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悲剧故事》第一轮(汉文书院)
-
第一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
《中国十大喜剧故事》:《拜月记》、《李逵负荆》
预习问题:
1.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2.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3.读一读上述元杂剧选段,摘抄下你最喜欢的两三句,在读书小组时分享。
《拜月记》选段:
(小旦云了)若说着俺那相别呵,话长。(唱)
【三煞】他正天行汗病,换脉交阳,那其间被俺爷把我横拖倒拽出招商舍,硬撕强扶上走马车。谁想俺舞燕啼莺、翠鸾娇凤,撞着那猛虎狞狼,蝠蝎虫元蛇!又不敢号咷悲哭,又不敢嘱咐叮咛,空则索感叹咨嗟。据着那凄凉惨切,则那里一霎儿似痴呆。
【二煞】则就那里先肝肠眉黛千干结,烟水云山万万叠。他便似烈焰飘风,劣心卒性,怎禁那后拥前推、乱棒胡枷!呵,谁无个老父?谁无个尊君?谁无个亲爷?从头儿看来,都不似俺那狠爹爹!
【尾】他把世间毒害收拾彻,我将天下忧愁结缆绝。(小旦云了)没盘缠,在店舍,有谁人,厮抬贴?那消疏,那凄切,生分离,厮抛撇。从相别,恁时节,音书无,信息绝。我这些时眼跳腮红耳轮热,眠梦交杂不宁贴。您哥哥暑湿风寒纵较些,多被那烦恼忧愁上送了也!
《李逵负荆》选段:
(宋江云)我元与你赌头,不曾赌打。小偻儸,将李山儿踹下聚义堂,斩首报来。(正末云)学究哥哥,你劝一劝儿!智深哥,你也劝一劝儿!智深哥,你也劝一劝儿!(学究同鲁智深劝科)(宋江云)这是军状。我不打他,则要他那颗头。(正末云)哥,你道甚么哩?(宋江云)我不打你,则要你那颗头。(正末云)哥哥,你真个不肯打?打一下是一下疼,那杀的只是一刀,倒不疼哩。(宋江云)我不打你。(正末云)不打!谢了哥哥也。(做走科)(宋江云)你走那里去?(正末云)哥哥道是不打我。(来江云)我和你打赌赛。我则要你那六阳会首。(正末云)罢、罢、罢,他杀不如自杀。借哥哥剑来,待我自刎而亡。(宋江云)也罢,小偻儸将剑来递与他。(正末做接剑科,云)这剑可不元是我的?想当日跟着哥哥打围猎射,在那官道旁边,众人都看见一条大蟒蛇拦路。我走到根前,并无蟒蛇,可是一口太阿宝剑。我得到这剑,献与俺哥哥悬带。数日前我曾听得支楞楞的剑响,想杀别人,不想道杀害自己也。(唱)
【步步娇】则听得宝剑声鸣,使我心惊骇,端的个风团快。似这般好器械,一柞来铜钱,恰便似砍麻秸。(带云)想您兄弟十载相依,那般恩义都也不消说了。(唱)还说甚旧情怀,早砍取我半壁天灵盖。(王林冲上,叫科,云)刀下留人。告太仆,那个贼汉送将我那女孩儿来了。我将他两个灌醉在家里,一径的乘报知。太仆与老汉做主咱。(宋江云)山儿,我如今放你去,若拿得这两个棍徒,将功折罪;若拿不得,二罪俱罚。您敢去么?(正末做笑科,云)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第二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长生殿》选段 《埋玉》
【缕缕金】魂飞颤,泪交加。[生]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合哭介]难道把恩和义,霎时抛下![旦跪介]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哭倒生怀介][生]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摊破地锦花】任讙哗,我一谜妆聋哑,总是朕差。现放着一朵娇花,怎忍见风雨摧残,断送天涯。若是再禁加,拼代你陨黄沙。
[旦]陛下虽则恩深,但事已至此,无路求生。若再留恋,倘玉石俱人类,益增妾罪。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丑作掩泪,跪介]娘娘既慷慨捐生,望万岁以社稷为重,勉强割恩罢。[内又喊介][生顿足哭介]罢罢,妃子既执意如此,朕也做不得主了。高力士,只得但、但凭娘娘罢![作哽咽、掩面哭下][旦朝上拜介]万岁![作哭倒介][丑向内介]众军听着,万岁爷已有旨,赐杨娘娘自尽了。[众内呼介]万岁,万岁,万万岁![丑扶旦起介]娘娘,请到后边去。[抚旦行介][旦哭介]
【哭相思】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转作到介]这里有座佛堂在此。[旦作进介]且住,待我礼拜佛爷。[拜介]佛爷,佛爷!念杨玉环呵,
【越恁好】罪巷孽深重,罪孽深重,望我佛度脱咱。[丑拜介]愿娘娘好处生天。[旦起哭介][丑跪哭介]娘娘,有甚话儿,分付奴婢几句。[旦]高力士,圣上春秋已高,我死之后,只有你是旧人,能体圣意,须索小心奉侍。再为我转奉圣上,今后休要念我了。[丑哭应介]奴婢晓得。[旦]高力士,我还有一言。[作除钗、出盒介]这金钗一枚,钿盒一枚,是圣上定情所赐。你可将来与我殉葬,万万不可遗忘。[丑接钗盒介]奴婢晓得。[旦哭介]断肠痛杀,说不尽恨如麻。[末领军拥上]杨妃既奉旨赐死,何得停留,稽迟圣驾。[军呐喊介][丑向前拦介]众军士不得近前,杨娘娘即刻归天了。[旦]唉,陈元礼,陈元礼,你兵威不向逆寇加,逼奴自杀。[军又喊介][丑]不好了,军士每拥进来了。[旦看介]唉,罢、罢,这一株梨树,是我杨玉环结果之处了。[作腰间解出白练,拜介]臣妾杨玉环,叩谢圣恩。从今再不得相见了。[丑泣介][旦作哭缢介]我那圣上啊,我一命儿便死在黄泉下,一灵儿只傍着黄旗下。
《汉宫秋》选段 第三折
[旦云]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把我汉家衣服都留下者。[诗云]正是: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留衣服科][驾唱]【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时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泪,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番使云]请娘娘行罢,臣等来多时了也。[驾云]罢罢罢!明妃,你这一去,休怨朕躬也。[做别科,驾云]我那里是大汉皇帝![唱]【雁儿落】我做了别虞姬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
[尚书云]陛下不必挂念。[驾唱]【得胜令】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儿当自强!
[尚书云]陛下,咱回朝去罢。[驾唱]【川拨棹】怕不待放丝缰,咱可甚鞭敲金镫响。你管燮理阴阳,掌握朝纲,治国安邦,展土开疆;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尚书云]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驾唱]【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甚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第三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
《中国十大喜剧故事》:《墙头马上》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娇红记》
预习问题:
1、两个故事的情节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哪些差异?
2、这两个故事的核心冲突分别是什么?冲突是如何解决的?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 第三次读书小组阅读文本
《墙头马上》第三折节选
【雁儿落】似陷人坑千丈穴,胜滚浪千堆雪。恰才石头上损玉簪,又教我水底捞明月。
【得胜令】冰弦断,便情绝;银瓶坠,永离别。把几口儿分两处;(尚书云)随你再嫁别人去。(正旦唱)谁更待双轮碾四辙。恋酒色淫邪,那犯七出的应(扌弃)舍;享富贵豪奢,这守三从的谁似妾!(尚书云)既然簪折瓶坠,是天着你夫妻分离。着这贼五生与你一纸休书,便着你归家去。少俊,你只今日便与我收拾琴剑书箱,上朝求官应举去。将这一儿一女收留在我家。张千,便与我赶离了门者!(下)(裴舍与旦休书科)(正旦云)少俊,端端,重阳,则被你痛杀我也!
(唱)
【沉醉东风】梦惊破情缘万结,路迢遥烟水千叠。常言道有亲娘有后爷,无亲娘无疼热。他要送我到官司,逞尽豪杰。多谢你把一双幼女痴儿好觑者,我待信拖拖去也。
(云)端端,重阳,儿也!你晓事些儿个,我也不能够见你了也!
(唱)
【甜水令】端端共重阳,他须是你裴家枝叶。孩儿也啼哭的似痴呆,这须是我子母情肠,厮牵厮惹,兀的不痛杀人也!
【折桂令】果然人生最苦是离别,方信道花发风,月满云遮。谁更敢倒凤颠鸾,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拆开咱柳阴中莺燕蜂蝶。儿也咨嗟,女又拦截,既瓶坠簪折,咱义断恩绝!
(张千云)娘子,你去了罢!老相公便着我回话哩。
(正旦云)少俊,你也须送我归家去来。
(唱)
【鸳鸯煞】休把似残花败柳冤仇结,我与你生男长女填还彻。指望生则同衾,死则共穴。唱道题柱胸襟,当垆的志节,也是前世前缘,今生今业。少俊呵,与你干驾了会香车,把这个没气性的文君送了也!(下)
(裴舍云)父亲,你好下的也。一时间将俺夫妻子父分离,怎生是好?张千,与我收拾琴剑书箱,我就上朝取应去。一面瞒着父亲,悄悄送小姐回到家中,料也不妨。(诗云)正是:石上玉,欲成中央折。井底引银瓶,欲上丝绳绝。两者可奈何,似我今朝别。果若有天缘,终当做瓜葛。(下)《娇红记》第46折(泣舟)节选
[生上,扶旦介][贴下][生]姐姐别来几时,怎病已到这等了?
【好姐姐】自别多情姐姐,不上的三秋周月。怎生病影伶仃,害得直恁劣。[合]腰肢怯,剩得翠裙儿刚三褶,较比黄花更瘦些。[旦]申郎,我和你别虽刚月,却胜似三秋了。[执生手恸介]【前腔】叹嗟,分离一月,恰胜过数年隔别。命闪残灯,待随着风儿便灭。[合]伤情切,觑着这满川上下飘红叶,不似我和你,恁相看眼内血。[旦]妾与郎相见,便以此身许之于郎,不料今日竟不能如愿也。
【三月海棠】想着那情意惬,荼蘼架底相逢夜,可便似秦楼笑咏,玉管吹彻。伤也,月老注不成鸾凤侣,天公拆散了鸳鸯帖。恨岳高,泪波竭,做的个参辰日月,不交接。[生]这都是小生命薄所致,姐姐休自嗟怨呵。
【前腔】还不彻前生夙债今生业,恰花开雾障,月满云遮。悲切,自古红颜多命薄,争似我书生命犯十分拙。风月担,早收迭,枉将年少成抛撇。[旦]【忒忒令】枉辜负,星前誓设。空冷落,神前香爇。良辰恶夕受过千磨灭,捱不满愁闷劫。破婚书,追魂牒,两般儿厮撞者。[生]【伍供养犯】菱花碎跌,带解同心,甚日重结?[旦]小文君缘分薄,没福儿驾香车。[出断袖介]谢郎厚爱,今日回思,此景可复得乎?交还你香罗翠袖,恁风流,今生休说。今此一见,遂成永诀了。你去也终须去,我别也怎生别?[合]真乃是颜色如花,命同一叶。[生]姐姐情意如山,我岂不晓?但既迫严父之命,便暂从他氏也罢了。[旦]申郎,此话再休提了。
【前腔】姻缘分劣,俺和你,不能勾生与同衾,死与同穴,也怎做的两鞍鞴一马,单轮蹍双辙。三贞七烈,拼残生都是夙缘前业。妾向时与郎拥炉,谓事若不济,当以死谢。如今死不得同伊死,教我撇也怎生撇。[合]记取笑掷梨花,拥炉时节。
【玉交枝】拥炉时节,对花前,把盟言共设。[生]盟言虽有,也则休题了。[旦]盟言要忘也怎忘得,我如今这红颜拼的为君绝,便死也有甚伤嗟。则一件呵,郎青云万里,厚择佳配,共享荣贵,妾不敢望。但郎气质孱弱,自来多病,身躯薄劣,怎当得千万折?怕误了你,误了你他年锦帐春风夜。[合]这情怀,教人怎撤?我便向黄泉,如何便贴?[生泪介]姐姐,你一身兀自不保,直恁顾念小生。小生此心,久已诉之老天了。
【前腔】伤悲呜咽,你声声言辞痛切。从前旧事都抛舍,怨天公直恁、直恁将人磨折。我如今富贵二字早置之度外,泼功名,视做春昼雪。那婚姻事一发休提了,业姻缘看比残宵月。[合]这衷肠,谁行诉说?这冤恨,何时断绝![贴上]相逢一字一行泪,说与哀猿哀断肠。姐姐郎君,省可啼哭,老爷将回,须以分手了。[生]飞红姐,我与你姐姐恩情,你所尽知,今此一见,恐成永休,却教怎生分手也?[贴]姻缘成毁,展转无常。安知此后,不可复合?只要俺姐姐善自将觑,保全身子罢了。[旦]休道盟言中变,难以再合。便得再合,今我身子狼狈如斯,谅也不能永延了。
【江儿水】提起当初事,教人肠寸绝。今后呵,再休想咏梨花坐待南楼月,再休想题锦字流出深沟叶。则落得点翠斑洒遍湘江血。死也波孤眠长夜,冷冢荒坟,有的、有的个谁来疼热。[咽倒倚生怀][生叫介]小姐,小姐苏醒。《拜月记》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镇,他在爱情中讲究门第,强行拆散了蒋世隆和王瑞兰。核心冲突是他的封建思想和蒋世隆和王瑞兰的自由、开放、平等的爱情思想。
《李逵负荆》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逵,因为做事十分鲁莽,但是他发现没有了解清楚情况就大骂宋江和鲁智深时,还是主动认错并抓住了那两个假扮宋江和鲁智深的人。我认为不一样,《拜月记》中的喜是被拆散后又恰巧重逢并重组家庭这种温馨、愉悦的喜,而《李逵负荆》中的喜是起起伏伏的,讽刺了李逵鲁莽的行事态度以及他将功补过的赞赏。《拜月记》体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社会价值观。《李逵负荆》体现了要坚守正义,兄弟之间要互相信任,要先冷静下来和“犯错方”协商后在制定行动方案。
-
读书小组反馈:
在《拜月记》中发生了已下冲突:1,蒋世隆与王瑞兰的关系被王镇反对,最后因为蒋世隆考上了文状元于是王尚书就欣然答应了这门婚事,这体现了在婚姻上要门当户对的价值观。2,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山下然后因为发现山大王是自己拜过把子的义兄弟才化解危机,这体现了要在友情上讲就道义互相扶持的价值观。3,在剧中亲人走散,最后重逢后的喜极而泣,体现了亲人间的温馨。
但在《拜月记》这部剧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合理之处:1,为什么奸臣犯下如此大罪但最后只有他一人受刑【因为剧中陀满一家是被炒满门】2,为什么陀满兴福在面对炒自己全家的皇帝面前还能为朝廷效力?
在《李逵负荆》的故事中李逵与宋江产生矛盾差点被砍头,好在最后宋江不计其过让他以攻代罪,宽恕了他。 -
本次读书小组,我们围绕《拜月记》讨论了故事中的前后情节、矛盾冲突,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主要冲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故事中影射出的时代背景。就如故事中最大的冲突,蒋世隆因为家世贫寒成婚之事遭到王瑞莲父亲决绝的拒绝,反映出人们对于情人“门当户对”的注重;这个情节中也有很多意外的巧合,例如瑞兰正好与瑞莲撞名,瑞兰母亲张氏正巧在路上碰到蒋世隆的妹妹瑞莲,最后几人又碰在一起,背后表达出人们对这些美好与幸运的向往。此外,通过这些冲突的分析,我们也看到了故事中一些不合理之处,和作者为加深王瑞兰和蒋世隆感情特别设计的地方,这一次读书小组,让我学习到了如何从戏剧的故事情节中发现其背后的时代观念、历史意义。
-
我认为《拜月记》这个故事,它的核心情节分为两条线,第一条是家庭迫于战争分裂,二人寻找至亲,第二条是两人的爱情线,从私定终身到被迫分离再到喜结连理。寻找至亲是两人的共同目标,而两人在机缘巧合下结伴,以“夫妻”的名义寻找至亲。而在两人借宿民宿那一段蒋世隆想与王瑞兰结为真夫妻,两人的关系因此发生了变化。故事到这里为止我认为还是非常脱离传统思想的,而到后来王瑞兰的母亲王尚书找到她时,蒋世隆当时病倒在床。王镇在爱情中讲究门第,强行拆散了蒋世隆和王瑞兰,女儿不能嫁给一个生病的秀才,这也是他们悲剧的开始。我认为这条爱情线扣住了“门当户对”这一关键词。而这里也体现出了瑞兰与世隆不传统的爱情故事和思想观。而世隆的妹妹瑞莲与王尚书也因寻找至亲而相遇,以“母女”之名相互依靠,这一情节让我感到新颖,这确实很令人高兴,同时我也感觉到作者心底对“合家欢”传统理念的追求和保守。而在瑞莲与瑞兰谈心后,发现瑞兰的心上人是自己亲哥,这一情节也让我感受到了故事的发展方向。蒋世隆说定要考上状元,事业有成后,回来娶王瑞兰。而他的成功也更加明确了作者“理想”主义的理念,对于“合家欢”,大团圆式结局的追求。王母后来认为蒋学有所成,便同意这门婚事,也是这部喜剧“喜”的体现。我认为“喜”的背后还是暗藏玄机的。比如王蒋二人被迫分开时,体现出一个封建观念,“门当户对”。其实我们现在谈论“门当户对”,更多的谈论的是两人在对待这个世界的心态和方式,看待某件事的思想,角度方面,包括个人的眼界,思想感念等,是否在同一境界。就好像《金枝玉叶》里的戴西,第一次接触婚约,为的是她跟她的订婚人之间感受不到fun,她还是追求两个人的思想一致,关注点在同一个频道上的,也就是“合得来”。而当时的“门当户对”,更多的是指身份,地位,学识,家庭背景等。换个角度想,如果蒋没有考上状元,这两人就是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而前文中他们的随性,自由,又成为了批判当时封建社会对爱情束缚的一把利剑了。最后蒋考上了状元,也拥有了一定的地位,两人,其实是“两家人”迎来了一个“合家欢”大结局,我认为也是另一种传统理念(我很支持,也很喜欢这种理念)。其实最终二人并没有打破“门当户对”的束缚,也没有真正的做到自由恋爱,而是顺利的过了门当户对这一门槛,从自由恋爱到门当户对的恋爱。我认为这并不是易总彻头彻尾的反封建恋爱观,但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部“喜”剧。
《李逵负荆》我就认为他非常具有戏剧性了。因为全篇都建立在“误会”上,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这场天大的误会,都非常严丝合缝,就是非常“合理”。所以我认为这个“喜”,比《拜月记》更加纯粹。他们的故事甚至没有太多外部影响的因素,误会也是纯靠自身的鲁莽。如果李逵冷静下来想想,和宋江好好谈谈,或许也落不着负荆请罪。但同时正是这种果断,“戏剧化”的人设,和他认错时负荆请罪的豪爽,到最后宋江并没有看下他的头,一齐将冒充宋江和鲁智深,抓走民女的犯人捉了,构造了这么一帮“为民除害”的梁山好汉的形象。这部喜剧中的“喜”更体现在人物的性格,剧情的发展,是非常传统的一波三折的“喜”剧,逻辑紧密,春节档的《哪吒》里也有相似的情节,而最终都以一个圆满的结局收尾,更让我们这些读者感受到一种解气的“喜”。 -
这一次读书小组的讨论主要以《拜月记》的故事展开。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喜剧故事,其中的主角公蒋世隆和王瑞兰,从相遇,到共同的患难,到互相产生情愫,经历了很多冲突。其中最大一个冲突就是王瑞兰的父亲王镇对蒋世隆和王瑞兰相爱的阻拦,他非常看重名门门第,最终是因蒋世隆考中了状元,门第提升,相互对等之后才得以相亲,可以反映出古人把“爱情讲究门当户对”看的非常重,到了今天我们多多少少也会有这种看法,所以最好的爱情到底是精神上真心相爱还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呢。总之,虽然一路充满波折,他们最终结婚了,皆大欢喜。其实喜剧中充满了很多看上去非常偶然的事件,也许会有一些奇异,但是我并没有觉得特别变扭。这也许是这个故事它是刻意这么去写,去传达一种意思,也许是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是结拜兄弟的情谊深厚,这也是一个特点。然后便是这个故事它别的故事脱离了一见钟情的传统,让人觉得真实。
-
第一个问题:
1.在《汉宫秋》中我映像最深的唱词是“忍着主衣裳,为人做春色!”这句话既体现了王昭君对爱人的不舍和牵挂,也体现了她对朝廷的忠心耿耿,是在为女中豪杰!
2.在《长生殿》中我映像最深的唱词是“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族。"这句话体现了杨玉环作为贵妃的觉悟,让我倍感敬佩,但心中也有些许遗憾,我想当时李隆基也是如此的无奈。
第二个问题:
我认为两者都很无奈,一个无奈在看着爱妾去送死,一个无奈地看着爱妃去死,但他们都深深爱着自己的爱人。
第三个问题:
她们的死,王昭君是因为要与边塞国家成亲和解而至自己于不顾而为了国家,为国殉葬,她的执意与忠心值得千古人铭记。而杨玉环为了爱人为了国家,被将士对杨国忠的痛恨,与皇帝轻视国家,疏忽朝政的过错迁怒与她,最后为平息将士愤怒,为朝廷牺牲,让我惋惜与她的无辜 -
第二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
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长生殿》唱词中 “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最令我有感触,表达了玉环对只有以生命平息军队的哗变的无奈,和情系帝王家的不舍、不甘,但为了天下的稳定和皇帝安固,虽遗不舍,却只能主动选择以身赴死,杨贵妃连喊两声“残生愿甘罢”更添悲凉决绝。
《汉宫秋》中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这一段唱词以顶真的手法描绘了汉元帝回宫时路过的一个个昭君曾驻留过的地方,触景生情、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迂回婉转的一段词细腻地描绘出元帝散不去的思念。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我觉得唐明皇更“无奈”。读《长生殿》,玉环与明皇相伴时间很长,又因玉环精通音律,对明皇来说玉环不仅是红颜,更是知己,二人的感情也经几番波折、拉扯,却使感情更愈坚韧,同样是帝王、美人,比起《汉宫秋》中纯粹的元帝对昭君美貌的喜爱与琵琶的欣赏,玉环对于唐明皇也许能称得上精神上的伴侣,他们之间的离别我想应该是更痛心的。并且从言语中,听到要舍弃自己的爱妃时明皇虽知自己必须守护江山,但对玉环还是有真情的,他宁愿选择玉环,“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元帝虽也舍不得昭君,在江山和美人之间,我认为心中其实是毅然选择了“江山”的。因此我觉得唐明皇更“无奈”。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汉宫秋》中昭君被奸臣陷害于西域番邦的威压下被迫离乡嫁作胡妾,最终投江自尽;《长生殿》中玉环被众将逼迫,为保皇上悬白绫自尽。我想,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也是在哀悼历史岁月中千万红颜,亦或只是普通的女子,在她们的那个时代下有巾帼之至,却身不由己,也是在哀悼故事背景中权贵、大臣这些掌权者的无能与软弱,借而反思当今的社会,希望由中汲取经验,“改变”悲剧的结局。 -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长生殿》中的“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令我感悟深刻,这句唱词描绘出了汉元帝的凄苦以及内心的悲痛。体现了汉元帝对昭君的依依不舍。
《汉宫秋》中的“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用了反复的手法,回忆往事,借景抒情,表达了杨玉环的悲苦。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汉元帝,因为他从“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到最后“但凭娘娘罢” 的妥协,体现出他百般无奈,只能掩面哭离。在《汉宫秋》中,唐明皇被动送别远嫁的昭君,情感没有那么强烈。相较下,汉元帝情感十分强烈,非常无奈。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汉宫秋》里,杨玉环被唐明皇亲手赐死;《长生殿》里,昭君被送往边塞。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在感慨她们的命运,哀悼大臣以及皇帝的无能、颓废。 -
1.《长生殿》:“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
《汉宫秋》:“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这句词的节奏感和写法令我眼前一亮,三个字连成一句,运用顶针,杨玉环的悲苦经历一步步推进,悲催的情感一步步加深,感染力越来越浓烈。
2.我感觉还是汉元帝,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汉元帝的语言描写更加直观的体现他的心态。从“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到“罢罢,妃子既执意如此,朕也做不得主了。高力士,只得但、但凭娘娘罢!”再到“臣妾杨玉环,叩谢圣恩。从今再不得相见了。”最后“我那圣上啊,我一命儿便死在黄泉下,一灵儿只傍着黄旗下。”,感觉“无奈”的情感比较浓烈,也有可能表达效果比较明确直观,语言表达胜于一切沉默的肢体语言。
3.我们在讨论古代女性悲惨结局,无论是爱情悲剧也好,还是主人公命运悲剧也罢,我们都是想通过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精神,命运,性格,去推断一个时代的漏洞和影响。所以我们看似在讨论古代女性的悲惨结局,实则是在批判古代社会的不公,皇权的腐败无能,老百姓生活不泰平。 -
讲坛反馈
预习问题1《汉宫秋》 我最受触动的句子是:“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这句看似写景的唱词,更像在描绘汉元帝内心世界。在送别昭君后,他眼中的旷野变得苍凉悲戚,枯草覆霜。作为一国之君,他连心爱之人都无法守护,只能眼睁睁看着她为社稷远嫁塞外。强烈的思念与无力描绘得淋漓尽致。
《长生殿》最令我震撼的句子是杨玉环临死前的决绝之语:“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面对死亡,她并没有哀哀求饶,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已成为玄宗逃亡的负担,唯有她的死才能换他的安稳。这句话里既有对爱情的忠贞守护,又有深沉的绝望与不甘。
预习问题2
汉元帝的困境来自外部强权的压迫。他是在国力衰弱、匈奴大军压境的背景下,作为一个弱国的君主被迫牺牲所爱。他的无奈,源于他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主权”已然不完整,连自己心爱的女子都无法庇护。这种无奈,又夹杂着对自身的无能。‘’我那圣上啊,我一命儿便死在黄泉下,一灵儿只傍着黄旗下。‘’更能感受到无奈情感。
预习问题3
王昭君的结局是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她并未踏入胡地,而是选择投江自尽。
杨玉环的结局是在马嵬坡兵变的现实层面,她被唐明皇亲自“赐死”,以三尺白绫香消玉殒,成为平息将士愤怒的牺牲品。
无论是王昭君还是杨玉环,她们的个人情感与生命选择,在“国家安危”、“政治妥协”等这些无可指摘的宏大理由面前,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可以被轻易牺牲。王昭君不愿出塞,却必须去;杨玉环不想死,却必须死。我们为之哀悼的,是每一个鲜活个体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的渺小和无力。 -
1.印象最深的是:
《长生殿》:魂飞颤,泪交加。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难道把恩和义,霎时抛下!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
写出一种很有戏剧性的、甚至夸张的生离死别场景,感觉很能满足人的浪漫想象,表达出明皇贵妃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有大敌当头、形势所迫的急切的无可奈何。《汉宫秋》: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同样是一段很有意思的顶真,但和辛弃疾的爱上层楼不同的是,它更急促,好像就是临别一刻涌来的千头万绪,或许有远离家乡直投边塞的凄苦无奈,不识美人的后悔,前途未卜的迷思……2.觉得唐明皇更痛苦。首先,他和贵妃认识的时间更长,昭君一开始毕竟只是默默无闻的宫女,自然感情更深厚。而且他的赐死是被迫的,是绝境的抉择,因此有更强的自责悔恨之意,而元帝的和亲好像只是在接受这个既成事实,责任可以被他转移给匈奴,给朝廷百官的。同时,明皇那驰了朝纲的政治问题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大根源,所以他还有些自作自受的意味在,这无疑加剧了痛苦。
3.《长生殿》中贵妃悬白绫自尽,《汉宫秋》中昭君被奸臣陷害于西域番邦,最终投江自尽。我们可能在哀悼一种美的陨落所带来的缺憾。
-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生]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这两段话展现了两个皇帝的对于他们心爱的人的离去的不舍和无奈。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李隆基,汉元帝只是把它给送走,但他也说了,有可能还能像苏武一样回来,而唐玄宗则是看着她死,连回头的余地都没有。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我们在哀悼的是这两位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没有成全爱情的悲伤,也为国家的薄弱所哀伤。 -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汉宫秋》:“我哪里是大汉皇帝!分明是别虞姬的楚霸王。”
这句以项羽诀别虞姬的典故,写出了汉元帝被迫送别王昭君的无力感。可以感受到他的屈辱与绝望,充满了自嘲。
《长生殿》:“香肩斜靠,共携玉手,并月影同微笑。”
描绘了唐明皇回忆与杨贵妃在一起的时间,反衬现实中离别之痛。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我觉得汉武帝更无奈,因为唐明皇最终还是无奈选择离别,准确地说他是自己悲剧的创造者,而汉武帝受制于国力,受尽了打压,他一直在隐忍,我觉得他更无奈一些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王昭君:出塞后行至汉匈交界投江自尽
杨玉环:马嵬坡被缢死后,与唐明皇月宫重圆,却已是“虚团圆”的幻影。
我们哀悼的不只有他们这两个人最终悲惨的命运,我觉得也是在抱怨那个时代的不公或说一些黑暗 -
先为我愚蠢的预习作业致歉,我将《长生殿》和《汉宫秋》的主人公都弄反了!我来回忆一下这次读书小组对我的启发。简略的概括一下,我十分欣赏甚至崇拜这两篇悲剧的文学价值,它给我的感觉就有点像用文字表达了一场“戏剧”,因此台词和肢体表达都充满了感染力;古时爱情悲剧,我还是认为唐明皇更无奈一点,其实我认为让我产生这种感觉主要还是艺术表达效果,因为我认为汉元帝和王昭君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可以说如果我重新做一遍预习作业,我也会说两人都挺无奈的,都是苦难,都别为难他们了;红颜惜命,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女性确实面对着极大地“生存困难”,逃不过被当做是工具人的命运;主要想讲讲最后一个讨论的问题,“爱情和政治到底能不能共存呢?”我在网上看到过中国海关博物馆里的一封信,是王镇成写给妻子张玉兰的一封信。王镇成在1959年为了事业来到西藏,不得不与妻儿分居,他无法照顾家庭,而他的妻子张玉兰同志也不容易,独自承担重任,受不了了提出了离婚。西藏的工作需要王镇成同志,他抽不了身,又不愿意连累爱人,于是写给妻子一份信。“这些年你一个人带着孩子,又有老人,很不容易。我对不起你们,以后也没机会弥补什么了······我一时半会儿离不开西藏,也不能太自私让你一个人受苦承担一切······”在信的结尾,他写道“最后,祝你幸福。”可能他酝酿了一下,又将句号涂成逗号,加了一句“是真心的”。
纯手写,那个字看上去,我可以说,可能还没我写的好看呢。可能他写的太匆忙了吧,也可能写的太难受了吧!
信未寄出,他因公殉职了。死讯比他的信来的更快。
所以爱情和政治,和国家事业能不能共存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悲哀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