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讲座由投诉鲁迅吸烟墙画引入,延续之前的结构化思维讲座,给出了多维分析框架这一新“工具”。在书院讨论环节中,我们从历史维度分析了投诉与举报的边界问题。随着人们开始“鼓励投诉”,人们滥用“投诉”的情况也越发严重。以孙女士投诉墙画这件事为例,孙女士个人反感吸烟的图像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但个人喜好问题并不适合用公权力解决。讲座中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理性公民的思考方式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学会分析,多角度理解,在权力和边界之间找到平衡”,这可能也是逻辑思维系列讲座的核心所在吧。
史艺菲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这次开学教育重申了讲坛的规则。感觉每学期讲坛都会对规则进行强调,但是这次规则教育使我开始反思自己在面对问题时,是否真正做到了真诚沟通、主动承认错误,而不只是寻找借口,或是从客体化的视角将自己给他人带来的麻烦合理化。大型行走汇报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牛形青铜器的探究过程。按照常识,牛主要出现在草原,而同学展示的几件文物都出土于滇池边,而滇池地处高原,附近并没有草原。通过推测,我们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民族迁徙的答案,可见云南高原与通道的双重性。最后是读书小组。惭愧的是这次暑期由于个人原因申请了不做读书作业,因此只是在听同学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略微了解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两本书的关键问题都在于“当外部世界不可靠时,我们靠什么立足?”,不同在于《上海的金枝玉叶》侧重于“制度作恶时,人怎么办”,而《总统是靠不住的》侧重于“为了避免制度作恶,人怎么办”。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预习问题1:
你对于云南的印象和了解有哪些?至少写出5条你所知道的“云南”(任何方面都可以)。
多元的少数民族、野生菌子、西南联大、红土地、自然景观丰富预习问题2:
阅读下面提供的行走主题和分主题的题解,结合视频《什么是云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C4y197eA/?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9289de041ecf46234922d0db094e603a),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3个有价值的问题。
1.云南“民族走廊”的形成和当地的自然地理因素有关吗?
2.近代西方如何影响滇地?
3.云南本地政权与中原政权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吗预习问题3:
将以下发生在云南的著名历史事件的朝代(时期,近代史具体时间)和牵涉到的著名人物查阅写出。-
古滇国(战国至西汉)
战国末期,楚将庄蹻率军抵达滇池地区,因归路被秦军切断,遂“变服从俗”,融合当地民族建立古滇国。其疆域以滇池为中心(东西150公里,南北400公里),以农耕为主,处于奴隶制社会,与中原长期隔绝。汉武帝时归附汉朝,为云南早期政权雏形。 -
庄蹻入滇(约前279年)
楚国将领庄蹻奉楚顷襄王之命西征,经沅水攻克且兰、夜郎,抵达滇池。因秦军阻断归路,庄蹻自立为王,建立政权。此事被视为中原文化与西南民族融合的象征,2012年湖南考古发现为其路径提供新证据 -
五尺道(秦朝,前219年前后)
秦始皇派将军常頞修筑,从四川宜宾延伸至云南曲靖,因道宽五尺(约1.15米)得名。开凿时以“火烧水激”之法破岩,工程艰险。此道将云贵高原纳入秦朝郡县体系(如设夜郎、滇等县),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核心通道,促进商贸与中原统治。 -
设立云南县(西汉,前109年)
汉武帝设益州郡,因“梦中现彩云”祥瑞,将滇西南一县命名为“云南县”(治今祥云县云南驿),此为“云南”地名之始。该地成为中原文化传入的桥头堡,三国时升格为云南郡,直至1918年更名祥云县。 -
七擒孟获(三国,225年)
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叛乱,七次擒获彝族首领孟获并释放,终使其心服归顺。事件凸显“攻心为上”的怀柔策略,稳定蜀汉后方,并促进云南与巴蜀的经济文化联系。 -
南诏国与天宝战争(738–902年;750–754年)
南诏建国:唐玄宗扶持蒙舍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738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受封“云南王”,成为唐蕃缓冲国。
天宝战争:因唐边吏张虔陀压迫南诏王阁罗凤(奸污其妻、勒索财物),南诏联合吐蕃反唐。三次战役唐军惨败(损失约20万人),南诏脱离唐朝控制,奠定云南独立政权基础。 -
大理国(937–1254年)
段思平联合乌蛮三十七部灭大义宁国后建立,定都羊苴咩城(大理)。以佛教治国,22位国王中7位禅位为僧。1094年权臣高升泰篡位,两年后还政段氏(史称“后理国”),但高氏仍掌实权。大理国疆域涵盖云贵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与宋朝保持松散朝贡关系。 -
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1253–1274年)
忽必烈率蒙古军分三路攻大理,士兵以羊皮“革囊”渡金沙江,突破天险灭大理国(1254年)。1274年元朝设“云南行中书省”,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迁省会至昆明,推行屯田、水利,使云南彻底纳入中央直辖。 -
明远征云南(1381–1382年)
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军南征。明军克曲靖、破昆明,元梁王自杀;次年灭大理段氏。沐英留镇云南,兴屯田、办教育,沐氏家族世守云南至明亡。 -
南明永历帝被害(1662年)
明亡后,永历帝朱由榔退守昆明建立抗清政权,称“滇都”。清军入滇后,朱由榔逃至缅甸,被缅王囚禁。吴三桂攻入缅甸将其俘回昆明,绞死于逼死坡,南明覆灭。 -
中法战争与滇越铁路(1883–1885年;1910年通车)
中法战争后,清朝被迫允许法国修筑滇越铁路(昆明至海防)。1910年通车,成为云南首条国际铁路,法国控制运营权直至1940年代。铁路加速云南近代化,但也加深殖民经济渗透。 -
护国战争(1915–1916年)
袁世凯称帝后,云南都督唐继尧与蔡锷、李烈钧于1915年12月宣布独立,发起“护国运动”。滇军入川作战,各省响应,迫使袁世凯退位,再造共和,云南成为民主革命重要策源地。 -
西南联大(1938–1946年)
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南迁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滇八年,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等顶尖学者,保存中国文脉,被誉为“战时学术殿堂”。 -
中缅边界协议(1960年)
周恩来与缅甸总理吴努签订《中缅边界条约》,和平解决清末遗留的领土争议(如片马、班洪地区)。树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范例,为后续中国与邻国划界提供模板。 -
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
因越南排华及边境冲突,中国从云南、广西两线出击,一个月内攻占越北重镇后撤回。云南方向由杨得志指挥,主攻老街、柑塘,保障了南疆安全,但双方损失惨重。
-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作为在讲坛参与很多次行走采访的“老人”,谈及访谈和采访的区别时可能还不太清楚,甚至会将其混为一谈。通过这次讲座,我了解到了采访主要关注“what”的问题,被采访的人处于被动回答者的地位,而访谈更关注“how”和“why”的问题,被访谈的人处于主动讲述者的地位。但无论是好的采访还是访谈,都要关注对方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聊”下去,不至于像审讯和考试。访谈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也能让我们在生活中给予身边人更多表达的机会,更好地了解他们,从而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问题一、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何看待“文科衰退”的现象。
我认为“文科衰退”是由于人们认为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理科”对于发展是更重要的,而“文科”对得到眼前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帮助。
问题二、阅读材料三,联系自身,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我这学期在文理科摇摆中还是选择了文科,一方面是考虑到当下文科成绩相对更好,另一个原因和材料三最后的对谈有点像,因为我认为ai无法取代人在“文科”中所展现的“情感联结与人际技能”以及“软性创造力”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很遗憾没有参与这次时文讨论。看了同学们的反馈,我发现这次的辩论好像不止于文科是否“有用”的讨论,还涉及了为什么会有文理分科的讨论,这是我之前没有想过的。文科理科都是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人们一边强调“跨学科思维”,一边又将文科割裂出来,称其“无用”,这样看待文理,真的有利于未来多元、复杂的发展方向吗?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在讲坛听过不少历史课,这是第一次读到在文革时期就敢如此直白地说“文革是暴虐,是浩劫,是灾难”,如此饱含情绪地呐喊出对人心扭曲、文化沦落的不满的文字。这让我深感震撼。这次讲座也给了我一个看文革的新视角,我们不只是看到历史丑恶可怕的一面,更要看到那些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忘记苦难的人,必将成为下一次苦难的受害者。”,而坚持真理的人越多,便越有可能让人免于下一次苦难。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预习问题1:
阅读《上海的红颜遗事》后,你对姚姚的母亲上官云珠,有怎样的印象?你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吗?从下面这封上官云珠在罹患乳腺癌后,给姚姚的信,你从中读出了些什么?
上官云珠很要求进步,对女儿要求很高,甚至可以说严苛。我很好奇如果不是在文革的背景下,上官云珠会如何和女儿相处。从信中可以读到上官云珠对于姚姚难以表露的柔情和叮嘱。
预习问题2:
阅读《画未了:林风眠传》的节选,林风眠先生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画做这样的处置?文中也提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其他文化人的命运,你怎么看?
留着画会招致更严重的批斗,而且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看着别人毁掉自己的心血应该更令人痛心。
预习问题3:
阅读陆洪恩《最后的演讲》,你觉得他为什么在人生最后时刻,要发表这样一通“演讲”?而巴金的《怀念胡风》(节选)是《随想录》系列的最后一篇,他生前一直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这段脱离正轨的历史。晚年的巴金为何在晚年要写下这样的文字,如何理解他的忏悔和反思?
我认为陆洪恩和巴金都想在人生最后一刻,表露自己压抑已久的真实想法,也是叫醒世人、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问题一:你觉得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我认为焦点在于4+4的学制和它引发的对于医疗系统的质疑。
问题二:你觉得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初衷是培养更多多元背景的医学生,同时缩短医学时间,“高效”地培养医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4+4学制并不是广为人知,选拔方式也不透明,因此让人产生对4+4的质疑,甚至是对医疗系统的不信任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这次讲座关于南宋末世词人。讲座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柳永和姜夔的对比:柳永变雅为俗,姜夔反俗为雅。柳永的词突破了文人词的局限,在一个繁荣的时代,开始用词描述市井繁荣、歌舞升平。讲座一开始,樊老师介绍了姜夔的一些世称,其中我一开始不理解为何称姜夔为“词中老杜”。随着讲座的深入,我发现姜夔身处末世,词作又反俗为雅,或许是当现实不尽如人意,他便开始用高洁清雅的词,在末世世俗中追求言外之意与空灵的艺术境界吧。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很遗憾没有参与这次讲座。从同学们的反馈中,我印象深刻的是“中世纪的色彩是五彩斑斓的黑”这一观点。我对中世纪的印象是“黑暗”,但抛开后世对中世纪的笼统定义不谈,中世纪同样存在斑斓的幻想与文化,“它包含了城市的铜黄色、民族融合的灰色、宗教的白色、贵族的绿色与金色以及战争的血色”。
-
[时文讨论]预习:特朗普的“关税大战”问题1、你如何看待特兰普的关税政策?
我认为关税政策设立之初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增加财政收入,但关税也会导致商品价格上升,依赖进口材料的制造业成本上升,后来的关税率发展就有些为了加而加的感觉了。
问题2、阅读材料二、谈谈什么是关税?为什么会有关税?
一个国家对进出本国关境的货物所征收的一种税,目的是保护本国产业,增加财政收入
问题3、如果一个国家提高关税,将会带来哪些影响?(请分析对不同主体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如消费者、企业、政府等)
对消费者而言,进口的商品价格上涨会对生活带来不便
对企业而言,如果产品材料主要依靠进口,那么生产成本会上升
对政府而言,提高关税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但也可能让国家陷入贸易战中,影响国际贸易关系 -
4月26日 中世纪预习1、提到中世纪,你最先想到的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是什么?
黑暗,骑士
2、请仔细观察所提供的地图,图片见会员群(细节探索可见The Largest Medieval Map | Mappa Mundi Hereford)
回答:在这幅地图上有你觉得特别奇怪,引起你好奇的地方吗?请至少找出两个,尽量不要和其他的同学重复。
地图上画的奇形怪状(?)的动物有什么象征义或者宗教色彩吗?
3、请比较阅读《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中两段描述骑士之死的场景
回答:
1)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你觉得不理解的地方吗?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2)从描述中,你觉得罗兰骑士和西格弗里骑士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请援引具体的诗句作为支持。
都“勇敢而高贵”,忠于宗教,君王,领土(甚至是自己的剑)
“我打下了那么许多地域,
都交给白须的查理王守护。
为了这把剑我悲伤痛苦,
不能让异教徒占有它,
我宁愿死去,天父啊,
决不能让法兰西蒙受耻辱。”
3)在这两段描述中,哪一位骑士之死给你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援引具体的 诗句展开分析。
罗兰的死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选段更侧重描写英雄临死前的内心活动,也反映了中世纪人对骑士精神的理解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这次讲座的一个重点是辛弃疾与陆游的对比。辛弃疾在年轻时率兵杀敌,因此相较于一生只做了一段时间文官的陆游,辛弃疾不仅仅限于“铁马冰河入梦来”,而是真正经历过“眼前万里江山”的豪情岁月。另一个重点则是辛弃疾在上饶隐居的生活状态。辛弃疾的隐居与那些厌弃了官场的寻常士人不同,他在山水之间努力寻找安慰,但始终无法放下一腔豪情,或是一种悲愤。
-
3月30日绍兴与陆游行走 预习1、阅读府山相关诗词,对于越王勾践,不同时代的诗人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回答。
李白写“义士还乡尽锦衣”,表赞赏,王十朋写“怒气随潮到越城”,替伍子胥表达愤懑讽刺。柯炅对勾践的评价极高,甚至到“蔚然成中华民族之魂”的程度。
2、再次阅读沈园相关诗句,你想象中,沈园应该如何把陆游的爱情悲剧展现出来?你会选用哪些诗句,营造怎样的景观?
如“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我会选用梅花与陆游缅怀唐琬的诗句呼应。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第一轮(文史书院)这次讨论主要对全书的阅读作了总结。关于“作者为什么要写姚姚的故事?”这一问题,从作者的角度,她一定是认为记录这个故事是有意义的,即使采访的过程无疑是对“幸存者”的折磨,但无论作者还是亲历者都认为生者有责任忠实记录姚姚的人生,因此完成了这个故事。读到书的最后,这份生者对逝者的责任感是最令我动容的。关于“我们又为什么要读姚姚的故事?”这一问题,印象深刻的是“理解另一个时代的人本身也是在理解自我的抉择”,这对于很多故事而言都是适用的,对于姚姚的故事尤甚。不同于历史书上三言两语描述一生功过的历史人物,姚姚作为一个普通人,更能让我们与她产生共鸣。(很巧的是我读完这本书时正好在南京西路,离姚姚出车祸的那个路口很近,给我一种“姚姚走过的地方,留下的痕迹其实就在我身边”的感觉)
-
3月22日 南宋理学讲座 & 读书小组在这次讲座之前,我对理学的印象比较负面,因为所接触到的基本是八股、“灭人欲”等负面标签。但这次讲座让我思考理学存在的意义,以及在它后世被人接受并延续的原因。理学的奠基人是二程兄弟,他们为实现天人合一而钻研理学,探究天地之间“总只是一个理”的天理。在预习中我提的问题是“总只是一个理”的那一个理具体是什么,虽然讲座中没有直接回应这个问题,但是我对此的理解是“这一个理”是一种先于天地存在的永恒的精神,它可以分化出自然的运行规律与人世间的道德准则,可以说是一种绝对准确的存在?那这种绝对准确,亘古不变的精神真的存在吗?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第一轮(文史书院)1、姚姚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压力?请至少罗列两条,并标出书中对应的页码(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①意外怀孕(p165-169)②音乐学院拒绝给姚姚分配工作,上海所有文艺单位都不接受姚姚(p196)
2、在姚姚的“分配”事件中,姚姚遇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任何你不理解的地方?
学校工宣队坚持要把姚姚分配到外地,在姚姚几次拒绝之后,工宣队明确拒绝再为她分配工作。我不理解的地方是,如果因为政治、出身背景原因不分配好工作在那个年代也算能理解,但为什么生活上有“污点”也可以成为分配到外地的理由呢。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记录姚姚的故事?我们又为什么要读姚姚的故事。请至少各给出一条理由(可以是书中提到的,也可以是你自己的理解,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P106“我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么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么冷静,不像有的人那么聪明,也不像有的人那样有理性,对,一个感性的人” 我们读姚姚的故事,可以站在一个相对普通的人的视角看那个时代对于个体的影响。 -
3月15日 绍兴和陆游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这次时文讨论以ai幻觉切入,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内容,也解答了平时使用ai过程中的一些疑惑。各人对“智能”的定义不同,目前ai能做到的主要是收集,整合,输出信息,我认为如果ai有了基于事实依据的创造能力(而不是因ai幻觉而生的杜撰内容)它就可以被称之为智能。
关于“越人精神”,在预习中我总结出的是“坚韧务实,兼容并蓄”,而在讲座中,老师又补充了更多关于越人的细节,印象深刻的是在吴越争霸中,越国用三百死囚忽而自刎的惨烈计谋打败吴国。以及绍兴师爷随时备着回家的资金,傲岸自尊。越人精神,是认定目标便踏实、执著地完成的决心,也是如吴越山水般的怡然自得和傲岸自尊。 -
3月15日 绍兴与陆游行前讲座预习1、读陆游晚年所写的沈园系列诗,你从诗中读出,他对于年轻时候,和唐琬的感情,有怎样的追忆?
陆游将年轻时和唐琬的感情寄托在沈园的梅花、林亭、池台等事物中,我认为这是一种触景生情,和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2、阅读陆游所写的山阴相关诗歌,陆游笔下的山阴的自然山水和文化景观是怎样的?结合他的人生经历,绍兴山水和文化对他而言,有怎样的影响?
陆游笔下的自然山水秀丽优美,文化景观“有泱泱大国的风度”。绍兴山水和文化给他对于中原山河和“古风”文化的热爱,也在陆游被解职后给他心灵的慰藉。
3、看视频《浙江的地缘和历史》,结合范仲淹《清白堂记》(旧址在绍兴府山),你有哪些依然不理解的关于浙江地理和历史的问题?你认同其中对浙江人精神的概括嘛?如果你来概括“越人精神”,你会怎么概括呢?
我认同。我会概括为“坚韧务实,兼容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