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书讯微博
  3.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书讯微博
54 帖子 15 发布者 951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徐 离线
    徐 离线
    徐梓菡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1

    第二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
    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长生殿》:“高力士,只得但、但凭娘娘罢!”
    在作出赐死爱妃这个决定前,唐玄宗叫一声近声太监的名字,仿佛最后的救命稻草,希望或者说渴求这个自己最信任的人能献上妙计,拯救心爱之人于水火之中。想当初自己一时冲动撵走贵妃,是高力士牵线搭桥,挽回二人爱情。如今有情人即将生死两隔,也是高力士在旁,目睹曾经牢不可破的誓言从此烟消云散。唐玄宗心里清楚,大局已定,玉环难逃一死。于是用“但凭娘娘罢”掩盖自己的残忍决定,好像这事是杨贵妃自愿的,与我唐玄宗无关,妄想减轻自己事了后的负罪感与悔意。“但、但”的顿号则体现其深深无奈。
    《汉宫秋》:“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本句采用顶真手法,句式缠绵不绝、循环往复,元帝悲痛之情也愈发强烈。说说“不思量”,可这宫墙、回廊、椒房以及绿纱窗,正是当初元帝与昭君相遇之地啊!越是不愿想,越是容易想,从回咸阳开始,步入宫中,再一步步来到那个充满回忆之地,最后镜头定格在绿纱窗前,昭君娇羞脸庞若隐若现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可这只能成为南柯一梦,一去不复返了。想到这里,元帝郁闷不已,这一声“不思量”好像最后的倔强,想了那么多、我不要再想了、也不能再想了!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昭君临行前,汉元帝不死心地询问百官谁有退兵的计策,能让昭君免于和亲。二人话别时,元帝吩咐乐队慢慢演奏送别曲、自己也慢慢地举起酒杯,只为与昭君多待一会儿、多说一会儿话,番使催促也不予理会。他告诉昭君:自己的心早已到了番邦。昭君把自己的衣服递给元帝留念后,元帝手捧衣物,脑中浮现爱人的动人舞姿与倾国之貌,让昭君离开后不要埋怨自己。和亲的队伍走到看不见了,元帝还站在原地,目不转睛地望着昭君远去的方向。
    唐玄宗听闻全军将士要诛杀贵妃,大惊失色,哀求他们放过爱妃。他抱住贵妃,认为对方死了自己活着没有意义,宁愿放弃江山守护贵妃。倾刻之间,贵妃已自挂白练,缢于一颗梨树之下。玄宗见了,只觉万箭攒心,只得让高力士把贵妃草草埋了。
    乍一看,好像玄宗亲眼看着贵妃自缢而亡更为无奈。实则不然,元帝目送昭君入塞才是最为无力痛苦的。从士兵造反到贵妃自缢,一切都发生在顷刻之间,草草埋了贵妃,玄宗又要继续逃亡了——他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全,哪还有时间追思爱人。反观汉元帝,从邂逅昭君、二人如漆似胶地度过一段甜蜜时光到匈奴威逼昭君和亲、元帝亲自目送昭君离开。这一切都是漫长的、阶段性的。而时间拉得越长,痛苦与绝望就越深。元帝让乐队慢慢演奏送别曲,自己也慢慢举起酒杯,只为与昭君多待一会。他心里肯定也知道:待得越久,越是不舍、越是无奈。

    3.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汉宫秋》中王昭君沦落为大汉的祭品,被迫入塞和亲,最终为保尊严跳河自尽。《长生殿》中杨玉环在乱世中成为士兵发泄对皇帝宦官不满之意的对象,自缢于马嵬坡。最终在牛郎织女的帮助下与李隆基在天桥相会,二人生生世世做夫妻。
    我们感叹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只能在天上、借助神力实现;我们同情堂堂天子也无法留下自己心爱之人;我们哀悼爱情之于时代洪流中的世事无常。
    所以,爱情可以永恒吗?我找出了当时阅读《行读中西的人文课》第一册第三章的读后感。“读第三讲,我觉得主题就一个——千古。我想加个动词,变成:跨越千年。什么跨越千年呢?是爱情。这样一来,就回答了本讲最后一篇的问题:爱情是可以永恒的。举个例子: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虽在肉体上变成了蝴蝶,但精神上的爱情永存,他们互相的爱不是跨越千年,被今天的我们所熟知吗?再说了,他们最后不是葬在一起了吗?再说说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二人最终没能白头偕老,但他们的爱情让两个家族和好如初,让子孙后代得以受益,这样的爱情就是永恒的。”可以看出,我的观点是:只要彼此真心,就算一方甚至双方离开人世,他们的爱情永存。
    既然爱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永恒,我们为什么仍要为其哀悼呢?究竟什么才是爱情的悲剧?我想,我们哀悼的是无法自己掌控的爱情、在社会政治背景下被迫妥协的爱情。在历史长河带来的深深无奈下,我们感到了那种窒息与压迫感,这正是我们哀悼之所在。
    抛开爱情,再来说说个体的命运。在《汉宫秋》和《长生殿》中,我们看到了作为皇帝的身不由己。堂堂皇帝,照理来说什么都不缺,什么都能得到。但偏偏是他最珍惜的,注定得不到。因为是皇帝得到对方,也因为是皇帝而失去对方。江山和美人,宁可不要江山,也不愿失了美人。可最后,两个都没保住……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的思想一直是要掌控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两篇悲剧却提醒我们:真的到了那个命运之刻,我们有能力改变吗?人生啊,人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在被苦难磨平棱角后终于向命运低头,这也是我们所哀悼的。
    既然皇帝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那女子呢?呵呵,只不过是时代的陪葬品罢了。昭君和玉环因美貌得到幸宠,也难逃一死。更别提那些平平无奇的女性了。她们的命运又走向了何方呢?两个故事中,两个女子都只是皇帝的玩物,一个玩腻了,就换一个呗。女性的在地位在那个时代,不过是比牲口高了一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真的是她们不争吗?是她们争不了啊。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陈秋吟陈 离线
      陈秋吟陈 离线
      陈秋吟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2

      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汉宫秋》:我委时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泪,兜的又横心上。这一段,也联系到后面写苏轼还乡,让我想到苏轼写的《江城子》那首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者的心境也许有相似之处。同样是忆到往昔之梦幻美好而潸然泪下,肝肠寸断。
      《长生殿》:断肠痛杀,说不尽恨如麻。应该是仿照了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此句之前,杨玉环尚在吩咐高力士将唐玄宗所赐的金钗与钿盒放与她一同下葬。此处的恨是遗憾,生死、情感、家国、个人、命运……即便是在将死之际,杨玉环心中依旧有太多没有放下。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汉元帝。
      汉元帝:送王昭君到灞陵桥,在发现昭君心有寻思之意时悄悄将玉修好以给她慰藉,昭君离开后日思夜想
      唐玄宗:在杨玉环自己求死之时痛哭流涕,杨玉环死后依旧留着她的旧物
      唐玄宗是在事情发生时就知道杨玉环必定要死的,而汉元帝仅是知道昭君要与他分别,尚可存活。如果以这种情况来判断的话,应该是唐玄宗更为无奈的。但是在读文章的时候发现其实汉元帝在昭君离开前已经察觉了她的求死之意,汉元帝受到了这种焦灼之苦的更长时间的折磨,但是却在最后关头无能为力。再其次,汉元帝牺牲所爱之中除了将王昭君送给单于之外,还包含了一层对于国家的更深的悲哀,他身为帝王却无法保住心爱之人的命,迫于现实种种不得不向蛮族低头,更有一种耻辱。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王昭君:为了国家和人民免受战争的摧残而前去与单于和亲,最终在与单于上路前投河自尽。
      杨玉环:在安禄山反叛,皇室命悬一线的危难关头,三军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无力掌控局势,杨贵妃甘愿赴死,自缢于马嵬坡。死后得知自己的身世,在织女的帮助下与唐玄宗再次相见(感觉从结局上来看有点像喜剧了。)
      我们在哀悼美好理想和现实悲伤骨感之间的错位。无论是王昭君和汉元帝还是杨玉环和唐玄宗,两人的生离死别都是因为战争——前者是为了帮助汉元帝避免战争,后者是因为了能让唐玄宗在战争中保全性命。而战争——这种骨感的现实因素是无法很快速的、不做出任何牺牲就能够解决的。王昭君和杨玉环的故事在前半部分大致相似,都讲到了帝王对她们一见钟情,两人在热恋之中的情意绵绵,抽象来说,是人们对于爱情的一种美好想象,进一步可以归结为美好理想。在我们设想着他们会永远在一起时,现实的困境就将美好撕毁给人看。在这种如洪流般的现实困境里,个人——即便是帝王,也是无力的,于是他们的爱情、这一些美好想象就都被滔滔洪水冲的分崩离析了。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轩齐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3

        第二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
        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
        汉宫秋:元帝实在无计可施,而此事关乎江山社稷的安危,群臣又无良策退敌,元帝只好将昭君宣上殿,把实情告诉他,昭君知道如果能有别的办法,元帝也不会出此下策,他便上前启奏道,妾身蒙受陛下的厚恩,无以为报,只要能平息战乱,使国家太平,臣妾愿意去番外和潘,只是与陛下的情谊,臣妾实在难以抛舍。王昭君对于汉朝的留念以及为了国家而不得不献身的悲伤,和皇帝无力回天的感伤和愤怒
        长生殿:杨贵妃实在不想死,她不想抛下皇上,不忍心让她一个人孤苦缠身,可是他不死,皇上就有可能会死,大唐的江山社稷也会被说臣毁在他手里,他不想承担这样的罪名,于是又再三请求一死。玄宗无奈掩面而泣,江山,美人他都不想舍弃,如果硬让他选择,他宁愿只要玉环,不要江山,可那样会落下千古骂名,也对不起列祖列宗。杨贵妃对于唐玄宗的深爱却又不得不分离的痛苦,唐玄宗身不由己被逼无奈的悲痛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我认为是唐明皇,他亲手杀死自己深爱的女人,在当时国破家亡的时候,要么是唐明皇死要么是杨贵妃死。而在汉宫秋中,如果昭君不出塞就是大汉和匈奴进行战争,有两种以上的选择,但唐明皇只有一种选择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王昭君在为了国家和人民不受战争的摧残于是同意和匈奴的单于和亲,在路上投江自尽
        杨玉环在安禄山反叛国破家亡的时刻,为了不让唐玄宗背负亡国之君的骂名,甘愿自杀来替唐玄宗背负骂名。
        我想我们在哀悼的是他们为国家而献身的勇气和他们凄美而又不圆满的结局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廖 离线
          廖 离线
          廖景希
          编写于 最后由 廖景希 编辑
          #34

          一、选取片段并做分析
          在《埋玉》选段中,最令我感触深刻的词句是‌“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
          “百年离别在须臾”杨玉环曾与唐玄宗共度多年,却因安史之乱被迫自尽。从“长生殿”的誓言到“马嵬坡”的诀别,尽是对历史与命运无常的悲叹。‌
          “一代红颜为君尽”中,她以自尽换取军队安定。这句话中充满对唐明皇的爱与恨。
          在《汉宫秋》选段中,最令我感触深刻的词句是‌“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突显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思念与无力。
          “美人图”是汉元帝唯一的精神寄托,他这种的“供养”行为,既是对往昔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逃避:他无法留住爱人,只能通过这样的仪式来自我安慰。
          二、帝王无奈程度的比较
          ‌汉元帝‌:"目送昭君出塞"时后悔不已,但不好失信于匈奴‌。但他当时我认为还是有反抗的余地的,但是他没做,最后也只是杀了毛延寿以此泄愤。
          ‌唐明皇:从要共度一生到最终"将杨贵妃赐死"以保全权力。需在军队哗变与爱人之间二选一,比起汉元帝的处境我觉得唐明皇更加无奈一点‌
          ‌三、女性悲剧内核
          结局概括‌:
          王昭君‌:主动请缨出塞,最终在匈奴自杀
          杨玉环‌:被缢死于军中哗变,死后被神化为蓬莱仙女‌
          哀悼对象的本质‌:
          我觉得这其中哀悼的是对封建王朝制度暴力:王昭君的和亲悲剧揭露了封建王朝将女性化为外交工具‌;杨玉环的死亡暴露封建社会对个体情感的碾压‌‌。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何 离线
            何 离线
            何雅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5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
            那甚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有一种凄凉的氛围,悲壮的鼓声既表达汉元帝的悲伤,也是国家虚弱这种悲剧。
            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杨玉环知道自己别无他法,是一种壮烈决绝的赴死。但同时又哀伤命运多变。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唐明皇。因为我觉得唐明皇面临的真的是国破家亡的时候,但汉元帝尚可以一战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
            王昭君在前往和亲路上投河自尽。杨玉环被一条白绫赐死。哀悼主人公面对不可抗的命运所作出的选择及其中表露的品格。哀悼美好的幻灭和悲剧本身。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郭 离线
              郭 离线
              郭淑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6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
              在《汉宫秋》选段中,我最有感触的一句词是“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这句词表明了汉元帝对于昭君即将远去匈奴的悲伤与绝望,况且苏武还是在边塞待了十九年才回到中原。可人生在世,又能有几个十九年呢?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我认为汉元帝更无奈。汉元帝发现王昭君的时间还不长,他与王昭君刚刚步入所谓的“热恋期”,王昭君就要远去匈奴成为别人的夫人了;而唐玄宗的妃子杨玉环在自杀之前都是独属于他一人的。所以我认为汉元帝更无奈。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
              杨玉环被赐自尽,王昭君跳河自杀。在阅读这种悲剧故事时,我们哀悼的是主人公无法扭转的命运,是主人公无法实现的愿望。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雨芎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7

                第二次读书小组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汉宫秋:返咸阳那一句
                长生殿:宁可国破家亡,绝不肯抛舍你。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汉元帝更无奈吧,他听到消息后骂了很多人,对昭君依依不舍。唐明皇知道贵妃肯定要死,没办法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昭君不想嫁到匈奴哪里,自杀了,玉环为了保住她自己和皇上的名自杀了。我们在哀悼主人公面对困难的无力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施 离线
                  施 离线
                  施旻萱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8

                  预习问题1:长生殿:“[生顿足哭介]罢罢,妃子既执意如此,朕也做不得主了。高力士,只得但、但凭娘娘罢![作哽咽、掩面哭下][旦朝上拜介]万岁![作哭倒介][丑向内介]众军听着,万岁爷已有旨,赐杨娘娘自尽了。[众内呼介]万岁,万岁,万万岁![丑扶旦起介]娘娘,请到后边去。[抚旦行介][旦哭介]”
                  这里的唐玄宗和大臣形成鲜明对比,这是我认为最悲的地方,表达唐玄宗的无奈,悲痛。
                  汉宫秋:“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时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泪,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这里汉元帝拒绝王昭君给自己的衣服,他怕自己想起王昭君更加痛苦。也是表现汉元帝的不舍。
                  预习问题2:我认为汉元帝更“无奈”。一开始我觉得是唐玄宗,因为杨贵妃必定要死的,但是王昭君不是,只是离开汉元帝了。但是后来细读发现杨贵妃是在唐玄宗掩面之际自杀的,说明他没有去拦住杨贵妃,而且对于杨贵妃的尸体唐玄宗只是草草地掩埋,而汉元帝得知要用王昭君与单于和亲后,就立马去骂了所有大臣并让他们帮自己想想办法,最后分别时汉元帝直到看不见王昭君才离开。
                  预习问题3:杨贵妃大臣被认为是使国家混乱的根本原因,最终自杀,虽然死后还是和唐玄宗团聚。对于我来说我哀悼的是杨贵妃为唐玄宗为国家自杀的惋惜,两位彼此相爱的夫妻的分离,最后就是皇帝不认真治理国家导致的悲剧。王昭君在与单于和亲的路上投河自尽。对我来说哀悼的是肯定有夫妻分离的惋惜,还有就是一位平凡女子因对国家热爱宁愿死去也不嫁给单于,最后也和上一篇一样昏庸的皇帝。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方 离线
                    方 离线
                    方萱沂1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9

                    第二次预习
                    1、《汉宫秋》:“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用反复与顶真的手法,表现出皇帝回宫的长与慢。曾经与明妃共同经过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下一人了。“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似乎每一个地点的转换都在期盼着下一个地方就能出现明妃的身影,但是最终只剩下一人,不可思量。体现出深深的遗憾、不愿意相信与痛苦。
                    《长生殿》:“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曾经的山盟海誓,百年之约,此刻都化为了泡影,透露出深深的痛苦、绝望与不舍。
                    2、我觉得很难评价。我没有找到什么依据能说服我谁就是比谁更无奈。他们都有外力所迫的地方,但也有个人的懦弱与昏庸导致的悲剧。
                    3、王昭君被迫远去西域,在河边自尽。杨玉环为了平复士兵的怨愤,不得不自尽。我在哀悼的时候,哀悼的是,她们自己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最终因为他人的过错失去了自己的性命。但若说真真正正是完全的“无辜”的吗?她们一点也不知道皇帝与她们沉迷享乐不理朝政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吗?或许也不是吧。但就算她们有预感,又能如何呢?不论她们是全然矇昧的,还是有所觉察,都无法改变时代与权力的倾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陈秋吟陈 离线
                      陈秋吟陈 离线
                      陈秋吟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0

                      读书小组反馈

                      昨天,在讲述王昭君与杨玉环的故事的时候,沈阳学姐提到,这些写戏剧的文人之所以要更改历史原貌、丰富其中的女性形象是因为他们在以故事当中的这些女性自比。马致远仕途失意,路途坎坷、洪升在写《长生殿》期间三易其稿……两个人起先都是不被皇帝在意的、可有可无的人。所以,他们才会去幻想有一日能够得到皇帝的恩宠、能够像妃子一样日日常伴君侧。《汉宫秋》一剧中,王昭君只是借了古代王昭君的名字和嫁给单于的结局,她实际上的命运被作者进行了天翻地覆的更改,变成了一个忠君爱国、体谅帝王、以死报国的形象(我尝试将王昭君看作是一个古代男子,实在是很契合,毛延寿和王昭君的冲突亦可以看作是古代才子学富五车,应当高中状元,却因为奸臣当道,才子不肯依附淫威,而籍籍无名;王昭君在最后跳河自尽亦可以看作忠臣在被蛮族掳走之后不愿受到欺辱,以死表明衷心)。无论是王昭君还是杨玉环,都以一个臣子的形象被呈现在故事之中。
                      叶嘉莹老师也曾谈到过这个有意思的现象,“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他写这种被抛弃的怨女思妇的情怀,其中果然是有一种托喻的。为什么中国的文人用美人有这么多的托喻?一个基本的原因是美人之美的本身,就引起了美好的联想。美人本身的美,就可以象喻很多品德资质的美好,它本身就有这种象喻性。除此以外这些诗人文人喜欢用女子来作托喻还有一个原因,中国不是常常讲古代封建伦理道德的观念吗?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你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之中,在夫妇男女的关系之中,女子是处于卑贱的弱者的地位的,女子是属于不能够有独立自主的地位的,女子是任凭男子选择、也任凭丢弃的,女子终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以为要得到一个男子的赏爱,才能够完成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男女之间的关系上,男子是大丈夫,他可以选择,他可以丢弃,一切都由他作主张。可是当他从夫妻的关系换到君臣的关系,当他作为一个臣子的时候,他就站在臣妾的地位了,他就落在那个女子的地位上去了。他的被选择、被贬逐,也任凭君主的取舍。男子在仕宦的仕途之中,他的幸与不幸、遇与不遇,他的一切的这种情况,就与女子被男子的选择和丢弃而不能自作主张有一样的感情、心理的状态,所以后来的诗人文人,就常常喜欢用怨女、思妇的感情,来表达羁臣逐客的悲哀。这种感慨,这是造成词有比兴之意的另外的因素。
                      在阅读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无论是这些爱情故事还是那些闺怨诗,都是男性笔下的女性故事,然而,女性自己所写的诗词文章却不是这样——蔡文姬的《悲愤诗》、李清照的《渔家傲》、《如梦令》都已经不再仅限于男女情爱的叙事,而是深埋着历史沧桑变化之中的血与泪。再次回到杨玉环与王昭君的故事,两个作者兴许是想要将自比作帝王之爱,但也在巧合之下赋予了这两位女性“自由”,她们最终的命运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反而是帝王在故事之中扮演了无力、无能的一方。
                      这次读书小组又一次打破了我对“古代爱情故事常常落入俗套”的印象,上一次讲到喜剧故事原文和后人编撰版的巨大差异时也是这样,古人的思想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封建、落后,许多故事背后反而有值得我们深究的写作原因和有趣的历史现象。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吴 离线
                        吴 离线
                        吴青禾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1

                        读书小组:我的角度略有不同,注重于皇帝的身不由己与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但也认为王昭君是有“身不由己”的原因下嫁。小组分析的作者炫技,不满的个人因素的确从未考虑到,十分新奇甚至震惊,之前只认为顶多是对于统治阶级懦弱的不满。但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两篇作品的女性都十分完整,跳脱传统社会女子的定义,主动为君王赴死以平定天下,舍小身而取大义,完美至于死后仍被君王惦记,何尝不是一种最高成就。关于我们到底在悲伤什么这一问题,我现在认为悲伤的因素还包括对于如此通情达理完美人物——可以说英雄——的献身的不舍。至于作者,二位的经历都堪称戏剧,但也是身处的环境才能让他们写出如此独特作品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高 离线
                          高 离线
                          高铭楷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2

                          本次读书小组提到作者将女子贤能,为皇帝分忧,在生死关头独当一面,主动求死,其中其实映射了作者自身希望受皇帝宠信,得到重用。马致远仕途不顺,洪昇也是如此,且三次易稿,写李白仕途不顺,再写李泌辅佐皇帝(个人猜测易稿原因是太过直白明显),最后才是长生殿。
                          其次就是一直提到的古代对女子的描写,并不是传统认为的,在这两部戏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女子的主动,守贞洁,舍生取义。而皇帝能在她们死后惦记着,其实是对她们最好的安慰。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雨芎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3

                            这次读书小组讲的是汉宫秋和长生殿。老师提到书中加了很多别的元素使女主角显得很有才和无辜,使皇帝显得无能,使别的大臣显得奸恶。实际上作者是在把自己比作这些女子,体现出自己不受皇帝重视,有才但没法用出来。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郭 离线
                              郭 离线
                              郭淑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4

                              10.18读书小组反馈.
                              这一次读书小组我们讨论的是《长生殿》和《汉宫秋》这两本书.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关于《长生殿》中,明明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天上可以长厢厮守,却把它归为"悲剧”一类呢?
                              于是我们谈到了作者情感在文中的映射.文中的臣子倒像了妾了(笑).妃子的形象却似作者自比:作者用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将自己对抱负有所施展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所以这个故事终究还是幻梦一场,它终究还是一场悲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5

                                读书小组反馈
                                在讨论中我们聊到唱段会比文章的感情表达更直观。
                                1,唐玄宗和汉元帝两位皇帝面对爱人的离去,谁更无奈?
                                我们提到:1,唐玄宗:他在情绪与精神共鸣和杨贵妃很强【因为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相处的时间也比汉元帝
                                与王昭君更长】。
                                2,汉元帝:他是在匈奴即将攻打我朝时,被逼无奈,才与爱妃王昭君分离。
                                但我认为一个人对爱人的情感是无法从文书字画上表现得透彻的,更别说还要拿双方来比较了,所以我觉得他们都很无奈,以现有的史料来看是没有可比性的。
                                2,在两片悲剧中我们都感受到了什么?
                                当时女性在面对这样一个男权社会中的政治压迫中的无力与无奈,悲哀。所以这两篇悲剧我们身为它们既是爱情悲剧,也是政治悲剧,杨玉环被士兵对父亲杨国忠和皇上愤怒迁怒到她身上,被逼自杀。而杨玉环则是面对匈奴的威胁和逼迫和如果不去将可能被夫千古骂名的风险,无奈出嫁。
                                两片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她们当时王朝的腐败,女性的无力,外来的逼迫的无奈与悲哀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廖 离线
                                  廖 离线
                                  廖景希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6

                                  读书反馈:
                                  这次的读书小组讨论给我的收获很多,可以说是震撼到我了。我们一直以刻板的视角看待古代爱情悲剧故事,女主一定是无法掌握住命运。但回过头来看这两篇文章:《汉宫秋》的王昭君主动请缨出塞,《长生殿》的杨玉环自愿以死平息哗变。沈老师还说起了吕雉和武则天、太平公主,提醒我们 她们不是被迫成为换取国家太平的工具,而是可以抉择的人。
                                  在文中,可以发现女主角们的语句都不太像是妃子说的:(例)“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世事危急,忘赐自尽,已定军心……妾虽死犹生……残生愿甘罢!”,更像是一位臣子会说的话。她们坚定的愿以身换国家太平,倒衬得皇帝的无能,显得皇帝才是被大臣掌控的棋子。
                                  我们还可以发现,作者有把自己映射到作品中:杨玉环和王昭君就是失意的自己的心之所想。他愿意为国献身。
                                  这里沈老师还提到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一般都是臣为君死,而文中君为臣死,不觉得是很浪漫的吗?
                                  沈老师很多对悲喜剧的解读都让人眼前一亮,让我们觉得:还可以这样思考啊。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轩齐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7

                                    这一次的讲座让我发现了以前在阅读这本书时从来没有发现的情节,可以说当时的话具的特点都十分类似,都把国王描绘成软弱无能,大臣又十分奸贼,而把光复国家命运的重任交给一个弱女子,我认为这个弱女子可能就是作者类比自己,可以说当时的作者十分喜欢运用类比。而且在剧中的女子的所作所为不像是一位正常女性所会说出来的话,更像是一位大臣。、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茹 离线
                                      茹 离线
                                      茹轶哲0206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8

                                      对于这次读书小组主要围绕了李隆基和汉元帝与杨贵妃和王昭君的故事来展开,在这里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路,教育历史这些故事都有虚构的成分,皇帝不像皇帝,妃子不像妃子,在这个故事中,妃子更像是想要得到皇帝赏识的臣子,而那些逼迫皇帝的人更像是那些奸臣,再次结合两个作者的人生,仕途都十分的坎坷,怀才不遇,在这些故事中,女性似乎成了他们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个出口,女性也不再是柔弱命运受他人掌控的代表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徐 离线
                                        徐 离线
                                        徐梓菡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9

                                        这次读书小组的文章是《汉宫秋》和《长生殿》。
                                        沈阳学姐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剧作家总是喜欢自比为与皇帝关系很近的女人,同时把自己的“忠君”思想强加于这些女性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或许是因为这些失意的文人依然期待着得到皇帝的赏识,于是寄希望于与皇帝最亲密的妃子。
                                        另外,沈阳学姐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在《长生殿》中,唐玄宗与杨贵妃最终在天上相会,这是一个圆满结局。那为什么这部剧仍被归结为悲剧?这其实也是我在阅读《长生殿》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当时给出的答案是:“杨玉环之死”这一悲剧已成既定事实,同时“天上相会”的结局过于飘渺玄幻,无法因此称之为喜而忽略前文的悲。把这个问题扔给豆包后它还给出了一种解释,大致意思是“爱情与政治注定无法平衡的悲剧底色”。这个点我在很多同学的预习作业中也有看到,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的话题。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杨婧棋杨 离线
                                          杨婧棋杨 离线
                                          杨婧棋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0

                                          昨天我们读书小组讨论了《汉宫秋》和《长生殿》,沈阳学姐的观点让我对这些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发现,马致远和洪升在写王昭君、杨贵妃的时候,好像把自己的境遇放进了故事里。就像马致远仕途不顺,他笔下的王昭君就成了有才华却不被重视,最后以死明志的形象;洪升写《长生殿》三易其稿,杨贵妃的故事里也藏着他对被赏识的渴望。这让我明白,原来古人写故事不只是讲历史,还在借人物表达自己的心情。

                                          而且学姐说评价故事要回到文本本身,这让我注意到王昭君和杨贵妃不是完全被动的。在《汉宫秋》里王昭君选择跳河,《长生殿》里杨贵妃的命运也有自己的选择,她们不是只被时代推着走,帝王反而显得无力。这和我以前以为古代女子只能任人摆布的想法不一样。

                                          通过这次讨论,我觉得不能用“封建落后”来简单定义古人的故事。就像这些写女性的作品,背后有文人的寄托,有女性自己的选择,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