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胡

胡恺妍

@胡恺妍
关于
帖子
27
主题
0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胡 胡恺妍

    之前看到过一个“人类相互之间(可能)做过的(大约)19件最残暴的事情”统计,其中蒙古人的征服位列第二(然后是安史之乱以及明朝的灭亡、太平天国),想见这是一种怎样毫无人性的统治啊!当我得知那些触目惊心却无比陌生的数据时……心中感到无比地震惊和荒诞,元朝统治者们一面大肆屠杀汉人,却又掠夺他们的文化和财产,用来装饰像“元上都”“元中都”这些奢靡而又黑暗的基业,以展现自己的霸主地位。如今这里只剩下一片荒草,依稀能依稀看见当时都城的边际,了解完其中的故事后那些模糊的线条也令我感觉可怖。
    这样一个没有文化,只有残暴的掠夺和拙劣的模仿的王朝,下场只能这样。那些心中仍残存着延续文化之信念的人们只好回望前朝,然而在这样暗无天日的环境下,本想抒发的志向也都变成了曲中的恨啊,悲啊,变成了生活中令人一时眩晕而麻木的情欲。这也是元曲无法与唐宋的诗词并称的原因,不过我也从中体会到了元朝那些不被认可的文人做出的挣扎与尝试。

    今天讲座前被万总临时拉入听证会成为一名涉事企业——绿捷的管理者。本来还担心自己没有消化预习文本,后来发现也没有什么必要,因为我说的基本没有真话,都是对质疑者问题的逐个击破。诚然,这是一次表演展示性质的听证会,然而现实中是否也是这样互相对戏的“表演”,甚至根本演不起来呢?对于西贝、绿捷以及更多这样的新闻事件,都一样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我们也很难经过重重封锁获取真实信息。吃到坏虾仁的学生只能收到学校的官方解释加面包补偿,而学校的统一公关又是上级的指示……当每个环节都有人因为一己私欲隐瞒实情,那么我知道的与真实究竟有多大偏差呢?(那些调查记者就是越过封锁寻求真相的人,很值得敬佩)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有尽力甄别信息再加以逻辑分析,以及把真实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

    本周要点

  • 10月25日 时文讨论
    胡 胡恺妍

    1.事实:罗永浩用餐后发文称西贝使用预制菜品、引发媒体和社会不满、西贝做出回应、罗永浩与西贝对抗、西贝整改。
    西贝事件发酵,有家长披露“绿捷虾仁有虫“事件、绿捷方掩盖事实,政府部门调查事实、绿捷隐瞒食品安全实锤、各方挖掘更多绿捷违规证据。
    社会:利益相关方:罗永浩、西贝创始人、西贝食客、网络媒体、其他餐饮品牌、西贝厨师。
    食客等认为自己的信任被辜负,罗永浩以及一众网络媒体扩大事态,使这件事得到广泛关注且为自己引流。
    学生、家长、学校校长、绿捷、上海市政府等官方机构。
    绿捷担心自己在学生餐食方面这一垄断地位受到影响,家长引起焦虑,对自己孩子的健康和学校食品安全担忧。官方机构在两边做出平衡,争取做到让消费者感觉合理的决策。

    历史:对“预制菜“是否合理一直存在争议,相信权威的“宝妈”群体长久受到偏见。事件发酵过后,一众餐饮品牌可能会更关注食品质量。
    学校饭菜难吃一直是学生不满的点。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情况较为敏感。绿捷在此方面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事件发生之后可能会出现更多餐饮品牌代替供应学生午餐,菜品更丰富。
    价值:相信的“权威”一定是正确的吗?(西贝、罗永浩、绿捷等都是)预制菜一直都是灰色产业,这次两个餐饮品牌被披露后被大部分网友围剿的原因是什么?
    西贝事件过后绿捷事件被披露,是否还会有这方面更多企业被查处?这样的循环是好的吗?

    2.西贝以及绿捷方态度问题,使得消费者感受不到尊重,从而对食品是否安全产生更大的怀疑。这两个餐饮企业大多供应未成年人的餐食,对未成年人安全的讨论一直很激烈。

    3.我会从监管方向普通食客、家长学生等提出问题,展开普查。例如“平时的就餐体验是怎样的“”其他菜品是否有问题“,这样可以越过媒体报道这一环节。

    我思故我在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胡 胡恺妍

    一开始我们提到了宋元之交以及蒙古帝国的崛起,当时樊老师问“元朝和蒙古帝国的区别在哪里”,在我看来,元朝似乎只是如今历史书叙事中“大一统”的一部分,而蒙古帝国则是不断地进行文化的侵略,征服欧亚非的大帝国。而宋朝那些像文天祥一样的人,凭着心中一番“道”和“理”,就决心与庞大而野蛮的帝国抗争到底,使宋又延续一段时间,它的思想文化也留存至今。这虽然是历史上被替代的部分,但是其中蕴藏的精神内涵是令我肃然起敬的。
    我理解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并不只是强调要建功立业,而是在挨过《指南录》中提到的那么多次死里逃生后坚定了自己的决心。那么多死我都熬过来了,同盟的背叛,敌人的陷害,内心的绝望,谁就不会死呢?但是我只能死在保卫故土的征战中,这样我才能被载入史册,父亲、老师、君主对我的信任与教我的道义才能被真正践行。

    本周要点

  • 《水浒传》第一轮(文哲书院)
    胡 胡恺妍

    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武松的人物形象,武松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打虎英雄,为兄报仇的英雄,在对所处环境失望透顶无力回天的时候也会做出血溅鸳鸯楼的残忍举动。那时他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也说明他对自己的英雄形象已经不再在意了。

    书讯微博

  • 《水浒传》第一轮(文哲书院)
    胡 胡恺妍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两处都是冲动的行为,而第一处是为了报仇,第二处是为了报复,我认为武松解决冲突的方式有些单一了。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宋江见李逵吃亏,便叫戴宗央人去救。”李逵与别人在水中扭打站下风,宋江便叫人帮他,说明宋江是一个仗义的人。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面。
    李逵被宋江搭救并结识后效忠于他,天真忠诚地拥护他,这是他的本性,而他效忠的方式又是非常残忍的。作者或许是为了营造忠诚,天真和残忍之间的矛盾,更说明那些好汉、起义军们看似残忍邪恶的背后也是有真情、仗义的一面。

    书讯微博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
    胡 胡恺妍

    今夜中秋月
    现在是10月6日的凌晨,和朋友们互道了中秋安康以后,莫名想起这篇被我搁置已久的诗会作文,便顺势在中秋,写下了第四个"中秋"的故事。
    说来是第四年,却总有种初来乍到的新鲜和生疏,高一回归后担任副院长,上次和沁彦带书院进行戴西的行走,我们两个都不认识文哲的新同学。又每每见证新加入的同学们在讲坛一点点进步、生根发芽,逐渐能说出那些见解独到的发言,喜悦中总会有一点惭愧。
    记得那时候和沁彦还在刚接到任务的忙乱中,聊天中随口提了小节目的方案,最后在经历几次改版、诸多意外后居然被完整地呈现出来了。
    当时的设想是通过老年戴西和作者陈丹燕的对话串联起戴西的三件往事,从婚姻、生活、工作方面表现她在那个时代是如何保持平静和优雅、“波莉安娜”式的乐观的。
    我主笔了第二幕内容,戴西的丈夫吴毓骧被捕入狱,她急转直下的生活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段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心里尤其沉重,难以想象这位一生优雅的女子是如何在得知自己已经历人生的巨大转折时又是如何镇定地推开提篮桥监狱里那扇低矮的小门。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我认为很有意思的情节:吴毓骧在狱中近乎恳求地询问妻子是否会后悔,而戴西则是一贯地挺直身子,说她从没后悔和他在一起,这是她的选择。
    我认为这段情节并非强调爱情,而是选择。戴西选择在时代的巨浪中趟出一条路来,也有更多的人随波逐流,最终被卷入巨浪,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回想起我在讲坛的四年经历,和我同期加入的同学们纷纷退出,尽管是这样默默无闻的四年,我也好像从未有离开的想法。我选择在讲坛和大家度过一个又一个、更多的“讲坛年”,见过新风景,也认识一些可爱的朋友们。或许,我早就选择扎根于此,像戴西一样,我认为我做出了属于我自己的,不会后悔的选择。
    在这里我时常能感受到一种紧密而有力的连结,每一次的交流与感谢,都是让我们互相拥抱内心的时刻。想起来在编写剧本的时候和文哲学弟毛添梁因为一个情节分歧,在书院群里互发好几稿,最终达成了一致。小单特意列出表格统计道具,大家纷纷把家里找得到的物品带过来。诗会时同学们、老师们为准备节目那些短促的对话,都使我感觉安心,我深刻地体会到人文二字——的确是人与人的对话。哪怕是平时讲座中看到的文字、遗产……何尝又不是跨越古今的对话?
    表演那天出了不少意外状况,好在大家都熟练地背好了台词,最后的演绎很有表现力。我出演的老年戴西最后有句台词“我不会撒谎我毫无怨言,不过要是再经历一次,我也能挺过来吧……”不仅是这出短剧的结束,也是戴西人生尽头那句看似轻描淡写却掷地有声,似清风、却有千钧重的自白。我调高了声音,坚定地说出了这句台词。随着谢幕的掌声响起,我感觉戴西苦难却优雅的一生在我们的演绎中,都化作了圆满。
    在讲坛的时间越长,诗会反馈也多出几行,增加了不少字斟句酌的时间,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为自己一定要写出些和同龄人一样真切而优美的文字,又或是不知怎样用三言两语来叠放越来越厚的回忆,总之,先写到这里,窗外依旧月光皎皎,今夜,又见一轮中秋月。

    奇文共赏

  • 《水浒传》第一轮(文哲书院)
    胡 胡恺妍

    和大家一起讨论,解锁了很多不同的有趣视角,例如施耐庵也参加过农民起义,他的经历会使他对梁山好汉的行为也报有复杂情感。又或是武松和鲁智深二人的异同,其中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鲁智深做官之后并没有像武松这样安分行事,仍然鲁莽杀人,以这样的方式惩恶扬善?我发现鲁智深很容易被他人的话语所影响,哪怕这件事与他无关联,但是在他人的讲述中他也很容易和他们一起气愤。

    书讯微博

  •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胡 胡恺妍

    基于“鲁迅抽烟墙画争议”这一时文我们开展了一堂逻辑课。后来分书院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们分到了“价值”这个最难思考的板块。其实我认为价值重要,事实是更为重要的基础,每次在讲坛进行时文的讨论都能修正我随波逐流看来的一些谣言,有偏差的信息。现在很多时候引起争议都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厘清事实,只是空想,只是两个人不同的价值判断进行对抗。

    本周要点

  • 《水浒传》第一轮(文哲书院)
    胡 胡恺妍

    1.洪太尉遇到“妖魔”有一段阵仗很大的描写,渲染了神秘氛围,让人们相信他们或许是真的妖魔,后来却发现他们是英雄,不仅制造反差,也证明了当时对这些好汉的不了解和偏见,也是他们能自立阵营的一个原因。
    2.鲁智深拳打郑关西是正义行为,虽然他是酒后冲动,也是因为自己内心烦躁,但是恰好又证明他对这种强占女子为妾的行为是打心底痛恨的,他的“仗义”是用来保护弱小。大闹桃花村也是对于女子被强做压寨夫人的事件,他通过假扮小公太女的行为打了来逼婚的周通等人,我认为还是在有限度的正义行为之内的。火烧瓦罐寺我认为偏激了,题目都是“火烧瓦罐寺”,但是作恶的是人,火烧未免太极端了。
    3.通过推测杨志行程,路况以及杨志队伍人员的感受各方面展开计划,选择值得信任的人,而且通过模仿较为自然而生活化的场景使杨志放松警惕。

    书讯微博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胡 胡恺妍

    1.不合理。她只是尖锐地关注一副墙画上有鲁迅吸烟的图案便断章取义,她或许没有阅读过鲁迅的文章,并了解他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如果了解了我觉得对于鲁迅吸烟这件事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只是对于自己了解的事情——吸烟发表评论,把鲁迅作为一个靶子。

    2.(1)点烟确实是鲁迅的形象符号,以文章教育青少年、国人也是鲁迅在做的,以及很多人希望做到的。两者本质没有什么矛盾,都是鲁迅的形象之一,却有两派人各执一词产生争吵
    (2)孙女士目的不纯,引发猜测
    (3)对于像这类小事的态度不同,大部分人对这些并不会影响生活的小事哪怕并不理解也会接受。一部分较为极端的人认为有一点点诱导青少年的元素就必须被铲除取缔。

    我思故我在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胡 胡恺妍

    今天是暑假结束后第一次讲座,见到了好久不见的大家。听到了云南行走同学们的汇报发言,感觉这种一步步探索的思考方式,带着质疑寻求答案的方法很值得学习。在云南出土的青铜器,我们循着它们的外形,用途,和中原地区出土青铜器的区别等等逐渐推测出它处于边地,经历了民族迁徙与冲突后才会有如此不同。从一个小物件追溯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还是很有意思。

    我们讨论了《上海的金枝玉叶》《总统是靠不住的》两本书,也是通过纸质资料了解到了媒体不会宣发的一些内容。最大的主题就是人性与制度的相互制衡,如何在制度缺失的时候保持自己的尊严?如何用合理的制度约束人性的弱点?我似乎理解了书本标题“靠不住的”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美国的政治就好像陀螺,并没有固定的方向,而是各个人民、党派在争取自身权力的同时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总统便是悬在上方使这个陀螺平衡而不停转的力量。

    本周要点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胡 胡恺妍

    关于一个生命的重量

    上学期因为初三学业,我还没来得及读《上海的红颜遗事》,记得小时候读过陈丹燕关于上海的一部儿童文学《我的妈妈是精灵》。陈淼淼的妈妈是精灵,轻轻地来到人间又轻轻走,却在她心里留下了无比沉重的分量。

    戴西的出生如同上帝带给一个家庭的礼物,她的离开是上帝看见她了、成全她了。这种安详而尊严的面容,也伴随了她一生。她辞世的时候终于还是没有说出自己一生的怨言,就这样很轻盈地、像变成精灵飞走了。我想,她不希望世界再多出那些苦难,痛苦的事情并不非得要使人成长的。她无论何时都坚持自足自助,保护着一个高洁、自由而独立的灵魂。

    戴西的一生似与许多时代的声音斗争,她是无意的。她的灵魂还是像那个在中西女塾念书的女孩子一样、甚至是小时候在爱里长大的那个戴西,面对自己发自内心喜爱的一切,便径直走过去了。天真的时候为了自己喜爱的东西,也并不会思量它贵不贵,难不难,只是“因为喜欢”。因为喜欢,戴西穿被打成“四旧”的中式旗袍、她解除了婚约、放弃了钢琴。因为心中还有那些喜欢的、留恋的事物,她熬过了丈夫的离世、熬过了文革,没能让那些本不属于她的繁重工作压弯了她的腰,反而为之自豪。

    她的直率和体面,她将它们一起带入坟墓。对于过去和现在那些拼了命解读话里面的反叛和仇恨意味的人、那些伪装情绪只为谄媚的人,戴西率真地像个小孩子。对于那些本不属于他们家、却让家庭破碎的那些枪和子弹,她演出蹩脚的中文,让那些军官在院子里挖出来,就好像在女塾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谈起她的丈夫,她告诉孩子们父亲也有做错了的事。看到丈夫死在监狱里、像一个插着筷子的苹果,戴西摸着他的手,像一位寻常的寡妇。她说的更多的是圣诞节的聚餐,因为这是家庭的、信仰的连结。

    解放、反右、四清、文革一切的变革几乎夺走了她的一切,戴西变得很轻,她的身上没有了那些富贵的四小姐身份、失去了爱人。她又会重新做些什么让自己好牢牢地站在地上,她也很热爱英语教师的身份,因为她在工作着、感受着生命的跳动和人与人之间知识的传递。书里面无关紧要的细节——戴西对洗碗工的态度、八分钱的阳春面、戴西在工作中烤西式蛋糕。这些都是她喜爱的,因为她有这样真实的品质和情绪,简单的事情马上会使她充盈起来。在黑暗的时代里,戴西依旧轻盈地活着,那些事情并不会把她压在底下,因为她不喜欢,不需要、她更希望能从里面得到一些坚毅、勇敢的品质。

    戴西是一位真正的淑女,不在于她如何做了像所有富太太都会做的事,在于她的选择,她尊重、爱惜她的每一个选择,诚实自在地活了一生,优雅轻盈地离开了。或者用讲坛惯用的一个词,是很“真”的。戴西从头到脚是真实的,你可以从她的衣着、生活环境看出她人生的变化,她也从不抱怨太多的苦难和变故;她的心是真实的,她从不拒绝那些发自内心的想法。

    戴西的生命中充满变化和真实。金枝玉叶,是纤细的枝叶,却用金制成,是那样沉重、也是轻盈的,她就是如此于轻和重之间,穿行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书讯微博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胡 胡恺妍

    我们需要怎样的环境?——记栋梁展

    我们所有人都身处一个充斥着空气、自然、社交、风、舆论等等被悉数填满的环境中,那些拥有理想、思想与爱的人们,何处是他们的安身之地、或者,何处才是得以塑造他们的环境?

    这是我观展数周之后才想出的问题,关于环境。仲秋的夜晚我倚着窗边打字,观展的种种感触、那些围坐一团的讨论片段又浮现在脑中了,思绪平静地缓缓流过,于我而言,这是很好的写作时机。

    周遭形成的、亦是于内心构筑的,由他们组成了环境。

    梁思成自幼便开始学国学、学语言、学技能、留美学习。参加了当时那些十分时髦而国际的管乐社、合唱社。他先精读中国古代名著、再进行日文训练及实践、最终在宾大接触最前沿的建筑学,代表了一位接受优秀教育的中国人形象。这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从头开始奠定国学基础,一步步融入其他文化,便使得他身边的环境是多元的、融合的,却也清晰他们的分量比重。学成归来,第一件要事仍是推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

    如今我们被拉动着学习各种乐器、以考级为目的,又在过早的时候粗略而无知地阅读经典作品。如此环境,就像缀满枝叶却无根的树,漫山的树林,风吹便枝叶四散、倒塌了。何为栋梁,牢牢扎在泥土中的树木,方可作为栋梁。

    记得展厅第一部分错落陈列着梁林早些时的照片,黑白色,表情是那样温和而冷静,并不是很尖锐的,却让我感到一种年轻人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锐气。最喜欢是一张林徽因与姐妹身着校服的合影,我不禁很好奇:她们同时上一所学校,也会在家中讨论课业问题么?或在学校共进午餐、还是结伴出现在图书馆?或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坚定了她教育子女与学生的决心和深度。无疑她是一位伟大(优秀?勇敢?)的教师、母亲…更是一位建筑师,是她嘱托永远伴随她的身份。她那时身体已经很差,仍愿意借着身材娇小的优势穿梭于房梁之间,是初春幸福自由的鸟、是燕在梁间呢喃。于她心中,古建筑是比春天更美好的存在。

    有几封梁思成亲笔写就的书信静静躺在展台,就如同北京城墙倒塌的那天一样。想到这里,心中也泛出细密的酸涩。在无数战火纷飞的时间里它屹立不倒、而在和平年代,整个国家蒸蒸日上即将改头换面之时,它轰然倒塌,或是悄无声息地,连带着像梁思成这样的学者为它“平反”的声音,都听不见了。在普遍仇恨的环境下,人看到的是战场、是迂腐的残留。梁思成看到了一片花园,在此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使得百姓不仅有休憩之所还得以培养优美情绪。这片花园,或许有人永远也看不见。

    在此停留很久,我们将文字翻来覆去地揉碎了看了一遍遍。我没有弄明白篇首的问题,只觉得他们一生实在处于一个挣扎,而依然优雅美丽的地方。用一切纯粹隔绝了那些不和谐的、尖锐的杂音,于心中构筑起一个如园林一般的温柔的世界。

    文化行走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胡 胡恺妍

    1.民族多,能歌善舞
    2.丽江 石林
    3.各种菌菇类
    4.物种丰富
    5.和临近国家往来密切

    1.除了地形较为复杂隐蔽,云南为何会成为西南联大的选址?
    2.云南风景秀丽,为什么古代没有关于其非常著名的诗句?
    3.云南地形丰富气候跨度很大,会不会导致民族的割裂?
    1.春秋-西汉 庄蹻
    2.战国 庄蹻
    3.秦汉 李冰
    4.西汉 汉武帝
    5.三国 诸葛亮
    6.唐开元二十六年 皮罗阁;唐玄宗天宝九年至十四年间,张虔陀,阁罗凤等人
    7.元朝 段思平
    8.元朝 忽必烈
    9.明朝 朱元璋等人
    10.明朝 吴三桂 朱由榔
    11.1940 法国根据日本要求单方面封闭滇越铁路
    12.1915-1916 袁世凯 蔡锷 唐继尧
    13.1937.11.1 梅贻琦 蒋梦鳞 张伯苓 傅斯年等创办者
    14.1960.10.1
    15.1979.徐向前 许世友 杨得志

    文化行走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
    胡 胡恺妍

    很开心在中考完后又回到了这里~又可以和大家讨论一些平时完全没了解过的内容()今天孟老师提到了访谈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一次好的访谈。其实最重要的是有细心观察世界,了解身边每一个个体的人的愿望。课上提到了访谈盲人的例子,打破了我的很多刻板印象,也意识到这群占比不小的群体,他们个人的欢欣与苦难在生活中好像被我们“抛弃”了。虽然有关于盲人的具体数据,他们中的一些也在自媒体上发布生活视频,但是随机的访谈像是握住他们的手,有力地告诉每一个盲人朋友:你们被看见了,有人主动愿意听听你们的想法,给予他们的是莫大的支持,也更能了解一些更真实的内容。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身份的人,他们身上的大多故事和经历都会被我们忽视。访谈的意义,或是好的访谈就是自然地,平等地了解每一个普通人的一小段故事,撕开庞大的数据网,真真切切地体会每一个人在某个问题,某个背景,时代下的真实观点。
    接下来是樊老师对于“栋梁展”的引导。在观看纪录片时我甚至几乎要掉下眼泪——我幻想如果梁思成先生的方案,那些用尽心力的草图,书信,真的被采纳了,那么北京城在古代建筑的环绕下应该会多美丽?将追寻传统文化变成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效仿古代的某些“迂腐”,而是诗意的生活,是我们现在追求的更高境界。…拆除古城墙的举措,似乎是架起了另一座严实的壁垒,将现代城市与那些好不容易留存下来的古代文化彻底隔开,的确让人悲哀。(写完才发现这一部分没有放在反馈要求里面,不过确实有这样的感触!)

    本周要点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
    胡 胡恺妍

    很遗憾错过了这一次的心理讲座。看了同学们的反馈并且问了身边的同学之后,我了解到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想象给自己创设了一个小岛,而进入小岛的方法只有自己知道,这样能随时让人有安全感。

    本周要点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
    胡 胡恺妍

    看了同学们的反馈…我明白了婉约词有一种“悲而不衰”的境界。读了一下提到最多的秦观词《望海潮》,想起之前在“洛阳”城欢宴,看见初春的梅花是怎样凋落,冰雪消融,春秋更迭的。从现实拉入回忆,又返回现实。故地重游,陷入无限美好思绪,回到现实又陷入失意之中,这种理想与现实、得意与失意的落差之中,悲也就自然地显现出来了。而这段“悲”可能只是与之前美好回忆的比较,并不作为人生悲苦的底色。

    本周要点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
    胡 胡恺妍

    一开始我们讨论到姜萍事件。其实在万事娱乐化的网络上,姜萍包括她的一些言论早已成为网络热梗,或是调侃嘲讽的对象。所以我认为我们能在这里不带任何偏见和滤镜的讨论一下这件事其实是很好的。我仍会感觉到普通人在网络舆论下的无力,是姜萍,或她的老师,或者某一个渴望获得新闻的记者,他们都有错,他们也都没错,可能他们的做法只是将人都会有的欲望放大,从而被众人审判。很难说,但是作为一个刻板印象下职业学校的女生遇到这种事情确实无法脱身。
    后来是苏轼行走的行前讲座。很惊喜地发现苏轼和水有脱不开的联系,上次讲座反馈我也将他比作了水。关于苏堤的设计还挺有意思的,本来是堆积的土石,堆积成道路后反而能增加人和湖的联系,这样的设计也被很多公园沿用了。(下次去杨浦公园找找能不能看到这一点的影子。

    本周要点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
    胡 胡恺妍

    确实是一次特别棒的读书讨论!一开始看同学们做菜和苏轼“朋友圈”,真的感觉苏轼被很认真地记住了。后来我们对于“醇甜”一词进行了讨论,其实要不是同学的发现,我完全不会在意这个特别但可爱的字眼。我理解的这就像吃到某种食物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他在田野间尽情释放自我的天性和感受,自然就很开心了

    书讯微博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
    胡 胡恺妍

    回望苏轼风雨坎坷的后半生,我很动容。就如同樊老师结尾所说,苏轼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他漂泊一生,不能以清廉的士大夫或是文人之类的词简单概括这样的人,他似乎是永不停息的水流,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都有这样的思想体现。月有盈虚,但赏月并不因为万物改变而感悲,他道出了“我与月皆无尽”的真理。苏轼随着自然的变化游离其中,哪怕自己一生如浮萍漂泊,他始终与自然保持着一种美妙的静止和平衡。生命最开始是从自然中来的,生命的本质也在那里。苏轼很热爱自由的生活,他珍惜家人、挚友,即使是以前的政敌王安石隐退后也成为他的朋友。他抛去那些现象世界的碎屑,只是关注一切的本质。他意识到人无法真正地凌驾于自然之上,现在身边的琐事、或好或坏的生活都是一种弥足珍贵的馈赠。因此他并不在乎自己究竟在哪里(我也没有详细写这个),他向往的是江南,我希望他能在那里。但是他似乎和这样的命运自洽了,他不在乎。他的心永恒地与自然同在,他可以在任何地方,过去、现在或未来。

    本周要点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