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施心然施

施心然

@施心然
关于
帖子
57
主题
1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2
关注
2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第一轮(汉文书院)
    施心然施 施心然
    1. 人物形象与核心冲突分析
      《拜月记》——王瑞兰
      该剧最核心的冲突是封建家长制对个人婚姻自由的压迫。王尚书强行拆散女儿王瑞兰与蒋世隆的婚姻,逼迫她嫁给门当户对的状元,而王瑞兰坚持对蒋世隆的感情,反抗父权压迫。

    《李逵负荆》——李逵
    该剧最核心的冲突是正义与错误的矛盾。李逵误信宋江强抢民女,决心为民除害,与宋江发生激烈冲突,最终发现真相后负荆请罪。
    虽展现了对“正义”的执着,但同时也暴露了冲动无知的性格缺陷。他的负荆请罪体现了梁山好汉的豪爽与担当。

    1. 两部喜剧的喜是否一样?
      《拜月记》是爱情喜剧,以误会、巧合推动剧情,结局团圆;《李逵负荆》是讽刺喜剧,通过李逵的鲁莽误解制造笑料,最终以认错和解收场。
      因此,《拜月记》体现反封建、追求自由婚姻的价值观,更受向往爱情自由、反对礼教压迫的观众喜爱。《李逵负荆》体现正义至上、知错能改的价值观,更受崇尚江湖义气、喜欢豪爽英雄故事的观众喜爱。

    1)则就那里先肝肠眉黛千干结,烟水云山万万叠。他便似烈焰飘风,劣心卒性,怎禁那后拥前推、乱棒胡枷!呵,谁无个老父?谁无个尊君?谁无个亲爷?从头儿看来,都不似俺那狠爹爹!
    2)他把世间毒害收拾彻,我将天下忧愁结缆绝。(小旦云了)没盘缠,在店舍,有谁人,厮抬贴?那消疏,那凄切,生分离,厮抛撇。从相别,恁时节,音书无,信息绝。

    书讯微博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施心然施 施心然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不合理。第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矛盾和压力都是异常尖锐沉重的,这作为舒缓方式无可厚非,让现代人更深地了解鲁迅是必要的。况且若是认为“鲁迅”就不能抽烟,也有很重的神化、完美化嫌疑。第二,这是一个存在了二十几年的公共景点,孙女士是第一次举报他的,说明她对大家都认可的事提出了很大意见。(单论这条无法说明问题,但结合其他内容就可分析其居心所在) 。第三,她所推崇的“尼古丁袋”,是一种口含式的烟,对于中国法律,是违法的......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1)因为这件事,有些烟民好像获得了极大的许可一般,在鲁迅画像旁点烟,并美其名曰“敬”。
    2)孙女士投诉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禁烟还是宣传,还是获得流量?
    3)抽烟与禁烟之间的平衡又被打破了......

    我思故我在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施心然施 施心然

    本次讲座我们主要讨论了《上海的金枝玉叶》与《总统是靠不住的》的共同点。在讨论时,万老师引导大家着重关注“人民为什么会那么不信任自己选出来的总统?”这个问题,一开始,顺着这个思路,大家提出了很多假设:涉及利益的大小不同、影响程度不同……我甚至还把问题扯到历史原因:美国一开始就是一个各州自治的国家,大家独来独往惯了云云。
    后来,张文景提出的了一个原因,是“大家选举时根本相信的就是党派提出的制度与政治理念,而非总统本人”,我才发现自己被一开始的问题带跑偏了。
    回想起一些辩论活动,这样的情况好像时常出现,我们会忘记“原本要干什么”,而陷于与主题无关的思考颇深……?

    本周要点

  • 2025年暑假一级会员读《总统是靠不住的》
    施心然施 施心然

    制度中立是一种公正还是一种冷漠?

    其实在翻开《总统是靠不住的》前,我已凭借对美国的浅薄了解做过内容预判。但读完之后,没想过会错得这么彻底。
    我发现一直以来我存在一个误区:常常以中国的思维和政治模式去理解美国。之前对“三权分立”并不感冒,其根本原因在于我认为这就是一个伪命题,一切本质上还是总统管理的;同时三权分立会导致决策速度慢等诸多问题。但书引导我从最基本的“government”、“administration”翻译入手分析,我逐渐发现美国的总统、国务卿、共和党民主党根本就不等同于“皇帝”、“总管”、“共产党”。 这真是无可避免的翻译问题吗?还是刻意为之……?以此获得讨论度,再加煽动,就轻易激起强烈的反美情绪。这样的情况,远比官方外交僵局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于两个本来就彼此陌生的国家的民众,对于他们之间感情隔阂和文化隔阂的加深,就绝不是政治家们能够轻易挥之而去的。
    而且,我第一次知道政府的职能原来可以如此受限、如此被监督,而我们从建国以来的领袖和美国比起来,更像西方“宗教领袖”,不遗余力地以他们所希望的模式塑造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其实一直在模糊“中国”和“共产党”的概念,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建立必然联系并划上等号,不允许人质疑、挑战其执政权威。当“中国”的内涵被缩小,而“共产党”的外延被扩大到重合的时候,当每个人对它的执政权威陷入无意识服从的时候,党目的就达到了。相比起美国对“党性”的警惕和忽略,真的令人唏嘘。所以,爱“中国”不一定得爱“共产党”,反党不是叛国……
    另一件让我很感兴趣的是水门事件、白水门、档案门事件、辛普森案的判决过程。在查找资料后,我发现中美刑事诉讼在个人权利保障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区别。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中有防止政府强迫个人自证其罪的规定,而中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这体现出美国有明确刑事诉讼是“政府”与“个人”,相对的,民事诉讼则是“个人”与“个人”的权益争取,我觉得这个设计很好地保证了人权,但仍然会存在因为没有“超越合理怀疑”的证据而造成受害者的不平。
    同时,辩诉交易是我认为美国司法体系中一个非常独特的制度。正式判决前,检察官与被告方进行协商,让被告通过作出有罪答辩来换取检察官减轻指控或建议从轻量刑的决定,这很实用,但我在思考的是:正义是否可以被“交易”?而且中国那“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制度,和他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
    这本书成书时间在今天看来有点过早了,我还隐约觉得这本书有理想化的意思。“不论你所坚持的这种价值观多么美好,当你要求这个世界只局限于一种价值观的时候,当其不仅仅表现在严以律己,还发展成苛以待人的时候,这种价值观就可能是禁锢思想的,也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它容易走向极端。”

    书讯微博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施心然施 施心然

    非关风月,只见栋梁

    窗外是此时的城市,远远分明有几株安详的树。立在合院,立在街头,立在园子里;朦胧的是镜片,或者是晨雾,和哽噎中的影子。那树,一株是老友,绿绿悠悠地,支开伞盖,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株是秀颀的新物种,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惊喜,又夹杂着担心的议论,倒正是这座城市的头冠。一株是等着伐去造物的吧,不会空了髓心吧,不会太多结疤吧,千万要配得上拿去当作栋梁。
    栋,梁,栋梁,梁林。木立于东,桥架连江河;是正梁,是横木,是承重的构件;是一仄一平的绕梁,余音铿锵有力;是鞠躬尽瘁的,是死而后已的。
    行走前,看完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当永远中正平和的旁白声变轻,感动和疑惑同时向我涌来……这部纪录片本也是一个“栋梁建构”的过程,那是谁在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选择了哪些材料,突出了哪些侧面,又淡化了哪些故事?我们通过镜头看到的梁林,在多大程度上是历史真实,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导演想要我们看到的样子?好比常常我们对林徽因的展现,依然不自觉地聚焦于她的情感与才华,而相对弱化她作为严谨学者的那一面?
    正怀着这样的心情行走。两侧墙上的照片,很多都在纪录片见过,于是便像老友一般为他照张相就离开了。而那些新鲜的,就着重认真地看,其可爱之处颇多。
    亲切的、朋友般的书信,能叫你从自己的书房闻到你父亲的书房,再从父亲的书房闻到你俩共同的故乡;全家佐以文字描绘的合影,有人不知跑到了哪里?从祖父到父亲到他,奔跑的方向真的不同;从祖母到母亲到她,对于善良和美好的向往却那么相似。黑白的,磨损的那些,就像给树木修枝,大地的引力指导了方向。而刹那间的失神,允许人默默地祈祷;和费正清、慰梅的书信意外地少,只有两三封。不过联想后几年他们的潦倒,便理解为有趣的呼应;再有关于田野考察的,三两营造学社的成员和古迹的合照浑芒着,我总能对此想起“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的叩问,也能想起叶嘉莹在田野中“彼黍离离”的情思……
    佛光寺考察的那一天,被蝙蝠和臭虫骚扰的那一天,在三等座里煎熬着的那一天,宁静富足的生活,转瞬间变成几件随身颠簸的行李。隆隆炮声,响彻京、津、沪、宁、杭。各地的大学,或西迁,或南渡,纷纷向后方转移。教授、学生、孩子、老人,成箱的书籍、仪器、衣物,甚至还有农学家不忍丢弃的品种珍贵的牛和羊,一同汇成苦难的潮水,缓缓漫过中国大地。
    如此情状,很难不想起与梁林二人命运相似的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和命运攸关的那宋末某年的六月十三日。
    “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林徽因或也正抱着这样的想法,辗转长沙、贵阳、昆明。最后才得以在李庄,有短暂的庇护和平宁,去傍着一颗树。在树下,在阳光里,在炮声中,为她所坚信的、所守护的学问,展现清晰而明亮的、胜利的笑。所以,我想永远,我们都“别忽略了我们现在彼此地点点头。且最好让我们共同酸甜的笑纹,有力地,坚韧地,横过历史。”
    ……他们横过历史了,梁思成在和慰梅见面聊天时猛然站起,因为他听到了解放的号角声;而北京的牌坊和旧城墙横过历史——以碾碎的方式。在被推翻,被破坏的时候,在推土机轰鸣而至时,梁思成呐喊:“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以及他四处奔走、痛心疾首的呼吁,在当时却被视为“阻碍进步”的顽固派……像他一样的人,他们的一次次去信没有回音,他们的哀求是无用功……
    于是,今天,北京再也没有一个林徽因,开着摩托车,路过漂亮而古色盎然的牌坊的时候,去高声喊:“梁再冰,回头看!”了。
    于是,今天,我们回头修复几十年前拆去的古迹时,会不会想起林徽因的诘问——“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对旧的物理空间的改造。人口的激增、功能的变迁、经济的驱动,确实与古建筑的保存存在着尖锐矛盾。这是一种全球性的困境,并非我们独有,也带来一种理性的、却同样令人痛苦的无奈。然而,中国的情况又特殊。其中大量的拆除并非纯粹出于发展的必要,而是源于特定时期对“旧”文化的彻底否定,以及后来经济狂飙突进中决策的短视、功利和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极端无知……这加重了这种悲剧的人祸色彩。在无奈之余,更添愤懑。
    将来,问题是:一定有很多新房子要建吗?幸运的是,还有越来越多的老房子要呵护,更重要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基于过去对于明天的思考。
    窗外明天的样子,或许就在哪个设计院的墙上。
    临走前,我回望展厅里那遥相对立的青年和中年画像上的人物,没有谁不会问一句:“你死,你是为了谁?”
    ……然,逝者到底不会恢复声色,破开桎梏来回答我,梁林整个半生都像画卷般飞掠而去,渐渐模糊虚远得只像是个背景。一切中最可以辨认的只剩下亘古不变的微笑。紧接着笑容的,是孩提时、青年时、中年时、晚年时,那始终不改的、无言的呐喊。

    文化行走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施心然施 施心然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郭婉莹生前在利西路的洋房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过三五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红瓦白墙的房舍,我就会想起梁衡笔下的觅渡河,想为他们写一些东西,哪怕那时我还没有读过《金枝玉叶》。如今读完书好几周了,我什么都没有写出来。黛西实在是一个谜,让人尚在迷惘中就沉沦拜服,让人看不清摸不透,让人掀开一层面纱后还有数不尽的面纱……让人无从写起又放不下笔。
    我第一次站在觅渡河前的时候,心中其实一直留存着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声音。而现在回望,我感到黛西的手已轻轻落在我肩头,把“争渡”二字同烟一样伶散在空气里,换上波澜不惊的“觅渡”了。
    觅渡,觅渡,渡在何处?黛西从来都只觉得自己是一个平凡人,从这个渡口出发,她走的是一条不平凡的路。一条,她相信自己能够不断回头,可以再来一遭的苦痛之路。
    如果黛西是一个祥林嫂一样的女人,碎嘴唠叨的车轱辘话,成天抱怨着说个没完的,也许人们早已把她忘掉。她是一个包容的母亲,一个隐忍的妻子,你看,黛西的照片上是一副多么美丽的、神性的面容,那是一家的核心。她向往着自己美好的人生,她坚持着个人的理想,她尊重的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权利……于是,即使她的丈夫出轨,她将仍然直视着那个女子,然后扬着她的下巴,说:“我要找我的丈夫。”这之后,一切正常地流淌着。因为水,本就至柔至刚。而绝大多数痛苦的、错愕的、愤怒的、伤心的、屈辱的,成为冰面下的暗流。我总在想她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选择宽恕……或许“她还是兴致勃勃建立着自己的独立事业的现代女子,而不以丈夫为职业”是一个原因,但,我更倾向于,这只是出于黛西自身的善,不愿让他再受罪的心理。这如何没有耶稣、释伽牟尼担人类罪荷之意……?如果她不这样做,在婚姻生活中她也能轻易得到一个、甚至十个吴毓骧。但是她没有。她只是收回了爱。
    如果黛西的生命像花的枝叶一样脆弱,她被批斗后就选择自杀,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她。而黛西偏偏以柔弱之躯呈现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性情。她太聪明,也太坚韧。文革时警官的每一次问话,她始终装成听不懂中文的样子,因为她实在需要中文翻译成英语的几十秒钟时间,判断到底什么是可以说的,什么是必须说的。她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们。而当她在劳动改造,干部骂她是十足的洋奴时,她马上表示一定要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中文,目标是用中文学习毛选,写大字报和交待材料。她仍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们。她从来没有变,她少女一般纯净的精神,一直在微弱而尖锐地闪着光,指引她趟过人生的觅渡河。甚至在一切结束后,她说,“你看,我就这么过来了”,她说:“要是第二次文革真的来了,我还能再经历一次。”
    如果她就这样为心中之爱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她、爱她。她偏偏在临死前签了遗体捐献协议,这在一般人眼里看来真是多余的。但对黛西,奉献何尝不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她的生命也将在奉献中延续……想起,我之前读过一位医学生为“大体老师”写的文章:“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你更让我们知道以后要为了谁。”郭婉莹也走了这一条路。窄小的病床上,小小的一团,用最后的萤火,去做了勇敢而仁爱的事。哪怕,在黛西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去以后,会轻声说:“我怎么这么累啊。”……
    我在文字里,在她已然终结的生命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好多次我好想说“怎么这么短啊!”,我想象着爬满攀枝玫瑰的格子架,几十年前古旧的阳光里的笑容,和一辆黑色的、接黛西回家的汽车。觅渡,觅渡,渡在何处?那里有“野渡无人舟自横”吗?有“轻解罗裙,独上兰舟”吗?黛西所渴望的、宁静的港湾到底在哪里啊?她一生都在觅渡,但最后只能逃逸回澳大利亚的童年,去傍那一个记忆里的码头……那时的生活像阳光下的河水一样,璀璨晶莹地在黛西的面前铺陈,她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但正是这样一份遗憾,人们才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铭记她。我想起,很多人说,“真正的死亡是被人遗忘。”但我想,对我来说,对黛西来说,这不是的。人类无法永恒地存在,到了那一天,莫扎特、牛顿、爱因斯坦也都会被忘记,更别说你我他——生命最重要的是体验,探索比到达更可贵。
    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他若为刘邦所杀,或者渡过乌江蓄势东山再起,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黛西面对死亡却允许他人举起手术刀,他们都将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君子,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郭婉莹,其人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穷处而荣,独居而乐。

    黛西不朽,郭婉莹不朽。

    书讯微博

  • 5月行走作文
    施心然施 施心然

    它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物。

    没想到这篇拖了将近两个月的读后感如今落笔时思绪依旧流畅。除去书本身对我的吸引之外,大概我读它的经历也的确太过惊险。
    正赶上初三冲刺,我躲在书房里偷看《红颜遗事》,那种仿佛偷窃一样的刺激和陈丹燕的文字一起深深印象在我脑海中,构成了我对那个时代底色的第一次感受。
    没有去参加行走,但抽空翻阅了相关的一些记载。在今天留下的绝大多数史料里,充斥着神化的领袖、失去理性的群众、盲目的信仰和任意加罪的敌人。他们砸烂国家机器,打乱社会秩序,消灭文化遗产,背离一切传统伦理道德,煽动仇恨,崇尚暴力。在这一切之外,还有强大的组织力量,深入到每一个角落,不留空隙……我想起了《1984》,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又何尝不存在一个老大哥在时刻注视着每一个人?
    但我始终觉得这还不够。我知道我能用很多形容词去描述文革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我不清楚该如何用词组、句子、段落、文章来构成关于它的一部分。前者太易,而后者太难。
    于是中考结束后我又重读本书,它便逐渐有了零星的相貌和细节。
    上官云珠和姚姚处在无法表达的环境中,我觉得这是他们始终不同于他人的重要原因。这种无法表达,是与大时代无关的,是独特的家庭所导致的。对比张乐平、张小小父女,贺绿汀父女的选择,这或许也是他们看上去显得不那么“刚烈”和“倔强”的原因。
    可又恰恰相反,姚姚革命起来是疯狂而不知疲倦的,她迫切的想要洗脱自己“黑五类”子女的污名的,她一步步成为主导者,反过来压着上官云珠的。就像一个已经被长久克制的弹簧一样,一松手便是飞上天……这件事是那么矛盾,让人五味杂陈。对当时的她,对今天的我,“家仇国恨”,都说不清比重。只是潜意识一样的流泻开来。隐隐之中对于时代的不安和恐惧和愤怒,则全在燕凯那爆发出来。
    他们恨自己的同时,“狂热”着自己,并无视了自己。
    快书末处,姚姚被称为“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读到这一句话,我彻底无言。无数次回想起她日记中写道:“我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做了检查,愿意接受教育,改正错误”……那只是书的首尾的几行字,但那是她一生的始与末了。
    读这本书两次,我没有哭。因为我简直没法哭,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哭才能表达我的心情。而姚姚在我印象中,三次以雷霆万钧之力恸哭,但我偏偏最心痛的是,她曾晚上一个人蒙在被子里哭。
    她和灯灯在一片废墟上苟活,需要一些重压,比如责任,比如道义,比如爱和历史赋予的担当。它们让孤独的生命有了意义。也让创伤无法愈合。
    这样的意义,用血写出来的意义,无法忽视,不能忘却,不能逃避,所有人必要和它在一起。
    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把历史还给历史学家。历史绝不应该在政治家手里面去操弄,只有超越意识形态的研究,才能把事情讲清楚。文革绝不是波浪式前行,螺旋式上升的一部分,它绝不是必然的挫折和“左”的错误,它绝不是对毛“阶级斗争”的误读。
    在这之后,我多希望,那个纽约的老妇人再次谈论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能少落下一滴泪水……

    文化行走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施心然施 施心然

    之前谈到民族关系的讲座中,我们总是在关注西北方少数民族对汉人的影响。那时候我就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南方没有这样的情况呢?一开始我把它归咎于文明开化的时间、和海洋的阻隔云云,加之古中国一直是世界中心一般的存在。
    这次讲座中,我才发现云南——这个在研究政治历史时从来没被我关注的城市,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古滇国崛起,形成独立王朝,有和中原同样灿烂却无法研究的青铜文化,而且它对于古中国来说是与南方和印度洋区域沟通的桥梁;汉朝时“以夷制夷”,魏晋时爨氏割据;南诏崛起后和唐朝爆发天宝战争;宋代有大理国延续;元朝时成为行省;明清改土归流;抗战时的护国运动和西南联大……虽可惜它作为中国稳固的大后方存在千年,却少有史料记载,但代替文献的,我想是一种更重要的精神传承。
    当樊老师展出一张身处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自然迁徙到云南的地图的时候,我非常震撼,哪怕迁徙只是一种本能,或是客观因素所迫,但他们最终都到了云南,形成了“朝圣”一样包容的、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拥有了相似的宗教祭祀活动,保存了珍贵的、世界的文化基因……6000年前陶土碗上的舞蹈今天在云南仍见,我又想起我在西湖,发现她和千年前的诗行中描绘的一样美时的感动了……
    云南看似是一个不那么“团结”的地方,它宗教太多、语言太杂、山脉广布、交通不便,但这从未阻碍过什么……她一直在那里,这本身就代表着民族的团结。

    本周要点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施心然施 施心然

    1、去过苍山洱海、大理等地,风景优美且气候宜人。
    中国处于热带的重要部分,水果产量高,生物多样性。
    与越南、老挝等接壤,重要的沟通桥梁。
    横断山脉,三江并流。
    2、云南有26个民族,是如何融合起来的?相互之间是否会爆发矛盾?
    云南26个民族各族之间生活的相对独立吗?有没有通用的交流方式?(除了汉语)
    云南有没有被入侵过?受到了老挝等地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何处?
    3、古滇国:战国至西汉,滇王。
    庄蹻入滇:战国时期楚国。
    五尺道:战国时代,常頞,秦始皇,李冰。
    设立云南县:西汉,汉武帝。
    七擒孟获:三国蜀,诸葛亮,孟获。
    南诏国:738年—902年,唐代,阁罗凤(南诏王,天宝战争中与唐发生冲突)、鲜于仲通、李宓(唐朝讨伐南诏的将领)、张虔陀(云南太守) 。
    大理国:750年 至 755年,段思平。
    革囊渡江:1253年,忽必烈。
    明远征云南:1381–1385年,傅友德、蓝玉、沐英。
    南明最后皇帝被害:1662年,朱由榔、吴三桂(原为明将,后降清,奉命绞杀朱由榔) 。
    中法战争滇越铁路:1883–1885年,
    护国战争:1915年12月25日—1916年7月14日
    西南联大:1938年4月2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
    中缅边界协议:1960年10月1日
    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

    文化行走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
    施心然施 施心然

    本次讲座中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访谈的知识与技巧,但与此同时我在思考的问题是:大家真的愿意“被访谈”吗?或者说,正如孟老师课上所提到的“访谈是一种化学反应”,那我们该如何构建一场真切的访谈,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角呢……?只是技巧、和一颗热忱的心,就足够吗……?
    既然话语是一种权利,语言是一种思维,那么在讲座开始时我想,是否“失权者”更愿意表达自我,成为我们去关注、了解他们的窗口?但在孟老师分享了几位视障者的故事后,我对自己的看法开始怀疑,因为他们显示出来的,是强烈的自我安慰啊!……甚至是自我欺骗。能够接受访谈的人,已经是心态相对开放者,但中国千万“不正常”的人,其中必有那些因偶然的“被看见”经历,而惧怕再次“被看见”的人……对此,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所以我好像只能说,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站上了《死亡诗社》里的书桌时,固然可以向同样高度的人喊出那句“oh captain,my captain”,但却永远不要忘记你是如何站上它的,在你之后还有多少人可以站上它,更是关注没有站上它的人们……对于那绝大多数,是否只有那“无力”的关切可以留存呢……
    访谈,不只是去看见,更关于唤醒、重构和解放……

    本周要点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
    施心然施 施心然

    很遗憾没有参加这次的讲座。跳脱出文科是否有用的问题,我其实更好奇是谁在说、在引发“文科无用论”的思潮和风尚?大家为什么都突然开始觉得文科无用了?或许是无形的手,带来了新的思想樊笼……

    本周要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施心然施 施心然

    很遗憾没有参加这次的读书小组,为什么要读红颜遗事这本书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借着同学们的反馈,我发现这一类的书其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拼凑的第一人称视角给我们去看待历史。一开始读历史的时候是能看到“历史”二字的,而现在我们钻到“历史”里面去,历史在我们背后……

    书讯微博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施心然施 施心然

    是一次没能参加,但很感兴趣的讲座。结合同学的反馈,我意识到文革是一个“抒情“的时代,因为革命永远是情感最爆裂、直接的表达,但被迫害的人们,(尤其读了林昭的故事),他们虽然一开始是顺应着潮流、且狂热前进的,但本质上他们和时代是不匹配的。网上查到林昭的信件与他人对她的回忆文章,我看得非常感动,因为我觉得她是活着的,她是热爱并愿意拥有个人生活的。跳脱出来看这是最不被允许的——于是被抛下,被枪毙,是必然的。

    本周要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施心然施 施心然

    本次读书小组我们着重分析了姚姚在大学时的经历,与上官云珠和燕凯的死对她带来的影响。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官云珠问姚姚是不是自愿批斗她的,课上我忘了分享的地方在于,从上帝视角来看,上官云珠已经变成了一个下位者,而他之前和姚姚的相处当中一直处于一个上位者的形象,你能说他真的只是因为老了,然后才发生这种改变吗?我想不是的。可能混乱的岁月重新塑造了她的心灵,而我一开始只发现了姚姚的变化。同时姚姚对上官云珠是否略带一些报复的想法?……我仍在思考这个问题,但答案的天平正在向“是”倾斜。

    书讯微博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
    施心然施 施心然
                      **江湖满地独风神**
    

    樊老师ppt中对姜夔的形容词,我印象最深的居然是“幽艳晚香”而非“清空”……是因为联想到晚唐诗风的幽艳晚香之韵。但仔细思考之后却觉得姜夔和这个风格并没有太多联系。上课时也一直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姜夔一直在强调自己与陆龟年的联系呢?课后查询了陆龟年的生平经历才发现他们出奇的相似,于是便将此理解为来自晚唐的精神延续。
    除此之外,构成姜夔的必然还有萧德藻和江西诗派。江西、江湖,相差一字,在词意和主张上也千差万别——江湖是更广大的概念了,含这江西而超越其。
    这几次课读宋词的时候,总觉得很差味道的地方在于没有体会到生发的力量——一种主观不可多阅世之人的情感与客观不可不多阅世之人的结合体,和李煜大有不同。换句话说,我觉得他的词,要想一想才能有感动,要品味典故和变迁才是能读懂的。
    随着《扬州慢》的深入学习,我发现姜夔词给人带来了一种思考,处处体现着他“思力”的一种倔强。
    初读《扬州慢》,我理解的“清空”是拆解的,清是其词风清峻,而空是“到头一场空”的虚无,和最大的、对世事的包容,但樊老师讲完姜夔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时,我有些理解清空的评价并深以为然了。
    姜夔为什么是独特的?温庭筠写的女子是歌伎,柳永写的是朋友家的萍、莺、燕这些歌女,苏轼写的是亡妻王弗,但姜夔写的是不可得的幽魂,是纯粹的相思,和脆弱而永恒的愿景。
    所以清空到底是什么?我想是属于他的,独特的像“河的第三岸”那样流浪的生命体验,那种一心想要出奇制胜却不小心伤害本质的空无,那种并不激动、少言而漫长的悲哀,和对爱情、故乡、国家的关切与感伤……

    本周要点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
    施心然施 施心然

    之前海南讲座中,万老师和樊老师带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我们需要“竖起来”的中国地图。
    还记得讲座中我逐步发现了横竖版图之间的差别之后,非常震惊地发现我国居然南北跨度比东西大……甚至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缺少的海洋意识和对国土分布的基本认知是否也来源于地图,这一并非谬误的谬误……?
    这次接触到的中世纪的T-O地图,让我尤其感兴趣。我发现一直以来认为的客观呈现变成了人们主观的想象。换句话说,我在地图上头一次看到了绘图者的影子,新鲜程度绝不亚于初见那句“杨·凡·艾克在场”。
    我仿佛能够看见制图者对庞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构,了解哪个,哪个就画的多而详细,敬仰哪处,哪处就成为中心并被重点突出……这是认知偏差和信仰的不自觉流露。
    由此我任思绪自由流淌,假如哥伦布的航海地图上在对应美洲大陆的方位上写着“这里有恶龙”,他还会发现新大陆吗?假如当时地图上美州部分是一片空白,那么是否对于普通人来说,对美洲的第一次认知是否来源于画着美州的地图呢?……答案不言而喻。
    地图承认存在,但地图不代表存在……对我们自己而言,心中必然存在独一无二的认知地图,但或许,我们应该时常扪心自问——地图所指引的,究竟是何方?

    本周要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施心然施 施心然

    本次讲座着重分析了上官云珠和姚姚之间奇特却密不可分的情感勾连。他们两个非常类似,却始终不承认和对方类似,但姚姚最终的悲剧命运,其实和上官云珠第一次看到苦情剧大哭的场面很像。或许那就是冥冥之中被预兆的未来……

    书讯微博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
    施心然施 施心然

    之前读《辛弃疾传》,这次又听讲座,每每涉及他隐居上饶的相关经历,我总不太喜欢。他这段日子很割裂,词作中,也有左右脑互搏之态。但到底,辛弃疾之所以异于其他词人,在于他的词中有一种志向和理念的本质上的流露,在我看来和温庭筠的不经意间有很大区别。同时,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读他的词不应以上下阕分内容,而要关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更替和强烈对比。

    讲座的标题“男儿到死心如铁”非常贴切。“铁”由烈火焚烧而炼成,心如铁也正代表着辛弃疾心中始终不灭的、焦躁的炎炎烈火。但作为“男儿”,他不受重用时表面必须装成一个淡泊从容、不关心时事的人,这就是他的矛盾之处。
    刘老师给我们介绍的核心,也正在于辛弃疾尽管纵情诗酒,内心深处的报国之志永远燃烧着。

    而他和陈亮的友谊,则也像是两株烈火试图扑灭一整个国家必然的覆灭浪潮。讲座中我多次想到他和陈亮相同的悲剧命运,又想到他们为理想付出的那些令人心酸的唱和词——但好在,当辛弃疾落墨“……长歌相答,极论世事”之时,他们一定完成了互相开解……一个人什么时候最笔直?就是当他每次弯腰都是为自己的时候。

    本周要点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汉文书院)
    施心然施 施心然

    本次讲座让我感慨很深的一个点是,辛弃疾的命运从他是一个“归正人”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最可惜的就是有一腔报国之志,因为那注定无法实现,他注定遭受排挤和冷眼,注定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不安分的心灵永远焦躁地想要找到自己的路,到头来,答案却在题目中。
    而我们的命运,却还没有定数……

    书讯微博

  • 3月22日 南宋理学讲座 & 读书小组
    施心然施 施心然

    前几次讲坛一直围绕着“该如何理解南宋”这个大问题进行,之前都是从一两个诗人的作品和生平切入的,而这次我将通过理学思想来再审视这个问题。
    我现在觉得南宋是各个朝代中最接近现代国家的形式,无论是文大于武、行会制度、重视商业和资本主义乃至发明了现代货币的雏形,都是相当超前的,可以说明清也是借宋制而不超越宋的。
    甚至可以说,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样,宋朝的制度如果再加上一个偶然的机会,说不定工业革命就发生在东亚了呢?
    只是可惜宋朝已经触碰到了农业社会生产力的上限,加上当时的技术水平刚好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最兴盛的时期,导致外部环境恶劣,最终才形成了我们知道的历史:偏安一隅,割地赔款……
    在国土国情“注定”无法继续发展的时候,君主应该如何维护统治?——政治、与新的思想。
    所以南宋理学诞生了——作为对儒家的另一种诠释。
    孔子一生追求的都是恢复周礼,拯救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一生都只是收徒教人游历天下宣扬他的理想,圣贤之言无数,到死都没有为世人留下任何经卷,我认为孔子不立著可能就是不想让后人一字一句的去理解他说的话的意思,而是要他的弟子理解他的思想,从而让他的弟子有自己的思想,从而让他们去教化天下。
    只是他们谁都想不到后世的人为了追求权力,渐渐把儒家的学说狭窄化了,变成了一种恐怖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因此理学称为后来八股的标准,也就有迹可循且非常合理了。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南宋理学,包括现在的各种学说都要搞出一堆新名词让人半懂不懂?
    本次讲座之后我对此有了一些看法。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旧词汇会承载着旧范式的认知惯性,不利于新学说的开辟。同时,略微的陌生化也是必要的。
    但最主要的,我想是:学术话语权、概念解释权往往通过术语来实现垄断。当理学家们创造"规训社会"或"概念权力"时,这些“气质”、“本性”成为进入他们思想体系的密码。
    查询一些资料后我也确实发现学科术语密度与学术权威性在统计学上呈正相关,但这种权力上的博弈也体现了政治与思想的必然联系。

    所以,我们说“打倒孔家店”的时候,何尝不是真正地解放了孔子的思想呢?

    本周要点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