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胡

胡艾洁

@胡艾洁
关于
帖子
83
主题
0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胡 胡艾洁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不合理,这面墙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并没有证据表明它会导致青少年模仿吸烟。游客拍照"给先生点烟"更多是到此一游的旅游记录方式,并不是在提倡吸烟行为,不免有些纠枉过正。还有网友指出孙女士本人在社交平台推广尼古丁袋,这让她的投诉显得很虚伪。如果真心要控烟,应该先反对自己推广的产品,而不是要求投诉历史人物的形象。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争议核心: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是否要要为了符合现代标准而轻易改变?
    从历史角度:支持方认为历史就是历史,不应该随意篡改。鲁迅先生确实有吸烟的习惯,真实展现历史人物的原貌。从引导角度:反对方担心会给青少年不良示范;但支持方认为关键是引导孩子学习鲁迅的精神品质,而不是模仿他的生活习惯。从商业角度:网友发现孙女士其实是卖尼古丁产品的,这让很多人怀疑她是在借投诉来炒作自己,真正的目的可能是商业推广。

    我思故我在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胡 胡艾洁

    本次开学教育讲座和暑期行走汇报,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开学教育中,规则意识和错误应对态度被再次强调,令我深有感触。讲坛的规则并非约束,而是带有包容性的引导。比如三次作业问题的设定,其实是为了让我们学会主动面对错误、及时改正。很多时候我们急于用“客观原因”来开脱,其实是不愿直面自己的问题。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老师还强调了出现问题时应主动沟通、避免依赖家长介入,这让我更加明白自律和自主管理的重要性。
    暑期行走汇报部分同样精彩。同学们从云南青铜器入手,逐步揭示出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的深远历史。我印象深刻的是,青铜器上出现的草原动物纹样,与云南多山的地形形成强烈对比,这引导我们思考古代滇池地区可能与北方游牧文化存在的联系。这种从实物出发推演历史的方法,对我今后看展和学习都很有启发。此外,王仁求碑的汉文书写、杨慎在滇的文化贡献等内容,也让我从新的角度理解边疆与中原的互动。杨慎不仅文学成就卓越,其反传统精神和乐观心态更是令人敬佩。
    整场讲座不仅丰富了知识,更让我在规则意识、历史思维和自我反思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感谢老师与同学们的分享,期待未来更多深入的学习与交流。

    本周要点

  • 2025年暑假一级会员读《总统是靠不住的》
    胡 胡艾洁

    看完《总统是靠不住的》这本书,再结合现在看到关于特朗普的新闻,我觉得我对美国政治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有很多疑问。

    最开始,我和很多人一样,觉得美国总统就是美国最大的官,说什么都算数。但这本书告诉我,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美国总统更像是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而不是“董事长”。他上面还有“董事会”,这个“董事会”就是国会(分参议院和众议院),还有法院。所以国会能弹劾总统,就不奇怪了。这么一想,特朗普被弹劾两次,好像也能理解了。书里讲的水门事件,尼克松总统犯了错,整个国家都不答应,最后他只能自己辞职,这说明在美国,总统并不是想干嘛就能干嘛的。

    书里还有一个地方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记者经常会打探历届美国总统的私生活,这让我想到现在的拜登,网上老是笑他摔跤、说话糊涂。感觉美国的总统总是被大家放在放大镜下面挑毛病,谁都能来说几句。看起来好像很自由,但感觉背后也是不同派别的人们在互相攻击。

    美国的选举看起来热热闹闹,像一场大秀。但这本书让我想到,他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复杂的制度呢?就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不相信任何一个当权的人,哪怕是他们自己选出来的总统。他们觉得人都是会犯错的,权力太大了就肯定会干坏事。所以要把权力拆开,让几个部门互相监督,谁也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这样,就算选上来的总统有点“不靠谱”,整个国家的大机器也不会因为他一个人就彻底乱套或者散架。

    所以现在看特朗普的新闻,他说很多狠话,做一些看起来很夸张的事,但最后能不能真的做成,还得看国会批不批准,法院同不同意。他看起来权力很大,但其实又被监督着。这大概就是美国制度的特别之处吧:不把国家的命运押在任何一个“英明领袖”身上,而是靠一套复杂的规则来维持平衡。

    总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看美国政治,不能光看总统一个人,要看他背后的整个系统是怎么运作的。总统可能“靠不住”,但设计这套系统的人,想法就是让谁也“靠不住”谁,大家互相看着,这样反而不会出大乱子。这和我们历史课上学过的中国几千年来依赖君主的思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想法。

    书讯微博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胡 胡艾洁

    合上《上海的金枝玉叶》,戴西的形象久久萦绕在我心头。这位永安郭家的四小姐,本该幸福地过完一生,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但她最让人敬佩的,不是她曾经拥有过的荣华富贵,而是她在失去一切后,依然保持的那份优雅与坚强。
    戴西的人生起伏就像坐过山车。从锦衣玉食的大小姐,一下子变成每月只有六元钱生活费的下放人员;从住着漂亮洋房,到挤在破旧的亭子间里。这样的巨变,很多人可能早就崩溃了。但戴西没有,她看起来柔弱,却有着惊人的韧性,在苦难中依然热爱生活的态度,让我深深感动。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戴西对生活的坚持。即便是在农场劳动、打扫厕所的时候,她也要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不是矫情,而是她对生活的尊重。就像她自己说的,这是做人的根本。她让我明白,真正的优雅不是穿多贵的衣服,而是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不放弃对美的追求。
    戴西的独立精神也特别值得学习。在那个年代,她敢于解除家里安排的婚约,自己去燕京大学读书;她创办时装沙龙,想要做一个不依赖丈夫的新女性。这些事情在今天看来可能很平常,但在当时需要很大的勇气。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很多女性前行的路。戴西晚年决定捐献遗体的事也让我很受触动。一个人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想的还是能为社会做点什么,这种精神真的很伟大。她不仅优雅地活着,也优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和书里写的上官云珠相比,戴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上官云珠用结束生命来对抗苦难,而戴西选择坚强地活下去。戴西的方式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要相信光明总会到来。她就像石头缝里长出的小草,看似柔弱,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读完这本书,我思考了很多。我们这代人生活条件好了,但反而缺少了戴西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有时候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受了一点委屈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戴西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
    戴西这朵“金枝玉叶”之所以永不凋零,不是因为她从未经历风雨,而是她在暴风雨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姿态。她让我明白:真正的坚强,是在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就是戴西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书讯微博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胡 胡艾洁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独特人生

    踏入展厅的那一刻,我的目光就被墙上并列悬挂的两幅肖像吸引——梁思成戴着圆框眼镜,神情专注;林徽因则目光如炬,嘴角含笑。这让我不禁思考:在那个年代,为何唯独他们能以夫妻学者的形象被历史铭记?他们的学术人生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展览的第一单元"求学之路"给了我最初的启发。与其他留学生不同,梁林二人的留学经历处处体现着默契的配合。由于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只能在美术系注册,却通过梁思成的课堂笔记自学建筑。展柜里那本密密麻麻的双色笔记格外引人注目——黑色是梁思成的课堂记录,蓝色是林徽因的批注补充,是一种互补的学习方式。

    在"古建考察"展区,一组泛黄的工作照揭示了他们更深的学术默契。1932年考察河北独乐寺时,梁思成专注测量斗拱尺寸,林徽因则细致描摹彩画纹样;1937年发现佛光寺时,梁思成搭建脚手架勘测梁架,林徽因辨识梁上题记。这种"技术+艺术"的考察方式,让他们的研究成果既严谨精确又充满人文关怀。1946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立时,他们开创性地将建筑史与美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融合教学。林徽因讲授的"建筑与文学"课程尤其特别,她会带着学生品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意境。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教育理念,在当时可谓是非常独特。

    志愿者指着李庄时期的照片说,照片里林徽因卧病在床,却仍在修改《中国建筑史》手稿,梁思成坐在床边与她讨论。这种将学术融入生命的执着,让我为之动容。

    我看到一位正在做笔记的年轻女孩。我和她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她是建筑系学生:"我们系里至今还保留着梁先生制定的教学大纲。最特别的是,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艺术史和文学,这种培养'全人'的教育理念在当时非常超前。"

    离开展馆时,夕阳为美术馆的玻璃幕墙镀上一层金辉。我明白了梁林二人的独特不仅在于他们的学术成就,更在于他们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学者形象与治学方式。就像他们发现的佛光寺,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巍峨挺立,他们共同构筑的学术人生,也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化的星空中。

    文化行走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胡 胡艾洁

    本次行前讲座我们围绕云南展开讨论。我们先对本次行走的主题“民族滇洱,彩云之南”进行了理解和分析。“民族”体现了云南有着26个民族,民族交融的特点。“彩云之南”既写出了“云南”名称的由来,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云南的认识,想象和期待。滇池体现了云南文化的发源地。先前我对云南的印象只有景色优美,对那个地方古代的历史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樊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行走的盖蓝分为6个主题。也依次介绍了云南的地理和历史。云南地理中的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横断了东西,却勾连起了南北,也造就了云南多样的生物和多样共生的族群结构,这也更反映了整个地球村正在共同努力的目标:多元化和多样性。而云南的现代意义也十分重要,它曾经是抗战前线和教育重镇,它代表着未知和神奇,也是现代人在强压下疗愈的方式。

    本周要点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胡 胡艾洁

    预习问题1:
    我去过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弥勒。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和野象保护基地,泼水节是当地特色,傣族较多,有傣王宫的遗址和总佛寺。弥勒是著名的温泉城市,地热资源丰富。

    预习问题2:
    1、云南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民族?
    2、南诏国为什么能同时与唐朝攻占又有册封往来册封?
    3、抗战时期云南为什么如此重要地被作为大后方?

    预习问题3:
    将以下发生在云南的著名历史事件的朝代(时期,近代史具体时间)和牵涉到的著名人物查阅写出。

    1. 古滇国:战国至西汉(约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滇王
    2. 庄蹻入滇: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76年),楚将庄蹻
    3. 五尺道: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秦始皇、常頞
    4. 设立云南县:西汉(公元前109年),汉武帝
    5. 七擒孟获:三国蜀汉(225年),诸葛亮、孟获
    6. 南诏国与天宝战争:唐朝(南诏738—902年),皮逻阁、阁罗凤、唐玄宗、杨国忠
    7. 大理国:宋代(937—1253年),段思平(开国君主)
    8. 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元朝(1253年灭大理,1276年设云南行省),忽必烈、兀良合台
    9. 明远征云南:明朝(1381—1382年),朱元璋、傅友德、蓝玉、沐英
    10. 南明最后皇帝被害:清初(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吴三桂
    11. 中法战争与滇越铁路:清末(中法战争1883—1885年;滇越铁路1910年通车),刘永福(黑旗军)、法国殖民者
    12. 护国战争:1915—1916年,蔡锷、唐继尧、袁世凯
    13. 西南联大:抗战时期(1938—1946年),梅贻琦、闻一多、李公朴、朱自清
    14. 中缅边界协议:1960年 ,周恩来、奈温(缅甸领导人)
    15. 对越自卫反击战(云南方向),1979年2—3月,许世友(东线指挥)、杨得志(西线指挥)
    文化行走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
    胡 胡艾洁

    本次讲座反馈是围绕访谈展开讨论的。孟老师先讲述了访谈和采访的区别,让我对访谈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讲座中关于西湖行走采访的模拟环节,让我们在一笑而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我们与陌生人交流时的普遍困境。陌生人之间本来就有距离感,应该要等气氛轻松了再进入正题。那些"像在演戏"“又像在审讯”的采访,体现了作为采访者,真正的交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要和陌生人建立情感的联结。
    孟老师的访谈研究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窗,让我收获颇丰。这次讲座让我明白,访谈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存在方式。在这个AI迅速发展的时代,面对面的交谈变得如此珍贵又如此艰难。 就像本次中考的题目,《相互成全》在这个过程中,这是需要两个人感情上相互的交流和成全。我们既成全了他人,也成全了自己。或许,教育的本质也是这个吧。

    本周要点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
    胡 胡艾洁

    很遗憾没有参加这次时文讨论,从同学们的反馈中,感受到这次时文讨论让我对文科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现在学校里学文科主要靠死记硬背,但这其实是教育方式的问题,不是文科本身的问题。还有同学提到,虽然现在AI发展很快,但文科教会我们的感受力是机器替代不了的,而且社会在变化,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谁也说不准。文科不只是考试科目,更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

    本周要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胡 胡艾洁

    很遗憾没有参加本次读书小组讨论,但通过同学们的反馈分享,我对这本书和文革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书中的人物既承载了时代碾压个体的悲剧性,又展现了惊人的生命力,似乎仍在等待一个公正。阅读这类作品让我补全了历史的认知。

    书讯微博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胡 胡艾洁

    预习问题:
    姚姚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压力?请至少罗列两条,并标出书中对应的页码(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意外怀孕p165
    在分配中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p191
    在姚姚的“分配”事件中,姚姚遇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任何你不理解的地方?
    在因为她复杂的家庭背景和自己的一些污点,被分配到偏远的地方工作。当时她已经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为什么不接受这个工作,去其他地方重新开始呢?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记录姚姚的故事?我们又为什么要读姚姚的故事。请至少各给出一条理由(可以是书中提到的,也可以是你自己的理解,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作者借姚姚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那段历史,她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这段悲剧不能被遗忘和重演。

    书讯微博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
    胡 胡艾洁

    问题一、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何看待“文科衰退”的现象。
    我认为现在的教育和升学方面,都是更偏向于数学等思维方面的学科,招生和培养学生时也会更倾向于理科成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科就不重要,文科是思维和沟通及阅读能力的基础,如果你连大段文字的问题都无法读懂,你如何下笔?你不会沟通、不了解人文历史,只追求短期的利益。所以人文和科技应该是相辅相成同样重要的。

    问题二、阅读材料三,联系自身,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初中现阶段应该文理科均衡发展,因为我还不清楚高中课程的难易程度和自己未来的方向。到了高中后,我会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到底是哪些科目更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及我更擅长哪些科目。

    我思故我在

  • 5月行走作文
    胡 胡艾洁

    读后感
    翻开陈丹燕笔下那页泛黄的上海往事,上官云珠与女儿姚姚的故事像一柄锋利的刀,猝不及防地划开了历史华丽的包装纸。这位在银幕上的大明星,与女儿共同演绎的却是一出现实版的人生悲剧。
    上官云珠的旗袍永远熨帖得没有一丝褶皱,就像她在公众面前维持的完美假象。但女儿姚姚看到的,是深夜卸妆后母亲浮肿的眼袋,是被批斗后藏在檀木箱底的血迹斑斑的衬衣。当这位明星从上海高层的窗口纵身跃下时,她留给女儿的除了一箱被剪碎的照片,还有那个时代赋予的、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姚姚后来在采访中说:"妈妈的死法太像她演过的某个镜头。"这句话看得令人窒息。
    当我们在书中看到上官云珠偷偷教女儿用鸡蛋清保养皮肤的温情片段时,突然意识到:在政治运动中,连最普通的母女日常都成了奢侈。她们用生命书写的,不仅是个体的哀歌,更是一个时代对美的摧毁。上官云珠光鲜背后的艰辛,在文字里一一展现,当她终于登上事业巅峰时,时代的巨轮却无情碾过,将她从推入深渊。姚姚也是悲剧中的一环,这个从小在镁光灯下长大的女孩,亲眼目睹母亲从万众瞩目到被批斗羞辱的全过程。书中那个细节令人心碎:年幼的姚姚躲在后台,看着母亲被批斗侮辱,却还要在舞台上继续表演。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生活,给这个女孩的心灵刻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陈丹燕的这本书揭开了这对母女悲凉的命运中。像一场宿命的轮回。在如今这个时代重读这段往事,更觉震撼。上官云珠母女用生命书写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创伤。

    文化行走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胡 胡艾洁

    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董喜莹事件和4+4的制度问题展开讨论。即使4+4的制度初衷是好的,但我觉得关于本次时文讨论还会牵涉到教育的公平性,选拔人才的不透明性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对于那些传统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学了更久的专业医学生是否公平。甚至是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问题、以及对医生的信任问题。无论是那种模式的选拔都应该更公开、更严谨的程序规定。

    行前讲座反馈
    本次情节讲座是围绕上官云珠这个名人展开的讨论,引发出了她所处的时代(包括文革等历史事件)真正的历史以及社会的风貌。上官云珠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文人和艺术家中的一个悲惨的代表。在讲座中,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为什么毛泽东会如此重视“文化”,“文艺”?他为什么如此重视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呢?因为毛泽东把“文艺”当作是一种政治的工具,他无限夸大了“文艺”的政治作用。因为这种扭曲的逻辑,我们更需要铭记当年的历史,不仅要做历史的见证者,更要做历史的传递者。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让历史再次重演。

    本周要点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
    胡 胡艾洁

    问题一:你觉得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我认为质疑和舆论焦点是协和的4+4模式,也就是4年非医学专业教育,加上4年医学教育,对于那些传统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学了更久的专业医学生是否公平。甚至是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问题、以及对医生的信任问题。无论是那种模式的选拔都应该更公开、更严谨的程序规定。

    问题二:你觉得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初衷是学习美国的模式,更注重临床,“不在乎那些虚名”。但这种模式在中国实施仅7年,协和的笔试环节实则是自主命题,招生自主权完全掌握在协和医学院自己的手中、笔试命题并不公开的情况下,入学和毕业的不公平性都是客观存在的,被大众所质疑的。

    我思故我在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
    胡 胡艾洁

    预习问题1.阅读《上海的红颜遗事》后,你对姚姚的母亲上官云珠,有怎样的印象?你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吗?从下面这封上官云珠在罹患乳腺癌后,给姚姚的信,你从中读出了些什么?
    她是一个矛盾体,她爱姚姚但却很少陪伴她对,她想保护瑶瑶却变成了伤害。信中她写道“别再题请假的事了,不要让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在特殊的背景下,一举一动都可能带来不幸,她希望用自己的不幸的经历让女儿能免受其苦,推开女儿实则是为了保护女儿。

    预习问题2.阅读《画未了:林风眠传》的节选,林风眠先生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画做这样的处置?文中也提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其他文化人的命运,你怎么看?
    因为在那个年代许多艺术家被遭到迫害,林风眠知道自己的画会变成“证据”,被扣上罪名,所以毁画是为了自保。
    文中提到了其他文化人的命运,表示当时有无数个像林风眠那样的文人和艺术家,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只能选择放弃艺术,这种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场的浩劫。

    预习问题3.阅读陆洪恩《最后的演讲》,你觉得他为什么在人生最后时刻,要发表这样一通“演讲”?而巴金的《怀念胡风》(节选)是《随想录》系列的最后一篇,他生前一直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这段脱离正轨的历史。巴金晚年的巴金为何在晚年要写下这样的文字,如何理解他的忏悔和反思?
    陆洪恩的演讲代表了他对文革的强烈抗议,明知道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愿意在沉默中死去。他的这篇演讲代表的是当时众多被迫害的文化人的心声。巴金在文哥期间被迫写过批判文章,这也是他晚年写下这写忏悔的文字,他认为只有不忘记这段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这种错误,他的忏悔和反思不仅是对自己的,也是对后人的。

    文化行走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胡 胡艾洁

    本次读书小组,我因为没有仔细读书,所以没有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很遗憾没有参与本次读书小组的讨论。之后我会认真仔细的读书,了解书中更多的细节。

    书讯微博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
    胡 胡艾洁

    本次讲座围绕南宋绝唱展开讨论,姜夔的清空词风令我尤为震撼,有一种悱恻幽隐、不能自道的美感。讲座中分析的《踏莎行》"分明又向华胥见”,以梦境开篇,与我们所处时代直白的情感表达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句“冥冥归去无人管”展现出作者痛苦,愧疚和矛盾的复杂心理,这种含蓄深沉的美学品格,值得我们借鉴。吴文英词中时空转换的手法尤其令人叹服。《风入松》一文中"楼前绿暗分携路"与"一丝柳、一寸柔情"的转换,将现实景物与内心情感情景交融,更体现出春日的闲愁和深沉的人生感慨。通过对比两位词人的创作特点,我深刻体会到宋代词学的多元面貌。姜夔的诗文清空;吴文英的诗文情感浓烈,而这种差异中的共性更显宋词艺术的博大精深。

    本周要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胡 胡艾洁

    1、在这个阶段,你觉得姚姚和上官云珠的关系较之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你如何理解上官云珠死前最后一次和姚姚之间的对话?
    因为时代背景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矛盾了,瑶瑶并逐渐远离了上官云珠的掌控,比如书中写的她把家里的床都拆了,贴大字报与上官云珠划清界限。上官云珠也为了保护女儿,与她刻意保持距离。上官云珠死前应该是自我反省了,书中写道她知道自己错了,应该让瑶瑶早早就去找父亲。

    2、对于姚姚来说,上官云珠的自杀和燕凯的自杀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她的反应一样吗?
    瑶瑶对上官云珠的感情是又爱又恨,她的自杀对瑶瑶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悲痛。燕凯的自杀对瑶瑶是重大的打击,因为这是她的爱人,是她的精神寄托,是生命中的光。

    书讯微博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