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喜剧故事》读书小组预习1
预习问题:
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①《拜月记》蒋世隆
核心冲突:王瑞兰思念丈夫却遭到父亲阻止,蒋瑞莲思念哥哥却苦于难以找寻
形象:感情专一、不慕名利
蒋世隆与陀满兴福前往京城应试,打听妻子的下落。我觉得他前往京城不是为了考取官名,更多的是为了找到妻子瑞兰,这是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功名利禄的不为所动。考中状元后坚决不肯再娶,这是对妻子的忠贞不渝。
②《李逵负荆》王林
核心冲突:李逵误以为宋江、鲁智深强抢民女,辱骂二人并押上人头,宋、鲁怎么也解释不清
形象:深爱女儿、机智灵活
爱女心切的王林以为来人是自己女儿,一把将其抱住,没成想被李逵的胡子扎了一手。贼人送回女儿后,王林将其灌醉,并支走小喽啰,上梁山报信,他的机智终于给女儿报了仇。
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不一样。
《拜月记》“喜”在有情人终成眷属;“喜”在夫妻、兄妹重逢;“喜”在穷书生考中状元;“喜”在家族冤屈终得平反。
这反映出作者对“门当户对”思想的极力反抗、对感情专一、不慕名利等美好品质的歌颂。同时,蒋世隆考上状元才得以正式迎娶王瑞兰的俗套结局意味着作者仍未摆脱封建礼制的枷锁。而陀满兴福在目睹了战乱对百姓的摧残后不为多动,依然想要通过科举重新当官,最终也是倒向了腐朽黑暗的封建王朝。《拜月记》是一个郁郁不得志文人的自我觉醒与自我挣扎,他虽有批判反抗封建朝廷之意,却还是落入俗套,在“忠君”思想的影响下继续辅佐昏庸无能的皇帝。
《拜月记》的作者代表了封建社会形形色色的普通百姓。他们渴望挣脱传统婚姻的束缚、追求天下太平美好、也依赖于科举及第,效忠君王。这部作品更容易受到百姓的喜爱,尤其是那些怀才不遇的文人与将士。
《李逵负荆》“喜”在李逵这个角色本身:他嫉恶如仇、鲁莽冲动,让人觉得可爱。当然,也“喜”在李逵一口咬定宋江是贼人,赌上自己的人头,还差点砍了梁山泊大旗;“喜”在王林以为李逵是自己女儿一把将其抱住;“喜”在恶贼终于人赃并获;“喜”在梁山“替天行道”杏黄旗迎风招展。李逵作为一个喜剧角色,贯穿全剧始终,他的性格、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剧中其他角色的幽默举动和全剧的欢喜结局,都让人发笑、深思。
这部剧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线思想。这场由上至下引发的动乱,终究还是埋没在奸臣的谗佞之言中。因此《水浒传》这部作品,很可能受到那些早已看不惯封建统治,想要反抗的文人武将的喜爱。而《李逵负荆》的受众更广些,普通百姓也能博得一笑。
写到这里,我很想把《拜月记》和《水浒传》放在一起比较。细细想来,他们有很多的共同点。同样都受到文人武将的喜爱,同样打着“反抗”的旗号却依然忠于昏庸皇帝。不同的是,前者结局皆大欢喜,后者却充斥着现实主义的悲剧与不幸。
然后还有一个想要补充的点:《中国十大喜剧故事》我其实就读了三篇,除了要求的两篇外,还有一篇《西厢记》。我觉得这三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西厢记》和《拜月记》,第二类是《李逵负荆》。前者是爱情,后者歌颂兄弟情。前者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不看到结尾还以为是悲剧。读《西厢记》,我为张生与莺莺分分合合的爱情而担心;读《拜月记》,我为世隆和瑞兰几经波折的婚姻而苦恼。我看这两部作品,只觉过程过于痛苦,我的心一直揪着,直到结尾大团圆,才长舒一口气。这样结局喜,但过程悲的剧作我还第一次见。而《李逵负荆》就不一样,它太幽默、太欢笑了,除了李逵差点自刎而亡那段我心头一紧,其他时候都是很舒畅的。这样的不同还挺有趣的。
读一读上述元杂剧选段,摘抄下你最喜欢的两三句,在读书小组时分享。
其实这种剧作原文我以前都会跳过的,因为我比较喜欢剧情类文字。但这《李逵负荆》不一样,它好生动啊,感觉有一种浓浓的京味,像是在打快板。仅仅是看着文字,耳边就会响起演员抑扬顿挫的声音。
我最喜欢的一段:
“想当日跟着哥哥打围猎射,在那官道旁边,众人都看见一条大蟒蛇拦路。我走到根前,并无蟒蛇,可是一口太阿宝剑。我得到这剑,献与俺哥哥悬带。数日前我曾听得支楞楞的剑响,想杀别人,不想道杀害自己也。”
这是李逵的独白,李逵和宋江关系是最亲的,他们患难与共,一路走来,见证了太多太多。李逵从江州劫法场之前到宋江当上梁山一把手,他一直陪在宋江身边。如今自己却因一时冲动犯下误会,死于见证着自己与宋江深深兄弟情的刀剑之下,可谓感慨万千啊。写到这里,我又想起《水浒传》中宋李二人的结局——双双被毒死。宋江亲手害死了自己最好的兄弟,他一定是心如刀绞吧,可他们至少也共饮了最后一杯酒,也算是圆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