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一是因为那里民族种类繁多,且地形非常多样,二是我对那里的了解实在很少。云南的常驻民族多达26个,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这种情况的形成其主要原因就是云南奇特的自然条件,老师重点强调了云南的海拔高差,达到了惊人的6600多米,并且涵盖了从海南岛黑龙江的气候环境,这就是为什么云南能孕育出这么多风格迥异的民族了,樊老师给我们看的舞蹈就能很好地反应这一点,经过同学们的演绎,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宝贵的生态环境,实在是值得我们的保护。
庄仁涵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预习问题1:
你对于云南的印象和了解有哪些?至少写出5条你所知道的“云南”(任何方面都可以)。
少数民族多、泼水节、气候湿润、雨林很多、人也很淳朴
预习问题2:
阅读下面提供的行走主题和分主题的题解,结合视频《什么是云南》,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3个有价值的问题。
1.云南既然有这么多种族,那么各民族间是怎样进行交流的?
2.是什么造成了云南南北如此大的气候差异?
3.地形这样复杂,云南的交通如何进行建设?
预习问题3:
将以下发生在云南的著名历史事件的朝代(时期,近代史具体时间)和牵涉到的著名人物查阅写出。
古滇国:前278年——前109年,庄蹻
五尺道:战国,李冰
设立云南县:西汉汉武帝
七擒孟获:三国诸葛亮
南诏国、天宝战争:(南诏国)738年—902年,(天宝战争)750年 至 755年;皮罗阁
大理国:937年—1094年,1096年—1254年,段思平
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革囊渡江)1253年,忽必烈;(设立云南省)1276年元朝
明远征云南:1439年
南明最后皇帝被害:1662 年,朱由榔、吴三桂
中法战争滇越铁路:1883–1885年
护国战争:1915-1916年,袁世凯、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西南联大:1937-1946年,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
中缅边界协议:1960年,厉声教
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1989年,许世友、杨得志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访谈不同于采访,它更关注一个人自我的、主观的讲述而不是回答问题般的应付,这也就要求访谈者需要掌握比较高明的问问题的技巧。这次老师让同学实战演练,前两组同学基本都没问出个所以然,主要原因是访谈者的语气过于强硬,还有问题太过于直接,或有点意义宽泛,无法给出比较明确的回答,而第三组由老师来进行访谈的,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回答者的回答更为具体、主观,访谈的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老师问出的问题与前两组同学的差别就在于他并没有非常直接了当地问出自己要获知的信息本身,而是通过多个问题逐步推进到核心问题,将大的问题分解成多个受访者易于回答的小问题,可以使访谈的效率大大提高。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讲座反馈:
通过这次讲座中同学们的辩论,包括我在学习中的感受,我认识到其实学习文科正在成为一件越来越被动的事情,学校中的文科包括语文、历史、英语、道法,几乎强调的都是死记硬背和套模板,虽然这和文科本身没什么关系,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可是这确实会让文科的学习不那么的有吸引力。此外,当下大学中选择文科专业,可能在未来找工作方面的确会有些困难,但是老师也提到了,目前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或许现在火热的工作和专业,几年后便无人问津,所以,这个国家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因素,我们不能用一种急功近利的眼光来把文理科分个高低贵贱,现在文科的衰退,也不代表着文科本身无意义。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第三次阅读作业
第五章 如今识尽愁滋味、第六章 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思考何为“悲剧”,结合第五第六章,谈谈辛弃疾悲剧在哪里?
辛弃疾的性格似乎与南宋这个生来便懦弱的病态王朝格格不入。他有能力、有魄力,并在自己担任的每个官职上都恪守职责,雷厉风行。但这一切都会被其他人看作是不怀好意,或者是心怀不满,因此他几乎是始终处于一个赋闲、被启用、被弹劾的循环中,甚至在即将实现北伐的前夕,自己还被韩侂胄诽谤而被贬。所以,当韩侂胄节节败退之时,辛弃疾对于任命的拒绝或许也是一种对于自己命运的抗议吧
2、找到辛词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思考这个意象代表了什么,和他的人生阶段有何关联?或者这个意象有无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选做本题任意一个问题)
我找到了“剑”。我觉得这代表了他人生中对于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渴望,如《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中“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问题一、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何看待“文科衰退”的现象。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现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这些有关理科的职业更为流行,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也最高最快,而文科就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并且目前似乎文科的就业并没有什么发展,我觉得主要可能是因为文科是培养一个人素养的,所以可能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并没有那么的重要
问题二、阅读材料三,联系自身,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我觉得这还是要看未来的时代潮流,比如现在如果要我选我肯定会选我更擅长的理科,但如果未来文科有了更还得职业选择,功利层面讲,我的选择可能也会发生改变 -
5月行走作文行走作文
文革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伤疤,一被提起,就变得敏感而刺痛,以至于这段不算遥远的往事正逐渐被遗忘。这次行走前,我对它的印象也仅止步于历史书上那连两页都不到的文字里,学习之后我才真正懂了文革这两个字背后的那层悲惨与绝望。
行走开始前,老师通知我们在张乐平故居集合。我从下出租车后沿着街道一直寻找,过了大约6、7分钟还是没有找到,回头才看见几个穿着绿色运动服的人拐进了一个小巷子里,这才找到集合点。张乐平的创作历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史。一楼的照片可以非常清晰地展现三毛形象的转变。《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在解放前后十分流行,里面的三毛展现的是一个很可怜的旧社会中国儿童形象,可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三毛的形象却突然大变,成了一个阶级斗争战士,这很明显是由政府操控的。这让我看到了当时毛泽东“艺术应为政治服务”思想的体现。
走在街道上,路人们说说笑笑,时不时还有年轻人在街边借景拍照,实在是一片祥和的景象。走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门口,那里有一个很大的厂徽,上面是工农兵的经典搭配。老师提醒我们,中国绝大多数的电影制片厂都采用的是差不多的工农兵形象,我意识到,这也是文革的产物。老师让我们猜猜在文革期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1000员工有多少人被批斗、打倒,最终答案是300多人。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但我已经见怪不怪,或许是因为书中和材料里的那些数据更为残酷。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江青作为曾经上海的一名演员,在文革期间对于自己旧时知道自己身份的人的迫害之残忍,让我们认识到了文革的荒谬。
在上海交响乐团的外墙围栏上,我们发现了陆洪恩的人物介绍。上面提到了“文革”两字,樊老师就称赞已经不错了。樊老师讲,在那个时候,死不悔改是最恐怖的,因为这可能会连累自己所有的亲戚朋友。而陆洪恩竟然在行刑前做出了如此直接、大胆的演讲,足可见文革对一个人的毁灭性。
在聂耳像下,我们展开了讨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国歌的变迁。樊老师小时候的国歌竟然不是我们现在的歌词,而是与毛主席相关的宣传性歌词,这仍然是文革思想的遗存。
现在,文革的影子依然还在,巴金所倡导的文革博物馆却始终没有实现。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时刻谨记历史,才能防止新的悲剧发生。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时文反馈:
今天的时文讨论我们讨论了董小姐事件,首先我们讨论了这件事件在国内引起热议的原因,我觉得“4+4”这个策略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协和医院能做出这个方案肯定是有自己的把握的。但是首先协和招生的不透明性使它饱受争议,同时相对较为低的学分要求更将它推上了风口浪尖。董袭莹的学历造假已经实锤,她被撤销证书,无疑也是对协和医院的打脸,可以想象目前人们对协和医院的信任度必然降低了一个层次。
讲座反馈:
这个讲座我觉得让我看到了不同种类的人在那个时代的结局。毋庸置疑,在我们现代人的视角看,那个时代是病态的,可当时真正可以认清事实的人,几乎都遭到了残酷的迫害,我想起了《动物农场》。一个崭新的规则与制度的建立初期或许令人感到新奇和满意,但若其自身存在漏洞与不平等,终究还是会变成灾难。文革时,中国的人民向我展现出了一种令人发指的恐怖,他们疯狂到可以举报自己的母亲,哪怕自己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是母亲被枪毙。所以,当时的清醒者要么死去,要么像林风眠、巴金这样通过委曲求全来保全性命,正如陆洪恩所说:“一个民族发展到死比活着还安定,这个民族无疑已经坠入了灭绝生命的深渊”。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5月17日时文讨论预习材料
请阅读材料,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你觉得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我认为是董袭莹这个人的背景和轨迹。我不太了解医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人生轨迹,但我总觉得这样时间的缩短是不严谨的,毕竟其他医学生需要花多4年的时间取得同等的成绩,不面会让人怀疑这其中的专业性和公平性。我觉得这样的制度的确存在漏洞,毕竟没人能保证少了4年经验的医生可以取得与正常医生相同的成果
问题二:你觉得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招收真正的“爱医者”,希望学生们在经历四年本科、心智都成熟后再选择学医,将付出比年轻的学医者更多的热情和努力,并培养更多丰富的创造性人才。与美国的4+4相比,协和的笔试题目是自己出的,因此招生的水准是自己把控的,这就给一些人为操作留足了空间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预习问题1:
阅读《上海的红颜遗事》后,你对姚姚的母亲上官云珠,有怎样的印象?你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吗?从下面这封上官云珠在罹患乳腺癌后,给姚姚的信,你从中读出了些什么?
我对她的印象一直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人,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别人都很严格,同时也比较在在意自己的面子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姚姚她虽然有时候非常严格,但大多数时候她们相处得还算融洽。感觉在这封信中上官云珠并没有展现出严格的那一面,而是非常体贴地叮嘱她,并让她注意自己的处事方法。
预习问题2:
阅读《画未了:林风眠传》的节选,林风眠先生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画做这样的处置?文中也提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其他文化人的命运,你怎么看?
为了不给红卫兵留下罪证,连累自己和其他人,而且他自己也说画作没了画家在就行。我觉得在那个时代没有人可以说自己是绝对安全的,比如傅雷,他就很明白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那个年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文化人们都自身难保,导致那段时期文化凋敝
预习问题3:
阅读陆洪恩《最后的演讲》,你觉得他为什么在人生最后时刻,要发表这样一通“演讲”?而巴金的《怀念胡风》(节选)是《随想录》系列的最后一篇,他生前一直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这段脱离正轨的历史。巴金晚年的巴金为何在晚年要写下这样的文字,如何理解他的忏悔和反思?
他也许是想用这篇演讲来唤起中国人的良心与常识,并表明自己的立场之坚决。首先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被文革迫害的那些富有才华的人们的惋惜,再就是对于自己和当时所有犯下大错的人行为的检讨。我认为他也是被迫害的人之一,这毋庸置疑,他所发表的那些批斗路翎的文章也是被逼所发,所以并不能说巴金是一个颠倒黑白的人,那么他就是在检讨和反思当时人们的行为。包括他呼吁建造“文革博物馆”也是一样,他不希望看到文革重演。 -
5月24日(周六下午)行走报名文史书院 庄仁涵 报名本次行走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姜夔是那种只在圈内很有名的诗人,这次讲座前我也有幸听过一次有关他的课,所以对姜夔的感触很深。姜夔一生从未做官,这是很不寻常的,老师提到与他有类似经历的柳永也做过一个小官,可见姜夔的不同寻常。姜夔是悲剧的,明明心中有爱人,却不得不与别人成亲;科举四次,一次没中,好不容易捞到一次进士考试的机会也没把握住。所以看他的词中总免不了一丝丝惆怅与悲凉。同时,”清空“的创作风格也使他的作品即使是描写爱情也不会变得庸俗,他写词,基本不会对对象做很多正面的描写,如《暗香》里的梅花,但他又更加凸显这些事物背后的那种心境上的体验。所以,相较于柳永的词,我还是觉得姜夔的词更加意蕴深厚,其本身所带有的那种悲剧气氛更令人触动。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这次读书小组后我觉得辛弃疾其实真的“不太会做官”,就是做事太急了,导致会带来非常多的额外的蜚语和支出,虽然结局总是成功完成任务,但总会得罪那么几个人,比如飞虎军就是很好的例子,极大的支出必然侵犯到了一些权臣的利益,还有他与王佐的误会,也没有第一时间解除,这些或许都导致当王蔺弹劾他的时候孝帝也保不住他。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第二次阅读作业
第三章 醉里挑灯看剑、第四章 剩山残水无态度
1.继续完成辛弃疾年表,读书小组时带过来;
2.请结合完成的人物年表,选取一个辛弃疾遇到的“职场困难”,说说他是怎么应对该事件的?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不可与上一层帖子同学重复)
职场困难大致定义:职场困难是指在工作中遇到的阻碍或挑战,可能来自任务本身、人际关系、环境或个人因素。这些困难会影响工作效率、情绪或职业发展。常见的职场困难包括:任务压力、沟通问题、职业发展瓶颈、技术或资源不足、心理压力……大家也可以联系日常“小组合作中意见冲突”的案例来回答问题。
我选取他在组建飞虎军时为不惜高昂代价而被弹劾这一事件。辛弃疾似乎对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比较不关心,他更多是直来直去的建设方式,所以会导致得罪非常多的人,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选择与朝廷奏明开销,去除“贪”的嫌疑,并积极与一些正直的官员打好关系,也便于被弹劾时有人替自己说话
3.辛弃疾在被罢官前写下《水调歌头·盟鸥》,第一次罢官后又写下《踏莎行》等,第二次罢官同样留下了不少作品,对比这些带有归隐意味或者归隐中创作的诗词,你认为辛弃疾对“归隐”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罢官前和两次罢官中是否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原因可能是什么?请联系具体诗词句展开说明。
我认为归根结底,期待为国家贡献一份力的,但他也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太多人,或许归隐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一点在他最后一次罢官后发生了改变,成为了一种感慨而非怀才不遇的愤懑,原因大概是因为他已经经历了太多弹劾与困难,正如他的词中所说,“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他已经基本能够将自己激昂的感情藏在心中了。如《水调歌头·盟鸥》中,看似在感叹人间悲欢离合,实则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情。踏莎行中也是一样,借讽刺孔子表达自己的惆怅。第二次被罢官后,《瑞鹧鸪·期思溪上日千回》表达了他的烦闷,但他的意志也没那么坚定了,只是抒怀自己的无聊,这就很明显可以看出辛弃疾对于归隐的态度转变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讲座反馈:中世纪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身处中世纪,因此不可能每一个中世纪人都符合现在人们对中世纪的看法。就像这次讲座中出现的骑士,《罗兰之歌》中的罗兰是一个标准的骑士样板,那么骑士与其他文化中那些以保护和忠诚闻名的人物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们将使命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就如《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中的两位骑士,他们在死前都展现出了强大的信念感与力量
时文讨论反馈:这次老师主要为我们解析了关税的实施方法与影响,讲座后再重新审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其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特朗普这样做会导致美国国内很多很多企业丢失生意,还会让人民的生活成本大大提高,甚至引发中美的对立 -
4月26日 中世纪预习在地图上遇见骑士:中世纪文学讲座
学生作业:
1、提到中世纪,你最先想到的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是什么?
沉重、战争(确实是第一个想到的)
2、请仔细观察所提供的地图,图片见会员群
(细节探索可见The Largest Medieval Map | Mappa Mundi Hereford)
回答:在这幅地图上有你觉得特别奇怪,引起你好奇的地方吗?请至少找出两个,尽量不要和其他的同学重复。
一个是这个地图上标注的东西似乎不是照着真实的位置标的,而是放大了;再有就是右上角那一大片红色有点怪
3、请比较阅读《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中两段描述骑士之死的场景
回答:
1)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你觉得不理解的地方吗?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为什么160里异教徒感觉不好后反而是罗兰身负重伤?感觉有点过于迅速地反转了
2)从描述中,你觉得罗兰骑士和西格弗里骑士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请援引具体的诗句作为支持。
感觉他们在濒死时都显示出一种极强的毅力和力量,比如罗兰在脑浆迸裂时还能杀死一个大食人,西格弗里也险些用盾牌干掉了刺杀自己的哈根
3)在这两段描述中,哪一位骑士之死给你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援引具体的诗句展开分析。
我觉得是后者。西格弗斯在死后身边的人都选择隐瞒真相,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无力,同时他被杀前所身边人展现出的动作也让我感受到当时人心的险恶,可以反映那个时代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复杂 -
[时文讨论]预习:特朗普的“关税大战”问题1、你如何看待特兰普的关税政策?
我觉得也许是因为特朗普预见到了长期贸易逆差的危险性,于是对中国商品实行制裁,或者就是想要打压中国的发展,以便为美国谋取一些利益,因为现在美国的经济似乎也并不好,政府有着巨大的欠款,并且正在不断增加
问题2、阅读材料二、谈谈什么是关税?为什么会有关税?
就是为了防止别的国家的成熟商品挤走本地未成熟企业的生意而收取过路费以提高这些商品的价格的一种手段。为了平衡进口货和自己的货的竞争力
问题3、如果一个国家提高关税,将会带来哪些影响?(请分析对不同主体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如消费者、企业、政府等)
比如美国,提高关税显而易见能为美国政府带来一些收入,弥补一部分贸易逆差,并打压中国商品的销路,或许可以促进美国本土企业的发展?负面影响有美国的消费者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买到便宜的中国商品了,所以或许会造成民众的抗议。同时毕竟美国也有许多公司的生产材料源自中国,这些公司也势必面临一些麻烦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辛弃疾年轻有为,仅五十人就生擒张安国的事迹令人惊叹。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如此之高,流传的作品是宋代词人中最多的。文武双全我觉得是不为过的。同时他也志向坚定,这与辛赞从小给他讲述的思想有关。这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似乎生拉就是一位全能的大宋战士。可惜后来不被重用,无法实现报负,只得四处寻访高官以求推荐,这更添了一种悲凉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人我以前经常混为一谈。但在这两次讲座中我感受到了他们两人的不同。辛弃疾在年轻时的经历让他深知战争并非儿戏,并且他所做的官也比陆游大,更明白其中的艰险,以至于在听到其他人豪气冲天地讨论战争时他会写就一篇“戏作”。因此,我眼中的辛弃疾要比陆游更增一分孤独。他明明写下了美芹十论上奏朝廷,最后什么也没得到,有心上战场杀敌又不得重用只能赋闲隐居,等晚年朝廷终于想起他了,自己却以年老力衰,不能委以重任。陆游一生都没能真正上场杀敌,只能在梦里遇见“铁马冰河”。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第一次阅读作业
阅读章节:第一章 壮岁旌旗拥万夫、第二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1.第一章中辛弃疾早年的哪些经历(受教、求学、从军等)可以称为“传奇”?请尝试概述2件他让你感到“传奇”的事情,并且简述辛弃疾在这些事上体现出什么样的品质?
他毫不手下留情地杀死了意欲投降的旧相识义端和尚,这体现出了他的果断坚决;他用五十人在足有四五万敌军的城中活捉叛徒并成功逃回南宋,这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富有谋略
2.第二章中,面对一直赋闲后方的处境,辛弃疾寻求了哪些人的帮助?他为此做出了怎样的努力?请简述他为了摆脱当时处境做出的一次尝试,并从你的角度对他的这次尝试做出评价并说明原因。(如:我认为他的这次尝试很明智,因为......)
他为了摆脱当时的困境,他不惜写词甚至是以一种阿谀的姿态为赵介庵祝寿,我认为他这次的尝试很明智,因为这可以让一些权臣看到他为国尽忠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