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事件
1.事实维度:博主罗永浩在微博平台,指控西贝使用预制菜但定价高昂。西贝官方最初否认,后续迫于形势进行后厨直播,却恰巧暴露出使用长保质期食材、转基因油等。西贝承诺整改(如儿童餐改为现做、改用非转基因油),但部分食品仍依赖中央厨房;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引发二次舆论发酵。预制菜国家标准草案正在制定中,教育部对预制菜进校园持审慎态度。
2.社会维度:
①消费者群体:因西贝以“亲子餐饮”为卖点,却使用冷冻食材,其实际产品与宣传的“新鲜、 现做”形成反差,消费者(尤其是家长)感到被欺骗,对西贝的回应态度也感到非常愤怒,同时引发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②新闻媒体方:媒体直播和报道放大事件,并深入调查、聚焦对后厨食材新鲜程度的查询,进行报道。
③西贝商家方:对于广大消费者的质疑没有做出进一步回应,集团道歉信里只说西贝的制作工艺和顾客的期待还有差距,没有给出大众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创始人贾国龙却一直在针对罗永浩,更是在企业群里指责罗永浩。
④其他餐饮店:可能会根据此次事件吸取教训。
影响:西贝事件引发了餐饮业信任崩塌,消费者对品牌宣传质疑不断,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
3.历史维度:
预制菜行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2024年多部门联合通知规定预制菜不加防腐剂,2025年国家标准草案即将出台,具有规范化趋势。在当今社会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健康饮食需求增长,与餐饮业使用预制菜的冲突越来越明显。
4.价值维度:
企业诚信(西贝宣传与实际做法存在巨大反差)与消费者对餐饮实际情况的知情权产生极大冲突。
绿捷事件分析
1.事实维度:
继西贝事件后,上海绿捷供应的学生餐中又出现发臭虾仁后导致多名学生出现头晕,恶心状况。公司最初下架原料,但隐去对虫体问题的解释,后续调查发现绿捷方瞒报食品安全信息,公安机关立案。后续统计发现绿捷公司日供餐50万份,覆盖上海500多所学校。深入调查后发现绿洁公司背后的巨大资本网。
2.社会维度:
①消费者群体:学生健康受威胁,引起广大家长的极度愤怒,许多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学生呕吐症状,要求严惩责任方(绿捷公司)。
②新闻媒体方:媒体曝光绿捷的垄断模式和资本力量,推动公众对学校供餐系统的质疑。
③绿捷公司方:多次谎报瞒报,资本投资下形成垄断学生午餐的趋势,但十分不注重食品安全的健康问题,并没有做出。具体的回应。引发广大家长的质疑和愤怒。
影响:牵涉出学生午餐的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公愤,广大媒体报道后引多方关注。
3.历史维度:
学生餐供应长期存在安全问题,食品安全监管政策不断完善(如《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通知》),但执行漏洞明显,企业瞒报现象屡见不鲜,却疑似被一次又一次的资本势力掩盖下去,让广大消费者迟迟无法安心,激化了对食品安全的质疑和不信任。
4.价值维度:
学生健康与企业利润产生冲突,资本控制和监管疏失导致的信任全失。
【预习2】两件事的舆论发酵最大争议点:
①西贝事件:企业诚信与消费者知情权的冲突。西贝长期宣传“新鲜、现做、健康”,但实际使用预制菜和长期冷冻食材且定价高昂,消费者感到被欺骗。争议焦点在于企业是否应强制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②绿捷事件:学生食品安全与企业瞒报的冲突,因食品安全的疏漏问题导致危害学生健康。
两个事件共同反映食品安全领域的信任危机。
【预习3】我选择的角度是作为家长代表,向校方和调查方(监管部门)提问。
①向校方提问:
→绿捷事件中,校方是否事先知晓其资本背景和潜在风险?
→如何改进选择食品供应方的方式,才能保证学生在健康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食物?
→事件发生后,有家长反映学生出现头晕症状,校方是否有长期健康监测计划?后续如何实施?
→如何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让家长参与供餐监督?
②向调查方(监管部门)提问:
→调查方在事件中如何评估绿捷的瞒报行为?
→现有的监管机制为何未能及时发现和阻止瞒报?
→未来将如何加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的实时监控和惩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