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书讯微博
  3.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第一轮(汉文书院)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第一轮(汉文书院)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书讯微博
42 帖子 14 发布者 877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8

    本次主要讨论了《拜月记》一书,其实在读时就隐约觉得战乱情节比后续的认亲、考状元、喜结连理更为精彩鲜活,而讨论后我清楚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因其终无法摆脱时代特征,在结尾处又落了俗套:若蒋世隆难以登第,那王镇恐怕不会把女儿嫁给他,作者在前面处处鞭笞封建思想和社会的黑暗,但在最终仍倒向封建势力那边去,用“状元”完成大团圆结局。这“喜”使蒋王的爱情淹没在一片珠光宝气的迷雾中,失去了先前在战乱中焕发出来的自由、平等的人性光彩,让人觉得悲哀。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梅 离线
      梅 离线
      梅曦文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9

      预习:
      1.(1)王镇:一开始反对女儿瑞兰和蒋世隆的爱情,强行把瑞兰带走。
      (2)李逵:男主,虽然有些憨厚鲁莽,最后也认识到了错误,去负荆请罪,他善良、正直。
      2.不一样,第一个是有关爱情的,第二个是有关友情的。
      第一个是提倡恋爱应该自由的。第二个是说要坦坦荡荡的英雄主义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0

        本次读书小组,我们围绕《拜月记》讨论了故事中的前后情节、矛盾冲突,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主要冲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故事中影射出的时代背景。就如故事中最大的冲突,蒋世隆因为家世贫寒成婚之事遭到王瑞莲父亲决绝的拒绝,反映出人们对于情人“门当户对”的注重;这个情节中也有很多意外的巧合,例如瑞兰正好与瑞莲撞名,瑞兰母亲张氏正巧在路上碰到蒋世隆的妹妹瑞莲,最后几人又碰在一起,背后表达出人们对这些美好与幸运的向往。此外,通过这些冲突的分析,我们也看到了故事中一些不合理之处,和作者为加深王瑞兰和蒋世隆感情特别设计的地方,这一次读书小组,让我学习到了如何从戏剧的故事情节中发现其背后的时代观念、历史意义。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吴 离线
          吴 离线
          吴泓岑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1

          我认为《拜月记》这个故事,它的核心情节分为两条线,第一条是家庭迫于战争分裂,二人寻找至亲,第二条是两人的爱情线,从私定终身到被迫分离再到喜结连理。寻找至亲是两人的共同目标,而两人在机缘巧合下结伴,以“夫妻”的名义寻找至亲。而在两人借宿民宿那一段蒋世隆想与王瑞兰结为真夫妻,两人的关系因此发生了变化。故事到这里为止我认为还是非常脱离传统思想的,而到后来王瑞兰的母亲王尚书找到她时,蒋世隆当时病倒在床。王镇在爱情中讲究门第,强行拆散了蒋世隆和王瑞兰,女儿不能嫁给一个生病的秀才,这也是他们悲剧的开始。我认为这条爱情线扣住了“门当户对”这一关键词。而这里也体现出了瑞兰与世隆不传统的爱情故事和思想观。而世隆的妹妹瑞莲与王尚书也因寻找至亲而相遇,以“母女”之名相互依靠,这一情节让我感到新颖,这确实很令人高兴,同时我也感觉到作者心底对“合家欢”传统理念的追求和保守。而在瑞莲与瑞兰谈心后,发现瑞兰的心上人是自己亲哥,这一情节也让我感受到了故事的发展方向。蒋世隆说定要考上状元,事业有成后,回来娶王瑞兰。而他的成功也更加明确了作者“理想”主义的理念,对于“合家欢”,大团圆式结局的追求。王母后来认为蒋学有所成,便同意这门婚事,也是这部喜剧“喜”的体现。我认为“喜”的背后还是暗藏玄机的。比如王蒋二人被迫分开时,体现出一个封建观念,“门当户对”。其实我们现在谈论“门当户对”,更多的谈论的是两人在对待这个世界的心态和方式,看待某件事的思想,角度方面,包括个人的眼界,思想感念等,是否在同一境界。就好像《金枝玉叶》里的戴西,第一次接触婚约,为的是她跟她的订婚人之间感受不到fun,她还是追求两个人的思想一致,关注点在同一个频道上的,也就是“合得来”。而当时的“门当户对”,更多的是指身份,地位,学识,家庭背景等。换个角度想,如果蒋没有考上状元,这两人就是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而前文中他们的随性,自由,又成为了批判当时封建社会对爱情束缚的一把利剑了。最后蒋考上了状元,也拥有了一定的地位,两人,其实是“两家人”迎来了一个“合家欢”大结局,我认为也是另一种传统理念(我很支持,也很喜欢这种理念)。其实最终二人并没有打破“门当户对”的束缚,也没有真正的做到自由恋爱,而是顺利的过了门当户对这一门槛,从自由恋爱到门当户对的恋爱。我认为这并不是易总彻头彻尾的反封建恋爱观,但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部“喜”剧。
          《李逵负荆》我就认为他非常具有戏剧性了。因为全篇都建立在“误会”上,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这场天大的误会,都非常严丝合缝,就是非常“合理”。所以我认为这个“喜”,比《拜月记》更加纯粹。他们的故事甚至没有太多外部影响的因素,误会也是纯靠自身的鲁莽。如果李逵冷静下来想想,和宋江好好谈谈,或许也落不着负荆请罪。但同时正是这种果断,“戏剧化”的人设,和他认错时负荆请罪的豪爽,到最后宋江并没有看下他的头,一齐将冒充宋江和鲁智深,抓走民女的犯人捉了,构造了这么一帮“为民除害”的梁山好汉的形象。这部喜剧中的“喜”更体现在人物的性格,剧情的发展,是非常传统的一波三折的“喜”剧,逻辑紧密,春节档的《哪吒》里也有相似的情节,而最终都以一个圆满的结局收尾,更让我们这些读者感受到一种解气的“喜”。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吕 离线
            吕 离线
            吕俊桡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2

            这一次读书小组的讨论主要以《拜月记》的故事展开。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喜剧故事,其中的主角公蒋世隆和王瑞兰,从相遇,到共同的患难,到互相产生情愫,经历了很多冲突。其中最大一个冲突就是王瑞兰的父亲王镇对蒋世隆和王瑞兰相爱的阻拦,他非常看重名门门第,最终是因蒋世隆考中了状元,门第提升,相互对等之后才得以相亲,可以反映出古人把“爱情讲究门当户对”看的非常重,到了今天我们多多少少也会有这种看法,所以最好的爱情到底是精神上真心相爱还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呢。总之,虽然一路充满波折,他们最终结婚了,皆大欢喜。其实喜剧中充满了很多看上去非常偶然的事件,也许会有一些奇异,但是我并没有觉得特别变扭。这也许是这个故事它是刻意这么去写,去传达一种意思,也许是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是结拜兄弟的情谊深厚,这也是一个特点。然后便是这个故事它别的故事脱离了一见钟情的传统,让人觉得真实。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韩 离线
              韩 离线
              韩雨馨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3

              反馈
              读完《拜月记》,吸引我的是“环境”与“爱情”的关系。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并非单纯的才子佳人套路,而是乱世成为了情感的催化剂。王瑞兰与蒋世隆的感情,于兵荒马乱的逃难途中,脱离了传统礼教和门第的束缚。这种“非常态”的环境,更像是他们超越了传统的“一见钟情”的前提。一旦回归“常态”社会,来自家庭和阶级的压力便立刻浮现。这故事最后的结局,他们结了婚,且“反传统”的门当对户的恋爱。呈现出了“喜“!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吕 离线
                吕 离线
                吕翰林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4

                读书小组
                这次读书小组,我们主要讨论了拜月记古代喜剧故事,我们发现这些喜剧故事主要就是巧合,如果在一个巧合上出现了问题,就可能转化为悲剧故事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李 离线
                  李 离线
                  李心皓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5

                  这次读书小组我们讲了拜月记,这个故事里面有多个冲突,就像王镇和王瑞兰,托满心夫和朝廷都是冲突,里面发生的那些事件也都潜移默化的展现出来兄弟的情谊和夫妻之间潜移默化的爱情。他和李逵负荆不同,一个展现的是夫妻的长相思守,另一个讲的是兄弟之间的轻易长存。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陈 离线
                    陈 离线
                    陈星宇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6

                    第一次看拜月记,受题目影响(中国十大喜剧故事),下意识以为是那种现代小品,或者类似《羊脂球》一样的讽刺喜剧。但是看完后,一点也没笑出来,于是发现是我才疏学浅:这个喜剧与悲剧相对,属于爱情喜剧。然后再仔细查查,发现拜月记原来是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的《拜月亭》,可惜没来得及看。
                    比起白话文,我更喜欢曲词。也许是因为之前学校刚好表演过《窦娥冤》,看着曲词,脑中就有非常强烈的画面感。比如“ 呵,谁无个老父?谁无个尊君?谁无个亲爷?从头儿看来,都不似俺那狠爹爹!”,就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了瑞兰为爱情忿不平的人物形象。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7

                      第一个问题:
                      1.在《汉宫秋》中我映像最深的唱词是“忍着主衣裳,为人做春色!”这句话既体现了王昭君对爱人的不舍和牵挂,也体现了她对朝廷的忠心耿耿,是在为女中豪杰!
                      2.在《长生殿》中我映像最深的唱词是“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族。"这句话体现了杨玉环作为贵妃的觉悟,让我倍感敬佩,但心中也有些许遗憾,我想当时李隆基也是如此的无奈。
                      第二个问题:
                      我认为两者都很无奈,一个无奈在看着爱妾去送死,一个无奈地看着爱妃去死,但他们都深深爱着自己的爱人。
                      第三个问题:
                      她们的死,王昭君是因为要与边塞国家成亲和解而至自己于不顾而为了国家,为国殉葬,她的执意与忠心值得千古人铭记。而杨玉环为了爱人为了国家,被将士对杨国忠的痛恨,与皇帝轻视国家,疏忽朝政的过错迁怒与她,最后为平息将士愤怒,为朝廷牺牲,让我惋惜与她的无辜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8

                        第二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
                        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长生殿》唱词中 “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最令我有感触,表达了玉环对只有以生命平息军队的哗变的无奈,和情系帝王家的不舍、不甘,但为了天下的稳定和皇帝安固,虽遗不舍,却只能主动选择以身赴死,杨贵妃连喊两声“残生愿甘罢”更添悲凉决绝。
                        《汉宫秋》中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这一段唱词以顶真的手法描绘了汉元帝回宫时路过的一个个昭君曾驻留过的地方,触景生情、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迂回婉转的一段词细腻地描绘出元帝散不去的思念。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我觉得唐明皇更“无奈”。读《长生殿》,玉环与明皇相伴时间很长,又因玉环精通音律,对明皇来说玉环不仅是红颜,更是知己,二人的感情也经几番波折、拉扯,却使感情更愈坚韧,同样是帝王、美人,比起《汉宫秋》中纯粹的元帝对昭君美貌的喜爱与琵琶的欣赏,玉环对于唐明皇也许能称得上精神上的伴侣,他们之间的离别我想应该是更痛心的。并且从言语中,听到要舍弃自己的爱妃时明皇虽知自己必须守护江山,但对玉环还是有真情的,他宁愿选择玉环,“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元帝虽也舍不得昭君,在江山和美人之间,我认为心中其实是毅然选择了“江山”的。因此我觉得唐明皇更“无奈”。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汉宫秋》中昭君被奸臣陷害于西域番邦的威压下被迫离乡嫁作胡妾,最终投江自尽;《长生殿》中玉环被众将逼迫,为保皇上悬白绫自尽。我想,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也是在哀悼历史岁月中千万红颜,亦或只是普通的女子,在她们的那个时代下有巾帼之至,却身不由己,也是在哀悼故事背景中权贵、大臣这些掌权者的无能与软弱,借而反思当今的社会,希望由中汲取经验,“改变”悲剧的结局。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干 离线
                          干 离线
                          干坤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9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长生殿》中的“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令我感悟深刻,这句唱词描绘出了汉元帝的凄苦以及内心的悲痛。体现了汉元帝对昭君的依依不舍。
                          《汉宫秋》中的“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用了反复的手法,回忆往事,借景抒情,表达了杨玉环的悲苦。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汉元帝,因为他从“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到最后“但凭娘娘罢” 的妥协,体现出他百般无奈,只能掩面哭离。在《汉宫秋》中,唐明皇被动送别远嫁的昭君,情感没有那么强烈。相较下,汉元帝情感十分强烈,非常无奈。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汉宫秋》里,杨玉环被唐明皇亲手赐死;《长生殿》里,昭君被送往边塞。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在感慨她们的命运,哀悼大臣以及皇帝的无能、颓废。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吴 离线
                            吴 离线
                            吴泓岑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0

                            1.《长生殿》:“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
                            《汉宫秋》:“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这句词的节奏感和写法令我眼前一亮,三个字连成一句,运用顶针,杨玉环的悲苦经历一步步推进,悲催的情感一步步加深,感染力越来越浓烈。
                            2.我感觉还是汉元帝,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汉元帝的语言描写更加直观的体现他的心态。从“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到“罢罢,妃子既执意如此,朕也做不得主了。高力士,只得但、但凭娘娘罢!”再到“臣妾杨玉环,叩谢圣恩。从今再不得相见了。”最后“我那圣上啊,我一命儿便死在黄泉下,一灵儿只傍着黄旗下。”,感觉“无奈”的情感比较浓烈,也有可能表达效果比较明确直观,语言表达胜于一切沉默的肢体语言。
                            3.我们在讨论古代女性悲惨结局,无论是爱情悲剧也好,还是主人公命运悲剧也罢,我们都是想通过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精神,命运,性格,去推断一个时代的漏洞和影响。所以我们看似在讨论古代女性的悲惨结局,实则是在批判古代社会的不公,皇权的腐败无能,老百姓生活不泰平。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韩 离线
                              韩 离线
                              韩雨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1

                              讲坛反馈
                              预习问题1《汉宫秋》 我最受触动的句子是:“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这句看似写景的唱词,更像在描绘汉元帝内心世界。在送别昭君后,他眼中的旷野变得苍凉悲戚,枯草覆霜。作为一国之君,他连心爱之人都无法守护,只能眼睁睁看着她为社稷远嫁塞外。强烈的思念与无力描绘得淋漓尽致。
                              《长生殿》最令我震撼的句子是杨玉环临死前的决绝之语:“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面对死亡,她并没有哀哀求饶,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已成为玄宗逃亡的负担,唯有她的死才能换他的安稳。这句话里既有对爱情的忠贞守护,又有深沉的绝望与不甘。
                              预习问题2
                              汉元帝的困境来自外部强权的压迫。他是在国力衰弱、匈奴大军压境的背景下,作为一个弱国的君主被迫牺牲所爱。他的无奈,源于他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主权”已然不完整,连自己心爱的女子都无法庇护。这种无奈,又夹杂着对自身的无能。‘’我那圣上啊,我一命儿便死在黄泉下,一灵儿只傍着黄旗下。‘’更能感受到无奈情感。
                              预习问题3
                              王昭君的结局是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她并未踏入胡地,而是选择投江自尽。
                              杨玉环的结局是在马嵬坡兵变的现实层面,她被唐明皇亲自“赐死”,以三尺白绫香消玉殒,成为平息将士愤怒的牺牲品。
                              无论是王昭君还是杨玉环,她们的个人情感与生命选择,在“国家安危”、“政治妥协”等这些无可指摘的宏大理由面前,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可以被轻易牺牲。王昭君不愿出塞,却必须去;杨玉环不想死,却必须死。我们为之哀悼的,是每一个鲜活个体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的渺小和无力。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2

                                1.印象最深的是:
                                《长生殿》:魂飞颤,泪交加。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难道把恩和义,霎时抛下!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
                                写出一种很有戏剧性的、甚至夸张的生离死别场景,感觉很能满足人的浪漫想象,表达出明皇贵妃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有大敌当头、形势所迫的急切的无可奈何。

                                《汉宫秋》: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同样是一段很有意思的顶真,但和辛弃疾的爱上层楼不同的是,它更急促,好像就是临别一刻涌来的千头万绪,或许有远离家乡直投边塞的凄苦无奈,不识美人的后悔,前途未卜的迷思……

                                2.觉得唐明皇更痛苦。首先,他和贵妃认识的时间更长,昭君一开始毕竟只是默默无闻的宫女,自然感情更深厚。而且他的赐死是被迫的,是绝境的抉择,因此有更强的自责悔恨之意,而元帝的和亲好像只是在接受这个既成事实,责任可以被他转移给匈奴,给朝廷百官的。同时,明皇那驰了朝纲的政治问题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大根源,所以他还有些自作自受的意味在,这无疑加剧了痛苦。

                                3.《长生殿》中贵妃悬白绫自尽,《汉宫秋》中昭君被奸臣陷害于西域番邦,最终投江自尽。我们可能在哀悼一种美的陨落所带来的缺憾。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李 离线
                                  李 离线
                                  李心皓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3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生]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这两段话展现了两个皇帝的对于他们心爱的人的离去的不舍和无奈。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李隆基,汉元帝只是把它给送走,但他也说了,有可能还能像苏武一样回来,而唐玄宗则是看着她死,连回头的余地都没有。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我们在哀悼的是这两位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没有成全爱情的悲伤,也为国家的薄弱所哀伤。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么 离线
                                    么 离线
                                    么晨茗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4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汉宫秋》:“我哪里是大汉皇帝!分明是别虞姬的楚霸王。”
                                    这句以项羽诀别虞姬的典故,写出了汉元帝被迫送别王昭君的无力感。可以感受到他的屈辱与绝望,充满了自嘲。
                                    《长生殿》:“香肩斜靠,共携玉手,并月影同微笑。”
                                    描绘了唐明皇回忆与杨贵妃在一起的时间,反衬现实中离别之痛。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我觉得汉武帝更无奈,因为唐明皇最终还是无奈选择离别,准确地说他是自己悲剧的创造者,而汉武帝受制于国力,受尽了打压,他一直在隐忍,我觉得他更无奈一些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王昭君:出塞后行至汉匈交界投江自尽
                                    杨玉环:马嵬坡被缢死后,与唐明皇月宫重圆,却已是“虚团圆”的幻影。
                                    我们哀悼的不只有他们这两个人最终悲惨的命运,我觉得也是在抱怨那个时代的不公或说一些黑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吴 离线
                                      吴 离线
                                      吴泓岑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5

                                      先为我愚蠢的预习作业致歉,我将《长生殿》和《汉宫秋》的主人公都弄反了!我来回忆一下这次读书小组对我的启发。简略的概括一下,我十分欣赏甚至崇拜这两篇悲剧的文学价值,它给我的感觉就有点像用文字表达了一场“戏剧”,因此台词和肢体表达都充满了感染力;古时爱情悲剧,我还是认为唐明皇更无奈一点,其实我认为让我产生这种感觉主要还是艺术表达效果,因为我认为汉元帝和王昭君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可以说如果我重新做一遍预习作业,我也会说两人都挺无奈的,都是苦难,都别为难他们了;红颜惜命,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女性确实面对着极大地“生存困难”,逃不过被当做是工具人的命运;主要想讲讲最后一个讨论的问题,“爱情和政治到底能不能共存呢?”我在网上看到过中国海关博物馆里的一封信,是王镇成写给妻子张玉兰的一封信。王镇成在1959年为了事业来到西藏,不得不与妻儿分居,他无法照顾家庭,而他的妻子张玉兰同志也不容易,独自承担重任,受不了了提出了离婚。西藏的工作需要王镇成同志,他抽不了身,又不愿意连累爱人,于是写给妻子一份信。“这些年你一个人带着孩子,又有老人,很不容易。我对不起你们,以后也没机会弥补什么了······我一时半会儿离不开西藏,也不能太自私让你一个人受苦承担一切······”在信的结尾,他写道“最后,祝你幸福。”可能他酝酿了一下,又将句号涂成逗号,加了一句“是真心的”。
                                      纯手写,那个字看上去,我可以说,可能还没我写的好看呢。可能他写的太匆忙了吧,也可能写的太难受了吧!
                                      信未寄出,他因公殉职了。死讯比他的信来的更快。
                                      所以爱情和政治,和国家事业能不能共存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悲哀的化身。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梅 离线
                                        梅 离线
                                        梅曦文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6

                                        一.
                                        1.《长生殿》陛下虽则恩深,但事已至此,无路求生。若再留恋,倘玉石俱人类,益增妾罪。
                                        这句话可以看出杨玉环面对离别时的无奈、不舍与心酸。
                                        2. 《汉宫秋》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
                                        这句话看似是问句,实则我想王昭君的心中已有答案:再也见不到了,这体现了她对皇帝的留恋,看出了她 是想留在皇帝身边的。
                                        二.
                                        我认为《长生殿》中的皇帝最无奈,从“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位皇帝是深爱着妻子的,他自己亲手宠着、爱着的妻子,因他的失责,要在他的手下死,那他该多无奈、绝望啊。
                                        三.
                                        《汉宫秋》中的王昭君投河自尽;《长生殿》中的杨玉环悬白绫自尽,我们可能在哀悼女性只是被当作一个平息众人怒火的工具而已,且男女主人间的爱情并未圆满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7

                                          读书小组反馈
                                          本次读书小组我们探究了《长生殿》和《汉宫秋》两篇悲剧故事。唐明皇与汉元帝同样“痛失所爱”时谁更为“无奈”的辩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依据于故事本身的问题到时代更广阔的意义,老师最后一个问题将眼光引向更广更远的范围。从女性在那个时代下普遍走向消亡的的悲剧,我们开始思考,爱情和政治冲突吗?最初我脑海里蹦出的答案是不一定,我总觉得只要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总能两全,但当老师把它放到现代社会,离我们生活更近的范围内“个人情爱”和“公共责任”,我又觉得肯定是冲突的了。但其实后来再回想,这其实是一个很难难界定的问题,因为“爱情”在我们讨论的时候都是拿双方都真心认为对方对自己好来判定的,那就和个人想法有关了,倘使爱人和自己像“连为一体”(表述可能有些奇怪?)一样,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同一目标(好的政治、社会目标)而奋斗,那么他们一定是不冲突的,反而为世人所称赞,但是这很难达成,就像最后我们院长表达的,公众人物的观点总是会有各种解读,如今舆论风波如此利害,不乏有人在一个人的行为中解读出不属于这个人行为的本身意图的意思,所以万事总不一定能两全,我想,我们只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就好了,其余人怎么解读,没有人可以真正左右。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