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不合理。首先“鲁迅抽烟”已经成为了我们国人的普遍印象。许多人一提到鲁迅就会情不自禁的联想到烟。同时此处壁画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依据的。其次,这也丰富了鲁迅的形象。让我们意识到鲁迅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文学家。而是与我们常人相近的一个普通人。丰富了鲁迅先生的形象。最后,有有关于抽烟的壁画也并不意味着会引导青少年抽烟。反而会让人对这位文学家肃然起敬而为他“点烟”。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我认为争议点在于举报者孙女士自身行为以及对历史看待的方法。孙女士虽然声称“会误导青少年”可她自己却在主页售卖“尼古丁袋”并将其标于个人简介上。让人不禁联想孙女士的目的。其次我认为既然鲁迅抽烟已经是历史事实,也是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象那么为什么又要因为一个人可能不正确的质疑而改换?
陈品毅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本次的讲座中,我们分别围绕着规则的作用,云南行走以及《上海的金枝玉叶》展开了讨论。
我们先围绕讲坛的规则讨论了:规则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规则以及规则的作用。并且用了一个个例子让我们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也让我重温了讲坛规则。
接着,便由几位同学为我们讲述了他们云南行走的成果。同学们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了叙述,分别为:高原与通道的双重性、边疆治理的实践与文化浸润、多样共生的族群群结构以及近现代云南。同学们先由一件文物入手。其中一件虎捕食牛的铜器让我们感到疑惑:“云南明明是高原,怎么可能会出现原本应该出现于草原上的情景?”我们又联想到樊老师在上次讲座中为我们讲到的“藏彝走廊”我们猜测这正是草原人通过“藏彝走廊”迁徙的结果。结果也正是如此。
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声中,杨慎的形象也渐渐浮出水面。他少年英才,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可他的直言不讳又让他跌入了深渊。在他到了云南以后,他一反传统,不仅为南诏及大理重修史料,更是学习了当地的语言,积极教书,让云南出了第一个少数民族状元。面对这样的行为,李贽评价他:可与李白杜甫并列而论。可见杨慎的反传统以及思想开放。
紧接着,我们又看到了一副图画上面赫然画着一根铁柱,画面上各种各样的人在祭拜着。可令我们疑惑的是:这明明是云南的的文物,可为什么要用汉人的文字书写?通过一位同学的讲解,我们恍然大悟这正体现了当时在地政权南诏对中原文化的崇拜以及与中原政权的交好。
接下来,又由一位同学为我们讲述了1940年的云南。一段描述拉石碾子的画面让我感慨万分日军轰炸后的惨状也让我为止发指。
在最后,我们在各自的书院,讨论了《上海的金枝玉叶》其中主人公黛西在文革中的表现让我们疑惑:为什么其他人争着自杀时,她却能用铁丝烤面包,自愿报名去挖河泥?我们最终得出:这源于她从小接受的教育及她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我们也把她与上官云珠和姚姚做了对比。发现了儿童成长中教育及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让我受益良多。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郭婉莹(黛西)的一生,是旧时代“贵族”妇女精神在时代变迁中最坚韧的体现。书中那句“我没办法恨,我只能想怎么过下去”,道尽了她面对命运落差时的清醒与通透,也让我对“旧式女子的优雅”有了全新的理解。
家境优渥时,她是会说流利英语、弹得一手好钢琴的永安公司四小姐;变故来临时,她从洋房搬进阁楼,从锦衣玉食到去工厂扛水泥、在菜市场捡烂菜叶,却始终没丢了体面。她会用铝锅蒸出像样的蛋糕,会在劳作后认真梳理头发,即便被要求去打扫厕所,也“把马桶擦得比别人的脸盆还干净”。这种不向苦难低头的体面,并不是所谓的故作清高,而是她刻在骨子里的自尊——她守住的不是贵族的身份,而是对生活本身的敬畏。
最让我感到触动的,是她对过往的态度。当旁人替她惋惜逝去的荣华,她却平静地说“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想它没有用”。她不沉溺于抱怨,也不困在回忆里,而是把精力放在当下的每一件小事上:学俄式糕点、做翻译、照顾家人。这种面对困境“不纠缠”的智慧,恰恰是很多人缺失的一面——我们总容易被遗憾或苦难困住,却忘了生活永远在“向前走”。
郭婉莹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她在文革中的表现也与上官云珠有些异同。郭婉莹为在文革中虽然照着别人的指令做事:去炼钢,敲石头……她却没有屈服于他们,她保持了自己的习惯与清白。上官云珠却为清白而选择自杀。有一次,有人问黛西,说在你经历了这些痛苦后,想没想过自杀,可黛西摇摇头说:“不会的,在你没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当你经历了,就会什么都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的多!”她的的一言一行让我倾佩。
合上书本,郭婉莹的形象却始终清晰:她并不是温室里娇弱的“金枝玉叶”,而是能在风雨中扎根、依然绽放的花。她也让我明白,生活的苦难或许无法选择,但面对苦难的姿态可以自己决定——只有保持体面,守住热爱,把每一段日子都过出滋味,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站在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厅中,贝聿铭先生的设计图纸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那些线条与模型背后,藏着的不仅是一栋栋精妙绝伦的建筑,更是一位大师在建筑设计上的精髓。正如展览主题所言:“人生如建筑”。每一步规划、每一次创新、每一份坚次,都能够在时光里造就独一无二的风景。
贝聿铭的人生“地基”,筑于多元文化的交融之中。1935年,他远赴美国留学,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到麻省理工,再到哈佛大学。当他师从格罗皮乌斯时,包豪斯风格的简洁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他后来的设计埋下了一颗“种子”。但他并未仅仅止步于模仿。香港新宁大厦前那块特意留出的空地,恰是他对“留白”这一东方美学的呼应,就像人生不能被欲望与急功近利之心填满,建筑也需要“呼吸”的空间。这份对传统的尊重与对现代的接纳,让他的设计始终带着人情化的温度,正如他所说:“我不觉得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文化的血脉从未因地域而断裂。
如果说早年的积淀是地基,那么对城市与生活的洞察便是他为建筑注入的“生命力”。在纽约房地产公司任职期间,贝聿铭推动的综合用途规划与都市活化项目,打破了建筑与城市的割裂,缓解了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房屋之间“屋挤屋”的现象,让城市不再那么拥挤,让人透不过气。这种超前的理念,就像在为城市的未来绘制蓝图,始终保留着人性的温度。这也恰如人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独善其身,而在于与周遭的世界和谐共生,为他人创造更多可能。一位游客在采访中也不禁感叹贝聿铭先生的卓越贡献:“他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将现代主义风格与古典建筑完美的融合与一体,使它成为巴黎的地标景点。北京香山饭店将中国江南园林风格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巧妙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风格的高度融合 。”
材料与结构的创新,则是贝聿铭为建筑插上的“翅膀”。他从未停止对新技术的探索,但始终清醒地知道:“科技创新虽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工具,但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运用它。” 贝聿铭这句话深刻点明了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我在展览中随机采访了一位游客,他也对贝聿铭的这句话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他的建筑实践来看,我认为这句话可能针对的是建筑领域中“技术至上”的普遍倾向。他作为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擅长运用新材料、新结构但始终反对‘为技术而技术’。”是啊,这种理性与克制,在当下更是尽显珍贵。如今,掌握先进的技术不难,难的是守住运用技术的初心。贝聿铭用创新让建筑更坚固、更轻盈,却从未让技术凌驾于人文之上,这份平衡的智慧,正是他留给世界的启示。但这句话也同样让我深思。它也让我想到了某些威力巨大的武器及各种新技术。正如贝聿铭先生所说:科技创新的确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崭新的工具。但最重要的点确实我没要怎样运用它?运用科技的目的不同,所做出的事也会不同。可见科技创新并不一定完全都是益处。贝聿铭先生的远见卓识也使我钦佩。
而贯穿其所有设计的,是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恒久的建筑必有根源”,他在重释历史时,从不刻意复古,而是像一位细心的匠人,从传统中提炼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精髓。无论是苏州博物馆里的片石假山,还是北京香山饭店的江南元素,都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历史在当代焕发新生。这正如人生,真正的成熟不是遗忘过去,而是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让每一步前行都有迹可循、有根可依。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在本次讲座中,我们围绕“民族滇洱,彩云之南”展开了本次讲座。在讲座过程中,我们讨论了云南的地理特征,民族发展,在地政权,以及融入中原,近现代滇地,当代云南。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云南。
在讲座过程中,我们了解了有关云南古代政权如:南诏,大理等等。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云南民族以及形成这样丰富地形的原因。让我对云南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城市打起了兴趣。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1、我认为云南是一个:
(1)历史丰厚的省份
(2)地形崎岖不平,处于高原的省份
(3)民族众多的省份
(4)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省份
(5)有独特文化的省份
2、(1)为什么云南会保存如此多的物种?(2)云南独特的地形地貌给他带来什么变化与影响?
(3)在云南历史中,有哪些事件影响了云南“小聚居,大散居”的民族分布?
3、
(1)春秋~西汉 庄硚
(2)战国 庄硚
(3)战国 李冰
(4) 西汉 汉武帝(刘彻)
(5)三国 诸葛亮
(6)唐 皮罗阁,唐玄宗(李隆基)
(7)五代~宋 段思平
(8)元 忽必烈
(9)明 明正统帝
(10)清 朱由榔
(11)清 冯子材
(12)民国 袁世凯,蔡锷
(13)民国 闻一多
(14)现代 厉声教
(15)现代 徐向前,许世友,杨得志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问题一、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何看待“文科衰退”的现象。
文科衰退体现了大多数人得偏向逐大流而极力追求名利。他们没有思考的能力以及好奇心。同时,他们并不懂得人文学科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人文雪珂的衰退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总体科技的发展却不利于中国人的未来。没有人回去跟着了解历史以及语言的深意以及价值。
问题二、阅读材料三,联系自身,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我会在专业选择中慎重考虑。不会随大流而选择理科工科。也会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决定。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很遗憾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与讲座。文科衰退体现了大多数人得偏向逐大流而极力追求名利。他们没有思考的能力以及好奇心。同时,他们并不懂得人文学科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人文雪珂的衰退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总体科技的发展却不利于中国人的未来。没有人回去跟着了解历史以及语言的深意以及价值。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在本次讲座中,我们讨论了有关访谈方法的内容。我们分别从如何做一个访谈,访谈与采访的区别,为什么要做访谈,怎样做访谈以及如何去做访谈 这几个观点展开了本次讲座。
我们由“为什么要做访谈”开始分享。我们先分析社会学中的两种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所谓“定性研究”也就是通过观察得出结论。这也跟本次讲座的主题—“访谈”有关。访谈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他人眼中所见的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在讲座结尾时我们也讨论了如何做好一个访谈。我们梳理出来共五个点:1、进入场景,并与他人建立联系 2、设置悬念,引人兴趣 3、将困难的问题分解成数个简单的问题去逐步推进,询问受访者 4、从事实出发询问 5、理解对方语言的深意从而理解对方。
本次讲座通过讨论有关访谈的内容,让我受益良多。 -
5月行走作文《上海的红颜遗事》读后感
在《上海的红颜遗事》这本书中主要围绕文革时期的一段历史来写。在这其中,描绘了上官云珠,姚姚等生动的人物形象。从一个演员的角度带我们走进了那段“黑暗”的历史。
书中,上官云珠的经历最是让我动容。她作为著名演员,本在艺术舞台上熠熠生辉,却在文革的风暴中被无情卷入黑暗深渊。自杀前那段时光,她的坚韧、无奈,尤其是那深沉炽热的母爱,每一处细节都揪着我的心。她在困境中为女儿撑起一片天的努力,让我看到了一位母亲的伟大。而她自杀的情节,更是让我久久无法释怀。“那框菜里全都是她的血,跳下来的时候她还能说话,告诉人家她住在哪里。”这是怎样残酷的画面,生命的消逝如此惨烈,却又如此无助。更令人脊背发凉的是,“小菜场的人用冲垃圾桶的用的橡皮水龙头,打开水龙头,把菜上的血冲掉卖给了那天来买青菜的人。”这看似平淡的描述,背后却是当时人们对死亡的麻木,整个社会被恐惧和冷漠笼罩,让人不寒而栗。
上官云珠的离世,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让姚姚瞬间陷入绝境,“在顷刻之间,又变成了现行反革命子女”。而上官云珠死后,连骨灰都无法寻回,“他们赶到火葬场,火葬场说已经和死掉的反革命分子集体火化了,没有骨灰。”亲人连最后的念想都被剥夺,这种痛苦是无法言说的。从他们的遭遇中,我深切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荒诞与残酷,个体在时代洪流面前是如此渺小、无力…
在了解这些内容之前,行前讲座上老师对上官云珠那个时代真实史实的讲解,为我阅读这本书打下了基础。讲座中,众多知识分子被迫害的悲惨经历,已经让我对文革的恐怖有了初步认知。而当我在书中看到上官云珠母女的故事时,这种认知变得更加具体、深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不再是历史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曾经真实生活过的生命,他们的泪水、希望与绝望,都通过这本书传递给了我。
《上海的红颜遗事》不只是一本简单的人物传记,也不只是对那段历史的记录,同时也是一本可歌可泣的时代哀歌。描绘了文革时期真正的上海以及当时的恐怖氛围。既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感到震惊。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中我们围绕上官云珠和她所在的时代展开了讲座。我们先了解了上官云珠的身世:她出生于江苏江阴长泾镇的一个落魄贵族家庭。后来来到上海,开始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建国后,上官云珠对毛主席以及他的思想感到十分相信。可她却临死前还在被批斗。我们也产生了疑问:那时的她还真正相信吗?所谓的相信党,是真正的相信还是跟她的职业一样,是演出来的呢?在其后我们也分析了许多跟她同时代的人如林昭,周信芳,胡风,田汉等人。他们无一例外,最终都被批斗。有些甚至死去。我震惊的是:“胡风反革命运动”在这其中竟然有220万人被查,而其中有11.8万人被定罪,涉及到了一千一百多个团体。同时令我感叹的也有当时上海交响乐团的团长陆洪恩这样伟大的指挥家。却只因讲了“真话”而最终被处决。其中还有一个令我震惊的便是田汉。田汉明明是国歌的作词者,却被定罪。在1968年就在牢房中因病而死。而1975年才被家人知道。如果是我让我设身处地的这样想,我肯定也不会接受。毕竟很多年后才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多年前就已经死去,一定会非常崩溃吧…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在本次讲座的时文研讨环节,我们聚焦董小姐事件与协和"4+4"医学教育模式两大热点,展开深入探讨。研讨发现,这些事件不仅可能加剧公众对医疗资源分配的焦虑情绪,更可能冲击社会信任体系。以"为何患者倾向选择大型医疗机构就诊"为切入点,我们系统剖析了医疗资源焦虑的深层成因,涵盖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信任不足等现实因素。董小姐事件折射出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打破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认知,引发公众对个人发展路径的重新审视;同时,事件暴露出的制度性问题,进一步凸显医疗领域信息透明度的缺失,促使我们对现有医疗制度的完善路径展开深刻反思。这些讨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热点事件的理解,更为洞察社会现象提供了多维度视角。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问题一:你觉得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A:我认为事件的焦点在于:事件中所出现的“董小姐”使用了八年就进入了医院进行正常的实习与工作。同时国家规定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参加的不少于三年的培训,她也只缩短到了一年。这给其他同样的专业医学生却比她学习的更长时间的医学生带来了不满与不平
问题二:你觉得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我认为他的初衷是未来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招生的自主权完全掌握于协和医院自己的手中。同时部分医学生可以通过关系来取得这样的学位。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预习问题1:阅读《上海的红颜遗事》后,你对姚姚的母亲上官云珠,有怎样的印象?你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吗?从下面这封上官云珠在罹患乳腺癌后,给姚姚的信,你从中读出了些什么?
我认为姚姚的母亲上官云珠是一个关爱孩子的人。可在我的印象中,她却“不会爱孩子”。即她不知道如何去关爱孩子。她在生活中常常严厉管教姚姚。她在姚姚小的时候也常常让姚姚学这学那。给我了一种极其严厉的形象。但这也许也是她爱姚姚的一种方式吧……预习问题2:阅读《画未了:林风眠传》的节选,林风眠先生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画做这样的处置?文中也提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其他文化人的命运,你怎么看?
林风眠将自己的画放进浴缸后踩碎。也将部分画烧毁。他这样做也许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因为在当时的时代,如果被红卫兵抄家抄出这些画作,会有严重的后果。那些当时文化人大多都是被抄家后带走。这也许是给林风眠的警醒,也正是因此,他提前将自己的画作让人带走或是销毁。也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恐怖。预习问题3:阅读陆洪恩《最后的演讲》,你觉得他为什么在人生最后时刻,要发表这样一通“演讲”?而巴金的《怀念胡风》(节选)是《随想录》系列的最后一篇,他生前一直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这段脱离正轨的历史。巴金晚年的巴金为何在晚年要写下这样的文字,如何理解他的忏悔和反思?
他发表这样的演讲表明了对中国前途的担忧以及对文革路线的质疑。也更表现了他对国家的热爱以及不愿苟且偷生的希望。这也生动体现了他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毛泽东行为的不解,更是对文革的无情批判。想要唤醒部分当时的人不要一味只是听从“指令”。巴金先生的行为表现了他对当时文革红卫兵等所犯下的罪行的怒斥。对自己曾经做过的事的后悔。这是他在文革大潮过后重新认识到的文革。表现了他对他在文革中曾经所做过的追随的行为的忏悔。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在本次《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读书小组活动中,成员围绕辛弃疾生平展开深入讨论。我们透过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词句,触摸到这位铁血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那是怀才不遇的悲愤,是壮志难酬的苍凉。他生逢南宋偏安之世,空有收复河山的雄才大略,却屡遭排挤打压,这种孤独淬炼出他“金戈铁马”的豪情与“灯火阑珊处”的清醒。
讨论中,众人尤为感慨他与陈亮、朱熹等人的交游。寒冬中冒雪跋涉千里赴约的“鹅湖之会”,不仅是文人之间诗词唱和的雅事,更是理想主义者的灵魂共振。他们以词为剑,互相砥砺,在黑暗时代中守护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气节。这种超越世俗利益的情谊,让我们看到乱世中人性的光芒,也更深刻理解辛弃疾词作中“英雄感怆”的精神内涵——他的孤独从不曾被时代湮没,反而在知己的共鸣中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永恒关切。
通过此次交流,大家走近了“词中之龙”的传奇人生,也引发对当代人精神的思考。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在本次讲座中,我们主要为绕了南宋末期的几位词人展开了讨论,他们分别为姜夔、吴文英以及江湖诗派的各位诗人。讲座开始我们先从姜夔的生平入手,姜夔被称为“江湖雅英”。在我们的常识中“雅”一般属于宫廷类的,可姜夔一生却未做过官,如何理解?我们通过他的生平中曾向皇室献过《大乐议》,通过讲座我们了解了他那“曲折不定”,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起起伏伏。他的生命中曾借住过很多人的家中。可是让我震惊的是他在60岁时仍然没有找到固定的工作,仍然在江湖中游荡,为人写诗以谋求生活。他的诗词中对爱情大多没有正面描写,都是侧面描写。这种侧面描写也构成了一种所谓的“清空意境”。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影响。在他的一生中他也经常把唐朝的隐士陆龟蒙作为自己的偶像。甚至在后来张鉴想给他买个官时他却拒绝了这唯一的机会。随后我们围绕江湖诗派的各个诗词人展开了讨论。再其中江湖诗案也令我震惊。因为刘克庄的一句“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傲孤高不主张”一句话就将多人流放或打入监牢。这便是当时的权臣史弥远的作为。可就是这样的人,却还被皇帝死后封为卫王。在江湖诗派的诸人中还有一个令我震惊的便是戴复古,在他的生平中他曾漫游南宋江山40年。几乎可以说是将南宋的江山游遍了,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徐霞客。在讲座的结尾部分我们围绕南宋晚期诗词人吴文英展开的讨论。他的诗词被称为“七宝楼台”,这也与他的行为有关。他曾为权臣贾似道写过诗,他的诗“七宝楼台”也受人议论,甚至有人评论他的诗“不成片段”。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第二次阅读作业
第三章 醉里挑灯看剑、第四章 剩山残水无态度
1.继续完成辛弃疾年表,读书小组时带过来;
2.请结合完成的人物年表,选取一个辛弃疾遇到的“职场困难”,说说他是怎么应对该事件的?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不可与上一层帖子同学重复)
职场困难大致定义:职场困难是指在工作中遇到的阻碍或挑战,可能来自任务本身、人际关系、环境或个人因素。这些困难会影响工作效率、情绪或职业发展。常见的职场困难包括:任务压力、沟通问题、职业发展瓶颈、技术或资源不足、心理压力……大家也可以联系日常“小组合作中意见冲突”的案例来回答问题。
我认为辛弃疾所遇到的职场困难在于:在他调任金荆湖南路转运副使时,听闻王佐以及冯湛平定湖南的陈峒起义时,写诗赞颂王佐的功绩。其中却有一句被王佐误认为辛弃疾自己是靠太尉冯湛才获得嘉奖。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少写类似的诗文。避免引起他人的“言者无意,听者有心”。3.辛弃疾在被罢官前写下《水调歌头·盟鸥》,第一次罢官后又写下《踏莎行》等,第二次罢官同样留下了不少作品,对比这些带有归隐意味或者归隐中创作的诗词,你认为辛弃疾对“归隐”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罢官前和两次罢官中是否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原因可能是什么?请联系具体诗词句展开说明。
我认为辛弃疾对于归隐的态度是崇尚的。他熟知自己直来直往的办事态度被许多大臣所视为异类。归隐山水后,这种感觉有所缓解。我认为在罢官前后他对归隐的态度有所改变。在未被罢免前他认为。归隐之不过是人在失意后的一个选择。而在真正被罢免后,他略微放下了心中的报国之志。投身与写作之中,也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互相交往。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在本次讲座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关税这一重要的经济概念及其带来的广泛影响,同时领略了两首西方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收获颇丰。
在关税相关内容的讨论中,我们从多个角度剖析了关税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通过对关税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循环的讲解,大家清晰地认识到关税如何通过影响商品价格,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生活成本。例如,当关税提高,进口商品成本上升,商家往往会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或者转向其他替代品。
关于特朗普加征关税的原因分析,让我们从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角度洞察了这一政策背后的复杂考量。从经济角度看,特朗普希望通过加征关税来保护美国本土产业,减少贸易逆差;从政治角度而言,这也是他迎合部分利益集团诉求,争取政治支持的手段。同时,对美国自由贸易政策的讲解,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实质。自由贸易政策虽然倡导减少贸易限制,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受到各国经济实力、政治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在西方古典诗歌部分,我们通过对一张地图以及《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的讲解,深入了解了古代欧洲的文化审美。这两首诗歌犹如两面镜子,折射出欧洲古代时期的骑士精神以及骑士本身的风貌。在那个时代,骑士们被视为勇敢、忠诚和荣誉的象征,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在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罗兰之歌》中罗兰的英勇无畏,为了保卫国家和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尼伯龙根之歌》中西格弗里德的传奇经历,展现了骑士的力量与智慧。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欧洲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时文讨论]预习:特朗普的“关税大战”问题1、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给其他国家带来了不便。它将中国将关税提高到了54%。已经超出了正常关税的水平。同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造成了普遍影响。在对全球各国增加10%关税的同时,让全球经济局势发生变化。
问题2、关税是对进出本国境内的货物征收的一种税。收关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的产业。国家也通过关税得到了收入。能够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好。
问题3、消费者:负面:红外国进口在商品价格增高,需要花更多的钱。
企业:负面:原材料成本上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也会增加,影响了企业利润。
政府:负面:减少各个国家政府之间的贸易往来,影响了国家经济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