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书讯微博
  3.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书讯微博
54 帖子 15 发布者 945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轩齐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8

    第一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
    《中国十大喜剧故事》:《拜月记》、《李逵负荆》
    预习问题:
    1.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李逵负荆中的宋江,李逵在没有问清恶人是否是宋江后,就与他大吵一顿,后来用性命来立下赌约,但是发现不是宋江后,李逵差一点自刎。(我个人认为宋江有点太过于较真了,差一点导致李逵的死亡。他和本剧李逵在一开始的大吵以及后来的认错发生冲突,差点导致李逵自刎。)
    2.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不同。
    拜月记中强调的是王瑞兰和蒋世隆两人最后幸福的圆满结婚。如果蒋世隆并没有在最后考中进士,恐怕他和王瑞兰也最后不可能走在一起,还有就是陀满兴福,他全家被抄斩却最后还是去辅佐。那个昏庸的皇帝所以作者当时可能还没有真正的摆脱当时的封建忠君思想。
    李逵负荆中体现的更多是李逵的粗鲁和愚忠而闹出的笑话。更加体现了当时的江湖义气,和对于君王的忠诚。我认为李逵负荆更容易被民众所喜欢。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何 离线
      何 离线
      何雅馨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9

      1.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王镇,曾否定蒋世隆与瑞兰的感情
      2.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李逵那篇是一种莽撞的善,是误会解除的喜剧,体现的社会价值观是乱世中人的善。《拜月记》的喜剧从名字的相似展开,在乱世的背景下的两段故事。体现的是封建下自由的恋爱观。我觉得更受观众喜欢可能要取决于时代。乱世中人可能更喜欢李逵的,比较和平的年代可能更喜欢拜月记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方 离线
        方 离线
        方萱沂1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0

        1、李逵。这场误会因李逵鲁莽、冲动,没有考证便冤枉了宋江开始,又以李逵知错能改、虚心认错请求原谅而结束。王镇。首先因他的固执、门第观念致使女儿与女婿分离,最后在女婿考上状元之后同意了亲事。
        2、不一样,《李逵负荆》的喜是误会解除,坏人得到惩治,好人重归于好,兄友弟恭的喜。《拜月记》的喜是经历战乱流离失所之后依然团圆,有情人被迫分别后终成眷属,受冤屈之人被平反,有才之人终得重用之喜。《李逵负荆》会受到向往侠义的人的喜爱,而《拜月记》的受众则是经历流乱之苦的人,和穷苦的书生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施 离线
          施 离线
          施旻萱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1

          预习问题1:蒋瑞莲父母双亡,与哥哥相依为命。在逃难时与哥哥走散,遇到了王镇的夫人,便和她一起,最后王夫人遇到了自己的家人,蒋瑞莲成了王镇的义女,和王镇女儿瑞兰是非常亲密的姐妹。她因和瑞兰名字相像才有了与哥哥走散的第一个冲突。她因她乐观,细心,懂得安慰别人的形象不仅帮姐姐瑞兰打开心结,还知道了姐姐的丈夫是自己的哥哥,这是一个冲突的解决。后来因她的关系家人,不离不弃的形象,拒绝与状元结婚,最后还碰巧知道自己的哥哥是状元,这个拒绝结婚的冲突还让她遇见了自己的哥哥。
          预习问题2:不一样。《拜月记》强调的是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喜剧元素,从不相识的两家人的一开始的合到分又到两家人的合,我认为体现出那种自由、平等、对生活应该不放弃的社会价值,最终大家都团聚在一起。这个可能会收到年轻男女或者生活在动荡时期的人的喜爱。而《李逵负荆》强调的是李逵本身性格上的莽撞轻信,知错就改,勇敢,才导致了后面的误会,我认为体现的是对恶贼的批判和对那种知错就改和那种勇敢的赞扬吧。而这种价值观我认为会受到所有人的喜爱,这种价值观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而且这个故事的背景还和水浒传有关,老少皆宜。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杨婧棋杨 离线
            杨婧棋杨 离线
            杨婧棋
            写于 最后由 沈阳 编辑
            #12

            1.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拜月记》- 小旦(王瑞兰)
            核心冲突:封建家长(父亲)的强权干涉与青年男女(王瑞兰与蒋世隆)自由婚恋、患难相依的矛盾。
            人物形象与冲突参与:小旦以“柔弱却坚韧的受害者与反抗者”形象参与冲突。她因父亲强行拆散自己与病重的恋人,陷入“想反抗却不敢号哭、想叮咛却只能嗟叹”的困境,她展现了封建礼教下女性的无奈,也暗示了她对于自由婚姻的渴望

            《李逵负荆》- 李逵
            核心冲突:李逵因误会宋江强抢民女,以“赌头”方式要求宋江认罪,后发现是歹徒冒名顶替,需通过捉贼将功折罪的矛盾。
            人物形象与冲突参与:李逵以“鲁莽直率、重义轻命的梁山好汉”形象参与冲突。他轻信了谣言比去年和宋江当中赌头,被追责时虽然害怕但还是硬撑,接剑自刎是还念及兄弟情,最后得知真相是主动请缨捉贼。
            2.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不一样,《拜月记》给我一种在悲伤中有喜剧的感觉。前面小旦很惨,被爸爸拆散、和恋人断了联系,后面肯定会团圆,这种“熬过去就好了”的期待让人觉得温暖。
            《李逵负荆》:它的“喜”是“闹笑话”的喜。李逵误会人还非要赌头,说“砍头比挨打痛快”,拿到剑又磨磨唧唧想往事,后来一听说能抓坏人立马开心,他的鲁莽和憨直特别好笑,是热闹的喜剧。

            《拜月记》:强调“反对强权、崇尚自由婚恋与患难真情”。更受喜欢看感情故事、希望有情人能在一起的人喜欢。
            《李逵负荆》:强调“忠义为先、知错能改、惩恶扬善”。更受喜欢看英雄故事的人喜欢,比如很多男生就爱李逵这种讲义气的好汉。

            1. 选段摘抄
              《拜月记》:
            2. “他正天行汗病,换脉交阳,那其间被俺爷把我横拖倒拽出招商舍,硬撕强扶上走马车。”
            3. “没盘缠,在店舍,有谁人,厮抬贴?那消疏,那凄切,生分离,厮抛撇。”
              《李逵负荆》:
            4. “打一下是一下疼,那杀的只是一刀,倒不疼哩。”
            5. “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第二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

            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吴 离线
              吴 离线
              吴青禾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3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拜月记》
              Q1:瑞兰之父王镇。作为封建家长的反面人物代表,他参与解散了瑞兰与世隆的婚姻,“考到功名再来提亲“的要求体现其势利古板性格,即使只是战争初解散也要求世隆如同和平年间读书人般考取功名,无视其战乱期间为救其女的所作所为。
              《李逵负荆》
              Q1:李逵。作为主要人物,因假宋江事件嘲讽宋江表里不一,大闹忠义堂,后负荆请罪,捉拿假宋江,他引发了所有矛盾。从矛盾中可以看出他嫉恶如仇、火爆而不顾后果的个性,然而台词中却不断体现其装傻充愣,逃避责任,将这一形象毁去

              Q2:我认为二者都不是喜剧,只是有着皆大欢喜好结局的故事。其中并无太多喜剧元素,反而只有主要人物在困境与矛盾中的挣扎成长,以及对时局的讽刺。
              《拜月记》有体现小人物在社会动乱下的挣扎求生,豪门之女失去助力后的自我成长,封建家长恶俗对美好婚姻的破坏,唯独没有令人开怀大笑之处。被强盗抢劫后因认出兄弟而放生,说明借势而起的绿林只一心为非作歹,谋眼前之小利,唯恐天下不够混乱。若并非兄弟,先杀一状元,后王镇为女报仇再杀一状元,二位栋梁之材不被扼杀的唯一纽带居然是曾经的兄弟情,可见逻辑链之脆弱。
              《李逵负荆》类似,本意体现李逵嫉恶如仇、火爆而不顾后果的个性,台词演出却让其做作装傻,比重就轻,逃避责任,无法逃避后再高歌过往唤情怀。唱歌桥段本身没有问题,但不应该作为逃避责任的手段。若李逵可以因为曾经的兄弟情免一次死罪,那梁山人人皆可坏了规矩(梁山自己的规矩),再用一次过去情分当免死金牌用。将宋江在第一印象上塑造成表里不一的小人,后用正经问罪和宽恕李逵的反差体现其“大度”性格,以此塑造梁山在高明领袖领导下的友好和谐氛围,个人并不认为会奏效,反而觉得虚伪。

              Q3:《拜月记》从头儿看来,都不似俺那狠爹爹!体现人物初次丢失助力的迷茫,不安和下意识的怨恨,反衬出其之后自我成长幅度之大,改变之显著
              《李逵负荆》(正末云)不打!谢了哥哥也。(做走科) 恶心,以李逵性格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此时说出如此装傻充愣逃避责任的话语。他在之前指责宋江表里不一的小人,无忠无义,现在错怪首领,自己无义,又想装傻躲过惩罚了?作为一个对宋江的最忠诚追随者,他绝不会如此说。台词大失败。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吴 离线
                吴 离线
                吴青禾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4

                读书反馈:读书小组中,我对于《李逵负荆》这一故事理解有误,主要是受到了《水浒传》中李逵形象的影响,以及没有看过原剧,只看剧本导致的对于人物形象的误解,把水浒中直来直去似乎不懂人情世故的李逵与元曲李逵混淆。讨论后,我了解到人物形象不应被其他作品所影响,以及现代二次编写的剧本并没有原著情节般合理精彩,以后阅读时应当注意。另一改变印象的角色是王镇,虽然我仍旧认为他是一个刻意的封建家长的负面形象,但是考虑到此书的二次编写,以及他尚书身份和战乱背景,所作所言又合理了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廖 离线
                  廖 离线
                  廖景希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5

                  《拜月记》
                  核心冲突‌:封建社会压迫下的亲情决裂与爱情拆散
                  人物形象‌:王瑞兰以‌柔韧的反抗者、感情专一的情侣的‌形象参与冲突。文中用情感的至深对抗世俗规则的勇气值得敬佩。她的反抗不是激烈对抗,而是坚守。

                  不一样
                  《李逵负荆》喜在李逵的性格。他冲动却直爽,嫉恶如仇。听说兄弟做了不道德之事宁愿立军令状。得知自己冲动鲁莽抓错了人也信守承诺准备割下自己的首级,显得有一些可爱。在文中也有宋江李逵两兄弟耍嘴皮的“喜”。强调了误会和李逵这个本身的性格的喜剧元素。
                  《拜月记》的喜在相爱的两人最终在一起,喜在亲人重逢,喜在战乱停歇、良将被平反,喜在男主考中状元。强调了在战乱年代仍追求美好的喜剧元素。
                  我觉得《拜月记》在旧时和平年代的观众会喜爱。而《李逵负荆》应该是几乎任何时候的观众都会喜欢。‌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廖 离线
                    廖 离线
                    廖景希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6

                    《拜月记》王瑞兰‌她反抗包办婚姻追求真爱。听了读书的讨论,我觉得瑞兰的父亲王镇也是挺有趣的,也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在战乱频发国家动荡的情况下,高官自己的女儿被别人拐跑了,还很有可能是被骗受了委屈。这门亲事一开始同意了反而可能会有点奇怪,
                    《李逵负荆》李逵‌:
                    看了《水浒传》李逵对宋江义气深的形象深入人心,忘记了这是元杂剧,但也对分析人物产生了影响,下次应该避免发生。李逵认错负荆请罪很感人,直爽,但前面太冲动。不过也反映出李逵帮助老百姓,嫉恶如仇的特点。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陈秋吟陈 离线
                      陈秋吟陈 离线
                      陈秋吟
                      写于 最后由 陈秋吟 编辑
                      #17

                      读书小组反馈
                      讨论前,读《拜月记》的时候我真的挺厌恶蒋世隆这个角色的,我在书中划了好几处我完全无法理解的蒋世隆的语言和行为,我也完全不明白瑞兰为什么会爱上他。好像这部剧里面除了蒋世隆以外的所有人都是为了塑造他、丰满他而存在的。这也的的确确符合我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刻板印象。
                      在读选段的时候我以为选段是对原剧的改版,没想到选段才是原剧里的,而我们所看见的全文则是后人所书。我是很喜欢选段之中的,“他把世间毒害收拾彻,我将天下忧愁结缆绝。”和“您哥哥暑湿风寒纵较些,多被那烦恼忧愁上送了也!”这两句的,写的很动人、很悲怆,就像一对苦命的鸳鸯声嘶力竭的隔着天险相鸣。
                      这件事总体让我感到很不可思议,当代的编者完完全全的毁了这个故事。把这样细腻易碎的情感写成了大男主爽文,这实在是令今人深思。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茹 离线
                        茹 离线
                        茹轶哲0206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8

                        这一次读书小组的讨论,围绕李逵负荆和拜月记两个元杂剧展开。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讨论。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李逵负荆是在水浒传之前就有存在的,而有些人光读了水浒传,并没有了解元杂剧中的李逵负荆,所以也就导致了可能对李逵负荆的一些行为有一些误解,比如这里的李逵父亲并没有像水浒传中,有那么多的搞笑元素。同时拜月记,在现代版本和以前版本的对比下,有些地方也是胡扯的,就比如沈阳老师点出的一个与原著不符的地方,也引发了我的一个问题:如今的许多原本的名著是否都被篡改过?或许与原先有着差别,但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别呢?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雨芎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9

                          这次读书小组讲了李逵和拜月记。这两本书里都有一些不是主角的人在故事中起到重要作用,像王林和瑞莲。王林在关键时刻跑上山救了李逵(虽然宋江也没有真的想杀他?),而瑞莲在最后帮瑞兰说话拖了一点时间。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方 离线
                            方 离线
                            方萱沂1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0

                            在读书小组中,沈阳学姐提醒我们注意书与元杂剧本身的不同之处,并明确指出了书中一段令人不适的对话在元杂剧中是完全找不到对应内容的。这令我感到很惊讶。其实在读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好像是一个“故事梗概”,情节发展快到猝不及防,甚至有点匪夷所思。在读原文的时候我发现其实这本书删去了很多细节的独白或者对话,例如在《拜月记》中,瑞兰与蒋患难与共,互生情愫,在原文中有瑞兰的独白,讲述这一情感产生的过程,但是在书中直接经历了“逃难”这一情节,两人突然就爱得难舍难分了,令我感到一些无语。其实很多“名著”只看大致情节和“网文”没有本质的、鲜明的区别,但是在人物的细节塑造上,便有着分明的差别了。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施 离线
                              施 离线
                              施旻萱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1

                              可以说我还是第一次阅读像《中国十大喜剧故事》的书,它并不想我一开始的想法一样全是“喜”其实故事中间会带一些“悲”就像一些误会、矛盾。这次阅读的两则故事明显能看出《李逵负荆》写的更加戏剧性,惹人发笑。而《拜月记》在第70~71页中我在自己阅读时也对王瑞兰和蒋世隆的争吵有些疑惑,我一开始没有多想觉得可能是作者想要在他们的爱情中加一点小插曲,但是在讨论时我们就说到这个故事的原文并没有提到相关情节,确实有些奇怪。读书小组讨论时我们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拜月记真的会在动乱年代受人喜爱吗,他们真的会有时间去看吗?这样一说来,好像是不会的,那么我就认为是在动乱结束时所看的,毕竟看的人大多数经历了动乱,看这样的剧肯定会很有感触,特别是青年男女看完会对爱情生活有更高的追求。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轩齐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2

                                在阅读整本书中,我发现其实所谓的喜剧不一定完全是“喜”,其中可能夹杂着大量的“悲”以最后圆满结局来作为“喜”,老师在讲解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就是李逵负荆中,在宋江,将要斩首李逵之前有一个叫燕青的人告诉他去背负几根荆条去认罪,而这个人是卢俊义的下属,而同时,卢俊义和宋江是相当于平起平坐的同事,所以说这一切都有可能是宋江所指使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杨婧棋杨 离线
                                  杨婧棋杨 离线
                                  杨婧棋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3

                                  很遗憾因感冒没参加这次读书小组讨论。通过同学们的反馈,我了解到《李逵负荆》和《拜月记》在不同版本或与相关作品对比中存在差异,也认识到阅读名著时,要关注不同版本及与其他相关作品的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郭 离线
                                    郭 离线
                                    郭淑杨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4

                                    读书小组反馈
                                    本周我们读书小组对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进行了讨论.许多同学选择了"李逵"这一人物."李逆负荆这个故事诞生于《水浒传》成书之前;不过《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更为人所知,所以,有的同学对"李逵负荆"中李逵形象的分析了《水浒传》的影响.这一点让我明白分析事件时也要专注故事本身,不能被熟知的东西所影响.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高 离线
                                      高 离线
                                      高铭楷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5

                                      读书小组反馈:
                                      这次读书小组的讨论中提到了原文(文言文)和现代人的版本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相同,不是对原文的直接翻译,而是进行了二次创作,其中沈阳老师提到书中的“好个成全你的节操”。以我的思考中现代人写的戏剧可能更开放,但是在选段中“您哥哥舒适风寒纵较些,多倍那烦恼忧愁送了也”,在这段中我看到感情真实的流露,而现代作品有一些扭捏,人物较为扁平,最后想总结:尊重原著、原文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徐 离线
                                        徐 离线
                                        徐梓菡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6

                                        读书小组反馈
                                        元杂剧《李逵负荆》成作于《水浒传》之前,但由于提前读过后者,我们都习惯性地把《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代入到他的“爸爸”元杂剧中。这样的本末倒置不可取。
                                        其实直到和大家讨论过后,我才意识到了这一点。我知道《水浒传》的灵感来源于元杂剧等作品,但我从来没有想过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有细微区别的啊。这反到激励着我再次阅读,在重读中发现第一次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与惊喜。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吴 离线
                                          吴 离线
                                          吴青禾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7

                                          第二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
                                          (我不久前刚刚看完了韩江的《素食者》并在校内进行了分析,因此现在的视角有点收到《素食者》内容的影响)
                                          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长生殿》
                                          “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
                                          这一句写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至死不舍,他明知时局危急、社稷动摇,却仍不肯抛弃深爱之人,表现出他对杨贵妃的深情。然而,从国家社会角度来看,他身处帝王之位,应负其重任,却以儿女之情压倒君王之义,弃社会于不顾,乃自私自利之小人。我认为,想要摆脱社会规训和强迫责任这一点并没错,但唐玄宗的身份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理应清楚摆脱这一如此重要的身份之困难,后果之严重。他既没有使用合理的“卸任”方法削弱严重程度,也没有指派合适的人接过担子,正如钟爱木匠的皇帝朱由校般。此外,他的失败也侧面体现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卸下责任也越困难这一点

                                          《汉宫秋》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
                                          王昭君已经了然自己将成为“和亲”的牺牲品的命运,从尊贵的宫人变为异族妃子。她留不住汉家的衣裳,更留不住自己的命运。这里表达了她对命运的哀怨、对故国的眷恋,以及普通人对于社会国家车轮下的渺小与无可奈何的凄凉。“今日”与“明朝”的对比把命运的骤变、心灵的悲苦写得极为深切。在汉朝这个仍旧极度排斥“异族”的时期,下嫁外族与自愿为奴没有区别,虽然身份从无人所知的妾氏变成了异族中颇有话语权的王妃正妻,但凤尾总归好过鸡头,更何况后者连鸡头都算不上。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在《汉宫秋》中,元帝眼见王昭君被迫只是感慨自己无法挽留,只能在依依惜别中目送她远去,并没有采取行动阻止。他感慨的是下嫁之人过于耀眼,应该换一位相貌品行更差之人,将王昭君留在自己身边,遗憾的是选了个美人,而不是被迫放弃美人。他的无奈来自“和亲”的政治大局。为了国家边境安宁,他必须牺牲一位妾氏,只是正如赌徒发现中奖号码与自己号码只差一位数字那般,对于错把美人送出关而遗憾,是被动的无奈:反正都要送,要是当初换个人就好了。
                                          《长生殿》里,唐玄宗对杨贵妃说:“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但在群臣和将士的强烈要求下,他终于痛哭下旨,“赐杨娘娘自尽”,亲自面对了将爱人推向死亡的场面。他的无奈在于“进退皆失”:既没有成功放下社会重担,逃出制度规训,也没有抱住自己所追求的爱情。他的痛苦是一地鸡毛的结局,对于自己错误决定,从二选一变成了二者皆失的痛苦,是对于自己的错误追悔莫及的无奈。
                                          因此,唐玄宗更为无奈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
                                          《汉宫秋》的王昭君最终下嫁异族,以政治和亲换取汉帝国边疆稳定;《长生殿》的杨贵妃最终被唐玄宗赐死,以稳定朝政,收拢人心。我认为,这二人的“死”都是由于社会大势所压迫,被迫成为令社会国家获利的牺牲品。作品的核心目的是传递作者的观念和信息,此处传递的信息就是作者以个人之不幸传递对于政治的思考,批判,从而令读者引发导致主人公悲剧根源的哀悼,如对于国家不够富强。因此,我认为读者哀悼的对象是作者在书中传达的核心思考。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