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这次我们讲坛的主题有点严肃沉重,“文化大革命”,以上官云珠为导线开启我们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发生的事情的探究。在我一开始看到标题的时候,我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直到听到樊阳老师课前跟我们说的那些话,我心里已经有些发毛了,好像我们接下来讨论的事情是一件多么见不得光,不被大家提起,或者说大家都避讳的事情。第一次看到那个时间轴的时候,我依然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就是1963年后的有一段留白,上面什么字都没写,直到1966年突然开始文革,樊老师跟我们说,那中间的一段留白是三年大饥荒,我顿时感觉毛骨悚然,因为接下来的话,“这三个字不能展示在课件上”,教课书上的解释是“三年自然灾害”,其实就是三年大饥荒。我真的开始感到头皮发麻了。后来听了上官云珠在来到上海前的遭遇,我觉得上官云珠的人生已经有点悲惨的底色了。更是在她来到上海之后,她的感情生活,事业生活,无论哪一点她都貌似没有做的非常好,毕竟一开始导演只是在利用她,买通记者强行捧她的演技,颜值。而观众的舆论又使她感到强大的反差。说实话,我挺心疼她的,之前在看《上海的红颜遗事》时对她的疑惑与责怪也就自然消散的无影无踪。我得承认她能走到那一步,确实很不容易,很有实力了。上官云珠在演艺圈遇到的一些艺人,在听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我只能说太复杂了,甚至他们之间的交际,涉及到的人物,已经发展到了我已经分不清有些名字是本名还是艺名了,只感觉他们之间的爱情关系,婚姻关系,竞争或者相互帮助的关系都十分复杂。听得我头炸。不过看了上官云珠的影视剧作品后,我真的认为上官云珠的演技还是很棒的,超过现在很多演员的演技。后来我们讲到与文革有关的历史,讲到林风眠。说实话在此之前我都没听说过他,在做预习作业时我本是为他亲手讲自己创作的许多佳作泡进浴缸而感到悲哀。后来仔细想了想他的身份,中国美院院长啊!在我看到他画的画作时,我心里无比震惊,想不到原来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艺术创作水平原来已经达到这么高的水准。想来,这样的人才就因为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导致我们这些后人对他一点印象,一点认识都没有,我便感到如此可悲。再听到林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一点是最后展示的她在被单上写的血书,内容和写作方式都令我感到震撼,我真的十分佩服,震惊,畏惧她这位伟人了。还有一点是在纪录片中,“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原来是毛主席自己加的。顿时我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因为我对毛主席的印象一直是沉稳,谦虚,然后突然听到他这么做。但其实最令我感到震撼的说不出话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幕后黑手”就是毛主席。说来不怕笑话,我一直以为文化大革命是什么反动派制造出来危害社会的,直到现在在了解到文革就是毛主席一手操办。好吧我只能说服自己,毛主席这么做不是没有他的道理的,这背后肯定有更重要的事,或者更远大的影响。然而在后来看到田汉,这个国歌作词者,也能被文革所迫害以至于被杀害,我是真的开始怀疑当时的社会到底是怎么样的混乱程度,荒唐,疯癫,我脑海里就这么点词汇。还好国歌最后还能被放出来。再看到后面什么“资本主义”,“原罪”等词汇的洗脑,连我一个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学者只看到寥寥几页,寥寥几笔的描述后,都不禁开始怀疑,开始头晕起来,不敢想象当时人们的思想变化得是有多么“灵活”,人们多么劳累,多么心惊胆战。“三反五反”这些词我听都没听过,打压资本家,迫使资本家们心甘情愿,面带笑容交出自己的财产,公司,土地,房产,全部分发给农民。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多么荒唐,但是思来想去,又不是没有它的道理。这让我感到很困惑,很纠结,可能历史就是这样的复杂,一切历史都具有双面性吧。再说道上官云珠,她的作品,无疑在文革期间受到了打压,使她成为了四等演员,我这才理解她为何一直这么要强。文革时期出现的“卖友求荣”“卖母求荣”“杀妻证道”“违心之论”,都太让我感到呼不上气了。逆天,简直逆天,我们不能让这种现象出现在当今社会——于是就听到了樊老师跟我们讲的当今社会案例,考卷上讲毛主席名字打错成“毛东泽”,所有学生的卷子都被没收,家长甚至发了朋友圈。我陷入了“深深的绝望”,“看到没有,这就是文革,这就是当年的文革!”我头一次体验到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绝望感和无力感。因此,正是因为如此,我觉得应该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历史,不能让“文化大革命”再次重演,我们应该直面,牢记这段悲痛荒唐的历史,像巴金先生一样。然后我发现我们这次行走甚至还要在特定的区域散开,隐瞒我们是同一个讲坛学员的事实。甚至在林昭墓附近,还有摄像头环绕,甚至不能说出“林昭”二字。我这才意识到,所谓“文化大革命”,其实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 -
今天的时文讨论主要讲了有关董袭莹事件以及对协和4+4制度的一些观点。对于协和引进的国外的学术制度,我认为这件事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医疗资源分配在中国的严重不均衡,因此所有人都对此极为重视,稍一失足就会引发不信任危机,就像议会制度中的不信任法案的威力。因此这还是回到了我对社会舆论事件曾经有过的看法:任何事件,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是否是热搜或者是否是爆炸性,只要是被舆论力量或者公众力量所关注,只要是这件事件存在或关于对舆论背后的利益或公众利益的影响,这两者中任意一方就会以及大的力量将其托举、放大。
而对于那个时期的讲座,我认清了历史的一些角落,但我认为,没有集体的力量,个人只能做像巴金一样的懦弱者保全自身,或是像吴洪恩那样悲壮的以生命为代价为了义去舍弃生命。
-
时文反馈:
今天的时文讨论我们讨论了董小姐事件,首先我们讨论了这件事件在国内引起热议的原因,我觉得“4+4”这个策略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协和医院能做出这个方案肯定是有自己的把握的。但是首先协和招生的不透明性使它饱受争议,同时相对较为低的学分要求更将它推上了风口浪尖。董袭莹的学历造假已经实锤,她被撤销证书,无疑也是对协和医院的打脸,可以想象目前人们对协和医院的信任度必然降低了一个层次。
讲座反馈:
这个讲座我觉得让我看到了不同种类的人在那个时代的结局。毋庸置疑,在我们现代人的视角看,那个时代是病态的,可当时真正可以认清事实的人,几乎都遭到了残酷的迫害,我想起了《动物农场》。一个崭新的规则与制度的建立初期或许令人感到新奇和满意,但若其自身存在漏洞与不平等,终究还是会变成灾难。文革时,中国的人民向我展现出了一种令人发指的恐怖,他们疯狂到可以举报自己的母亲,哪怕自己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是母亲被枪毙。所以,当时的清醒者要么死去,要么像林风眠、巴金这样通过委曲求全来保全性命,正如陆洪恩所说:“一个民族发展到死比活着还安定,这个民族无疑已经坠入了灭绝生命的深渊”。 -
文革,以前觉得非常的荒诞,是前人愚昧。现在想想,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规则与人性。上位者制定规则,下位者来执行——每个人都是监管者,也是服从者。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是很难掀起风浪的,尽管无数人赞同这个人的思想,但为了自保,每个人就不约而同地去制裁那个人。唉……现在在网上查有关文革的事,很难从简略中看到了历史原貌。连文革如何结束的也只写的是粉碎了“四人帮”。诚然,上位者的确要掩盖这一历史,防止人民的不信任与恐慌,和异党势力的滋生。但是,把缺少了危机意识和浅显认知的人们放入一个个信息茧房中,历史会不会再重演?以前觉得不可能,但现在觉得这件事发生挺容易的:只需一则空而大的法规,一群武装暴力的执行者,一群无比虔诚的信仰者,再加上奖励与惩罚。牧羊狗只需两三条,却能将一整个羊群管得严严的。
如果发生了,会有人从装睡的人中站起来吗?他的话真的能传出来吗?很难,很难。 -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这次的讲座主要聚焦于那个时代的文艺圈,从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从文化文艺随政治运动而发展的进程之中,放在那样的时代变动之下,我领会到了“文革”的“文”字。
这个“文”字正代表着阶级斗争从全国顶尖的知识分子开始,从文化入手,从文人开始批斗,新中国本应该焕发出新的生机,却在文化思想发展的开端坠地,随即又不断扩大,将整个社会置于灾难之中。
在那样的时代,丧失了多少真善美,谎言和冲突充斥在狭隘的楼阁之中,人人说假话,只求自保。
也难怪巴金在晚年会写下自己的忏悔,会那样坚持建立文革博物馆。思想的囚笼一直存在,居安思危,或者说不断重温,方能走向未来。 -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这是我们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代以上官云珠为代表的一些文人群体的故事,在讲座开始前,我们就对上官云珠在文革时代的表现提出一些疑惑,最令大家感到疑惑的,就是上文云珠表现出的积极上进的状态,真的是相信党吗?是演的吗?我们看到了她的身世,出生于一户落寞的富人家庭,后来因为日本的轰炸而被迫逃难到上海,后来被一个导演看上,进入了演艺圈。而上官云珠这个艺名你也是为了一炮打响自己的名声而取下的,那个时候的上海滩女明星繁花似锦,而人物关系也是异常复杂,艺名变换,甚至有些人我曾经都不知道他们居然认识彼此,我也真实感受到了舆论的力量,原来捧红或者踩扁一个人是这么简单!她的婚姻是不幸的,一开始的丈夫因为不允许他加入演艺圈抛头露面而理念不合。和姚克的婚姻也由于他们对于国家和个人未来的看法不同,姚克抛弃了云珠逃离大陆。她和程述尧虽然夫妻感情不错,一直没有出现隔阂,但也因为程述尧居然不爱惜自己的名声,不能据理力争反而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上官云珠为了自己的人生以及孩子的未来而被迫离婚。原本我认为,解放与所有人都是幸运,人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拥有平等的地位。可是现在不一样,我认为在新中国的生活反而不如在旧社会的生活,先是从一个明星成了末等的四等演员,后来又是开始转变自己演绎风格,从加入昆仑影业主演《乌鸦与麻雀》开始,上官云珠塑造的阔太太形象从荧幕上消失了,反而成为了《南岛风云》上拥有革命情怀的女兵。同时期的其他人也“不好过”,林风眠,曾经的中国美术学院“四大校长”居然被毁掉自己2000多幅画,我也惊叹于中国美术居然在三四十年代就拥有了西方画派的艺术水平,也看到了文革对于艺术的迫害甚至阻止艺术发展,这也是对于人们思想的一种禁锢,而中国交响乐当时的杰出代表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陆洪恩,如此伟大厉害的指挥家,作曲家,只因为“讲真话”批评了样板戏,就成为了十恶不赦的现行反革命分子,文革中第一位被处决的高级人才,不过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民族精神——敢于斗争的人。 -
这次的讲座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一次同学们做出:这没什么问题,这有什么好批判的,此类的判断的时候,后面千奇百怪的指责和批判方式则会让我们大跌眼镜。总而言之,“怀疑一旦产生,罪名已经成立”只要他们想,你就永远有罪证。可想而知当时的人的心情,明明一心一意的为祖国付出,到头来却换得了这样一个结果,无怪乎那是那么多高级知识分子会自尽了。陆洪恩的那篇最后的演讲也让我印象深刻,明明和闻一多先生的最后的演讲一样的标题,一篇被选入课本,一篇却无人问津,以至于我甚至都不知道,文革时期还有如此清醒的人。对于历史的正视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在这一次的时文讨论中,我明白了类似4+4的这种创新制度,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外国,不去考虑这套制度的漏洞和其他因素而导致的差异,那最后也只会演变成一场闹剧。而且更让我在意的是,这个制度有这样大的漏洞,被爆料的原因竟然是一桩桃色新闻,甚至不是一次医疗事故。我不太相信,这么多资历都进行了造假的人,居然可以像模像样工作这么久而不出现一次事故,那是不是也就意味着,现在的人们对于生命安全的关注度并不是特别高? -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在课堂中我了解到文化大革命主要是反对资本阶级。一开始大多数人。都觉得文化大革命是对的,服从文化大革命。在集体思维下,一旦有人公开批评文化大革命是错的,要反抗,就会被立刻打压。国歌的歌词作者田汉死后也被定义为反革命阶级,永久开除党籍。这段历史是值得警醒的。
另外我觉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以古为镜,认识错误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避免再次发生错误。在这次讲座中,谈及文化大革命,不禁让我联想到中国历史上诸多类似的事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本质上,都是对思想的集中控制、对文化的整肃,以巩固政治权力和社会秩序。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生于和平时代,更应该主动去学习历史、去思考、去质疑现实,从而养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进步。时文阅读
在阅读协和医院“董小姐”事件相关的报道后,我感受到再好的制度,如果缺乏监督和公开透明的实施机制,也有可能成为利益寻租的工具。制度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在现实社会中经受住执行与监督的双重考验。国外的医学院的学习需要7年临床经验,国家统一出题,被喻为最难考试。反观国内由医学院自己出题,并且董小姐绕过了制度的规定,仅以一年通过了三年的学习要求,医学院70学分的学习要求有太多的人为操作空间。
医学院的“4+4”项目本意是为了解决中国医学人才的培养结构问题,借鉴国外医学教育体系,提高临床医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实际运行中,却被部分人钻了漏洞,从而引发公众对公平性的质疑。
监督才是最好的验金石。只有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公众的持续质疑与反馈,才能不断修正偏差,回归其本来的公平与正义。否则,再完善的制度、再严密的章程,也可能在执行中变味,甚至演变成新的不平等源头。 -
讲座反馈:
在这次的讲座上,我明白了,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为什么革命的是文化?老师告诉我们,毛主席所说的文艺是为党服务的,从中我理解到,在文化大革命中,文化是一种工具,让高级艺术人士"洗心革面"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嗯,而在老师的讲述中,我还发现文化大革命是一件很古怪的事情,如国歌的编曲者田汉,他本应是,国家的功臣,可却被说成反革命分子,受到了无数不公平的待遇,在文化大革命中,就连帮助贫苦的人民都能被说成反革命,可以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相比,让许许多多的高级知识分子被杀或自杀,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批判资本主义,防止资本主义思想侵蚀文化,可到头来,革命的结果却是文化的停滞,让真实的文化丢失只剩下了假文艺,其本质已早已不在了。
时文反馈:
在这次时文讨论中,我们探讨了近期在舆论媒体引发轰动的协和“4+4”事件。以舆论焦点为切入点,将国内“4+4”医学培养制度与国外的制度进行对比后发现,相较于国外严格的考核制度,国内的“4+4”制度存在执行弹性较大、医师培养出的基础知识不足等问题。并且该制度不够公开透明,容易成为有背景之人钻漏洞的机会,人为因素干预空间过大。这让我意识到,若想让医院在民众心中成为值得信赖、能提供安全保障的地方,在人员选拔方面,需要社会各界与监察人员共同监督,如此才能避免教育功能失效、缓解医疗资源焦虑等问题。不仅是医疗领域,在其他方面,选拔人才时同样需要监督监管,防止家庭势力背景强大的人浑水摸鱼,从而更好地保障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