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不使用皮肤)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韩

韩雨馨

@韩雨馨
关于
帖子
30
主题
0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韩 韩雨馨

    本次讲坛的主题为‘’民族滇洱 彩云之南‘’。说到云南,因为到现在我还没有去过云南,所以对云南的了解不是很多。但是我脑海里对云南这一地区的概念就是地形复杂。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剧烈碰撞,从而造就了中国地质结构最复杂地貌形态最多样的地区之一,云南。高差悬殊、山脉屏障与复杂的地形气候共同作用使云南形成从北热带到高寒山区的七种气候类型,从而造就了丰富的生态系统与多样的物种分布。也正是这一复杂地形与多样,生态使云南自古成为一个像西南开放的天然通道。在讲坛中,我们不仅讨论了云南的地理特征,还讨论到了其民族发展、在地政权等。通过这次的讲坛,我不仅了解了云南这个丰富多样的地区,同时我还融入了云南。

    本周要点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韩 韩雨馨

    预习问题1
    云南有丽江古城、大理洱海、香格里拉等热门景点,风景优美。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如彝族、白族、傣族等,文化多样。
    昆明被称为“春城”,四季如春,气候舒适。
    过桥米线、鲜花饼、野生菌火锅是云南的代表美食。
    云南是普洱茶的故乡,茶文化深厚,尤其以普洱市和临沧等地闻名。
    预习问题2
    1视频中提到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这些文化?
    2云南的自然景观为旅游区时,如何平衡游客体验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否有值得推广的案例?
    3年轻一代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态度如何?
    预习问题3

    古滇国:战国至西汉(约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
    滇王
    庄蹻入滇: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76年)
    楚将庄蹻
    五尺道: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秦始皇、李斯
    设立云南县:西汉(公元前109年)
    汉武帝
    七擒孟获:三国蜀汉(225年,诸葛亮南征)
    诸葛亮、孟获
    南诏国与天宝战争:唐朝(南诏国738年—902年;天宝战争751年、754年)
    皮逻阁、阁罗凤、杨国忠
    大理国:宋代(937年—1253年)
    段思平、段正淳
    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元朝
    忽必烈、兀良合台
    明远征云南:明朝(1381年—1382年)
    朱元璋、傅友德、沐英
    南明最后皇帝被害:清初(1662年)
    永历帝朱由榔
    中法战争与滇越铁路:清末(中法战争1883—1885年;滇越铁路1910年通车)
    刘永福
    护国战争:民国(1915年—1916年)
    蔡锷、唐继尧
    13.西南联大: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946年)
    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
    中缅边界协议:1960年
    周恩来、奈温
    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许世友、杨得志

    文化行走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
    韩 韩雨馨

    讲坛反馈
    本次讲坛的主要内容为‘’访谈‘’,一开始我看到访谈还以为它就是采访的另一种表达。但其实访谈与采访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访谈是一种通过口头交流的形式,围绕特定目的或问题,访问他人以获取信息的研究方式或报道方式。而采访是指信息采集者为获取新闻素材,通过提问、观察、交流等方式对客体事物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讲坛过程中,孟老师请了几位同学上去进行访谈,但是这几位同学中的提问者多围绕客观问题来提问,孟老师说访谈过程中大多要以主观问题来提问。于是孟老师便自己上去演示并且找了一位同学配合,确实,孟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主观问题,另一位同学也能及时回答,两人配合得十分顺利。通过这次的讲坛,我了解到了访谈的定义以及如何去访谈。访谈,让被忽视的人们获得表达的机会。

    本周要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韩 韩雨馨

    本次的读书小组由于书的进度已经读完了,所以我们讨论了一些关于整本书的综合性的问题。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些同学问过他们的长辈对文化大革命的感受,总体来说都是比较残暴的。也有同学认为在那个时代,不同的地域对文化大革命的感受是有所不同的。在那个时代,大街上是混乱的,贴大字报也是随处可见的,也有无数的人选择自杀。但是可能在一些偏远的山村里就有热闹的氛围。
    至于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文化大革命还不是有很多的了解。我甚至认为就是在那个时代一次普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动荡。但是在了解文化大革命之后,我的理解完全错了。文化大革命总体来说就是对知识分子的打压,是非常不公平的,导致有无数的人因过于压力而自杀,可见这场文革对社会以及人类的影响之大。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文化大革命比我原来想象的要恐怖的多!

    书讯微博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
    韩 韩雨馨

    本次的讲坛进行了一次辩论赛,也是颇有意思的,辩论点为‘’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看到这个辩题,我一开始是非常坚信有用的,但是在反方的激烈辩论中,我的想法有略微的改变。正方的回答跟我的想法就差不多,就是说一些学习文科类似于背古诗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培养核心思维,并且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背后的人和事。而相对来说反方的辩论方面就更多一些,他们讲到了经济价值,就业与社会等方面。经过数据统计,文科的经济价值确实不比理科好。所以在就业和社会方面,文科没有创业性,文科的市场需求在减少,从而人类学习文科也在减少。此外,文科的学习像于前面所说的背古诗,文科学习被僵化,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这种文科的应试化教育很少得到精神价值。同时随着科技发达,AI在文科学习方面远超于人类,并非人类去学习文科,AI的出现也满足了人类及公司对文科的需求。听到这里,我仔细想了想,好像确实如此,我们平常背的一些古诗,文言文以及答题模板不都是硬式化教育的表现吗?

    本周要点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
    韩 韩雨馨

    看待“文科衰退”的现象
    文科并未真正衰退,而是面临价值重估。文科生就业率、起薪普遍低于理工科是事实,但“衰退”需区分“数量”与“质量”。文科专业招生规模已经明显缩减,社会需求结构变化会导致短期供需失衡。 欧美同样存在“STEM优先”政策,且期待着能培养出几个在人工智能或是自然语言处离方面有所作为的杰出青年,但人文教育仍是精英培养核心。中国的“文科冷”更多是发展阶段性问题。所以文科的“衰退”是相对理工科爆发增长的“显性弱势”,而非绝对价值消亡。
    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面对未来的文理分科,我现在还不是特别的了解,所以我会去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但以我现在看来,我会去选择我所感兴趣的科目和专业。

    我思故我在

  • 5月行走作文
    韩 韩雨馨

    读后感
    上海的红颜遗事 这本书以近乎考古学的耐心,从上海这座现代性神话的缝隙中,打捞出那些被有意无意遗忘的女性生命痕迹。这里的历史不是由一些大词书写,而是由无数个"她"的日常挣扎、欲望表达与微小抵抗构成。
    上官云珠的故事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从成为红遍上海滩的巨星,到因大革命及自身的压力从窗口一跃而下,她的人生轨迹跌宕起伏。书中特别打动我的细节是1944年她在兰心大戏院演出时,即使空袭警报响起,仍坚持唱完最后一个音符。这种专业精神与从容气度,正是老上海女性特有的生命韧性。而她在感情上的坎坷经历——三次婚烟都无果——又让我们看到了光环背后的真实人生。
    书中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怀旧层面,而是通过女性视角揭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密码:在战火与变革中,上海女性得体的举止守护着生活的尊严。正如上官云珠晚年所说:"旗袍可以旧,但领口一定要挺。"
    这本书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中的女性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主动的创造者。上官云珠及其他女性用歌声、用舞步、用对美的执着追求,参与塑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性格。在当下这个记忆容易消逝的时代,上海的红颜遗事 提醒我们:真正的城市精神,往往藏在那些被“主流”历史忽略的红颜絮语之中。合上书页,上官云珠的悲壮历程仍在我的脑海中。上官云珠个人及整个时代的悲剧,是老上海留给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永远不该遗忘的。

    文化行走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韩 韩雨馨

    讲坛反馈
    本次讲坛的主题为“文化大革命”时代,主题很严肃。讲座一开始,老师放出了一张时间轴。正当我们在自行观看这张时间轴时,樊阳老师突然说:“这里我要插一句话,1963年到1966年中间是有一段三年的大饥荒的,因为PPT中不能出现这三个字,所以没有写上去。”这句话一出来让大家都很惊讶。然后老师便开始讲上官云珠,上官云珠的历程我用“悲壮”一词来形容。上官云珠本就出生在一个条件不好的家庭中,后来嫁入一个富人家庭(她的第一任丈夫),虽然她嫁入了富人家庭,但其实生活也没有好过。上官云珠被一个导演看上,让她做“花瓶”,她进入了演艺圈。但一开始导演是在利用她,甚至买通记者,这么做都是为了刺激另一位不想好好演戏的演员。但是报纸上开始出现了一些关于上官云珠的不好的名声,如个子矮等。这给她带来的影响很大。同时,因此她也与她的丈夫产生了一些分歧,在他丈夫的思想看来做“花瓶”非常的不好。说实话,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思想也很正常。上官云珠进入演艺圈,里面的人物关系也是非常的复杂啊!真名和艺名绕来绕去,更让我震惊的是,感觉每个人物之间都有关系。后来上官云珠与姚克结婚,生下了女儿姚姚,又因为彼此对国家等事情的看法不合,姚克便抛弃了上官云珠。上官云珠又和程述尧结婚,因为程述尧被人说贪污,却不去理论就承认了“罪行”。上官云珠怕影响自己和子孙后代就选择离婚。但其实姚姚是很喜欢程述尧的,即使父母之间离婚也会去找程述尧。总而言之,上官云珠的一生是令人心疼的。
    再来说说通让我印象深刻的林风眠和陆洪恩。林风眠,地位那是极其的高啊,他28岁就担任中国画院院长,后来却亲手将自己创作的许多作品泡进浴缸,很难不让人感到愤怒,文革时期艺术被极端政治化。陆洪恩,在最后时刻发表演讲,作为艺术家,他是深知文化被政治扭曲后的灾难后果,他的演讲就是对此的悲壮反抗。在文革时代,他能站出来反抗,让我非常的震惊,也佩服他的伟大和勇敢,同时让我知道在那个时代还是有人坚持真理的。
    这次的讲坛我们了解了“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但我们可能还不能强烈地体会到人们在文革期间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和挫折!

    时文讨论
    本次的时文讨论,我们讲的是近期引发轰动的协和“4+4”事件。看到这个新闻我首先是深感愤怒的,也让我体会到了“4+4”这个制度在中国的不透明性和不公平性。董小姐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得到医学博士学位,而且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与生命相关的。再说,这和那些辛辛苦苦努力好几年才能拿到学位的人不可相比。这一漏洞是结束了,但不代表没有漏洞。

    本周要点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
    韩 韩雨馨

    预习作业

    预习问题1 对上官云珠的印象:
    从《上海的红颜遗事》这本书中我认为上官云珠是一位复杂而坚韧的母亲。前期他对女儿姚姚的关爱不是特别明显,可能被她的一些自身原因而隐去。到后面还得女儿的关爱越来越明显。

    从信中读出的内容:
    上官云珠以“组织上关心”为由拒绝女儿回来,实则是怕女儿因“请假”留下不良印象,甚至被牵连。她将个人病痛隐去,强调集体利益,体现她对的女儿的关爱。
    她还反复提醒女儿“懂事”,暗示姚姚需谨言慎行以避免灾难(如提及生父可能带来的麻烦),体现那个年代中亲情被政治阴影笼罩的悲剧性。 信中“真想把过去的事儿好好同你聊聊”一句,隐含她未能与女儿坦诚交流的无奈,或许因时代限制或迫于压力而无法说出真相。

    预习问题2 林风眠为何亲手毁掉自己的画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艺术被极端政治化,林风眠的“中西融合”画风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毒草”“黑画”。他毁画是为了消除可能被罗织罪名的“罪证”,避免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或“特务”的帽子。同时,他担心画作连累帮助他的人,反复强调“不要害了你们”,甚至将画作剪碎、泡成纸浆冲入马桶,以彻底销毁证据。

    时代背景与文化人命运的看法:
    文中提到的巴金、傅雷、沈尹默等文化人均遭抄家、批斗甚至自杀,林风眠毁画是知识分子在极端政治运动中被迫“自我阉割”的典型。艺术自由、文化传承被暴力中断。林风眠绘画既是特殊年代的生存选择,也是文化人面对政治暴力时的无奈妥协。这一行为背后是艺术与权力的尖锐对立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

    预习问题3
    陆洪恩为何在最后时刻发表演讲:作为艺术家,他深知文化被政治扭曲的灾难性后果,其演讲是对“文艺沦为政治工具”的悲壮反抗。

    巴金晚年为何写作《怀念胡风》并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巴金坦承在反胡风运动中写过违心的批判文章,晚年深感“羞耻”,他拒绝原谅自己认为“子孙后代不会宽恕我们”。

    如何理解巴金的忏悔和反思:巴金早年曾盲目追随政治运动,晚年则回归人性与良知,承认自己曾是被“解除武装的参与者”,他的忏悔是对个体责任的觉醒。

    文化行走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
    韩 韩雨馨

    时文讨论预习作业

    问题一: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焦点:
    董袭莹事件中,公众质疑的核心焦点在于“协和4+4”培养模式的公平性、其是否成为“特权阶层”的跳板。董袭莹本科为经济学,通过“4+4”项目快速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且其规培时间缩短、轮转科室与论文领域跨度极大,被质疑是否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 此外,公众怀疑其家庭背景或资源是否影响了录取、规培安排及职业发展,从而挤压了传统医学生的公平竞争机会。
    看法:
    从公众的质疑反映了对教育公平和医疗行业规范的深切关注。若“4+4”项目因程序不透明或执行偏差导致“捷径化”,确实会损害医学教育的公信力。但需注意,事件本身可能是个例,不能全盘否定“4+4”的初衷。关键在于完善制度设计。

    问题二:你觉得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初衷:
    吸引多学科背景学生,弥补传统医学教育局限于生物学的不足,推动医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还有通过本科通识教育筛选真正热爱医学的学生,提升临床医生的责任感和综合素养。在科研和临床双重压力下,试图以创新培养模式保持协和的领先地位。
    问题根源:
    过度强调“多学科背景”的科研潜力,忽视临床基础能力的扎实培养,导致学生临床经验不足,与传统医学生差距明显。 招生和培养过程透明度不足,加之董袭莹事件暴露的“特权”嫌疑,加剧公众对程序公正的不信任。

    我思故我在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韩 韩雨馨

    本次的读书小组,我没有参加,但是看到同学们写的反馈中说到讨论了问题,我也说明一下我的感想。我认为上官云珠和姚姚的关系是有变化的,上官云珠展现的爱更多了一些。虽然说之前上官云珠也是爱姚姚的,但是可能因为一些自身的压力把一部分的爱遮盖住了。就像上官云珠死前与姚姚的对话看似琐碎,如问旗袍是否烫平,回忆梨膏糖的味道。但其实是在暗示姚姚,对“活下去"的无声嘱咐。所以我认为两人的关系是有变化的。

    书讯微博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
    韩 韩雨馨

    我虽然这次没去讲坛,但是我内心还是有些感触的。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此诗以白鸟惊飞入芦花的画面,展现江湖生活的闲适与自然的灵动。风格上清新淡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宁静江湖生活的向往。在预习作业中我认为江湖诗派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清新自然,自由的特点。但是在看了同学们写的反馈中,我的想法又发生一些改变。江湖诗派的艺术风格不仅清新自然,在别的诗中还体现豪放疏狂的特点。

    本周要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韩 韩雨馨

    预习问题1在《红颜遗事》的第89~158页中,我认为姚姚和上官云珠的关系从“阶级分明的雇佣关系”演变为在绝境中相互认领的“幸存者同盟”。上官云珠起初以"保护者"姿态将瑶瑶置于之下,但随着政治环境恶化,瑶瑶开始主动参与风险(如藏匿信件、传递消息),两人关系转向精神层面的相互依存。
    上官云珠死前与瑶瑶的对话看似琐碎(如询问旗袍是否熨平、回忆梨膏糖的味道),实则在暗示。提及旗袍象征她对"得体人生"的执念,即便在尊严被践踏的年代,仍试图维持最后的体面。我认为梨膏糖的回忆指向她们初遇时的纯粹温情,她的停顿与瑶瑶突然的痛哭,实则是对"活下去"的无声嘱托。
    预习问题2 对姚姚的意义及她的反应
    上官云珠之死:上官云珠不仅是姚姚的生母,更代表旧上海那个华美却腐朽的世界。她的自杀,意味着姚姚与“旧时代”隔绝,她必须独自面对一个没有庇护的新世界。上官云珠的死还让姚姚失去“名媛之女”的标签。她既不能继承母亲的优雅,也无法逃脱母亲的阴影。
    姚姚的反应:书中描写姚姚在得知消息时“没有哭,只是反复折叠一件旧毛衣”,但夜深人静时会突然呕吐,这其实也反映了瑶瑶不愿接受事实。
    燕凯之死:燕凯代表姚姚青春中最后一片“未被污染”的领域(如书中描写他们偷听爵士乐的细节)。燕凯的温和与软弱原本让姚姚相信“善良的男人存在”,但他的自杀证明,连最无害的人也难逃时代碾压。
    瑶瑶的反应:这与上官云珠死时的压抑不同,姚姚在燕凯葬礼上“撕扯自己的头发,哭到昏厥”,这是对命运最直接的抗议。

    书讯微博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
    韩 韩雨馨

    近期,美国发起的关税大战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焦点,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这场以“对等关税”为名的贸易冲突,不仅对美国自身经济造成了反噬,更给全球经济格局带来了深刻的不确定性。从美国国内来看,关税政策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使美国经济陷入困境。关税的增加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中低收入家庭受到严重影响。美国的关税政策也引发了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制。这使得美国出口商品在海外市场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中国作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也受到了关税大战的影响。出口成本的增加导致中国对美出口竞争力下降,部分企业被迫转移产能。
    但关税政策并不是全都是弊处,也有利处。如为本土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争取市场空间,使其有机会发展壮大。
    通过这次的时文讨论,让我了解到了关税政策的利弊,也让我认识到了国家之间外交的复杂性。

    本周要点

  • [时文讨论]预习:特朗普的“关税大战”
    韩 韩雨馨

    时文讨论
    问题1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以“对等贸易”为核心,旨在保护美国产业,但实际效果复杂。我认为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积极面是短期可能减少进口竞争,刺激本土生产;对某些行业有保护作用。 消极面是高关税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增加消费者成本;引发贸易伙伴报复,损害美国出口企业;长期可能破坏全球供应链,加剧通胀。
    问题2
    关税是一国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通常按货值百分比或数量计算。
    存在原因: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削弱其竞争力,扶持国内企业;减少进口需求,改善贸易逆差;用关税施压他国改变贸易政策。
    问题3

    消费者:我认为没有直接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是进口商品涨价,选择减少,生活成本上升。
    本土企业:减少竞争,市场份额扩大,依赖进口原料的企业成本增加。
    出口企业:有负面影响遭遇报复性关税。
    政府:短期内关税收入增加,但长期税收可能因贸易量下降。

    我思故我在

  • 4月26日 中世纪预习
    韩 韩雨馨

    预习 中世纪文学
    预习作业1 提到中世纪,你最先想到的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是什么?
    形容词:封建的
    名词:骑士
    预习作业2 地图观察
    在这幅中世纪地图中,我觉得特别奇怪或引起好奇的地方有:

    1. 耶路撒冷位于地图中心:虽然耶路撒冷是宗教圣地,但地理上并非世界中心,这让我觉得奇怪。
    2. 怪物和奇异的生物:还有就是地图边缘绘有“狗头人”或“独脚族”等传说生物,非常神秘。
      预习作业3
      不理解的地方:
      《罗兰之歌》中,罗兰为何拒绝吹号求援直至濒死?这是否与骑士荣誉观有关?
      《尼伯龙根之歌》中,西格弗里之死为何源于“背部的弱点”?这一设定是否有神话隐喻?
      罗兰与西格弗里的相同之处:
      两人都十分英勇无畏
      罗兰:“只要他还活着,他就不会退让”。
      西格弗里:“他像狮子般冲向敌人”。
      且两人都很忠诚,两人均愿为君主、信仰牺牲生命。
      哪一位骑士之死给你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罗兰之死,罗兰之死更为震撼更震撼。他在濒死时仍试图砸碎宝剑杜兰德尔以防敌人获取(“他对着青石猛击十下…剑刃无损”),凸显骑士精神与悲壮感。相比之下,西格弗里被暗算的死亡更突显命运无常,但缺乏罗兰的主动抗争。
    他山之石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韩 韩雨馨

    预习1我认为她们母女关系较为复杂,既有母亲对女儿的爱与期望,也存在因生活压力和时代背景带来的矛盾。上官云珠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从一个毫无根基的乡下小姑娘成长为电影明星,经历了多次婚姻和人生起伏。在那样的背景下,她将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和未能实现的梦想,部分寄托在了姚姚身上,对姚姚有着较为严苛的培养。例如,可能会要求姚姚在言行举止、艺术修养等方面达到较高标准,希望她能有出息,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同时,上官云珠也有着对女儿的疼爱,只是在动荡的生活中,这种爱有时会被生活的压力和自身的焦虑所掩盖。

    预习2
    家庭环境不稳定:姚姚出生在一个复杂的家庭,母亲上官云珠经历多段婚姻,家庭结构不断变化。父亲姚克与母亲离婚后,姚姚可能缺乏完整的父爱。母亲工作忙碌且生活波折,无法给予她足够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这让姚姚内心充满担忧和不安,长期处于心事重重的状态。

    个人经历坎坷:姚姚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诸多不幸。她考上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本是人生的一个转机,但相恋的男友燕凯却自杀,母亲也在两年前离世,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后来她与开开相恋,却又在身怀7个月身孕时,开开意外被捕,孩子也没能留在身边。这些接连不断的挫折和打击,让姚姚的内心充满痛苦和无奈,只能将心事深埋心底。

    书讯微博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