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一轮(文哲书院)
-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我认为,在武松杀西门庆的时候,武松是有权衡利弊和考量的,就比如说武松是让潘金莲写了罪证,有了报复的理由,才有目的地将西门庆杀死。但在血溅鸳鸯楼中,武松是醉酒杀人,并没有考量自己之后该何去何从,只是一味报复,平心中愁怨,依我看武松是一个有理智,但却容易失去理智的人,就这种行为,我认为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合理的,总体而言,在义气用事前考虑并不全面。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从书中的“再饮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换酒保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可以看出,宋江是仗义疏财的,不论是谁都要维护好关系。在他眼里,钱是一种手段,能拉拢别人。
又从戴宗在宋江题反诗被发现后提出装疯卖傻的建议,是宋江回答道“感谢贤弟指教,万望维持则个”又能看出宋江是一个不在乎名誉,为了达成目的,什么事都能干出来的人,此时,如果换成关胜或者卢俊义想必都会拒绝,唯独宋江,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才能放下颜面去装疯卖傻。实在不能说是真君子。
最后,从宋江和戴宗即将被处斩时的举动“宋江只把脚来跌,戴宗低着头只叹气”来看,宋江的举动在这里,是想要晚点死,为自己争取点活路,又反映了他的贪生怕死的特点,说明他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我认为作者塑造李逵只是通过把他描述成塑造成一个杀人魔王的样子而去体现他的天真,首先,这样能与他的身体素质与身为强盗的背景环境相映衬,那我认为塑造出这样一个天真的形象,反映的是李逵的忠与义,与宋江在自己死前毒死李逵的行为形成一种反差,侧面讽刺了宋江那样虚伪的人。
-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只针对了西门庆、潘金莲(直接害死武大郎的凶手),没有牵连到其他无辜的人,我认为武松的行为是合理的,因为在当时官府腐败的背景下,武松为兄复仇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血溅鸳鸯楼”中,他只是为了报复,武松除了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外,还杀了丫鬟、马夫等无辜者,导致了他从 “都头” 沦为死囚。在这件事中,我同情武松的遭遇,但不认同他的手段,被信任的人背叛、被权力陷害,我会愤怒。但他把怒火发泄到无辜者身上,让 “复仇” 变成了 “屠杀”,突出了他性格中不理智的缺陷。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38回中,节级喝问他为什么不送常例钱给他,宋江回应节级的无理要求,既不激怒对方,又坚守了自己的立场,直到最后说出与吴用的关系,让他不敢再轻举妄动,体现出了他的机智和冷静。第 39 回中,宋江醉酒后写下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等诗句,突出了宋江的内心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我认为李逵这种性格是因为个人经历,李逵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后来母亲又被老虎吃掉,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这会让他感到仇恨和愤怒,有时候就会通过暴力的方式来发泄。作者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的原因是这样能够展现真实人性现实生活中的人本来就不是简单的好或者坏,李逵这种矛盾的性格让他更像一个真实的人。他有善良、天真的一面,也有残忍、暴力的一面,能让读者对人性有更深刻的思考。 -
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在“斗杀西门庆”里面是单纯是为了复仇,只是杀了西门庆一个人,而“血溅鸳鸯楼”则是类似于武松在泄愤,在这里他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三个主谋外,还杀了马夫、丫鬟等15名无辜者。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他是一个虚伪,善于笼络人心的人。就比如说在第39回中写到的,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抓后,戴宗传假信救他失败,两人将被斩首时,宋江故意大喝“哪个是江州知府?我等好汉,死则死耳,怎肯连累别人!”他看似树起了敢作敢当的形象,但是却是为了后面收拢人心。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李逵的“天真”是一种对于宋江的盲目听从,就像在他听闻宋江要被斩首时,他就立马去救宋江,而且的目标就只有一个,救宋江,甚至差点就误伤了他人。而我认为另一个嗜杀的性格,可能是因为他对于“正义”“替天行道”这样的词有着扭曲的认知,他无差别的攻击嗜杀所有人,在他眼里“正义”便意味着随便肆杀。作者塑造这样的人物大概是为了表示一种讽刺吧,为读者展现了梁山好汉看似“替天行道”实则肆意杀戮的这样很虚伪的一面。 -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1.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斗杀西门庆‘’中武松是为兄报仇,目的比较明确,正当,“血溅鸳鸯楼”中是帮人做事,而且在报仇中杀害了许多无辜的人。同时在报仇中搀杂了强烈的个人愤怒,使杀戮失去节制,可能是因为武松之前被陷害刺配,心中不平导致的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宋江笑道:“院长尊兄,何必见外。量这些银两,何足挂齿,由他去赌输了罢。(宽容大度)
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行事武断,不计后果,同时很有政治抱负)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李逵嗜杀就是因为行事鲁莽,不计后果,所以显得“天真”,他虽然残忍嗜杀,但是这些行为都是光明正大,不加掩饰的,因此很容易被利用。作者想讽刺那些暗中带有功利性算计的人,同时展现梁山好汉性格的多样性,也能丰富内容情节 -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我认为这两处行为不同。前者武松是为了帮兄弟报仇,杀害了本身就恶的人,虽然暴力但是充满了正义感。而后者过于冲动,伤害了很多无辜的人,为自己复仇但是力气使用过度。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宋江一心想着被朝廷招安,想为朝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说明他即使在梁山也心系着朝廷。同时他每次处理一些事情时,都很有想法,也能让大家都信服他。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首先作者塑造这样的人格是为了向读者展示梁山好汉各种各样的性格,同时告诉我们这些梁山好汉们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而李逵这种矛盾的性格能让读者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 -
-
从动机上来看, 「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都是为了报仇,是相同的。然而,「斗杀西门庆」中只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两个奸夫淫妇,而「血溅鸳鸯楼」中却为了掩饰身份和泄愤杀了许多无辜的人。这说明了武松是一个正直率真却极其容易情绪上头的人。
-
三十八回中有「宋江冷笑道:『我因不送得常例钱便该死时,解释梁山泊吴学究的却该怎地?』」三十九回反诗中也有「长成亦有权谋」,表明他善于利用人性,且知晓自己这一点并深为此自得。
三十九回又有「宋江……思想道:『我……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里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他对于功名利禄看得很重,是一个典型的古代知识分子,读书就为「功成名就」,升官发财。
三十八回中李逵向宋江借钱,「宋江听罢,便去身边取出一个十两银子,把与李逵」,说明他是一个慷慨大方的人。 -
李逵的残忍很多时候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有些人是不能杀的,他仅仅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认为有些人或动物该杀,下手重了,归根结底这是由他的天真烂漫导致的。比如他杀李鬼,是因为他听到了李鬼和妻子密谋害他;他杀四只老虎,是因为老虎吃掉了他的母亲。当然,他也会赌钱赖账,不过这也是因为他是借了宋江的钱赌的。
梁山泊中不乏像宋江、吴用这样善于谋断的,或武松这样正直的,所以施耐庵塑造了李逵这样一个孩子气的形象丰富一百零八将的形象。同时,李逵如果有人及时劝导也是能够忍住不杀人的,也代表着梁山好汉的共同特点——都是被逼得落草为寇,其实都是一心效忠国家的良民,这也契合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
-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我认为,他们的杀人动机不同:“斗杀西门庆”是为兄长武大郎报仇,西门庆与潘金莲勾结,害死武大郎,武松是在官府不作为的情况下,为了正义和亲情而杀人。“血溅鸳鸯楼”则是因为武松被张都监、蒋门神等人设计陷害,差点丢了性命,他是为了报复陷害他的人。
武松的行为虽然反映了他的快意恩仇和敢作敢为,但他在血溅鸳鸯楼时的滥杀无辜,也体现了他性格中的冲动和暴力倾向,这是他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被压迫到极致后的一种爆发。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他仗义疏财。如第38回中,宋江见到李逵时,李逵因赌钱输了想要赖账,宋江不仅没有责怪,还拿出十两银子给李逵,“宋江道:‘量这些银子,何足为道!由他去赌输了罢。我看这人倒是个忠直汉子。’”体现了他对兄弟的慷慨。并且渴望建功立业。从他的诗句“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可以看出,宋江内心有着强烈的不甘和渴望成就一番大业的愿望。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这种矛盾本质是底层民众在黑暗社会中的人性:他的“天真”源于未经世俗雕琢的纯粹,对宋江的绝对忠诚、对公平的朴素追求,都是出自本心的直白表达;而他的“嗜杀”,则是长期受压迫导致的,是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转化为暴力的表现。
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一方面是为了展现梁山好汉们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另一方面,通过李逵的嗜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残酷,以及农民起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暴力和血腥一面。 -
-
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斗杀西门庆”是为兄报仇,具有明确的正义诉求。仅针对直接加害者(潘金莲、西门庆),过程虽激烈但相对克制。
“血溅鸳鸯楼”是他识破阴谋,在逃亡途中展开血腥报复。此时的杀人已超出自卫或复仇范围,演变为对无辜仆人、丫鬟的大规模屠杀,如书中写道:“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是一死!”显示出一种极端化的暴力宣泄,连马夫、丫鬟也不放过,“砍翻几个女使,血流满地”,甚至在墙上题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带有强烈的示威意味。 -
第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慷慨仗义,重情好施:“宋江初到,便取出银子来赏那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戴宗。” 这体现他惯于用金钱笼络人心,善于经营人际关系,所谓“及时雨”的名声正是由此而来。他对李逵一见面就赠钱,纵容其豪饮,迅速赢得这位莽汉的忠诚。“宋江见他说‘赌钱’,便把十两银子与李逵。” 此举看似慷慨,实则是笼络了人心
-
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李逵的“天真”并非善良,而是一种道德麻木。他的善恶标准完全依附于宋江——只要“哥哥让杀”,便是正义。这种将暴力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正是专制人格的体现。他的“可爱”表象下,隐藏着可怕的破坏力。李逵代表底层民众的原始愤怒与反抗力量,他们勇敢无畏,却也缺乏理性与纪律,容易演变为无差别暴力。这暗示梁山起义既有正义性,也有破坏性。
反讽“忠义”主题: 李逵最“忠”,却最残暴。他的存在提醒读者:盲目的忠诚可能助长暴行。
-
-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两处都是冲动的行为,而第一处是为了报仇,第二处是为了报复,我认为武松解决冲突的方式有些单一了。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宋江见李逵吃亏,便叫戴宗央人去救。”李逵与别人在水中扭打站下风,宋江便叫人帮他,说明宋江是一个仗义的人。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面。
李逵被宋江搭救并结识后效忠于他,天真忠诚地拥护他,这是他的本性,而他效忠的方式又是非常残忍的。作者或许是为了营造忠诚,天真和残忍之间的矛盾,更说明那些好汉、起义军们看似残忍邪恶的背后也是有真情、仗义的一面。 -
第二次反馈:
我上次提到,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良好公民,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用打打杀杀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这次读书小组准备时间比较长,我也认真的记录了有关于“血溅鸳鸯楼”的情节。我发现这个“血溅”可能有人会把他当成一个“血腥”的贬义词啊,但是我觉得现在有点能理解了为什么用武力解决问题。毕竟武松他尝试用脑子解决问题了,但是他发现朝廷这次也作恶了啊,再依靠法律没有意义了,那只能动手了咯。
我们提到,武松算不算英雄呢?这里我通过讲座做了我自己的总结:与其说武松是不是“英雄”,倒不如先搞搞清楚武松的处境。其实自己思考就能发现,不论是“景岗山打虎”,“斗杀西门庆”,还是“血溅鸳鸯楼”,他其实都是被动者。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民生,而是因为自己啊,所以我觉得不能用“英雄”这个词来谈。
比较有意思的是,我想到潘金莲算不算下嫁这个问题。我其实对“下嫁”这个词的定义不是很了解,只是在古装剧里看到过所以比较感兴趣。当然因为作者没有点名潘金莲对于这场婚姻的态度,所以这也是一个切入口。或许我们能从这个角度讨论得到更多的信息呢? -
武松是否英雄?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下意识地就说“武松是一个复杂的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敢承认他是完全善良的,完全邪恶的人也不存在。那么,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复杂的。文学作品更是这样,要通过事例的书写,塑造人物复杂的人物形象,引发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这是好的文学作品。
在讨论中,也加深了我的认识。武松的有目标杀人变为无目标杀人,在原来的我看来,是他人性的转变;而交流发现,原本武松对于官府还抱有一线希望,而后则是官私勾结,他已经无路可走,不再受官府、法律的限制,为了泄愤,加上他自身人性中恶的一面,他的胡乱杀人就可以理解了。讲到潘金莲,留了一个问题:从她的身份转变中猜测她的心理变化。这也很有意思。 -
武松是不是一个英雄?
武松打虎,为民除害;斗杀西门庆,武松面对恶霸西门庆的欺压与不公,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了最符合心中正义的选择,手刃仇敌,为兄长报了仇。这两件事都是武松相对正义的形象,但是在读书讨论当中,老师告诉我们,针对这两件事,他都缺乏主动性:在打虎一事上,武松起初是被动陷入与虎的遭遇战,并非主动去寻虎除害;斗杀西门庆,也是因兄长被害这一惨痛变故才引发后续行动,并非一开始就主动要去惩处西门庆。
在血溅鸳鸯楼中,武松的行为则更显复杂。他本是含冤负屈,被张都监等人设计陷害,一怒之下才血溅鸳鸯楼,杀死了包括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等在内的一众恶人。但在这过程中,他也杀了不少无辜之人,这一行为使得他的形象变得模糊起来,难以简单地用“英雄”二字来定义。
所以再回到最初提出的问题,武松算不算是一个英雄?其实这个问题无解。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无法简单评价他是好是坏。武松亦如我们身边的许多人,有着多面的性格和行为表现。我们不能因为他在某些时刻的壮举,就将他奉为完美的英雄,也不能因他一时的不当行为,就全盘否定他的正义与勇敢。就像我们不能以单一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人的全部,武松的形象也需要我们用全面、客观的视角去理解。 -
关于武松是不是英雄这件事,其实很难做真正的评价,在读书小组的时候我就在和金祉宸讨论什么才能称之为英雄?与英雄相似的还有一个词,叫枭雄,我们现在的人,把曹操便叫做一代枭雄。那这两者有什么区别?细细讨论了一番,也只得出了一个粗略的结论:一个真正的英雄是由感性和理性的部分组成的,而一般情况下是感性占主导(理性占主导的不叫英雄,叫将军或是军师(doge)),且英雄的行为准则是以自己心中的“知”来决定的,或者说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才可称得上是一个英雄,你甚至不能通过武松的某一个行径去判断这是否是一个英雄的行为,因为一个行为中的不同部分也是展现不同心理的,比如一样面对一个说出真相(或者说告密吧)的人,在斗杀西门庆里武松并没有伤害那个姓何的人,但在血溅鸳鸯楼里便直接杀掉了,人物的复杂也注定了水浒传中每个人都不是那么容易被打上标签的(这或许就是现代所追求的“去标签化”吧)。
-
这次我们讨论了武松是否算是真正的“英雄”。首先我能想到的是他杀西门庆,还有为弱者总是打抱不平,这种传统的“豪情仗义,不畏权威”的好汉形象,自然是符合“英雄”的一部分。但是,他同时又很矛盾,他会因为一时上头而“血溅鸳鸯楼”,甚至伤及无辜,那么这样能算是“英雄”吗?所以说,为什么这些梁山好汉都只是“好汉”,而且出生是被镇压的“天罡星地煞星”,而不是“英雄”。他们不能做到完美,他们是人,拥有性格和情绪,会做出冲动的事害了自己,这种事符合道义,却不符合现代的法律标准。所以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我认为他们只能算是一半的“英雄”。
补充:想到前阵子看到的“守序善良”那套评价体系,梁山好汉大多都是“混乱善良”吧,行善但是不会受法律约束,所以大多都被追捕过。 -
第三次阅读:第49—71回,重点阅读50、61、62、63、71
预习问题:
1.梁山好汉们第三次攻打祝家庄终于成功了,你觉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场胜利对梁山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梁山让孙立进入祝家庄内部当卧底,且李家庄与扈家庄已经投降,这才导致了三打祝家庄成功,这场胜利标志着梁山的发展全面由宋江接手,由原本的蛮力进攻,发展为以计取胜。
2.卢俊义是比较晚走上梁山的,你觉得他的上山有哪些原因?
卢俊义上山主要是由梁山好汉们用计逼上山的,主要靠反间计,与雷横的上山经历非常相似
3.第71回,上天降下石碣,排定了所有人的座次。你认为这个安排是巧合,还是人为的?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我认为这个巧合是人为的,作者之所以就要这样安排,是为了让梁山好汉与开始时的情节相呼应,也是为了,确保梁山好汉的正统性与权威性,也是迷信的一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