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施

施旻萱

@施旻萱
关于
帖子
42
主题
0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施 施旻萱

    时文讨论反馈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一级会员的时文讨论,还是跟普通会员的不太一样,有更多讨论的机会。一上来万老师问到,为什么要讨论这些事件,我心中立马得到一个答案:这两件事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可能遇到过。讨论中,万老师提到了一个在我看来好像不太常用的词:知情权。在预习是我只想到这两件事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关,但是信任又建立于什么之上呢?我想那便是知情权了。在此次讨论中最有趣的还是那场“听证会”,我觉得这便是多维分析框架的提升吧。同学们以不同角度来对此事件进行质疑,回复。听证会中的学生最让人印象深刻,他把自己的真实体验讲了出来,还带有一点反讽的语气。举行“听证会”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绿捷公司”“校方”“监管部门”表面上看都深刻表示了自己的歉意,但是实际上他们真的会如他们所说那样做吗?我想这可能是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听证会的原因吧,因为到最后“家长”其实并没有对“绿捷公司”等满意。预习材料中有一句我觉得特别适合作为我对此次事件的结尾,我们发现绿捷公司这样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讲座反馈
    在讲座之前我对元这一大王朝的态度其实是不太好的,毕竟统治者已经不是汉人了,我觉得中国文化已经中断了。但当我了解了元给现在中国所带来的语言、散曲、青花瓷等后,我对元的评价就没有这么绝对了。课上樊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整整两页数据,这两页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从南宋到元人口损失率竟到达了91%。当樊老师问大家的感受时,我第一反应是元朝十分残暴。而这些在当时那些文人的画中的体现更明显,以至于这些我能立马想到画中物体的象征,二马图中,两匹马都挂着缰绳,一匹低着头象征着自己,一匹抬着头象征官员;无根的兰草……无疑是汉人“孤儿”的体现。课上樊老师留了一个问题:钟嗣成的《录鬼簿》中的鬼有什么含义?我想这也许与标题“赵氏孤儿”有些类似吧,都指的是那些元朝的汉人,他们在那种时代交替的时期生活,不屈悲吟,写下元曲,诗词,像上一次讲座谈论的文天祥我想也是类似。我后来为验证此想法是否正确,查了一下,的确如此,网上说用意是不愿那些汉人戏曲作家被历史埋没而记载,我想这也是我们去读他们的诗,去行走的原因之一吧。

    本周要点

  • 10月25日 时文讨论
    施 施旻萱

    预习问题1:西贝事件:事实维度:罗永浩在微博上表示自己发现西贝的菜全是预制菜,西贝工作人员当天否认罗永浩的观点。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也说西贝没有预制菜,并用直播后厨来证明。但是有媒体在直播中发现西贝的很多菜的保质期长达一两年,这让消费者十分愤怒。后来西贝发表致歉信,并承诺不使用预制菜。
    社会维度:罗永浩:他对自己发现西贝有预制菜十分失望,主要目的为揭示预制菜的事实,但我觉得他可能另有要扒出餐饮店缺点引起舆论的目的。
    西贝:他们认为自己是现场烹饪提前包装好的菜所以不是预制菜
    消费者:他们认为提前包装好的菜是预制菜,对此十分愤怒
    历史维度:以后可能去外面就餐的人会变少,并且人与人之间会不信任
    价值维度:我觉得西贝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是罗永浩在揭露事实上的行为也是不对的。这件事只要涉及到了诚信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西贝后续的做法是对的,但是即使这样他们的生意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绿捷事件:事实维度:某小学经理发现从绿捷公司配送到自己学校的菜里有虫。绿捷公司就下架此商品,并称虾里没有虫。许多家长反应自己家孩子吃了之后出现了不良反应,质疑企业。上海教委说虾仁以送检,但至今未出结果。绿捷公司将超保质期食物记录删除。市场监管部门检查说此虾仁符合国家标准。面对舆论压力,绿捷公司写下48字声明。这件事之后绿捷仍在供餐,有老师强迫学生吃。后来有媒体曝光绿捷公司实控人的妹妹开有一家食品检测公司。
    社会维度:绿捷:关注点在于给学校供餐赚钱,但质量无保证
    监管部门:关注点和绿捷差不多
    家长学生:学生能吃到健康有营养的饭菜,对此事怀疑愤怒
    历史维度:可能以后没有人会吃学校供餐
    价值维度: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我觉得绿捷公司做贼心虚,把食品记录都已删除
    预习问题2:民以食为天,这两件事都设计食品安全,必然使人担心。西贝事件中消费者和西贝对预制菜的理解不同。而绿捷公司为赚钱,家长孩子为使学生吃到健康的食物。这中间还设计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外出吃饭,在学校吃供餐都是建立于此之上的。
    预习问题3:家长:你们如何保证学生能吃到营养美味的饭菜?如何让我们放心?如果出现食品问题,我的孩子出现不良反应,你们又会怎么做?你们为什么这次不能提供给孩子美味的饭,而要提供如此令人不放心的饭菜?如果我的孩子评价饭菜不好吃,你们会改进吗?

    我思故我在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施 施旻萱

    很遗憾没有参加这次讲座。我当时在看那两个悲剧时发现它和喜剧一样,都不是完全的悲和完全的喜,我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展现了其戏剧性。即使在长生殿中是以一个喜剧结尾,但是我想毕竟杨贵妃已经死去,所以读者的落脚点还是故事的悲,我觉得这样写倒有一个缓解读者悲伤情绪的作用,所以这样写也未必不好。有同学说,在这两个故事中,悲剧中的两位女子没有刻板印象中那么封建,两位女子都显得非常贤能,有才,而皇帝和大臣显得比较昏庸,所以这其实象征着作者自己,他自己就是那两位女子,他们不受皇帝重用,原来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也能用在戏剧中,这是我比较惊讶的,也是比较有趣的一点。

    书讯微博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施 施旻萱

    很遗憾没有参加这次讲座,看了同学们的讲座我了解到宋朝这本身非常繁盛的王朝但因盲目退让,让贤者不得重用,所以我想文天祥出身在这样一个朝代交替的时代里一定遭受到了许多痛苦。说到文天祥,我脑海中想到的就是一位在宋朝灭亡之际抗元的大英雄。然我看到有同学提到老师在课上讲到文天祥父亲让他博览南宋典籍,学习儒学,理学等,联系正气歌我觉得这一定是他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心中肯定有悲痛,但心中还有希望有正气的原因。这让我想到了苏轼,他在文学方面造诣很高,后来他多次被贬但仍积极乐观地活着,他用荒废的东坡种地,用别人不要的食物做各种美食。但是文天祥的乐观与他有些不同,他把自己的情感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怪不得我以前对他的刻板印象是一位大英雄。我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我看到有同学说这次讲座的标题中的“南方”不仅指南宋,也应该还有自己的家乡的意思在。结合文本和同学的观点,我明白文天祥不只是一位大英雄,背后也有自己的痛苦(如二十二次死,和那阴暗的监狱),当然他的各种情感与自己家乡、国家紧密相连。

    本周要点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施 施旻萱

    预习问题1:长生殿:“[生顿足哭介]罢罢,妃子既执意如此,朕也做不得主了。高力士,只得但、但凭娘娘罢![作哽咽、掩面哭下][旦朝上拜介]万岁![作哭倒介][丑向内介]众军听着,万岁爷已有旨,赐杨娘娘自尽了。[众内呼介]万岁,万岁,万万岁![丑扶旦起介]娘娘,请到后边去。[抚旦行介][旦哭介]”
    这里的唐玄宗和大臣形成鲜明对比,这是我认为最悲的地方,表达唐玄宗的无奈,悲痛。
    汉宫秋:“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时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泪,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这里汉元帝拒绝王昭君给自己的衣服,他怕自己想起王昭君更加痛苦。也是表现汉元帝的不舍。
    预习问题2:我认为汉元帝更“无奈”。一开始我觉得是唐玄宗,因为杨贵妃必定要死的,但是王昭君不是,只是离开汉元帝了。但是后来细读发现杨贵妃是在唐玄宗掩面之际自杀的,说明他没有去拦住杨贵妃,而且对于杨贵妃的尸体唐玄宗只是草草地掩埋,而汉元帝得知要用王昭君与单于和亲后,就立马去骂了所有大臣并让他们帮自己想想办法,最后分别时汉元帝直到看不见王昭君才离开。
    预习问题3:杨贵妃大臣被认为是使国家混乱的根本原因,最终自杀,虽然死后还是和唐玄宗团聚。对于我来说我哀悼的是杨贵妃为唐玄宗为国家自杀的惋惜,两位彼此相爱的夫妻的分离,最后就是皇帝不认真治理国家导致的悲剧。王昭君在与单于和亲的路上投河自尽。对我来说哀悼的是肯定有夫妻分离的惋惜,还有就是一位平凡女子因对国家热爱宁愿死去也不嫁给单于,最后也和上一篇一样昏庸的皇帝。

    书讯微博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
    施 施旻萱

    中秋诗会所感
    又是一次月圆之日,我来到讲坛和大家一起欢度中秋,第一次参加了中秋诗会。在我刚刚加入讲坛了解到讲坛每年都有中秋诗会后,我一直期待着那天的到来,我一直在想讲坛的中秋诗会究竟会做什么,这一次的参与给了我答案。
    我想先讲一讲我们书院中秋诗会之前的准备。作为一个西文书院的新院长助理,我主要负责我们缔造现代这个短剧的剧本,在我想象中对我来说很有挑战的是如何去组织大家。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我们的院长陈秋吟教了我要给大家发什么消息,要组织大家做什么,还一直在鼓励我不必担心自己会说错,所以说我想象中的问题全都迎刃而解了,还是很感激她的,如果下次我还有这种机会,我相信我会更加得心应手。然后就需要我们一起去写剧本,我选择了古埃及,感觉这个会比较好写一些。真实操作起来,就需要我查很多资料,比如古埃及的绘画风格等等,其中我也更深刻地了解到了古埃及追求写实,古典美,生活日常美的风格。最后整合一下我们的剧本就差不多了。
    很快我最期待的一天就到来了,中秋诗会刚开始一级会员们一起唱了坛歌,我数了一下这应该是我第六次听到坛歌了,虽然当时在台上唱的时候还是很不熟练,但是中秋诗会结束我从讲坛回到家后,我满脑子全是坛歌的零零碎碎的歌词,在经历了中秋诗会后,歌词中的内容全都印证了中秋诗会中所发生的事,感觉自己突然就把坛歌全背下来了。
    那么接下来我就细细讲一下我在中秋诗会时的感受吧。我坐在最后一排,所以很难看见听清舞台上大家的表演,再加上我还要上几次台,换衣服,所以我就讲讲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吧。对我来说除了我们书院的就是文哲书院的《郭婉莹:岁月淬炼的金枝玉叶》,他们的剧本很有设计感,通过陈丹燕和老年黛西回忆生前不同时期的照片中穿插戴西不同时期经历的事来表现,而且剧中的“陈丹燕”还选择用上海话和戴西来沟通,感觉十分亲切。
    后面我主要来谈谈我们自己书院的节目。文哲书院的这个节目之后就是我们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时我站在台上,鼓点响起,戴西的人生也在我们的歌声中浮现,我脑子里又浮现出金枝玉叶中的关于戴西的各种照片,她的脸从满脸笑容到失去微笑淡淡的忧伤再到浅浅的微笑,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叫人流泪的苦难”,但是还是有淡淡的“桂花香”,我们只是向她说一声你好,再走一遍她走过的那条路,说一些在PPT上的那些话,最后对她说了一声再见。鼓点停止,但戴西的人生,乐观品质仍镌刻在我心中。
    要说最喜欢的剧,无疑是我们的《缔造现代》了,大家在笑的同时也能了解西方艺术发展史。我选择了印象派艺术家,当时我选的时候就只剩下了古埃及的和印象派的,因为当时觉得印象派的艺术家们,那些画作大家都比较熟悉,我家里还有一个撑阳伞女人花纹的万花筒,而且我自己也很喜欢印象派那种十分柔和的风格,就选了这个角色。在我们的表演中其实我们给大家所呈现的剧有些台词是我们现场编的,感觉这次给了我一次很好的锻炼的机会。在台上其实我非常紧张,感觉大脑已经完全停止刻意思考台词了,然后最后就出现了忘记台词的情况,我感觉很对不起大家,大家很努力地排练但是在结尾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感觉很遗憾,但是后来我又想到了我们为戴西所写的歌词“每天都有太多遗憾”,所以说这件事也许告诉了我要像戴西一样乐观面对生活上的各种事,当然如果还能参加下次中秋诗会我会借此事来认真背诵台词的。
    最后就是樊老师讲话,樊老师讲到讲坛给了大家很多机会时我突然意识到今天是我第一次作为一个可以说是主角的角色表演,讲坛真的和樊老师说的一样给了我挑战的机会,给了每个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时我对讲坛的情感不再是刚加入讲坛时的犹豫是否要坚持,当时我还在担心讲坛会占用很多时间,而且讲的东西很有难度,但是现在我知道我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我很高兴遇见了书中各种各样的人,与讲坛各种各样的同学老师交谈,讲坛也给了我很多机会,我能在那是抛下在学习中的所有压力。我感觉讲坛像一个藏在喧嚣城市之间的园林或者说是世外桃源,有着三十几年的历史,各种人都能在这里交流,园林有各种各样的古建筑,讲坛也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最后我们用水调歌头这首诗为中秋诗会收尾。今天正好是中秋节,我抬头一看今晚月亮比往年的还要亮,从我家窗户望天上望,四周的树叶拥抱这一轮格外亮的明月,我想起了讲坛的同学老师,讲坛中秋诗会的那么多节目,我便在这月光下写下这篇文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应该也是对中秋节,中秋诗会,对讲坛,对我们最好的概括吧……

    奇文共赏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施 施旻萱

    可以说我还是第一次阅读像《中国十大喜剧故事》的书,它并不想我一开始的想法一样全是“喜”其实故事中间会带一些“悲”就像一些误会、矛盾。这次阅读的两则故事明显能看出《李逵负荆》写的更加戏剧性,惹人发笑。而《拜月记》在第70~71页中我在自己阅读时也对王瑞兰和蒋世隆的争吵有些疑惑,我一开始没有多想觉得可能是作者想要在他们的爱情中加一点小插曲,但是在讨论时我们就说到这个故事的原文并没有提到相关情节,确实有些奇怪。读书小组讨论时我们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拜月记真的会在动乱年代受人喜爱吗,他们真的会有时间去看吗?这样一说来,好像是不会的,那么我就认为是在动乱结束时所看的,毕竟看的人大多数经历了动乱,看这样的剧肯定会很有感触,特别是青年男女看完会对爱情生活有更高的追求。

    书讯微博

  •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施 施旻萱

    这次时文讨论我们对有关鲁迅故居景墙展示鲁迅抽烟的场景是否合理进行讨论。如果仔细阅读投诉者孙女士的投诉,能发现她并不是为了投诉鲁迅,而是为了投诉了景墙的设计并不合理,所以这样想这面景墙的创作者也受到了影响。这次讨论,万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多维思考的框架,也引导我们在分析时不能带有个人倾向。值得思考的一点,孙女士并不是像我在预习作业中所说的她的投诉完全不合理,如果排除她是为了卖尼古丁袋的可能性的话那么她为保护青少年的健康的出发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网友也并非一定完全对。在我们书院讨论社会维度方面时,我们想到对于这种事我们是不是可以先进行协商之后才是举报投诉呢?也许这样这件件事也不会闹得这么大。如果再从不同人的方面思考,我认为在这件事中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大家在预习中都有所忽视的创作者,这面墙毕竟是他设计的,可能不久他也会被大家所讨论。然后我就去查了一下,这面墙的创作者是李以泰,他是想要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鲁迅形象。这么说确实有些道理,毕竟展现出鲁迅在现代人所看来的一个缺点说不定能使鲁迅更加亲切,拉近与游客之间的距离。当然还有一个可以思考的点是是不是因为时代进步所以大家渐渐意识到抽烟是不好的行为,确实这幅画在1947年就设计出来了。所以说这件事值得思考的点还是很多的。

    本周要点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施 施旻萱

    预习问题1:蒋瑞莲父母双亡,与哥哥相依为命。在逃难时与哥哥走散,遇到了王镇的夫人,便和她一起,最后王夫人遇到了自己的家人,蒋瑞莲成了王镇的义女,和王镇女儿瑞兰是非常亲密的姐妹。她因和瑞兰名字相像才有了与哥哥走散的第一个冲突。她因她乐观,细心,懂得安慰别人的形象不仅帮姐姐瑞兰打开心结,还知道了姐姐的丈夫是自己的哥哥,这是一个冲突的解决。后来因她的关系家人,不离不弃的形象,拒绝与状元结婚,最后还碰巧知道自己的哥哥是状元,这个拒绝结婚的冲突还让她遇见了自己的哥哥。
    预习问题2:不一样。《拜月记》强调的是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喜剧元素,从不相识的两家人的一开始的合到分又到两家人的合,我认为体现出那种自由、平等、对生活应该不放弃的社会价值,最终大家都团聚在一起。这个可能会收到年轻男女或者生活在动荡时期的人的喜爱。而《李逵负荆》强调的是李逵本身性格上的莽撞轻信,知错就改,勇敢,才导致了后面的误会,我认为体现的是对恶贼的批判和对那种知错就改和那种勇敢的赞扬吧。而这种价值观我认为会受到所有人的喜爱,这种价值观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而且这个故事的背景还和水浒传有关,老少皆宜。

    书讯微博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施 施旻萱

    预习问题1:我认为这是不太合理的。虽说不建议吸烟本身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像孙女士这样去掩盖鲁迅先生喜欢抽烟的历史就不太合理了。在鲁迅故居景墙上将鲁迅抽烟的样子放在室外的插图旁而非室内,在我看来有鲁迅先生这种爱国精神能传承下去,能让更多人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意思在,鲁迅先生的烟给了他写作灵感,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边抽烟边写下去的。至于孙女士说要把鲁迅先生的抽烟改成握拳也不是特别合理,我看到过在网上有人说握拳岂不是说要误导青年人要去和别人打架,所以说即使改成握拳也不一定对青少年有益。而且我认为如果用抽烟的样子不仅可以表示我前文所说的观点,和游客有互动,尊重历史,还体现了鲁迅先生亲切的一面,每个人都有缺点,这样说不定能拉近游客还鲁迅先生的距离。
    预习问题2:孙女士是一位控烟志愿者,她认为这个鲁迅故居的景墙上鲁迅抽烟的样子有误导青少年之意,想要换掉,从她自己的角度来看她会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很对的。但是网友们也查出孙女士是要推广尼古丁袋,我查到尼古丁袋其实跟香烟差不多也是对人体有害的,而且这个尼古丁袋还没有批准销售,所以大家认为孙女士投诉鲁迅故居的背后有可能是要推广尼古丁袋。从网友的角度来看,大家认为是不应该改变景墙的,如果想要减少让青少年抽烟的情况的出现也不应该从鲁迅的角度来说,应该要从卷烟厂等方面来思考。至于浙江文旅肯定是更赞同网友的观点的,他们希望游客们可以尊重历史尊重鲁迅。

    我思故我在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施 施旻萱

    开学教育:在讨论规则方面时,大家谈到了一个很生动的故事:两个小朋友在沙滩上堆沙堡,但一个小朋友堆的被另一个小朋友推到了,导致两个小朋友都不高兴。我一开始以为这是一件非常正常常见的事情,既然在这个公共的沙滩上玩了就要做好自己的作品会被毁坏的准备。万老师却让我们想一个可以避免这种事发生的规则。我想了好久,直到最后我才想到了可以在自己的作品外画一个圈来说明这个作品是想要保留下来的。万老师也告诉了我们最后的结果是小朋友们商量用在沙堡上插一根树枝来表示自己的作品想要被保留。我认为插一根树枝的方法其实会比画一个圈更加美观一些,确实不错。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在有了一条规则之后能让所有人满意,这让我更加深刻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暑假行走汇报:同学首先汇报的是有关高原与通道的双重性的问题。我在同学的介绍下发现在云南洱海附近的青铜器上有许多牛和捕牛的老虎,中间又围着骑马的人,他们都在广西铜鼓上。我一开始也会觉得这几种不同的东西会在一起感觉很奇怪,又有游牧民族,又有农耕文明的。但是如果换角度思考,再想到云南的藏彝走廊,就会发现这就是民族交融的最好体现,在云南各种文化交融在一起,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青铜器即使不是有名的鼎但是却体现着云南一个很有名的特点—多民族共生。云南可以说是各种文化的聚集地。后来又同学在汇报中提到他们组采访了白族的一个老师,那位同学向我们介绍说白族的语言是口口相传的,樊老师也补充道这是十分脆弱的。所以说这也是我们要去了解云南,了解云南各民族的文化的原因之一吧。
    读书小组:在这次读书小组中,老师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觉得这本书的名字是先有金枝玉叶还是先有上海公主?我一开始想到的是上海公主先出现,我会认为上海公主更直白一些。但是老师就引导我们去看书的第238页这里提到了乌云也镶上了金边,在我第一眼看到这句话时会觉得有些奇怪,但是这说的就是戴西,她也许是一朵乌云,在文革、四清时期做了那么多在当时人看来不好的事,丈夫还和外国人做生意,也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但她终究会被阳光照到,她的那些乐观顽强自尊的精神应该被更多人看到。所以老师说这句话说明戴西是和金枝玉叶分不开的。

    本周要点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施 施旻萱

    《上海的金枝玉叶》行走作文
    读完《上海的金枝玉叶》这本书,我跟书院同学一起去寻找戴西在上海留下的足迹。
    戴西的童年时期过得最幸福的时光应该就是在中西女塾了,这也为她后来的生活带来影响。我们的行走也从这里开始,我们走到中西女塾遗址,也就是现在的市三女中门口。向学校望去,透过围栏我看到在操场上有一个白色的雕像,看上去有略微的抽象,有点西式的感觉,但是还是能看出这是一个一手拿着球,一手自然摆动的女子。虽然不能进去,但是这里确实能看出中西结合的女子学校的意思。这里的校训是成长、爱人、生活,这三点确实在戴西的人生中得到了体现,我们就在学校门口讨论起这个话题,有同学说:“戴西从中西女塾学到了生活情趣,书中提到尽管她没有烤箱依然能做出蛋糕。”确实,这也是能让她走过丈夫被捕,四清,文革等各种苦难的原因吧。我认为她还学到了自尊,她在老年时期尽管身体不如从前好,但坚决不让人扶她走。我其实在读书的时候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戴西要穿中国旗袍,却又说英语呢,仅仅是她说的“因为喜欢所以就做了”这么简单吗,那么又为什么会喜欢?有一位同学就提到关于中西女塾教会戴西的生活在戴西人生中的体现:“她穿旗袍应该就是中西女塾所带给她的。”我恍然大悟,这映证了书中的一句话:而让她学习了公正,发现了美,肯定了自己,并为自己的一切骄傲。我想那么她讲英文,留在上海应该跟中西女塾所教她的有一定关系吧。没想到一所学校对她人生的影响这么大。
    再向前走,我们就来到了郭家老宅。一座红瓦白墙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眼前,对比书上的照片,没想到真的差不多,只是没有了那块大草坪。现在已经没人住了,我惊讶于这栋大房子是如何保存下来的,甚至还在门口立了“郭氏老宅”的一块小牌子,同学的思考给了我答案。我们在旁边讨论起了戴西的家人,我认为戴西的父亲对她影响其实很大,给她了能在中西女塾上学的机会,让她爱上了花等等。有同学就补充道:她殷实富裕的家庭给她了面对生活的底气。是的,虽说戴西后来一个月只有六元钱的工资,但是以前富裕的生活让她懂得了乐观,坚强,自尊。所以说这栋房子的保存可能跟他们富裕的生活有关,毕竟郭标是永安公司的大老板,当然应该也有一定历史价值,看来戴西的真的有可能会被人记住,只是我们在去那里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人。
    又一次来到这两旁栽满梧桐树的路上,戴西晚年的住宅在一条小巷子内,比利西路上的大房子不知道小了多少了,这也是她所受的所有痛苦的象征吧。我们谈论到了戴西是如何经历这些的,书中戴西有一句话,生活给予什么,我就收下什么。我被她这种乐观的精神所打动。
    最后我们一起读了“你能闻到空气里的桂花香吗?这样香甜的气味。”这句话,现在这句话在我心中不仅指的是她对花的喜爱,花是她生活的动力,还是一种乐观顽强精神的代表,这种精神确实应该像“金枝玉叶”一样永垂不朽。

    文化行走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施 施旻萱

    永不凋谢的上海公主
    戴西,郭家的四小姐,童年时期因家庭富裕生活幸福,但是后来却因丈夫的原因在四清,文革中遭受许多痛苦,但依然乐观面对。如果说拿她和《上海的红颜遗事》中的姚姚做对比的话,好像她是更幸福的,姚姚从小看上去就很伤心,很小就经历文革,她的父亲一直在变,母亲又是那么要求进步,而且在上学时期就经历文革等等,最后好不容易找到较为心仪的工作却又因车祸去世了;而戴西因为小时候家庭富裕在中西女塾快乐读书,也有好的工作,也和心仪并且有fun的人生活,直到三十多岁才开始了她人生最痛苦的阶段,丈夫被捕,劳改,她自己会和自己的儿女说以自己年纪大还能做许多重活而自豪。但是如果再仔细看,我会觉得她们经历的痛苦又差不了多少。戴西一直是一个乐观,顽强,有自尊的人,她很少会向别人提起自己的痛苦,我认为这是陈丹燕在金枝玉叶这本书语言没有红颜遗事中那么让人感受到文革痛苦,有时还有些温馨幸福的重要原因。这本书中提到过在文革时期戴西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六块,她不得不去吃八分钱的阳春面,但是因为当时她丈夫吴毓骧与外国人交易被捕,她却需要为丈夫偿还十几万块钱,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劳改的就更别说了。只不过她是在中年时期才经历的。
    我在想是什么让戴西能经历这么多而没去“自杀大楼”自杀的?
    也许是花,她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花,看到花就很开心,书中有一句话:你能闻到空气里的桂花香吗?这样香甜的气味。陈丹燕用这样的话来描述戴西。我认为花是她活下去的动力;也许是中西女塾教会她的坚强勇敢,就像她小时候只有十一岁却能非常自然地表演出新娘的模样;也许是中西女塾教给她的生活情趣,她在没有烤箱,蛋糕粉的情况下依然能做出蛋糕;也有可能是她还在上学需要学费的中正,毕竟因为她丈夫的被捕让中正有段时间不能上学……
    这本书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我发现书的封面上英译者将“金枝玉叶”翻译成了“princess”(红颜遗事也类似),虽然说外国人并不知道意象富贵,顽强高洁的“金枝玉叶”,但是用公主这样在一个国家中地位第二、三高的公主来形容。她不仅有着公主美丽优雅的外表,还有着公主般顽强,乐观,自尊(她老年时尽管身体不如以往但从不让人牵自己走路,依然坚持去买菜),有生活情趣的品质。
    戴西这样的精神不仅在她的人生中像金枝玉叶一样永不凋谢,在上海的历史中也会被人们记住永不凋谢。

    书讯微博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施 施旻萱

    在这次讲座前,我对云南有26个民族共生是有疑惑的。这次讲座樊老师先从地理的角度介绍了云南,云南受板块撞击就有了横断山脉这样一个南北走向的山脉,我想金沙江拐弯变成长江从而养育我们上海人也是因为板块的碰撞。战乱等原因又使人们逃到中国南边,就比如西南联大,梁思成和林徽因,正是因为这样促进了南北的沟通,而南北的纬度不同带来了各种文化,所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云南会有很多文化的原因吧。然后樊老师还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云南,关于阁逻凤立《南诏德化碑》并且希望与唐和谐共生的问题,我想也许是频繁的战争使他会这么想,这也应该是现在云南有26个民族和谐共处的原因吧。当然我认为那个碑上写的是汉文,但是现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会写各种各样的文字,说不同语言的原因也是出于和平统一。在ppt上的照片中我看到各种少数民族民族的人牵起游客的手一起跳着自己民族的舞蹈,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我不禁为这种不同民族间的和谐感动。横断山脉促进了云南文化的交流,而当时的人们处于战争年代中这又使云南多民族和谐共生,所以我想如果没有板块的碰撞就不会有现在文化多元,甚至有9个自治州的云南,这次讲座让曾经去过云南的我又对云南有了新的向往,并不单单是云南美丽的风景,多种多样的生物。

    本周要点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施 施旻萱

    预习问题1: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方,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
    喀斯特地貌,所以有石林;大理的扎染;啤酒风花雪月;西双版纳中科植物园的王莲,是水生植物中叶片最大的植物;生物多样性(蘑菇,鲜花等);过桥米线
    预习问题2:1.为什么材料里说“夜郎自大”能反映出滇地的原始政权具备一定文化程度,夜郎自大不是体现他们的自大吗?
    2.视频里说云南最北端的河和最南端的相差6600多米,为什么云南的三江并流区域的水电站都建在和四川交界处而不是全在云南省里,而且好像都没有特别有名?
    3.云南有那么多少数民族为什么不单独把那些民族自治州(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成为一个自治区,像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样?
    预习问题3: 1. 古滇国:朝代:战国至西汉。
    -著名人物:滇王。汉武帝时,滇王降汉,朝廷赐“滇王之印”。
    2. 庄蹻入滇:朝代:战国时期,公元前278 年
    著名人物:庄蹻(楚国将军)入滇后建立了滇国,自称滇王 。
    3. 五尺道:朝代:秦朝。
    著名人物:常頞,秦始皇,李冰
    4. 设立云南县:朝代: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
    著名人物:汉武帝。
    5. 七擒孟获:朝代:三国时期。
    著名人物:诸葛亮、孟获。
    6. 南诏国、天宝战争:朝代:唐朝,天宝战争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50 - 755年) 。
    著名人物:南诏国建立者、阁罗凤(南诏王,天宝战争中南诏与唐发生冲突)、鲜于仲通、李宓(唐朝讨伐南诏的将领)、张虔陀(云南太守) 。
    7. 大理国:朝代:宋(937 - 1253 年)。
    著名人物:段思平(大理国建立者) 。
    8. 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朝代:元朝,1276 年,元朝正式设立云南行省 。
    著名人物:忽必烈。
    9. 明远征云南:朝代:明朝,1381 年。
    著名人物:傅友德、蓝玉、沐英。
    10. 南明最后皇帝被害:朝代:明朝末年(1662 年)
    著名人物:朱由榔(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吴三桂(原为明将,后降清,奉命绞杀朱由榔) 。
    11. 中法战争滇越铁路:朝代:清朝末年。
    著名人物:法方(如负责铁路修建规划等的法国殖民官员、工程师等),清政府相关官员(在与法国关于铁路权益交涉中有参与,但未形成突出个体代表) 。
    12. 护国战争:时期:1915 - 1916 年(民国时期)。
    著名人物:蔡锷、唐继尧、李烈钧。
    13. 西南联大: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937 - 1946 年)。
    著名人物: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大实际负责人之一)、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蒋梦麟(北京大学校长)等众多教授学者(如陈寅恪、华罗庚、闻一多等 )。
    14. 中缅边界协议:时期:新中国时期(1960年)。
    著名人物:周恩来(代表中国参与边界谈判等相关外交活动,为解决边界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
    15. 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新中国时期(1979~1989年)。
    著名人物:许世友、杨得志(对越自卫反击战东西线的主要指挥员 )。

    文化行走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
    施 施旻萱
        在讲座开始之前,我对访谈的理解就是采访,只是表述更为专业而已。听完讲座后我才了解到采访和访谈并不是同一件事,对我来说采访和访谈的最大区别就是采访主要是记录被访者的回答,是较为被动的,而访谈更像是和被访者的讨论,更加主动,多了一层“谈”的含义。再对比以前行走我做的所谓的“采访”,其实是希望我们从他人眼中看看对某个地方的看法,而不是像我问的一些简答题,而且在一些我的问题中向被访者预设了答案,最后大多数被访者提供的信息和他自己的想法也都不太符合我的预期,双方都有些尴尬,就算遇到了一些对我的采访较为尊重,对我采访内容较为了解的人根据我的问题最后也是给出了一些理论知识。所以我想如果我以后要做采访可以结合这次讲座中提到的如何做访谈的内容,可以从聊天中开始采访,如果直接开始就会让被访者觉得很突然,被访者也会一时紧张,没有什么想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不要向被访者问理论知识或简答题的问题,应该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让他们跟随着我们的问题走。访谈最重要的就是让被忽视的人获得表达的机会,也许下次采访我也可以选择一些特殊的人进行,说不定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这也就是社会学重要的原因吧。
    
    本周要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
    施 施旻萱
        这次读书小组以阅读问题展开讨论。如果说对比现在找工作和当时文革时期分配工作,那么姚姚的困难就显而易见了。她工作是工宣队看她的档案来分配的,而现在只用交一份自己写的简历,其实这样她的一些“错误”行为就被自动放大了,不得不说这是多么可怕啊。而作者写姚姚,说是想写一个普通人,一开始我刚读这本书时其实对这个产生了,我认为姚姚并不是一个普通人,她母亲的身份是那么特殊。现在了解到其实她所经历的是文革时期大部分人都要经历的,她身上是她所接触过的所有人的影子。但是她确实也是不普通的,她也是一个要求进步的,但是有人想她介绍了一个非常行为正的人,如果姚姚和他结婚,那么她的处境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她却拒绝了,她不想连累这样一个人。
    
    书讯微博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
    施 施旻萱

    这次时文讨论前我们先进行了一个有关文科是否有用的辩论。辩论中正方提到如现在的医生也要学习文科,懂得如何关心病人。辩论后也有同学提到其实做医生不一定要学习文科,学习文科的以后也不一定从事文科行业,这一点是我在听的时候所忽略的,现在我意识到其实文科理科是有交集的,我认为这两科并没有高下之分,是缺一不可的,只是文科相比于理科看起来对现在科技的发展用处没那么大而已。时文讨论中,我了解从1952年,中国就开始以经济为中心建设,发生院系调整,以工科为主。根据老师给出的一定时间段内,专业的流行度,我发现这是多变的,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是不管怎么说就算文科没用,但是也是需要存在的,学习文科可以用于管理。听完讲座后,我想我对以后选哪个专业可能更多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吧,不一定像预习作业所说的那么关注时代变化。

    本周要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
    施 施旻萱

    阅读问题一:我认为第一个压力是她发现自己怀孕后过的那种行尸走肉般的生活(p190)
    第二个困难是姚姚怀孕了,但是她却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孩子,其实她舍不得的,我认为是因为首先学校不允许,第二是她和开开还没结婚(p173)
    阅读问题二:姚姚在分配时遇到的困难就是她的怀孕,母亲是上官云珠,她和燕凯和开开的恋爱使她被工宣队认为档案袋里的材料太坏,上海的文艺单位都不愿意接受她,工宣队把她分配到了黄山农场。但是她也是要求进步的人,她坚决不去黄山农场,也与工宣队发生了一定的争执
    阅读问题三:我认为是陈丹燕说过想记录一个文革中普通人的故事,姚姚她的母亲是上官云珠一个有名的大明星,也因为这点她要不停地反思自己,而且她和上官云珠一样都是要求进步的人,想在这个时代好好地生活下去。还有一点是想要姚姚安息,也就是把她的秘密以及文革的事情讲出来。(p271)其实我认为最重要就是想让大家了解文革而不是去逃避它。

    书讯微博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
    施 施旻萱

    问题一:我认为“文科衰退”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虽然说重视理科没错。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AI的发展,很多人认为需要有更多人去学习编程来不断优化AI,而文科的很多研究可以被AI替代,理科得到了重视,而文科的专业却越来越少,甚至文科的学费在澳大利亚也上涨了很多。因为这些原因学习文科的人越来越少,文科老师也越来越少。我想以后会不会都没有人去学习文科了,虽然这句话很绝对,但我认为文科还是需要重视的,毕竟谁会想和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缺少创造力的AI永远生活在一起,现在我们只是看到了AI的优势。
    问题二:其实我对这个问题是很犹豫的。如果只看材料三,我大概率会选文科,我自己其实对文科更感兴趣,而且威廉•德雷谢维奇认为选择真正能让自己快乐的才是最重要的,很多艺术家认为科技时代和人文精神艺术其实是不矛盾的。但如果回归现实我可能会偏向于理科,面对文科专业越来越少,就业越来越困难,学费越来越贵,这一系列的变化可能会让我放弃文科。

    我思故我在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