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时文讨论,很有意思的听证会。小小地充当了教育主管部门,但是很明显这里的火力就很少,我想只是因为发生在学校所以需要教育部门出面,但更多的还是说一些漂亮话)听得时候能感受到涉事企业和监管部门之前相互踢皮球,虽然是道歉和提出措施,但从这件事结果看,并未太大改变。准备的时候我去看了那个记者的微博,他依旧在更新各种情况。时代需要这样的人,但他们又是无可奈何的。
接着我们了解了蒙元的统治。蒙古人大量的杀戮在历史课上有所耳闻,但再一次看到还是感到残忍和痛心,不仅是对人们的伤害更是对文化的摧残。我们也从多方面看到了汉人受到的不公待遇。由此我才理解了马致远的绝望,既有愤世嫉俗,我想也有民族的哀愁。
何雅馨
-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
10月25日 时文讨论1、请运用上次逻辑讲座中的多维分析框架,从事实维度、社会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四个方面分析材料1、2中的西贝事件和绿捷事件
事实维度:罗永浩指出预制菜情况,西贝自证清白却引发更大问题
社会维度:西贝是商店收益,关注收银情况,还能否吸引顾客消费。群众看重健康和消费者权益,对西贝丧失信任。
历史维度:西贝多方面整改。
价值角度:顾客追求高质量且安全视频;企业追求利益
事实维度:绿捷配送的虾仁有虫,之后被销毁。有学生出现呕吐症状,上海市教委送检,符合标准。
社会维度:家长认为孩子的食品健康没有被保障,且绿捷一味隐瞒,不值得信任。
2、分析事件后谈谈你觉得这两件事的舆论发酵的最大争议点在哪?
西贝自证结果发现了更大的问题。绿捷道歉态度恶劣,且事情的情况并未极大的改善。
3、【一级会员必答】:如果就绿捷事件,展开听证会,听取各方诉求,请选择一个角度【调查方(监管部门)、涉事企业、家长/学生、校方】谈谈你觉得这一方会在听证会上向哪一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从家长的角度,问监管部门将如何处置涉事企业以及之后的发展。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作者在改写故事时无可厚非地投射自己的情感,洪昇和马致远都未得到皇帝赏识,但是他们笔下的杨玉环与王昭君都是皇帝的心头好。这点真的很有意思,再往深处延伸一下我们发现两位女主角不再是人们常认为的弱势女子,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相反,她们是很有主体性的。王昭君和杨玉环都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是甘愿赴死的。此时的她们,更像臣子的象征,忠于国家,忠于皇帝。从这个角度思考,《长生殿》的结尾就更添一丝君臣的情怀。无论是汉元帝还是唐玄宗,都深深地思念着他们的爱人,帝王永远铭记着臣子,这对臣来说想必是最高的褒奖与最浪漫的幻想。
(突然联想曹植的《洛神赋》可以理解成是写给曹丕的,可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先前对文天祥的印象只是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人士,这样的认识太浅也太片面了。听了这次讲座以后才感觉文天祥的形象鲜活起来。预习读《指南录》的时候很震撼,因为真切感受到了文天祥的痛苦绝望。无论是死于敌人之手亦或是己方的不信任,对文天祥来说都是不甘与苦楚。十几次的死里逃生像是命运给文天祥的赏赐,也可能是玩笑。“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谓”,侥幸生存但却无法做真正可以挽回国家命运的事,只能眼睁睁看着国破家亡的绝望与无力感对文天祥何尝不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读完此文再去回味《过零丁洋》,才真正感受到了他的痛苦,他的一颗破碎的心灵,到最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绝与孤注一掷。读《正气歌并序》,前面的整句让人感觉气势磅礴,慷慨正气,而到最后“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时却又慢慢归于一种平静,就好像心电图起起伏伏最后化为没有波澜的直线,不是死气沉沉,而是一种淡然和恬静。在对“正气”的不断追问中,文天祥最终解开了疑惑,最终回应了生命的价值。生命便是行道的过程。
道在光明照千古。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
那甚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有一种凄凉的氛围,悲壮的鼓声既表达汉元帝的悲伤,也是国家虚弱这种悲剧。
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杨玉环知道自己别无他法,是一种壮烈决绝的赴死。但同时又哀伤命运多变。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唐明皇。因为我觉得唐明皇面临的真的是国破家亡的时候,但汉元帝尚可以一战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
王昭君在前往和亲路上投河自尽。杨玉环被一条白绫赐死。哀悼主人公面对不可抗的命运所作出的选择及其中表露的品格。哀悼美好的幻灭和悲剧本身。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吾心安处
已是参加的第五次中秋诗会了 也大概是作为学生参加的最后一次 无数次庆幸当年自己的选择。每年总会在中秋诗会反馈中回忆与讲坛的点滴经历。我无法想象如果那时没有加入讲坛 现在我会是怎样的人。在讲坛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应该怎样为人,怎样看待世界。在迷茫荒谬的世界,仍有一片桃花源使我能够栖息,使我能够自由地思考,使我能够看到世界的灰色。有时候会很迷茫很无奈,我无法改变着什么,但起码看到、认识到就已经走出一步了。感谢讲坛,感谢人文,将我引上了这条长路漫浩浩,铺满月光的道路。
曾无数次感到人文的力量,常常听讲座时被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深深触动,屈原,司马迁,嵇康,陆机,李煜……有些被时代淹没,但幸好讲坛把他们带到了我们的身边。他们将永存于我的人生中,成为一股支柱支撑我继续向前探索。
回到中秋诗会那个晚上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有共同理想的人聚集在一起,唱响心中的人文
今年的表演依旧非常精彩,真的非常感谢书院里付出的同学。大家永远都是那么的有创意,有想法。暑假和秋吟带大家行走的时候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时过境迁,看到了很多人的离开,也看到很多人的加入。我也不再是当年懵懂的初中生,只会敬佩着望着学长学姐们侃侃而谈。如今我也能勇敢的跟大家分享我的见解。这大概就是讲坛带给我的成长吧,无法替代的成长。写剧本,带行走……这是学校教育很难带给我的经历。
“吾心安处”这个题目几乎是一下子就想到了,讲坛一直是我心灵安放的地方。谢谢这份沃土,谢谢这片月光。希望我们一直往明月多处走。 -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这次没有参加讲座,重新看了一下才发现这次主题是多维思维,做预习的时候好像单纯当时文讨论做了)这个主题也表明在审视这件事情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看。我看到这次主要在讨论两件事,一个是从事情本身出发,孙女士的投诉是有些不太合理,且有些欠考虑。此外还讨论了诸如此类的社会性事件应该如何看待。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1.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王镇,曾否定蒋世隆与瑞兰的感情
2.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李逵那篇是一种莽撞的善,是误会解除的喜剧,体现的社会价值观是乱世中人的善。《拜月记》的喜剧从名字的相似展开,在乱世的背景下的两段故事。体现的是封建下自由的恋爱观。我觉得更受观众喜欢可能要取决于时代。乱世中人可能更喜欢李逵的,比较和平的年代可能更喜欢拜月记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不合理。去掉背景肯定是有设计的原因。会误解青少年这个观点我感觉有些无厘头,因为我觉得大家都会觉得烟是鲁迅形象的一种象征。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一个是孙女士她投诉的内容,网友觉得要尊重历史。还有是孙女士投诉的目的有争议,因为有人觉得她可能是在借此推销电子烟。还有是就算她真心是为了戒烟出发,也不必拘泥于鲁迅这幅画,问题根源不在这里。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首先是每学期开始常规的规则讲座,非常老生常谈的话题。态度永远排在第一位。
大型行走汇报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云南驿机场推碾子的那些人,我之前从来不知道这段历史,他们被掩盖住,但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又是如此的壮烈与悲惨。
万老师提出《上海的金枝玉叶》和《总统是靠不住的》这两本书的关系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很懵的。我能想到的只是黛西在中西女塾培养了公正的眼光,她可能在那里了解了美国政治相关的内容。万老师说的很有道理,两本书讨论的都是当外部世界不可靠的时候,人怎么立足。黛西依靠的是内心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念去抵抗压迫,而美国人民是把制度化为武器去反抗。我一直在思考黛西为什么有这样的力量。可能是她知道对错,她有公正的眼光,她知道自己没有错、自己的价值不能被这场运动泯灭,这是一种韧性,是一种对自己价值的把控和自信。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金枝玉叶永不言败
阅读完《上海的金枝玉叶》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和同学们一起去探访黛西的足迹。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黛西家的老宅、最后的住所、就读的中西女塾都主要在江苏路上,这条路串起了黛西大部分的人生轨迹。
我们先在市三女中——过去的中西女塾边讨论了这里的学习生活对她的影响。培养了她自尊心和对世界更全面更公正的眼光。
然后我们前往了利西路的老宅,在小区里七拐八拐终于找到了和书中插图近乎一样的房屋,除了草坪已不在。虽然黛西是这本书的主要任务,但是这本书也刻画了其他的人物。我们在这里探讨了郭家其他人他们做出的选择以及吴毓骧。我比较印象深的是安慈,她是第一位上海小姐,之后她选择到银行工作,成为一名职业女性。50年代和大多数郭家人一样移居美国。我搜到有报道说安慈“犹如珠玉、光润似珠而澄净如玉”,我想这也证明了郭家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使得每个人都富有涵养。此外我们还讨论了吴毓骧,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他被抓了以后黛西要把他的车开回来,当时我就很疑惑为什么他每天都要开车上班而不是低调行事。后面发现这辆车已经几乎不能开了,也许吴毓骧是希望自己出车祸这样就能逃避所有的一切。书中很有意思一段是“她维护自己选择过的东西,不因为它们没有给她带来意想中的快乐与幸福就舍弃它们,她只是欣赏和把玩它们的意趣,不以自己的获得来衡量别人的价值”,我觉得这段也能用来体现黛西对吴毓骧的态度。爱情对她来说只是一个增加fun的事物。
一开始我没有在书中找到黛西湖南路住宅的具体地址,但行走前几天我在网上找到了有人去走访的视频,因而我们找到了黛西最后的住所,和书上的插图别无二致。我记得当时我很激动,一个原因是这块拼图被拼上了,还有一个原因是,还是有人了解黛西,有人愿意去寻找黛西生活过的足迹、将其编辑成视频让更多人知道。黛西高尚优雅的灵魂被许许多多的人看到,金枝玉叶永不败。 -
2025年暑假一级会员读《总统是靠不住的》概括地说美国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利的监督和限制。这本书先从美国总统是什么开始,“他只是美国政府的“立法、司法和行政”这三个分支中,“行政”这一分支的主管”。所以说他只是一个执行人员,无法违背联邦政府整体态度,权利会受到一部分限制。
美国总统在行政机构内是受到监督和限制的,他任命的人要接受国会的严格审查。作者把美国社会的权力结构比作一张结实的网。互相牵扯达到平衡;同时它也是一种妥协、变通和实际的产物。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书中提到美国建国之父们设计美国宪法时借鉴了收银机的设计思想,用这种机制去限制和规范人的不可靠的行为。我觉得这个国家奇妙之处在于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因为在很多时候个人崇拜是渗透进每个人生活的,但对美国来说宪法永远是无法摈弃的保障自由的契约。 美国人在选总统,并不是在选一个人,而是在选一个他们认同并且愿意追随的理念。选举对中国人来说可能只是形式主义,或者说没有落到实处。但对美国人来说,选举有重大意义,是对自己自由的一种选择。同样是以人民利益为重,但不同性质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然后作者举了“白水门”和“水门”两个案例中总统接受调查,可以看出美国司法机构的严格。
接着来讨论国会,作为立法的分支,国会在更大意义上成为民意的体现。很有意思的是群众对总统的态度,他们坚信总统是靠不住的,对于总统不存在个人崇拜。
我还第一次知道了美国军政分离的政策,总统只有权下令向国外排除军队,但是必须要得到国会批准。美国的政党也与我想象的有很大不同,书中说美国政是一种理念的集合,组织上不是严密的,每个人可以自由发言,只要不超出法律约束。
我想我对理解当下美国形势还是有些困难,也许收银机有一天会出现问题,也许当下特朗普的权利在慢慢放大。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一江春水向东流
该如何形容黛西?她的身上有太多美好的品质,因此我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陈丹燕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书中只是写道:在那个黄昏里,老年黛西很享受地说“你闻到空气里的桂花香了吗?这样甜蜜的香气”。读到这里,我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炎炎夏日中我仿佛又回到了凉爽的秋日,气候是如此的怡人,心中就像吃到了一块戚风蛋糕。
黛西在中西女塾受到教育,那里的校训是“成长、爱人、生活”。我想黛西用她的一生完美诠释了这三个词语的意义。中西女塾的教育带领黛西看到更大的世界,培养了她自尊心和对世界更全面更公正的眼光。让我佩服的是黛西在毕业后没有选择出国留学或是结婚,她选择去燕京大学求学。我望着19岁黛西的脸庞,平静但又充满力量,我想我从她如钻石般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坚定,是野心,是倔强。19岁的黛西,走入了下一个人生阶段。
黛西创办了锦霓时装沙龙,她想要做出适合中国妇女的现代美服。这是黛西的理想,书中说这段日子里她的脸上有一生中最妩媚的、最宁静的、最生机勃勃的笑容。我想,黛西在繁华的上海找到了实现梦想的桥梁,所以他选择留下。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波丽安娜,黛西就像波丽安娜一样,能够直面人生,愉快地迎接不确定的未来。我想这也是中西女塾所说的“生活”。我最佩服黛西的一点是除了度过了那段时期经历的各种苦难,还有是她没有怨恨伤害她的人。这足以见得她有一个伟大的人格和深厚的内心。我想这也是中西女塾带给她的公正的眼光,让她有淡然强大的精神世界。
我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或多或少走进了黛西的人生,我看到她的幸福,我看到她的优雅,我看到她的苦难,我更加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灵魂。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本次讲座围绕云南展开,“彩云之南”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寓意着人们对这片美丽土地的希冀与畅想,跨越时空,从古代到如今始终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听了樊老师在虎跳峡的惊险经历,看了同学们模仿不同民族的舞蹈,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是传承千古十分深厚的人文底蕴,带动着我们的心情,走入神奇的云南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预习问题1:
你对于云南的印象和了解有哪些?至少写出5条你所知道的“云南”(任何方面都可以)。
民族很多 泼水节火把节 地形丰富
预习问题2:
阅读下面提供的行走主题和分主题的题解,结合视频《什么是云南》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3个有价值的问题。
民族体系之间是否有相同之处
新移民如何影响当地人民
不同民族在抗战中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预习问题3:
将以下发生在云南的著名历史事件的朝代(时期,近代史具体时间)和牵涉到的著名人物查阅写出。
1、古滇国 战国至西汉 滇王
2、庄蹻入 战国末 楚国将领庄蹻率军西征
3、五尺道 秦统一后修筑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的“五尺道”
4、设立云南县 西汉 汉武帝
5、七擒孟获 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叛乱
6、南诏国、天宝战争 南诏统一六诏,受唐玄宗帮助
7、大理国 宋 段思平
8、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 元 蒙古军灭大理
9、明远征云南 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出征云南
10、南明最后皇帝被害 被吴三桂杀害 清
11、中法战争滇越铁路 法国抢夺修筑先机
12、护国战争 蔡锷率护国军北伐
13、西南联大 抗战 北大、清华、南开内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大
14、中缅边界协议 解决历史遗留边境问题
15、对越自卫反击战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这次讲座围绕访谈研究的理念与方法。我们先从访谈的意义入手,访谈就是让被忽视的人们表达,同时让我们透过他人的眼睛看世界。然后我们对比了访谈与采访的区别。我之前那没有想到的一点是,采访是了解别人对事情的认识,而访谈是对于事情为什么会这样认识。我觉得访谈中很重要的是去筛选信息,在不同人的叙述中发现他们的潜台词,了解不同态度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文科有用与否这个问题,有些狡猾,关键在于对"有用"的定义。功利的人会说文科挣不到太多钱,他觉得无用。有些人也会说他有用,社会的运转离不开他。我觉得当今时代人们对功利的追求,使得理科的光芒盖过了文科。但是没有文科,很多充实人的精神世界的事物没有办法更好的传播,因此人的精神世界将是空虚的,这个世界是无法运转下去的。文科理科都不该受到歧视,他们都被社会所需要,但是很显然社会的天平已不再公正。而我们所能做的可能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选择。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1、姚姚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压力?请至少罗列两条,并标出书中对应的页码(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P173 忍痛舍弃孩子
对爱情的挣扎
2、在姚姚的“分配”事件中,姚姚遇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任何你不理解的地方?
学校认为她档案里的资料太坏,所以不愿意分配她,同时也很少有地方要她。但实际上姚姚的档案很干净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记录姚姚的故事?我们又为什么要读姚姚的故事。请至少各给出一条理由
因为这是那段历史中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我们需要了解这段历史,我们需要知道真相还没有大白,警醒自己。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问题一、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何看待“文科衰退”的现象。
功利主义的加深带来的结果,是一个全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问题二、阅读材料三,联系自身,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已大概决定选择政史生。一部分原因是理科相对来说更吃力,而且实在不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在不感兴趣的科目上。我觉得一些喜爱文科但却为了以后就业选择理科的行为有些悲哀,被社会所驱。而且原文说“他们向我讲述了如何在现实中实现追求世俗和自我的平衡,二者毫无矛盾” -
5月行走作文血与泪
漫步在如今时尚繁华的街道上,心中却布满了阴雾。我总是会想到五六十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多么荒唐、可恨的悲剧,正如陆洪恩所说“文革消灭了真诚、友谊、爱情、幸福……”这是一条充斥着血与泪的路,但随着时代更替这些污渍似乎都要被冲刷洗净了。
注视着张乐平打算自杀前的那副自画像,像尖刺一般竖起的头发,蹙着的眉毛,痛苦的眼神。那一刻您在想什么呢?是一走了之的干脆,对生活的茫然,还是对死亡的畏惧,亦或是那份美好与童心拉住了你的手
从时代看,这个时代死了很多人,这是在肉体上。而在精神上,一些人精神崩溃,又有一些人,怀揣着改变社会的理想抱负,坚定地“向前”走,却在终点时才发现,自己走在垒垒白骨上。其中有像田汉一样受到迫害,也有像聂耳一样在命运的操弄下走向了远方,成为一尊受人敬仰的雕塑,而田汉呢?生命如尘埃般逝去。其实第一次了解国歌时,我就隐约感觉老师对聂耳的讲解远大于田汉,如今我终于揭开这层薄纱,看到了命运的不公。似乎在每个时代,高呼着“前进”“改革”的青年们永远都在受到迫害,他们被历史的车轮碾过,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历史,无情地没有回头。
“姚姚还没有安息”,秘密仍只是秘密,无法将真相昭告天下,甚至那个词语都不能被提及。而幸存者在失望与愧疚中存活,这是没有被清算的历史压在他们身上的使命。但如今,他们也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