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每周讲座的要求和反馈

    24 1k
    24 主题
    1k 帖子
    《“民族滇洱彩云云南”讲座反馈》 讲座开篇,我们先就讲座题目展开讨论,前半句不难理解。“民族”指云南的26个民族,“滇洱”分别指代滇地和洱海,是云南的象征,而后半句则揭示了云南得名的原因。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名称原来是汉武帝根据当地气象特征和地理方位所取,云南得名的角度是我从未考虑过的,感觉十分新颖。 云南是个很神奇的地方,民族繁荣、地形多样,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从海南到黑龙江的几乎全部气候特征都出现在这一个省份。这样的地形与气候条件催生出26个不同的民族,也就不奇怪了。 樊老师分享了一段他在虎跳峡边的惊险经历,让我对虎跳峡的印象充满了期待。究竟是怎样独特与震撼的景致,可以让旅人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爬下未开发的峭壁?立于山崖之巅俯瞰大川汤汤又是何感受?真令人无限遐想。 云南诸多历史遗迹中,最惊人的非元谋人化石莫属。对于这仅遗存下的一颗门牙的遗迹,我常听到质疑声,不论是同学们还是学界似乎都有不少人对此发现存疑,而我却认为这足以称得上一个颠覆性的发现。这或将成为证明中国的土地上也曾有过延续至今的文明火焰的铁证,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它可以成为推翻“走出非洲”理论的一根稻草。 云南是一片充满神奇与温情的土地,这场讲座让我对云南充满了期待与遐想。
  • 属于西方文学的预习作业。这是课堂和个人阅读思索的延伸。

    1 38
    1 主题
    38 帖子
    在地图上遇见骑士:中世纪文学讲座 学生作业: 1、提到中世纪,你最先想到的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是什么? 黑暗的;宗教 2、请仔细观察所提供的地图,图片见会员群 (细节探索可见The Largest Medieval Map | Mappa Mundi Hereford) 回答:在这幅地图上有你觉得特别奇怪,引起你好奇的地方吗?请至少找出两个,尽量不要和其他的同学重复。 地图是圆形的;好像标注了河流中产的鱼之类的当地物种。 3、请比较阅读《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中两段描述骑士之死的场景 回答: 1)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你觉得不理解的地方吗?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为什么特地指出朝着西班牙的方向? 2)从描述中,你觉得罗兰骑士和西格弗里骑士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请援引具体的诗句作为支持。 他们都勇敢无畏,也很忠诚自己的君主 3)在这两段描述中,哪一位骑士之死给你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援引具体的诗句展开分析。 西格弗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艺术感。他被从背后偷袭,鲜血溅落。颜色的冲击力和他死前最后的感慨产生着强烈的碰撞。
  • 读书小组预习和反馈提交

    18 829
    18 主题
    829 帖子
    是乌云也有金边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1920,十一岁,《上海的阳光照耀》中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刻——“有时候,真的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人的品质是在童年生活中就确立了的,而且很可能,富裕的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洁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而不是苦难贫穷的生活。”且不说戴西中晚年的生活如何,她作为郭家四小姐,得到了一个纯洁美好的童年。有一句话说“要么用童年去治愈一生,要么用一生去治愈童年。”戴西就很好地践行了这句话。 这样的纯洁美好,为余生的乌云也镶上金边。 中西女塾的教育让戴西晚年依旧是个品行端正的老太太,大家闺秀的气质在岁月的碾压下丝毫不败。中西女塾的教育在我们看来似乎对女性有些压抑——似乎要把女孩子全都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要求每个人都是端庄的小姐。但这样的教育下也少不了欢愉——戴西可以和同学扮演新郎新娘,事后依旧笑作一团。就是这样严厉与欢愉并进的教育,才能塑造出这样一位纯洁的上海“公主”。 戴西在“文革”时被送去劳动改造,到了退休年龄依旧还要工作,书里对这部分的描写肯定没有“文革”之前的经历多,但依旧足以看出童年对戴西的影响。戴西选择一张自己正在工作的照片作为遗照,目的是体现她“确实有在工作”,因为童年生活让她明白她确实也该做些什么,即使生活这样压抑。童年的生活是明亮富裕的,让她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让她见到乌云也能想到其背后是晴空万里的湛蓝天色,让她想到放晴后方能见到闪耀的日光。 以上的举例,我想表达的是——虽说宝剑锋从磨砺出,一个人一生中经历苦难是必然的,但这种经历不该在童年。一个富裕明亮的童年,才能给予人往后余生面对苦难的勇气和信念。见到乌云时,经历富裕明亮童年的人才会想到那背后的太阳,因为童年生活的种种让他相信生活总会好起来;经历贫穷苦难的人只会想到乌云到来后的倾盆大雨,因为童年生活的种种早已让他习惯悲观看生活。就好比那个半杯水的实验。都说生活条件好的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可温室里的花朵和风雨摧残的花朵,原本就是前者会显得更加纯洁;后者早已沾满了生活的污垢,或许不久就会被风雨压垮。 放眼当今社会,我们似乎不该总强调苦难教育,特别是在大城市。我其实很不喜欢那些“小镇做题家”、甚至还有“大镇做题家”,生活中的苦难是必须的,但不能在童年就经历不该经历的苦难;生活中的快乐同样是必要的,那才是今后成长的养分。 戴西的故事不仅带给了我们对她那个时代的思考,她身上散发的纯洁美好的光芒,让她总像一个天真的孩子、有时却也符合处事圆滑的老人,也让我们在人生低谷也总能想起:是乌云也有金边。
  • 每月习作交流

    5 178
    5 主题
    178 帖子
    最早接触叶嘉莹先生,是看了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后来又去读了书。之后陆陆续续读了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美玉生烟》等作品,总能在叶先生对诗词的解读中找到对生命的共鸣。听到叶先生离世的消息,百感交易,于是写下《浣溪沙·悼叶先生》,以作悼念。 浣溪沙·悼叶先生 荷尽悲冬归幕时, 芸生泣泪寄情思, 天涯诗尽梦犹迟。 一纸丹心终未悔, 千般素笔亦成痴。 只教落叶更春滋。 同时也附上几年前,观赏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后,留下的只言片字。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抽空去看了《掬水月在手》,很喜欢。 观影之前看了些评论,有人说分不清究竟是“掬水月在手”还是“掬月水在手”。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仔细地考虑了一下,“水”表尘物,“月”表仙物。怀尘物而似怀仙物,当然是褒义。而“掬月水在手”,“月”表完满,“水”表消逝,先完满而后消逝,自然就是贬义了。 而这样看来,似是“掬水月在手”无疑了。 最初的感动,源自于叶嘉莹先生与她老师顾随先生的唱和。很清楚地记得影片中的叶先生这样回忆道,跟随丈夫去台湾的时候,她只带了2个行李箱,里面大多是关于顾随先生的笔记。叶先生说,衣服没了可以再买,但是老师的笔记遗失了,便是真的可惜了。 影片中,叶先生还饶有兴致地回忆道,一开始顾随先生会改她的诗,之后便会在她的诗作下唱和。有一次顾先生偶得妙句,叶先生便把句子改写成了词。没想到时隔经年,顾先生也重做了那首词。随着影片的字幕翻转,男声女声音调的交替和重合。我想,被理解和被记得也许是每个诗人所期冀的吧。 再度感慨,是读了叶先生的《祖国行》之后。初读叶先生的诗词,让人觉得从容,她的文字不张扬不浮躁,起承转合之间自有一种温情和沉淀。不过,当影片中讲到叶先生第一次回北京探亲后写下了轰动一时的《祖国行》,继而又在台湾被“封杀”的时候,我犹疑了。 之后我特地上网搜索了《祖国行》,洋洋洒洒几百字。而意外地也改变了我对叶先生文字的看法,当她写花、写树、写秋天的时候,她的诗词是沉静的。但当她写《祖国行》的时候,当她写到祖国的变化,当她写到归家的心情,她是如此胸有万千而激情澎湃的。这也许是每一个诗人的家国情怀吧。 潸然泪目,是看到叶先生年过半百而失去女儿的时候。当影片放到这里的时候,镜头里出现了2首叶先生写的《哭女诗》,沉郁而悲切。而当叶先生的朋友提到这件事的时候,有个细节非常清晰,我看到她(叶先生)的时候,她眼圈一红,却继而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叶先生的朋友说,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将自己退到很低的位置,怀着一颗慈悲心去接受他的幸运与不幸的。而叶先生就是这样,能够在快乐和悲伤中找到平衡。是诗歌成全了她,也是诗歌帮她渡过苦难。我想,这也是诗歌对每个诗人的意义吧。 就这样,影片戛然而止,我却突然豁然开朗了。“掬水月在手”,感谢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掬月水在手”,也感谢这个世界所有的缺憾。
  • 时文讨论

    9 340
    9 主题
    340 帖子
    问题一、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何看待“文科衰退”的现象。 文科衰退体现了大多数人得偏向逐大流而极力追求名利。他们没有思考的能力以及好奇心。同时,他们并不懂得人文学科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人文雪珂的衰退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总体科技的发展却不利于中国人的未来。没有人回去跟着了解历史以及语言的深意以及价值。 问题二、阅读材料三,联系自身,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我会在专业选择中慎重考虑。不会随大流而选择理科工科。也会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决定。
  • 行走交流

    19 541
    19 主题
    541 帖子
    趣看美术馆观感 了。 栋梁的含义终是什么?看完这个展我 明自 走进展示厅,一眼望去都是除梁思成先生和林微因女士的照片,这个展示万分别讲述着 五个叙事单元,分别为求学,营造学社,规划保护,建筑设计,建筑教育 求学无疑是一段坚苦的过程,回顾梁思成先生的求学经历,它是探究树苗饥饿地吸收养的过程,从养分种类的角度,就有中华传统之 化,语言,建筑技能和专业这血条线索。 规划保护是指中国城市中的文化遗产建筑的保护,在这方面梁思梁先生不仅是重要的开拓者,也是永不妥协,永不放弃的守护者,他主持了许多古代建筑的保护修缮工程和方案 如曲享孔庙,故官丈渊阁,景山万春亭,杭州大和塔,南昌腾王阁等我不经感叹:"这到底是得有多大的热爱和决心啊!" 建筑设计这方面梁完成先生的作品与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探索中国现代建筑之路的主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追求"新而中"梁思成先生为中华建筑的复头尊定了坚守的理论与基础,他一吨一笔地勾画出对古迹建筑的 梁思成与林微因携手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为祖围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而他们就是近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开创者!图片中学子们拥案成一团音客笑貌,让我更贴切地感受到作为师者的梁思成先生与林微田女士 的心情. 而早在设立建筑系之前他们就营造了学社也是为未来中国建筑学科的重要奠基,染思成曾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所言:研究实 物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析及比奶"较冷静地探讨其 工程艺术的价值与历代手法的演变,知己知彼温故而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围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原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我想这就是梁思成先生的决心. 参观完展览后我来到它特有的,P馆走进展览,一个个40的古代建筑呈立在我眼前,还有梁甩成先生对观音寺的手绘图,他用色彩和细节把寺庙临摹得斗分生动,让我有一种无语论比的感觉,仿佛亲眼见到了这雄伟的无观音寺 走出4D馆我采访了一位游客,我问到:"请问您为什么要来参观这个展览呢?"他看着梁思成先生的老照片,说到:"因为我想来看看他亲手复制的建筑原图."接着他又说道:"正如同这个展贤的题目"《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 献展》"他们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国之栋梁
  • 站务讨论

    0 0
    0 主题
    0 帖子
    没有新主题
  • 助教交流分享专区

    0 0
    0 主题
    0 帖子
    没有新主题
  • 共同体老师的交流

    0 0
    0 主题
    0 帖子
    没有新主题
  • 哲学小组的“隐秘”天地

    0 0
    0 主题
    0 帖子
    没有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