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本周要点
  3.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本周要点
62 帖子 55 发布者 1.9k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叶 离线
    叶 离线
    叶韦汝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7

    这一次有关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的时文讨论让我对于看新闻的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自认为自己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情绪化的人,对于事情的判断,也非常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所以在一开始接触此类时文的内容和多方观点冲突时,常常感觉无从下手,思绪混乱。这一次学习的多维思维分析的方法,则很好地弥补了我这一缺点,既可以帮助我避免情绪影响观点,又可以系统性的帮助我梳理思路,避免思绪混乱,导致的立场不明。之后遇到其他的新闻我也会尝试着用这个方法分析一下,说不定会有别样的收获。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王 离线
      王 离线
      王元萱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8

      微信图片_20250907194840_1_22(2).jpg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李 离线
        李 离线
        李心皓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9

        这次讲座通过对孙女士投诉抽烟墙,我提出观点,遇到事情不应该直接投诉或举报,要先经过协商,尽量不要把事情变得更大;其次,我认为他的举报是很不合理的,他混淆了个人喜好和历史现实,还有时代的错位,所以我认为他举报的原因完全不是出于对于抽烟墙的建议,他只是想在社交平台上博取流量而已。而且,我认为就算真的像他所说的青少年会学习鲁迅的抽烟的习惯,那为什么青少年就只会模仿鲁迅抽烟的这点吗?他们为什么就不会模仿鲁迅的文笔和勇气呢?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虽然我们认为她要把抽烟的鲁迅改成伏案写字的鲁迅这样让周围的气氛很不放松,那对于那些非常讨厌别人在大马路上抽烟的人可能就会认同孙女士的观点。我明白了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双面性,不可以盲目的追随大众,网暴他人,要理性的经过思考之后在下结论。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吴 离线
          吴 离线
          吴泓岑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0

          我学习了一门很重要的能力,就是以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分析,深析以后我看到的每一篇社会性热搜。特别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网上很多信息,很多人,接着“匿名”的账号,发表不同的观点,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其实很多时候都会被一些极端言论,长篇大论所带偏,包括很多成年人也是的。所以我认为这次讲坛讲的内容非常新颖,重要,也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具备一种能力,就是在这个信息量爆棚的时代,这个思想飞速创新的时代,守住最根本的理智和最基础的观念。又说到孙女士被网暴,我想到了“莫言”,他以这个笔名警戒自己,管好自己,莫渡他人。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韩 离线
            韩 离线
            韩雨馨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1

            讲坛反馈
            本次讲坛讨论了关于“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在刚开始的时候,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孙女士投诉的动机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景墙上鲁迅的吸烟行为影响到了青少年。“是否合理?”我的观点是不合理,而万老师提到了一个我从未见过的词,叫作“滑坡论证”,就是景墙上鲁迅的吸烟行为,会导致青少年模仿,从而得到结论影响青少年。孙女士将鲁迅的形象“完美化”,觉得应该把历史人物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价值观太单一,用现代价值观要求修复景墙。我觉得在当今社会的人们,面对一些不满想要投诉时,先选择协商。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茹 离线
              茹 离线
              茹轶哲0206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2

              这一次是时文讨论,主要围绕鲁迅抽烟强化的争议展开讨论,引进了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这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与之前结构化思维类似,也分为4个板块,只不过将每个板块分为了不同的维度,我们西文书院主要负责了社会维度,围绕利益相关方的多元诉求来展开,举报和投诉是否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前面是否有和解这个过程?而在这个事件中,我认为网上的人们只是一味的去指责这个孙女士,哪怕有人说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会被众人的舆论所压下去,在这件事中是没有和解这个可能的。同时这一次书院的汇报也是我负责,但是可能是不怎么经常发炎的问题,我并没有调整好状态,说上去也只是蹦出一些词,还需要锻炼。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吕 离线
                吕 离线
                吕俊桡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3

                本次的时文讨论围绕鲁迅纪念馆抽烟墙被投诉会误导青少年的评论引发的争议进行了讨论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看到这个事件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孙女士过度解读,有一点扭曲事实的意思,于是便下意识对其做出了批判。而在这次讲坛,我学到,对于一个事件,我们不能粗略的浏览完后用潜意识去做出判断,那样太肤浅。我需要辩证的去判断这之中有没有合理之处,就算我们潜意识里觉得它不合理。孙女士的投诉内容可用逻辑和动机去分析,她有逻辑滑坡论证,强制榜样只能展现“完美一面”的价值单一,还有假两难(保留抽烟画面=不健康宣传)的逻辑谬误。从动机上,她可能是因个人偏好混淆个人喜好和道德,也可能是道德洁癖,也可能是为了宣传推广“尼古丁袋”。
                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后,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结构化思维去细化。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和怎么办去分析。我们可以把这个思维运用到多维度分析框架中进行思考,这个框架分为事实维度,社会维度,历史维度和价值为度。首先是事实维度,对于一个事件,你首先得以事实为基础去展开分析,没有清晰全面的事实,后面的推论也就不成立,或多或少带有主观偏执的态度。第二个便是社会维度,我们要去分析利益相关方的多元诉求,去换位撕开,理解各方的关注点,关注社会影响和公共导向。这样才能更直观的理解一些人,他为什么这么做,理由是什么,怎么就阴差阳错的导致了这件事情发生,可以推出以后的趋势和影响是什么。第三个历史维度中,我们最需要观察到的便是语境变迁与历史重构,也就是历史,周围的环境随时都在变化,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一点,发现变化,辩证的去看待。第四便是价值维度,我发现很多事件的矛盾,核心冲突就在于他们对价值的权衡,可能有两个价值在某一个情形下是相对对立的,那么我们会偏向哪一边,每个人都能自圆其说,但是关键在于有时候价值权衡是有多方面的,太片面的去在一个角度固执己见就太主观了,失去了客观性。所以说作为理性的共鸣,我们的思考方式不仅仅是在简单的去纠结判断“对与错”,而是学会多角度理解,在权利和边界之间找到平衡。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4

                  时文反馈:一件事,真的如我们最初所想的那样吗?它非黑即白、只有对与错两种答案吗?本次“事情的多维分析”讲座,不仅让我学到了思考问题的新方法,更让我深刻意识到,在对一件事形成判断前,客观分析与换位思考至关重要。
                  就像讲座中老师分析的案例,孙女士作为事件矛盾的核心人物,起初难免引发众人不满。可是当大家都在将责怪她“不合理”的投诉的时候,多维分析框架中的第一步,“事实”起到了作用。分析后,我们发现孙女士的投诉虽确实“大题小作”,但她的言论、途径看似并不是从网友评论中,我们看到的那般“十恶不赦”。于是,我们擦去了原本固有的观念,试着用老师教给我们的“多维分析框架”重新审视这一事实。从“社会“角度,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希望通过“换墙”而阻止室外吸烟的投诉者;希望尊重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热心市民;从这一事件中向发现并探寻更深更广问题的讨论的网友;担心因为向投诉妥协的明显趋势而导致艺术创作受限的创作者;还有从中权衡利弊给出定论的管理者…看似简单的一件小事,展现出了更丰富的层次,整个社会在我们眼前也呈现地更加立体多元。
                  我想,以多元视角为钥匙,我们将打开思维进阶的大门,也许在做出选择时能多考虑几分,亦能挣脱简单的“黑”与“白”的认知枷锁,在纷繁的矛盾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吕 离线
                    吕 离线
                    吕翰林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5

                    这次的分析主要借鲁迅事件分析了事实,社会,历史,价值,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之前大家对孙女士的评价,要么是褒,要么是贬,很难有一个中立的态度来看待,孙女士没有那么十恶不赦,这只是网络的一个现象。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王 离线
                      王 离线
                      王乾宇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6
                      此主題已被删除!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王 离线
                        王 离线
                        王乾宇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7

                        本讲的主题是“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从上课各位老师讲的内容和同学的讨论,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现象并不是有”绝对的对和错“,站在不同人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时间场景,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们看待一个社会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地说对或错,要把问题抽丝剥茧地剖析开来。但同时在分析事物的多维架构的同时,我们要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看清事物的底层逻辑,再来判断。
                        从本案例来看,孙女士的投诉景区鲁迅画像,热心市民的意见,景区反馈,孙女士的生意、报刊杂志的评语等,所有这些从表面看都各自有各自的立场和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上升到本事件的本质来说,主要集中于景点对待群众投诉反馈处理原则和孙女士投诉的主观意图。抓住了主要矛盾,这件事情脉络就清晰很多了。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周 离线
                          周 离线
                          周子淇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8

                          这次的时文讨论当中我有一个观点在书面讨论时还不完善,因此没有发表我的想法。我一直在想投诉这个词,具体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它可以是一个范围很大,也可以是一个范围很小的词组。(我在查阅后发现“投诉”的词典意义指权益被侵害者本人或其代理人,向有关国家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或有关单位提出申诉、控告或反映情况,要求依法处理的行为。)在过去“投诉”大多是特定职位的人在收集大量公众信息后选取民众意见较多或同意度较多的方案进行上报,然而现今网络社交越来越发达所谓投诉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然而我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与素质自然参差不齐,因此投诉的风评也在迅速进行两极分化。这也间接导致了这次与讨论相似的事件频繁发生。然后大家一起进行的讨论,为我解答了不少的疑惑,因此这次讲坛也让我受益匪浅。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方 离线
                            方 离线
                            方萱沂1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9

                            这次讲座中万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从事实、社会、历史、价值四个维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分类思考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当我们看到一个社会事件,脑海中一下子产生很多想法,总感觉剪不断理还乱,按照这四个维度可以将不同想法的关联理清楚,并且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就“鲁迅吸烟画像被投诉”这个案例,在社会维度我们很容易想到这个投诉对纪念馆、文旅部门管理者、游客的影响,但是却不容易想到其对艺术创作者的思想,但根据社会维度定向地联想,便更容易想到这一点了。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单 离线
                              单 离线
                              单馨语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0

                              本次我们学习了多维化思考。这有益于我们理性冷静地分析事件,而不至于哪边呼声高就站哪边,能做出自己的判断。针对投诉的边界,我有个问题想问,既然你有权投诉,我就有权力不处理,那么谁来决定不处理,这个处不处理又该如何界定?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贺心语贺 离线
                                贺心语贺 离线
                                贺心语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1

                                本次时文讨论,我们聚焦鲁迅故里墙画的争议问题展开了辨析。
                                从整个事件表面来看,大家一开始都觉得孙女士的言论非常不合理。通过万老师的点拨,我们发现孙女士在动机上其实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在逻辑上很有问题:她在逻辑上存在滑坡论证,假设强化就会引来学生模仿,学生模仿了强化上的抽烟画面,就会导致学生也跟着抽烟学坏。且存在一个“榜样只能呈现完美的一面”的误区,她认为保留抽烟画面就等于不健康宣传。
                                ——但孙女士真的那么值得批判吗?万老师引入了一个继“结构化思维”后第二个方法:“多维分析的框架”,来引导我们思考背后的一系列问题。
                                听完一些基础理念的分析,便到了实操环节,我们需要分析“投诉或举报的边界”。
                                我们书院分到的是价值维度,也就是核心冲突的权衡方面。这个维度是相对于最难的维度,我们听到了以后都两眼一黑,后续的讨论过程中也是吞吞吐吐、极为困难。我后面反思了一下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对这个框架的体系还不熟悉,或者是没能够亲身体会过这样的事件,没有一种真实的感觉,导致非常难想出来。
                                最后听了其他几个书院,分享的事实维度,社会维度和历史维度,顿觉思路拓宽不少。
                                最后,万老师总结道:“理性公民的思考方式,不应该是简单的判断对或者错,而应该学会分析多维度,进行多个角度的理解,并在权利和边界之间找到平衡点。”,但在当今社会下,其实很多人的底层思维逻辑就是黑白2分。非黑即白,不是对的就是错的,在针对这件事来看,现在网络的导向已经渐渐变成了对孙女士的网暴行为,这样真的好吗?何为对错?这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判断,那么界定对错的边界又在哪里呢?这或许是我们未来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思考的问题。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胡 离线
                                  胡 离线
                                  胡恺妍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2

                                  基于“鲁迅抽烟墙画争议”这一时文我们开展了一堂逻辑课。后来分书院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们分到了“价值”这个最难思考的板块。其实我认为价值重要,事实是更为重要的基础,每次在讲坛进行时文的讨论都能修正我随波逐流看来的一些谣言,有偏差的信息。现在很多时候引起争议都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厘清事实,只是空想,只是两个人不同的价值判断进行对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姜 离线
                                    姜 离线
                                    姜子麒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3

                                    0906鲁迅抽烟事件逻辑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聚焦于鲁迅抽烟的时文转而进入对于事物的多维分析
                                    先就事论事,举报者所提出的两个点,一个是聚集吸烟的二手烟影响,另一个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是似乎官方回应也避重就轻,青少年那一观点漏洞百出,官方也很好的做出回应,但是面对二手烟问题,这个更为直接却没有得到回应,面对这个问题,才足以上升到价值层面:旅行体验重要还是文化留存重要。
                                    有关投诉,这一权利是作为公民的我们所天然拥有的,边界本质上就是权利的边界,同样这条边界是可以人为制定的,假如每个人的投诉受理范围仅仅是围绕个人和一定的延伸范围,那么就可以让麻烦减少很多。但是所有社会性的问题同样在个人身上往往呈现出私人性,本质上二手烟议题和邻居家晚回家的问题都对投诉者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但是更核心的是,投诉本质上是使用公权,什么是公权,公共的关注和思考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当一个问题需要被人们所思考和关注才应该是用投诉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施 离线
                                      施 离线
                                      施旻萱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4

                                      这次时文讨论我们对有关鲁迅故居景墙展示鲁迅抽烟的场景是否合理进行讨论。如果仔细阅读投诉者孙女士的投诉,能发现她并不是为了投诉鲁迅,而是为了投诉了景墙的设计并不合理,所以这样想这面景墙的创作者也受到了影响。这次讨论,万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多维思考的框架,也引导我们在分析时不能带有个人倾向。值得思考的一点,孙女士并不是像我在预习作业中所说的她的投诉完全不合理,如果排除她是为了卖尼古丁袋的可能性的话那么她为保护青少年的健康的出发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网友也并非一定完全对。在我们书院讨论社会维度方面时,我们想到对于这种事我们是不是可以先进行协商之后才是举报投诉呢?也许这样这件件事也不会闹得这么大。如果再从不同人的方面思考,我认为在这件事中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大家在预习中都有所忽视的创作者,这面墙毕竟是他设计的,可能不久他也会被大家所讨论。然后我就去查了一下,这面墙的创作者是李以泰,他是想要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鲁迅形象。这么说确实有些道理,毕竟展现出鲁迅在现代人所看来的一个缺点说不定能使鲁迅更加亲切,拉近与游客之间的距离。当然还有一个可以思考的点是是不是因为时代进步所以大家渐渐意识到抽烟是不好的行为,确实这幅画在1947年就设计出来了。所以说这件事值得思考的点还是很多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杨婧棋杨 离线
                                        杨婧棋杨 离线
                                        杨婧棋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5

                                        很遗憾因感冒没能参加周六的讲座。但通过同学们的反馈,我知道了看待鲁迅抽烟墙画争议这类事件,不能仅从单一角度评判,要运用多维分析框架,考虑历史、艺术、社会等多方面,我认为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我看有同学提到了这次讲座还提到了从设计这面墙的设计师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发现其实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的时候才能更全面、理性地认识问题。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侯 离线
                                          侯 离线
                                          侯清晏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6

                                          这次讲座借着鲁迅吸烟墙画讲了多维思维。这也让我有了新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尽管已经参加讲坛一年了,但有时候也容易被一些评论带节奏。在看待一些事情上的时候也不够完整。在学习过这个方法后,也让我学到了如何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老师上课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现在的人们都认为一件事情不是黑的就是白的”。现在网上只要有人发表稍微激进的言论,就会有抨击的和支持的。当我们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首先就应该冷静,要多维度思考。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