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刘抒逸_刘

刘抒逸_

@刘抒逸_
关于
帖子
5
主题
0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刘抒逸_刘 刘抒逸_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问题: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阅读材料一之后,对于我来说我认为孙女城市的投诉内容理由并不合理。首先,孙女士认为鲁迅吸烟的版画不应去掉背景放在室外,但是我认为鲁迅故居景墙这样的设计有着它自己的艺术性,左边已经有了故里的外景图,从美观角度来看作为版画线条一定是要简洁美观的,因此将背景去掉这件事情其实不难理解。而且,就如纪念馆的回应,对于鲁迅动作选取的设计也是有着景区设计师自己的合理缘由,我想,这样设计也表达了对鲁迅的尊敬,才让他一直保留着自己生前最喜爱的嗜好,同时也直观地表现出了鲁迅的人物特点。此外,孙女士称鲁迅吸烟的版画会误导青少年,使青少年也跟着吸烟,但是仅这一条就没有任何证据可以佐证。难道她看到、或者听说到这二十多年来有青少年因为鲁迅吸烟的版画而嗜烟?这一条本身就不详细,所以并没有很高的说服力。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根据材料二中的评论节选,网友对于此事的看法都倾向于赞同景区不因为孙女士的观点修改的做法,对于此事的争议点更多在于人们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一个是立场态度是否坚定,一个是文章观点的侧重点。第二篇从新民周刊上摘录的文章被网友指出“太过圆滑”,文章是就“鲁迅吸烟”这一侧重点展开的,从文章措辞来看,这篇文章也似乎也认为鲁迅吸烟的设计是“有问题”的,从而就引发了广大群众的辩驳。它没有将重点放在选择的意义,而是吸烟的危害宣传上和对于孙女士投诉的解释上,于是就引发出关于吸烟行为的控制的争议,与孙女士投诉景区这一事件背后的动机。

    我思故我在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刘抒逸_刘 刘抒逸_

    讲座的开学教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规则是让所有人开心的一个东西” 通过猫猫果儿老师所提出的沙滩城堡事件的一个小小事例,老师引出了讲坛规则存在的意义。我想,老师所提出规则时为了培养每一个同学的“责任感”,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很好地帮助我们在如今 只需要考虑成绩着一个目标的“学生时期”和跨入社会后的时期极度割裂的时代里,提前培养出我们自主独立的一面,这种独立和责任感,是十分可贵的,让我们知道在今后的社会里,我们需要以怎样一个品德、行为去对待身边发生的事。就像本次读书小组中,老师带领我们讨论了书中主人公戴西坚毅独立的一面是如何形成的 ——— 这与她少年时期上的“中西女塾”教习的内容有关,中西女塾的育人标准是教会学生们学会爱人、学会生活,这与我们现在的教学标准是完全不同的。也许,正是中西女塾中这些前卫的思想和实用的培养,和她们家庭悉心的呵护,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坚韧的戴西,一个在资本家都为了生存互相污蔑时从未有害人之心的戴西,一个每天干着最脏最臭的的活却没有抱怨一句的戴西,一个为了“fun”主动去听别人给她捏造的罪事的戴西,一个在时代的巨潮中虽然顺从,却从没有因为此而失去自我的戴西。
    同学们的暑假实践汇报让我收获颇丰。听着前几组学长学姐上台讲解PPT时,我由衷感受到他们准备得极为充分——近乎脱稿却依旧流畅的表达、自然连贯的串词,与我们汇报时的状态截然不同,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年轻老师,绘声绘色地分享着实践中的所学所悟。这让我突然明白,当站在讲台上时,其实完全不必紧张,只要准备充分、从容展示,就能呈现出理想的效果。虽然对我来说这仍是不小的挑战,但看到同学们的榜样,我也会更加努力地向他们看齐。 关于如何观赏青铜器,是我最为感兴趣的一个部分。从观察青铜器上的元素,推测其对应的地区和文化,到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再顺水推舟还原出一段历史,不仅为整个行程增添了趣味,也考验了我们快速联想的能力和知识的储备。

    本周要点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刘抒逸_刘 刘抒逸_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夜幕悄至,夜幕悄然落下,街头的一栋栋西式大楼依旧挺着灰石雕花的精致轮廓,楼前街道人潮涌动、烟火喧嚣。而矗立其中的上海国际饭店,似一位时光见证者,静静散发着沉淀百年的韵味,至今仍然是这座城市里远近皆知的地标。九十二年前,二十四岁的戴西曾在国际饭店旁的照相馆留下了颇有故事的一张照片。
    想到这里,心头不禁泛起一阵。读完戴西的一生,于我而言仿佛是穿越了时空——不仅窥见了几十年前上海的繁华旧景,更读懂了那个时代里鲜活的人。作为郭家四小姐,戴西在我心中始终是敢爱敢恨、乐观倔强的模样,但这与《上海的红颜遗事》中姚姚的“乐观”不同,仿佛戴西她的一生都是多彩纷呈,仿佛没有任何事情能够真正将她击倒一样。
    戴西年轻时候,坦率直接地提出退婚,面对艾尔博得气急冲动的枪口,又冷静而一针见血地讲出道理来,让我惊叹于这个时代女子的独立与胆量。“No fun.” 当这两个单词从戴西口中说出时,我也惊讶于她将人生活成乐趣的勇气,正是她这样的气性,使她嫁给了一个偷去她的相片的男孩。读到这里,我却忍不住揪紧了心——或许是姚姚的故事在心底留下了阴影,总觉得这份美好与欢乐里,正悄然藏着危险的气息。这个热烈又美好的故事,会不会随着时代变故的来临,重蹈大多数人的悲剧覆辙?这是我最不愿看见的结局。然而戴西并没有让旁观者失望。从丈夫的玩性逐渐显现,到去别人屋里与寡妇偷情,这似乎只是一段微小的插曲。作者在书中曾提问:她从不向旁人提及这件事,是出于体贴,是陷入了绝望,还是早已明白“既然选了这样一个永远新鲜的丈夫,便要拿出攥住风筝线的勇气”?我更愿意相信第三种答案,因为在我眼里,戴西的生命里,似乎从来没有“绝望”二字。
    该来的还是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文革的大浪也要随之卷来了。我似乎像是一个已知了后续会发生的事的人,用上帝视角紧张地观察着戴西的应对命运的考验。作者在书中诉说,她感受到了戴西在回忆这段经历时的痛苦,几乎不能完整的地表达。可不知怎么,我的印象中她却是比从前更加顽强坚韧了,即使经历每日被送去改造,低声下气地接受干部各种半真半假的指认和批评,打扫最脏的茅厕,拎最重的水桶,家产一一被抄斩充公,每日在恶劣的天气下劳动………而她能够依旧笑着说:“劳动有利于我保持体形,不在那时急剧发胖。” 她会在镜头前用笑容掩去岁月刻下的沧桑,会在狭窄逼仄的小屋里悄悄支起两米高的圣诞树,更会在贫民窟的煤球炉上,用被煤烟熏得乌黑的铝锅,烤出带着彼得堡风味的蛋糕。就这般带着倔强,她熬过了那场急风骤雨般的时代巨浪。巨浪过后,戴西依然把日子过得精致而鲜活。只是这一次同儿时不一样了,更多是来源于她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强大,依旧如她如花般的少女时代一样喜欢鲜花,秉持着少女时期习得的习惯理解,从未因生活的困境而失了体面。我终于读懂作者为何称她为“上海的金枝玉叶”了。她是真正的贵族小姐,多才多艺、乐观倔强,独立而宽容。她有着金枝般的高贵与韧性,能在风雨中挺直脊梁;亦有着玉叶般的矜持与浪漫,于贫瘠里开出诗意的花。哪怕周遭黑云翻涌、巨浪滔天,她依旧牢牢地立于上海的土地上,散发着上海黄金时代独特的韵味,致死从未凋败。

    书讯微博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刘抒逸_刘 刘抒逸_

    梁思成与林徽因——栋梁展
    听闻了要来参观“栋梁”的展览,从妈妈手中得到了一本她大学时度过的《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书。因潮湿而微微泛黄的封面,却将人拉入那个传统与现代交织、旧与新更迭的时代。
    或许是天命的缘故,两个名字里都带了“木”的人像是被命运的榫卯牢牢扣在一起,一生都在木构建筑的脉络里奔走。“木”在他们心底长成了坚固又温热的梁——既是支撑建筑的骨架,也是托举文明的脊梁;而他们,也为这片深爱的“木”土,撑起了一片荫蔽文化的浓荫。
    故事的开端,总是十分美好。家里本就是世交的两人,气质相契,学识相当,又一同醉心于建筑学,成了彼此学业与事业中最契合的榫卯。可平静很快被战火撕裂,日军侵华的年月里,他们在匮乏的条件下相携走过酷暑寒冬,防空洞的阴影里、漏雨的茅屋里,始终没放下手里的测绘尺与钢笔——那些古建筑,是比生命更不能被辜负的牵挂。
    无论是在一起,还是相隔两地,他们总是为了研究古建筑的事业。他们加入营造学社,为的是破解失传百年无人再能看懂的天书《营造法式》。当讲解的志愿者老师告诉我们,他们是在探访一座座古建筑中逐渐理解了书中原先不懂的内容,我想,一百年前的梁思成与林徽因,正为我证实了实践中成长的道理。出身书香官宦之家,他们却敢褪去长衫,一头扎进荒凉的乡野,去荒凉偏远的乡村寻找正在迅速瓦解的时代中那余存的古建筑,路上随时可能会有土匪出没,他们不怕,一路翻山涉水,一心寻找尚未被破坏的古筑;
    他们敢于不顾自己身体的危险,攀梁上柱测绘和研究建筑。梁思成带有时着钢塑的腰托,靠着有过一次厄运的双腿爬上梁架,戏说自己是“梁上君子”,林徽因也曾笑着说:“我是穿旗袍的里面,怕得最快的。” 他们年轻而敢于冒险的勇气下,是有趣且坚韧的灵魂。
    他们敢于攀上高二十层的八百多年前的尘封木塔,一探究竟,当听闻讲解员指着墙上一幅以仰视视角拍摄的塔顶照片,竟是梁思成吊了铁索,悬在离地数尺的空中拍摄时,我不禁震惊。不仅是对与梁思成的勇气,也是对应县木塔如此雄风的敬赏。
    他们遨游于千年的建筑群之中,领略中国千年前至如今的模样,让这些尘封的瑰宝,重现人世。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深将这个职业当成自己热爱的事情。展览中,当讲解员向着展壁上几张照片介绍时,叫我们寻找梁、林的身影。若不是这样一说,竟都没有发现巨大的佛像肩头那小小的人影。
    可那个年代的风,总带着硝烟的味道。不久,日军的战火肆意地践踏着祖国的大地,随着形式愈发严峻,我意识到,他们的事业,不仅仅是热爱那么简单了。 在展览诺大的沉浸式影厅里面,时间线终于推移到了这个硝烟四起、炮火纷飞的时期。他们二人全家逃到暂时安全云南躲避战火,过起了艰苦的日子。她说,“我们仿佛是回到了从前,回到了我们的长辈十几岁的时候,手里却做着现代的工作。” 即使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家务事,拉不完的防空警报,他们依旧没有放弃,耐心撰写着这十几年来苦心研究的成果。黑暗中,梁思成的这一句话,留在我的脑海里,刻下深深的印象。“…哪怕前方是尖刀刺枪,也要是在祖国的土地上…” 整句话印象虽有些模糊,但他说,“在祖国的土地上”,这七个字,却触碰着我的心。是啊,他们四处奔走彻夜工作,为的是保留下在悉数破坏中幸存下来的,先人留下的精华。他们寻找的应县木塔,成为中国如今仅存的木塔;他们探查的独乐寺观音阁,成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建筑;他们从歌词里发现的赵州桥,是世界上仅存最早、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这些经他们之手被重新“发现”的瑰宝,不仅是建筑,更是民族的底气。当千年木构在他们的图纸上重焕神采,一个民族被遗忘的荣光,也跟着醒了。
    梁思成与林徽因———正如展厅的名,他们于建筑学来说,是这个时代的栋梁,是国家的栋梁,也是中华文明的栋梁。离开展厅时,玻璃窗外的夕阳晕开淡淡的辉,投在那座木刻的应县木塔模型上。梁思成与林徽因化成了那个“梁”,而我们,该成为接得住这跟“梁”的人。

    文化行走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