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讲座给了我全新的视角来看云南这个地方。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对于云南的印象实在是不全面的,只看到了云南“有什么”的部分,而没有弄清楚“为什么”的部分。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部分是老师给我们看甘肃马家窑出土的陶器上的图案和现在在云南的民族所跳的舞蹈是非常相像的时候,我对于这一点非常的惊讶,这些人在几千年的迁徙过程中,居然还没有丢掉最开始的文化,有一种时间流转,物是人非,但文化还是一脉相承的踏实感。
叶韦汝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1有很多蘑菇(毒蘑菇尤其多)
2潮湿多雨(主要印象来源于“昆明的雨”那篇课文)
3西南联大
4云南白药
5之前刷到过一个营销号视频,主要是在很激烈的驳斥有人说很多人被电信诈骗骗去缅甸,云南边境的守军需要负责任的观点,当时也没怎么注意,现在想想倒是很值得推敲1云南山地地形偏多,为什么反而最早出现直立人类?
2既然地形如此复杂,显然交通并不便利,为何可以被称之为人类迁徙的走廊?
3明明云南气候比较复杂,为什么人们了解更多的反而是闷热潮湿的那一部分?1公元前278年至109年,庄硚,汉武帝
2公元前279年,庄蹻
3秦朝,李冰
4汉朝,汉武帝
5三国,诸葛亮,孟获
6唐朝,郑买嗣,阁罗凤,鲜于仲通,李宓,何履光
7宋朝元朝,高方,董伽罗,段思平
8宋朝,忽必烈
9明朝,傅友德
10清朝,吴三桂朱由榔
11 19世纪
12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孙中山
13 1938年张柏苓,蒋梦麟
14 1960年厉声教
15 20世纪七十年代,许世友,杨德志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这一次讲座,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师请了几组同学上来模拟在西湖边进行访谈时的场景。虽然在现场,我笑得……有点大声了(台上的同学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你们的上台就已经很棒啦
)但是还是给了我不小的启发。采访我也做过很多次,我向来是不赞成小组同学一群人呼啦啦的围上被采访对象的,觉得显得压迫感太强,但我发现好像采访者会施加给被采访者的压力并不只限于这种形式,对于问题的组织和层层推进也是非常讲究的。我也很希望之后能尝试一下讲座中所说的:从闲聊开始一次访谈,我之前和同学一起出去做采访,每一次开头都是:“您好,我们是xxx中学的学生,现在在做社会实践,可不可以浪费您一两分钟时间做个采访?”这样开头的成功率其实并不高,被采访的人不是很惶恐就是直接拒绝了,这种从闲聊开始的方法比起前面一种就亲切多了,也许成功率会更高。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这一次的读书小组是这本书的最后一次,当老师宣布这本书的阅读已经结束的时候,我郑重其事的合上书本,仿佛是在对这段传奇的人生的一次致敬。我有一个从小信奉到大的理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神的,每个人都不过是普通人,会痛苦、有缺点、不可能无所不能,所以在小学学到辛弃疾的时候,我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究其原因,也许就是因为感到这个人离我太遥远,太接近于“神” 的定义,可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辛弃疾,他是一个爱妻子的丈夫,他是一个戒不了酒的百姓,他是一个勤政为民的官员,他是一个人,一个被当时的时代背景所裹挟,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的人,他值得敬佩,但他绝不是神,因为我在密密麻麻的文字缝隙间看到了,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人间烟火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这次的时文讨论我感触最大的是辩论环节。在最初看到论题的时候,作为一个参加过类似活动,自诩不论在己方看起来多不好说都可以说出点东西的人,看到论题之后,我盯着反方的观点思考良久,硬是没想出来该从哪个角度进行立论,暗自揣测这次辩论大概率是反方被正方碾压的吧,结果发现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反方反而在这次辩论中占据了主动权。只能说我还是缺少类似的锻炼机会吧,如果之后有这样子的活动,我一定要积极尝试。我对于文科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一定的思考,很显然,文科的意义与理科的理论知识不同,更偏向于精神方面,可是如果只是空泛的说一些对成长有帮助,那也始终是在外界评判的角度上,而要探索其真正的意义,我想应该对于每一个人都不太一样。对我而言,也许就是在阅读的时候,一次次利用自己对于文字的感知,潜入书中人物的大脑,体会一段又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也许就是在一次次听到令人震惊悲痛的消息时,利用自己被文科丰富的感受力,与好友一起悲天悯人,也许就是自己差一点被网络和纷繁复杂的社交磨灭了自己对于世界的热忱时,依靠曾经自己利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感悟,一遍遍地回忆起最简单而快乐的美好……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问题一、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何看待“文科衰退”的现象。
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但是却不是一个好现象。国家很显然更愿意发展对于自己的实力更有帮助的理科,而不是看起来没什么意义的文科,自然不会愿意给主修文科的学生,或者以文科出名的大学更多的助力,文科学生的不断减少自然就出现了,自然会出现“文科衰退”的现象。但是,如果没有文科的熏陶,人们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一定会大大降低,就会出现类似材料中一样,质疑在文科方面的研究到底有何意义,完全像是在浪费钱。
问题二、阅读材料三,联系自身,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如果告诉我,文理分科中不管选的是哪三门,都有适合的专业可以选,且就业前景相差不大,我一定会高高兴兴地去选物化史,毕竟这是我六门里最好也比较感兴趣的三门,但是很明显,这只能存在在幻想之中。我和家长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问他们我可不可以这么选,他们说可以,但加了一句:“这不太好选专业啊”我倒是真心希望像材料三中所说 ,AI的发展能让文科变得更加重要,至少能让我选择了自己享受的科目后不会对自己的未来太焦虑。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第三次阅读作业
第五章 如今识尽愁滋味、第六章 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思考何为“悲剧”,结合第五第六章,谈谈辛弃疾悲剧在哪里?
我觉得真正的悲剧是,明明两方都好像没有错,但是他们之间是互相矛盾的,那就必然有一方会被另一方压制,而被压制的那一方就相当悲剧,比如,自己的本性和别人的要求,辛弃疾的悲剧就在于这方面,朝廷对于他的要求是不要威胁到朝廷中央的势力,低调行事,可是他自己的本性就是高调做事,而为了朝廷的利益,他想要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当然这也就违背了“不要威胁到中央势力”这一要求,于是辛弃疾就开始在出仕和隐居之间反复横跳,在死后还被取消了荣誉职位。 - 找到辛词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思考这个意象代表了什么,和他的人生阶段有何关联?或者这个意象有无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选做本题任意一个问题)
我发现了“白鸟”“白鸥”这一意象。这是在辛弃疾隐居的时候经常能看见的鸟类,他的人生阶段经常是在出仕和隐居之间反反覆覆,他在做官的时候也常常怀念之前隐居的时光,所以这一意象应该代表了隐居
- 思考何为“悲剧”,结合第五第六章,谈谈辛弃疾悲剧在哪里?
-
5月行走作文遗忘的原因
—记五月行走
一路微风拂面,伴随着午后的阳光,我很快就来到了集合地点——张乐平故居。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来了这个地方了,在校内作为樊老师提优行走班的成员,我已经到过这里一回。所以我是抱着温习一遍的打算,开始了这一次的行程。刚刚进入一楼的展厅,我却就已经发现了这一次的不一样。我还记得,因为那时候人多,老师是让我们分小组在这里寻找自己认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文物的。那一次,我的注意力被旁边用电子屏展示着的三毛漫画吸引去了,而这次,老师带我们看到了几张在它的对面,毫不起眼的文稿纸。老师提醒我们:“你们看看,这是什么?”我眯着眼睛仔细看,随即惊奇的瞪大了眼睛,“没错,这是张乐平写的,有关三毛在文革时期的漫画的手稿。”张乐平啊,有多少人在文革后选择了沉默?可是你呢,你不但要把那时的黑暗写出来,更要画出来,还要出版。多么有勇气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我上一次没有注意到呢?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吧,总会忽略真正关键的东西。
走走停停,跟随着老师,我来到了上海音乐学院的院墙外。在这里,每一个栅栏上都暗藏着两个对于音乐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人,这样设计的巧思,实在不能不让人惊叹。可是,老师最想见到的人似乎还没有出现,他继续快步地往前走,终于,在一段介绍面前,他停下了,因为被介绍的人的名字,叫陆洪恩。他欣慰的笑了,因为他看到,介绍的最后有这么一句:“在文革时期被迫害,改革开放后昭雪”我们再一次想起了他的那篇最后的演讲,想起了他的迫不得已,想起了他的慷慨激昂。我微微偏过头去,栅栏上本来残缺的头像,随着角度的偏移,重新聚合到一起。陆洪恩英俊的脸正直勾勾地盯着前方,正在凝望着,每一个前来探索的人。就在这时,我的耳麦却突然没了电,一切的话语声都归为寂静,仿佛是我一个人的默哀。既是对他不被人了解,也是对曾经无知的我,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在万般黑暗中还能保持清醒的人。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吧,都没有了解过这段历史,怎么可能抓住关键。
这次的行程很快来到了尾声。我们到达了上官云珠和姚姚最后一起居住地方,同样也是上官云珠跳楼自杀的地方。刚刚坐下没多久,两位老伯伯出现在了我们的身后,紧盯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想要了解我们的来意。我们迅速地回顾了书中写到这一段的内容,孩子对于这些黑暗的内容的不想听,楼下卖菜的人,面对着一筐沾了鲜血与脑浆的青菜,都没有看出任何对于死亡的惋惜,有着的,只有麻木。他把那一筐菜清洗干净,卖给了当天来买菜的人。多么恐怖的氛围,你死了,你是被逼死的,可是没有人在乎,他们只在乎自己还活着,他们只在乎自己还要活下去。还没等我细想,老伯伯的声音让人无法忽视了:“谁知道你们在讲什么……”老师只好马上解散了队伍,我慌忙逃离。后来听说,那个人说:“这可是上官云珠跳楼的地方,是敏感地区,你们快走。”诶,也许很多人和他一样吧,不是不懂,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让别人知道。
结束了,这一次的行走结束了。可是对于文化的传播是不可能就此结束的。我要做什么样的人呢?可以知道却不想知道的?知道却闭口不提只唱赞歌的?还是知道并且发声的?我想我有答案了……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这次的讲座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一次同学们做出:这没什么问题,这有什么好批判的,此类的判断的时候,后面千奇百怪的指责和批判方式则会让我们大跌眼镜。总而言之,“怀疑一旦产生,罪名已经成立”只要他们想,你就永远有罪证。可想而知当时的人的心情,明明一心一意的为祖国付出,到头来却换得了这样一个结果,无怪乎那是那么多高级知识分子会自尽了。陆洪恩的那篇最后的演讲也让我印象深刻,明明和闻一多先生的最后的演讲一样的标题,一篇被选入课本,一篇却无人问津,以至于我甚至都不知道,文革时期还有如此清醒的人。对于历史的正视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在这一次的时文讨论中,我明白了类似4+4的这种创新制度,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外国,不去考虑这套制度的漏洞和其他因素而导致的差异,那最后也只会演变成一场闹剧。而且更让我在意的是,这个制度有这样大的漏洞,被爆料的原因竟然是一桩桃色新闻,甚至不是一次医疗事故。我不太相信,这么多资历都进行了造假的人,居然可以像模像样工作这么久而不出现一次事故,那是不是也就意味着,现在的人们对于生命安全的关注度并不是特别高?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问题一:你觉得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我觉得焦点是,首先,由于董小姐的行为,可以让人感知到她与她现在的地位是明显的一种德不配位,这样的人和那些规规矩矩,专业学医的人对比起来,让人感觉非常不公平,其次,这样的人如果真的开始工作,那么医院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就令人堪忧了。还是有点讽刺的,因为我感觉到4+4制度是希望给予优秀但没有从医资格的人公平的发展机会,却反而让整个事情变得不公平了,甚至还可能影响到很多很多条生命的安全。
问题二:你觉得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我觉得初衷应该是效仿外国的制度,为较为优秀的、想学医却又不符合资格的人提供学医的机会。它的审核制度不够严格,既没有办法对于学生的能力做深度的考察,也没有对于学生的品质和热情进行了解。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预习问题1:阅读《上海的红颜遗事》后,你对姚姚的母亲上官云珠,有怎样的印象?你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吗?从下面这封上官云珠在罹患乳腺癌后,给姚姚的信,你从中读出了些什么?
我觉得她是一个明明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的人;作者在写程述尧与上官云珠的时候,程述尧被诬陷,连奶妈都觉得他是无辜的,这样安慰上官云珠,可是她马上说:“共产党不会冤枉人的。”她是真心爱他的吗?;我感觉上官云珠和现在最普通的父母其实没什么两样,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变得更好,毕竟这个时候,恰恰是姚姚“日后所感到的最好的日子”。而且开头那句“有组织关心、照顾着”有一种好像自己把自己洗脑成功的感觉,或许,有可能是害怕会有人不经意看到成为罪证?
预习问题2:阅读《画未了:林风眠传》的节选,林风眠先生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画做这样的处置?文中也提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其他文化人的命运,你怎么看?
因为如果他不对自己的画做这样的处置,那最后唯一的结果只可能是人和画都没有了,画没了是可以重新画的,但是画家没了,那这些宝贵的艺术品才是真没了。我觉得这实在是一件非常疯狂的事情,心直口快的人被折磨自尽,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却备受尊崇。
预习问题3:阅读陆洪恩《最后的演讲》,你觉得他为什么在人生最后时刻,要发表这样一通“演讲”?而巴金的《怀念胡风》(节选)是《随想录》系列的最后一篇,他生前一直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这段脱离正轨的历史。巴金为何在晚年要写下这样的文字,如何理解他的忏悔和反思?
因为他想要唤醒还有良知的人,正因为他热爱他的国家,所以在他的国家错误的走上歧路的时候,他才要大声地进行反驳和斥责;他之所以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提醒自己,自己也曾经被时代裹挟,曾经扮演了一个令自己如此厌恶的角色,他的忏悔和反思,就好像我们在做错题目时写的错因,在做错事情时写的检讨,他既是在对自己曾经伤害过的人进行检讨,也是在对自己进行检讨,目的也和我们一样,为了不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
5月24日(周六下午)行走报名文史书院叶韦汝及一位家长报名本次行走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这次讲座我感触最深的就有两处,一处是姜夔写自己最爱的人的时候,老师所讲的那种矛盾痛苦与愧疚。他的恩人欣赏他,想要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难道有错吗?自己有着心爱的人,也不可能有错吧。可是他能拒绝吗?他不能。他只能把最深切的情感咽到肚子里,然后笑着感谢自己恩人的大恩大德。所以他所爱的人,才会一次一次地出现在他的梦里,指责他,真是个“薄情郎”。最后有山无山都是愁的对比也让我感触颇深,有山的时候,很忧愁,因为它遮住了我望向故土的目光,没有山的时候,一样很忧愁,因为他让我看到到了,我所不忍看到的满目疮痍的故土。他们都将自己的心境嗔怪于自然,却使得自己对于家国的情感永远流淌于山川之间。
这次读书小组,我们主要探讨了第三第四章的内容,在这部分中,辛弃疾先是经历了仕途的上升期,随后遭遇了第一次罢官。我比较有感触的是有关,对于他隐居时的心态的理解。我更倾向于去相信,辛弃疾在隐居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因为他的诗词显得那么闲适又安逸,而其他同学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辛弃疾事实上并没有真正融入隐居的氛围之中,因为在他所有的诗词里,他基本上都是旁观者。我这一次清清楚楚地感受到,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如果只是说“好”或者“不好”是一件多么片面的事情,现在我更愿意说,这个时候辛弃疾的心境是复杂的,既有一种略微自暴自弃的享受,又并不真正甘心于只是隐居,仍然想为朝廷付出自己的力量,甚至重新登上前线,收复中原。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2.请结合完成的人物年表,选取一个辛弃疾遇到的“职场困难”,说说他是怎么应对该事件的?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不可与上一层帖子同学重复) 职场困难大致定义:职场困难是指在工作中遇到的阻碍或挑战,可能来自任务本身、人际关系、环境或个人因素。这些困难会影响工作效率、情绪或职业发展。常见的职场困难包括:任务压力、沟通问题、职业发展瓶颈、技术或资源不足、心理压力……大家也可以联系日常“小组合作中意见冲突”的案例来回答问题。
辛弃疾遇到一个职场困难是皇帝要求他找出湖南这个地方,经常出现各类盗贼的原因。他先进行了明察暗访,找出了民众经常暴动的根源是官吏残害百姓,百姓被逼的没办法,只好造反。接着,他选择自告奋勇,主动进行查办贪官污吏,虽然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如果是我,我也许就没有辛弃疾那样的勇气,只好在皇帝和官员当中和稀泥,让官员也不要那么过分,皇帝也不要追究的太狠之类的吧
3.辛弃疾在被罢官前写下《水调歌头·盟鸥》,第一次罢官后又写下《踏莎行》等,第二次罢官同样留下了不少作品,对比这些带有归隐意味或者归隐中创作的诗词,你认为辛弃疾对“归隐”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罢官前和两次罢官中是否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原因可能是什么?请联系具体诗词句展开说明。
我觉得辛弃疾对于归隐的态度是:如果可以为国家做一番事业,那么归隐就不那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办法报效国家,那么归隐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从一首菩萨蛮里的“功名浑是错”和我们熟悉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可以看出来。我觉得是有变化的,因为他第一次被罢官的时候他的词还是有很多忧国忧民的悲愤之作,比如夜行黄沙道中,但是第二次被罢官,他也许就清楚自己不可能再做官了,对于那种悲哀也表述的不是很明显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这一次的讲座让我对于中世纪这个时期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我以前总是觉得中世纪的人们动不动就“神呐,神呐”,对于宗教信仰达到了疯狂,才会出现对于所谓“女巫”的大规模屠杀,成为一场女性的灾难,所以我在写预习问题的时候,才会写下“狂热的”和“宗教”两个词。听完讲座之后我觉得,这看似有些黑暗的时期,实际是当时的人们追求光明的过程,只不过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光明,和他们当时所理解的光明并不相同罢了。如果我成为当时的人,做出的选择也许比大部分人都好不到哪里去,甚至可能会比他们所做出来的事情更糟。
这一次的时文讨论让我感受到了这场中美之间的关税大战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一件事,而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会对我们造成影响的。让我惊讶的是,每一次关税的增长,实际上都是本国的消费者在买单。我不知道,当特朗普做下提高关税的决定的时候,他心理是怎么样的,但是我非常清楚,假如我面对着我的长处科目和我的短处科目无法都顾及到的时候,我大概也会选择去发展和提高我的短处科目,这样一看,我倒是更能理解他的行为了。今天在长辈交流的时候,我也听到了些许这件事情对于他们薪酬的影响,还是祈祷这件事情早日结束的为妙。 -
[时文讨论]预习:特朗普的“关税大战”问题1、你如何看待特兰普的关税政策?
我感觉还是挺突然并且没有什么原因和道理的(也可能是因为我不常关注时事新闻才会有这种感觉)
问题2、阅读材料二、谈谈什么是关税?为什么会有关税?
关税就是A国家的商品进入B国家的时候,B国家所收取的费用。如果没有关税,国内还不够成熟的产业,与外国已经相当成熟的相同行业的产业所做出的产品价格就会差不多,从而使国内的产业失去竞争力,而一旦征收了关税,国外那些成熟产业的产品的价格就会更贵,竞争力就会稍微低一些,留给本国产品一些发展的空间。
问题3、如果一个国家提高关税,将会带来哪些影响?(请分析对不同主体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如消费者、企业、政府等)
对于国内的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不好的消息,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无法用更加实惠的价格买到质量更加优异的产品,对于刚刚开始发展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竞争对手就只限于国内而国外就不需要再考虑范围之内,对于那些已经成熟、依赖于国外的大单的企业来说,这也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样会导致他们国外的订单减少,可能会出现一些资金方面的问题 -
4月26日 中世纪预习提到中世纪,你最先想到的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是什么?
我最先会想到狂热的、宗教
2 、在这幅地图上有你觉得特别奇怪,引起你好奇的地方吗?请至少找出两个,尽量不要和其他的同学重复。
图上的伊甸园被画在了世界这个大圆里面,但是基督却画在整个圆的外面,照理来说,伊甸园本来也是与神居住的地方,为什么和基督不是一个待遇呢?
世界上动物这么多,为什么地图中一共只出现四种动物?还有一种是不存在的动物?
3、请比较阅读《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中两段描述骑士之死的场景
回答:
1) 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你觉得不理解的地方吗?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在罗兰之歌的一六八中,为什么要特意强调罗兰是“朝着西班牙方向”走的?
既然要歌颂西格弗里作为骑士的英勇,为什么他的死因却是因为受到他人的算计,而不是像罗兰一样的战死呢?
2) 从描述中,你觉得罗兰骑士和西格弗里骑士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请援引具体的诗句作为支持。
我觉得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在濒死的时候还做了很多事情,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们临死之前的行为也许才是最能表现他们内心世界的。罗兰在将死时候,首先“为将军们向上帝祈祷,又为自己向天使加伯里祷告”然后“他悲伤愤怒,拿刀十次猛砍”,接着“跑到一株松树下面,他俯身倒向青绿的草原,在他身下放好他的号角和剑,向着异教徒的大军转过了脸”,西格弗里则是“还能奋力猛击一番”然后“痛骂那些不忠意的奸人,定下陷害他的诡计”
3) 在这两段描述中,哪一位骑士之死给你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援引具体的诗句展开分析。
罗兰之死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他这样做是因为他要让人明了,查理和他的全军都将称道,高贵的伯爵是在胜利时死掉”罗兰在感受到自己即将死去的时候,仍然保持了作为骑士的高贵尊严,让我感到印象深刻。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这一次读书小组探讨的内容,主要有关辛弃疾的青壮年时期。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同学们没有将思维局限在辛弃疾在军事方面的功绩,比如“以50人伸入敌军占领区,擒获投敌叛国的将领张安国,把他押解回京”,反而聚焦于辛弃疾在文学上的造诣,而我在起先做预习的时候,选取的两件事情却都只是辛弃疾在军事方面的,不得不感叹我和真正优秀的阅读者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不过这正是我加入讲坛的目的,与他人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从而丰富自己的认识,改变自己在思考和阅读上面的缺点,我希望自己可以在下次阅读时更加努力地做到这一点。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这一次的讲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对于辛弃疾和陆游的差异的分析和解读。起先我在做预习的时候,就对着第一个问题苦思冥想了很久,最终写出来的回答也只是摘录了诗句将辛弃疾的心境分析了一通,并没有联系陆游的什么,而经过老师的点拨,我发现,这两个人最本质上的不同,便是他们人生经历的区别。虽然陆游与辛弃疾一样,希望在前线作战,但是他本人却并没有真正的在战场上打仗的经历,辛弃疾则不同,他从小生长于一个尚武世家,是真真正正在战场上战斗过,甚至创造了传奇的人,这些经历也进一步塑造了他身上的豪气,使其比陆游更上一层楼。同时,他也比陆游多了一个“归正人”的身份。因为这个身份,导致他即使有远超常人的军事才能,也始终无法得到重用,甚至遭遇猜忌,造就了他有比陆游更加深切的孤独感。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1.第一章中辛弃疾早年的哪些经历(受教、求学、从军等)可以称为“传奇”?请尝试概述2件他让你感到“传奇”的事情,并且简述辛弃疾在这些事上体现出什么样的品质?
我觉得“义端事件”是他的一件传奇之事。他与一位名叫义端的和尚交好,就推荐他参加天平军,可是之后,这位义端却偷取了起义军的印信投奔金军,起义军首领耿京怀疑是他与义端狼狈为奸,他却没有过多解释,而是追上义端,手刃后交付首领,使首领刮目相看。这件事能表现出辛弃疾一心为国,即使在敌国的土地上出生,也丝毫不敢忘记自己的民族。在敌方占领的区域,以50人对抗大军,还成功地俘虏了背叛起义军的将领张安国的这一件事也不可谓不是传奇。这件事可以体现出他的勇敢聪慧,以及十分讲义气的特点。
2.第二章中,面对一直赋闲后方的处境,辛弃疾寻求了哪些人的帮助?他为此做出了怎样的努力?请简述他为了摆脱当时处境做出的一次尝试,并从你的角度对他的这次尝试做出评价并说明原因。(如:我认为他的这次尝试很明智,因为......)
他寻求过张浚、虞允文、赵彦瑞、叶衡等人的帮助。面对那些主战派的大臣,他就把自己军事思想和对于抗金的想法写成奏章,希望可以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军事才能,面对可以提携他的人和上司的时候,他则主要利用他会写词这一优势,从而讨得对方的欢心,使得自己可以得到升迁。他为了摆脱当时的处境,向主战派的丞相虞允文提出《九议》,我认为他的这次尝试是他当时最好的选择,因为先前的《美芹十论》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而如果被丞相发掘他的才能,向皇帝陈述明白,就可以使他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