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悲剧故事》第一轮(汉文书院)
-
读书小组反馈:
在《拜月记》中发生了已下冲突:1,蒋世隆与王瑞兰的关系被王镇反对,最后因为蒋世隆考上了文状元于是王尚书就欣然答应了这门婚事,这体现了在婚姻上要门当户对的价值观。2,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山下然后因为发现山大王是自己拜过把子的义兄弟才化解危机,这体现了要在友情上讲就道义互相扶持的价值观。3,在剧中亲人走散,最后重逢后的喜极而泣,体现了亲人间的温馨。
但在《拜月记》这部剧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合理之处:1,为什么奸臣犯下如此大罪但最后只有他一人受刑【因为剧中陀满一家是被炒满门】2,为什么陀满兴福在面对炒自己全家的皇帝面前还能为朝廷效力?
在《李逵负荆》的故事中李逵与宋江产生矛盾差点被砍头,好在最后宋江不计其过让他以攻代罪,宽恕了他。 -
本次读书小组,我们围绕《拜月记》讨论了故事中的前后情节、矛盾冲突,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主要冲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故事中影射出的时代背景。就如故事中最大的冲突,蒋世隆因为家世贫寒成婚之事遭到王瑞莲父亲决绝的拒绝,反映出人们对于情人“门当户对”的注重;这个情节中也有很多意外的巧合,例如瑞兰正好与瑞莲撞名,瑞兰母亲张氏正巧在路上碰到蒋世隆的妹妹瑞莲,最后几人又碰在一起,背后表达出人们对这些美好与幸运的向往。此外,通过这些冲突的分析,我们也看到了故事中一些不合理之处,和作者为加深王瑞兰和蒋世隆感情特别设计的地方,这一次读书小组,让我学习到了如何从戏剧的故事情节中发现其背后的时代观念、历史意义。
-
我认为《拜月记》这个故事,它的核心情节分为两条线,第一条是家庭迫于战争分裂,二人寻找至亲,第二条是两人的爱情线,从私定终身到被迫分离再到喜结连理。寻找至亲是两人的共同目标,而两人在机缘巧合下结伴,以“夫妻”的名义寻找至亲。而在两人借宿民宿那一段蒋世隆想与王瑞兰结为真夫妻,两人的关系因此发生了变化。故事到这里为止我认为还是非常脱离传统思想的,而到后来王瑞兰的母亲王尚书找到她时,蒋世隆当时病倒在床。王镇在爱情中讲究门第,强行拆散了蒋世隆和王瑞兰,女儿不能嫁给一个生病的秀才,这也是他们悲剧的开始。我认为这条爱情线扣住了“门当户对”这一关键词。而这里也体现出了瑞兰与世隆不传统的爱情故事和思想观。而世隆的妹妹瑞莲与王尚书也因寻找至亲而相遇,以“母女”之名相互依靠,这一情节让我感到新颖,这确实很令人高兴,同时我也感觉到作者心底对“合家欢”传统理念的追求和保守。而在瑞莲与瑞兰谈心后,发现瑞兰的心上人是自己亲哥,这一情节也让我感受到了故事的发展方向。蒋世隆说定要考上状元,事业有成后,回来娶王瑞兰。而他的成功也更加明确了作者“理想”主义的理念,对于“合家欢”,大团圆式结局的追求。王母后来认为蒋学有所成,便同意这门婚事,也是这部喜剧“喜”的体现。我认为“喜”的背后还是暗藏玄机的。比如王蒋二人被迫分开时,体现出一个封建观念,“门当户对”。其实我们现在谈论“门当户对”,更多的谈论的是两人在对待这个世界的心态和方式,看待某件事的思想,角度方面,包括个人的眼界,思想感念等,是否在同一境界。就好像《金枝玉叶》里的戴西,第一次接触婚约,为的是她跟她的订婚人之间感受不到fun,她还是追求两个人的思想一致,关注点在同一个频道上的,也就是“合得来”。而当时的“门当户对”,更多的是指身份,地位,学识,家庭背景等。换个角度想,如果蒋没有考上状元,这两人就是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而前文中他们的随性,自由,又成为了批判当时封建社会对爱情束缚的一把利剑了。最后蒋考上了状元,也拥有了一定的地位,两人,其实是“两家人”迎来了一个“合家欢”大结局,我认为也是另一种传统理念(我很支持,也很喜欢这种理念)。其实最终二人并没有打破“门当户对”的束缚,也没有真正的做到自由恋爱,而是顺利的过了门当户对这一门槛,从自由恋爱到门当户对的恋爱。我认为这并不是易总彻头彻尾的反封建恋爱观,但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部“喜”剧。
《李逵负荆》我就认为他非常具有戏剧性了。因为全篇都建立在“误会”上,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这场天大的误会,都非常严丝合缝,就是非常“合理”。所以我认为这个“喜”,比《拜月记》更加纯粹。他们的故事甚至没有太多外部影响的因素,误会也是纯靠自身的鲁莽。如果李逵冷静下来想想,和宋江好好谈谈,或许也落不着负荆请罪。但同时正是这种果断,“戏剧化”的人设,和他认错时负荆请罪的豪爽,到最后宋江并没有看下他的头,一齐将冒充宋江和鲁智深,抓走民女的犯人捉了,构造了这么一帮“为民除害”的梁山好汉的形象。这部喜剧中的“喜”更体现在人物的性格,剧情的发展,是非常传统的一波三折的“喜”剧,逻辑紧密,春节档的《哪吒》里也有相似的情节,而最终都以一个圆满的结局收尾,更让我们这些读者感受到一种解气的“喜”。 -
这一次读书小组的讨论主要以《拜月记》的故事展开。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喜剧故事,其中的主角公蒋世隆和王瑞兰,从相遇,到共同的患难,到互相产生情愫,经历了很多冲突。其中最大一个冲突就是王瑞兰的父亲王镇对蒋世隆和王瑞兰相爱的阻拦,他非常看重名门门第,最终是因蒋世隆考中了状元,门第提升,相互对等之后才得以相亲,可以反映出古人把“爱情讲究门当户对”看的非常重,到了今天我们多多少少也会有这种看法,所以最好的爱情到底是精神上真心相爱还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呢。总之,虽然一路充满波折,他们最终结婚了,皆大欢喜。其实喜剧中充满了很多看上去非常偶然的事件,也许会有一些奇异,但是我并没有觉得特别变扭。这也许是这个故事它是刻意这么去写,去传达一种意思,也许是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是结拜兄弟的情谊深厚,这也是一个特点。然后便是这个故事它别的故事脱离了一见钟情的传统,让人觉得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