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本周要点
  3.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本周要点
41 帖子 38 发布者 242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张文景张 离线
    张文景张 离线
    张文景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8

    反馈:
    蒙元的统治究竟给汉族带来了什么影响?是文化的交融,是对“中国”版图的重新定义…真的只有这些吗?
    蒙古西征,党项人被屠杀,党项族就此覆灭,持续了189年的西夏文明彻底毁灭。看到这里,我内心是震惊又悲痛的。近两百年的灿烂文明,竟在短短数年内就被蒙古铁骑踏碎,一段鲜活的历史彻底沉溺于烟尘,只余下断壁残垣...百姓从1122年的9347万到1274年887万,这之间该是一段多么惨痛的历史。至此,我似乎更能理解文天祥,以及那些文人志士——为何即便以生命为赌注,也要躬身践行南宋理学,传承汉文化。崖山海战虽宣告了南宋的灭亡,但汹涌的波涛却也狠狠拍醒了幸存的汉人,一时间,汉民族民族意识骤然崛起。汉文化,这个“中国孤儿“,成了所有文人付诸生命也要保护的对象。
    为保护赵氏孤儿,公主,韩厥将军,公孙杵臼…都自愿牺牲,“真实的历史真的有这么残忍吗?”保护中国孤儿的过程真的这么艰难残忍吗?历史课本上对于元朝的描述多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统一”,这个描述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很平和的过程,但听了讲座却发现现实并非如此。蒙元对汉民族的统治极为残酷,他们认为汉人狡猾成性,将人分为四等,把汉人和南人列为最低等的。同时,他们开通大运河,对江南税赋压榨。因此,张养浩才会写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朝对汉人的残酷统治,并未成为压垮汉人的巨石,使他们臣服于草原的统治。相反,当生存和尊严被一层层挤压,汉人却更为团结,对于“汉人”的身份认同感更为强烈,民族意识早已在他们心里牢牢扎根。
    可他们如何保护“中国孤儿”?如何更理智的去传承文化?那时的儒士面临着科举的废除,仕途的阻隔,儒学得衰微,文言的败落。部分文人选择退隐,部分选择委屈为吏,剩下的则流落市井。他们看到的又是什么?是“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是“攒家私,宠花枝,黄金壮起荒淫志”…世道的风气日益浑浊,留下的是无尽的痛苦和悲鸣,面对这些他们又能做什么呢?大概只有逃避,沉浸于短暂的欢愉吧..“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时文讨论:
    前两天我们在上政治课时就讨论了有关绿捷的问题,那时我们的政治老师还调侃,我们是被资本做局了。举办了听证会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同。其实事实,证据,都很清晰明了了,但为什么结果并没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权力”的失衡,制度的缺乏。我们之前讨论过美国的制度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互相制衡。每个人都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发声。虽然中国也一直在搭建多元平台,为百姓提供广泛的意见表达渠道。但显然在这件事上并没有真正实现这一点。他在提供平台的同时却控制了发言的权力,比如强制学生在问卷上写下班级学号,不允许老师拍照讨论菜品,原地销毁发臭的虾仁...大概这就是制度的理想化与现实执行的矛盾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王 离线
      王 离线
      王伟龙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9

      时文讨论:
      这次时文讨论,我们举办了一个有关绿捷事件的听证会。在听证会开始前,万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西贝事件的火会烧到绿捷事件上,我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西贝餐厅的主要消费者就是带着孩子过来聚餐的父母,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所以本身就非常愤怒的家长在看到绿洁公司的饭菜也如此难吃后,就变得更加愤怒了。在这次听证会上,我扮演的角色是学生,我们学校确实是已经完成供餐了,但令我疑惑的一件事是,老师为什么要告诉我们是虾仁里面有泥沙,而不告诉我们真相,这样做有可能会使更多的同学的健康状况受到损害。
      讲座反馈:
      在这次讲座结束以后,我确实对日本学者的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一观点有了部分的认同。崖山之后无中国,并不是说在经历崖山之战以后就再也没有之前的汉人所建立的政权了,而是说在南宋灭亡元由元朝统治后,中国的不管是文化还是文脉都被大幅度的削弱了,元曲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代表,我认为他仍然不能和唐诗宋词所并列,因为元曲为了存活,从而更偏向于世俗化,也因元朝曾多年禁止文人科考和对汉族人的歧视,使得元曲的创作者们所创作的元 曲都很凄凉。元曲是在这样一个绝望的时代所诞生的,自然也就不能和充满活力的唐诗宋词所相对比了,因为唐朝和宋朝都是充满活力的,多变的朝代。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邱 离线
        邱 离线
        邱紫箬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0

        在我们刚开始听讲座的时候,樊阳老师问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元曲可以和唐诗宋词并列吗?我最初的答案是不,但随着樊阳老师的讲述,我渐渐改变了我对元曲的看法。
        老师告诉我们,元曲基本都是汉人写的,他们的题材不同。但在那个时代,南宋管辖下的人们叫南人,也是社会等级中最低等的一个,而这些作家们也只能用侧面描写来体现出当时自己的悲凉。樊阳老师讲说最近有一个日本的史学家说,崖山之战之后,中华就已经灭亡了。(大概是这样,具体的我也不记得)我其实是很反对的,我认为他说的并不完全正确,元曲就向我们表明了,那时的人们还是很憧憬曾经的时代。他们对于自己的精神不否定。
        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去向蒙古低头,当樊阳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我认为元曲其实是可以和唐诗宋词并列的。它有骨气,只是碍于那个时代而已,那个时代不允许让他们直白的写出来。他们只能背地里写。
        在我印象里,尤为深刻的就是关于蒙古人在与其他民族有战争的时候,经常采取的措施:屠城。这个词一下就能知道那一层的人都无可幸免,再结合当时的数据来看:中国一共144000000人,而到最后只剩7000万人。那些消失的人都是被屠杀的,所以你说当时有好多人去投海自尽,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许 离线
          许 离线
          许铭轩
          编写于 最后由 许铭轩 编辑
          #11

          讲座反馈
          这节课我们主要概述了蒙元统治的伊始至结束,作为一个新兴朝代的开始,我居然从来没有想过蒙元对于华夏文明有所影响,似乎由于“民族融合”理念的深入人心,一些我们忽视的小细节从来都在,比如:今天“省”的叫法(源于行省),版图的奠定(西藏正式加入中国版图),官话定为北方话(统治中心在北)………不过与此同时带来的还有包括茶道在内的很多文人技艺的失传,文化的流失以至于从它的故土中国“流亡日本”,一起带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跪坐和带来了蒙古人的“堂而皇之”的坐姿。元朝其实很复杂,远远不是几个词汇能概括或者几个行为能定性的,其“开放”的一面不仅在于马可波罗“四百四十条街”和“人山人海的集会”里,也在于从印度尼西亚传来的青金石的一抹青花釉。今天我才真正的感受到课本居然“错过”了元朝那么多“精彩瞬间”,八斯巴——一个可以说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为蒙古族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忽必烈称之为“国师”,掌管“宣政院”(统治西藏,青海一带),由此蒙古族与藏族的关系尤为紧密,也许是为了不破坏所谓“民族团结”,这些(宣政院,征伐中的杀戮)大都是避重就轻。
          但很多东西他是掩盖不住的,比如“杀戮”,以前我觉得蒙古人是好战,骁勇善战好不威风。但是——南宋王朝九千多万人口急降为八九百余万,党项人不知所踪,北宋王朝已经有上亿人,而到了几百年后的明朝却“刚刚突破一亿”,最最最毛骨悚然的还是崖山海战,据樊老师的说法有将近二十万人在一场战争中投海自尽,这是人类的一种悲哀,日本学者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听着就很“帝国主义污蔑我大中华根源”但不考虑这些,单单学术角度来看确实不无道理。大运河也是在这种时候产生的,“利民工程”自然不可能是那些残暴的元朝统治者的出发点,他们将无数江南富庶之地地的财富批量运往北方“老巢”,甚至开始了一种“历史的倒退”,色目人为什么被重用以至于地位位列“汉人”之前成为统治阶级?也是对于色目人善于计数,为蒙古那些羞于数学而又好财的最高统治者们“打理”财富,而元中都——一座建在草原上的“没有意义的首都”(游牧民族不需要首都)强行建在草原上,曾经里面奢侈豪华,拥有了全中国第二高的木构建筑,其中高高的栋梁皆是从云南大理一带运来,建造起来劳民伤财却只当了三年陪都,在元帝国覆灭后不久便毁于一旦。可见游牧民族也不一定贫穷;不一定只识弯弓射大雕,看!他们不都很阔绰很要钱吗?
          回到人文,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别发我深思:“能不能和唐诗宋词并列?”当然,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个小小的“陷阱”,那就是“元曲”的定义。在大概念里,元曲还包含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杂剧。而在小概念里,他只有最基础的散曲,这些散曲是在受到严格的检查以至于成了“底下写曲”,所以难免一些愤世嫉俗的情绪,比如其中一处写重阳节的忧愁“浑几个重阳”不同于宋代婉约派词人,他所描写的忧愁远远不是那些人之常情,而是对于生活失去任何意义的一种逃避,仅从这点元曲便无法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其传播影响范围不仅比后者小,就连其中传达出的生活、处事态度也无从论起。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许 离线
            许 离线
            许铭轩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2

            时文讨论
            这次时文讨论我们讨论了绿捷事件和西贝事件两个事件的异同,对于西贝事件由于罗永浩在微博上发表的一篇质疑西贝预制菜的帖子,而后由于贾老板“拼命护崽”而导致事实水落石出,舆论升级,道歉整改。舆论到底是怎么升级的呢?是不是因为西贝认错态度不积极或者预制菜不好吃?我立刻想到了“侵权”问题——侵犯了“知情权”,什么是知情权?在我看来知情权是顾客对于一家企业(比如这里的餐馆)里头有关顾客方面的情况有知晓的权利,进而影响顾客对于餐馆的选择权以及监督食品、服务、环境的监督权,而有的餐馆为了顾客对于餐馆有一个好印象,提高群众公信力,往往会需要像“绿色笑脸”一样的认证,也达到了促进企业服务,平衡利益与义务的关系。
            而对于绿捷事件则是家长对于孩子健康的关注直接引爆了舆论,也是关于和西贝事件一样的公信力进一步下降(检查单位与绿捷同流合污),侵犯公众知情权,而其道歉的“整整48个字”也进一步反应出这些商家几乎是不认可,不想赋予公众知情权的实质,这样纵使有一个听证会也只是“表面工夫”,在这一点还有很多路要走!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郭 离线
              郭 离线
              郭淑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3

              10.25时文反馈
              这一次时文讨论的主题我真的深有体会,因为"虾仁蒸蛋"这道菜在我们学校平均每周会在中晚饭中出现五到六次,并且是校内为数不多口碑不错的菜品(所以听到这个通报我其实是有一点庆幸的,因为我从来没吃过)正如万老师所说,这件事在我们学校是以"换季"为由被要求不让声张,所以这场"听证会"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可能举办.但是我其实挺佩服学长学姐的"表演"的,我在台下听时甚至是充满了愤怒:怎么会有这么官方的话术,简直和绿捷官方发出的道歉声明一样"虚伪"啊!每个部门都想先"甩锅"而没有提到实质性的西,怎么保证这个问题在下一家供餐商不会重蹈覆辙呢?
              10.25讲座反馈
              在讲座以前,我几乎戏"元曲"没有太多了解(仅仅只有课本中那种几首比较熟悉 )所以在讲座正式开始前樊老师问我们觉得元曲可以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吗的时候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不行.但在讲座结束后,我却改变了我的想法:几者文风虽然不同,但传达的家国情怀却是一样的,元曲还多了民族意识.在樊老师列举的许多数字中,我感到了深深的绝望与恐惧,当然也体会到日本学者所说的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在元朝之后,传统的华夏文代真的保留了多少呢?已经有大部分被泯灭了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金 离线
                金 离线
                金祉宸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4

                我参加了模拟听证会的家长一方。可能是提前准备不足的缘故,讲话并没像真正的家长一样有气势,那么有目标,看着观众还有一种紧张的感觉。这两个事件的焦点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们也讨论到,值得玩味的是,这样一个听证会在现实中不可能召开。
                本来以为这是一节平常的文学讲座,没想到樊老师用大部分时间铺垫元朝和蒙古的历史事实,文人、艺术的部分只占不到一半的内容,而且也并没有针对一首作品进行分析,而是用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来反映历史中文人的群像。
                又提到了蒙元的残酷事迹。又屠城、又废科举、又分人等,而且还干出像掘南宋皇帝坟这种事情,文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们总是带着一种愤怒、一种寂寥、怀着绝望和悲伤完成他们的艺术创作。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单 离线
                  单 离线
                  单馨语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5

                  时文讨论:
                  这次办了个听证会,万老师问我们“可不可能真实有这个会”的时候,我隐隐感觉是不可能有的,但是可能的因素太多,都像耳机线一样缠在一起,所以一时间说不出理由。后来梳理了一下,也许有以下几点:1.无法说服涉事公司参加。因为如果准备不充分就会造成公关失误;2.可能牵扯出很多暗藏的利益;3.某些部门的公信力下降。
                  然后回到正题,这次台上同学的发言我觉得很像是那些涉及到的群体会说的,比如涉事企业一直在说空话,还有几个群体互相推脱责任…

                  元散曲:
                  这次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元,之前只知道元的版图最大,骑兵强悍,一路打到了欧洲,却没想到他们是用这么血腥残酷的手段获得的胜利。几乎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屠城,举例其他地方的时候我就在想宋是否也有相同的下场,结果马上就看到了一个令人震惊不已的数字——损伤率91%。并且十万民众不愿沦为亡国奴,跳海殉国。历史课本上没讲过这些东西,所以特别惊讶。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廖 离线
                    廖 离线
                    廖景希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6

                    时文反馈:这次时文讨论讲到绿捷事件引发的对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让我想起一小段不怎么好的一段回忆:我在我们学校吃到两次头发,我对桌吃到过钢丝网的线。后来学校要求填写食堂调查问卷,秉持着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我还是全选了A。后来我们干部开会,老师面色不怎么好,给我们每一个人发了几张问卷让我们全选A。说什么我们干部就应该做好带头作用,那么多张写不好的是想干什么。还说只有我们学校名声好了,以后我们出去别人看到校名才会笑着说:“原来是xx学校的学生啊,不错”之类的话。我就觉得很匪夷所思,想让学校名声变好不应该是作出具体的事吗?而不是虚假信息。因此我觉得有时候学校也有一定的问题,亲手从源头断了学生发声的嘴,传出虚假消息。(虽然说我觉得我们学校的菜不算好吃但也不是很难吃)所以向讲座中说证实消息的真实度还是很必要的。在听证会中,大家的表演很真实,让我甚至幻视这是真的了。不过最后万老师把我拉了回来:这是不可能的。这一切都是口号。而真想改善就应该作出具体的事情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回想西贝事件中贾老板的强词夺理,甚至喊出“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的荒唐话语;以及绿捷发出的仅仅48字的“史上最傲慢”道歉信,我感到愤怒,但更多的是悲凉:我看见了社会虚假复杂而唯利的一面,而我只是看见了。
                    讲座反馈:刚开始老师就问我们一个问题:蒙元时代对后来中国的巨大影响是什么?我和同学们的第一想到的是行省制、民族融合、元曲等。但这些都不是最大的,答案是:官方语言变成北方话,以及人们从跪坐转为坐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我当时刚听到第一反应是:又来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樊老师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我后来就明白了:PPT上就写到:“南宋直接死于屠杀的有6700万人,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就仅剩887万。损失率高达91%”这是一串惊人的数字,不同于学晚清历史时的愤怒,看到这一段段文字我更多的是悲痛难受——汉人差一点在蒙元骑兵的战斧下灭族,那是比现在韩国总人口还要多的数字啊!在蒙元对汉人特别是南人的苛政下,艺术家们写下、画出一句句、一幅幅对生活绝望的语句和画卷就不显得奇怪了。讲座里几乎每一页PPT都无不显现出当时人该是多么的绝望啊。就像那幅没有画根的兰花:汉人没有根了啊......(在这之前我参观过上海西夏的展览。当时没什么反应,仅仅当作普通的展览看,也只是有一个疑问:现在怎么没有西夏族呢?西夏人都去哪了?我现在可以仰天回答了:被蒙元灭族了...我好像听到了西夏人的哀鸣。)(以及这次也解答了我一个小问题:为什么《三国演义》褒刘贬曹并且在元朝很受欢迎:刘备象征着匡扶汉室,这其中寄托了汉人复汉的美好愿望)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竺熠珲竺 离线
                      竺熠珲竺 离线
                      竺熠珲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7

                      时文讨论反馈: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办了一个模拟“听证会”,围绕绿捷事件展开。其中同学扮演的绿捷公司方和校方十分形象,在面对学生与家长的质问,马上撇清与自己的关系,并且开始“画大饼”,那副急于推脱责任又试图用美好愿景来安抚众人的模样,简直和现实中的某些场景如出一辙。听证会结束后,万老师还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种听证会可不可能在现实中举办?”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现实中要举办一场这样公开透明且能让各方充分表达意见的听证会,面临着诸多阻碍。比如各方利益的博弈,学校可能担心影响自身形象和发展,绿捷公司这类企业则害怕承担责任、影响经济效益,他们不会愿意在一个公开的场合去直面那些尖锐的问题。而且现实中往往缺乏一个能够公正主持、保障各方权益不受侵害的第三方来推动这样一场听证会的进行。

                      讲座反馈:
                      讲座最让我触动的,是其将“西夏灭亡”这一历史事件。樊老师提到,西夏亡于蒙古后,北方汉族文人与西夏遗民共同陷入“家国沦丧、仕途阻断”的困境——蒙古初期废除科举,文人失去传统晋升路径,只能以散曲为“精神食粮”。表面是欢乐的样子,实则是逃避,而且藏着对“宋、夏相继覆灭”的隐痛;西夏遗民更是背井离乡,在异族统治下艰难求生。让我感受到历史变迁中的无奈。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叶 离线
                        叶 离线
                        叶韦汝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8

                        时文讨论反馈
                        这次时文讨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无疑是模拟听证会环节。扮演各方的同学们把各个部门之间“踢皮球”的行为演绎的淋漓尽致,也让我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无论家长和同学怎么进行质问和要求,可能会被认为负有责任的角色都有一套为自己开脱的方法和步骤,第一步:道歉,“我对你们的遭遇深表歉意”这是表明态度(不管是真是假吧),表示一下自己存在问题,也认识到了问题,即将或已经进行改正,第二步:推卸责任,这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基层个别员工的个人行为”这是承认监管失误,但不承认高层对此存在主观故意或直接错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第二种是“我们也希望xxx,但是由于某某方这边我们无权干涉,所以导致了此类问题”这就是比较明显的,把责任推给别的方面,表示我该做的都做了,这是他们的问题,不是我的。那万一有直接证据证明或被推给责任怎么办?不要紧,他们还有第三步:“我改了”。提供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细究起来似乎难以实施或长久实施(其实是否实施还是个问题)。这样一套流程下来,虽然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吧,但是保住自己还是可能性非常大的,可是怎么样才能保证类似的事情不会再发生呢?而下一次会不会出现同样的说辞呢?真是难啊。
                        讲座反馈
                        这次讲座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那一连串关于被蒙古骑兵屠杀的人口的数据。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看着印刷体那冰冷严谨的数字,居然是可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疯狂的血腥的。9000多万啊!才只是南宋区域被屠杀的人数,元朝的疆域如此辽阔,再加上他们酷爱屠城,那得是多少人啊?我尝试想象过当时的情景:尸山血海,人喊马嘶,马蹄声到处,求饶声,哭喊声,刀剑刺入血肉之声,紧接着统统归于死一般的寂静。这简直都不能用可怕来形容了。我上网搜了一下,一平方米大约可以长3万到10万株草,就按10万株草一平方米来算,9000多万株草足以覆盖900多平方米,踩也要踩很久吧,更何况是9000多万条人命!可以说他们的生命,在那时甚至都不如草芥。我要是在那个时候生活的话,恐怕还没被杀死就先疯了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韩 离线
                          韩 离线
                          韩雨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9

                          讲坛反馈
                          这次讲座主要讲的是蒙元时期的历史。在讲座中,我印象最为深刻,内心最为震惊的是蒙古人的屠杀。樊阳老师在PPT上向我们展示了数据,蒙古人对中东亚地区屠杀了整整一亿多人,这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蒙元后有科举废除,还有人分四等(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而那些文人的处境呢?科举废除了,仕途有所阻隔,儒学变得衰微,随后败落。文人的命运也只有一隐居,被迫为官或是市井。
                          时文讨论
                          本次的时文讨论为西贝事件和绿捷事件。首先是西贝事件,西北作为一个名气很大的一家企业公司,这一事件对其肯定是有影响的。一是消费者,消费者知道西贝原来是用预制菜,会感到愤怒,对企业失去信任。同事,西北的形象和经济也有所损失。消费者真正生气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西贝不诚实的行为,明明是用的预制菜,却说是现做的。这也引起了一个知情权的问题。消费者无知情权,其中知情权也包含了选择权和监督权。再来说说绿捷,绿捷就是一个典型的学校安全食品问题,首先是绿捷这家公司不对,没有安全食品的保障,其次是学校的问题,学校为什么还要选择绿捷公司来供应饭呢。但也不排除,学校可能出于被迫,可能是有很多的学校都是选择绿捷公司,如果自己不选择可能会受到一些压迫。总的来说,这两件事情都是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食品安全,我们要更加重视。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雨芎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0

                            时文反馈
                            这次时文讨论老师首先分析了西贝和绿捷事件共同的地方。同学们说到都是制度和监管出了问题,但老师提到了都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引发的选择权的问题,导致消费者什么也不知道,也没有什么真正可选择的对象。最后同学们模拟了一次听证会,能看到各个部门(监管,教委,学校,企业)实际上都是在推卸责任。

                            讲座反馈
                            这次讲座讲的是蒙元对汉人以及汉文化的影响是改了很多习惯,比如用椅子,把版图分割成省,以及将信伊斯兰教的人都赶到一起。像现在的青花瓷也是蒙元的时候发明的。樊老师讲到那时候有学问的人都无法实现当大官的梦想,上学没有用了,自然也没什么人上学了。那时候的文人有三种:遗民,被迫当官的人,还有留在城市中写散曲和杂剧的人。从这写散曲中能看到这些人的绝望。回到开始讲的“元曲能不能和唐诗宋词并列”,如果元曲只代表散曲,是不行的。只有加上杂剧,元曲才有可能和唐诗宋词并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1

                              时文讨论反馈
                              从事实维度上,北西被人发现预制菜,但还是对外宣称非预制菜,是对消费者诚信的缺失。从社会维度上,贝西以预制菜收高价食品价格,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无视。从历史维度上,预制菜一直是餐厅的禁忌,且贝西的宣传语中也包含孩童这种叫脆弱的年林段【食品安全】是尤为重要的,也是顾客比较担心的问题之一,并不是一件被允许的事。从价值维度上,本次事件不仅影响到消费者权益,也影响到顾客的饮食安全问题【食品是否新鲜】,所以是有必要去重视的。而绿捷事件则是提供给学校的食物出现了问题,我认为他们不因该推卸责任。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让我体会到了蒙元的屠杀的残忍,他们对西方,东亚,南宋的屠杀一次就是屠城导致数十万人殒命,他们对南宋的屠杀,总计共有六千七百万人,到元初1274年,人口从1122年的九千三百四十七万减少到只有八百八十七万人,损失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一,而且当时科举被废除十几年,让读书人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意义,和他们通过科举来当官的选择【“科举的废除,仕途的阻隔,儒学的衰微,文言的败落”】。任仁发的《二马图》【一马瘦弱,一马肥壮,但都被束缚】也体现了这一点。但当时依旧有人在“地下写作”【张炎,周密……】还有人被逼迫为官……体现了蒙元的统治对文化的局限和阻碍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任 离线
                                任 离线
                                任禛好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2

                                很可惜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出席此次讲座。
                                时文:
                                其实非常可惜,虽然我们学校不是绿捷,但是我真的很想痛批食堂问题,况且我还是西贝常客。。当然我看到一级会员群里有各个角度的听证会,这个也让我知晓食堂问题也不只是单方面出事情。
                                讲座:
                                对元散曲真的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天净沙·秋思》。当然以我的看法元曲比不上唐诗宋词,可能我对其了解不够?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毛 离线
                                  毛 离线
                                  毛添梁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3

                                  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的时文讨论中的听证会还是很有戏剧性的,学长学姐们都表演的非常好,生动形象体现了涉事方的那一种推卸责任与乱发空头支票。学生与家长的愤怒也已经尽力的表演了,正如老师说的,这种听证会在现实中其实是不可能的,就算真的有这样的听证会,也没有意义,大部分可能都是陈词滥调的逃避责任。
                                  这次的十文投入引入了两个我曾经很忽视的权利:知情权与参与权。但公民所知道的知情权的界限到底在哪?还有待我们深思。
                                  讲座反馈
                                  其实,我以前一直对元曲是没有什么概念的,甚至不知道元散曲与宋词的区别,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如果将元曲中的元杂剧去掉,元散曲是无法与唐诗宋词并列的,因为他并没有到唐诗宋词的那种文学高度。但如果只是元杂剧,也是无法与唐诗宋词并列的,因为元杂剧,它更偏向于戏曲一点,两者的形式不同,自然也无法相提并论。还有另一点就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如果科举停止几十年会发生什么?我最多也就认为可能会有一些文化上的代沟。但经过今天的分析,我已经意识到了,如果科举停止几十年,会有多么大的重要性,文学会直接崩溃,层级会被直接垄断,人们的思想就会被禁锢,整个民族的灵魂也就没了,这些就是我认为本次讲座中最重要的两个点。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轩齐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4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讲到了元朝并不是像教科书中所写的那样,实行了中国的大一统,并且版图地跨欧亚非。除了这一面,他还有更加血腥的另一面,党项民族的灭族,当时元朝对西夏进行了灭族,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听说过党项族,并且宋朝从原来的将近一亿人,在元朝初期,只剩下上百万人,以及对于欧洲各国的大肆屠杀,樊老师甚至告诉我们,在南宋灭亡的时候,有将有几十万人的义士跟着南宋的末代皇帝一同跳海而亡。而甚至我们很多人都并不知道这一件事。樊老师在课上又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汉人的地位要比回回人的地位要低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回回人首先归降于蒙古人,而汉人,尤其是曾经是南宋的人,抵抗到了最后一刻,第二就是回回人十分善于数学,蒙古人可以依靠他们来算账。
                                    时文讨论
                                    在西贝和绿捷两件事情,讨论时老师给我们提到了,知情权和选择权。“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而在本次事件中,明显两个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并且绿捷公司在本次事件刚发生几天后,将原料以及有关信息全部删除。并且老师在结束时问了我们一个问题,这样的听证会真的在现实中会召开吗,我认为大概率不太可能,因为本身绿捷公司就承包了上海五百多所学校的学生餐,以及能在事件发生后立刻将有关信息删除,其背后的权力应该很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徐 离线
                                      徐 离线
                                      徐梓菡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5

                                      西贝、绿捷事件时文讨论反馈
                                      细读了材料中的链接,发现了一个惊为天人的事情:依据《通知》上的规定,西贝的产品确实不属于预制菜,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始终坚持自己“100%不是预制菜”。虽然这一依据不一定可靠,但我在写预习作业的时候一直以为西贝就是在硬撑隐瞒没有依据,看来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讲座中召开了模拟听证会,不同同学饰演西贝管理层、校方、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不同角色,各自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截然不同十分形象。我想,现实中就算有听证会,也只会走个流程,真正的改变还是要从品牌内部开始。

                                      赵氏孤儿:蒙元时代的文人与散曲
                                      为什么标题要用《赵氏孤儿》?因为那个时代汉人的文化就如同赵家仅存的根,渺小而坚强。何其有幸,中国的文化至今仍未中断。
                                      讲座中樊老师提问元曲究竟能不能和唐诗宋词并列?我认为算上元杂剧的话是可以的。
                                      另外,讲座中介绍的蒙古帝国西征让我大受震撼。这些惊人的数字在历史中竟从未出现,这是值得深思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杨 离线
                                        杨 离线
                                        杨沁彦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6

                                        时文讨论反馈:
                                        这次我们用西贝和绿捷两件事情展开了讨论。我认为西贝只要还是忽略了自己对待顾客的诚信度,而且真实的情况向顾客进行了隐瞒,忽略了人们的知情权,而绿捷也是如此。在之后举行的听证会中,主要以绿捷事件展开模拟,同学们都想出了很多的方法,但是我认为涉事企业绿捷不应该一味地道歉,而是要拿出实际的行动,也不能说将来会,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同时教育局所提出的线上监控,会不会出现提前录制好的情况呢?如何保证提供给家长的就是完全真实的备餐情况呢?我觉得这是教育局还需要研究的一个方向。
                                        讲座反馈:
                                        提到蒙元统治的影响,第一反映大概就是历史书上所提及到的民族交融吧,经过同学们的不断思考,我们得出了很多新的答案,比如说中国的官话以北方话为主。在这一次讲座中,让我感到印象最深的就是屏幕上出现的各种画作,我觉得在那个时期,他们的画作很直白的就能表达出当时画家的心境,看到的山水画,只感受到了树的枯;又比如说《二马图》,虽然前一匹也许是象征着官人的马比后一匹象征着平明百姓的马更加肥壮一些,但仍然是被束缚的,说明当时不管是怎样的阶级,都没有属于自己的自由。还有郑思肖所画的兰草,是没有根的,说明汉人的根已经不在了,但也需要把文化继续传下去。他们的画都让我看到了一种落魄,很多人都对现实失望甚至绝望的画面。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7

                                          时文讨论反馈:
                                          这次听证会,作为“监察部门”的一部分参与,说着冠冕堂皇的话,不断踢皮球的时候,其实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或许正是如此我才要这样选择。做准备的时候,我跟过铭辰都不得不用ai、百度进行解决方案、法律条文的搜索,但我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问过ai好多次不同的问题时,它给我的答案,却往往有很大的同质性。抛开ai本身问题不谈,这可能反映出对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存在“无计可施”的局面?好像只能装监控、严查、调整品质、处罚、撤职查办,然后换上下一个“绿捷”……?
                                          一级会员先前预演里,向监管部门的提问比实际的多很多,正式的那一场反而矛头都对准了绿捷公司本身和校方,导致我和过铭辰主动站起来继续撇清责任……可能,一般的民众面对看似伟岸的“监察”二字,也深知无力,所以会转而向够的到的地方攻击?
                                          因此,先被祛魅,再变得真正有效起来,哪怕只是再负责一点,这才是监察部门应该做的……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我们依然立足于元朝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其中一切行为,一切风云。——不,不能说是审视了,我几乎震撼到参与其中了。
                                          先前看过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我在那里观望,用理中客的身份点评,叹息,落泪,好像真的很伤心。但设想,假如你是元朝的最高统治者,坐在沙盘前或者长桌后,被杀者躲在炮火之下,沦为笔墨数字,沦为一道剪头。那敌我死了多少士兵呢?那元军屠了多少座城呢?
                                          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其实你也没有把他们当成人。
                                          战争把人异化成非人,无论是高层眼中的人,还是高层本身,他们为某个攻陷下的城池弹冠相庆,甚至听到战壕中破碎的哭泣和愤怒,看到血流成河、惊世骇俗的尸山也未曾停止。
                                          或许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在面临仕途的阻截,面临道心的破碎,面临国土的侵占,面临生死的考验,这一切之后,那残存的,一亿人口的百分之九中的极少一部分,参与了元曲和杂剧的创作,他们无奈的悲歌,他们逃避,他们或许也醉生梦死,他们让诗词歌赋从士大夫的大雅之堂走到歌台舞榭,再走到勾栏瓦舍。
                                          但无论如何我始终认为即使去掉杂剧,唐诗宋词元曲也永远能得以并称,因为那是一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时代里,一群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文人最后的精神家园,最后的文脉的留存。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