《浙江的地缘和历史》,结合范仲淹《清白堂记》(旧址在绍兴府山),你有哪些依然不理解的关于浙江地理和历史的问题?你认同其中对浙江人精神的概括嘛?如果你来概括“越人精神”,你会怎么概括呢?
大概就是坚强吧,还有就是低调了 -
3月8日 陆游 & 读书小组其实在这次讲座之前,我一直不了解陆游其人,只知道教材里的爱国诗人这个形象,最多也只是加一个忧国忧民,但是这次讲座却让我了解到陆游究竟是怎样变成这么一个爱国的人的。尤其是他的祖父辈,可以说是用一身来践行了儒家传统的礼。生在这样的家庭之中,陆游这么爱国,也就很理所当然了
另外,上次师母讲了有关黄庭坚的书法之后,我每次读一个人都会选择在读诗之余看一看他写的字。在陆游的笔法之中,我看到的是他的心路历程,这也是书法的魅力 -
3月1日 李清照 & 时文讨论这次的讲坛因为学校要考试了没有去,看了同学们的反馈,好像是有一个小节目,没有看到还是挺遗憾的。还有就是我看到了对于李清照本人的讨论。之前我就听我老师说过李清照怎么怎么样,但是我觉得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至少现在来说,她比起她的丈夫来说是更加出名的,单单是这一点就已经足够说明她的才华了
-
3月1日 哪吒2票房的时文讨讨论问题一:你是为哪吒2贡献票房了吗?你对于哪吒2超过139亿(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月26日13时)的票房有什么样的看法。
没有;我始终对中国的统计数据保持有怀疑态度,抹个零头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问题二: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给哪吒2刷票房等于“升国旗”的现象?(可以从观众、电影发行方等方面出发,结合他们的动机进行思考)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很难绷,感觉就像是不看连政审都过不了一样,而且也很难弄明白贡献票房的目的,电影的用途不就是用来看的吗,喜欢看就看,不喜欢看就不看 -
2月22日 宋诗与江西诗派 & 读书小组这次的讲座讲的是江西诗派。之前樊老师在讲韩愈的时候就提到过中国第一个诗派,这次我一听,怎么又来一个“第一个诗派”,再一听,原来是真正意义上的门派。从这里我觉得可以看出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为什么前朝是文人们没有如此的成建制的组建一个诗派?要说个人精神品德,建康七子的风骨未尝不好;要说写作诗写文,韩愈同样在行;要是看朝代发展,唐朝何其鼎盛,李白又何尝不是力压群雄?我想,这个的答案恐怕还得慢慢寻找
另外还有印象很深的就是师母讲的书法内容。这次因为师母说让我上去表演的原因,我在讲座开始前很认真仔细的感受了花气熏人贴里的内容,而到讲书法的时候,我发现原来不懂的书法在师母的讲解下,也和他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结合了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 -
2月15日 行走汇报和历史讲座对于这次的行走汇报,其实我最大的感触并不是什么做出汇报的成就感,而是同学们在思考的情态。不论是苏轼也好还是台上台下的各种互动,都是我们在通过汇报的方式来还原当时的场景,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情形以及在场景之中的思考,对我的启发很大
之后樊老师讲了49年后的中国文艺史,而不可分割的就是各种政治运动。对于历史教科书,不仅是初中,高中也是将文革当做一种必不可少的探索来讲的,而真正的历史早已被洗干抹净,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一个党派这样子书写历史,又与封建何异呢 -
2月15日 历史讲座预习类似于苦难行军的感觉,写的是部分的干部的错误以及是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道路
-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读这本书之前,便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我:为何书名取了掬水月在手这样的名字?读完再来看,这书名确实贴切:不同的人看叶先生,就如同捧在手中的水月一般变化不停,但无论如何,叶先生都是那轮娇姐的月亮。
说说让我感触很深的地方吧。叶先生的童年时期是在战火之中度过的。祖辈担任过二品的高官,父亲在航空公司任职,在她上大学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了。让我最感慨的地方并非是母亲对她人生的种种影响,而是身边人的反应。之前每天习惯会说一句“妈我走了”,却空落落的发现没有人可以听到了。她的父亲在看到战争胜利的希望之后积极的给家里写了信,信的开头依然是叶先生母亲的名字——虽然只有几笔,但在她的笔下,我看到了一种忧愁与悲哀。
后来叶先生就结婚了。这婚姻我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要耽误他了,就这样吧”很难想象,这会是一个这么轻易就做出来的选择。结婚、生孩子、逃到台湾、被捉入狱,这一切的一切除了她写的诗,其他的似乎与普通百姓没有什么不同。之前在讲鲁迅的时候老师便提到过要探寻文人们的另一面,而这次,又是叶先生自己将这另一面毫无保留的展示给了我们。
另外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席慕蓉写的那一篇文章,是关于寻根的。之前的讲座里提到过席慕蓉,因此我才能够理解寻根对于他的意义;而在这次的寒假行走之中,有同学也在行程之中找到过自己的“根”,再结合书中所写,让我感触很深。这就是传统文化中很珍贵的一部分,不仅是对于自己的来源的追忆,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一旦根断掉了,文化也就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