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本周要点
  3.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本周要点
69 帖子 50 发布者 427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么 离线
    么 离线
    么晨茗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6

    预习1:结合宋元之交的历史与文天祥生平简表,看宋元之际战争概述的视频《一口气看完蒙古灭宋之战》,结合地图,划出《<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谈到的22次“死”,谈谈你认为这些“死”可分为几类?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由此你对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有什么新的理解或疑惑。
    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辱骂元军统帅,直接上去进攻赴死,还有一种是在逃亡的过程中,由于敌方力量强大,有时甚至可以称为是绝境中的被动的死。
    我觉得写那么多次死,首先他直面敌人直接辱骂元军统帅2而死是可以表达自己对南宋的忠诚,即便已经被逼入绝境,但是没有放弃抵御,甚至去主动进攻攻下几个地方,而写被别人追杀的死可以表现出自己的一种无奈一种无力感,虽然自己一直在忠心耿耿的战斗,但是奈何快要“孤军奋战”了,敌方力量太过强大,或者说我方力量太少,很多人都投降,也是在对统治者说,我已经尽力了一种感觉,也可以侧面更加突出文天祥誓死不屈。在过零丁洋中颈联可以感受到文天祥的一种无力,但是话锋一转尾联又是意气风发的豪情壮志,正与指南录中,最后一句又什么遗憾呢相互应,写出自己已经尽了自己的全力。
    预习2:结合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理解《正气歌》,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典故,思考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这些诗句的特别意义:诗歌前面这么长的“序”作用是什么?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力量?
    前面的是写了一些自己的背景,自己的处境表明,这是自己在生死关头所抒发的内心真实情感,也让人身临其境。最后这一句体现了文天祥对于先贤精神的追求,对民族气节的坚守。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郭 离线
      郭 离线
      郭淑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7

      预习1:结合宋元之交的历史与文天祥生平简表,看宋元之际战争概述的视频《一口气看完蒙古灭宋之战》,结合地图,划出《<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谈到的22次“死”,谈谈你认为这些“死”可分为几类?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由此你对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有什么新的理解或疑惑。
      ①被敌人威胁,例如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自然风险,例如几自刭死、几从鱼腹死、迷失道几陷死
      ③南宋政府方面的,例如真州逐之城门外、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④战争本身的风险,例如出入乱尸中、北与寇往来无日可死
      我认为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是为了表明他不屈的决心与对国家的忠诚。
      预习2:结合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理解《正气歌》,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典故,思考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这些诗句的特别意义:诗歌前面这么长的“序”作用是什么?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力量?
      在诗中,文天祥用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来引出 12 位历史人物的事迹,比如写张良 “在秦张良椎”,赞扬了他的勇感与坚持;写苏武 “在汉苏武节”,赞颂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写严颜 “为严将军头”,赞颂了他的刚烈。
      序文中,他详细描述了囚于土牢 “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 的苦难;诗中用“我今囚狱受磨折,固知死所非吾家” 将个人遭遇与古人壮举对照,表明了自己不会投降的决心。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吕 离线
        吕 离线
        吕翰林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8

        1:我认为他的22次死可以分为两部分:被敌人或政敌杀死或因自然原因疾病水淹等,我觉得通过他自己路上可能的死法,我能是因为,他因伤心痛苦而想要和国家共存亡的表现,也有可能是他在狱中受尽折磨,希望赶快死去的愿望。
        2:很长序言的作用是给元朝统治者看的,想让元朝人看一看他自己的气节,也起到讽刺元朝的作用。风言展书读有一种作为宋朝人的雅致,古道照颜色,有一种文天祥精神中的自由。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夏 离线
          夏 离线
          夏婧瑶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9

          反馈
          本次讲座结束,我仍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最能代表文天祥精神的一句诗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开始我的原因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和“道在光明照千古”都提到了想要流芳百世一类的想法,这更多的是为未来而考虑;而“不指南方不肯休”是在当下南宋的危及情形之下坚定的誓言,更符合文天祥当时的处境和气节。后来听了樊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这其实是一种孤注一掷——在《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提到了22中死亡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他随时可能就会死,而且这些死亡都是憋屈的、并没有为国捐躯的那种凛然之气,在这种死的可能性大于生的情况下,不论是文天祥自己还是南宋,都是希望渺茫的。这句诗不仅最符合当下的情形,也是三句诗句中我认为文天祥最有人性的一句——其余二句确实体现出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更多的是以完美英雄的形象激励着后人;而“指南”这一句让我们知道了他也会感觉希望微渺,他也有快要崩溃的时候,但这个时候他依旧能说出“不肯休”这种强有力的誓言,更足以体现出他的坚强。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邱 离线
            邱 离线
            邱紫箬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0

            这次讲座让我感受到了文天祥,在这次讲座之前,我对文天祥的了解也只是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讲座中,老师也讲到了复旦大学的教授说文天祥“为什么不在囚禁的时候自杀呢?” 我想反驳的是,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你用现在的视角来去观望古代,显然是错误的。毕竟现代人提倡不同民族为一家,可在文天祥那个时候,却是认为除汉人以外的都是蛮夷。当时接受的知识不同,理解度不同,都会有不同的选择,所以我们不能用一句话去判定一个人一生做出的决定。
            在他的《<指南序>后记》中曾写过他有二十二次“死”,而这些“死”却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于敌人的明枪,另一类却是来自自己人的误解。 那时的他或许会想得这么一个问题:我为国家忠心耿耿,为什么会换来这样的结果?我是否要选择继续下去?但文天祥用他的抉择,给出了我们他的答案,是他要继续。虽然我不理解,但我表示尊重,毕竟要是我的话,肯定会放弃的。
            其实对于文天祥来说,他没有必要去坚定不屈的,因为他只要一点头,只要投降,他自己的妻子儿女就能永享富贵终身,可他没有,他不愿。或许这就是因为一个人生活的地方,别人带给他的理念,而改变他人生重大的抉择。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一个好的父母很重要,拥有一个好的老师,像江万里一样也一样重要。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任 离线
              任 离线
              任禛好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1

              讲座反馈:
              上一次接触文天祥是在初一历史课上。本来专题是“元朝的统治”,写到元朝结束了宋朝多年来政权分立的局面,却又在下文的“人物扫描”部分写到文天祥“宁死不屈,舍身就义”。我凭借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对文天祥的印象觉得教材的编写十分矛盾,并且产生了疑惑。
              与以往以人物为主线的讲述不同,这次讲座从“宋元之变”的宏大背景切入,瞬间让我对文天祥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视角。老师提到“文天祥小时候,父亲就让他研读北宋的典籍”,我推断出来,可能在文天祥家里,家国观念已经远重于王朝更迭,对宋朝的认同早已融入血脉,他们坚守的不是某个帝王的统治,而是心中认定的“正统”与故土。再联想到南宋时期朱熹理学的广泛传播,我更能理解,文天祥的抗争不能简单的概括为“为国捐躯”。他的思想里,既有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底色,更有理学“存天理、守气节”的深刻烙印,这些共同铸就了他后来面对强权时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
              后来讨论到《指南录》后序,文天祥被押送,南宋投降。老师带着我们逐句梳理文中提到的22次“死”,并将其归为三类:一是被元军援兵追拿,二是遭己方误解猜忌,三是目睹国破家亡。我想这22次死里逃生,早已超越了身体上的折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千疮百孔。可即便如此,他仍在诗中写下“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天地之间,他孑然一身,仿佛押上了所有赌注;满目疮痍的河山,只能寄托于一叶扁舟。读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在绝境中仍不肯放弃的身影,他的“孤注一掷”,更是为了心中未灭的希望,为了他深爱着的南宋故土与百姓。
              做个总结,我们一开始讨论起讲座标题“不指南方不肯休”是否贴切,我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我想,“南方”于文天祥而言,肯定不是简单的地理方位。那是南宋尚存的疆土,是他曾倾力守护的故土,是他心心念念的百姓,更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与家国情怀的归宿。就像他在诗中写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的心,就像一块永远指向南方的磁针,无论遭遇多少磨难,无论身处何等绝境,那份对家国的忠诚、对气节的坚守,永远不会改变。
              或许我们说有很多人配得上“为国捐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依我看来,文天祥可能远高于他们。我想元朝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天祥的伟大,在于他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的“正气”——那是一个人对故土最深沉的热爱,对信念最执着的坚守,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值得被永远铭记的民族精神。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么 离线
                么 离线
                么晨茗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2

                这次讲座讲了文天祥这个人以及蒙古是怎样一步步把南宋给打下来的。首先上来一个问题,就在我意料之外,在整个世界的角度,或者说外国人看来元朝统一,难道这是中国的一个伟大的举措吗?其实不然,但是我做一个中国人,我会觉得这件事情难道不是一个客观事实吗。然后讲到南宋虽然在大家眼中是一个很脆弱的朝代,但毕竟也与蒙古对峙了45年,樊老师问我们这原因何在听完这整一堂讲座,我感觉应该是因为南宋有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吧。了解到文天祥父亲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从小就受朱熹的理学思想的熏陶,这些家庭带给他的东西对他以后做出的选择也有着很大的关联。包括他的老师欧阳守道,文天祥也一直对他十分的尊敬。这些无不都为他以后的那些宁死不屈忠贞报国奠定了基础。担任丞相时,他将国军与自己的父母并称见其忠心。最终虽然自己的国家还是灭亡了,但是他也实现了儒所谓的道,坚守了自己的那份初心。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金 离线
                  金 离线
                  金祉宸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3

                  文天祥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就是民族气节的化身。而今天我们顺着宋元之交的时间线,以文天祥个人为主体,分析他在各种情景下的选择,让我加深了对他的认识。
                  首先讲到的是大家对于元朝和蒙古帝国的印象。樊老师列举了一个惊人的数据:蒙古帝国只用了八年就把亚洲的十几个国家统一了,而南宋还苟延残喘了三十多年。在这样的时代,文天祥出生了。他天赋异禀,18岁乡试第一,又在20岁入白鹭洲书院,这是一个改变了他人生的地方。白鹭洲书院的思想以南宋理学为基础,“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的理念,培养了文天祥对于儒家道的追求。
                  后面的讲座也给我普及了一些知识。南宋的灭亡有多重因素的影响。度宗的昏庸、贾似道的公田法、对金、元的战略错误都是重要原因。文天祥总是想改变这些,却没有帮上大忙。
                  文天祥并非只有民族气节,丹心一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他探讨了生死,还有他一生的、对生命的践行。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吴 离线
                    吴 离线
                    吴青禾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4
                    此主題已被删除!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吴 离线
                      吴 离线
                      吴青禾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5

                      为什么我要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小学就知道这句话了,和其他三四名句一起放在一个单元末尾,标注(作者)和(背诵),后者来自语文老师。我完全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姓文的人在打仗打输了后写的话,而这样的诗句就会有“荡气回肠”“震人心弦”的评价。这句诗非常好记,下一次默写测试我就写出来了,但小学毕业后便几乎再未见过。历史书那一角在我无聊乱翻时便已扫过,唯一的收获是知道这个人是南宋将领,而不是明朝末的。
                      并未再用过记忆库中的这句话,但是“死”这个概念缓缓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思考空间。死是什么?或者说,死意味着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终极答案我至今没有得出,我翻过H.P.洛夫克拉夫特的全套克苏鲁神话,刘慈欣的《朝闻道》,未知的绝望会瞬间抹杀普通人,但普通人也会为了性命,生存,宇宙中终极问题的答案而把生命作为筹码,把情绪调至人体极限,用最疯狂的一面对抗疯狂。有的人付出了性命,得偿所愿;有的人活了下来,甚至“杀死”了所谓古神,即伟大而陌生的自然,也得偿所愿。然而,我从中并未感到死意味着为了最珍贵的物品付出一切,这样的行为看起来似乎十分自私,也过于冒险。我去找战锤40k,文明6,环世界,战壕十字军,所有的文明存亡类作品似乎都在透露死是为了文明延续,用自己微不足道的一点火焰,与其他千万道同样弱小的光芒推动帝国继续前进。即使他行将就木,即使他终将灭亡,人依旧会毫不畏惧——好吧,是畏惧的,但依然继续向前,高呼为了某某的称号耗干生命。都说叫人去泰拉一个个都很积极,真去了又不乐意,我同理,也不愿意。在“高贵的”死亡面前我又变得自私起来,我觉得这样的死不给自己争光。我朋友向我表达过类似的畏惧,ta担心自己的死亡来得太慢,让ta还要经受晚年身体衰弱之痛,又偶尔崩溃于恐惧死亡降临太快,生怕于回家路上被车创了,抑或是坐地铁时突然失控等小概率事件。我室友同样询问类似的问题,他担心在人生结束时还没有尽兴,甚至还没有开始“享乐”。对于朋友,我没有想好说辞,因为我同样害怕在第二天起来时,传来的是在乎之人被祸乱缠身的消息,甚至时常加剧至十数分钟未回消息便担心是不是出事了,例如是不是有一辆平地起飞的车突然从大马路撞进百米外二三层楼高的房间,把ta抵在墙上。对于室友,我和另一个室友是这样回答他的:那你就可以享受有限的时间,比如现在,让自己能够珍视现在拥有的一切,例如be honest with your gf.无论如何,我找不到对于“死”这一概念的解释,于是乎无法面对,几近崩溃地逃避这个话题,却又四处打探他人态度,意图东施效颦一次来把头埋进沙堆。
                      然而,文天祥的经历令我震撼。22次提到死,约18次无限接近死亡。小说可能会讲究顺序,把十八次死亡经历分个1800章缓缓写出,但现实不会。有人嘲笑他愚忠,看不清现实,而事实并非如此。自古只有臣为君死,以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时有人出生便笼罩于战争阴影?何时有皇帝亲自为人题诗?何时有理家大儒亲自为人辩经?不清现实不懂变通?那“他抢前数步,挡住赵显,然后南向而跪,口呼‘臣文天祥参见圣驾’,随即放声痛哭”作何解释?他为何不自杀?22个死中怎得没有自杀未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如此迷茫,混乱,忠君殉国与起身奋战的结局是一样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无法知道这22次死后是否还有危机,他不知道经历了直接面对元军的死亡风险,逃亡过程中的意外风险,被南宋朝廷误解或迫害的风险,战争环境的普遍风险后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极端荒谬的死法,却最终得出对于死亡的终极结论:我接受死亡,我将殉道,不忧虑死亡。他从担忧家国,担忧死亡中抽身,转而思索如何传达更为重要的信息,即希望尚存的信念,与圣贤并肩的骄傲,心存浩然的重要等等。他对于死亡的阐释我并不完全接受,但他做到了我渴望达成的,即不再将死亡看作威胁,转而思考价值更宏大的终极问题。他从22次死中领悟,从一心报国却无力为之的无奈转至决定殉道,清晰留下信息的从容,若这还不令人敬佩,何过之有?
                      我仍旧在寻找自己对于死这一概念的答案,但文天祥的真实事迹振聋发聩。我第一次体会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的重量,久久不能平静。我达不到他的高度,完不成他的想法,理清不了他的忠诚,但终于理解了他为何千古。
                      读书小组:我的角度略有不同,注重于皇帝的身不由己与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但也认为王昭君是有“身不由己”的原因下嫁。小组分析的作者炫技,不满的个人因素的确从未考虑到,十分新奇甚至震惊,之前只认为顶多是对于统治阶级懦弱的不满。但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两篇作品的女性都十分完整,跳脱传统社会女子的定义,主动为君王赴死以平定天下,舍小身而取大义,完美至于死后仍被君王惦记,何尝不是一种最高成就。关于我们到底在悲伤什么这一问题,我现在认为悲伤的因素还包括对于如此通情达理完美人物,可以说英雄,的献身的不舍。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吴 离线
                        吴 离线
                        吴泓岑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6

                        不指南方不肯休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今天的讲坛,我们一起谈论这个“冷门”的英雄。
                        至于为什么说他是“冷门”,想必令我痛惜了,我了解文天祥这人,其实出自一篇文言文,也是讲述他被捕后,面对他国大臣的诱导甚至逼迫,他任然忠心报国的精神,以及文言文中提及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才知晓文天祥。
                        本来对文天祥有着“刻板印象”,那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完成预习作业后我感觉“不指南方不肯休”更加符合文天祥的人格。今天的讲坛讲到南宋是如何灭亡的,蒙古军是如何灭掉南宋的。说实话在此之前我都不知道原来蒙古军曾经这么厉害,对南宋的了解也甚至可以说是止于陆游这个爱国诗人的诗篇和人生经历。看透了南宋和文天祥,我稍微有点幻视抗日时期的中国。我企图用这种方法来理解,共鸣文天祥。其实南宋是一个脆弱的时期,它与蒙古对峙了足足45年,然而其他国家在8年之内全部被灭了。我可以说南宋又脆弱又坚强的“活着”,而它的脊梁便是文天祥,是像文天祥这样的人。他的一生几乎都充满了“战争”,但我看到的不仅只是战争对于他的国家,对于他个人的摧残,也看到了在危急时刻他忠心报国的精神。他也不能说是完全诠释了“以身殉国”吧,我感觉他更偏向于将自己的一生时间花在为祖国贡献上,也有点类似于中国现代历史里的一个个伟人了。令我没有想到甚至有点难绷的是他竟然也自杀过,只不过没有成功。这一行为让我感觉特别具有历史感染力,也将他的整个人物形象立体化了,这种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心态和行为让我感觉充满了震撼。在他“活着”的时候是“不指南方不肯休”,将死之时便是“留取丹心照汗青”。活着的时候,这颗心如同一个指南针,永远指向祖国的方向,即使死了,也不改变。这个被赐死的文天祥,他的丹心真的在照耀着汉青。
                        这是独属于文天祥的正气,也是属于所有战士,忠臣的伟大的榜样。这种精神就似曾相识一百年前的中国,一批又一批的人站出来,个个都像文天祥一样,拥有如此的忠心,爱国的精神。原来文天祥没有死,而是化作更多的“文天祥”。
                        我非常敬佩他,如果可以,我希望成为向他一样的人。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陈秋吟陈 离线
                          陈秋吟陈 离线
                          陈秋吟
                          编写于 最后由 陈秋吟 编辑
                          #27

                          讲座反馈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文天祥会想起江万里和他一起读书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从一二七九年二月六日崖山海战,文天祥被元军扣押于海上小舟,目睹陆秀夫带着赵昺投海,南宋十万军民随即自尽;到一二八三年一月九日在柴市口受刑。整整四年的时间,文天祥是历时一百五十二年的南宋最后的遗民……

                          在讲座之前,我对文天祥的认识仅有二,其一,是《过零丁洋》,其二,是宁死不降,死前朝南面再拜。然而,我不知道的是文天祥曾出使元营,二十二次几近死去;不知道他在狱中被囚三年,恶气不侵,心中尚有浩然正气;不知道他亲眼目睹了崖山海战战败,海上流尸漂血,心中的“南方”在顷刻间覆灭……
                          文天祥在被俘的五年之中,对生死的思考,比我想的更多。文天祥绝对不是一念之下选择为国殉道的,他不像古往今来的那些志士,兵败被俘后满腔热血、为国献身,在临刑前仰天长啸,名流千古。《指南录》当中提到的二十二次死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他的“死”会来自敌人的迫害、自身的走投无路、恶劣环境中的意外,甚至是南宋军民的误解。假若他真的对死毫不在意,随时可以将性命奉上,又何必一笔一划的写下与死亡擦肩而过后的余幸呢?文天祥在文章之中还多次提到了“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义;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击贼为义,以此可以看出文天祥在那时的追求——“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里照千古”中的道义。在痛苦的追寻之中,我还听见了他对天地,对生死,对命运的叩问……但天地无言,独留他一人。

                          此外,还有文天祥身处狱中时所作的《正气歌》。他为这首歌写了很长的小序,讲述狱中恶气滋生,人多死去或患病,但自己“幸而无恙”,其原因恰在于心中的正气。在这首《正气歌》当中,我没有感受到像《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两首诗之中的悲壮,那种身在绝境之中的悲鸣,取而代之的是那种自洽和光明——这种源自于千古圣贤们的精神力量在文天祥此生即将走到尽头之际带给了他新的生命。假如说在《指南录》中尚可见文天祥心中的矛盾与复杂之感,那《正气歌》之中则的的确确有一股“气”在文字间毫无阻隔的流淌,他真正抵达了“合一”的境界,得道,然后欣然殉道。他追寻到了道义,完成了道义,仁德之大开始在他身上彰显。
                          在生命的尽头,他已然对青史留名与否、后世祭奠与否全然不在意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已经超脱了个人。他在死前所看见的,不再是“丹心照汗青”,而是“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是“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儒学之根本。

                          “东风吹草日高眠,试把平生细问天”,这一次,上天看见他了,回答他了。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8

                            10.18讲座反馈
                            在我印象中,面对外族的持续侵扰,南宋的整体应对始终带着一味退让的软弱姿态,照其繁盛璀璨的文化与文明,无疑是一种深切的悲哀。随着屏幕上时间线的亮起,见1234年至1240年的八年间,完成统一的蒙古帝国横扫四方,将南宋之外的诸国尽数覆灭———其中不乏金、辽等长期侵扰南宋边境、令其头疼不已的游牧政权,可见蒙古帝国实力的强悍壮大。而在如此孤立的局面里,南宋竟在已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致力于与金交战的情况下又撑下了三十七年,看着地图上的版图,足见整个蒙古帝国的压迫感,老师说,南宋必定拥有着与之抗衡的实力,是啊,它积淀多年的历史经验与治理智慧,是自身存续壮大的根基;前朝留存的充裕资源、金银储备与贤才志士,是抵御外敌、展露锋芒的利刃;而其经久不衰的文化底蕴,则是凝聚军民、共抗强敌的精神支柱。可就是因为明明有能战的资本,却盲目退让,帝家及掌权者的保守软弱使忠贤之士竟不能施展自己的报复,我想,这偏偏为南宋的命运更蒙上了一层悲惘。
                            再观文天祥,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那年南宋朝廷国库空虚,孤立无援,不久前“丁家州之战”南宋最有力的军队将叛兵离,全军覆没,文天祥变卖家产,募集三十万兵马前往支援,这一去,足见文天祥报效南宋毅然决然的坚定。倘若忽必烈不像后来那样疯狂热情地招降他呢?他已无可退路,唯有,孤注一掷。孤注一掷啊,老师强调着这个词语时,实在令我心颤。南宋当时只剩几个城了?敬重的皇帝如此年幼,痛恨的敌人却比想象中强大坚固一万倍,更无助的是,自己竟还被己方将领怀疑,草根露宿几个月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李庭芝放进城门。他为什么没有自杀?因为他对故国还留有那一丝希望。他这分明是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痛苦的道路,前有敌人的“明抢”,后有己方的“误解”,难道不是精神上最痛苦的折磨?除了我们一致认同的危机与冤屈,我觉得也许还有一个因素也在困扰着他——迷茫。坚信着南宋一定有重振的希望,但是,一眼望去,哪里能看得见南宋的未来?他是不是也有过自己抉择的怀疑?意志动摇的将臣已经纷纷叛降,忠贞不渝的遗贤大多都已殉国,他所坚持的、他所期待的是否是一片虚渺?但当他看到不断流亡的小朝廷,他又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即使他们不像战国的蔺相如一样胸怀宽广,多次拒他于门外,却与他有着同样扶宋的决心,张世杰、陆秀夫的奋勇抵抗和坚守,让他看到了南宋那闪烁的微弱的光,可能这也是文天祥始终坚定信念的,除学生时期老师教诲、自身信念之外一个因素吧。
                            写完这些文字后,会到笔记最上方三句诗的选择,我感觉我现在的心情更让我坚定我最喜欢第二联的选择了。“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传千古”的诗句一出,更令我感到心潮澎湃,悲壮阔辽,他的铁骨铮铮,他的坚定不移,他的坦然…我认为这节讲座于我而言感触最深,若不知道南宋孤立无援的局势,若不知道文天祥付出的巨大代价和选择生的痛苦,若不知道他在狱里承受的潮湿恶臭,怎么能感受到他的忠贞不屈,他的坦荡坚韧,他的家国情怀,他精神的可贵?
                            读书小组反馈
                            本次读书小组我们探究了《长生殿》和《汉宫秋》两篇悲剧故事。唐明皇与汉元帝同样“痛失所爱”时谁更为“无奈”的辩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依据于故事本身的问题到时代更广阔的意义,老师最后一个问题将眼光引向更广更远的范围。从女性在那个时代下普遍走向消亡的的悲剧,我们开始思考,爱情和政治冲突吗?最初我脑海里蹦出的答案是不一定,我总觉得只要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总能两全,但当老师把它放到现代社会,离我们生活更近的范围内“个人情爱”和“公共责任”,我又觉得肯定是冲突的了。但其实后来再回想,这其实是一个很难难界定的问题,因为“爱情”在我们讨论的时候都是拿双方都真心认为对方对自己好来判定的,那就和个人想法有关了,倘使爱人和自己像“连为一体”(表述可能有些奇怪?)一样,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同一目标(好的政治、社会目标)而奋斗,那么他们一定是不冲突的,反而为世人所称赞,但是这很难达成,就像最后我们院长表达的,公众人物的观点总是会有各种解读,如今舆论风波如此利害,不乏有人在一个人的行为中解读出不属于这个人行为的本身意图的意思,所以万事总不一定能两全,我想,我们只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就好了,其余人怎么解读,没有人可以真正左右。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9

                              在这次讲座开始前,我最感兴趣的问题其实是:文天祥有没有辛弃疾那样的军事见解和带兵实力?(仔细想想感觉有点不严肃)
                              而当我们立足于宋元之交的时代大背景下,看到ppt上的年份从公元1234年开始滚动到1279年,看到视频中简单的几根箭头划过后疆域染上“元”的颜色……才发现这个问题好像根本就不重要了。或许纵然文天祥是千古军事奇才又如何?好比李煜面对其父留下的危巢——财政赤字,政治腐败,军民无力……守国十五年已然成为奇迹了。所以,哪怕文天祥对元反复强调“若自己为宰相,不会有今天惨败”,我却仍认为他做不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因为独柱擎天力弗支,所有的除了他以外的一切,几乎均和文天祥是相反的。
                              课后我和陈秋吟聊文天祥,我们都说自己没有理解他(实则我都不知道哪里没理解,只觉得没看透,只觉得他作为人,太纯粹),没有理解生死,但至少我们都理解了他为何千古。在《指南录》后序中写到的22次死——骂逆贼而死,为物色而死,自刭而死,邂逅死,彷徨死……就像姜子麒提到的,文天祥特别之处在于《过零丁洋》中思考“人生自古谁无死”是在哲学的背景下的。一切像最直接的、爆烈的抒情,让我终于能够透过漫天飞舞的“舍生取义”、“为国尽忠”的大字,窥见他身为人的一角……也曾彷徨,也曾惧怕无辜之死,也永远渴望着生,但当下只有死,故而选择殉道的、光明的死。故而,在狱中,在恶浊七气交杂之时,他终于感到自己的正气磅礴,“以一乱七,吾何患焉!”他终于蓦然回首,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又成了雄心万丈的状元郎,又在上书直谏、痛斥奸佞,又在出生入死,慷慨悲歌……他永远都在“事先生、事国如执经”,岂止十二位先贤在他身吗?自然还有江万里的“君其勉之”,有宋理宗的赠诗,有父亲的《义田记》……一切汇聚成他的道。
                              蜀汉灭亡以姜维之死而记,正如南宋覆灭,不在崖山,而在柴市,在文天祥仁至义尽之死。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0

                                文天祥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在古代蒙古帝国有多么的残暴,反人性,也让我了解到了文天祥一生的悲惨和奔波。
                                在古代蒙古帝国最强势的时期它的版图甚至扩张到了欧洲,可见蒙古帝国的骑兵和军事实力的恐怖如斯,在我们探寻这段历史时,也会惊奇的发现“在1219年,蒙古首次西征成吉思汗带领军队通过屠杀平民百姓来加速征程,当时每个蒙古士兵人均杀过42个普通百姓,总数更是来到了120万这样一个可怕的数字。
                                提到蒙古就会联想到宋蒙联盟的破裂原因,在1234年”端平入洛“军事事件【宋想收复三块失地】让宋蒙联盟破裂,也为宋朝的灭亡埋下种子。
                                而当时文天祥也在1235年出生了,从此他泡满在战火中的一生就开始了,1255年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读书学习【白鹭洲书院初始过很多名人但很多都在抗元的过程中以身殉国了】文天祥在南宋投降后开始逃亡,我们其中就有讲到他的22次死亡的可能或方法【1,被元朝援兵的追拿 2,被己方自生的误解 3,因为了保持名节自杀 4,因精神上【国破家亡,对未来的绝望】的痛苦】“臣心一片磁针石,不知南方不肯休”虽然希望渺茫但还是孤注一掷,存有最后一丝希望,但现实给了他重重一击。
                                这就是文天祥他孤注一掷,心系家国,宁死不屈,百折不挠。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崇敬。“哲人日以远,典型在夙昔。风檐书读,古道照颜色”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1

                                  读书小组反馈
                                  在讨论中我们聊到唱段会比文章的感情表达更直观。
                                  1,唐玄宗和汉元帝两位皇帝面对爱人的离去,谁更无奈?
                                  我们提到:1,唐玄宗:他在情绪与精神共鸣和杨贵妃很强【因为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相处的时间也比汉元帝
                                  与王昭君更长】。
                                  2,汉元帝:他是在匈奴即将攻打我朝时,被逼无奈,才与爱妃王昭君分离。
                                  但我认为一个人对爱人的情感是无法从文书字画上表现得透彻的,更别说还要拿双方来比较了,所以我觉得他们都很无奈,以现有的史料来看是没有可比性的。
                                  2,在两片悲剧中我们都感受到了什么?
                                  当时女性在面对这样一个男权社会中的政治压迫中的无力与无奈,悲哀。所以这两篇悲剧我们身为它们既是爱情悲剧,也是政治悲剧,杨玉环被士兵对父亲杨国忠和皇上愤怒迁怒到她身上,被逼自杀。而杨玉环则是面对匈奴的威胁和逼迫和如果不去将可能被夫千古骂名的风险,无奈出嫁。
                                  两片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她们当时王朝的腐败,女性的无力,外来的逼迫的无奈与悲哀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高 离线
                                    高 离线
                                    高铭楷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徇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三组诗是对文天祥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句千古名句,它为何流传千古,经久不衰。过去我对这首诗的印象是震撼的,从中我直接感受到文天祥的磅礴的气势,以及他的气魄和气节,然后呢?因为对文天祥生平所知甚少(他是一位南宋政治家、诗人,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是一位民族英雄),所以更深层次的理解,止步于此了。
                                    这一次重新全面的了解了南宋的历史,结合文天祥的个人生平和诗歌创作,我对这首《过零丁洋》有了新的理解。从前同固有想法一样,一直认为南宋朝廷是昏庸、软弱、无能的,与元军交战一触即败,在很短的时间里快速灭亡。可是,回到真实历史中从铁木真统一蒙古到南宋灭亡,整整73个春秋,南宋军民坚持了73年。反观亚洲其他国家呢,在不到40年里,辽、西夏、大理先后灭亡。我们不能再用简单的无能评价南宋。
                                    南宋何以坚守,正是有向岳飞、王坚、文天祥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南宋当权者的软弱保守,如果援金抗蒙,历史的走向会改变吗……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回想江万里的寄寓“君其勉之”,文天祥做到了。南宋再没有这样皇帝亲自赐诗的状元,再没有变卖家产,招兵5万的将领,再没有这样直言不讳、宁死不屈、誓守忠义、浩然正气的臣子。
                                    在《指南录》后序中,他有22种死法,可能死于敌人的刀下,可能被自己人误解,在逃亡过程中活着比死亡更加痛苦,因为绝望。
                                    在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触更深,这句提出了“生、死”这是一个痛苦的话题,古今中外只有勇者才敢于直面死亡,无论是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还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最后文天祥将个人生死升华到对国家与道义的坚守的层面。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他用实际行动传承儒家传统美德。这就是文天祥。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梅 离线
                                      梅 离线
                                      梅曦文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3

                                      讲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知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这三句话都是流传千古的名言,且都出自同一人之手,其中,第一句最广为流传,这三句话字字都铿锵有力,每一句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在写这几句诗时由内向外的爱国情怀及忠心耿耿。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文天祥,他于1240年6月出生,在1240年(5岁)时,他的父亲成为了他的“启蒙老师”给他建立他人生中的第一堂“课”,我想正是因为他自小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促使他长大后成为了一个不卑不亢,就算是敌人的严刑,也能坚持下来的忠臣。他本是连皇帝都亲自将他点为状元,亲自为他破例作诗的人,最后却被误解,同国人不相信他,敌人想除掉他,在这样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他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对生死的拷问,其中夹杂着多种情感,也许正是这样,这句话才会被人们 流传至今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竺熠珲竺 离线
                                        竺熠珲竺 离线
                                        竺熠珲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4

                                        提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便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除了这句诗外,樊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两句:“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不指南方不肯休。”三句话各有各的不同,但又都共同彰显出文天祥那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崇高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种慷慨激昂的姿态,展现出文天祥面对生死抉择时,毫不畏惧,甘愿以死明志。
                                        在历史背景解析上,樊老师讲到了宋元之交的时代纠葛。在那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年代,蒙古铁骑席卷中原,南宋王朝摇摇欲坠。文天祥的一生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时期,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他亲眼目睹了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也深切感受到了朝廷的软弱无能和官员的腐败堕落。然而,即便身处如此艰难的境地,文天祥依然怀揣爱国之心,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抗元救国的斗争中,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同时,文天祥的成长轨迹,其父亲的启蒙、与江万里的师友渊源,以及理学对他的塑造,都成为了他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的原因。其父文仪,虽一生未仕,却饱读诗书,对文天祥的早期教育极为重视。而江万里,作为南宋著名的爱国大臣,与文天祥亦师亦友,创办白鹭书院,理念为“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而文天祥就以一生来实践这十二个字,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精神境界。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许 离线
                                          许 离线
                                          许铭轩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5

                                          10•18讲座反馈

                                          “生命就是一个行道的过程”

                                          在家做的开头樊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中,选一句诗来概括一下文天祥,讲坛同学的答案都很有道理,和我一样选择了千古名句“谁无死”,但是在大家都已经无话可说时,他提出了“这句话探问生死而不仅仅只是「照汗青」的意义”这就让我更加想要探究他是如何,在何种背景下做出了这样的人生选择。
                                          和我以前想像的不一样,南宋与金的对峙是教科书上的主流,可谁知道南宋竟然还有那么四五十年一直在和蒙元“互相拉扯”而文天祥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的开端。文丞相的父亲是他本人的一个启蒙老师,文丞相自己评价他与父亲“亦师亦友”父亲给予了文天祥最初的精神思想,而对于他影响颇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故里和学校“吉安”——连接着井冈山的一座城市,给我的第一个词汇就是“革命根据地”,似乎是上天开了一个玩笑,这里在古代(尤其宋代)居然是一个文化发达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理学精神的地域。文丞相二十岁就是加入了这里的一个“白鹭洲书院”。这个书院似乎名不见经传,据老师的描述:“游人寥寥,冷冷清清的一所中学”,但是缀缀令我感到震惊的是当时(南宋末年)1/4的进士都出自于此!状元、丞相…不可胜数!而所谓的千古句话“留取丹心照汗青”也与白鹭洲书院的校训“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234年的元朝——蒙古帝国的主要承袭者此时已经决定攻宋,当时的人来说他们还远远不能意识到,这是一个比他们曾经所痛恨的金朝,辽朝所强大的多的敌人。尽管知道结果,我还是为南宋捏了一大把汗——“羸弱不堪”的南宋王朝会不会一触即溃?(我当时还不清楚中间的过程)统治这一个庞大帝国的元帝忽必烈是不同于其他蒙古人的,他重视文化的程度堪比宋朝,并且还多了一丝大局观和地理意识。他率领大军攻下了位于南宋后方的大理国,彻底切断了南宋王朝的路上退路。
                                          这些背景的学习让我微微了解了一些“只可意会”的文天祥选择的原因。
                                          而后来的经历,便是文天祥的人生经历了“元军南下时,他散尽家财招募义军,赴临安勤王;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等地坚持抗元,任南宋流亡政权右丞相。曾在江西立下战功,却因为实力不济被迫退却。1278年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大都后,忽必烈以高官厚禄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让我再一次刷新认知的就是文丞相不仅要防备“北军”的缉拿,还要提防南宋官员,要说降官也就算了,可是抗元官员对于他“元朝逃回来的官员”身份的不信任和排斥对他的“暗剑”难道不是真正可悲那吗?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为此抗争到了最后一刻,这才应该是文丞相与其余人最大的区别,也是他备受后人尊敬和传颂的真正原因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