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
1.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拜月记》- 小旦(王瑞兰)
核心冲突:封建家长(父亲)的强权干涉与青年男女(王瑞兰与蒋世隆)自由婚恋、患难相依的矛盾。
人物形象与冲突参与:小旦以“柔弱却坚韧的受害者与反抗者”形象参与冲突。她因父亲强行拆散自己与病重的恋人,陷入“想反抗却不敢号哭、想叮咛却只能嗟叹”的困境,她展现了封建礼教下女性的无奈,也暗示了她对于自由婚姻的渴望《李逵负荆》- 李逵
核心冲突:李逵因误会宋江强抢民女,以“赌头”方式要求宋江认罪,后发现是歹徒冒名顶替,需通过捉贼将功折罪的矛盾。
人物形象与冲突参与:李逵以“鲁莽直率、重义轻命的梁山好汉”形象参与冲突。他轻信了谣言比去年和宋江当中赌头,被追责时虽然害怕但还是硬撑,接剑自刎是还念及兄弟情,最后得知真相是主动请缨捉贼。
2.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不一样,《拜月记》给我一种在悲伤中有喜剧的感觉。前面小旦很惨,被爸爸拆散、和恋人断了联系,后面肯定会团圆,这种“熬过去就好了”的期待让人觉得温暖。
《李逵负荆》:它的“喜”是“闹笑话”的喜。李逵误会人还非要赌头,说“砍头比挨打痛快”,拿到剑又磨磨唧唧想往事,后来一听说能抓坏人立马开心,他的鲁莽和憨直特别好笑,是热闹的喜剧。《拜月记》:强调“反对强权、崇尚自由婚恋与患难真情”。更受喜欢看感情故事、希望有情人能在一起的人喜欢。
《李逵负荆》:强调“忠义为先、知错能改、惩恶扬善”。更受喜欢看英雄故事的人喜欢,比如很多男生就爱李逵这种讲义气的好汉。- 选段摘抄
《拜月记》: - “他正天行汗病,换脉交阳,那其间被俺爷把我横拖倒拽出招商舍,硬撕强扶上走马车。”
- “没盘缠,在店舍,有谁人,厮抬贴?那消疏,那凄切,生分离,厮抛撇。”
《李逵负荆》: - “打一下是一下疼,那杀的只是一刀,倒不疼哩。”
- “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第二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 选段摘抄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拜月记》
Q1:瑞兰之父王镇。作为封建家长的反面人物代表,他参与解散了瑞兰与世隆的婚姻,“考到功名再来提亲“的要求体现其势利古板性格,即使只是战争初解散也要求世隆如同和平年间读书人般考取功名,无视其战乱期间为救其女的所作所为。
《李逵负荆》
Q1:李逵。作为主要人物,因假宋江事件嘲讽宋江表里不一,大闹忠义堂,后负荆请罪,捉拿假宋江,他引发了所有矛盾。从矛盾中可以看出他嫉恶如仇、火爆而不顾后果的个性,然而台词中却不断体现其装傻充愣,逃避责任,将这一形象毁去Q2:我认为二者都不是喜剧,只是有着皆大欢喜好结局的故事。其中并无太多喜剧元素,反而只有主要人物在困境与矛盾中的挣扎成长,以及对时局的讽刺。
《拜月记》有体现小人物在社会动乱下的挣扎求生,豪门之女失去助力后的自我成长,封建家长恶俗对美好婚姻的破坏,唯独没有令人开怀大笑之处。被强盗抢劫后因认出兄弟而放生,说明借势而起的绿林只一心为非作歹,谋眼前之小利,唯恐天下不够混乱。若并非兄弟,先杀一状元,后王镇为女报仇再杀一状元,二位栋梁之材不被扼杀的唯一纽带居然是曾经的兄弟情,可见逻辑链之脆弱。
《李逵负荆》类似,本意体现李逵嫉恶如仇、火爆而不顾后果的个性,台词演出却让其做作装傻,比重就轻,逃避责任,无法逃避后再高歌过往唤情怀。唱歌桥段本身没有问题,但不应该作为逃避责任的手段。若李逵可以因为曾经的兄弟情免一次死罪,那梁山人人皆可坏了规矩(梁山自己的规矩),再用一次过去情分当免死金牌用。将宋江在第一印象上塑造成表里不一的小人,后用正经问罪和宽恕李逵的反差体现其“大度”性格,以此塑造梁山在高明领袖领导下的友好和谐氛围,个人并不认为会奏效,反而觉得虚伪。Q3:《拜月记》从头儿看来,都不似俺那狠爹爹!体现人物初次丢失助力的迷茫,不安和下意识的怨恨,反衬出其之后自我成长幅度之大,改变之显著
《李逵负荆》(正末云)不打!谢了哥哥也。(做走科) 恶心,以李逵性格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此时说出如此装傻充愣逃避责任的话语。他在之前指责宋江表里不一的小人,无忠无义,现在错怪首领,自己无义,又想装傻躲过惩罚了?作为一个对宋江的最忠诚追随者,他绝不会如此说。台词大失败。 -
《拜月记》
核心冲突:封建社会压迫下的亲情决裂与爱情拆散
人物形象:王瑞兰以柔韧的反抗者、感情专一的情侣的形象参与冲突。文中用情感的至深对抗世俗规则的勇气值得敬佩。她的反抗不是激烈对抗,而是坚守。不一样
《李逵负荆》喜在李逵的性格。他冲动却直爽,嫉恶如仇。听说兄弟做了不道德之事宁愿立军令状。得知自己冲动鲁莽抓错了人也信守承诺准备割下自己的首级,显得有一些可爱。在文中也有宋江李逵两兄弟耍嘴皮的“喜”。强调了误会和李逵这个本身的性格的喜剧元素。
《拜月记》的喜在相爱的两人最终在一起,喜在亲人重逢,喜在战乱停歇、良将被平反,喜在男主考中状元。强调了在战乱年代仍追求美好的喜剧元素。
我觉得《拜月记》在旧时和平年代的观众会喜爱。而《李逵负荆》应该是几乎任何时候的观众都会喜欢。 -
读书小组反馈
讨论前,读《拜月记》的时候我真的挺厌恶蒋世隆这个角色的,我在书中划了好几处我完全无法理解的蒋世隆的语言和行为,我也完全不明白瑞兰为什么会爱上他。好像这部剧里面除了蒋世隆以外的所有人都是为了塑造他、丰满他而存在的。这也的的确确符合我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刻板印象。
在读选段的时候我以为选段是对原剧的改版,没想到选段才是原剧里的,而我们所看见的全文则是后人所书。我是很喜欢选段之中的,“他把世间毒害收拾彻,我将天下忧愁结缆绝。”和“您哥哥暑湿风寒纵较些,多被那烦恼忧愁上送了也!”这两句的,写的很动人、很悲怆,就像一对苦命的鸳鸯声嘶力竭的隔着天险相鸣。
这件事总体让我感到很不可思议,当代的编者完完全全的毁了这个故事。把这样细腻易碎的情感写成了大男主爽文,这实在是令今人深思。 -
在读书小组中,沈阳学姐提醒我们注意书与元杂剧本身的不同之处,并明确指出了书中一段令人不适的对话在元杂剧中是完全找不到对应内容的。这令我感到很惊讶。其实在读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好像是一个“故事梗概”,情节发展快到猝不及防,甚至有点匪夷所思。在读原文的时候我发现其实这本书删去了很多细节的独白或者对话,例如在《拜月记》中,瑞兰与蒋患难与共,互生情愫,在原文中有瑞兰的独白,讲述这一情感产生的过程,但是在书中直接经历了“逃难”这一情节,两人突然就爱得难舍难分了,令我感到一些无语。其实很多“名著”只看大致情节和“网文”没有本质的、鲜明的区别,但是在人物的细节塑造上,便有着分明的差别了。
-
可以说我还是第一次阅读像《中国十大喜剧故事》的书,它并不想我一开始的想法一样全是“喜”其实故事中间会带一些“悲”就像一些误会、矛盾。这次阅读的两则故事明显能看出《李逵负荆》写的更加戏剧性,惹人发笑。而《拜月记》在第70~71页中我在自己阅读时也对王瑞兰和蒋世隆的争吵有些疑惑,我一开始没有多想觉得可能是作者想要在他们的爱情中加一点小插曲,但是在讨论时我们就说到这个故事的原文并没有提到相关情节,确实有些奇怪。读书小组讨论时我们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拜月记真的会在动乱年代受人喜爱吗,他们真的会有时间去看吗?这样一说来,好像是不会的,那么我就认为是在动乱结束时所看的,毕竟看的人大多数经历了动乱,看这样的剧肯定会很有感触,特别是青年男女看完会对爱情生活有更高的追求。
-
第二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
(我不久前刚刚看完了韩江的《素食者》并在校内进行了分析,因此现在的视角有点收到《素食者》内容的影响)
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长生殿》
“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
这一句写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至死不舍,他明知时局危急、社稷动摇,却仍不肯抛弃深爱之人,表现出他对杨贵妃的深情。然而,从国家社会角度来看,他身处帝王之位,应负其重任,却以儿女之情压倒君王之义,弃社会于不顾,乃自私自利之小人。我认为,想要摆脱社会规训和强迫责任这一点并没错,但唐玄宗的身份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理应清楚摆脱这一如此重要的身份之困难,后果之严重。他既没有使用合理的“卸任”方法削弱严重程度,也没有指派合适的人接过担子,正如钟爱木匠的皇帝朱由校般。此外,他的失败也侧面体现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卸下责任也越困难这一点《汉宫秋》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
王昭君已经了然自己将成为“和亲”的牺牲品的命运,从尊贵的宫人变为异族妃子。她留不住汉家的衣裳,更留不住自己的命运。这里表达了她对命运的哀怨、对故国的眷恋,以及普通人对于社会国家车轮下的渺小与无可奈何的凄凉。“今日”与“明朝”的对比把命运的骤变、心灵的悲苦写得极为深切。在汉朝这个仍旧极度排斥“异族”的时期,下嫁外族与自愿为奴没有区别,虽然身份从无人所知的妾氏变成了异族中颇有话语权的王妃正妻,但凤尾总归好过鸡头,更何况后者连鸡头都算不上。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在《汉宫秋》中,元帝眼见王昭君被迫只是感慨自己无法挽留,只能在依依惜别中目送她远去,并没有采取行动阻止。他感慨的是下嫁之人过于耀眼,应该换一位相貌品行更差之人,将王昭君留在自己身边,遗憾的是选了个美人,而不是被迫放弃美人。他的无奈来自“和亲”的政治大局。为了国家边境安宁,他必须牺牲一位妾氏,只是正如赌徒发现中奖号码与自己号码只差一位数字那般,对于错把美人送出关而遗憾,是被动的无奈:反正都要送,要是当初换个人就好了。
《长生殿》里,唐玄宗对杨贵妃说:“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但在群臣和将士的强烈要求下,他终于痛哭下旨,“赐杨娘娘自尽”,亲自面对了将爱人推向死亡的场面。他的无奈在于“进退皆失”:既没有成功放下社会重担,逃出制度规训,也没有抱住自己所追求的爱情。他的痛苦是一地鸡毛的结局,对于自己错误决定,从二选一变成了二者皆失的痛苦,是对于自己的错误追悔莫及的无奈。
因此,唐玄宗更为无奈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
《汉宫秋》的王昭君最终下嫁异族,以政治和亲换取汉帝国边疆稳定;《长生殿》的杨贵妃最终被唐玄宗赐死,以稳定朝政,收拢人心。我认为,这二人的“死”都是由于社会大势所压迫,被迫成为令社会国家获利的牺牲品。作品的核心目的是传递作者的观念和信息,此处传递的信息就是作者以个人之不幸传递对于政治的思考,批判,从而令读者引发导致主人公悲剧根源的哀悼,如对于国家不够富强。因此,我认为读者哀悼的对象是作者在书中传达的核心思考。 -
在《汉宫秋》中,最有感触的一句是:“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表达了汉元帝羞愧、愤怒与自嘲。他将自己比作与虞姬诀别的楚霸王项羽。哪怕贵为一国之主,却像项羽一样无法守护自己的女人。之后后半句他笔锋一转,针对着满朝文武说,哪怕是到了如今这种时刻,他们却仍只想着把一个女人推出去以求得一时的苟且,没有一个是那种勇于反抗,奋力斗争的
在《长生殿》《埋玉》中,跟随唐玄宗的将士逼迫他赐死杨贵妃。在生死诀别之际,最令人动容的一句是:“罢,罢,罢!朕也做不得主了!”这句话体现了唐玄宗的绝望与崩溃。连续三个“罢”字,体现了他的无助,哪怕他贵为一朝之主,如今却也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一样无力,这句话打破了世俗对于帝王的普遍认知:他们并非一直是高高在上的手握生杀大权的那个人,他们在面对命运的抉择时,也会展现出脆弱的一面
2.我认为汉元帝更加无奈,相比于唐玄宗,他的处境显然更为好一些,他至少没有像唐玄宗那样被迫离开京都逃亡,他还有反抗的实力仍然坐在高高的皇位上,而唐玄宗已经在逃亡的路上,可却仍然带着后宫,那么这件事也就是必然发生的事,而汉元帝贵为一朝之主,可却有着一群窝囊的手下,无法去反抗
3.王昭君的结局是被送到匈奴那边,然后跳水自尽。而杨贵妃则是在唐玄宗的命令下,当场被绞死。当我们为主人公的命运或爱情伤感时,我们伤感的或许并不是他们这一个人,我们伤感的更多的是爱情在于这种时代洪流中的不堪,个体在这时代洪流中的无力,命运的无常 -
第二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
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长生殿》中最有感触的一句是杨贵妃的“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杨贵妃与李隆基互相深爱着,然而当唐玄宗面临将士的“不杀贵妃,誓不保驾”,杨贵妃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向唐玄宗求情,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又或是劝说唐玄宗与其独自逃难。她想到的是保全唐玄宗和唐朝的江山社稷,以自己的性命报答唐玄宗的恩情,而不是与唐玄宗的儿女情长,这是一种报恩的心态,也是“以死明志”,用自己的死,表达对唐玄宗的深爱。
《汉宫秋》中感触最深的是“看昭君今日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汉元帝在王昭君即将出塞,接过昭君衣物时的感叹。然而汉元帝将昭君送往塞外单于,作为双方和好,汉元帝如果想留下昭君,因该是用行动挽留,而不是期望昭君出塞后再回来,这是一种不现实的想法,昭君下嫁匈奴和亲,又怎么可能会回来。汉元帝的感叹,是对王昭君的不舍,其实也体现他的软弱。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我认为唐明皇更无奈。
汉元帝“目送昭君出塞”,直到最后也没有实际行动。而且汉元帝是主动将昭君送出塞,在离别之时,他只是想拖延一些时间,没有想过真正地留下昭君,“罢了,明妃你这一去可不要埋怨寡人啊!”在离别之际,汉元帝还是想推卸掉自己的责任,没有男儿的血性“反而让一个弱女子来拯救大汉河山,寡人怎配做一个堂堂七尺男儿”他想的还是江山社稷更重要(虽然说“君王死社稷”才是明君,但是在汉元帝眼里昭君没有太大价值,只是两个国家和好的权利工具,而且汉元帝本人也任用昏才,昏庸无能),以及自己的脸面。同时军队的酒囊饭袋也是汉元帝自作自受的表现。
唐明皇“宁愿只要美人,不要江山”,期间他一直挽回爱妃被赐死的结局。对于许多皇帝要江山,还是要美人。唐明皇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即便如此,江山和美人他都没守住(一个值得思考的历代君王的事实:要江山,虽然会失去心爱的人,但有了天下不会缺美人。如果要美人,会失去江山,同时也没有能力守护心爱的人,还会被称为昏君,所以无论如何古代“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规律似乎无法打破)。唐明皇也希望如果因为自己是皇帝得到又失去杨玉环,他宁愿和杨玉环做普通夫妻。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汉宫秋》的王昭君最终下嫁匈奴,以和亲换取汉凶帝国边疆稳定和长久的和平,为自己的贞洁跳河自尽。《长生殿》的杨贵妃最终被唐玄宗赐死。
我们哀悼的是她们的悲惨命运,对自己命运的无法掌控。同时是即使身为皇帝也身不由己。在《汉宫秋》和《长生殿》中,女子即使身为贵妃,也终究是权力斗争和国家斗争中的牺牲品的工具。单独的个体在命运中是无力的。我们也反思政治与爱情的失衡造成爱情的伤痛。最后《长生殿》的团圆不过是虚幻的,越加装饰,越凸显出内心肉体的凄凉。 -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长生殿·埋玉》
词句:“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
主角心情:这是杨玉环临死前说的话,一边是和唐明皇想相守一辈子的愿望突然破碎,心里满是绝望;一边又愿意为了稳住军队、保住唐明皇,主动去死,藏着一股狠劲儿,把伤心和忠诚掺在了一起。
《汉宫秋》
词句:“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主角心情:汉元帝在说,除非是没感情的铁石心肠,不然谁都会为这事哭。就算知道昭君去匈奴是为了国家好,他还是忍不住舍不得,把心里又痛又没办法的感觉说透了。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我觉得汉元帝更无奈吧。唐明皇的无奈是士兵逼得太紧,他一开始还敢说“不丢爱人”,最后妥协是被硬逼着的;但汉元帝更惨——汉朝打不过匈奴,连能保护国家的将军都没有,昭君走后,他回宫路上一直念叨“回咸阳、过宫墙、绕回廊”,翻来覆去说路线,其实是心里空落落的,满脑子都是昭君。而且汉元帝留不住昭君不只是自己伤心,更是因为国家实力不够,连反抗的底气都没有,这种无奈更像“命里注定”,比唐明皇更可怜。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两位女性的结局
杨玉环:为了让士兵不闹事,主动求死,最后在佛堂旁边的梨树下,用白绫上吊了。死前还让高力士好好照顾唐明皇,把和唐明皇定情的金钗、盒子一起埋了,用自己的命换了唐明皇和唐朝暂时的安稳。
王昭君:为了让汉朝和匈奴不打仗,被迫嫁给匈奴。走之前留下汉朝的衣服,带着对家乡和汉元帝的不舍,去了偏远的匈奴,再也没回汉朝。
我觉得我们可能是在哀悼“爱情在现实面前的脆弱”杨玉环和唐明皇有定情的金钗,汉元帝和昭君也有过甜蜜时光,但遇到士兵闹事、国家打仗,爱情说碎就碎了,这种“真心敌不过麻烦”的感觉,可能是我在哀悼的吧 -
第二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
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长生殿》:“高力士,只得但、但凭娘娘罢!”
在作出赐死爱妃这个决定前,唐玄宗叫一声近声太监的名字,仿佛最后的救命稻草,希望或者说渴求这个自己最信任的人能献上妙计,拯救心爱之人于水火之中。想当初自己一时冲动撵走贵妃,是高力士牵线搭桥,挽回二人爱情。如今有情人即将生死两隔,也是高力士在旁,目睹曾经牢不可破的誓言从此烟消云散。唐玄宗心里清楚,大局已定,玉环难逃一死。于是用“但凭娘娘罢”掩盖自己的残忍决定,好像这事是杨贵妃自愿的,与我唐玄宗无关,妄想减轻自己事了后的负罪感与悔意。“但、但”的顿号则体现其深深无奈。
《汉宫秋》:“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本句采用顶真手法,句式缠绵不绝、循环往复,元帝悲痛之情也愈发强烈。说说“不思量”,可这宫墙、回廊、椒房以及绿纱窗,正是当初元帝与昭君相遇之地啊!越是不愿想,越是容易想,从回咸阳开始,步入宫中,再一步步来到那个充满回忆之地,最后镜头定格在绿纱窗前,昭君娇羞脸庞若隐若现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可这只能成为南柯一梦,一去不复返了。想到这里,元帝郁闷不已,这一声“不思量”好像最后的倔强,想了那么多、我不要再想了、也不能再想了!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昭君临行前,汉元帝不死心地询问百官谁有退兵的计策,能让昭君免于和亲。二人话别时,元帝吩咐乐队慢慢演奏送别曲、自己也慢慢地举起酒杯,只为与昭君多待一会儿、多说一会儿话,番使催促也不予理会。他告诉昭君:自己的心早已到了番邦。昭君把自己的衣服递给元帝留念后,元帝手捧衣物,脑中浮现爱人的动人舞姿与倾国之貌,让昭君离开后不要埋怨自己。和亲的队伍走到看不见了,元帝还站在原地,目不转睛地望着昭君远去的方向。
唐玄宗听闻全军将士要诛杀贵妃,大惊失色,哀求他们放过爱妃。他抱住贵妃,认为对方死了自己活着没有意义,宁愿放弃江山守护贵妃。倾刻之间,贵妃已自挂白练,缢于一颗梨树之下。玄宗见了,只觉万箭攒心,只得让高力士把贵妃草草埋了。
乍一看,好像玄宗亲眼看着贵妃自缢而亡更为无奈。实则不然,元帝目送昭君入塞才是最为无力痛苦的。从士兵造反到贵妃自缢,一切都发生在顷刻之间,草草埋了贵妃,玄宗又要继续逃亡了——他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全,哪还有时间追思爱人。反观汉元帝,从邂逅昭君、二人如漆似胶地度过一段甜蜜时光到匈奴威逼昭君和亲、元帝亲自目送昭君离开。这一切都是漫长的、阶段性的。而时间拉得越长,痛苦与绝望就越深。元帝让乐队慢慢演奏送别曲,自己也慢慢举起酒杯,只为与昭君多待一会。他心里肯定也知道:待得越久,越是不舍、越是无奈。3.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汉宫秋》中王昭君沦落为大汉的祭品,被迫入塞和亲,最终为保尊严跳河自尽。《长生殿》中杨玉环在乱世中成为士兵发泄对皇帝宦官不满之意的对象,自缢于马嵬坡。最终在牛郎织女的帮助下与李隆基在天桥相会,二人生生世世做夫妻。
我们感叹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只能在天上、借助神力实现;我们同情堂堂天子也无法留下自己心爱之人;我们哀悼爱情之于时代洪流中的世事无常。
所以,爱情可以永恒吗?我找出了当时阅读《行读中西的人文课》第一册第三章的读后感。“读第三讲,我觉得主题就一个——千古。我想加个动词,变成:跨越千年。什么跨越千年呢?是爱情。这样一来,就回答了本讲最后一篇的问题:爱情是可以永恒的。举个例子: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虽在肉体上变成了蝴蝶,但精神上的爱情永存,他们互相的爱不是跨越千年,被今天的我们所熟知吗?再说了,他们最后不是葬在一起了吗?再说说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二人最终没能白头偕老,但他们的爱情让两个家族和好如初,让子孙后代得以受益,这样的爱情就是永恒的。”可以看出,我的观点是:只要彼此真心,就算一方甚至双方离开人世,他们的爱情永存。
既然爱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永恒,我们为什么仍要为其哀悼呢?究竟什么才是爱情的悲剧?我想,我们哀悼的是无法自己掌控的爱情、在社会政治背景下被迫妥协的爱情。在历史长河带来的深深无奈下,我们感到了那种窒息与压迫感,这正是我们哀悼之所在。
抛开爱情,再来说说个体的命运。在《汉宫秋》和《长生殿》中,我们看到了作为皇帝的身不由己。堂堂皇帝,照理来说什么都不缺,什么都能得到。但偏偏是他最珍惜的,注定得不到。因为是皇帝得到对方,也因为是皇帝而失去对方。江山和美人,宁可不要江山,也不愿失了美人。可最后,两个都没保住……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的思想一直是要掌控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两篇悲剧却提醒我们:真的到了那个命运之刻,我们有能力改变吗?人生啊,人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在被苦难磨平棱角后终于向命运低头,这也是我们所哀悼的。
既然皇帝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那女子呢?呵呵,只不过是时代的陪葬品罢了。昭君和玉环因美貌得到幸宠,也难逃一死。更别提那些平平无奇的女性了。她们的命运又走向了何方呢?两个故事中,两个女子都只是皇帝的玩物,一个玩腻了,就换一个呗。女性的在地位在那个时代,不过是比牲口高了一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真的是她们不争吗?是她们争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