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问题: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不合理。作为纪念馆的外墙,需要一些可以代表这个纪念馆所纪念对象形象,而鲁迅广为人知的是他特别爱吸烟,改为手持文笔其实也可以,但是所谓的会误导青少年吸烟或者是户外吸烟场所,就非常不合理,而且在她的微博中还有许多宣传尼古丁袋的,这不得不让人引发思考,这个投诉真的是所谓的为了保护现在的青少年所发布的吗?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材料一:孙女士的投诉和主管部门、旅讯纪念馆的回应
首先是孙女士在投诉的同时,她的微博界面中有大量关于尼古丁袋的内容,所以这一条投诉很有可能是为了商业价值。第2是纪念馆的回应有些过于的圆滑。 -
@skyblue 在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中说: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我认为她的投诉不合理。鲁迅是喜欢抽烟的人,抽烟也影响了他的健康,也是一个历史事实。他与我们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我们开始便应该以一种“看历史”的客观态度去看待,尊重历史。鲁迅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可以有很多特点。孙女士是否把鲁迅当成一个“完美”的伟大的时代楷模,去影响大家,引导大家。伟大的人做的所有就都是好的,所以我就想去模仿。她就没有站在“看历史”的角度去看。抽烟只是特点而非想引导,极少会有人去这样想。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就是孙女士的想法是想让鲁迅做到“道德完美”而做过度“美颜”甚至篡改。孙女士是站在抽烟习惯危害这个角度,面对历史人物没有以一种“看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太过片面。网友则是站在尊重历史的角度,坚持要尊重鲁迅的原有形象。 -
预习问题: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当然是不合理的。她投诉的原因是认为鲁迅抽烟的场合不对,认为这样会影响青少年。对于前者,设计师想塑造的是鲁迅经典形象,而且鲁迅的确一直抽烟,孙女士说抽烟场合不对,那设计师又不能如此精确的概括出来,只能抓重点呀。对于后者,孙女士的确是联想能力很厉害了,能不能先考虑一下关掉卷烟厂再说?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第一,孙女士推广尼古丁袋而反对香烟。第二,人们觉得这个已经有很多年了都没人说,突然冒出来一个人指责,还说的是伟大的鲁迅先生。第三个,人们觉得孙女士指责的角度是不对的。 -
1、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投诉是觉得很荒谬的,为什么看到一幅鲁迅抽烟的画像关注到的不是其象征的鲁迅的思想,而是抽烟?并且认为这样一幅画像会引导他人吸烟,引导青少年吸烟呢?但是很快我看到居然真的有人通过在画像前点烟的行为“致敬”(不是做动作,是真的点燃烟),并且理直气壮的说“鲁迅正确,鲁迅抽烟,所以抽烟正确”(非常可笑的逻辑谬误),这么看来,孙女士的投诉反而变得“有道理了”,但是我并不认为,因为一小部分人的不合理想法与行为就要改变这样一幅经典的形象画是合理的、正确的。
2、第一点是,孙女士的目的是否“纯粹”,她是真的为了公共场合的禁烟考虑,还是为了自己销售的尼古丁袋,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呢?第二点是,这样一幅肖像画真的会引导人们吸烟吗? -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问题: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材料一:孙女士的投诉和主管部门、旅讯纪念馆的回应
《“鲁迅夹烟”,被投诉!》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825A02HKI00
材料二、(整理自南方都市报)
8月22日一名控烟志愿者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内有一面鲁迅手持香烟的著名景墙,部分游客会到这面墙点燃打火机或者香烟,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认为会误导青少年,向“浙里办”投诉,建议将画面中的香烟改为“右手握拳”造型。此举引发广大网民关注及热议。有百余位热心人士通过“12345市长热线”及咨询电话联系景区,要求景区坚持尊重历史,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观点修改相关画面。
同时随着舆论的发酵,有网友指出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分享此次投诉的账号里,还有大量宣传推广“尼古丁袋”的内容,甚至还把“只可‘尼古丁袋’”打在个人主页简介上。尼古丁袋是一种新型的口含烟,与电子烟类似。网友指出在貌似充满正义感的投诉背后,难道都是生意?
8月25日,绍兴鲁迅纪念馆账号发布了关于“鲁迅故里景墙画面误导青少年”一事的回应,称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此前,纪念馆工作人员曾回应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将秉持“尊重历史”原则进行处理。
对此回应,在评论区中“我觉得绍兴文旅的回复很好,休要矫枉过正,滥用投诉权”、“这是鲁迅先生的标志性形象,这种投诉不需要理会,投诉的人估计脑子进水了,或者思维太奔放了,如果这种投诉也去理会或整改,那相关部门也太没定力和自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全是拿着刀枪的革命先烈,你敢去投诉吗?先生这画绝对不能改,要是改了,我投诉绍兴文旅。”“鲁迅先生都不能抽烟了?这举报是不是想要篡改历史啊!”等声音此起彼伏。
8月28日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在官方公众号“浙江文旅政务”就此事发布题为《鲁迅:当思我为何吸烟,非学我如何吸烟》的文章,其中提到,烟之于鲁迅,就像烟斗之于马克思,圆顶礼帽之于卓别林,双截棍之于李小龙,早已超越物品本身的功能,成为一种独特标志与精神象征。对于不少年轻人到景区打卡,“为先生点烟”的行为,文章解释称“这或许只为表达崇敬之情,并非推崇抽烟”,“我们不鼓励抽烟,但从‘烟’中看到的不应只是其危害,更要看到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用‘烟’燃起的熊熊精神火苗和拳拳爱国之心。”该评论文章还围绕“应如何更好传承历史文化”展开讨论,指出近年来,文旅行业尤其是旅游景区患上“舆情焦虑”的现象,在恐投诉、恐舆情中乱了方寸、慌了阵脚,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不移的勇气。历史文化传承需要辩证思维,一方面是尊重真实的历史,无需因“道德完美”而做过度“美颜”甚至篡改,更不要因为过时了就大肆“丑化”“诽谤”,而应原汁原味地呈现历史,秤在每个人心中。
8月28日晚,孙女士在微博发布长文回应事件,并为占用公共资源空间致歉。8月30日,孙女士@非吸烟者权益策略师Ada 微博账号被封,封号原因是:存在多次借控烟之名违规推广所谓尼古丁袋等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社区公约的有关规定。(选自新民周刊)
抽烟正是导致鲁迅先生健康恶化并最终去世的罪魁祸首!
鲁迅嗜烟如命是一个历史事实,但抽烟有害健康也是一个历史事实,这从鲁迅的人生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不能因为人们喜爱鲁迅、崇拜鲁迅,就认为鲁迅这样大量地抽烟也是对的,或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抽烟的危害,这同样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
就这位孙女士”控烟“的出发点来说,本意还是好的。这面背景墙在这里竖立了22年,没有一个人发现问题,今天,有一位游客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却遭到一面倒地嘲笑,鲁迅先生如果在世,恐怕也是不希望看到这一幕的吧?
当然,另一方面,这位游客也应该看到,这面背景墙在这里存在了22年,主观上没有诱使青少年模仿抽烟的故意,客观上,22年来除她之外无人投诉,亦可知,客观上也不存在使青少年因此迷上抽烟的情况,其实没什么人往这方面想。所以她也不必执着于此,可以多关注生活中其它问题,宣传抽烟有害健康,为控烟做出积极的贡献。这是她需要考虑的问题。
评论区:“是否应该关闭卷烟厂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抽烟有害健康就有害健康呗,扯什么鲁迅啊,大家都认同抽烟有害健康,鲁迅先生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那为什么不想想想小孩为什么不学鲁迅先生的文笔,勇气,偏要去学抽烟?”
“酒精还是一级致癌物呢,难不成诗仙李白的雕像要改成喝水?”
“据说这个孙女士是卖“尼古丁袋”的,你确定她的出发点是单纯为了控烟?”
“作者这种过于圆滑的写作观点,怕是先要被鲁迅喷了吧 轮不到那位路人孙女士” -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我觉得不合理。因为鲁迅抽烟这幅画既然画在这个墙上,我觉得就是用来表现他自己的一些品质或者特点,表现出他那种沉思。再说引不引导青少年抽烟这本身就是自己的课题,选择权是在自己手上的,又不会逼着你去抽烟。大部分喜欢抽烟喝酒的人,难道不都是自己主动的去接触了这个,然后上瘾的吗?这足以说明,如果你自己真的内心是抵触的,是保持这个自己的底线的话,你看到了只会是他沉思的那种姿态,这幅画想表达的更深的东西而并非是想去学的心理。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首先一个角度就是关于孙女士是干这一行的,关于是不是她抓住这个商机来卖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这个地方22年来也都没有这样的争执。
还有一个角度就是有的人觉得这个话不应该换,是因为这是事实,鲁迅本来就有抽烟这个习惯。我挺赞同这一点的,毕竟如果为了那些没有自制力的人去换这个,那某种意义上不也是在篡改历史吗?
最后一个角度是关于会不会引导青少年。这一点我在第一个问题中也表示了否定的观点。 -
1、
不合理。我觉得“因为墙画上的鲁迅吸烟”和“所以会误导青少年吸烟”之间的连接还是太远了,这个前提是否不足以推到这个结论呢。其次,青少年吸烟与否也不仅仅是墙画可以引导的,其中监护人的引导责任、社会整体对青少年的管控态度等很多其它因素都被全部归到片面因素上,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属于单因谬误。
2、
争议点1:墙画是否存在“误导”可能性→墙画该不该改。
争议点2:孙女士是不是为了利益考量(“带货”尼古丁袋),即怀疑其质疑正当性。
第一眼看到这个事件的时候我就想到曾经的奥特曼事件,但仔细想想其实不太一样,因为这件事牵涉到鲁迅。墙画不仅有关误导青少年吸烟问题,由于画中人是鲁迅因此不可避免地又牵扯到了民族符号问题。两件事情的共同点就聚焦于青少年行为引导。
第二个争议点其实看了有一点无奈。不论我支持孙女士与否,我都觉得这种质疑本质上是诉诸动机的逻辑谬误,或许还存在人身攻击谬误。用怀疑一个人是不是为了赚钱来否定位其诉求的正当性真的是当代网友很会用的一种手段,而当他们用此攻击的那个人本身就处于众矢之的的境地时,这种手段的不合理很少会被拿上台来讲。 -
一、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二、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一、我认为不合理,不能简单地把拿烟就归为误导青少年,理由如下:
1、鲁迅抽烟,是历史的事实,馆方是用这个最能代表鲁迅日常的行为来复刻鲁迅形象,具有直接性;
2、如馆方后来的反馈,鲁迅之所以抽烟,也是忧国忧民,以烟消愁;
3、生产、售卖、购买香烟是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允许的行为,香烟不是鸦片,不至于到孙女士所言之危害;
4、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千世界,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真空状态,年轻人需要通过自身的学习来达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否吸烟是年轻人的自我选择。
二、争议点在于鲁迅手里是否应该手持香烟,且孙女士做出行为的动机。
1、若从孙女士单纯”控烟“的出发点来说,这面背景墙在这里竖立了22年,没有一个人发现问题,现在有人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却遭到嘲笑,这也并不是正常的现象;
2、从深挖孙女士的控烟动机来看,并不单纯,她是利用造成舆论热点来达到她售卖她自己的尼古丁袋产品的目的;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造成占用公共资源及浪费。
3、从此事看,目前的“舆论焦虑”正在一些服务行业无形无限蔓延,应该持有历史定力,从事物的本质出发,不能在恐投诉、恐舆情中乱了方寸、慌了阵脚,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不移的勇气。
4、看待一个事物要从其本质出发,不能只看其外表,我们学习鲁迅精神,要学习他打破封建的勇气角度,抽烟只是个表象;学习李白的诗,是要学习他浪漫主义精神和精湛的诗歌创作技法,喝酒也只是表象。 -
1.我认为孙女士这份投诉信还是有一部分合理的。先看孙女士的举报信,我将它分为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为,孙女士建议换画的原因,第二个板块为,孙女士建议如何换画。从第一个板块,孙女士给出的理由是,“露天场所不等于吸烟场所,鲁迅吸烟版画像是他自己家里吸烟,为何要去掉背景放在室外引导室外人群聚集处吸烟危害他人健康呢,还会误导青少年”。先不论这段话里是否有逻辑问题,从事实论据,我最近在小红书上确实发现许多人会在鲁迅纪念馆吸烟版画前点上一支烟,或者自己抽上一支烟,有的甚至会配文“我用抽烟支持先生”,我还刷到了一位住在附近的网友说,自己确实每天看到来这里的游客以烟打卡。既然有这么个事实,我认为孙女士这个角度和思路其实还是挺合理的。至此,这份投诉信还是合理的。但是孙女士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呢,“建议将吸烟图改为右手握拳伏案版画”。我认为这个解决方案就不合理了,首先你看到一个伟人的抽烟图会下意识认为他会误导青少年抽烟,那你看到一个伟人握拳的图也会下意识认为他会误导青少年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我认为这种思路过于极端,而且这不仅让我想到另一位伟人,李白。我看到课件上也讲了。我们思考一下与李白相关联的“事物”,我们大多会想到李白的一个超能力,那就是李白喝酒,千杯不醉,网上也有许多带着名酒到李白墓边。为何李白墓周放着一堆酒无人管制,都认为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其实我也这么认为),而鲁迅就因为一副抽烟版画就被举报。我认为原因有二:第一,在公共场合“配一支”带来的影响确实比在公共场合“敬一杯”带来的影响更大。抽烟会给周围的环境带来大部分人不想闻到的有害身心的味道,而酒味相比之下,介意的人会少一些;第二,李白墓周边没有将李白与酒进行明确的联系,而鲁迅手上确实夹着一根烟。从这两点出发,我们对症下药。第一,既然是“鲁迅抽烟画让到这里打卡的游客配上一支烟”,那问题边出在画身上了。其实并不是,鲁迅抽烟并不能否定他为民族做出的贡献,用笔尖与邪恶势力对峙的勇气,以及大家都追求支持的“民族精神”,“民族脊梁”,“中国的方向”,而来这里抽烟的人也不会因为鲁迅夹着一根烟酒店上一根,他们到哪里都会抽烟。所以我认为,孙女士要真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别建议换画,建议在画边立一个牌子,明确说明“鲁迅先生因肺病不幸去世,吸烟有害健康,请不要在公共场合吸烟”,并且严厉禁止在此处抽烟。第二,此壁画是否有将鲁迅与烟捆绑。我认为鲁迅夹烟是一幅非常具象,经典的时代刻画图。在当时那个时代,众人皆醉我独醒,先生以烟消愁,眼神却犀利,面庞却刚正。一根烟点燃了文学的稿纸,星星之火,最终点燃整个中国。这个问题不妨改成,鲁迅夹烟是否有损害鲁迅形象——我认为没有。所以,此投诉信有不合理之处。
2.这件事的争议点,我在上一问中已经点明了。三个争议点,第一,大量前来打卡的游客用抽烟支持鲁迅,是否是鲁迅夹烟版画的影响,是否应该改画?第二,鲁迅明明在文学方面有如此大的贡献,也是他以文笔唤醒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该版画却将害死他的“烟”与他捆绑,是否不妥当?第三,该投诉者孙女士是卖尼古丁袋的,她这么做有何用意?第一,鲁迅抽烟并不能否定他为民族做出的贡献,用笔尖与邪恶势力对峙的勇气,以及大家都追求支持的“民族精神”,“民族脊梁”,“中国的方向”,而来这里抽烟的人也不会因为鲁迅夹着一根烟酒店上一根,他们到哪里都会抽烟。第二,鲁迅夹烟并没有损害鲁迅为民主斗士,中华民族的脊梁,“众人皆醉我独醒”,学医救不了中国,便弃医从文,以文学骂醒中国人的思想。而鲁迅死于肺病,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此愁已淡化不开,只得一支又一支的抽着烟,直到耗尽自己的生命。这何尝不是一种警钟,一场值得反思的悲剧。第三,“尼古丁袋”的出现,说明孙女士的投诉另有意图,也更体现了投诉信的不合理之处。此投诉信的背后,大概率与一场私人生意有关,或许是推广“尼古丁袋”,又或许是阴谋论······这些都说不准。
-
1.不合理。她只是尖锐地关注一副墙画上有鲁迅吸烟的图案便断章取义,她或许没有阅读过鲁迅的文章,并了解他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如果了解了我觉得对于鲁迅吸烟这件事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只是对于自己了解的事情——吸烟发表评论,把鲁迅作为一个靶子。
2.(1)点烟确实是鲁迅的形象符号,以文章教育青少年、国人也是鲁迅在做的,以及很多人希望做到的。两者本质没有什么矛盾,都是鲁迅的形象之一,却有两派人各执一词产生争吵
(2)孙女士目的不纯,引发猜测
(3)对于像这类小事的态度不同,大部分人对这些并不会影响生活的小事哪怕并不理解也会接受。一部分较为极端的人认为有一点点诱导青少年的元素就必须被铲除取缔。 -
预习问题: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我确实认为孙女士的投诉有些“抬杠”的意味在,毕竟22年这幅墙画都屹立于此而她现在才发现问题并且投诉,不免让人怀疑她做这件事的真实目的——毕竟为了引流而做出比她更夸张的事的人也不在少数。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她的投诉,我们看到她是一位控烟志愿者,在此方面确实比较敏感;但同时也暴露了她可能并不知道抽烟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形象……总之她的行为不能说完全不合理,但实在有些鲁莽、也有一些无知。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从图画本身来看,网友认为夹烟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形象,孙女士这么做“违背历史”;从孙女士的身份来看,就算要控烟也不应该从这一个刁钻的方面来进行;从孙女士个人背景来看,她售卖“尼古丁袋”,同时又打着“控烟”的名号,她的行为与投诉内容自相矛盾,这很容易成为网暴的焦点。 -
鲁迅抽烟墙画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我认为不合理。即使孙女士的投诉内容是关于抽烟一事,主要问题是不应在公共场所宣扬吸烟,误导青少年,且不该将鲁迅室内吸烟画放在室外。但她的逻辑存在问题,抽烟就是误导的非黑即白,把抽烟墙画放室外就是引导抽烟人群聚集的滑坡论证均无法支持她的理论。同样,提到浙里办无投诉选项于是宣传至网上与旅游局,却没有选择正确的投诉渠道,不仅占用公众注意的热点资源,还占用公共机构的精力资源。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争议点:- 纠结于鲁迅是否能够吸烟,而不是吸烟这个行为本身
- 孙女士的社交帐号本身宣传尼古丁袋这一产品,却突然投诉鲁迅抽烟,很容易联想至博流量眼球卖货。
- 墙画存在20多年都没有受到投诉,网友相信这一作品是经过审核认可的,孙女士的行为被视作上纲上线没事找事
- 专注于吸烟却不是鲁迅本身,认为相比关注鲁迅抽烟,不如关注鲁迅本身的思想和榜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