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金枝玉叶》行走作文
在“上海三部曲”的总序之中,陈丹燕提到她对于城市独特的见解。她说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城市有着自己的性格,命运,脾气......在陈丹燕的笔下,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上海这个人物的形象细节。
我想,城市和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之间的联系是相互的,双向的。而我从黛西的身上体会到了这一点。读书的过程中,我总能从陈丹燕细致的描写之中看出上海从前的模样,也总能体会到一种温柔的风韵,一种自持的骄傲,一种端庄的优雅。读到深处,总不能分辨这到底是上海的性格还是黛西的性格。或许江淮准静止锋的一场梅雨,梧桐叶中游走的细风,蛋糕店门缝处溜出来的芳香,都被时间和历史浸泡过,人和城市融为一体,早已带上混合的气味,携带着令人感动的讯息。
走在长宁区的街道上,在中西女塾(现市三女中)的对面,还能看见一幢幢在浦东少见的西式的院落,那里承载着曾经旧上海的记忆。从中西女塾的铁门向里望去,现代化的校园里早已看不见过去的影子,只有大门口挂着的一块牌子证明着这里有深远的历史。但假如我从没看过《上海的金枝玉叶》,也从来不认识任何一位中西女塾毕业的学生,单单从这块牌子面前路过,我真的可以想象到这里曾经出入着多少旧上海的淑女和名媛?我难道可以从“中西”这两个字中读出多少女子在这里初遇西方文明中的人类美德,多少女子在自己的少女时代从这里学到了公正,发现了美?我站在校园外,想象着这里的过去。或许就是从这样中西结合的教育中,一幢幢西式的院落里,孕育了一些上海人独有的特质。以至于我后来读到“上海的年轻人喜欢说几句时髦的英文”的内容时,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自己的一位朋友。他说话时也喜欢夹带几个英文单词,但相比于当今网络短视频中对于上海人的夸张演绎,我这位朋友的说话方式不仅自然,也确实可以看得出他身上属于上海人的特质。那开口的腔调,行事中带着的一点小骄傲,这是我一个外乡人所没有的,或许这就是沉淀在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人血液之中的性格基因?我还能从这位朋友身上读出一些2000年初上海的记忆,所以我无法确定他这种特质是否从黛西所处的那一段历史中来。但我想,这些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独家的记忆总会从各个方面,从任何时期穿越而来,汇聚在上海人的身上,塑造着城市的生命。
再走到利西路上的大房子,将书上的照片和眼前的景象相对比,如今这大房子坐落在后来建成的小区中,在门口依然挂着牌子,上面写着“列入长宁区文物保护点”。曾经的郭氏住宅,现在的房主人知道曾经的一段过往吗?可惜当时主人并不在家。
走在路上,我们经过了一家面包房。
有一次陈丹燕去找黛西,聊到了自己从美国带回来的玉米蛋糕粉白白浪费的事情,黛西说可以只用一只铝锅,用水蒸,做出好吃的蛋糕。而黛西正是用这样的方法,在被扫地出门之后,在贫民窟的煤球炉子上做出许多个彼得堡风味的蛋糕。
生活质量的急转直下没有改变黛西自己的生活习惯,她总是勇敢的坚持着令自己骄傲的生活方式。不苟且,不随便。这也是上海的骄傲吧,上海有自己的坚持。
她本就是公主,是大家闺秀。盛时衰时,她自始至终都是公主。公主是不甘败落的。
后来走到黛西最后住的房子,也是如此,并没有遇到什么人。但是我们遇到了很多花。但是房子旁边开的并不是书中描写的白色桃花,而是粉红色的叶子花。只要是花,黛西都会喜欢的吧。就像黛西自己一样,拥有花的芬芳。也像上海的街道一样,到处飘散着甜蜜的香气。
官乐欣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金枝玉叶》
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修订版《上海的金枝玉叶》的背后,印了三条不同的书评。我注意到其中两条都聚焦于黛西在艰难生活中的勇气和自尊。有一条并未强调黛西经历的那一段艰难时刻,而是赞美了黛西的美。
我很喜欢黛西的“美”,上海的“美”,用审视的美来看待一个人,一座城市的一生。
我想黛西也是如此吧。
黛西喜欢花,也会因为花的美丽而动心吧。在她老年时,在秋天的黄昏,她喜欢享受飘来的风,因为她能闻到空气里的桂花香,那样甜蜜的香气。
就像她自己也不喜欢在回忆录里提及曾经那一段痛苦的回忆。的确,对每个受到过伤害的人来说,每一次回忆和提及都是二次创伤。但是黛西不提及她的痛苦是因为对痛苦的畏惧吗?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其实她的天空,又高又蓝,云淡风轻。黛西的不提及是因为她真的不在意吧。是那种客观角度上无论如何都无法忽略的痛苦。是主观态度上轻轻一笑,带着一点感慨的思绪。我认为,黛西是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应该在痛苦的衬托之下而夺目,不用强调痛苦,本身也美。
当然,黛西那些超出人们想象的生活经历也很重要。就像黛西老年重逢乔治时,面对这个为自己带来巨大灾难的小弟弟,她并没有说出那段过往。黛西说,乔治一直都是天真的人,一生中从没经历过复杂的岁月。我猜,黛西会因为这个有一丝丝失落吧。可正是这一段复杂的岁月让黛西成为了黛西。我很喜欢陈丹燕那个胡桃的比喻。听到胡桃清脆的碎裂声,才闻到里面淡黄色果仁的芳香。完完整整的胡桃,也有一股清香。但破裂之后的香味更浓烈。这种浓烈的香气不是因为胡桃破碎而叫人怜悯得来的,而是破碎给了胡桃散发的机会。并不赞美痛苦,而是复杂的岁月成就了黛西。就像黛西自己也说,没有这样的一段经历,她都不知道自己这么坚强。
复杂的岁月带来痛苦的经历,痛苦的经历帮助散发更浓烈的香气。而这一整个过程,在某种角度来说,可以称之为一种美丽。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在写这一篇作文的时候,我听到了一首歌。在上个学期的时候,我和一个曾经很要好的朋友断了联结,这一度让我很痛苦。在我经历痛苦的那一段时间,我总是听这一首歌。曾经,这一首歌见证的是我的痛苦。现在,当我再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再回想那一段时间的痛苦,我也觉得自己内心的这一小片天空又高又蓝,云淡风轻。在这首歌的和弦之下,那一段充斥着眼泪和失眠的回忆也变得美丽动人起来了。
我很难说这种美丽到底源自于内心的哪一种力量。有一点对于痛苦的感慨,对于走出痛苦的庆幸,经历过痛苦的感激......那是一种对自己的,纯粹的感动。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上海的金枝玉叶》行走作文
在“上海三部曲”的总序之中,陈丹燕提到她对于城市独特的见解。她说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城市有着自己的性格,命运,脾气......在陈丹燕的笔下,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上海这个人物的形象细节。
我想,城市和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之间的联系是相互的,双向的。而我从黛西的身上体会到了这一点。读书的过程中,我总能从陈丹燕细致的描写之中看出上海从前的模样,也总能体会到一种温柔的风韵,一种自持的骄傲,一种端庄的优雅。读到深处,总不能分辨这到底是上海的性格还是黛西的性格。或许江淮准静止锋的一场梅雨,梧桐叶中游走的细风,蛋糕店门缝处溜出来的芳香,都被时间和历史浸泡过,人和城市融为一体,早已带上混合的气味,携带着令人感动的讯息。
走在长宁区的街道上,在中西女塾(现市三女中)的对面,还能看见一幢幢在浦东少见的西式的院落,那里承载着曾经旧上海的记忆。从中西女塾的铁门向里望去,现代化的校园里早已看不见过去的影子,只有大门口挂着的一块牌子证明着这里有深远的历史。但假如我从没看过《上海的金枝玉叶》,也从来不认识任何一位中西女塾毕业的学生,单单从这块牌子面前路过,我真的可以想象到这里曾经出入着多少旧上海的淑女和名媛?我难道可以从“中西”这两个字中读出多少女子在这里初遇西方文明中的人类美德,多少女子在自己的少女时代从这里学到了公正,发现了美?我站在校园外,想象着这里的过去。或许就是从这样中西结合的教育中,一幢幢西式的院落里,孕育了一些上海人独有的特质。以至于我后来读到“上海的年轻人喜欢说几句时髦的英文”的内容时,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自己的一位朋友。他说话时也喜欢夹带几个英文单词,但相比于当今网络短视频中对于上海人的夸张演绎,我这位朋友的说话方式不仅自然,也确实可以看得出他身上属于上海人的特质。那开口的腔调,行事中带着的一点小骄傲,这是我一个外乡人所没有的,或许这就是沉淀在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人血液之中的性格基因?我还能从这位朋友身上读出一些2000年初上海的记忆,所以我无法确定他这种特质是否从黛西所处的那一段历史中来。但我想,这些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独家的记忆总会从各个方面,从任何时期穿越而来,汇聚在上海人的身上,塑造着城市的生命。
再走到利西路上的大房子,将书上的照片和眼前的景象相对比,如今这大房子坐落在后来建成的小区中,在门口依然挂着牌子,上面写着“列入长宁区文物保护点”。曾经的郭氏住宅,现在的房主人知道曾经的一段过往吗?可惜当时主人并不在家。
走在路上,我们经过了一家面包房。
有一次陈丹燕去找黛西,聊到了自己从美国带回来的玉米蛋糕粉白白浪费的事情,黛西说可以只用一只铝锅,用水蒸,做出好吃的蛋糕。而黛西正是用这样的方法,在被扫地出门之后,在贫民窟的煤球炉子上做出许多个彼得堡风味的蛋糕。
生活质量的急转直下没有改变黛西自己的生活习惯,她总是勇敢的坚持着令自己骄傲的生活方式。不苟且,不随便。这也是上海的骄傲吧,上海有自己的坚持。
她本就是公主,是大家闺秀。盛时衰时,她自始至终都是公主。公主是不甘败落的。
后来走到黛西最后住的房子,也是如此,并没有遇到什么人。但是我们遇到了很多花。但是房子旁边开的并不是书中描写的白色桃花,而是粉红色的叶子花。只要是花,黛西都会喜欢的吧。就像黛西自己一样,拥有花的芬芳。也像上海的街道一样,到处飘散着甜蜜的香气。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1.云南昆明以鲜花闻名,上海市政府还和昆明市政府合作,将昆明的鲜花卖到上海来
2.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非常多
3.因为云南水系复杂,河湖众多,地形也十分丰富,成为了地理试卷上常考的题目
4.在短视频平台上经常能够刷到关于在云南采摘菌子的视频
5.曾经在一本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旅行指南当中看到了许多云南的景观。比如三江并流1.为什么云南这个地方地形这么复杂,却仍然有许多人都从内陆迁到边疆地区
2.因为云南地形十分丰富,所以云南的旅游业发展的很好。那么对于云南而言,除了旅游业之外,还有什么比较可靠的经济来源支撑?
3.同时云南的旅游业在某种程度上也达到了一些与全国各地旅游业相似的瓶颈。就是在于同质化和消费化,那么云南该如何改变?1. 古滇国:
朝代:战国至西汉时期 。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古滇国存在于云南滇池附近。
人物:滇王尝羌 。汉武帝时,滇王尝羌降汉,汉朝廷赐“滇王之印”。
2. 庄蹻入滇:
朝代:战国
著名人物:庄蹻 。他是楚国将领,入滇后,因归路被秦军切断,于是在滇池地区称王,建立滇国。
3. 五尺道:
朝代:秦朝
著名人物:秦始皇下令修筑五尺道
4. 设立云南县:
朝代:西汉
著名人物:汉武帝
5. 七擒孟获:
朝代:三国蜀汉时期- 著名人物:诸葛亮、孟获
6. 南诏国、天宝战争:
朝代:唐朝
著名人物:皮逻阁、阁罗凤
7. 大理国:
朝代:五代十国至南宋末年
著名人物:段思平
8. 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
朝代:元朝
著名人物:忽必烈
9. 明远征云南:
朝代:明朝 。
著名人物:傅友德、蓝玉、沐英
10. 南明最后皇帝被害:
朝代:明朝末年
著名人物:朱由榔、吴三桂
11. 中法战争滇越铁路:
朝代:清朝末年
著名人物:李鸿章
12. 护国战争:
时间:1915 - 1916 年
著名人物:蔡锷、唐继尧、李烈钧
13. 西南联大:
时间:1937 - 1946 年
著名人物: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
14. 中缅边界协议:
时间:1960 年
著名人物:周恩来
15. 对越自卫反击战:
时间:1979 年
著名人物:许世友、杨得志
- 著名人物:诸葛亮、孟获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昨天的讲座讲了我不甚了解的社会学。虽然我们只是了解了社会学研究之中的——访谈的方法,但还是对我很有启发。
老师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开始讲起。告诉我们在不同人的视野中,大家都存在着认知局限,那么该如何打破这种认知局限,如何相对正确的去认识世界?就需要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
而在世界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当中,除了自然科学天文学等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科学之外,社会学也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式。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主要通过访谈这种形式进行定性的分析。这样的优势就在于我们可以获得他人主观条件下对于事情的观点和判断,不仅仅是通过冷冰冰的数字,通过采访等方式去记录信息。而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和回答去追问被访人对于这种看法的道理。
而这样的换位思考,就是通过他人的眼睛去看待世界获得对他人行为的同感解释。
同时我们通过访谈的方式去进行社会学研究,可以看到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群体。从而完成双方相互成全的关系,培养我们爱的意识、锻炼爱的能力。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这一次辩论的形式让我感到很新奇,大家在辩论之中讨论“文科是否有用”这一个话题。其实这个辩题本身就带有了功利主义的色彩,当我们在谈论文科是否有用的时候,就把文科自动归类为了一种带有工具性质的学科,而忽略了文科学习本质上为人类内心世界所带来的精神滋养。
这就让我想到了真正划分文理科的标准是什么?
我尝试问了一下ai,他给出的关于文理科的划分标准,是文科更注重人文素养和技艺的理解,理科更注重于思维逻辑和定量分析。
大家开始关注文科是否有用,这个话题其实就是因为理科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了主导的优势,从而大家在生存方面或许就对文科没有那么大的需求了。
对待这样的现状,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因为这就是时代的一种潮流以及政府给出的一些趋势。很多情况下教育部门的风向和标准都是跟着政府而来的。而政府关于这些教育政策的制定,就是根据国际形势而来的,只能说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型社会当中,很多情况下都没有办法去改变整个时代的潮流,但是我们需要在时代潮流之中意识到或者说是认识到我们所学的东西的价值。坚持自己内心所认定的价值趋向标准,这才是判断一个学科有没有用的最底层逻辑。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这次的讲座主要聚焦于那个时代的文艺圈,从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从文化文艺随政治运动而发展的进程之中,放在那样的时代变动之下,我领会到了“文革”的“文”字。
这个“文”字正代表着阶级斗争从全国顶尖的知识分子开始,从文化入手,从文人开始批斗,新中国本应该焕发出新的生机,却在文化思想发展的开端坠地,随即又不断扩大,将整个社会置于灾难之中。
在那样的时代,丧失了多少真善美,谎言和冲突充斥在狭隘的楼阁之中,人人说假话,只求自保。
也难怪巴金在晚年会写下自己的忏悔,会那样坚持建立文革博物馆。思想的囚笼一直存在,居安思危,或者说不断重温,方能走向未来。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上官云珠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落之后,她十分积极的想要投入红色运动之中,希望改变自己属于资产阶级的身份,想要让自己在政治生活中有所立足之地。通过他写给姚姚的这一封信,我也能看到她也渴望姚姚能够像自己一样投身红色运动之中,想要自己的女儿也能够有所立足,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我其实最无法理解的就是上官云珠和姚姚这对母女俩之间的感情。
2.
林风眠先生将自己的话通过各种方式想要将它毁掉或者保存下来。其实就是为了自保,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和自己身边人的生命安全,不希望大家在这场风波之中受到迫害。同时代背景下的其他文化人也因为自己曾经的一些作品或者自己的一些人际关系而都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他们本来已经投入自己所在领域的文化知识学习当中也回到祖国想要传播这种先进的文化,却因为政治上的种种原因而受到迫害,不仅阻止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社会退步的悲剧。
3.
陆洪恩在生命的最后也要发表这样一通演讲,就是想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因为他已经站在生命的尽头,他有十足的勇气和底气去坚定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坚定自己的立场,想要通过自己这样掷地有声的呼吁去挽救其他有思想的人们。
巴金在自己的晚年写下了这样一份自己的忏悔和反思,就是想要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它深受其中的影响,在这场风波当中,为了自保,没有人可以从容的坚定的说最正确的话。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说真话真的十分不容易,所以他也非常渴望建立文革博物馆,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这段脱离正轨的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才能走向未来。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一)董小姐事件引发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协和4+4选拔机制的公平公正性,和类似于董小姐这样的医生把病人的安危置于何地。
协和4+4相对于医学博士生的正常学制5+3+4,这让那些一步步脚踏实地,日夜守着病人,守着实验室的专业医学生如何坚定努力的意义。
(二)
协和4+4的初衷就在于吸纳有理科,工科乃至人文艺术学基础的人才,培养大医学人才建设新型医科。探索跨学科融通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而这种培养制度出现了问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这种制度的招生自主权完全掌握在协和医学院自己的手中,笔试命题并不公开。难免会有人利用职权违规操作,不能保证公正公平的录取标准。
所以从选拔的人才方面就已经出现了问题,更不要提后续培养制度之下是否能够全过程保证质量。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姚姚见证了身边许多人的离开,见证了许多人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像是她的妈妈一样,有的则像是燕凯一样,他们都选择用不同的方式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时自杀的人实在是太多,大家都没办法去仔细思考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放弃了生,却选择了死。
姚姚见证了两位自己十分珍重的人离开,而她必须要独自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她没有选择放弃生命,她选择继续活下去,这何尝不是一种挑战未来的勇气呢?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这次的讲座中主要讲了姜夔的几首词,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我记得在预习作业中,我其实并没有理解姜葵的爱情词到底写了什么。我确实觉得他的爱情词写的非常的狭隘,因为他只聚焦了一个人的视角,并没有涉及到两个人之间的交互,但是老师强调,正是姜夔这种在爱情当中这种不明显不说出来的那种感觉才让他的那份真挚的情感显得更加动人。
特别是看到老师在合肥淝水旁边朗读了那一首词,顿时就觉得人间中真挚的情感本应如此,此时也才真正懂得了那一句“两处沉吟各自知。”
让我觉得更妙的是踏莎行当中,姜夔将他对于合肥姐妹的思念寄托在江水之中,让江水沿着它该流去的方向让思念去送达。
正是这种不明显出来的爱情,才让这几首词十分动人。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1.在这个阶段,姚姚和上官云珠在表面工作上算是彻底的分崩离析了,姚姚为了自己的前途,主动站出来去反对她的母亲。但是两人还产生着微弱的联系。虽然姚姚几乎再不回到那个家中,但是姚姚也成为了这个家中的支柱。
上官云珠在死前最后一次找姚姚谈话,应该是想要跟她的女儿交代一些什么,希望自己的女儿在自己死后依然能够有立身之地。我想上官云珠并不希望通过一次谈话就能够彻底化解母女俩之间的隔阂,但是这是她生命中最后一次尝试。
2.其实姚姚的内心早已经预料到了上官云珠会自杀,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与自己母亲一样社会地位的人都先后自杀了,她也知道自己的母亲状况并不好,身体也并不好。但是上官云珠的自杀对瑶瑶来说也产生了一定的打击,因为她作为女儿,再也没有办法能够和自己的母亲产生联结,也没有办法去弥补曾经。
而燕凯作为姚姚的男朋友曾经有过非常美好的时光,在姚姚的眼中,燕凯是一个阳光且积极向上的男人,几乎成为了他的整个世界,是她的精神支柱,两个人携手并肩一起走过苦难的时光,可以算是那段黑暗的时间中非常阳光的一部分。所以燕凯的自杀是让姚姚非常悲痛的,几乎让她的整个生活一下子暗淡下来。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关于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我学习了解的并不多,可能是因为这段历史本身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之中,并没有那么的突出和闪耀,但是同时也有一部分原因正是由于中世纪时间之长,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的文明进步事件并不够多,以至于让我们忽略了中世纪那一段历史。
看到同学的反馈中有提到中世纪的历史是五彩斑斓的黑。这一个说法非常有意思,五彩斑斓的黑总体上是黑色的,是因为中世纪有许许多多我们对于历史的刻板印象。比如黑暗的宗教统治和分明的阶级分化。但是对于五彩斑斓,我确实无法从一件件事实当中去品味这一份色彩。在讲到时政问题中,最近十分热门的关税话题。我也从各大网络平台上看到了许多讲时政的博主发出来的视频。虽然这些时政博主经常会用一些戏谑的说法将整个事件变得幽默化,但是我总是觉得当即美国政府有这样的所作所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在的。这种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的冲突,实在让我无法理解美国当局政府。但是又由于自身知识面有限,无法从一个专业的角度,从一个经济学的角度去评判这一举措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只能说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我国针对美国当局做出的行为而采取的新的举措,以此来学习到一个大国该如何面对动乱的世界。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在读完了辛弃疾传之后再学习辛弃疾的诗词,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辛弃疾的作品和他本人人生经历之间的联系。刚好最近在学校年级语文组的组织下做了一份关于陆游的诗歌鉴赏的学习报告。这就有利于我将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进行比较。
其实一开始我总是将陆游和辛弃疾放在一起,认为他俩是非常相似的。但是通过辛弃疾和陆游两位诗人作品的比较,我发现了两位诗人虽然都生活在历史背景相似的环境之下,也有着非常相似的生活经历,但是两个人还是有一些不同的。
读到陆游,我总是有一种沉重的思绪和思考,而读到辛弃疾我则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豪气豪迈。这种豪气豪迈不是说陆游就没有这样雄壮的志气而是辛弃疾相比陆游从内心当中自然而然的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仿佛是他天赋带来的那一种英姿飒爽。可能由于辛弃疾本来就是从小习武。长大之后也有切身的上战场的经验,这就让他自己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从而在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能够显现出一种在沙场上征战四方的英姿。 -
3月行走作文和项目提交刚好在学校组织下参观了周公馆,颇有感触,想到这也是一次行走的经历,所以特别注意运用了在讲坛学习到的行走的方法,在这次短暂的行走之旅中加以运用。
首先我关注到周公馆中没有过多的历史展品,也没有大段的文字叙述。他主要通过家具等物品的还原和陈列,营造出当时周公馆还在使用中的状态。我们就可以通过周公馆中真实的家具布置等环境条件来推断当时工作环境。例如各个房间的空间大小并不是很大,床铺也非常简陋,每个办公室都有一个标配的皮箱子,装自己的私人物品以及办公文件。还有整栋房子,它内部结构设置的为工作人员提供食物的小门和装置都值得让我们去推测当时工作环境的紧张。
除了这座房子的内部结构,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这个房子的地理位置。它坐落于一系列的小洋房之间。以当时的地价来说,并不便宜。中国共产党征用这个房子作为一个办事点的时候,也并不是通过官方渠道去获得了这座房子的使用权,而是在各种艰难险阻之下,被迫用了私人的钱才去租下这所房子。这也足见当时各派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的封锁和压迫。
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讲解员为我们着重讲解了这座小洋房2楼窗台上的一个小阳台。据说当时这个小阳台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对面街上的情况,因此在这里设置了秘密的信息传输点,假如在这里放置花盆,就代表安全可以回来,假如没有放置花盆,就代表情况比较危险。
虽然周公馆当时设置为中国共产党一个公开的发源地但这里的情况还是十分严峻的,因此在这里被征用不久之后,在这里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员也被迫撤离。在大致参观完整个屋子之后,我们来到了这个小洋房的花园里,当时有许许多多各个年龄段的人来到这里参观,其中不仅包括我们这样的学生,也包括许多老人。我和同学们对他们进行了小小的采访,主要就是询问他们来到周公馆的目的以及是否是为了一些关于节假日的特殊目的而来到这里。
而我们得到的回答普遍都是:这里的老年人经常来到周公馆参观,他们表示这里的花园十分漂亮,所以来打卡拍照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刚好又逢上特殊节日,更要来这里。 -
3月30日绍兴与陆游行走 预习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李白的这句诗前句写越王勾践,后一句以“义士”冠名,说明李白认为勾践卧薪尝胆建立霸业的经历是“义”的,是英雄之举。
决策平吴霸业成
这一句直接写勾践是完成霸业,更加关注勾践的事业成就,没有类似于李白的态度评价。
《飞翼楼记》中一句“蔚然成中华民族之魂”高度评价了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又重振旗鼓的精神,认为这种隐忍是中华民族之魂。沈园
那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作为沈园一系列诗中非常有名的一句,可以通过在伤心桥的周围构建陆游常在诗中提及的意象,例如柳树和枫树,这样的树木落叶在四季之中变化无穷,更能体现爱情随时间万般变化的飘零之感。以此来表现一种爱情悲剧。 -
3月22日 南宋理学讲座 & 读书小组我对于程朱理学的了解一直只是停留在这个名词的概念上,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其中的内涵,甚至连它的基本内容都不曾听说过。看到其他同学的反馈中提到这是教育的疏忽,我也有点认同,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语文学习之中,很少提到程朱理学,最多是在学习朱熹的时候提一嘴,从此也没了下文。
我对于程朱理学的一部分了解就是“格物致知”的概念,通过对外物自然的观察和了解,学习内在的逻辑和道理,联系前几次讲座的宋诗,也不难看出宋朝诗人真的很擅长用理说理了。但是其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也相较落后了。
不去真正了解的话,我们对于程朱理学的刻板印象永远无法解除,甚至无法形成一种印象,因为知之甚少。对于这样一种哲学体系,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更应该多多了解才是。 -
3月15日 绍兴和陆游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这一次的讲座给了我耳目一新的体验和思考。在讲座一开始提出的那几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实在有趣。
贺知章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究竟有没有人关心过他的老家到底是哪里呢?
在上古时期出现了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诺亚方舟等神话传说,这是不是说明那个时候真的出现了一场大洪水呢?
由这几个有趣的问题开场,让我对于行走的独特方式十分感兴趣。
通过对于鉴湖和剡溪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我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发展对于地方文化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而且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发展,再去阅读当时诗人们写的诗句会有不一样的心得体会。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当中,有一句“一夜飞度镜湖月”。这样的速度到底快不快呢?只有看到了当时鉴湖的地理全貌,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通过这几个有趣又新奇的问题,我第一次领会到了人为行走当中对于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突破给人多么大的启发。 -
3月15日 绍兴与陆游行前讲座预习1
陆游晚年再回到沈园的时候,他写的这几首诗当中都不难。看出他对于年轻时候和唐琬的感情是非常怀念的。他来到沈园,写下“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的流水和小桥都能给他带来无限的回忆,都能让他再想起曾经和唐琬如此美好的感情,从而引发了自己的哀思和悲伤。
这一句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禅龛一炷香。更加抒发了陆游面对年华老去时间易逝感到的一种怅望。
2
陆游在稽山行中提到了越王勾践的典故。这里曾经是越国所在的地方。在陆游的笔下。这里杨梅熟,采摘日夜忙,不数荔枝筐。这里的农业发展以及这里湖水众多水系发达的地理特征都带来了一种江南水乡,但又有一些田园风光的感觉。陆游也经常提到这里的天气,浙江地区降水也比较丰富,加上水系发达,就更容易给人一种温柔细腻的感觉。陆游在此生活,这种环境也带给了他一种内心的力量。
3
其实我不太能够理解,为什么浙江省能够成为一种工业上也有些发达,经济上也显得比较尖端的地区。这里丘陵众多,我认为更适合做一些类似于农业的产业,因此我觉得在这个地区将越人精神概括为隐忍是有些不妥的。越人精神不能因为有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被概括为一种隐忍。我觉得越人精神是有一些市井气在的。 -
3月15日时文讨论: 如何看待AI“一本正经胡说八道”1
我曾经一次用deep seek搜索一篇课内文言文和一篇课外文言文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时候,我发现deep seek其实不能够正确的给出我想要的信息。 deepseek将另外一篇其他作者写的同名的古文发送给了我。但是当我给他解释让他明白我说的是另外一篇古文的时候,他依然重复回答了。之前他搜索出来这篇古文,并且用一种非常可笑的方式来修正自己的回答。他仍然用了原来那篇古文的内容,但是却将这篇古文的作者擅自修改了。
2
我比较想要了解ai幻觉在技术方面有没有突破的可能。当我们需要ai的便利,但同时又担心他给予的信息是否准确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