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建筑》观展有感
杨钟淑
暑假期间,我去观看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贝聿铭展览:《人生如建筑》。贝聿铭是一位怎样的建筑师?为何他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为什么说“人生如建筑”?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这都是我想要探寻的问题。而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他与其他建筑师的差异,为何他被称为大师?
在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由他设计的建筑的照片,其中有许多精妙之处:例如中银大厦,他与有关部门协商后.将地皮变为平行四边形两边各设计一个三角形花园,使中间街道网格平行呈现,令大楼对齐直通维尔利多港的街道,对岸景色尽收眼底。或许我们望着对岸的风景时,并没有想到是设计师的聪明才智。然而带来的收益无可否认。贝铭对于建筑的结构了如指掌。
不仅如此,他的创作风格也很耐人寻味。他所设计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分别将伊斯兰传统和中国传统元素完美融合,为我们带来了创新式的传统文化以及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为我们诠释了文化传承。苏州博物馆新馆结合了苏州园林,这也是他对家乡所回馈的深爱。黑白墙、古典园林、庭院布局......在美观和艺术感的同时,又保持了便利。
澳门科学馆,整个建筑一眼看过去,就给人一种简洁感,但又充斥着艺术感,灰白色的几何图形,正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巨大的银色锥体象征着创新。
他对于建筑的结构纯火炉青,他所画的手稿无一不令我惊叹。他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方式走下去,他本人对于艺术和建筑的结合也有着独一份的理解。他可以将两者融合得恰到好处。或许是“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镜子”。我想,一个人所绘画、设计出的建筑,也折射了自己的内心。
看展后.我又有了不一样的解读:创造一座建筑,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会遭到种种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最终创造出的反而不像最初所设想的那样了。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杨钟淑
-
人文行走:人生如建筑 -
金枝玉叶读后感《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杨钟淑
我们应该用什么词来概括戴西的一生?她的童年,底色是蜜糖色的,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着满满的爱与幸福。不用担心温饱,不用为苦难的生活发愁,她的眼睛里透着稚嫩懵懂。到了少女时期,她接受十分优质的教育,去最好的学校——中西女塾读书。因为学校的教育,她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淑女,学校内的家庭歧视、地位歧视等等一切的恶意全都避着她走,她是那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然而她的眼睛映射出来的除了少女的娇嫩,还有尖锐与坚硬的意志所被折射出来。
就是这样从完完全全的西式教育中所出来的孩子,爱上了穿中式服装,并且打那以后只穿中式服装。更令人觉得不可置信的是,她后面的人生遭尽磨难,然而她顽强地活了下去,没有向苦难屈服,消失在时代洪流中。战火夺去了戴西的美好生活,更将上海拖入无尽的苦难,家里的经济状况愈发衰落。她对他的丈夫感到了失望,她已然成为了一名中年女子。
从富家小姐到饱经沧桑,一切苦难的开始,是他丈夫被捕的那天.她欠上了巨额本罚款,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她家里的一切都被没收,但是她并没有就此自暴自弃,责问上天,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带着孩子在这寸步难行的生活路上举步艰行。
她只得带着孩子住进一个6平方米大的小房间里,连厕所也要和房子里另外两家人合用,屋顶甚至都是漏的。然而,戴西依然积极乐观,她靠喂猪、扫厕所、挖鱼塘等等脏臭的体力劳动来讨生活.谁能想象她有那么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与少女时代?她小时候优沃的成长环境,并没有变为压垮她的稻草,反而这其中建立的良好素养使她从这场仿佛望不见头的苦役中活了下来,开启了新的篇章。她的优雅与尊严贯彻终始。她从未被苦难压垮。
从前,提到“富”,我只能想到那些如干不得一点脏活累活,衣食无忧荣华富贵的少爷小姐们。然而,对戴西来说,真正的“富”是:坚韧不拔的意志,永不被苦难时低头的尊严,刻在骨子里淑贤有礼。正是因为“富”,她活了下去她以自己的尊严与优雅为荣,又不以瞻前顾后的生活为耻。她所经历的苦难生活,在她眼里是值得称颂的。她有了那些最普通人所了解的生活经历,但比起普通人多少了一份怨天尤人,多了一份踏实坚韧。
从富裕到贫穷,如此之大的变化,她却继续热爱生活、适应生活,没有被生活磨掉心气,从始至终的优雅,更是我所为之惊叹与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