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时文反馈
这次的时文我们的主题聚焦在了绿捷和西贝的问题是。老师让我们从多维的角度去思考了这个问题,我们发现两起事件的问题都在信任和监管上。在模拟听证会时,我也在欢笑声中更加清晰了不同角度对于绿捷事件的看法。特别是对于绿捷公司和检查绿捷公司的那一方在辩证会时一直在撇清责任,让我感慨,当今的这种食品安全,就像是企业不断的自证游戏一样,反而对于监管的到位与否,企业的公信力都无关了…
1026讲座反馈
这次的讲座主要围绕着元散曲和元代的文人展开。老师先问了我们元曲是否能喝唐诗宋词并列,我想是不行的,可真要我说出什么原因,我却又说不出来。但最让我感慨的是汉族的韧性,在元朝的统治下,虽然汉人遭受着严重的种族歧视,但是仍然坚韧,就像樊老师给我们看的那一幅无根的水墨兰花一样。
杨婧棋
-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
10月25日 时文讨论1、请运用上次逻辑讲座中的多维分析框架,从事实维度、社会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四个方面分析材料1、2中的西贝事件和绿捷事件
西贝事件- 事实:罗永浩曝西贝用预制菜,西贝先否认,直播后厨暴露问题后致歉整改。
- 社会:消费者质疑餐饮品牌不诚信,关注预制菜知情权。
- 历史:预制菜监管从无到有,2025年国标草案待公示。
- 价值:品牌“新鲜”宣传与实际不符,冲突在“诚信”和“利益”。
绿捷事件
- 事实:校餐虾仁有虫发臭,绿捷瞒报、删记录,后被立案。
- 社会:家长恐慌,质疑企业垄断、监管不严。
- 历史:校园供餐监管此前松散,事件后多部门联合介入。
- 价值:企业漠视学生健康,冲突在“责任”和“利益”。
2、分析事件后谈谈你觉得这两件事的舆论发酵的最大争议点在哪?
西贝:宣传“新鲜”却用预制菜,还推卸责任,没诚信。
绿捷:学生餐出问题后瞒报、道歉敷衍,不把孩子健康当回事。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参加这次讲座前,我对他的认知只停留在历史书的简单介绍里。
讲座开头,樊老师问“人生自古谁无死”和“不指南方不肯休”哪句更该算千古名句。我一开始选了前一句,觉得它写生死很有力量。但听樊老师讲文天祥在元军追捕下22次差点丧命,却一直往南走,我开始想,“不指南方不肯休”里的“南方”不只是方向,更是他心里的南宋和百姓,这种孤注一掷的坚持,比单纯说生死更让我触动。
后来樊老师讲宋元之交的背景,说文天祥受礼学影响,还有他老师江万里的教导,我才明白他的选择不是凭空来的,是有文化和道义在支撑。想到南宋当时有贾似道那样的奸臣,皇帝还很依赖他,就更能理解文天祥在那种环境里坚守有多难。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昨天我们读书小组讨论了《汉宫秋》和《长生殿》,沈阳学姐的观点让我对这些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发现,马致远和洪升在写王昭君、杨贵妃的时候,好像把自己的境遇放进了故事里。就像马致远仕途不顺,他笔下的王昭君就成了有才华却不被重视,最后以死明志的形象;洪升写《长生殿》三易其稿,杨贵妃的故事里也藏着他对被赏识的渴望。这让我明白,原来古人写故事不只是讲历史,还在借人物表达自己的心情。
而且学姐说评价故事要回到文本本身,这让我注意到王昭君和杨贵妃不是完全被动的。在《汉宫秋》里王昭君选择跳河,《长生殿》里杨贵妃的命运也有自己的选择,她们不是只被时代推着走,帝王反而显得无力。这和我以前以为古代女子只能任人摆布的想法不一样。
通过这次讨论,我觉得不能用“封建落后”来简单定义古人的故事。就像这些写女性的作品,背后有文人的寄托,有女性自己的选择,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预习1:结合宋元之交的历史与文天祥生平简表,看宋元之际战争概述的视频《一口气看完蒙古灭宋之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F4m157dh?t=21.3),结合地图,划出《<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谈到的22次“死”,谈谈你认为这些“死”可分为几类?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由此你对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有什么新的理解或疑惑。
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像当面痛骂元军统帅这种随时有可能会被杀的“直面冲突的死”一类是像被元军追捕、迷路、陷在乱尸中、遭遇巡逻兵等“逃亡途中的死”还有一类就是像在海上遇上风浪这种“环境艰险的死”
我认为文天祥这样详细列举的原因是为了强调自己“苟活”并非贪生,而是为了继续抗元
新的理解:《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是单纯的豪言壮语,而是经历无数生死考验后的必然选择。预习2:结合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理解《正气歌》,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典故,思考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这些诗句的特别意义:诗歌前面这么长的“序”作用是什么?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力量?
《正气歌》前的长序交代了文天祥在狱中恶劣环境,引出“浩然之气”的主题。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让我感受到他在绝境中依然坚守信念的精神和情感力量。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铜镜映月时,人间诗意长
九月二十号傍晚,我穿着汉服站在樊阳人文公益讲坛的小院里,风一吹,桂花香就飘过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秋诗会,心里又慌又期待,手一直攥着汉服的袖子,总怕哪里没穿整齐。
我们西文书院要表演两个节目,先唱歌《也无风雨也无晴》,再演短剧《缔造现代》。之前排练的时候特别开心,大家围在教室里,对着剧本你一句我一句地聊。我要演到是人像,一会儿是埃及壁画上庄重的法老,一会是掷铁饼者,一会儿是坐在草地上的圣母。刚开始摆掷铁饼的姿势,我总站不稳,同学就帮我调整,让我把腿再分开点,腰稍微弯下去;排练到圣母时,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把各种布披在我身上,那时候大家的笑声特别大,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热闹。
到了正式表演,先该唱歌了。我拿着话筒站上台,前奏一响,心里突然有点紧。这首歌是陈秋吟姐姐写的,里面藏着我们暑假去郭婉莹先生走过的地方的感受。唱到“让我再尝一口秋天的酒,黄昏都打碎在桂花香里”,我想起书里写她晚年闻桂花香的样子,好像真的闻到了那股甜香,心里暖暖的,也不那么紧张了。
唱完歌,马上要演短剧。我站在等候上场的地方,手心又冒了汗。听见主持人报幕,我赶紧走到台中央,摆出掷铁饼的样子——右腿前伸,胳膊弯着,就像排练时那样。看着台下好多人,一开始有点慌,但想着练了那么多次,慢慢就平静下来了。后来换圣母造型,我坐在凳子上,双手轻轻交叠,听着旁边“艺术家”说话,忽然觉得这个角色也挺有意思的。
最难忘的是大家一起唱《水调歌头》的时候。不知道谁先举起了手电筒,一点黄光在黑暗里亮着。接着,越来越多的手电筒亮起来,所有会员都站起来,挥着手电筒一起唱。我站在里面,看着那些晃来晃去的光点,听着所有人的歌声,突然觉得这个中秋和过去十四年的都不一样。以前中秋都是和家人在家吃月饼,这次和这么多喜欢读书的人一起,特别热闹,也特别温暖。
诗会结束后,我看见助教老师还在忙,有的收拾道具,有的吧椅子整理好。我抬头看了看那天的月龄月亮小小的,却很亮。这个中秋,有歌,有短剧,还有一群可爱的人,真的太难忘了。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长生殿·埋玉》
词句:“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
主角心情:这是杨玉环临死前说的话,一边是和唐明皇想相守一辈子的愿望突然破碎,心里满是绝望;一边又愿意为了稳住军队、保住唐明皇,主动去死,藏着一股狠劲儿,把伤心和忠诚掺在了一起。
《汉宫秋》
词句:“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主角心情:汉元帝在说,除非是没感情的铁石心肠,不然谁都会为这事哭。就算知道昭君去匈奴是为了国家好,他还是忍不住舍不得,把心里又痛又没办法的感觉说透了。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我觉得汉元帝更无奈吧。唐明皇的无奈是士兵逼得太紧,他一开始还敢说“不丢爱人”,最后妥协是被硬逼着的;但汉元帝更惨——汉朝打不过匈奴,连能保护国家的将军都没有,昭君走后,他回宫路上一直念叨“回咸阳、过宫墙、绕回廊”,翻来覆去说路线,其实是心里空落落的,满脑子都是昭君。而且汉元帝留不住昭君不只是自己伤心,更是因为国家实力不够,连反抗的底气都没有,这种无奈更像“命里注定”,比唐明皇更可怜。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两位女性的结局
杨玉环:为了让士兵不闹事,主动求死,最后在佛堂旁边的梨树下,用白绫上吊了。死前还让高力士好好照顾唐明皇,把和唐明皇定情的金钗、盒子一起埋了,用自己的命换了唐明皇和唐朝暂时的安稳。
王昭君:为了让汉朝和匈奴不打仗,被迫嫁给匈奴。走之前留下汉朝的衣服,带着对家乡和汉元帝的不舍,去了偏远的匈奴,再也没回汉朝。
我觉得我们可能是在哀悼“爱情在现实面前的脆弱”杨玉环和唐明皇有定情的金钗,汉元帝和昭君也有过甜蜜时光,但遇到士兵闹事、国家打仗,爱情说碎就碎了,这种“真心敌不过麻烦”的感觉,可能是我在哀悼的吧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很遗憾因感冒没参加这次读书小组讨论。通过同学们的反馈,我了解到《李逵负荆》和《拜月记》在不同版本或与相关作品对比中存在差异,也认识到阅读名著时,要关注不同版本及与其他相关作品的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很遗憾因感冒没能参加周六的讲座。但通过同学们的反馈,我知道了看待鲁迅抽烟墙画争议这类事件,不能仅从单一角度评判,要运用多维分析框架,考虑历史、艺术、社会等多方面,我认为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我看有同学提到了这次讲座还提到了从设计这面墙的设计师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发现其实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的时候才能更全面、理性地认识问题。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不合理,一是因为鲁迅先生抽烟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他人生的一部分,而且这面墙这样设计也可以表现鲁迅先生的人生态度。二是孙女士担心这面墙会影响青少年,但是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有基本的判断能力,不会因为一面墙上有夹烟的动作就去抽烟。这些“吸烟有害健康”的应该有我们的家长或者学校去教,而不是通过看到一面有夹烟动作的墙被举报,一位名人的生活习惯被刻意抹去来教的。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1.争议点就在一部分网友认为应该保留这个鲁迅先生的人物标志,尊重历史。但另一部分网友认为去掉“室内背景”的墙画会引导室外吸烟。
2.就是有网友发现孙女士在推广“尼古丁袋”,质疑她的投诉不是真的“控烟”,而是借“投诉鲁迅墙画”吸引关注,帮自己卖产品。比如有网友说“你确定她的出发点是单纯为了控烟?”,觉得她打着“正义”的旗号做生意,这样的投诉本身就站不住脚。作为初中生,我也觉得:如果是真的为了大家好,应该去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而不是盯着一个历史墙画不放。
3.一部分人认为会误导青少年,另一部分认为青少年没那么脆弱,不会被轻易误导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1.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拜月记》- 小旦(王瑞兰)
核心冲突:封建家长(父亲)的强权干涉与青年男女(王瑞兰与蒋世隆)自由婚恋、患难相依的矛盾。
人物形象与冲突参与:小旦以“柔弱却坚韧的受害者与反抗者”形象参与冲突。她因父亲强行拆散自己与病重的恋人,陷入“想反抗却不敢号哭、想叮咛却只能嗟叹”的困境,她展现了封建礼教下女性的无奈,也暗示了她对于自由婚姻的渴望《李逵负荆》- 李逵
核心冲突:李逵因误会宋江强抢民女,以“赌头”方式要求宋江认罪,后发现是歹徒冒名顶替,需通过捉贼将功折罪的矛盾。
人物形象与冲突参与:李逵以“鲁莽直率、重义轻命的梁山好汉”形象参与冲突。他轻信了谣言比去年和宋江当中赌头,被追责时虽然害怕但还是硬撑,接剑自刎是还念及兄弟情,最后得知真相是主动请缨捉贼。
2.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不一样,《拜月记》给我一种在悲伤中有喜剧的感觉。前面小旦很惨,被爸爸拆散、和恋人断了联系,后面肯定会团圆,这种“熬过去就好了”的期待让人觉得温暖。
《李逵负荆》:它的“喜”是“闹笑话”的喜。李逵误会人还非要赌头,说“砍头比挨打痛快”,拿到剑又磨磨唧唧想往事,后来一听说能抓坏人立马开心,他的鲁莽和憨直特别好笑,是热闹的喜剧。《拜月记》:强调“反对强权、崇尚自由婚恋与患难真情”。更受喜欢看感情故事、希望有情人能在一起的人喜欢。
《李逵负荆》:强调“忠义为先、知错能改、惩恶扬善”。更受喜欢看英雄故事的人喜欢,比如很多男生就爱李逵这种讲义气的好汉。- 选段摘抄
《拜月记》: - “他正天行汗病,换脉交阳,那其间被俺爷把我横拖倒拽出招商舍,硬撕强扶上走马车。”
- “没盘缠,在店舍,有谁人,厮抬贴?那消疏,那凄切,生分离,厮抛撇。”
《李逵负荆》: - “打一下是一下疼,那杀的只是一刀,倒不疼哩。”
- “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第二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 选段摘抄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开学教育
一开始万老师就和我们在重申和解释了一遍讲坛的规则设立的原因和重要性,通过讲沙堡的例子让我们知道了规则设立的意义是为了染让每个人都开心的。
行走汇报
这次行走汇报印象最深的是讲关于在云南的博物馆看见铜鼓的那一部分,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云南这么一个平原很少的地方的青铜器会有很多关于牛这一代表着游牧民族的形象,后来联系之前行前讲座讲到的关于不同的民族通过藏彝走廊来到云南,一切就豁然开朗。还讲到了关于当地的土司制度,之前就听说过,但不是很清楚,但经过这次的行走汇报,也就都明了了。
读书反馈
这次暑假我要跟着我们书院的同学进行了关于《上海的金枝玉叶》这本书的行走,但经过了这次的讨论,我对于戴西人生的理解又更深了一点。很有意思的是书院一名同学提出来的她很佩服戴西的“不双标”这让我很有感触,再结合书中的情节,我对于戴西的佩服又多了很多。老师还抛给我们一个问题。我什么戴西当初没有接受华莱士提出的让她讲述在大陆经历的苦难的要求。 我认为这是因为她骨子里的那种韧劲,她不想让自己经历的痛苦被当成衬托他人的生活的美好的工具,他也不想让自己的痛苦变成展品。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观《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有感
这个暑假我去看了趣看美术馆的《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之前我还看过关于他们的纪录片,这次看展,就像是和老熟人重逢,结合展览中许多他们那时候的手稿和文献,又有了好多新认识。
一进展厅,好多珍贵的手稿、图纸、照片,一下把我拉进了他们的世界。展览分“求学”“营造学社”“规划与保护”“建筑设计”“建筑教育”五个单元,串联起他们的一生,让我看到了他们在建筑领域的不懈探索。在“求学”单元,我了解到他们年少时便胸怀大志,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当时的美国,建筑领域流行西方建筑风格,而他们却对中国古建筑情有独钟。同时,那时的建筑系并不接收女学生 但林徽因一直没有放弃,上不了建筑系就几乎把所有有关建筑的选修课全都学了,让我感叹于她的决心。那时的中国,许多古建筑因无人重视而破败,他们决心用所学,让中国古建筑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营造学社”时期。当时国内局势动荡,战争频繁,但他们毫不退缩。在纪录片里,我看到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穿梭在荒山野岭,寻找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古建筑。而这次在展览中,看到他们手绘的测绘图,那些精细的线条、准确的标注,难以想象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像应县木塔的测绘,他们要攀爬陡峭的木梯,稍有不慎便有生命危险。还记得看到林徽因在佛光寺大殿外的石经幢上发现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字样,刻写的纪年是:唐大中十一年时我的心也跟着那时的她一起雀跃这一时期,他们发现了佛光寺,打破了日本学者“中国没有唐代建筑”的断言,那一刻,他们不仅为中国建筑争了光,更是在战乱中守护了民族的文化尊严。“规划与保护”单元让我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更上一层楼。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城市规划迫在眉睫。梁思成提出的“梁陈方案”,主张保护北京古城,在城外建设新的行政中心,既能保留古城风貌,又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然而,这个方案并未被采纳。看着展柜里的方案手稿,想起记录片里曾提到的梁思成所说“拆掉⼀座城楼,像挖去我⼀块⾁”我不禁感到惋惜。如果当时能按照这个方案实施,北京的古城墙、城门等古建筑或许就能完整地保留下来。但即便方案未被采用,他们也从未停止为古建筑保护发声。1944年,梁思成编制的《战区文物保护目录》中,将上海的龙华寺塔、古猗园等建筑列入其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份目录就像一道守护令,保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走出展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梁思成和林徽因生活在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国家贫弱、战争频发,但他们从未放弃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对文化传承的担当。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栋梁”的含义:有高度的理想、有强度的意志、有跨度的视野。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完陈丹燕写的《上海的金枝玉叶》,我最难忘的人是戴西。她出生在富裕的郭家,从小穿白色软底鞋、住带花园的大房子,可后来经历了抄家、劳改,与从前过的生活完全是天差地别。但最让我佩服的是,不管日子多苦,她都没丢了自己的体面和勇气。
同样是在一个时代 由一个作者所写的《上海的红颜遗事》里的上官云珠和姚姚,戴西与她们的差别太大了。上官云珠是电影明星,总在努力适应时代,为了能演戏,连肺病发作都不敢休息,可最后还是在压力下自杀了;姚姚跟着妈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家庭破碎,恋爱被批斗、生孩子只能送人,最后意外去世,她的人生总像被命运推着走。但戴西不一样,她好像总能自己站稳。
以前的戴西是大小姐,从中西女塾毕业,和朋友开时装沙龙,连做蛋糕都要请俄国宫廷厨师教。可后来家里被抄空,她只能住小亭子间,冬天冷得抱着取暖器,连毛衣都烤焦了,却还是每天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齐。去菜场卖咸蛋时,她也没像别人那样抱怨,反而说“劳动能保持身材”。要是换了别人,可能早就被这样的落差打垮了,但戴西总能在苦日子里找到一点“有意思”的事——比如用煤球炉子蒸出带彼得堡风味的蛋糕,或者在散步时闻闻路边的桂花香。
我特别记得书里一个细节:戴西被送到农场劳动,要爬竹子搭的脚手架,别人都不敢上,她却拎着水泥桶爬了上去。后来她跟儿子说“别人做不到的事,我还是可以做到”。这让我想到姚姚,姚姚在农场里也不肯跪着插秧,可她更多的是委屈和害怕;而戴西的坚持里,有一种“我不怕难”的底气。这种底气不是来自钱,而是她从小被教的——不管遇到什么,都要体面地面对。
戴西的身上最与上官云珠和姚姚不同的是她有一股韧劲。她在从富贵日子里“落下来”了之后,能借这这股韧劲继续保持着心里的骄傲,保持对于生活的情趣。她不会抱怨她的人生有对么的悲惨,她只会说“我有非常丰富的一生”这就是我对于戴西最佩服的地方。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这次的云南行前讲座重新颠覆了我对云南的印象。我之前对于云南主要的印象就是在影视剧和网上对云南省文旅推广所说的“四季如春”“花城”等一些标签化的印象。但这次讲座让我了解到了真正的云南和它背后的历史。
在讲座之前花云南地图时,我就发现云南有很多“自治州”,中国最长的省会名也在云南。在讲座的过程中,我们还知道了关于云南地势的形成,这些地势对于各个民族来到云南居住的影响。印象最深的是樊老师讲的他年轻时在虎跳峡“探险”的经历,在樊老师的讲述中,我对云南地势的“险”
有了实感。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预习问题1:
你对于云南的印象和了解有哪些?至少写出5条你所知道的“云南”(任何方面都可以)。
1.我知道云南的民族有很多,之前在网上了解到有26个民族在云南
2.云南的自然景观很丰富,像玉龙雪山,洱海、滇池等,我还知道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
3.云南有很多特色美食,像过桥米线,鲜花饼
4.茶马古道会路过这里
5.云南被誉为“花城”
预习问题2:
阅读下面提供的行走主题和分主题的题解,结合视频《什么是云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C4y197eA/?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9289de041ecf46234922d0db094e603a),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3个有价值的问题。
1.为什么金沙江会突然转弯,与山脉相关吗?
2.作为“民族走廊”云南各民族的文化是如何相互交融的?
3.现在云南有许多“新遗民”,那么该如何找到现代发展和对于云南文化保护的平衡点呢?预习问题3:
将以下发生在云南的著名历史事件的朝代(时期,近代史具体时间)和牵涉到的著名人物查阅写出。- 古滇国:战国至西汉时期,牵涉人物为滇王。
- 庄蹻入滇:战国时期,牵涉人物为庄蹻。
- 五尺道:秦朝,牵涉人物为秦始皇。
- 设立云南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牵涉人物为汉武帝。
- 七擒孟获:三国蜀汉时期,牵涉人物为诸葛亮、孟获。
- 南诏国、天宝战争:唐朝,牵涉人物为皮逻阁、阁罗凤,唐朝方面为鲜于仲通、李宓。
- 大理国:宋代(937年—1253年),牵涉人物为段思平。
- 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元朝(1253年),牵涉人物为忽必烈、赛典赤·赡思丁。
- 明远征云南:明朝洪武年间(1381年),牵涉人物为傅友德、蓝玉、沐英。
- 南明最后皇帝被害:清朝顺治十八年(1662年),牵涉人物为朱由榔、吴三桂。
- 中法战争滇越铁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883—1885年中法战争后,铁路于1901—1910年修建),牵涉人物为李鸿章、法国人(如巴德诺等)。
- 护国战争:1915—1916年,牵涉人物为蔡锷、唐继尧、李烈钧。
- 西南联大:1937—1946年,牵涉人物为梅贻琦、闻一多、朱自清等。
- 中缅边界协议:1960年,牵涉人物为周恩来等。
- 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牵涉人物为邓小平及参战将领。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在听到这次的讲坛主题是“访谈”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其实最先想到的就是之前在电视上可以看到的那种两个人穿着很正式的那种访谈,但上了这次的讲座后,我发现其实访谈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像农户家里啊,大街上啊,这些“不正式”的地方进行的。在脑海中第二个跳出来的问题就是“访谈和采访有什么区别?”对于这个问题,老师让几位同学上台演示了一下,让我马上就明白了访谈是让受访者主动说出自己的故事,
其实这次讲座我最有感触的是老师提出了访谈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从一次次访谈中了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跳出“柏拉图的洞穴”,这是我们从访谈中真正要学习的,这也让我联想到,在如今互联网时代,人们所处的一个个“信息茧房”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洞穴”呢?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问题一
姚姚在与开开恋爱后,面临多重困境:- 未婚先孕与社会歧视:她怀孕七个月时被学校发现,因未婚身份被视为“社会渣滓”,失去基本尊严与生存空间(p165-169)。
- 工作分配的不公与孤立:音乐学院以“家庭出身”为由,将她分配至偏远的黄山农场,拒绝后学校不再为其安排工作,导致她失去经济来源与户口,被迫借住在朋友家(p191-196)。
问题二
在“分配”事件中,姚姚因家庭背景(母亲是“反革命”)和个人经历(偷渡、未婚先孕)被学校刻意边缘化。学校坚持将她分配到外地农场劳动,拒绝她留在上海的请求,甚至以“晾着她”的方式逼迫她妥协。我不理解的是,为何档案中并无明确污点记录,学校仍以“莫须有”的罪名剥夺她的工作权利?这种仅凭出身定罪的逻辑,是否反映了时代对个体的碾压?
问题三
作者记录的原因:通过姚姚的悲剧,揭露特殊时代对人性的摧残。例如,姚姚因家庭成分被贴上“可教育子女”标签,被迫与母亲决裂,最终失去所有情感依托(p146)。这种记录是对历史暴力的无声控诉。
读者阅读的意义:姚姚她在绝境中仍渴望爱与尊严的勇气,能让我们反思:在困境中如何坚守人性的温度?(如她与开开的偷渡计划,虽荒诞却饱含对自由的向往)。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问题一、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何看待“文科衰退”的现象。
“文科衰退”是全球性现象,高校因财政或竞争需求裁撤文科,政策也向STEM倾斜,还有ai的兴起,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写出一篇文章。这源于功利化教育观,将学科价值量化。但文科关乎人文素养与思想深度,其衰退会让社会缺乏对自我与历史的理解,需反思教育本质。
问题二、阅读材料三,联系自身,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对于未来的选科,还是要平衡兴趣和现实,如果想选择文科,不要因为外界的评价就退缩,关键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