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徐

徐梓菡

@徐梓菡
关于
帖子
5
主题
1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徐 徐梓菡

    《中国十大喜剧故事》读书小组预习1
    预习问题:
    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①《拜月记》蒋世隆
    核心冲突:王瑞兰思念丈夫却遭到父亲阻止,蒋瑞莲思念哥哥却苦于难以找寻
    形象:感情专一、不慕名利
    蒋世隆与陀满兴福前往京城应试,打听妻子的下落。我觉得他前往京城不是为了考取官名,更多的是为了找到妻子瑞兰,这是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功名利禄的不为所动。考中状元后坚决不肯再娶,这是对妻子的忠贞不渝。
    ②《李逵负荆》王林
    核心冲突:李逵误以为宋江、鲁智深强抢民女,辱骂二人并押上人头,宋、鲁怎么也解释不清
    形象:深爱女儿、机智灵活
    爱女心切的王林以为来人是自己女儿,一把将其抱住,没成想被李逵的胡子扎了一手。贼人送回女儿后,王林将其灌醉,并支走小喽啰,上梁山报信,他的机智终于给女儿报了仇。

    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不一样。
    《拜月记》“喜”在有情人终成眷属;“喜”在夫妻、兄妹重逢;“喜”在穷书生考中状元;“喜”在家族冤屈终得平反。
    这反映出作者对“门当户对”思想的极力反抗、对感情专一、不慕名利等美好品质的歌颂。同时,蒋世隆考上状元才得以正式迎娶王瑞兰的俗套结局意味着作者仍未摆脱封建礼制的枷锁。而陀满兴福在目睹了战乱对百姓的摧残后不为多动,依然想要通过科举重新当官,最终也是倒向了腐朽黑暗的封建王朝。《拜月记》是一个郁郁不得志文人的自我觉醒与自我挣扎,他虽有批判反抗封建朝廷之意,却还是落入俗套,在“忠君”思想的影响下继续辅佐昏庸无能的皇帝。
    《拜月记》的作者代表了封建社会形形色色的普通百姓。他们渴望挣脱传统婚姻的束缚、追求天下太平美好、也依赖于科举及第,效忠君王。这部作品更容易受到百姓的喜爱,尤其是那些怀才不遇的文人与将士。

    《李逵负荆》“喜”在李逵这个角色本身:他嫉恶如仇、鲁莽冲动,让人觉得可爱。当然,也“喜”在李逵一口咬定宋江是贼人,赌上自己的人头,还差点砍了梁山泊大旗;“喜”在王林以为李逵是自己女儿一把将其抱住;“喜”在恶贼终于人赃并获;“喜”在梁山“替天行道”杏黄旗迎风招展。李逵作为一个喜剧角色,贯穿全剧始终,他的性格、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剧中其他角色的幽默举动和全剧的欢喜结局,都让人发笑、深思。
    这部剧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线思想。这场由上至下引发的动乱,终究还是埋没在奸臣的谗佞之言中。因此《水浒传》这部作品,很可能受到那些早已看不惯封建统治,想要反抗的文人武将的喜爱。而《李逵负荆》的受众更广些,普通百姓也能博得一笑。

    写到这里,我很想把《拜月记》和《水浒传》放在一起比较。细细想来,他们有很多的共同点。同样都受到文人武将的喜爱,同样打着“反抗”的旗号却依然忠于昏庸皇帝。不同的是,前者结局皆大欢喜,后者却充斥着现实主义的悲剧与不幸。

    然后还有一个想要补充的点:《中国十大喜剧故事》我其实就读了三篇,除了要求的两篇外,还有一篇《西厢记》。我觉得这三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西厢记》和《拜月记》,第二类是《李逵负荆》。前者是爱情,后者歌颂兄弟情。前者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不看到结尾还以为是悲剧。读《西厢记》,我为张生与莺莺分分合合的爱情而担心;读《拜月记》,我为世隆和瑞兰几经波折的婚姻而苦恼。我看这两部作品,只觉过程过于痛苦,我的心一直揪着,直到结尾大团圆,才长舒一口气。这样结局喜,但过程悲的剧作我还第一次见。而《李逵负荆》就不一样,它太幽默、太欢笑了,除了李逵差点自刎而亡那段我心头一紧,其他时候都是很舒畅的。这样的不同还挺有趣的。

    读一读上述元杂剧选段,摘抄下你最喜欢的两三句,在读书小组时分享。
    其实这种剧作原文我以前都会跳过的,因为我比较喜欢剧情类文字。但这《李逵负荆》不一样,它好生动啊,感觉有一种浓浓的京味,像是在打快板。仅仅是看着文字,耳边就会响起演员抑扬顿挫的声音。
    我最喜欢的一段:
    “想当日跟着哥哥打围猎射,在那官道旁边,众人都看见一条大蟒蛇拦路。我走到根前,并无蟒蛇,可是一口太阿宝剑。我得到这剑,献与俺哥哥悬带。数日前我曾听得支楞楞的剑响,想杀别人,不想道杀害自己也。”
    这是李逵的独白,李逵和宋江关系是最亲的,他们患难与共,一路走来,见证了太多太多。李逵从江州劫法场之前到宋江当上梁山一把手,他一直陪在宋江身边。如今自己却因一时冲动犯下误会,死于见证着自己与宋江深深兄弟情的刀剑之下,可谓感慨万千啊。写到这里,我又想起《水浒传》中宋李二人的结局——双双被毒死。宋江亲手害死了自己最好的兄弟,他一定是心如刀绞吧,可他们至少也共饮了最后一杯酒,也算是圆满了吧。

    书讯微博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徐 徐梓菡

    昨天,终于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也是我作为讲坛正式会员参与的第一场活动。坐在书院专属的折叠椅上,看着身边或眼熟或陌生的同学们,看着樊老师走上前亲切地为大家讲解,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踊跃举手发言。我觉得非常高兴能切身处在这样良性的氛围里面,也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
    在开学教育时,我深刻意识到承认自己错误的重要性——这往往是我们所忽视的。我们总是找借口,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这样的现象不仅是在讲坛,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值得反思。
    暑假行走反馈时,我印象最深的环节是古代华组用青铜器解读云南。一个人骑在马上,高高在上,下方围绕着牛,低人一等。骑马的人身上镀了一层金,牛却暗淡无光,泛着青铜色泽。这里的马代表游牧民族,牛显然是农耕文明的象征。无论是从方位还是材质,游牧民族的高贵好像意味着他们同农耕民族战争的胜利,饱含轻视与傲慢。这样去观察一个青铜器,去推测制作它的人想表达什么,是很有意思的。而我平时逛博物馆时,却总是走马观花,最多看到漂亮的造型与纹饰,停下来拍几张照片。一是我知识实在欠缺,无法深入分析。而是我懒得动脑。前者可以学习,后者需要我个人态度转变的觉醒。我想,以后自己逛博物馆时,无论如何都要慢一点、多思考一点,体会到它的乐趣后,思维就打开了。
    读书小组讨论了《上海的金枝玉叶》,我们轮流分享了最喜欢的内容。戴西真的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面对生活苦难毫无怨言吗?这个问题至今仍等待回答。有一个同学的角度特别有意思,这本书作为访谈,可能是戴西有意隐瞒了自己的怨言。其实我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是戴西得知丈夫入狱的那一刻,儿子正好放学回家,为了让妈妈知道自己在,便在一楼弹钢琴,琴声悠悠传到了二楼,慰藉了那一刻无力的戴西。但这不能说是怨言,只能说是戴西的脆弱时刻。毕竟戴西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啊。
    最后是中秋诗会排练,我们书院的集体节目是短剧和歌曲,其中歌曲是集体表演节目。这首歌改编自《安和桥》,歌词围绕戴西的一生展开,没有华丽的音符,也没有铿锵的旋律,它平淡而耐人寻味。

    本周要点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徐 徐梓菡
    寻访《上海的金枝玉叶》中戴西的足迹 行走作文
    行走核心问题:戴西出生于澳大利亚,又在中西女塾接受了以西式为主的教育。为什么从中西女塾毕业后,她终生只穿中式服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启了行走之旅。
    第一站便是中西女塾。现已更名为“市三女中”。透过铁栅栏望向校园,仿佛能想象年轻的戴西在这里度过的时光。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不知这里现在的学生还知不知道,曾经的郭家四小姐在这里留下的足迹?
    回到现实,我们围绕“中西女塾的校训:成长、爱人、生活,在戴西的人生之中如何体现?”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选择“成长”作为切入点,我记得戴西初入中西女塾时参演了一部剧并在其中扮演新娘。从留下来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戴西一脸懵懂,却也透露出一丝镇定。等戴西真的结婚了,丈夫出轨后,戴西没有惊慌,而是带着从中西女塾学到的,对于未知生活的沉着,来到第三者的家里,扬着下巴,带回了丈夫。这就是中西女熟教给戴西的成长之课:从前的她对爱情一无所知,现在的她历经风雨,仍保持着专一与镇定。
    我采访了其他同学,有人对“爱人”这一角度颇有兴趣,她解释道:戴西人生后半段经历了文革、反右等种种磨难,但她始终独自承担,没有告诉家人。后来,连自己的儿女都承认,在其他人口中才知道妈妈当年吃了多少苦。戴西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家人。她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连累家人,哪怕只是提起。
    第二站,我们沿着利西路,来到了郭家老宅前。如今这里已有人居住,只是来来往往的人中,不再流淌着郭家的血液。盛夏已至,烈日炎炎,蝉鸣不绝。葱葱枝叶蔓上了红砖墙,斑驳锈迹映衬着绿树林。微风拂过,耳边隐隐约约穿来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转身看去,只有三两老者步履蹒跚。
    当年的郭家人,如今都在何方?我们寻得空地,围成圆圈,讨论起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来。我印象最深的人是戴西的哥哥沃利。1958年,当戴西欠款六万四千美金,被迫向所有国外的亲人写信借钱时,只有沃利一个人寄来了八千美金,而这笔钱,是从前戴西借给他的。我就在想,沃利还钱,是因为找到了一个好的时机吧。那戴西其他的亲人呢?他们是因为害怕吗?这就不得而知了。
    除此之外,在聊到“安慈”这个人物时,我们对“名媛”这个词作了解构与追溯。民国时期的名媛,是德智美三全的女子。生得端庄秀气,待人大方得体,头脑聪慧敏捷,有着一副好口才。财富虽是当名媛的必需品,却是这些小姐最不值得一提的优点。而现在,名媛一词多多少少带上了一丝贬义色彩,用来讽刺那些一心想要攀上权贵,一味依附他人的女生。一度掀起了“名媛热”,“流水线式体验名媛生活”、“名媛是怎么坐飞机的”等非议事件扭曲名媛含义,为其贴上了“装模作样”、“虚伪卖弄”、“挑剔洁癖”、“形式主义”等污名化标签。障人眼目,掩盖真相,甚至上升到对女性群体的偏见。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相较来看,单单这一角度,当时的风气还是挺好的。
    最后,穿过石库门弄堂,映入眼帘的是戴西的最后住宅。在这里,我们讨论起她波澜不惊的一生。为什么作者给郭婉莹的挽联是“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其实,可以逐字解释。“忍”是指戴西挺过了以文革为代表的苦难时期(隐忍),“仁”是指戴西在磨难中仍保持着仁慈与善良。“花开花落”同样指磨难。“大家闺秀”与“金枝玉叶”对仗,用来指戴西。金枝玉叶,原形容花木美好嫩弱的枝叶,后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孙。 有人说戴西是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可我觉得,她有着比贵族还要高贵的芬芳与纯净。
    交流途中,同学们还聊到了西南联大的学子们,关于“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跑警报”,就是和警报赛跑,和敌人赛跑,不是躲避,而是勇敢的迎上前去,一决胜负。这样的从容,和戴西是相通的。
    回到开始的问题,好像可以理解了。西式教育,让戴西站在更高处,以开放的思想,大胆而从容地拥抱未知的世界。与此同时,唤起了戴西内心深处对于中国人的身份的认同。正是因为看过世界,才会更加眷恋故乡之土。中式服装,早已成了戴西心中对于中国的精神符号。她高昂起头,沉着而又坚强地应对着风雨,那是她刻在骨子里的名族底色。
    
    文化行走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徐 徐梓菡

    用苦难浇灌一颗名为幸福的种子
    ——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

    我用了一下午,整整三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像是同主角戴西一起,走完了一生。从一岁到九十岁,数十年的岁月轮转,我看着戴西从呱呱坠地到满头白发,幸识这纯净优雅的灵魂。
    纵览全书,戴西一生经历了众多变故:丈夫出轨、两次丧偶、文革被迫劳改、“欠”巨额国债、从家财万贯到一贫如洗……在如此多的磨难中,她仍高傲地抬起头,保持着“上海公主”独有的优雅风度。对此,我们不禁发出疑问:戴西身上的美好品质究竟是怎样生成的?带着这个问题,我再一次翻开这本书,目光停留在了第一页:1910年 一岁 悉尼 那双白色的软底鞋。戴西的一生就这样从玫瑰园出发,拉开了帷幕。
    无疑,戴西的童年是幸福的。出生富裕,作为家里第七个孩子,不仅没有受到哥哥姐姐的欺负,还被父亲格外疼爱。时光匆匆,转眼到了入学的年纪,澳大利亚出生的她凭着英语的优势,在中西女塾得到了众人的羡慕。又因外表秀丽、家境优渥,戴西可说是没有什么可以烦恼的了。所以,作者陈丹燕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想:有时候,真的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人的品质是在童年生活中就确立了的,而且很可能,富裕的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而不是苦难贫穷的生活。
    对于这样的理解,我可能给不了什么确切的看法。我的家境算不上优越,但也谈不上穷困潦倒。可以说,从小到大,我一直处于夹缝中的工薪阶层。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可这就代表我们没有纯净美好的品质吗?答案显而易见。接着我开始回想看过的电影。那些被关在集中营中仍向往着真善美的犹太儿童,他们生活于苦难,却依然美好。那些挥金如土的富二代,他们生活于幸福,却不懂得珍惜。当然,我说的这些只是个例。芸芸众生之中,哪里都能孕育一颗纯洁的种子。
    戴西生于富贵与爱,她是幸运的。戴西经历了文革痛的洗礼,她是特别的。如果用一颗种子来象征戴西,把它命名为幸福。那戴西只是众多幸福种子中平平无奇的一颗。与众不同的是,戴西这颗幸福的种子被苦难浇灌,幸福并没有消失殆尽,而是顽强的与之对抗,并在某一瞬间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获得新生。而它的新名字,正是戴西。原来,这是雏菊的种子啊。生于美好,在风雨中仍挺直腰杆,保持着芬芳与洁净。
    等等,或许故事还没有结束。雏菊?这原被视为杂草的花,生来就与众不同!出生于幸福的雏菊,骨子里就和出生于幸福的玫瑰、百合不同。它固然有傲娇,但也别忘了那淡淡的坚韧的气息。1997年,当戴西早已步入暮年,一位看尽中外美女风华的纽约摄影师也不禁叹道:“我从来都没有看到过这么娇嫩纯洁的女人。”而陈丹燕看来,在戴西不同于模特的娇嫩纯洁里面,还有一些不同于维纳斯的晶莹坚硬的东西,像钻石一样透明但是锐利的东西,这是在从前小女孩子的照片里所没有的表情,闪烁在她娇柔的眼光里。我同意书中的说法:这也许是中西女塾的教育给她的吧,对未知的生活,是向往的,也是沉着的。
    1934年,戴西步入婚姻殿堂,次年创立了自己的事业。那时的上海还做着民国时期的复苏之梦,人们看着永安公司的千金四小姐,就像是在看一场好莱坞电影。直到1950年以后,迫于国家财产公有化政策,戴西身边的资本主义家庭纷纷逃到香港、美国等地。戴西夫妇却留在了上海。书中这样写道,“在此以前,她有着像汉堡包一样柔软轻易的人生,那是别人看着平淡,而自己过得舒服的人生。而在此以后,她的生活充满惊涛骇浪,像一粒坚果被狠狠砸开,她的心灵和精神散发出被寻常生活紧紧包裹住无法散发的芬芳。她的人生也从此成为审美的人生,别人看着壮美,而她历经苦难。”陈丹燕老师核桃的比喻十分恰当,就连戴西自己也承认:“要是没有后来的解放,反右,事情文化大革命,我是不会吃什么苦,可是我也永远不知道我能吃什么苦,我有多大的力量,现在我可以说我经历了许多不同的生活,我有非常丰富的一生。”1958年,戴西的丈夫被捕入狱,经历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天后,作者这样说道:“……在心里就好像能听见胡桃夹子正在夹碎坚果的碎裂声,清脆的碎裂声,听进去就能感到它的痛苦,然后,你才能闻到里面淡黄色果仁的芳香。”
    无论这颗被苦难浇灌的幸福种子是雏菊,还是核桃,戴西历经世事风雨和千锤百炼,她的芬芳却愈来愈浓郁而高贵。
    
    书讯微博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