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的时文讨论的两个事件,我了解到了知情权在普通人和政府及企业的相处中的重要性,我们很多自以为的不公都是来自于知情权的缺失。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政府和人民间的信任是维持其存在的基础。
王乾宇
-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在写这周的预习作业时,我就觉得元代的散曲好像都包含着一种无法形容的悲。经过讲座之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在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被压迫,激起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使其对这种处境感到不满,却又无能为力导致了这种无可避免的愤慨和绝望。在上一讲的文天祥身上,我好像也看到了这种情绪的雏形:宁死不愿当元朝的大臣。我不由得开始思考是儒家的什么思想促使这么多留名的文人墨客具有这么强烈的出仕的意识和民族自尊。
-
10月25日 时文讨论预习问题:
1、请运用上次逻辑讲座中的多维分析框架,从事实维度、社会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四个方面分析材料1、2中的西贝事件和绿捷事件
西贝事件:事实:罗永浩发微博批评西贝使用预制菜,舆论发酵,西贝直播后厨时厨师的操作加剧了批评,最后西贝整改;社会:罗永浩:带热度并成功,西贝:保住声誉和顾客,消除舆论影响,群众:食品安全、国家推行法律整改预制菜现象;历史:餐饮品牌接待的顾客数量变多,不得不想办法解决及时上菜的问题;价值:餐饮品牌是否应该使用预制菜,如何使用预制菜,群众应该怎样对待预制菜。
绿捷事件:事实:学生家长在网上发布孩子饭里有发臭的虾仁,引出绿捷食品供应问题,被立案审查,但仍中标学校餐食,引出背后的资本力量和舆论的讨论;社会:家长:保护自己孩子的人生安全,绿捷:维持企业盈利来赚钱;历史:中小学饭菜一直被学生评价为难吃,这次尤其严重,引发了讨论;价值:如何暴政学校餐饮的质量和安全
2、分析事件后谈谈你觉得这两件事的舆论发酵的最大争议点在哪?
西贝事件:预制菜是否有害健康,餐饮品牌是否应使用预制菜
绿捷事件:中小学饭菜也应有法律监管,绿捷背后的资本保障其运营引出公众对政府监管的信任问题。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在这次读书小组的讨论中,谈到了宋江的人物形象。过程中的解读让我对他产生了新的理解。老师说到宋江看似被称为“及时雨”,但其实仔细看看他帮助别人的目的好像都是为了笼络人心。这让我想到了这本书的结局,当宋江带领梁山伯的好汉被朝廷招安时,好汉们会不会突然发现自己眼中宋江的人物光环破灭了,导致大家没有那么愿意继续在宋江的领导下维持梁山伯这个组织。我觉得这可能是梁山伯最后散伙的原因之一。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在这次的讲座中,老师从宋元之交的历史入手,详细的给我们分析了文天祥和诗作和背后的人生选择。在做预习的时候,我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文天祥要特意在正气歌中强调古代先贤也有正气,自己有和古代先贤一样的气质,所以自己死而无憾,选择用这首诗歌来对自己人生选择做总结。我想,这或许和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讲座中提到她的父亲从小就对他有教育,他就读的书院也是年年出状元。所以文天祥的心中就相当牢固的装着一个士大夫的形象,认为自己应该像儒家经典中说的那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我有点理解了文天祥为何要在看起来南宋大势已去的时候仍坚持斗争。于是,我认为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提到先贤不是因为自己和他们一样,而是为了说自己的行为和他们一样具有了儒士的风骨,满足了自己内心的标准,所以自己死而无憾。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武松的两次杀人,性质完全不同。第一次杀西门庆,是为了给哥哥报仇。他一开始是想走正规法律程序的,但官府被西门庆买通了,告状失败,这才被迫自己动手。整个过程目标明确,只杀仇人,事后还主动去自首。这更像是一个被逼到绝路的受害者的无奈之举
而第二次在鸳鸯楼,武松已经对法律和社会彻底失望。他中了圈套后满腔怒火,所以从报仇变成了泄愤,见人就杀,连无辜的丫鬟和马夫都不放过。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第一,他特别会收买人心。 比如他第一次见李逵,李逵正好缺钱,宋江二话不说就掏出十两银子给他。这一下就让李逵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了。这说明宋江非常懂得用小恩小惠来拉拢人。第二,他骨子里有野心。 他在浔阳楼喝醉后写的反诗“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说明他觉得自己很有本事,甚至看不起唐朝的造反头子黄巢,也就是他并不满足于只当个“及时雨”好大哥,内心是有政治野心的。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我觉得或许我们眼里的嗜杀残忍在李逵的眼中是他觉得问题的方式。因为他天真烂漫的性格,所以在他的世界观里看那个人不顺眼的解决方式就是打他一顿,又因为其勇猛无比所以造成的结果就较为严重,也没有人会管他,就让我们看起来他残忍。我认为作者把可能把李逵看作一个命令的较理想的执行者。因为他的天真,导致其对宋江较为听话,所以宋江的命令在他身上可以得到完美地执行,辅助宋江聚集梁山好汉。这样的工具属性是我认为作者创造他的原因。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2025年中秋诗会《溯江问源》有感
今年讲坛的中秋诗会,我们文史书院的节目是徐霞客的《溯江问源》,我有幸在节目中扮演了徐霞客一角。大段大段的台词准备,让我对这个角色有了渐次深入的理解。
徐霞客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至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践行了他一生中时间最长、行程最远的西南之行,他从江阴出发,溯江而上,途径四川、云南等8个省。为了探究长江的正源,更加接近金沙江,他舍弃传统捷径,选择迂回路线,来追踪江流的走向。
我认为徐霞客溯江问源的意义不在探寻长江的源头是岷江还是金沙江,而在于分清源理。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是秉持陈陈相因的态度对待既有事物,还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探寻事物的真理,并且原因为这种探寻付出多少代价?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前人已经证明的观点还要再去审视,有这个必要吗,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吗?从哲学角度讲,人们究竟愿意为追问付出多少疼痛?才能找到真正的真理。
徐霞客这种带着双脚和眼睛,走进荒野,亲自去追问大江真正的去处,从源头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今天依然有着很重要的价值:追根溯源,不是人云亦云,回到问题的起点,找到根本;保持好奇,对未知充满热情,敢于质疑,并亲自验证;尊重实践,真知来自亲身的跋涉与丈量,来自与现实的碰撞。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并且越发内卷的社会大环境的当下,我们更需要徐小可这种“问源”的精神。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应该多问一个“为什么”,回到问题的第一性原理,用事实去校准认知。
当然,溯江的路并不好走,会有风雨,也会有迷路。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学会坚持与修正,最终看到更清晰的风景。
溯江问源,问的是江的源头,更是我们内心的方向。它教会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在复杂现实中找到答案。这提醒我,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了出发时的那份好奇与勇气。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在这次的读书小组中,有提到关于石碑上为什么刻着“遇洪而开”这几个字的话题。老师提到了说这可能跟古代人的所谓宿命论有关,我觉得这可能跟古代的儒释道融合有关,这种神仙相关的想法我觉得很有道教的味道。同时这种偶然和必然互相牵连的想法我也在很多地方见到过,如听别人讲秦始皇统一中原等,可能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吧。
-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本讲的主题是“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从上课各位老师讲的内容和同学的讨论,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现象并不是有”绝对的对和错“,站在不同人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时间场景,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们看待一个社会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地说对或错,要把问题抽丝剥茧地剖析开来。但同时在分析事物的多维架构的同时,我们要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看清事物的底层逻辑,再来判断。
从本案例来看,孙女士的投诉景区鲁迅画像,热心市民的意见,景区反馈,孙女士的生意、报刊杂志的评语等,所有这些从表面看都各自有各自的立场和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上升到本事件的本质来说,主要集中于景点对待群众投诉反馈处理原则和孙女士投诉的主观意图。抓住了主要矛盾,这件事情脉络就清晰很多了。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水浒传》读书小组安排及预习问题
第一次阅读:第1回—第25回,重点阅读1、5、7、15、16
预习问题: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因为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梁山好汉是造反的人,给他们带来灾祸,所以称他们是妖魔,可能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是否有妖魔的一面的思考,凸显了他们的真实性和人性;可能也暗示了他们后续的反叛,因为他们是妖魔,有这样的天性。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在《水浒传》中,鲁智深三次主要的 “打抱不平” 事件,分别是 “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第一次拳打镇关西是正义的,因为他打的是欺压百姓的恶人,但打死人的结果可能是过于冲动的;第二次也是正义的,制止了强抢民女的行为,并精确的惩罚了作恶者,结果也不冲动;第三次我认为是很冲动的,他只是因为看到老和尚没有饭吃上吊自杀就放火烧了寺庙,且是在已经解决了恶人的情况下,缺乏正当的理由。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晁盖等人并未盲目召集人手,而是根据任务需求,筛选出技能、身份、性格相符的 团队,每人都承担关键角色,确保计划无缝衔接,如吴用负责制定计划,刘唐负责收集情报等。情报获取上即用官方的渠道在京城收集路线,也利用民间渠道获取性格特点。他们也选择了易于隐蔽的黄泥冈作为突袭的地点,也利用了酷暑的天气特点使自己的伪装更自然、合理。抢完后,也没有马上逃走,而是正常生活一段时间后才消失,最低限度的引起怀疑。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一、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二、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一、我认为不合理,不能简单地把拿烟就归为误导青少年,理由如下:
1、鲁迅抽烟,是历史的事实,馆方是用这个最能代表鲁迅日常的行为来复刻鲁迅形象,具有直接性;
2、如馆方后来的反馈,鲁迅之所以抽烟,也是忧国忧民,以烟消愁;
3、生产、售卖、购买香烟是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允许的行为,香烟不是鸦片,不至于到孙女士所言之危害;
4、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千世界,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真空状态,年轻人需要通过自身的学习来达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否吸烟是年轻人的自我选择。
二、争议点在于鲁迅手里是否应该手持香烟,且孙女士做出行为的动机。
1、若从孙女士单纯”控烟“的出发点来说,这面背景墙在这里竖立了22年,没有一个人发现问题,现在有人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却遭到嘲笑,这也并不是正常的现象;
2、从深挖孙女士的控烟动机来看,并不单纯,她是利用造成舆论热点来达到她售卖她自己的尼古丁袋产品的目的;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造成占用公共资源及浪费。
3、从此事看,目前的“舆论焦虑”正在一些服务行业无形无限蔓延,应该持有历史定力,从事物的本质出发,不能在恐投诉、恐舆情中乱了方寸、慌了阵脚,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不移的勇气。
4、看待一个事物要从其本质出发,不能只看其外表,我们学习鲁迅精神,要学习他打破封建的勇气角度,抽烟只是个表象;学习李白的诗,是要学习他浪漫主义精神和精湛的诗歌创作技法,喝酒也只是表象。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开学教育:
每学期的讲坛都会从开学教育开始。在今年的入学教育中,我意识到了自己对于讲坛的作业制度不太熟悉,我以后要认真研读讲坛规则,将它记在心中,并努力不要触犯规则,即使触犯也要承认错误。
行走汇报:
在行走汇报中,我了解到了云南虽然平时我在生活中很少听到,但他在中国的历史上保留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十分重要。同时,我也从同学们观看博物馆展品的方法中学到在去博物馆前要先调查好资料,了解背景知识,在观看途中遇到奇特的点要善于思考和猜测,接近正确答案并从中学习。
读书小组:
在这次的读书小组中,我们先着重讨论了戴西人生中的转折点,其中提到了一些我没有想到的点,如戴西在面对丈夫出轨时不吵闹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时她同年和姨太太的对话给了她对出轨接受的余地,我认为这可能也是因为她受到的教育让她冷静下来,保持风度。同时,老师们也提到了书的名字《上海的金枝玉叶》和《shanghai princess》。同学们提到其这样的名字是因为她旺盛的生命力。我赞同他。书中也写道“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他们。”我觉得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希望我能从中获取精神力量。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戴西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感觉她的种种行为都包含着一股韧劲,不服输和自尊。我觉得这也可以被称作是一种可以在骨子里的家教和典雅,也被作者称为“少女般纯洁的精神”。
这种品质来源于她童年时期家庭和学校对她的教育,使她终身都保持着珍重品性。它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她在劳改农场时尽管被分配去刷马桶等重体力活但仍尽力保持自己的体面,也会用煤球炉子和铝锅蒸烤出带有彼得堡风味的蛋糕,事后尽管她不愿回忆起这段痛苦的经历但仍称这段经历为“有利于保持身材的劳动”。
此外,她在爱情中的表现也令我印象深刻。书中描述到她在爱情中并不只关注物质,而是期待有“fun”的爱情。她在听到未婚夫只关注丝袜是否结实时马上下定决心要离婚,同时也和和自己家境不是那么相配的但和自己有共同话题的吴毓骧结婚。同时,他也不会一味地只追求新鲜,乐趣,而是坚定地尊重自己的选择,在丈夫出轨时也没有吵着要离婚或是怎样,只是冷静地去对方家里把丈夫领回来,并继续和他一起生活。这种冷静的,独立的爱情观我认为也来自于她的品格。
这种涵养也传递到了戴西的后代身上。在四清运动时,她的儿子中正会安慰她写交代 ;也会在妈妈在农场打石头时帮她把大石头先打碎。这种帮助的行为让我想到了上学期读的姚姚的故事。姚姚的行为与中正不同,她在文革时期积极地写自己妈妈的大字报,批斗她。二人不同行为背后的原因的一部分或许就是家教:戴西和上官云珠虽都具有坚强的品格,但上官云珠的家庭更不稳定且是单亲家庭造成可能的缺爱的成长环境。这种不同的环境造成了他们的后代在那个人人自保的年代对同被定位资本家的母亲所做出的不同的行为,二者的对比体现了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大。
读完这一本书,我看到了戴西身上坚强、独立、高雅的品行,理解了作者为什么称她为“金枝玉叶”。可我认为金枝玉叶也是来源于背后的那棵大树。正如书中作者所说的“有时候,真的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人的品质是在童年生活中就确立了的”,她的成长环境,所能接触的人和事帮助她养成了这种良好的性格。或许这就是我的家长拼命的要我读书,嘴里说要让我们“改变阶级,实现阶级跨越“的原因吧。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我暑假和书院的同学们一起到了上博东馆的“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展览。在行走之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它位于东北,是新石器时期的文化,而且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同时,史书上记载的中原文化和东北地区的交流要到汉代左右才开始,更早之前的只是推测。因此我对红山文化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这个问题感到好奇并把它设为我这次的探究主问题。
进入展厅最显眼的就是环形玉龙和玉猪龙这两件文物。这让我意识到红山文化和中原文化一样把龙作为图腾和信仰,这可能是他们之间关系的一个证据。同时“玉猪龙”这个名字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名字可能反映了古人在创造龙这个图腾时参考的对象。同时,c型玉龙上的竖起的毛也让我想到了马的鬃毛,但联想到红山文化靠近河流,所以这也可能是鱼鳍。这两件文物的样子反映了早期先民可能祭祀的对象和逻辑:通过祭祀自己的收获来祈求丰收和生存。这种逻辑普遍的出现于各种古代文明,是古人非常朴素自然的愿望。
继续深入展厅,就来到了跟祭祀相关的区域。这个区域出现了更多的玉器,同时也出现了多个小的主题,如“尊王”,“崇祖”等。其中有几件文物也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女神像。它出土于女神庙遗址,以一种较为夸张的方式描绘了一个人脸形象。这种祭祀的对象和同时期中原对自然神的崇拜较为不同。同时,他的祭坛的形状是方形的,这让我想到了良渚文化的玉琮,他们都为祭祀用以及后世“天圆地方”的观念。我认为这也可能也是他和中原文化关系的证据。从展出的丰富的祭祀用文物中,我也认识到了先前资料中说的“红山文化具有十分成熟的祭祀体系。”,这也可能对后世中原文化的祭祀体系产生影响。
在采访环节,我采访了3个人。他们分为认为红山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似但主题分别发展;玉猪龙不像龙;中原文化是因为时间所以变得和红山文化不同。
综上,我认为红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根源的证据有:都有龙这个图腾、祭祀地点的形制和对象相似。但后来我有了解到红山文化有断层,不知道它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如何做到的,断层前是如何做到跨越这么远的距离进行交流的。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经过这次讲座,我对云南的历史发展和地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云南的地形对多民族共生形式的影响感到很惊讶。同时我觉得他的这种独特的地形也是它能在抗战时期被选为大后方的原因之一。这种地形相对四周处于较高的位置,而且山脉较多,较难完全攻占,同时气候条件也没有那么恶劣,所以他在抗战时被选为大后方。这让我意识到了一个地区的政治作用和地理特征是紧密联系的。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预习问题1:
你对于云南的印象和了解有哪些?至少写出5条你所知道的“云南”(任何方面都可以)。
1、 位于热带,有热带雨林
2、 在丽江有丽江古城
3、 在云南存在古滇国,但好像史料记载很少
4、 位于云贵高原,有雪山
5、 处于三江交汇处
预习问题2:
阅读下面提供的行走主题和分主题的题解,结合视频《什么是云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C4y197eA/?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9289de041ecf46234922d0db094e603a),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3个有价值的问题。
1、 为什么汉朝对云南彩云之南的描述是想象性的?
2、 在云南的边疆治理制度、措施和影响和新疆的有什么不同?
3、 云南民族的多样性是否对云南的政治和经济作用产生影响?
预习问题三- 古滇国
• 朝代/时期:战国至西汉(约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
• 人物:滇王(如“滇王之印”金印持有者,归附汉朝时受封) - 庄蹻入滇
• 朝代/时期: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76年左右)
• 人物:庄蹻(楚国将领,后自立为滇王) - 五尺道
• 朝代/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
• 人物:秦始皇、李冰(主持修筑) - 设立云南县
• 朝代/时期:西汉(公元前109年)
• 人物:汉武帝(刘彻)、滇王尝羌(归附汉朝) - 七擒孟获
• 朝代/时期:三国蜀汉(225年,诸葛亮南征)
• 人物:诸葛亮、孟获(南中豪酋) - 南诏国与天宝战争
• 朝代/时期:唐朝(南诏国738—902年;天宝战争751—754年)
• 人物:皮逻阁(南诏开国君主)、阁罗凤(与唐交战)、杨国忠(唐宰相,决策失误) - 大理国
• 朝代/时期:宋代(937—1253年)
• 人物:段思平(开国君主)、段正淳、段正严(段和誉,金庸小说原型) - 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
• 朝代/时期:元朝(1253年灭大理,1276年设云南行省)
• 人物:忽必烈、兀良合台(蒙古将领)、赛典赤·赡思丁(首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 明远征云南
• 朝代/时期:明朝(1381—1382年)
• 人物:朱元璋、傅友德、蓝玉、沐英(留镇云南,沐氏家族世守) - 南明最后皇帝被害
• 朝代/时期:清初(1662年)
• 人物: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吴三桂 - 中法战争与滇越铁路
• 朝代/时期:晚清(中法战争1883—1885年;滇越铁路1903—1910年建成)
• 人物:刘永福(黑旗军)、唐炯(云南官员)、法国殖民者 - 护国战争
• 朝代/时期:民国(1915—1916年)
• 人物:蔡锷、唐继尧、李烈钧(云南首义反袁世凯) - 西南联大
• 朝代/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6年)
• 人物:梅贻琦(校长)、闻一多、冯友兰、华罗庚等学者 - 中缅边界协议
• 时期: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著名人物:
o 周恩来(中国国务院总理,主持谈判并签署协议)
o 吴努(缅甸总理,代表缅方签署协议)
o 奈温(缅甸将军,参与边界问题谈判)
背景: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签订《中缅边界条约》,正式划定两国边界,这是新中国与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具有重要的外交意义。 -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战争)
• 时期: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著名人物:
o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决策发起反击战)
o 许世友(东线总指挥,负责云南方向作战)
o 杨得志(西线总指挥,负责广西方向作战)
o 黎笋(越南领导人,越共总书记)
背景:由于越南在中越边境不断挑衅并入侵中国领土,中国于1979年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云南(文山、红河等地)是重要战场之一。战争持续约一个月,中国在达到战略目标后撤军。
- 古滇国
-
3月行走作文和项目提交去年暑假,我们全家来到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来缅怀毛主席,感受伟人成长的气息。
毛主席故居位于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当地人一般称“韶山冲”(据当地人介绍,“冲”为韶山方言,意思是平的地带)。正中堂屋门口一块庄重朴实黑底金字匾额:“毛泽东同志故居”,这是邓小平同志题写。房屋整体呈“凹”字形的土木结构,坐北朝南,东边的瓦房是毛主席家。主席家门前是一大片种满荷花的池塘,年少的主席正是在这里学会的游泳,这和他后来畅游长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进门就是会客之地堂屋,墙上挂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主席首次回到韶山与乡亲们的合影。1927年主席离乡,乡亲们依依不舍送别,主席说“革命一天不成,我就一天不会回来。”当再次回到阔别了32年的家乡,主席写下《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表达了他对亲人、故人、青年时期的怀念。
接下来是主席父母的卧室,房间里摆设朴素,显示了主席家艰苦勤奋的优良品德,这些对主席一生影响都非常大。再接下来是毛主席年少时的卧室,主席一件睡衣穿了20年,打了73个补丁,主席曾说:“我节约一件衣服,前线的战士就可以多一发子弹”,这和慈溪太后挪用军饷造颐和园对比,怎能让人不敬佩呢?故居里还有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毛泽覃的卧室,毛主席家满门忠烈,包括两个弟弟,还有妻子杨开慧等6位至亲为国捐躯,这些都展现了毛主席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离主席故居不远处就是“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这里还原了毛主席在红军长征、延安窑洞、开国大典等历史性经典场景,同时还展示了北京转交来的毛主席的日常生活用品。
在“毛泽东广场”,我看到来这里祭奠和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有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有成熟稳重的中年夫妇,还有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我看到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中学生,上前攀谈起来:“同学你好,你从哪里来?”他答道:“我从广东来,我这次来湖南旅游专程来这里参观主席故居的。”“那你对这里各个景点的印象如何?”“我觉得整体设计得蛮好:故居形象展示了主席年少时的日常,通过这里可以了解对主席年少成长起到启蒙影响的家庭氛围及生活环境。主席纪念馆则从逻辑梳理角度把主席家族、主席成长及主席后来参加及领导革命进行了详细描述。主席广场则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缅怀主席的地方。三个地方相辅相成。”“那给你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什么?”我问道。同学答道:“噢对了,我还喜欢‘毛家饭店’的‘毛氏红烧肉’,据说这是主席最喜欢的一道菜;同时通过这道菜,我对主席的敬佩之情更加一层,你想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最奢侈的菜就是这今天看起来平常的红烧肉,可见他是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给了为人民谋福利上了。”
听到这里,我有一股无法言说的感动的力量充斥在胸腔,我不禁和那位同学一起看向了广场上的毛主席塑像,透过斜射的阳光,仿佛看到主席的对我们的殷殷期望,我们也不禁暗自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3月30日绍兴与陆游行走 预习预习问题:
所有同学都需要完成预习问题,同样在周六16:30之前,在“文化行走”版面完成。
1、阅读府山相关诗词,对于越王勾践,不同时代的诗人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回答。
2、再次阅读沈园相关诗句,你想象中,沈园应该如何把陆游的爱情悲剧展现出来?你会选用哪些诗句,营造怎样的景观?1、1)唐代文人对勾践,一方面赞赏灭吴后的辉煌,也隐含了对历史兴衰无常的感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2) 宋代文人,一方面肯定勾践卧薪尝胆,构建霸业:“决策平吴霸业成,青山长占大夫名.”
“帆落回潮,人归故国,山椒感慨重游。”另一方面也有对历史人物的感概:夫差赐死“子胥忠义无生死,怒气随潮到越城。”勾践功成后杀害种山“最无情,岸上闲花,腥染春愁。”
3) 现代柯灵《飞翼搂记》对勾践卧薪尝胆,重铸霸业十分肯定:“勾践劳身苦行,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达复国兴邦、报仇雪耻的宏愿。”2、按照陆游年龄增长把相关诗句串联在一起,让参观者按时间推进感受陆游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唐琬这段感情的感受和变化。——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人世愁多无著处,故应分与蕊宫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第一轮(文史书院)在这次读书小组中,我们对整本书的阅读进行了总结,我觉得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这让我对上世纪50-70年代上海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上海作为一个非常时尚或者开放的城市,既包含了一些生活高雅的人,也有底层劳动人民,我觉得他们之间的生活差异和矛盾在那段时间里得到了集中体现,比如书中的姚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