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本周要点
  3.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本周要点
40 帖子 38 发布者 205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7

    时文讨论反馈:
    这次听证会,作为“监察部门”的一部分参与,说着冠冕堂皇的话,不断踢皮球的时候,其实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或许正是如此我才要这样选择。做准备的时候,我跟过铭辰都不得不用ai、百度进行解决方案、法律条文的搜索,但我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问过ai好多次不同的问题时,它给我的答案,却往往有很大的同质性。抛开ai本身问题不谈,这可能反映出对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存在“无计可施”的局面?好像只能装监控、严查、调整品质、处罚、撤职查办,然后换上下一个“绿捷”……?
    一级会员先前预演里,向监管部门的提问比实际的多很多,正式的那一场反而矛头都对准了绿捷公司本身和校方,导致我和过铭辰主动站起来继续撇清责任……可能,一般的民众面对看似伟岸的“监察”二字,也深知无力,所以会转而向够的到的地方攻击?
    因此,先被祛魅,再变得真正有效起来,哪怕只是再负责一点,这才是监察部门应该做的……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我们依然立足于元朝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其中一切行为,一切风云。——不,不能说是审视了,我几乎震撼到参与其中了。
    先前看过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我在那里观望,用理中客的身份点评,叹息,落泪,好像真的很伤心。但设想,假如你是元朝的最高统治者,坐在沙盘前或者长桌后,被杀者躲在炮火之下,沦为笔墨数字,沦为一道剪头。那敌我死了多少士兵呢?那元军屠了多少座城呢?
    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其实你也没有把他们当成人。
    战争把人异化成非人,无论是高层眼中的人,还是高层本身,他们为某个攻陷下的城池弹冠相庆,甚至听到战壕中破碎的哭泣和愤怒,看到血流成河、惊世骇俗的尸山也未曾停止。
    或许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在面临仕途的阻截,面临道心的破碎,面临国土的侵占,面临生死的考验,这一切之后,那残存的,一亿人口的百分之九中的极少一部分,参与了元曲和杂剧的创作,他们无奈的悲歌,他们逃避,他们或许也醉生梦死,他们让诗词歌赋从士大夫的大雅之堂走到歌台舞榭,再走到勾栏瓦舍。
    但无论如何我始终认为即使去掉杂剧,唐诗宋词元曲也永远能得以并称,因为那是一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时代里,一群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文人最后的精神家园,最后的文脉的留存。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王 离线
      王 离线
      王乾宇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8

      在写这周的预习作业时,我就觉得元代的散曲好像都包含着一种无法形容的悲。经过讲座之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在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被压迫,激起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使其对这种处境感到不满,却又无能为力导致了这种无可避免的愤慨和绝望。在上一讲的文天祥身上,我好像也看到了这种情绪的雏形:宁死不愿当元朝的大臣。我不由得开始思考是儒家的什么思想促使这么多留名的文人墨客具有这么强烈的出仕的意识和民族自尊。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陈 离线
        陈 离线
        陈星宇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9

        时文讨论反馈:
        作为学生,我自然更关注绿捷事件。初中时,学校不允许带零食(原因是怕影响学习)、无病例不能自己带中餐(原因是怕食物中毒);再加上大多数同学都吃食堂,自己不想成例外的心态;还有懂得都懂的公司招标。这些造成了学生不得不吃食堂套餐,供餐公司可以算得上是半垄断的事实。
        诚然,绿捷事件也许真的只是一次意外,并不能断言其他学校供餐公司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是,当你在阳光下发现了一只蟑螂时,黑暗里必定处处充斥着蟑螂。我们必须要去质疑供餐公司、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了自身的食品安全与权益。
        可以从绿捷事件入手,看看整个社会。像是同学们模拟的听证会,那是一定不可能的;这次绿捷事件曝光,即使在网络上引起再大波澜,没过多久也会归于平静。像是以前看到的食物中吃出鼠头、幼儿园食物铅中毒等等令人惊悚的新闻。
        希望大家并不单单拘泥于绿捷事件,而是将视野打开,呼吁更多人重视青少年食品健康安全,勿让利益的大手沾染学校。

        讲座反馈:
        第一次读《赵氏孤儿》时,我感到这个故事很好笑:为了保护一个只有血脉相通的婴儿,死了一大堆人,仇更是二十多年后才报,何苦呢?我知道我这样想是因为现在并不将血脉传承、忠与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我无法与古代人所共情。但是樊老师忽告诉我,说那宋末元初时的中原汉族文化就如同那个“赵氏孤儿”,我忽然又有新的感悟:为何有这么多人为了赵氏孤儿而舍弃生命,为何有这么多人坚决不投降蒙元而跳海自尽。
        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在当时,多少人因为战争而被战死、被屠戮。而在后世,只会写成一串串数字,还有可能会被各种因素导致被埋没。像是崖山之战,有人认为纯粹是愚忠;有人认为这体现了民族气节;有人认为没必要跳海,到海南岛同样有机会反击,众说纷纭。现在我们都理性分析历史事件,可如果真当我们处在那个背景时,又该如何抉择呢?以死不屈可能被后人称作愚忠,投降可能被后人称作叛徒走狗。在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和自身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我很难做出抉择…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王 离线
          王 离线
          王乾宇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0

          通过这次的时文讨论的两个事件,我了解到了知情权在普通人和政府及企业的相处中的重要性,我们很多自以为的不公都是来自于知情权的缺失。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政府和人民间的信任是维持其存在的基础。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高 离线
            高 离线
            高心滢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1

            在本次时文讨论中,我们以西贝事件和绿捷事件为基础,展开了一场听证会。在同学们演绎的听证会上,教育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和学校互相推卸责任,急于说出未来一些毫无意义的“解决方案”。我想这也是听证会在现实中无法召开的原因之一,各方都没有勇气把事情曝光在媒体和大众面前讨论,害怕承担责任而不是真心想解决问题。其中也反映出了政府制度的缺失,新闻监督的缺失,以及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缺失等问题,值得深思。
            而讲座则是围绕蒙元时代的文人与散曲展开。令我最为震撼的是蒙元对南宋的屠杀,过去从未想到死亡率是这样惊人的数字。由此我更进一步体会到了侥幸生存下来文人的处境,以及他们在元曲中体现出的愤怒和控诉,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讲座选择“赵氏孤儿”为标题。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胡 离线
              胡 离线
              胡恺妍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2

              之前看到过一个“人类相互之间(可能)做过的(大约)19件最残暴的事情”统计,其中蒙古人的征服位列第二(然后是安史之乱以及明朝的灭亡、太平天国),想见这是一种怎样毫无人性的统治啊!当我得知那些触目惊心却无比陌生的数据时……心中感到无比地震惊和荒诞,元朝统治者们一面大肆屠杀汉人,却又掠夺他们的文化和财产,用来装饰像“元上都”“元中都”这些奢靡而又黑暗的基业,以展现自己的霸主地位。如今这里只剩下一片荒草,依稀能依稀看见当时都城的边际,了解完其中的故事后那些模糊的线条也令我感觉可怖。
              这样一个没有文化,只有残暴的掠夺和拙劣的模仿的王朝,下场只能这样。那些心中仍残存着延续文化之信念的人们只好回望前朝,然而在这样暗无天日的环境下,本想抒发的志向也都变成了曲中的恨啊,悲啊,变成了生活中令人一时眩晕而麻木的情欲。这也是元曲无法与唐宋的诗词并称的原因,不过我也从中体会到了元朝那些不被认可的文人做出的挣扎与尝试。

              今天讲座前被万总临时拉入听证会成为一名涉事企业——绿捷的管理者。本来还担心自己没有消化预习文本,后来发现也没有什么必要,因为我说的基本没有真话,都是对质疑者问题的逐个击破。诚然,这是一次表演展示性质的听证会,然而现实中是否也是这样互相对戏的“表演”,甚至根本演不起来呢?对于西贝、绿捷以及更多这样的新闻事件,都一样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我们也很难经过重重封锁获取真实信息。吃到坏虾仁的学生只能收到学校的官方解释加面包补偿,而学校的统一公关又是上级的指示……当每个环节都有人因为一己私欲隐瞒实情,那么我知道的与真实究竟有多大偏差呢?(那些调查记者就是越过封锁寻求真相的人,很值得敬佩)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有尽力甄别信息再加以逻辑分析,以及把真实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杨婧棋杨 离线
                杨婧棋杨 离线
                杨婧棋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3

                1026时文反馈
                这次的时文我们的主题聚焦在了绿捷和西贝的问题是。老师让我们从多维的角度去思考了这个问题,我们发现两起事件的问题都在信任和监管上。在模拟听证会时,我也在欢笑声中更加清晰了不同角度对于绿捷事件的看法。特别是对于绿捷公司和检查绿捷公司的那一方在辩证会时一直在撇清责任,让我感慨,当今的这种食品安全,就像是企业不断的自证游戏一样,反而对于监管的到位与否,企业的公信力都无关了…
                1026讲座反馈
                这次的讲座主要围绕着元散曲和元代的文人展开。老师先问了我们元曲是否能喝唐诗宋词并列,我想是不行的,可真要我说出什么原因,我却又说不出来。但最让我感慨的是汉族的韧性,在元朝的统治下,虽然汉人遭受着严重的种族歧视,但是仍然坚韧,就像樊老师给我们看的那一幅无根的水墨兰花一样。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4

                  迅烟墙事件中提到的看待事件大的分析框架。本次还采用了一个新颖而陌生的形式来进行讨论,“听证会”,同学们以类似“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了“绿捷事件”中各方提出的诉求和整改事项,我想,这样不仅让我们认识了新的名词,又能在聆听台上发言的同学的过程中激发更多思考,思考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是什么,解决的方案有哪些。而在最后,老师又提出我们的“听证会”,在现实中显然做不到,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到底能够相信谁。忽然意识到,我之前一直认为“绿捷”并未与自己学校打交道,因此总认为“绿捷事件“离自己很远,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上,“绿捷”背后影射的普遍社会现象仍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关心。

                  讲座反馈:老师曾问出过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文天祥、陆秀夫等守将,南宋四十万军民,如此坚持地跟着小皇帝四处颠沛流亡?承接上一次关于南宋末坚守抗元的文天祥的讲座,老师描绘的崖山海战的悲壮场景又呈现在眼前,其实那时,我仅明白他们对故国、对民族、对信仰的忠贞,却仍在心里余留了一个疑惑,我想,本次讲座讲到的元名家尽显“萧瑟”的山水画;郑思宿“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菊花图》;冒生命危险隐居山林偷偷延续宋词,展露南人的艰苦的周密、张炎等文人…便能成为这些南宋志士牺牲换来的作用的用力证明,他们用生命,唤醒了汉人逐渐沉睡的民族意识。元以“上帝之鞭”之姿,鞭挞在中原的土地上,而列出的如此长串的“屠杀”数字,在宋王朝璀璨的文化,和多少杰出的民族英雄的背景下更显悲哀。关于元的散曲,他们“愤世嫉俗”的普遍态度在诗中确实展现许多,让我理解了曲中也时常出现情爱一夜欢娱的原因,寄情于情爱以逃避世俗的混沌,正与曲中文人们一心追求的归隐山水间所寄的目的相差无几。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施 离线
                    施 离线
                    施旻萱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5

                    时文讨论反馈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一级会员的时文讨论,还是跟普通会员的不太一样,有更多讨论的机会。一上来万老师问到,为什么要讨论这些事件,我心中立马得到一个答案:这两件事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可能遇到过。讨论中,万老师提到了一个在我看来好像不太常用的词:知情权。在预习是我只想到这两件事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关,但是信任又建立于什么之上呢?我想那便是知情权了。在此次讨论中最有趣的还是那场“听证会”,我觉得这便是多维分析框架的提升吧。同学们以不同角度来对此事件进行质疑,回复。听证会中的学生最让人印象深刻,他把自己的真实体验讲了出来,还带有一点反讽的语气。举行“听证会”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绿捷公司”“校方”“监管部门”表面上看都深刻表示了自己的歉意,但是实际上他们真的会如他们所说那样做吗?我想这可能是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听证会的原因吧,因为到最后“家长”其实并没有对“绿捷公司”等满意。预习材料中有一句我觉得特别适合作为我对此次事件的结尾,我们发现绿捷公司这样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讲座反馈
                    在讲座之前我对元这一大王朝的态度其实是不太好的,毕竟统治者已经不是汉人了,我觉得中国文化已经中断了。但当我了解了元给现在中国所带来的语言、散曲、青花瓷等后,我对元的评价就没有这么绝对了。课上樊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整整两页数据,这两页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从南宋到元人口损失率竟到达了91%。当樊老师问大家的感受时,我第一反应是元朝十分残暴。而这些在当时那些文人的画中的体现更明显,以至于这些我能立马想到画中物体的象征,二马图中,两匹马都挂着缰绳,一匹低着头象征着自己,一匹抬着头象征官员;无根的兰草……无疑是汉人“孤儿”的体现。课上樊老师留了一个问题:钟嗣成的《录鬼簿》中的鬼有什么含义?我想这也许与标题“赵氏孤儿”有些类似吧,都指的是那些元朝的汉人,他们在那种时代交替的时期生活,不屈悲吟,写下元曲,诗词,像上一次讲座谈论的文天祥我想也是类似。我后来为验证此想法是否正确,查了一下,的确如此,网上说用意是不愿那些汉人戏曲作家被历史埋没而记载,我想这也是我们去读他们的诗,去行走的原因之一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过铭辰过 离线
                      过铭辰过 离线
                      过铭辰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6

                      时文讨论:
                      在选了作为监管人员去参加这一场听证会以后,我便和施心然聊起了应该如何从监管的视角去回答别人尖锐的问题,于是跟着万总的提示找了一些文献,但突然便发现作为在听证会中被质询的那一方,我们所搜寻的资料都是对自己不利的,“那就说我们已经尽到了我们的责任,绿捷故意隐瞒是绿捷的事。”施心然跟我说,便一下子明白了何为“推卸责任”,为什么要推卸责任。后面在里面进行讨论的时候,施心然跟我说:“感觉我们的火力是除了涉事企业以外会最多的。”但事实却是在面对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只要把责任往绿捷身上一推,便没有人再来追究我们监管部门的责任了,后来也是如此,尽管绿捷确实应当负直接的责任,但作为监管部门的我们在其中的作用其实也是很大的,但事实却是:监管部门推卸责任→家长质询绿捷→监管部门出来收场,表达歉意+说一下解决方案+各打五十大板的惩罚措施。于是一个事件就圆滑的处理完成了,看似所有人都担责了,看似问题解决了,但当我“充满歉意”的说出:“亲爱的家长,对于您孩子的状况我们真的十分抱歉,在此也向您表示一下我们诚挚的歉意。”的时候,才发现这不过又是一个打太极来解决问题的事件罢了。

                      讲座反馈:
                      元这个朝代,不管是在哪里似乎都很少看见关于它的描述,在短短百年不到的时间里,留给我们的似乎只是残暴的印象和“上帝之鞭”的称谓,却忽略了在这些外族之下的那些汉人是如何想的(不过对于清朝统治下的那些汉人,历史书倒是有不少描写,不知是不是因为统治时间的问题?),这次看了不少诗人所写的内容,才体会到了这是一种和“文字狱”完全不一样的体制,在这种对汉人的完全蔑视下,文学便也发展出了新的风格。以前一直会把元曲和宋词,明小说混为一谈(因为一直把元曲看作是是兼具了宋词和明小说的特点的,对于这类过渡阶段的产物,以前并没有太大的认识),现在发现从思想背景和题材来看都是有很强大的时代特色的(这一点似乎在靖康之耻和南宋的中后期也有过)。

                      墨雨落,清风起,不为名役,不为利迷,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何 离线
                        何 离线
                        何雅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7

                        首先是时文讨论,很有意思的听证会。小小地充当了教育主管部门,但是很明显这里的火力就很少,我想只是因为发生在学校所以需要教育部门出面,但更多的还是说一些漂亮话)听得时候能感受到涉事企业和监管部门之前相互踢皮球,虽然是道歉和提出措施,但从这件事结果看,并未太大改变。准备的时候我去看了那个记者的微博,他依旧在更新各种情况。时代需要这样的人,但他们又是无可奈何的。
                        接着我们了解了蒙元的统治。蒙古人大量的杀戮在历史课上有所耳闻,但再一次看到还是感到残忍和痛心,不仅是对人们的伤害更是对文化的摧残。我们也从多方面看到了汉人受到的不公待遇。由此我才理解了马致远的绝望,既有愤世嫉俗,我想也有民族的哀愁。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陈秋吟陈 离线
                          陈秋吟陈 离线
                          陈秋吟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8

                          讲座反馈
                          本次关于蒙元时期文人与散曲的讲座是以文人山水画为引的,樊老师给我们看了两幅画,一幅是南宋时期的《踏歌图》,另一幅是元朝倪瓒所作的。前者里有人,有一种欢快的氛围;后者里面没有人,反而呈现出一种肃杀和萧瑟之气——使樊老师印象深刻,从初二看过这幅画之后就再也没能忘掉。
                          “凡景语皆情语”,也许倪瓒的这幅画也是这样,他心中深深的苦痛、深深的孤寂,就流露在画布上了……那他为什么苦、为什么痛呢?
                          随后我们就讲到了元朝对亚欧的征服、残忍的屠戮、专制的统治。在学校历史课上我们其实有讲过元朝的屠城(可能是体制外的缘故),然而当讲座上几页ppt的数据出现时,我还是感到了痛苦和绝望,就像我们翻过一页时,几座城市、几个政权、乃至一个民族就正在一点点覆灭,一点点被血和尸骨淹没。
                          其次,谈到在元朝的文人一般有三种命运,隐居、为吏或者流落市井。元朝暴政为了使那些宋朝遗民断掉对故国的念想而盗掘王陵、抛弃尸骨,这是对古代多少年来传统与信仰的践踏……亦可见当时文人的创作环境,不亚于文字狱,若是一不小心,就会立刻殒命。在这样的时代当中,多数散曲作家选择流落于市井、选择逃避痛苦的现实和黑暗的未来,不再以诗词来表达感情。那些精神的文化被强权暴政抑制,那些汉人也早已没有了根……而讲座里提到的“宋末词人”则令我肃然起敬,他们并不畏惧死亡的命运,而是将宋末之音传承,这也许就是文天祥在《正气歌》当中所写的,世间正气的弥留……
                          也许很多元代的文人心中都留着一丝正气,他们身在元而心向宋,这使我觉得他们倒应该被列入南宋文人之列,因为他们的心永远的留在了那儿。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姜 离线
                            姜 离线
                            姜子麒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9

                            本次讲座聚焦于元代的汉人士者,元代给中华文明带来的除了汉语的胡化之外,还有对于士者阶层的摧毁——传统的儒家处世之道的崩塌,也带来了元曲的文人化。当然,元曲的重要性不止于此,还包括元散曲对于词的音乐性的继承,和杂剧对于未来小说的贡献。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许 离线
                              许 离线
                              许高宁02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0

                              元朝对现代我们的生活讲座以前,我只对元朝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现在才知道,成吉思汗亲征西夏途中不幸身亡,临终留下遗言要灭掉西夏,结果西夏这个持续189年的辉煌文明就此毁灭,在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华夏地区人口总计损失约9000多万(包括金,西夏和南宋)锐减91%,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不仅震惊还为被蒙古军残酷屠杀的百姓同情 元初废除了科举,让文人失去了自己唯一的晋升路径,只能以写散曲或担任小吏谋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汉人艺术家只能十分含蓄地用文学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的绝望,这次讲座的标题“赵氏孤儿就像那副画上画着没有根的兰花,汉民族,华夏文明的根已然不复存在,因此《三国演义》《水浒传》在元代百姓中大为流行也就不足为怪了,刘备象征着皇室的正统,而《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则象征着不屈不饶的反抗精神,符合汉人的美好愿望

                              时文讨论:举办了一个模拟的听证会,绿捷公司,校方和监管部门都在互相推脱责任最后深刻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但声明与自己无关,但它们真的能够做到自己所承诺的那样改进吗?这又是一个疑问,而且这样汇集了各方代表的听证会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召开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