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李逵负荆中的主人公也就是李逵,在这个剧中,他以一个敢爱敢恨直率而又鲁莽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核心冲突也就是他听闻宋江以及另一个梁山好汉去打家劫舍,他听完这件事后便直接上梁山去质问宋江,他并没有盲目的去信任一个人,而是去确认他所听到的一切话都是否是真的
2.这两个喜剧的喜不一样,一个喜剧是两家人重新相逢的喜,并且还成为了亲家,第2个喜则是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李逵并没有因此而死去,反而是通过负荆请罪,巧妙化解了这次危机,与宋江和好,第1个喜剧强调了它的环境。第2个喜剧强调了人物的性格。这两部喜剧都强调了对于正义和秩序的追求,第1个喜剧可能更受市井老百姓的喜爱,第2个喜剧可能受到那些江湖义士侠客的喜爱
茹轶哲0206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我认为他的投诉不合理。首先,这是人们普遍认识的一个形象,其次,根据后续对他的调查来说,他有推荐尼古丁袋的嫌疑,同时大人点烟并不是小孩点烟,并不会对小孩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使青少年对鲁迅的形象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我觉得这一次的争议点在于是否应该改变鲁迅抽烟的形象,其中这篇材料举了几个例子,进行了类比,也突出了烟对于鲁迅形象的重要性。其次还有一个争议点在于如何解决吸烟的问题,而不是去怪一个人误导青少年。同时还有一个争议点在于孙女士她的账号中有宣传尼古丁袋的信息,也就引发了他到底是想要推广尼古丁袋还是呼吁戒烟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这一次的开学教育,着重点是围绕规则来展开,当违反规则该怎么办?规则是否应该存在?这也是我以前的一个问题,没有规则的世界会怎么样?这里老是举了一个例子,两个小孩一个小孩对着沙宝离开另一个小孩来了一脚把他踹翻了,后来这两个小孩起了争执,就要制定一条规则,或许这也是规则的由来,规则并不完全是束缚人类的,而是人类自发去想要拥有的这些规则,由此也就引到了我们对于书籍的讨论,《总统是靠不住的》中,美国的政治体系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要有这些规则?制度防范权力作恶,这是他们体系的初衷,美国所有的重要会议都有记录在案,这也方便随时查证,在三权分立的同时,还有第四权力,也就是媒体的监督权,这是美国相较于我们要领先的地方:他们明白,单靠总统一个人是靠不住的,因为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昏君,所以他们也就做出了一个体系来制衡,虽然可能效率比较低,但是保证了一个国家的平稳安定。最后也就是暑假大型行走的汇报,我们分成了三个组,但最后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有一些还没来得及分享。其中他们拿了许多的文物来举例子,就比如第1个,拿了许多蕴含牛这个要素的文物来举例子,由此也引出了一个结果:云南里边的民族有些是通过藏彝走廊迁徙而来的,其中有一个文物上面是一个骑马的人,下面则是一群牛,代表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美是什么?——记《缔造现代》展览
和另外两位同学进入展厅,便看到了那一句话“美的无限形式”,而这也与我们所探讨的主题可以相互转化:过去的艺术和现在的艺术有什么区别?他们的美有什么区别?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深入。
我们观摩了一会儿前两幅画,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都符合当时美的一些无形准则,可去观察那些细节,却发现这些艺术家们已经在尝试打破原先的规矩去做更多的创新了,这时我们注意到了展板上的一句话,表达了曾经一些艺术家因为追求创新而不被允许参展,如果我们是他们,我们会怎么做?我笑着说:“我肯定会循规蹈矩一些,毕竟要维持生计,不可能在有风险的情况下去追求另一条道路。”“新的路总是需要人去开拓的嘛。”另一个人说。
继续向前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幅肖像画前,是保罗·伯德里的《马德莱纳·布罗昂》这幅画不同于我们之前所看到的任何一幅,画像上的人显得更为自由一些,并不是以前那些肖像画中端庄大气的样子,而是千姿百态。朝旁边看过去,主人公也并不仅限于那些贵族了,有农民,有画家。这或许便是一个区别:以前的艺术服务宗教、皇权等,而如今则带有画家的主观表达,独立的审美。
接下来一幅画也印证了我的观点,奥诺雷·杜米埃的《克里斯潘和斯卡潘》,“这幅画有些狰狞,有点猥琐。”一位同学开玩笑的说的。这幅画已经完全与“美”不相干,甚至有些扭曲,但他却更好的展现了两个人之间说悄悄话的情景,此时的艺术已经不再限于格式化的美,而是一种生活,一种精神的寄托。
一路向前走着,画作也逐渐演变,由个人到群体,由格式化的美到肆意的展现,也终于迎来了艺术的另一个分支:印象派,它是一种抽象的令人难以理解的美,《麦收》这幅作品使我对他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他没有之前那些画细腻。”“他比较抽象,画得很随性。”我们讨论道。
解散后,我对一些游人进行了采访,其中我采访了一位摄影爱好者,“请问您这一路看下来有什么感受吗?”“从最开始风格相类似,到后来开始变得不同了,就是迥异,有不同的流派,独特的审美。我平时也爱好来这种画展进行摄影,因为这些画都有着独特的美。”无论是哪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类型的意义,有不同的人去开辟不同的艺术道路,艺术的美或许就在于人们对于他们的不断开发以及创新,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因为他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精神的立体化。 -
2025年暑假一级会员读《总统是靠不住的》《总统是靠不住的》——总统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读完林达的《总统是靠不住的》,一个深刻的感悟萦绕心头:在美国的发展史上,他们制定这套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十分复杂,要根据美国不同时代的特征,发展改变等才能确定,也就说明了这个答案在每个时期都是不同的。
书中对美国总统权力的解构是作者花费大量篇章来叙述的,也是许多人所不了解一部分。过去许多人曾经认为美国总统在美国确实是最有权利的,但自从我多次在新闻上得知美国总统的种种遭遇或者他们的决断,我都从中发现一个问题:他们是有制衡的,并不是一家独大,这也令我联想到了中国古代的制度,就拿明朝来说,美国就相当于明朝,只不过没有了站在最顶端的人——也就是那时候的皇帝,而美国总统就相当于内阁的最高位,也就是行政部门的最高,而军事以及司法等部分则是分立出去的,和明朝不同,他并没有凌驾于一众机构上的人,他们每个部门间是平等的。
其次是对于他们的选举制度,就比如说选一个人去各种部门担任比较高的职务,那么就会有人事先去调查他的各种身份信息,就拿克林顿任命行政官员,他认命了三四次,但每一个都因为有着各种极小的瑕疵或各种原因而无法胜任,这杜绝了总统私立亲信的行为,也阻止了有比较多派别的分立。
这本书对我的最大启发,是他给了我一种思路。回望我们祖国的历史,我们总是期望有一位明君,而不是一位昏君,而一旦出现了昏君,那么整个政治体系将会彻底瓦解。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种思路,去设计一套连那些昏君也无法颠覆的政治体系?这或许是我们千百年来一直所存在的弊端,也可能是我们早已形成习惯,无法再接受新的制度了。
在当今这个世界,不断有各国的最高领导人被枪杀一或者是被挟持等消息传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被民众所讨厌的,但当某些国家的民众仍在期待"明君"时,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可靠的从来不是最高领导人,而是一套能够持续运转的权力制衡体系。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考:我们是否过于关注谁是最高统治者,而放弃思考了在他们背后所隐藏的一切制衡他们的制度体系,这也是我们思维的一个狭隘的地方,我们总认为国家的一切政策都是最高领导人决定的。
合上书本,我不禁思考网上的各种言论:各种营销号在那说向美国这样民主是不好的。可他们的民主并不只限于他们不断地游行以及暴乱,而在于他们的言论自由的,而在我们的国家,这是遥遥无期的,就比如一些网上的文章,只要他们说出了一些国家的不好,便会立马被违规下架,哪怕是揭露真相,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剖美国的政治制度,或许在我看来更多的意义是告诉我们:美国强盛的原因以及我们政治的弊端。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金枝玉叶》——贵族苦难中的优雅
在陈丹燕笔下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中,戴西的一生就像是当时时代华侨以及各种学者在中国的处境的缩影,在改革开放以后,一下子跌落到了地狱。从永安百货四小姐到每月仅靠六元生活费度日的批判对象,她的人生轨迹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跌宕起伏。但令我感到惊讶,乃至震惊的是她面对苦难时始终如一的优雅与平静——无论面对何事总是骄傲的仰着她的下巴,在煤球炉上用熏黑的铝锅烤制彼得堡风味蛋糕,面对外国记者询问劳改经历时回答“那些劳动有利于保持身材”。或许正如她的挽联所说“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首先第一个令我比较感到惊讶的是戴西的对于婚姻的看法。她先取消了与另一个门当户对的人的婚约,然后表明了自己对婚约的看法:她希望这有a lot of fun。我认为这是不同于当时年代的,哪怕他出生在外国。那么在中国,当时还很封建的这样一个地方,就更令人惊叹,可以说这是叛逆,也可以说这是他的个性。
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细节是戴西对仪容的坚持:即使沦为掏粪工,她见人前也要化妆更衣;即使住在漏雨的亭子间,她也要保持居所的整洁;年老后,有客人拜访,也依然做了充分的准备,画好妆容。这些在文革时期所要批判的行为,也是黛西对于自己的内心的坚守,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她将这种坚持视为对他人"最基本的尊敬",这是她所认为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他生活中的情趣与优雅。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九十岁的她自行上完卫生间,回到床上平静离世,捐献全部遗体不留骨灰。这一最终姿态完美诠释了她对生命的态度以及他一生中所坚守的东西:接纳命运,但绝不向命运低头,去顺从他的安排。联系我们之前所读的《上海的红颜遗事》,相较于姚姚,他是长寿的,这是他们的不同点,但他们也有相同的地方,他们都不向命运低头,也始终坚定着心中的信念,在面对各种苦难时,并不是想着轻生,而是以一种平静的心态走下去,这是他不同于他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的一点,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大的特点——优雅。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这一次讲座是云南的行前讲座,将云南的历史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其中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古代最开始以舞蹈进行祭祀的,这也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这些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始祖。除此之外,云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的民族是全国最多的。在当今云南的热度不仅是因为其中的气候令人舒适,更多的还是它的文化内涵引出的许多一系列的起点,这是我所认为的,他能够吸引我的地方。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1.1:有多民族聚集 2:有许多美食 3:自然景观丰富 4:天气怡人 5:茶马古道
2.1:云南明明处于中国的边界,为什么那里的民族十分的丰富,文化也十分的繁荣 2:如果云南在各方面都十分的繁荣,为什么他从来没有作为过古都? 3:在如今的时代潮流之下它的民族多样性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
3.1. 古滇国
朝代:战国至西汉(约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
人物:滇王(受汉武帝册封,出土“滇王之印”金印)-
庄蹻入滇
朝代: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76年)
人物:庄蹻(楚国将领,建立滇池地区政权) -
五尺道
朝代: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人物:秦始皇、李冰(蜀郡守,开凿僰道) -
设立云南县
朝代:西汉(公元前109年)
人物:汉武帝(设益州郡,云南县为郡治) -
七擒孟获
朝代:三国蜀汉(225年)
人物: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孟获(彝族首领) -
南诏国与天宝战争
朝代/时期:唐朝(南诏国738年—902年;天宝战争751年、754年)
人物:皮逻阁(南诏开国君主)、阁罗凤(与唐交战)、杨国忠(唐宰相) -
大理国
朝代:宋代(937年—1253年)
人物:段思平(开国君主)、段正淳(《天龙八部》原型) -
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
朝代:元朝(1253年灭大理,1276年设云南行省)
人物:忽必烈、兀良合台(蒙古将领) -
明远征云南
朝代:明朝(1381年—1382年)
人物:傅友德、蓝玉、沐英(明将,平定元梁王政权) -
南明最后皇帝被害
朝代:清初(1662年)
人物: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 -
中法战争与滇越铁路
朝代:晚清(中法战争1883—1885年;滇越铁路1904—1910年建成)
人物:刘永福(黑旗军抗法)、法国殖民者 -
护国战争
朝代:民国(1915年—1916年)
人物:蔡锷、唐继尧(云南首义讨袁) -
西南联大
朝代:抗日战争(1938年—1946年)
人物: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师生迁昆明办学) -
中缅边界协议
朝代:新中国(1960年签订)
人物:周恩来(与缅甸总理吴努谈判) -
对越自卫反击战
朝代:1979年(战争)、1980年代(两山轮战)
人物:许世友(东线指挥)、杨得志(西线指挥)
-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这一次的讲座是围绕我们在行走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访谈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展开的。首先便是对于采访和访谈的区分。他提到了一点,采访是单方面的访谈则是双方的,也就是说访谈是双方有互动,且都是主动的,同时访谈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切换视角,也就是透过他人的眼睛看世界。其中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大学研究关于盲人的一个课题,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在生活中,我是很少见到盲人的,我们也很少去接触,而访谈则解决了我们对于盲人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主动说出内心的想法。访谈在行走中,是了解他人意见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关注生活的一种方式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文科是否有用?在当今这个重理轻文的社会中,文科该如何保持他的地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也是我在这次时文讨论中所接触到的一个新概念,无用并不等于无意义,也就是说文科即使是没用,但是他还是有他存在的意义的,但我有一个疑问,在当今的社会中发展文科是否还有用?理科的地位为什么比文科高?因为它可以使科技发展,能够增加国家的整体实力,能够使人类的文明水平进步,而文科在当今来看的话,似乎已经发展到了尽头,他如今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慰藉艺术上的享受,而理科带来的则是物质上的,这两者相比较的话,物质上明显更受人们的欢迎,就像如今,还有多少人会写诗?而不像古代人人都会写诗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在这最后一次的读书小组讨论中,围绕姚姚最后的生命历程,我们思考了,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一个人,我找到了作者自己所想要写这本书的原因,姚姚是一个普通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在文革中有着和他人一样的经历,家庭的支离破碎,苟活在阴影之下,他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无论是他是上官云珠的孩子,还是因为种种的原因。在那个动荡的大时代中,他是众多人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正如作者在幸存者二中所说,“我以为这本书可以成为姚姚的安魂曲,现在我不再这么想了。因为她还没有安息。”那个时代并没有离去,或许仍然蛰伏在阴影中,等待再次出现的时机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1.第169页,姚姚未婚先孕,并把那个孩子生了下来。在第191页姚姚的工作要分配,由于档案的原因,他无法分配一个好的工作
2.在姚姚的分配事件中,由于档案的原因,由于他的出生表现,他无法找到工作。不理解的地方在于为什么那时候的工作要分配,而不是按自己的心愿去做。
3.作者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的人。一个感性的,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徒劳的人;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人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1.文科衰退这个现象原因可能是大多数人的观点,以前就有一个说法读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这种趋势明显更加严重,理科更好找工作,文科出来没工作,这是大多数家长的思想,或许这是因为短暂的利益,长久来看的话,或许将来人类的文明将会进一步倒退
2.文理双修是最好的选择,在那本书中,映射了当今的社会,文科并不受待见,不受待见的原因,只是因为出来不好找工作,无法挣钱,乃至于生存困难,大多数人想的并不是人类未来文化的传承,而是如何在当下挣到足够多的钱,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文理科我都可以选 -
5月行走作文人类的悲剧——《上海的红颜遗事》读后感
文革,历史书中的艰辛探索,实则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文化毁灭行为,在这一场悲剧中,一切的人都如《上海的红颜遗事》中的人一样,成为了一杯尘土。
在小组讨论中,仍记得讨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姚姚在得知上官云珠死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表现。有的同学认为是上官云珠提前告知,我也找出了书中姚姚在普希金雕像下与母亲诀别时就已经哭过了,可这一切都不是主要原因。读到后面,才明白,所有的人在这场人类的灾难中早已经麻木了,卖菜的人甚至只是把血迹洗掉,继续拿着菜去卖,这说明了这种事情每天都发生。这与历史书中将文革简化为一句话截然不同,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书中并没有把死亡的具体人数列出来。
在一次时文讨论中,也讨论到了一个关于文革的新闻:唯一的一所文革博物馆即将被拆除,在这个轰动世界的事件中,中国并没有像以往一般设立一些纪念设施,反而好像在竭力掩饰什么。在之后的讲座中,甚至要把窗帘拉上,还需要老师时不时出去站岗,讲述事实却无法光明正大,这与巴金的《随想录》所推崇的截然不同,仍是和文革时一样,假话横行,真话却销声匿迹,这也是另一个问题:《上海的红颜遗事》中,燕凯的自杀为什么要采用那种爆裂的方法?用刀片割破自己的动脉。因为他要写自己的交代材料,去编造那些谎言,没有做过的事,却硬是将其说成自己做过,这是对于一个人尊严的践踏,或许从中活下来的人都已经丧失了尊严。
在这场浩劫中,也总是有人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就像讲座中提到的陆洪恩,他的那句“如果说社会主义就是这样残忍无比的模式,那么我宁做反革命,宁做反社会主义分子!”令我震撼,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说出这种话,需要多么大的毅力,还是在监狱中,能够流传下来,全是因为这是他的罪证,这是可悲的。
到现在,已经距文革过去许久,可是它的影响并没有散去,那些群众的行为便是最好的证明,浩劫或许终将再起,我们是成为那一杯尘土,还是苟活下去,或许直到那时候才知道。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这一次一级会员的时闻讨论,围绕了文革等种种问题,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对于柴静的封杀。中国为什么要封禁一个讲述真实历史的人?或许正如凡老师在讨论时所说的,战争随时都可能打响,可能源于一个人的话语,或者一个举动。这次的行前讲座围绕文革展开,对文革中的详细细节进行了讨论,令我有新的感触的是林昭,他是一个热诚的真诚的人,坚决信奉的毛主席,可在最后在监狱中却写出了“利用”这个词,也是他最后的醒悟,他本是真诚地指出问题,却遭遇了批斗,到最后30多岁就被枪毙,这是文革的时候的普遍现象,一切的人都在被利用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1.我认为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在于董袭莹的学历,以及4+4培养模式,被许多人质疑是否公平。这或许是现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所有人的关注点全都在于学历以及如何获取捷径,是否公平,像在这件事中,并不是因为出轨事件而引发的舆论焦点
2.不断探索跨学科,融通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问题也随之引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再重视临床能力,同时也会滋生招生不规范等问题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1.严厉;在文革,他是受迫害的,可他却不和姚姚说文革的坏为什么?对姚姚的宠爱无奈以及歉意。
2.为了逃避文革的迫害,当时时代背景是任何艺术家或者文化人都在想如何自保或者有的干脆直接自杀,而其他的就是在摧毁自己呕心沥血的创作或者是自我批判
3.发泄心中的怒火以及对社会及毛泽东等人的失望,表达自己对反对文革立场的坚定,他忏悔自己在那种情况下的苟活不说真话,助纣为虐,迫害了一大批文人,他的忏悔和反思或许没什么用,可他会忏悔是他不同于他人的表现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这一次的讲座应该是关于宋的倒数第二次讲座,首先是围绕姜夔展开,在讲座之前,我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的,直到这次讲座,我才知道这位曾经被范成大等多位名人夸奖过的人,老师说他的词是可以和柳永并称的,但我认为他的词相较于柳永的阴柔要更加的孤高,干瘦。首先就是从意向上来看,他用的意象多为夜晚的景色景物,所以就导致了他的诗大多令人感觉到空灵疏冷,避俗求雅,同时在他的诗中,清空两个字还代表了他诗中融入了禅宗和道家这也是他相较于柳永比较进步的一个地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这一次的读书小组讨论,主要是姚姚在文革那一段时期的经历,在这个时期他失去了他所能依靠的所有人,包括他的母亲上官云珠以及爱人燕凯。其中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解答,就是为什么燕凯要用那么残忍的令人震撼的的方式自杀?书中所说的是他或许恨,不甘。联系他的背景,他的父亲是一个革命军人,也就是说他可能是对于当时党的政治比较失望,甚至连他这个革命先烈的子女都要被迫害,其次可能就是因为他不想再受折磨,通过自杀的方式来告诉他人,他是清白的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1.相比于之前,他对于姚姚事事都关心的态度,在这期间他明显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管了,在被批斗后明显力不从心,同时由于他被批斗的经历,导致他害怕姚姚也经受跟她一样的事,所以只能让姚姚不要跟在他身边,导致了进一步的疏远。上官云珠最后一次和他的对话,既是一个诀别,也是为了给姚姚一条后路,也是对之前对他的态度的悔恨
2.上官云珠的自杀令瑶瑶失去了他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因为有母亲在之前,他一直都感觉像是有安慰,有安全感,而在他说要自杀时,姚姚表现是哭泣,只是从那以后,他经常对灯灯说要相依为命,自杀以后唯一的依靠也只剩下燕凯,也就在燕凯身上寻找安慰,天天和燕凯在一起。而在燕凯自杀的时候,瑶瑶的头上生出了一缕白发,相比于之前他的表现是平静的,可能是因为他明白,现在只能靠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