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在课堂中我了解到文化大革命主要是反对资本阶级。一开始大多数人。都觉得文化大革命是对的,服从文化大革命。在集体思维下,一旦有人公开批评文化大革命是错的,要反抗,就会被立刻打压。国歌的歌词作者田汉死后也被定义为反革命阶级,永久开除党籍。这段历史是值得警醒的。
另外我觉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以古为镜,认识错误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避免再次发生错误。在这次讲座中,谈及文化大革命,不禁让我联想到中国历史上诸多类似的事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本质上,都是对思想的集中控制、对文化的整肃,以巩固政治权力和社会秩序。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生于和平时代,更应该主动去学习历史、去思考、去质疑现实,从而养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进步。时文阅读
在阅读协和医院“董小姐”事件相关的报道后,我感受到再好的制度,如果缺乏监督和公开透明的实施机制,也有可能成为利益寻租的工具。制度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在现实社会中经受住执行与监督的双重考验。国外的医学院的学习需要7年临床经验,国家统一出题,被喻为最难考试。反观国内由医学院自己出题,并且董小姐绕过了制度的规定,仅以一年通过了三年的学习要求,医学院70学分的学习要求有太多的人为操作空间。
医学院的“4+4”项目本意是为了解决中国医学人才的培养结构问题,借鉴国外医学教育体系,提高临床医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实际运行中,却被部分人钻了漏洞,从而引发公众对公平性的质疑。
监督才是最好的验金石。只有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公众的持续质疑与反馈,才能不断修正偏差,回归其本来的公平与正义。否则,再完善的制度、再严密的章程,也可能在执行中变味,甚至演变成新的不平等源头。 -
讲座反馈:
在这次的讲座上,我明白了,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为什么革命的是文化?老师告诉我们,毛主席所说的文艺是为党服务的,从中我理解到,在文化大革命中,文化是一种工具,让高级艺术人士"洗心革面"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嗯,而在老师的讲述中,我还发现文化大革命是一件很古怪的事情,如国歌的编曲者田汉,他本应是,国家的功臣,可却被说成反革命分子,受到了无数不公平的待遇,在文化大革命中,就连帮助贫苦的人民都能被说成反革命,可以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相比,让许许多多的高级知识分子被杀或自杀,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批判资本主义,防止资本主义思想侵蚀文化,可到头来,革命的结果却是文化的停滞,让真实的文化丢失只剩下了假文艺,其本质已早已不在了。
时文反馈:
在这次时文讨论中,我们探讨了近期在舆论媒体引发轰动的协和“4+4”事件。以舆论焦点为切入点,将国内“4+4”医学培养制度与国外的制度进行对比后发现,相较于国外严格的考核制度,国内的“4+4”制度存在执行弹性较大、医师培养出的基础知识不足等问题。并且该制度不够公开透明,容易成为有背景之人钻漏洞的机会,人为因素干预空间过大。这让我意识到,若想让医院在民众心中成为值得信赖、能提供安全保障的地方,在人员选拔方面,需要社会各界与监察人员共同监督,如此才能避免教育功能失效、缓解医疗资源焦虑等问题。不仅是医疗领域,在其他方面,选拔人才时同样需要监督监管,防止家庭势力背景强大的人浑水摸鱼,从而更好地保障社会的安定。 -
这次我们讲了董小姐事件,通过这个事件,我看到了社会信任的坍塌,,在美国4+4需要mcat的测试,且有明确的学分和3到7年的临床,但是中国却只是自主考核。学分方面,执行弹力很大,临床也只需要三年,两者一对比下来,我们就发现了中国4+4体系的漏洞。
讲完时文讨论,我们就开始讲上官云珠与他的时代。上官云珠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但是早年却家道中落嫁入了一个富豪家,但因日军轰炸,便逃入了上海。后来她被新华影视公司所赏识,进入演艺界演戏,在这时,她遇到了程述尧。后来我们又通过上官云珠曾经服务的人,讲到了毛泽东,讲到了开国大典的画像,我们发现最后有很多的人都因为政治问题从这张画像上一一剔除,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那一句毛主席万岁,竟然是毛泽东自己添加的…
最后我们讲到了林昭,她早年非常信任毛泽东,可以说是毛泽东的忠诚信徒,但是直到最后一刻,他被打入狱时,她才明白了那个集团的真正嘴脸。
总之,这次讲座让我明白了很多文革时期真正的事实,也让我深受震撼 -
时文反馈:
今天到的时候在讲协和和美国4+4制度的差异,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说,制度需与本土相结合而看。我的理解是,不同国家人们受到的教育和环境不同,对于制度的接纳度和所需程度也就不同,所以实行制度的考量也需与所受到制度的人来看。
老师说,对于两种4+4,美国更偏向于4+n,4所立下的基础是为更多的学业做准备。而协和的弹性就较大,也仅次于4+4。不过我觉得,最需要看的是两者所设定此制度的目的。材料中写到,王辰之所以建立4+4体系,是为了应对当时协和窘迫的质疑困境,他的这一出发点就使得4+4只是一个商业生存的武器,而不是真的为当今医学生做考虑。我在预习中也写到,两者的初衷不同,制度却相同,所得的结果就会不同,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后来老师又提到,人们之所以去谈论这个话题,一是因为它会关系到医学生的学业考虑。二是医院是为患者服务,要是医护人员的培养不到位,那患者就要受苦,而人人都可能会是患者,所以这件事就不光只是关乎医学生了,而是所有人。讲座反馈:
我以前从来没想过为什么文革叫文化大革命,比起文化的革命,它的本意更像风气的革命。
在昨天的讲座中,我得知毛文艺思想中有提到“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这也代表着当时的文艺比起现今的娱乐,更多的创造是服务于共产党。这让我想起了在学《艺术的故事》中有提到,西方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前是服务于天主教的,而后新教的出现才使艺术从单一的规模化到了现在这样各式各样的形式。
其实在我看来,以上的两者都存在着共同点,都形似于“艺术及文艺是服务于一个较权威可管控的领导力下”。当今看来,艺术比起科研创新更加归于修身养性的娱乐方面,那为何以前的艺术会统一的服务于一种“固定组织”下?或许是可以更好的传播吧,文艺什么的,就算没学过不了解,看也能看出点东西,也能够让人快速理解。 -
这次的时文讨论我们对于董小姐事件进行了讨论,通过这个事件,我了解到了4+4这个制度,同时我也看到了这个制度在中国的不透明性,同时也让我思考不公平性和在这样的不公平下所带给人们的对于医疗资源的焦虑。
这次的讲座我们围绕着上官云珠的人生对于她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其中我对于林昭的影响最为深刻。我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但是在讲座中我震惊于她一开始对于毛泽东的极致的虔诚,和后来意识到真相后在监狱中写下血书的勇气。同时我也深深地为她这么一个北大才女而感到惋惜。同时在讲到林风眠和周信芳时我也震惊于在文革中这么多的艺术家本来应该被人们熟知的在我的脑海中却一点影响都没有。
-
讲座反馈
在本次讲座中我有很深的的感触。在一页又一页的ppt播放中我感受到了当时那个混乱时代的荒唐。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被认为是有“原罪”的,你的一言一行等都会被受到曲解,甚至只是一部戏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一句话:“清清白白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唱戏”——都会被批判说其不问政治、只思考个人、没有革命等等。
国歌填词者田汉被定为叛徒,死时登记不用真名,家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死;“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被批斗后投湖自尽,十多年后骨灰才被安放;演员上官云珠多年被批斗,致其跳楼自杀......讽刺的是,林昭早年对毛主席极为虔诚,却因指出干部的问题被批斗,多次入狱,甚至用血在白色被单上写作二十万字之多。而后来对她的被捕、死亡仅用“错”字涵盖了发生的一切。
这些又让我想起了讲座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话:“五十年代的文字狱并非个人所为,而是制度化暴力的产物”。
最后想谈谈巴金先生一直想要建立的“文革博物馆”。听樊老师讲香港曾有一座“文革博物馆”但最后也因大陆的控管而被解除,至此世上再无“文革博物馆”。我一直其实挺不理解的,明明那段历史已经发生了,却有一双大手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挡着人们不让“直面”。从老师讲述的字里行间中,我能感受到提起这段历史是要多么谨慎,仿佛一触摸就是一种罪般,(我的比喻可能不太恰当...)而那历史本身又是那样敏感。关于文革的作品成为了禁区,在教科书中对文革的描写也模模糊糊。巴金先生想建立"文革博物馆"是为防止历史重演的技术性方案,更是为了重建公共记忆,让其永刻与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逃避是干什么呢?日本对我们的恶行我们铭记在心,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抗日的博物馆,日本内部却只字不提,于是我们对其憎恶更胜(这里的对比也可能不太恰当...);“我们”当年内部互相的摧残,后来却连一个“文革博物馆”都没有,是不是还挺讽刺的。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绝不可能通过封存一段历史,从而可以忘却掉这段历史,还可以让这段历史不再重演。”
我还记得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铭记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而为什么不让我们铭记文革那段历史呢?难道是想让我们重蹈覆辙?既然谁都不想再“重温”,那为什么要回避呢?
我想,巴金先生不同于很多人选择用“暴烈”的方式在那个荒唐的时代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了坚韧的活下来,是为了告诉世界那个不愿被世人提起的那个时代仍有人见证,也是对时代无声而有力的抗争吧。时文反馈
董小姐事件与协和4+4能快速传播并一起公众的注意主要原因就是公众对于“公平性”的敏感以及对医疗资源的焦虑。通过本次时文讲座,明白了协和设立4+4是效仿美国等欧美国家,培养跨多个医学领域的“六边形战士”,但因无统一考试导致本国模式透明度低,考试标准不明确导致分数执行弹性大,基础医学知识可能不足,并且学校对学生经验规培的时间也比其他国家少太多等。 -
时文讨论:
ppt最后有一句话叫“这真的是结束吗”,我想董小姐这件事结束了,世界上还会有多少个“董小姐”?社会是不公平的,普通人寒窗苦读十余年,甚至二十余年才能找到好工作,这些“董小姐”们是如何取得成就的,我们也无从知晓,也无法杜绝这些人,只能无力地看着他们拿到各种职称奖金,我们能做什么?讲座反馈:
听完讲座后我并无太多惊讶之意,甚至几度怀疑我为什么不感到震惊,我之前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是那些无理由的暴力和批斗,搞各种文字狱。听完这次讲座我加深了这种印象,也了解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在我们能接触到的史书中,不否认那个时代的“黑深残”,但是也不加以解释到底为什么“黑深残”,深层信息被束之高阁,极隐晦。我认为我们得知道被隐藏的信息,不然无法清醒地面对可能的局势。 -
讲坛反馈
本次讲坛的主题为“文化大革命”时代,主题很严肃。讲座一开始,老师放出了一张时间轴。正当我们在自行观看这张时间轴时,樊阳老师突然说:“这里我要插一句话,1963年到1966年中间是有一段三年的大饥荒的,因为PPT中不能出现这三个字,所以没有写上去。”这句话一出来让大家都很惊讶。然后老师便开始讲上官云珠,上官云珠的历程我用“悲壮”一词来形容。上官云珠本就出生在一个条件不好的家庭中,后来嫁入一个富人家庭(她的第一任丈夫),虽然她嫁入了富人家庭,但其实生活也没有好过。上官云珠被一个导演看上,让她做“花瓶”,她进入了演艺圈。但一开始导演是在利用她,甚至买通记者,这么做都是为了刺激另一位不想好好演戏的演员。但是报纸上开始出现了一些关于上官云珠的不好的名声,如个子矮等。这给她带来的影响很大。同时,因此她也与她的丈夫产生了一些分歧,在他丈夫的思想看来做“花瓶”非常的不好。说实话,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思想也很正常。上官云珠进入演艺圈,里面的人物关系也是非常的复杂啊!真名和艺名绕来绕去,更让我震惊的是,感觉每个人物之间都有关系。后来上官云珠与姚克结婚,生下了女儿姚姚,又因为彼此对国家等事情的看法不合,姚克便抛弃了上官云珠。上官云珠又和程述尧结婚,因为程述尧被人说贪污,却不去理论就承认了“罪行”。上官云珠怕影响自己和子孙后代就选择离婚。但其实姚姚是很喜欢程述尧的,即使父母之间离婚也会去找程述尧。总而言之,上官云珠的一生是令人心疼的。
再来说说通让我印象深刻的林风眠和陆洪恩。林风眠,地位那是极其的高啊,他28岁就担任中国画院院长,后来却亲手将自己创作的许多作品泡进浴缸,很难不让人感到愤怒,文革时期艺术被极端政治化。陆洪恩,在最后时刻发表演讲,作为艺术家,他是深知文化被政治扭曲后的灾难后果,他的演讲就是对此的悲壮反抗。在文革时代,他能站出来反抗,让我非常的震惊,也佩服他的伟大和勇敢,同时让我知道在那个时代还是有人坚持真理的。
这次的讲坛我们了解了“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但我们可能还不能强烈地体会到人们在文革期间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和挫折!时文讨论
本次的时文讨论,我们讲的是近期引发轰动的协和“4+4”事件。看到这个新闻我首先是深感愤怒的,也让我体会到了“4+4”这个制度在中国的不透明性和不公平性。董小姐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得到医学博士学位,而且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与生命相关的。再说,这和那些辛辛苦苦努力好几年才能拿到学位的人不可相比。这一漏洞是结束了,但不代表没有漏洞。 -
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董喜莹事件和4+4的制度问题展开讨论。即使4+4的制度初衷是好的,但我觉得关于本次时文讨论还会牵涉到教育的公平性,选拔人才的不透明性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对于那些传统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学了更久的专业医学生是否公平。甚至是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问题、以及对医生的信任问题。无论是那种模式的选拔都应该更公开、更严谨的程序规定。行前讲座反馈
本次情节讲座是围绕上官云珠这个名人展开的讨论,引发出了她所处的时代(包括文革等历史事件)真正的历史以及社会的风貌。上官云珠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文人和艺术家中的一个悲惨的代表。在讲座中,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为什么毛泽东会如此重视“文化”,“文艺”?他为什么如此重视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呢?因为毛泽东把“文艺”当作是一种政治的工具,他无限夸大了“文艺”的政治作用。因为这种扭曲的逻辑,我们更需要铭记当年的历史,不仅要做历史的见证者,更要做历史的传递者。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让历史再次重演。 -
在本次讲座的时文研讨环节,我们聚焦董小姐事件与协和"4+4"医学教育模式两大热点,展开深入探讨。研讨发现,这些事件不仅可能加剧公众对医疗资源分配的焦虑情绪,更可能冲击社会信任体系。以"为何患者倾向选择大型医疗机构就诊"为切入点,我们系统剖析了医疗资源焦虑的深层成因,涵盖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信任不足等现实因素。董小姐事件折射出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打破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认知,引发公众对个人发展路径的重新审视;同时,事件暴露出的制度性问题,进一步凸显医疗领域信息透明度的缺失,促使我们对现有医疗制度的完善路径展开深刻反思。这些讨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热点事件的理解,更为洞察社会现象提供了多维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