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
10.25时文反馈
这一次时文讨论的主题我真的深有体会,因为"虾仁蒸蛋"这道菜在我们学校平均每周会在中晚饭中出现五到六次,并且是校内为数不多口碑不错的菜品(所以听到这个通报我其实是有一点庆幸的,因为我从来没吃过)正如万老师所说,这件事在我们学校是以"换季"为由被要求不让声张,所以这场"听证会"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可能举办.但是我其实挺佩服学长学姐的"表演"的,我在台下听时甚至是充满了愤怒:怎么会有这么官方的话术,简直和绿捷官方发出的道歉声明一样"虚伪"啊!每个部门都想先"甩锅"而没有提到实质性的西,怎么保证这个问题在下一家供餐商不会重蹈覆辙呢?
10.25讲座反馈
在讲座以前,我几乎戏"元曲"没有太多了解(仅仅只有课本中那种几首比较熟悉 )所以在讲座正式开始前樊老师问我们觉得元曲可以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吗的时候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不行.但在讲座结束后,我却改变了我的想法:几者文风虽然不同,但传达的家国情怀却是一样的,元曲还多了民族意识.在樊老师列举的许多数字中,我感到了深深的绝望与恐惧,当然也体会到日本学者所说的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在元朝之后,传统的华夏文代真的保留了多少呢?已经有大部分被泯灭了吧。 -
我参加了模拟听证会的家长一方。可能是提前准备不足的缘故,讲话并没像真正的家长一样有气势,那么有目标,看着观众还有一种紧张的感觉。这两个事件的焦点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们也讨论到,值得玩味的是,这样一个听证会在现实中不可能召开。
本来以为这是一节平常的文学讲座,没想到樊老师用大部分时间铺垫元朝和蒙古的历史事实,文人、艺术的部分只占不到一半的内容,而且也并没有针对一首作品进行分析,而是用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来反映历史中文人的群像。
又提到了蒙元的残酷事迹。又屠城、又废科举、又分人等,而且还干出像掘南宋皇帝坟这种事情,文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们总是带着一种愤怒、一种寂寥、怀着绝望和悲伤完成他们的艺术创作。 -
时文讨论:
这次办了个听证会,万老师问我们“可不可能真实有这个会”的时候,我隐隐感觉是不可能有的,但是可能的因素太多,都像耳机线一样缠在一起,所以一时间说不出理由。后来梳理了一下,也许有以下几点:1.无法说服涉事公司参加。因为如果准备不充分就会造成公关失误;2.可能牵扯出很多暗藏的利益;3.某些部门的公信力下降。
然后回到正题,这次台上同学的发言我觉得很像是那些涉及到的群体会说的,比如涉事企业一直在说空话,还有几个群体互相推脱责任…元散曲:
这次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元,之前只知道元的版图最大,骑兵强悍,一路打到了欧洲,却没想到他们是用这么血腥残酷的手段获得的胜利。几乎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屠城,举例其他地方的时候我就在想宋是否也有相同的下场,结果马上就看到了一个令人震惊不已的数字——损伤率91%。并且十万民众不愿沦为亡国奴,跳海殉国。历史课本上没讲过这些东西,所以特别惊讶。 -
时文反馈:这次时文讨论讲到绿捷事件引发的对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让我想起一小段不怎么好的一段回忆:我在我们学校吃到两次头发,我对桌吃到过钢丝网的线。后来学校要求填写食堂调查问卷,秉持着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我还是全选了A。后来我们干部开会,老师面色不怎么好,给我们每一个人发了几张问卷让我们全选A。说什么我们干部就应该做好带头作用,那么多张写不好的是想干什么。还说只有我们学校名声好了,以后我们出去别人看到校名才会笑着说:“原来是xx学校的学生啊,不错”之类的话。我就觉得很匪夷所思,想让学校名声变好不应该是作出具体的事吗?而不是虚假信息。因此我觉得有时候学校也有一定的问题,亲手从源头断了学生发声的嘴,传出虚假消息。(虽然说我觉得我们学校的菜不算好吃但也不是很难吃)所以向讲座中说证实消息的真实度还是很必要的。在听证会中,大家的表演很真实,让我甚至幻视这是真的了。不过最后万老师把我拉了回来:这是不可能的。这一切都是口号。而真想改善就应该作出具体的事情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回想西贝事件中贾老板的强词夺理,甚至喊出“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的荒唐话语;以及绿捷发出的仅仅48字的“史上最傲慢”道歉信,我感到愤怒,但更多的是悲凉:我看见了社会虚假复杂而唯利的一面,而我只是看见了。
讲座反馈:刚开始老师就问我们一个问题:蒙元时代对后来中国的巨大影响是什么?我和同学们的第一想到的是行省制、民族融合、元曲等。但这些都不是最大的,答案是:官方语言变成北方话,以及人们从跪坐转为坐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我当时刚听到第一反应是:又来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樊老师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我后来就明白了:PPT上就写到:“南宋直接死于屠杀的有6700万人,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就仅剩887万。损失率高达91%”这是一串惊人的数字,不同于学晚清历史时的愤怒,看到这一段段文字我更多的是悲痛难受——汉人差一点在蒙元骑兵的战斧下灭族,那是比现在韩国总人口还要多的数字啊!在蒙元对汉人特别是南人的苛政下,艺术家们写下、画出一句句、一幅幅对生活绝望的语句和画卷就不显得奇怪了。讲座里几乎每一页PPT都无不显现出当时人该是多么的绝望啊。就像那幅没有画根的兰花:汉人没有根了啊......(在这之前我参观过上海西夏的展览。当时没什么反应,仅仅当作普通的展览看,也只是有一个疑问:现在怎么没有西夏族呢?西夏人都去哪了?我现在可以仰天回答了:被蒙元灭族了...我好像听到了西夏人的哀鸣。)(以及这次也解答了我一个小问题:为什么《三国演义》褒刘贬曹并且在元朝很受欢迎:刘备象征着匡扶汉室,这其中寄托了汉人复汉的美好愿望) -
时文讨论反馈: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办了一个模拟“听证会”,围绕绿捷事件展开。其中同学扮演的绿捷公司方和校方十分形象,在面对学生与家长的质问,马上撇清与自己的关系,并且开始“画大饼”,那副急于推脱责任又试图用美好愿景来安抚众人的模样,简直和现实中的某些场景如出一辙。听证会结束后,万老师还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种听证会可不可能在现实中举办?”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现实中要举办一场这样公开透明且能让各方充分表达意见的听证会,面临着诸多阻碍。比如各方利益的博弈,学校可能担心影响自身形象和发展,绿捷公司这类企业则害怕承担责任、影响经济效益,他们不会愿意在一个公开的场合去直面那些尖锐的问题。而且现实中往往缺乏一个能够公正主持、保障各方权益不受侵害的第三方来推动这样一场听证会的进行。讲座反馈:
讲座最让我触动的,是其将“西夏灭亡”这一历史事件。樊老师提到,西夏亡于蒙古后,北方汉族文人与西夏遗民共同陷入“家国沦丧、仕途阻断”的困境——蒙古初期废除科举,文人失去传统晋升路径,只能以散曲为“精神食粮”。表面是欢乐的样子,实则是逃避,而且藏着对“宋、夏相继覆灭”的隐痛;西夏遗民更是背井离乡,在异族统治下艰难求生。让我感受到历史变迁中的无奈。 -
时文讨论反馈
这次时文讨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无疑是模拟听证会环节。扮演各方的同学们把各个部门之间“踢皮球”的行为演绎的淋漓尽致,也让我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无论家长和同学怎么进行质问和要求,可能会被认为负有责任的角色都有一套为自己开脱的方法和步骤,第一步:道歉,“我对你们的遭遇深表歉意”这是表明态度(不管是真是假吧),表示一下自己存在问题,也认识到了问题,即将或已经进行改正,第二步:推卸责任,这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基层个别员工的个人行为”这是承认监管失误,但不承认高层对此存在主观故意或直接错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第二种是“我们也希望xxx,但是由于某某方这边我们无权干涉,所以导致了此类问题”这就是比较明显的,把责任推给别的方面,表示我该做的都做了,这是他们的问题,不是我的。那万一有直接证据证明或被推给责任怎么办?不要紧,他们还有第三步:“我改了”。提供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细究起来似乎难以实施或长久实施(其实是否实施还是个问题)。这样一套流程下来,虽然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吧,但是保住自己还是可能性非常大的,可是怎么样才能保证类似的事情不会再发生呢?而下一次会不会出现同样的说辞呢?真是难啊。
讲座反馈
这次讲座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那一连串关于被蒙古骑兵屠杀的人口的数据。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看着印刷体那冰冷严谨的数字,居然是可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疯狂的血腥的。9000多万啊!才只是南宋区域被屠杀的人数,元朝的疆域如此辽阔,再加上他们酷爱屠城,那得是多少人啊?我尝试想象过当时的情景:尸山血海,人喊马嘶,马蹄声到处,求饶声,哭喊声,刀剑刺入血肉之声,紧接着统统归于死一般的寂静。这简直都不能用可怕来形容了。我上网搜了一下,一平方米大约可以长3万到10万株草,就按10万株草一平方米来算,9000多万株草足以覆盖900多平方米,踩也要踩很久吧,更何况是9000多万条人命!可以说他们的生命,在那时甚至都不如草芥。我要是在那个时候生活的话,恐怕还没被杀死就先疯了吧。 -
讲坛反馈
这次讲座主要讲的是蒙元时期的历史。在讲座中,我印象最为深刻,内心最为震惊的是蒙古人的屠杀。樊阳老师在PPT上向我们展示了数据,蒙古人对中东亚地区屠杀了整整一亿多人,这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蒙元后有科举废除,还有人分四等(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而那些文人的处境呢?科举废除了,仕途有所阻隔,儒学变得衰微,随后败落。文人的命运也只有一隐居,被迫为官或是市井。
时文讨论
本次的时文讨论为西贝事件和绿捷事件。首先是西贝事件,西北作为一个名气很大的一家企业公司,这一事件对其肯定是有影响的。一是消费者,消费者知道西贝原来是用预制菜,会感到愤怒,对企业失去信任。同事,西北的形象和经济也有所损失。消费者真正生气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西贝不诚实的行为,明明是用的预制菜,却说是现做的。这也引起了一个知情权的问题。消费者无知情权,其中知情权也包含了选择权和监督权。再来说说绿捷,绿捷就是一个典型的学校安全食品问题,首先是绿捷这家公司不对,没有安全食品的保障,其次是学校的问题,学校为什么还要选择绿捷公司来供应饭呢。但也不排除,学校可能出于被迫,可能是有很多的学校都是选择绿捷公司,如果自己不选择可能会受到一些压迫。总的来说,这两件事情都是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食品安全,我们要更加重视。 -
时文反馈
这次时文讨论老师首先分析了西贝和绿捷事件共同的地方。同学们说到都是制度和监管出了问题,但老师提到了都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引发的选择权的问题,导致消费者什么也不知道,也没有什么真正可选择的对象。最后同学们模拟了一次听证会,能看到各个部门(监管,教委,学校,企业)实际上都是在推卸责任。讲座反馈
这次讲座讲的是蒙元对汉人以及汉文化的影响是改了很多习惯,比如用椅子,把版图分割成省,以及将信伊斯兰教的人都赶到一起。像现在的青花瓷也是蒙元的时候发明的。樊老师讲到那时候有学问的人都无法实现当大官的梦想,上学没有用了,自然也没什么人上学了。那时候的文人有三种:遗民,被迫当官的人,还有留在城市中写散曲和杂剧的人。从这写散曲中能看到这些人的绝望。回到开始讲的“元曲能不能和唐诗宋词并列”,如果元曲只代表散曲,是不行的。只有加上杂剧,元曲才有可能和唐诗宋词并列。 -
时文讨论反馈
从事实维度上,北西被人发现预制菜,但还是对外宣称非预制菜,是对消费者诚信的缺失。从社会维度上,贝西以预制菜收高价食品价格,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无视。从历史维度上,预制菜一直是餐厅的禁忌,且贝西的宣传语中也包含孩童这种叫脆弱的年林段【食品安全】是尤为重要的,也是顾客比较担心的问题之一,并不是一件被允许的事。从价值维度上,本次事件不仅影响到消费者权益,也影响到顾客的饮食安全问题【食品是否新鲜】,所以是有必要去重视的。而绿捷事件则是提供给学校的食物出现了问题,我认为他们不因该推卸责任。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让我体会到了蒙元的屠杀的残忍,他们对西方,东亚,南宋的屠杀一次就是屠城导致数十万人殒命,他们对南宋的屠杀,总计共有六千七百万人,到元初1274年,人口从1122年的九千三百四十七万减少到只有八百八十七万人,损失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一,而且当时科举被废除十几年,让读书人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意义,和他们通过科举来当官的选择【“科举的废除,仕途的阻隔,儒学的衰微,文言的败落”】。任仁发的《二马图》【一马瘦弱,一马肥壮,但都被束缚】也体现了这一点。但当时依旧有人在“地下写作”【张炎,周密……】还有人被逼迫为官……体现了蒙元的统治对文化的局限和阻碍 -
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的时文讨论中的听证会还是很有戏剧性的,学长学姐们都表演的非常好,生动形象体现了涉事方的那一种推卸责任与乱发空头支票。学生与家长的愤怒也已经尽力的表演了,正如老师说的,这种听证会在现实中其实是不可能的,就算真的有这样的听证会,也没有意义,大部分可能都是陈词滥调的逃避责任。
这次的十文投入引入了两个我曾经很忽视的权利:知情权与参与权。但公民所知道的知情权的界限到底在哪?还有待我们深思。
讲座反馈
其实,我以前一直对元曲是没有什么概念的,甚至不知道元散曲与宋词的区别,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如果将元曲中的元杂剧去掉,元散曲是无法与唐诗宋词并列的,因为他并没有到唐诗宋词的那种文学高度。但如果只是元杂剧,也是无法与唐诗宋词并列的,因为元杂剧,它更偏向于戏曲一点,两者的形式不同,自然也无法相提并论。还有另一点就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如果科举停止几十年会发生什么?我最多也就认为可能会有一些文化上的代沟。但经过今天的分析,我已经意识到了,如果科举停止几十年,会有多么大的重要性,文学会直接崩溃,层级会被直接垄断,人们的思想就会被禁锢,整个民族的灵魂也就没了,这些就是我认为本次讲座中最重要的两个点。 -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讲到了元朝并不是像教科书中所写的那样,实行了中国的大一统,并且版图地跨欧亚非。除了这一面,他还有更加血腥的另一面,党项民族的灭族,当时元朝对西夏进行了灭族,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听说过党项族,并且宋朝从原来的将近一亿人,在元朝初期,只剩下上百万人,以及对于欧洲各国的大肆屠杀,樊老师甚至告诉我们,在南宋灭亡的时候,有将有几十万人的义士跟着南宋的末代皇帝一同跳海而亡。而甚至我们很多人都并不知道这一件事。樊老师在课上又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汉人的地位要比回回人的地位要低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回回人首先归降于蒙古人,而汉人,尤其是曾经是南宋的人,抵抗到了最后一刻,第二就是回回人十分善于数学,蒙古人可以依靠他们来算账。
时文讨论
在西贝和绿捷两件事情,讨论时老师给我们提到了,知情权和选择权。“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而在本次事件中,明显两个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并且绿捷公司在本次事件刚发生几天后,将原料以及有关信息全部删除。并且老师在结束时问了我们一个问题,这样的听证会真的在现实中会召开吗,我认为大概率不太可能,因为本身绿捷公司就承包了上海五百多所学校的学生餐,以及能在事件发生后立刻将有关信息删除,其背后的权力应该很大。 -
西贝、绿捷事件时文讨论反馈
细读了材料中的链接,发现了一个惊为天人的事情:依据《通知》上的规定,西贝的产品确实不属于预制菜,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始终坚持自己“100%不是预制菜”。虽然这一依据不一定可靠,但我在写预习作业的时候一直以为西贝就是在硬撑隐瞒没有依据,看来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讲座中召开了模拟听证会,不同同学饰演西贝管理层、校方、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不同角色,各自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截然不同十分形象。我想,现实中就算有听证会,也只会走个流程,真正的改变还是要从品牌内部开始。赵氏孤儿:蒙元时代的文人与散曲
为什么标题要用《赵氏孤儿》?因为那个时代汉人的文化就如同赵家仅存的根,渺小而坚强。何其有幸,中国的文化至今仍未中断。
讲座中樊老师提问元曲究竟能不能和唐诗宋词并列?我认为算上元杂剧的话是可以的。
另外,讲座中介绍的蒙古帝国西征让我大受震撼。这些惊人的数字在历史中竟从未出现,这是值得深思的。 -
时文讨论反馈:
这次我们用西贝和绿捷两件事情展开了讨论。我认为西贝只要还是忽略了自己对待顾客的诚信度,而且真实的情况向顾客进行了隐瞒,忽略了人们的知情权,而绿捷也是如此。在之后举行的听证会中,主要以绿捷事件展开模拟,同学们都想出了很多的方法,但是我认为涉事企业绿捷不应该一味地道歉,而是要拿出实际的行动,也不能说将来会,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同时教育局所提出的线上监控,会不会出现提前录制好的情况呢?如何保证提供给家长的就是完全真实的备餐情况呢?我觉得这是教育局还需要研究的一个方向。
讲座反馈:
提到蒙元统治的影响,第一反映大概就是历史书上所提及到的民族交融吧,经过同学们的不断思考,我们得出了很多新的答案,比如说中国的官话以北方话为主。在这一次讲座中,让我感到印象最深的就是屏幕上出现的各种画作,我觉得在那个时期,他们的画作很直白的就能表达出当时画家的心境,看到的山水画,只感受到了树的枯;又比如说《二马图》,虽然前一匹也许是象征着官人的马比后一匹象征着平明百姓的马更加肥壮一些,但仍然是被束缚的,说明当时不管是怎样的阶级,都没有属于自己的自由。还有郑思肖所画的兰草,是没有根的,说明汉人的根已经不在了,但也需要把文化继续传下去。他们的画都让我看到了一种落魄,很多人都对现实失望甚至绝望的画面。 -
时文讨论反馈:
这次听证会,作为“监察部门”的一部分参与,说着冠冕堂皇的话,不断踢皮球的时候,其实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或许正是如此我才要这样选择。做准备的时候,我跟过铭辰都不得不用ai、百度进行解决方案、法律条文的搜索,但我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问过ai好多次不同的问题时,它给我的答案,却往往有很大的同质性。抛开ai本身问题不谈,这可能反映出对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存在“无计可施”的局面?好像只能装监控、严查、调整品质、处罚、撤职查办,然后换上下一个“绿捷”……?
一级会员先前预演里,向监管部门的提问比实际的多很多,正式的那一场反而矛头都对准了绿捷公司本身和校方,导致我和过铭辰主动站起来继续撇清责任……可能,一般的民众面对看似伟岸的“监察”二字,也深知无力,所以会转而向够的到的地方攻击?
因此,先被祛魅,再变得真正有效起来,哪怕只是再负责一点,这才是监察部门应该做的……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我们依然立足于元朝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其中一切行为,一切风云。——不,不能说是审视了,我几乎震撼到参与其中了。
先前看过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我在那里观望,用理中客的身份点评,叹息,落泪,好像真的很伤心。但设想,假如你是元朝的最高统治者,坐在沙盘前或者长桌后,被杀者躲在炮火之下,沦为笔墨数字,沦为一道剪头。那敌我死了多少士兵呢?那元军屠了多少座城呢?
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其实你也没有把他们当成人。
战争把人异化成非人,无论是高层眼中的人,还是高层本身,他们为某个攻陷下的城池弹冠相庆,甚至听到战壕中破碎的哭泣和愤怒,看到血流成河、惊世骇俗的尸山也未曾停止。
或许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在面临仕途的阻截,面临道心的破碎,面临国土的侵占,面临生死的考验,这一切之后,那残存的,一亿人口的百分之九中的极少一部分,参与了元曲和杂剧的创作,他们无奈的悲歌,他们逃避,他们或许也醉生梦死,他们让诗词歌赋从士大夫的大雅之堂走到歌台舞榭,再走到勾栏瓦舍。
但无论如何我始终认为即使去掉杂剧,唐诗宋词元曲也永远能得以并称,因为那是一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时代里,一群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文人最后的精神家园,最后的文脉的留存。 -
时文讨论反馈:
作为学生,我自然更关注绿捷事件。初中时,学校不允许带零食(原因是怕影响学习)、无病例不能自己带中餐(原因是怕食物中毒);再加上大多数同学都吃食堂,自己不想成例外的心态;还有懂得都懂的公司招标。这些造成了学生不得不吃食堂套餐,供餐公司可以算得上是半垄断的事实。
诚然,绿捷事件也许真的只是一次意外,并不能断言其他学校供餐公司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是,当你在阳光下发现了一只蟑螂时,黑暗里必定处处充斥着蟑螂。我们必须要去质疑供餐公司、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了自身的食品安全与权益。
可以从绿捷事件入手,看看整个社会。像是同学们模拟的听证会,那是一定不可能的;这次绿捷事件曝光,即使在网络上引起再大波澜,没过多久也会归于平静。像是以前看到的食物中吃出鼠头、幼儿园食物铅中毒等等令人惊悚的新闻。
希望大家并不单单拘泥于绿捷事件,而是将视野打开,呼吁更多人重视青少年食品健康安全,勿让利益的大手沾染学校。讲座反馈:
第一次读《赵氏孤儿》时,我感到这个故事很好笑:为了保护一个只有血脉相通的婴儿,死了一大堆人,仇更是二十多年后才报,何苦呢?我知道我这样想是因为现在并不将血脉传承、忠与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我无法与古代人所共情。但是樊老师忽告诉我,说那宋末元初时的中原汉族文化就如同那个“赵氏孤儿”,我忽然又有新的感悟:为何有这么多人为了赵氏孤儿而舍弃生命,为何有这么多人坚决不投降蒙元而跳海自尽。
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在当时,多少人因为战争而被战死、被屠戮。而在后世,只会写成一串串数字,还有可能会被各种因素导致被埋没。像是崖山之战,有人认为纯粹是愚忠;有人认为这体现了民族气节;有人认为没必要跳海,到海南岛同样有机会反击,众说纷纭。现在我们都理性分析历史事件,可如果真当我们处在那个背景时,又该如何抉择呢?以死不屈可能被后人称作愚忠,投降可能被后人称作叛徒走狗。在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和自身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我很难做出抉择… -
在本次时文讨论中,我们以西贝事件和绿捷事件为基础,展开了一场听证会。在同学们演绎的听证会上,教育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和学校互相推卸责任,急于说出未来一些毫无意义的“解决方案”。我想这也是听证会在现实中无法召开的原因之一,各方都没有勇气把事情曝光在媒体和大众面前讨论,害怕承担责任而不是真心想解决问题。其中也反映出了政府制度的缺失,新闻监督的缺失,以及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缺失等问题,值得深思。
而讲座则是围绕蒙元时代的文人与散曲展开。令我最为震撼的是蒙元对南宋的屠杀,过去从未想到死亡率是这样惊人的数字。由此我更进一步体会到了侥幸生存下来文人的处境,以及他们在元曲中体现出的愤怒和控诉,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讲座选择“赵氏孤儿”为标题。 -
之前看到过一个“人类相互之间(可能)做过的(大约)19件最残暴的事情”统计,其中蒙古人的征服位列第二(然后是安史之乱以及明朝的灭亡、太平天国),想见这是一种怎样毫无人性的统治啊!当我得知那些触目惊心却无比陌生的数据时……心中感到无比地震惊和荒诞,元朝统治者们一面大肆屠杀汉人,却又掠夺他们的文化和财产,用来装饰像“元上都”“元中都”这些奢靡而又黑暗的基业,以展现自己的霸主地位。如今这里只剩下一片荒草,依稀能依稀看见当时都城的边际,了解完其中的故事后那些模糊的线条也令我感觉可怖。
这样一个没有文化,只有残暴的掠夺和拙劣的模仿的王朝,下场只能这样。那些心中仍残存着延续文化之信念的人们只好回望前朝,然而在这样暗无天日的环境下,本想抒发的志向也都变成了曲中的恨啊,悲啊,变成了生活中令人一时眩晕而麻木的情欲。这也是元曲无法与唐宋的诗词并称的原因,不过我也从中体会到了元朝那些不被认可的文人做出的挣扎与尝试。今天讲座前被万总临时拉入听证会成为一名涉事企业——绿捷的管理者。本来还担心自己没有消化预习文本,后来发现也没有什么必要,因为我说的基本没有真话,都是对质疑者问题的逐个击破。诚然,这是一次表演展示性质的听证会,然而现实中是否也是这样互相对戏的“表演”,甚至根本演不起来呢?对于西贝、绿捷以及更多这样的新闻事件,都一样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我们也很难经过重重封锁获取真实信息。吃到坏虾仁的学生只能收到学校的官方解释加面包补偿,而学校的统一公关又是上级的指示……当每个环节都有人因为一己私欲隐瞒实情,那么我知道的与真实究竟有多大偏差呢?(那些调查记者就是越过封锁寻求真相的人,很值得敬佩)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有尽力甄别信息再加以逻辑分析,以及把真实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