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吴

吴青禾

@吴青禾
关于
帖子
3
主题
0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吴 吴青禾

    8.30讲座反馈

    1. 最初讲解了奖惩措施,作为新生,我本以为看过关于守则的文档后就已了解规则,但实际上我无法解释出来为何作业问题三次要被标黄,以及随后该采取何等措施,反映出我对于讲坛的规则实际上了解并不充分,结束后又回顾了一遍。最重要的是态度,即承认错误,就像是ppt放出的申请新账号示例,只有对于事件的陈述,却无对于“自己做错了事”的表态,是不合规范的。
    2. 行走报告分为三组,我未参加此次行走,从暑假前最后一次讲座的内容,以为会将所有所见所闻汇聚为一个话题阐述,但现在看来,将不同部分分开讲述能更好地练习知识点,或知识面的联结,并更全面地讲述行走中的所有话题。虽然时间原因,后面两组没有多讲,但第一组的内容就已引起我的许多思考。不仅有以“牛”为代表,非鼎形式的青铜器及其出土地点所代表的民族迁徙,还有金人铜马在铜牛之上所代表的游牧民族进入当地,与本土农耕民族发生冲突的象征,都不断提醒我要将之前所了解的知识用起来,联系起来。《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以汉人角度书写这一点我未曾料到,为我在之后读书分享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点,即思考作者的身份,态度,以及作品的类别能为我们的阅读带来什么影响
      古代滇组的南诏铁柱令我思考民族交融的结果。诚然,铁柱旁用汉字叙事可能是对于汉文化的认可,但这种认可也可能代表本土文化被侵略,以致于逐渐融入中原,独特内容消失。正如对联所说,上联体现了不同民族将铁柱的象征融入自己的信仰文化,以进行自己独特的祭祀,舞蹈等活动,但下联最后的“荒祠”,我认为极可能是中原文化发扬,将本土文化挤兑,乃至消失殆尽,导致曾经的祠堂逐渐无人再来。
    3. 读书分享了《上海的金枝玉叶》,我本对于黛西的“爱人”思想有误解,现在了解到,她实际上无时不刻在贯穿爱人思想,面对艾尔伯德的包办婚姻,她的拒绝理由是“no fun”,似乎仅仅是因为自己认为对方没意思,将“骂名”引导至自己身上,而不是表示“他无法让我产生爱”,足以见到她的“爱人”思想之伟大
    本周要点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吴 吴青禾

    戴西的足迹:行走感想
    空气热得发沉,像捂着一块湿毛巾。我们几个同学在地铁站看汪曾祺《跑警报》中学生的松弛感,思考了一会其中缘由,便走在上海的梧桐树荫下,去寻找《上海的金枝玉叶》里黛西留下的痕迹。我们没有进入任何一栋建筑,或许身临其境感弱了不少,但是这些地点早已物人皆非,隔着围墙或马路静静地看着就足够。
    黛西的母校如今是市三女中,高高的灰色围墙圈起一片安静,墙头探出一些老树的枝叶,郁郁葱葱。围墙后便是操场,但其与旁边建筑早已不是书中黑白画的老式砖房与尖顶。阳光透过浓密的梧桐叶,在围墙上洒下斑驳晃动的光点。我试着想象百年前,年轻的黛西穿着校服从这扇门里进出的样子。书里说,这所学校规矩极严,走廊相遇要侧身礼让,餐具碰撞声会招来训斥,连推开图书馆椅子都须轻如落羽,看似是精致优雅的“牢笼”。但也是在这里,黛西因未婚夫只懂得惦记玻璃丝袜的结实,拒绝了家里安排的婚事,可见学校并不教授古板沉闷的礼节,而是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拥有的成长,爱人,生活的方式。仅仅站在门外,我也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一股严苛的规矩所锻造的内心独立判断的勇气,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她敢于对不想要的事情说“不”。
    离开学校,我们拐进利西路。黛西家门口已被新建的小区楼房堵塞,两旁的老房子被高大的梧桐树荫遮蔽着。44号就在一个转角。那是一栋小小的、旧旧的白房子,红瓦的屋顶有些褪色,门柱上曾经精致的雕花,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和几个门牌。它安静地缩在树荫里,和周围的老房子几乎融为一体。如果大门一堆信箱旁有文物保护的标识,很容易就错过了。很难想象一个装满电动车和各种杂物,甚至被分给了几户人居住的房子就是书中那位“金枝玉叶”小姐曾经的嫁妆,是那个拥有玫瑰园童年、生活优渥的黛西的家。
    但我知道书里的故事。我知道后来,这栋漂亮的洋房不再是她的归宿。她住进了狭窄破旧的亭子间,用熏得漆黑的铝锅,在小小的煤球炉上,为儿子烤出彼得堡风味的蛋糕。屋顶有破洞,夜晚能看见星星,儿子笑着说那是“睡在星空下”。此刻,望着这栋沉默的小白楼,眼前仿佛叠印着两个画面:一个是阳光灿烂的花园洋房,一个是星光漏下的破败小屋。巨大的反差,无声地诉说着她所经历的时代洪流与个人命运的跌宕。没有讲解员,只有眼前的旧房子和书中的记忆在对话。阳光照在斑驳的墙上,那褪色的白,像是时间冲刷后留下的坚韧底色。
    天有些阴下来,风吹过梧桐树叶,沙沙作响。我们站在街旁,没有人说话。我想起黛西后来的日子。书里写她刷过厕所,干过农活,被剃过头。但她告诉女儿劳动能“保持身材”,对肯尼迪夫人说那些经历“丰富了她的人生”。站在利西路44号对面,看着这栋普通甚至有些陈旧的小楼,我突然明白了点什么。所谓“金枝玉叶”,并非郭家大小姐的身份凋零,也不是这栋曾经华美的房子被占据,而是精神内核,是无论身处花园洋房还是破败亭子间,都能在煤球炉上烤出蛋糕的那份平静;是无论何时都在寻找生活的乐趣,并享受它的fun;是在巨大的落差和磨难面前,依然能挺直脊梁、保持内心尊严的那股力量。就像她的名字“Daisy”——雏菊,平凡,微小,却能在任何缝隙里向着阳光生长。离开利西路时,抬头看见浓密的梧桐枝叶在风中摇晃,筛下细碎的光。那位对镜头优雅微笑的黛西早已不在,但这树影婆娑的街道,这沉默的校门和旧宅,仿佛还在低语着一个道理:真正的优雅与高贵,金枝玉叶,不在于拥有众多财富来铸造纯金大树,而在于当生活的风暴将物质条件席卷而去时,精神深处是否依然能保有那份不屈不挠的生机,像石头缝里的雏菊,安静地、坚韧地,向着光。
    最后一站是黛西在上海最后时期的住所,小巷旁依旧挂着上世纪末的优雅灯泡,大门旁是浮雕与巨柱,侧边的房间被围墙拦住,只露出上半部分的尖顶,似乎另一位优雅的老妇人在隔着面纱微笑。

    文化行走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吴 吴青禾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我翻书翻得比较猛,略过了前言,看到了目录,在其中六岁那年的标题令我印象最深:爹爹带我们去一家叫“上海”的中餐馆。在其他的优美文采的标题中,这一个因为其透露的童真而格格不入。注意到书的目录是按照主人公Daisy的一生安排,于是我便想:这个人的天真和无忧无虑是否也随着时间快速消失了?因为每一章总是会在结尾引导至中年的遗憾,即使开头写的是某一岁的节点大事。整本书读完,我认为或许作者本人并没有从戴西的不幸中释怀,毕竟这本书由她执笔,尽管口吻看起来平淡,其中用词中的怜悯与愤懑遮掩不住地从书页中渗出。但对于戴西本人,我想,从来没有所谓“不幸”,因为她根本不考虑做“不幸”“无趣”的事情。
    从戴西年轻时期开始,我就知道“她对于烂漫的追求随时间丧失”是错误的。自始至终,她追求的是在事务中寻找乐趣,然后做感到乐趣的事情。前半生的优越物质条件和先进教育水平使自由烂漫的天性与优雅规矩的举止融合,年轻时,她追求浪漫自由的爱情,认为那样才是“fun”的,选择了盗走她美丽画像的学生,拒绝了贵族家庭的订婚。晚年,她对于轻易拒绝艾尔伯德家庭的婚事懊悔,但并不是惋惜看走了眼,只是认为当时不够委婉,对热情招待她两年的家庭带去了伤害。很明显,虽然学会了礼仪,年轻的戴西还是如所有年轻人一般,更听从本性里刻上的自由,优雅则在晚年弥补了本性受伤的缺口,她用更全面的眼光看待以前的琐事,但受教育带来的得体举止没有代替本性行事,而是与本性的自由融合,为追求乐趣这一目标服务,正如她依旧不觉得看走了眼,自己的婚姻选择是正确的。网上许多的营销号说,家庭给予的物质条件让她生性浪漫,追求自由,因此拒绝了婚事。我认为这种说法完全错误,她对于乐趣烂漫的追求是本能带来的,因为即使中晚年失去了良好物质条件,她依旧能用铁丝烤面包片,用铝锅做彼得堡风味的蛋糕;更何况她自己也认为钱只是“money”,不是一切。
    中年时,对于乐趣的追求更加明显。我很难从戴西自己的回忆中找到对文革时的经历的不满,控诉,只有对事件的描写,以及自己在其中感到的好奇。在被指责罪行时,她只有对于人群会如何控诉她的好奇,以及听到匪夷所思的指控后的憋笑;在每月自己只有六元,以最便宜的阳春面作晚饭时,她描写了对于自己钱财支配的分析,对于那碗美味的怀念,唯独没写对于钱太少的抱怨。作者陈女士的怜悯愤懑反而十分强烈,但我想,就连戴西的儿女都只在她逝后了解到这些待遇,并感到震惊,那除戴西外的任何人恐怕都会充满不满吧。她对于乐趣的执着十分纯粹,不同于现代一部分网络博主,以所谓“抽象艺术”的大吼怪叫与莫名抽搐在直播间中吸引流量,现实中老实安分,戴西只有对乐趣的追求,富有时有,贫穷时有;自由自在时有,强制劳动后也有。她如同现代的加拿大主播XQC般对生活有纯粹的热爱。
    老年的戴西依旧在追求乐趣,但其中令我惊讶的是她于晚年依旧学习,写书,教书的习惯,并且还能引导采访者向好的一面看。我想到两句老话:从好的一面看事情,以及活到老学到老,似乎她是我认知中唯一一位做到以上两句话的人。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上世纪末的生活,从戴西的中年开始便无法太多共情,但她对乐趣的纯粹追求,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少时教育的身体力行依旧令我印象深刻。

    书讯微博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