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刚开始听讲座的时候,樊阳老师问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元曲可以和唐诗宋词并列吗?我最初的答案是不,但随着樊阳老师的讲述,我渐渐改变了我对元曲的看法。
老师告诉我们,元曲基本都是汉人写的,他们的题材不同。但在那个时代,南宋管辖下的人们叫南人,也是社会等级中最低等的一个,而这些作家们也只能用侧面描写来体现出当时自己的悲凉。樊阳老师讲说最近有一个日本的史学家说,崖山之战之后,中华就已经灭亡了。(大概是这样,具体的我也不记得)我其实是很反对的,我认为他说的并不完全正确,元曲就向我们表明了,那时的人们还是很憧憬曾经的时代。他们对于自己的精神不否定。
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去向蒙古低头,当樊阳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我认为元曲其实是可以和唐诗宋词并列的。它有骨气,只是碍于那个时代而已,那个时代不允许让他们直白的写出来。他们只能背地里写。
在我印象里,尤为深刻的就是关于蒙古人在与其他民族有战争的时候,经常采取的措施:屠城。这个词一下就能知道那一层的人都无可幸免,再结合当时的数据来看:中国一共144000000人,而到最后只剩7000万人。那些消失的人都是被屠杀的,所以你说当时有好多人去投海自尽,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吧。
邱紫箬
-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第三次阅读:第49—71回,重点阅读50、61、62、63、71
预习问题:
1.梁山好汉们第三次攻打祝家庄终于成功了,你觉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场胜利对梁山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因为他们前两次失败让梁山重视情报工作。孙立、孙新等登州派系以“卧底”身份混入祝家庄,里应外合,瓦解其防御体系。另外一个原因是内部瓦解,扈家庄因扈三娘被擒而退出联盟,李家庄李应被宋江笼络中立,祝家庄陷入孤立,宋江、吴用统筹全局,林冲、花荣等猛将协同作战,不再轻敌冒进。2.卢俊义是比较晚走上梁山的,你觉得他的上山有哪些原因?
首先是宋江和智多星吴用,他们设计去制造舆论。一个人说这个还不太能相信,但三个人说,一百个人说。官府就不得不去相信,就导致卢俊义上山,这对整个梁山提高武力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对于卢俊义来说,是很惨的。
3.第71回,上天降下石碣,排定了所有人的座次。你认为这个安排是巧合,还是人为的?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我认为是一个人为的,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这个石头就可以奠定了宋江和一部分人的地位。对他们完全有利,就说是上天的旨意啊什么的,毕竟以前的人是比较迷信的,你要说这不是人为的话,不得不说是真的有点扯。因为这个时代虽乱,也不至于要大动干戈,弄块石碑吧。而且它的有利方非常多。 -
10月25日 时文讨论10月25日时文讨论预习材料
预习问题:
1、请运用上次逻辑讲座中的多维分析框架,从事实维度、社会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四个方面分析材料1、2中的西贝事件和绿捷事件
①事实维度:在这两次事件当中,都出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先是举报,然后否定,并且一味的要去做一个澄清,认为自己就是发现不了。所以才会去做这个狡辩。
②社会维度:我认为利益相关方是百姓,因为预制菜,毕竟就是对一个信用有关。还有就是记者,不可以获得更多流量。而且在西贝事件当中,罗永浩是一个巨大的利益相关方,他获得的利益很多。不过,在绿捷事件当中,我认为,家长也是个比较大的相关方。因为他举报了这件事情,那么会有很多人给他帮腔啊,会带一些流量。
③历史维度:这两次事件呢,从历史维度来说,第一次事件会更有可说的。随着时间的变迁,预制菜大大的提供了商家的便利。有时候也提供了老百姓的,但不多。而预制菜影响了人的口味和口感,还有就是有些商家会说自己没有预制菜,并且涉及到了一个信任问题。很多时候,预制菜都看不出来是预制菜的。它隐藏在我们身边,我们却看不见,这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情。
④价值维度:在这种时候就是信任和名声,有个极大的冲突。这两次事件都是关于食品,而且他们都做出了保卫名声的选择。也就是他们选择否认自己曾经干过这种事情,他们否认还要停止这样的舆论。所以这件事情是完全不可能的,你说你承认了,其实也不会有太多的名声问题,做出否定就是让自己的名声会更加持久一点,但一旦被发现,就一落千丈。
2、分析事件后谈谈你觉得这两件事的舆论发酵的最大争议点在哪?
我认为这两次事件最大的论点在于信任的问题,像家长信任西贝,放心去吃他们的儿童餐。学校的学生放心去食堂吃饭。都存在了这样一个信任问题,就是说你承认了,也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改就可以了,就是名声稍微差了点,但他们一直在否定。他们想给自己留余地,但走了一条错误的路。因为它们本身的这个信任问题,就有已经有一点裂开了。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我们大家共同讨论了一些问题,像有的同学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二十两就等于现在的两万,那这个价钱肯定是宋江会出的。毕竟我们从李逵第一次语宋江见面的情景来讲的话,我和他组不相识,我还叫他黑汉子,结果他反倒给我一万。以上是李逵的自述。确实有点离奇,但我们也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些钱从哪来的?对于宋江这个人来说,他不能是一个君子,因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但他又能精准的把握住每一个人的关系。不得不说,他是一个纯纯的社牛。
希望在之后的阅读中能找到答案。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这次讲座让我感受到了文天祥,在这次讲座之前,我对文天祥的了解也只是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讲座中,老师也讲到了复旦大学的教授说文天祥“为什么不在囚禁的时候自杀呢?” 我想反驳的是,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你用现在的视角来去观望古代,显然是错误的。毕竟现代人提倡不同民族为一家,可在文天祥那个时候,却是认为除汉人以外的都是蛮夷。当时接受的知识不同,理解度不同,都会有不同的选择,所以我们不能用一句话去判定一个人一生做出的决定。
在他的《<指南序>后记》中曾写过他有二十二次“死”,而这些“死”却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于敌人的明枪,另一类却是来自自己人的误解。 那时的他或许会想得这么一个问题:我为国家忠心耿耿,为什么会换来这样的结果?我是否要选择继续下去?但文天祥用他的抉择,给出了我们他的答案,是他要继续。虽然我不理解,但我表示尊重,毕竟要是我的话,肯定会放弃的。
其实对于文天祥来说,他没有必要去坚定不屈的,因为他只要一点头,只要投降,他自己的妻子儿女就能永享富贵终身,可他没有,他不愿。或许这就是因为一个人生活的地方,别人带给他的理念,而改变他人生重大的抉择。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一个好的父母很重要,拥有一个好的老师,像江万里一样也一样重要。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预习1:结合宋元之交的历史与文天祥生平简表,看宋元之际战争概述的视频《一口气看完蒙古灭宋之战》,结合地图,划出《<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谈到的22次“死”,谈谈你认为这些“死”可分为几类?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由此你对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有什么新的理解或疑惑。
他谈到的22次“死”可以分类为:在政治上被政敌的污蔑与侵害、在逃亡中的变故与误解,在险境之中如履薄冰,险些丧命。我认为他如此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可能是想表明自己对于南宋的一片忠心耿耿,或是在这一片忠心耿耿之中的迷茫和思考:自己到底要不要豁出性命去保卫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是当个普通老百姓还是投降?是违背自己的良心去生活在富贵当中,还是与国家共同度过苦难?这些问题或许就是他要写这么多的“死”的原因吧。在对于两首诗的理解中,我的印象很深刻的是这么一句话“唯有孤城雨泪垂”,可能当时有很多人都放弃了,他们认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已不可恢复曾经的万丈光芒,便离他而去,曾经的富贵可以同享,可如今却是共患难的时候,便无几人再愿意与南宋站在同一个战线上。但文天祥他留下来了,所以才用一个字“惟”。
预习2:结合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理解《正气歌》,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典故,思考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这些诗句的特别意义:诗歌前面这么长的“序”作用是什么?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力量?
他在前面写了这么一首词,表明了时间地点和自己当时的情绪,他想要发泄,批判了所有投降元朝的人。他想要告诉人们,那个时候我被这么对待,但我还是想要在世间留下这么一篇。或许是想纪念那些为南宋牺牲的烈士,他也从这篇文章上表明了自己对忠于国家的一个理解,也举了很多古至今的例子,他或许想打动别人,尽自己最后的能力和最后的时间。他或许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在历史上青史留名,没有想过会留下那么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值得被我们铭记。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中秋诗会感想
这是我参加的第一次中秋诗会。而在这里,也给我开启了一场视觉上的狂欢。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从徐霞客孤身踏遍云南的足迹,到林徽因、梁思成携手测绘古建筑的执着;从戴西女士那如“金枝玉叶”般不惧风雨的传奇人生,再到辉煌璀璨的千年美术史。它们共同编织出中西文明对美、智慧的永恒探索。
或许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曾是那么渺小的,被时光冲淡了姓名,或许只有少数人记住他们。但通过各个书院的表演,让当年的历史,当时的环境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或许这段历史尘封已久,但如今,仍有许多人愿意去看,去读,去演绎,就够了。我想,代代相传的意义就是如此吧。
在所有节目中,《缔造现代》最让我震撼。它让我明白,美术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追求画得多么神圣、优雅或漂亮,而在于用画笔去追寻生活中那些最平凡、甚至最易被忽略的角落。真正的美术,更是在于一次又一次勇敢地打破常规,在不断的创新中,开辟出全新的艺术境界。
不过,最让我感到揪心的,是节目中再现的拆除故宫外城墙的一幕。看着演员演绎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悲愤与无奈,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年代,体会到那种眼睁睁看着珍视之物逝去的无力感。他们痛骂,批判。却只能化作历史一声沉重的叹息。但他们的坚持是对与错,时间会给出公正的评判。
月,盈亏有时,光华不朽。古人与我们,虽隔千年,仰望的仍是同一片星空。这光芒漫入我们今日的窗,也照亮千年前的瓦砾。它见证过苏轼把酒问天的旷达,凝视过戴西“金枝玉叶”背后的坚韧,也陪伴过画家们无数个追求美的夜晚。时间或许会将很多故事吞噬,但月亮,这面高悬于历史的明镜,永远铭记着它们曾经的存在。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虽然都是杀人,但是第1个更理智一些,而第2个却失控了。第1个是只杀了自己的仇人,并把自己举报上了官府。而第2个连端茶倒水的丫头都杀。我认为武松第1个杀人行为是有理有据的,而第2个他却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杀了。甚至连与这件事情不相关的人也杀了,非常不理智。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我认为他心思缜密,在文中,他并未卖给戴宗人情。却是等到岱宗真的生气时,再表明自己的身份,宋江前面可能是先试探试探戴宗的一个人品,之后再结交。不得不说,他有勇有谋。在之后,宋江也提了一首反诗,说自己嘲笑黄巢不是大丈夫。要知道,在那时候,黄巢可是颠覆唐朝的起义领袖。这可能也表明了,宋江有比黄巢更大的野心,或者是政治抱负。野心家一个。在此之前,他也给李逵戴宗花了很多钱,并给予了他们很多钱,说明宋江是一个豁达的人。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李逵在宋江面前其实是很懂礼数的,但要是惹恼了他,却只有宋江才能平息,他脾气还是挺大的。我认为作者塑造这个,可能是想说明宋江的一个野心程度,因为李逵在面对宋江的时候,其实是蛮“天真烂漫”的。但同时也因为他的嗜杀,我认为可能会成为宋江借刀杀人的一个,应该是武器。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问题: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我认为她的投诉不合理,因为在墙画上,鲁迅吸烟是一个事实。把鲁迅吸烟的图片放上去,并不代表青少年就会学习。还有偶像不一定要呈现好的一面。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这件事的争议点在,有人认为要把这个图片给去掉,有人认为要留着。也有一部分是在于孙女士一方面说青少年会模仿吸烟,又一方面在推崇尼古丁。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四大名著,其他三本基本都读过,最不感兴趣的就是《水浒传》,刚开始我认为无聊,枯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对《水浒传》有了改观。曾经我看的是小人书,也就对水浒传的大部分剧情有所了解,经过这一次。我就印象更加深刻了,在书中,像鲁智深、林冲,都在书中活灵活现。我就发现其实《水浒传》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我甚至也蛮喜欢的,也带给了我很多思考。
-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讲座反馈
这次讲座我们分析了孙女士对于鲁迅吸烟版画的评论,很搞笑的一点是,她在自己的平台,推广尼古丁,却又批判鲁迅吸烟版画放在那里,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好的影响。
虽然她在这一点做的不太好,但我认为还不至于要被网暴的程度。但从这件事情我们就能看得出来:现在的投诉真的是边界越来越大了。曾经以前在投诉与举报之间,还有一个叫协商的步骤,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好好的谈一谈,因此在一前就没有这种“投诉潮流”。
所以,即使是投诉举报也要有底线。不要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许他也会有别的目的,比如: 有一位人士,他到法院,去举报上海博物馆,当时是这样说的:上海博物馆的埃及展是造假。花这么大的价钱,就是看造假的!这理由是相当的“好”啊!我感觉他就是在博取流量。也不知道这样的目的是啥?就算是博取流量,又有什么好处呢?
像现在被投诉者的权利,基本上是很小的。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外卖小哥经常被人指使,必须要帮自己拿快递或者是奶茶,不然就要扣钱,或是迟到一分钟就得扣钱。这样的情况蛮普遍的,但是我们得阻止让它不再发生,一遇到事情先通过双方好好的解决沟通。而不是直接去举报、投诉。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讲座反馈
虽然我不是一级会员,但我听着他们从云南回来的讲座,津津有味。从博物馆一直讲到大理国,从少数民族讲到发源地。
令我感触尤为深刻的是,一位文人:杨慎,是一位耿直的人,和明朝的李贽一样,都挺反传统的。他为人正直,因得罪了皇帝,被贬到云南。古代的经济没有像现在的发达,也就是说,苏轼去海南,而他去云南,都是经过九死一生的,相当于是死罪。
要换别人,或许过不下去了,但如果是杨慎就不一定了。他到了云南,非但没有放弃,还对那里的少数民族非常的感兴趣,在那里创建学堂,让云南出了第一位状元。从某些方面来说,我还是蛮支持他反传统的。在以前个人是非常鄙视少数民族的,甚至想要把他们毁灭,只留下自己的历史。
所以在以前关于大理国,古滇国这些国家的记载是很少的,在我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记载。只能通过他们的文物来发掘出他们曾经的光辉。
在云南的博物馆中,也有记载这样一种文物:铁柱,关于它的历史,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但它在各个民族的寓意倒是显而易见。正因为每个民族的风俗不同。有的在高山,有的在河边,地理位置不同。人们把它当作吉祥的象征,也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寓意,有的是可以治旱的,有的是可以治水的,什么的都有。在不同的文化底蕴中,有不同的寓意,或许这就是彩云之南,民族的多样性吧。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水浒传》读书小组安排及预习问题
第一次阅读第1回~第25回,重点阅读:1、5、7、15、16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的。一个是从朝廷来看,那确实是“妖魔”。而另一种角度则是从老百姓来看,老百姓认为他们是英雄。因为角度不同,所以描写的样貌也不同。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第一次是大闹五台山,第二次是大闹野猪林,第三次是拳打小霸王。我认为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出于正义,第一次是出于冲动。原因是第一次因他打了镇关西,被员外救下,送到五台山,却犯了戒律喝酒,并两次打了和尚。而第二次是因为他的兄弟,林冲被冤枉,在野猪林即将陨命他出手相救。第三次是因为山中的贼人强娶一个村里的女孩,鲁智深为此打抱不平,出手打了那个贼人。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首先,他组织的人,是可靠的,要么就是与他的旧相识,要么就是主动投奔。他选择的地点也非常的明智,在黄泥岗是比较偏的,很少有行人来往,也有很少人会想到这里下毒,被别人发现他们阴谋的概率很小。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金枝玉叶》
戴西小时候的时光是非常的快乐,但也与她后面经历了许多战争,抄家和劳改的时候,让她还是积极乐观面对这些困难。即使在那时"自杀风波"席卷而来,她也没有加入。令我比较悲痛的是,当时她从崇明农场回来有了自己的空间,她就想要一张光荣退休的证书,只是一张证书而已,可她的领导却因为她在丈夫那边工作就统一概括为,她是资本家。而戴西也去证明了,才得到了这个证书,把它挂在了墙上。这也是令人心酸的,但戴西说:"我被证明不是资本家,被他们证明了。而我像一个资本家一样吃了所有的苦,也是他们让我吃的,这个证书就是证明。" 而戴西即使吃过了所有的苦,也会为别人撑了一把伞。在当年他的女儿静姝,喜欢一个来自上海的足球运动员,而波丽知道这件事情后,写信去阻止。可戴西明确表示,只要静姝真的爱他,就可以嫁给他。她不会像封建社会一样,强迫自己的子女,必须嫁给自己为他们选的人,只希望自己的子女喜欢、幸福、开心就好。 她是一个从小锦衣玉食的女孩子,是一个大百货商的是小姐,是日本占领上海以后,为了不和日本人打交道,马上辞职回家的少太太。当我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作为一个平凡的女子,她为的是,不肯伤害自己的清白,不肯因为自己再给自己的孩子增加一点点不幸,我想她不自杀,不愿意让孩子伤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在那时,当她73岁的时候做了英文顾问。直到她八十大寿,公司的总经理和员工为她办了生日庆祝会,他们没为她买个大蛋糕,为她唱了生日快乐。这是戴西一生中,第一次,有一个公司,因为她出色的工作,为她庆祝生日。她终于得到了爱戴和承认。我想,这一刻,戴西的心情是心酸的,也是愉悦的,也是痛哭流涕的。但无论是哪种心情,她都得到了承认。在戴西89岁时,她曾说过,那么一句话:"我的孩子没和我之间,没有一定要什么什么的。他们并不应该要照顾我,从来并不这么认为。要是他们想来照顾我,这是因为他们的爱,而不是他们的责任。我从来不要我孩子的钱。" 她从来都是体贴自己的孩子不会逼迫,他们必须要干什么什么的。她认为,那是出于他们发自内心的爱,而不是他们的责任。我其实认为她能说出这句话,可能是因为他自己小的时候,是那么快乐,不受任何的束缚。而戴西也自然想要她的孩子很幸福。她就像题目上的金枝玉叶一样,在上海留下了很渺小的痕迹,却又是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叫戴西,是上海的金枝玉叶。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龙腾中国: 红山文化古国文明
我满怀期待的踏上了我来人文讲坛的第一次行走,记得小时候的我来博物馆时,并不懂什么历史、人文文化等…只是随意的闲逛,根本没有耐心去看。等之后我真正喜欢上了历史,才明白去博物馆是最好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的,因为惋惜曾经的我为什么不好好看看。 这次行走只有三个同学和一个老师去,但我也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旅程。我们如约来到了龙腾中国的门口,看着展内拥挤的人群,我不禁感慨。我和两个学姐走了进去,看着每一个展台上那一个个精致又璀璨的文物。也因为没有导师带我们,我看的格外认真。虽然我们在刚开始都没有制定好从哪开始走,甚至到最后我才发现我们走的这个路线完全是倒着来的,但我还是领略了一番红山文化。 看着那长得像龙一块的玉,它的外表发出了光泽,仿佛是在向我们诉说5000年前的世界,也可以调度出这么美丽的玉,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细致,可再看看如今,是否有一个人,他能这么耐心的打出一个有光泽的玉呢?可现在市场上的玉也可能是人工的,可能是机器打造的,也可能是塑料的,可究竟有多少人能安安静静的坐下来打磨一块玉呢? 等到我们认真看完之后,就开始了采访环节,看着两个学姐,熟练地向两位游览者提问,我有些胆怯,但还是有模有样池学着,我一开始很怕,很怕他们拒绝我,很怕我失败。现在两位学姐的鼓励下,我还是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了过去,可是,接连两次都失败了。学姐告诉我,在这个博物馆里,一般都是要上了一把年纪,并且拿着相机的人可能会同意。听到这个秘诀,我立刻把自己的目标放在了一位老者身上,之后我向他提问,他也一一回答。还很热情地给我们看他拍的好多照片,我惊呆了,那个照片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拍的出来的,绝对是高手。而老人接下来的话也证实了我的想法,告诉我们,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拍照,也很期待来到上海博物馆的这次机会。 我能从他的热情当中看出来他好像很喜欢这儿,看到这么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我认为我的这次采访是真的成功了。最后,还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这让我觉得我的第一次采访真的是收获满满呀!这个展馆虽小,但也给我们讲述了千年之前的文化。我很期待下一次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