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拜月记》中的王镇(看到大家都写了两个主人公我来写一下这个岳父好了)(他其实是这部龙傲天男主打脸岳父赢取心上人大爽文当中的那个命苦岳父,很经典的一个角色)
片面来说,王镇以一个“反派”的形象阻止了蒋世隆与王瑞兰一对两情相悦的恋人在一起。王镇“看中门第”(从当时的角度来看王镇的想法其实完全合理,并且他初见蒋世隆的时候也不可能预料到这个人会中状元),而蒋世隆与王瑞兰两人阶级差距过大,他们之间的婚姻被王镇否决,蒋世隆也被他鄙视,相恋成婚的主角两人因为王镇一人阻隔而被迫“永生分离”是该剧后期的一大核心冲突。
2)
《拜月记》的“喜”强调的是男女主最终突破重重阻隔在一起、其他人,例如他们的家人朋友最终也都得偿所愿的幸福圆满结局。反映出当时(可能有战乱,战乱之中的人们渴望与家人团聚),但大体是人对于美好幸福的愿望。
《李逵负荆》的“喜”是一种有惊无险的喜,它更强调李逵这个人笨拙、鲁莽、敢爱敢恨的形象带来的喜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李逵身上“忠义”、“嫉恶如仇”品质的一种重视,(感觉世道不是很好,强盗兴作)因此更需要这种义士。
关于观众喜爱这个话题,需要分两种情况。其一,是作者所处时代(元朝),当时的人们应该会更喜欢《拜月记》,这个主题更加通俗易懂,而且也是很多当时普通的读书人的愿望(例如高中状元、与落难的富家千金成婚等)。其二则是当代,观众会更喜欢《李逵负荆》,因为《拜月记》里的故事发展属实是太程序化了(我在读到蒋世隆见到陀满兴福的时候就知道他们最后两个人会各娶瑞兰、瑞莲为妻了),同时按照当代的价值观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可能是我的偏见吧嗯】而《李逵负荆》则是单纯的由人物为中心而引导出的喜剧,有一定的情节冲突,主要在于塑造李逵这个形象,他忠义过度的鲁莽令人觉得很有趣。同时,故事的最终也是李逵恍然大悟,问题得以解决的美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