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任

任禛好

@任禛好
关于
帖子
65
主题
0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任 任禛好

    大型行走反馈:
    本次大型行走交流由几位行走的同学给我们从多个方面讲述了他们的行走过程。印象比较深的是其中我们讨论“王仁求碑”时要通过碑文判断他儿子对他的评价。我一开始就想到了非常老套的,感觉像文言文题目一样的关键词,后面一个同学提到,“会不会是儿子认为他是汉人?”我觉得很有道理,并且总结出来一个学习方法:有时候我们可以发动对历史的理解,不用只从文本出发,将文科结合起来,或许能探索出更多的结论。

    开学教育反馈:
    被拉出来当了典型不好好看作业的案例,不要学习!其他好像没什么想说的,希望自己能少犯错误吧(嗯对)

    暑假读书反馈:
    本次读书讨论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将《总统是靠不住的》和《上海的金枝玉叶》比较了一下,之前我反正是没想过,可能我没读懂第一本书的原因。通过这种比较,我发现我读书可能更注重情节化,我在读《总统是靠不住的》这本书我就一直在找情节,我发现我不是很能连贯起来所以我觉得读不懂。有时候读书不是非要串情节,串环境,串背景都是好方法。

    本周要点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任 任禛好

    光影中的旧痕
    ——探访戴西的踪迹

    合上《上海的金枝玉叶》那天,空调风正卷着窗帘边角轻轻晃。书里的戴西总是出现在眼前——那个在中西女中背单词的少女,那个在郭宅煮咖啡的妇人,那个在永安百货试香水的名媛。这个暑假实在闷热得慌,我揣着书里折角的几页地址,决定一个人去上海的街巷里走走,找找被文字焐热过的痕迹。

    第一站是市三女中。据说这里就是当年的中西女中,可站在铁门外,鞋底都快被路烤化了,眼前的景象却和书里对不上号。校门紧闭着,大概是假期的缘故,连个人影都没有,只有门柱上“市三女中”的牌子晒得发烫,旁边一小块金属牌刻着“原中西女中旧址”,算是唯一能牵出戴西的线头。书中说戴西总爱在课间跑到草坪上,裙角扫过带露珠的三叶草,可如今隔着铁门望进去,操场是塑胶跑道,白花花的太阳晒得地面泛光,哪有什么草坪的影子。我看了半天,只能对着那块小小的牌子,想象八十多年前,那个梳着辫子的少女,是怎样在凉快的树荫里,笑着跑进这扇门的。

    从市三女中出来,汗顺着后颈往下淌,黏得像涂了胶水。辗转到利西路的郭宅时,衣服后背已经湿透了。书里写这里是戴西婚后的家:“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条纹,钢琴上的玻璃杯盛着冰镇柠檬水,冰珠顺着杯壁往下淌。”可眼前的郭宅,门扉关得死死的,墙皮被晒得褪了色,门环上的铜绿厚得像结了层壳。院墙爬满了蔫头耷脑的野藤,把雕花窗棂遮去大半,门缝里望进去,荒草在烈日下打着卷,连风都懒得吹过。我想起书中那句“傍晚时她会坐在廊下摇着蒲扇,听巷口卖冰棍的吆喝声”,再听听此刻巷子里只有自己粗重的喘气声,心里空得发慌。

    想到有采访任务,拉住一个骑着自行车、汗流浃背的大叔问:“您知道这房子里住过叫戴西的人吗?”大叔头也不回地摆摆手:“不晓得哦,天太热,赶紧回家喽。”问了几个躲在树荫下纳凉的老人,也都是摇头。我蹲在墙角,真是没招了,怎么会一个路人也不知道?我掏出被汗水浸得发潮的手机搜“利西路郭宅攻略”,跳出的词条只有三行字:“民国老宅,砖木结构,现为私人住宅”。正对着屏幕,突然有两个小姐姐跑过来与我搭讪:“你也是来看郭宅的吗?”我以为终于遇到同道中人了,刚想问几句,结果两位给我来一句:“我看你这个攻略不错,拍照机位也很好,能不能帮我拍两张?”对上二位真诚的眼神,我无话可说,帮忙之后匆匆离去。(嗯对事实便是如此,从而我已经发现好像上海很多老弄堂已经变味道了)

    后面逛到了南京路的永安百货。热气裹着人声扑面而来,霓虹招牌被晒得发黏,喇叭里的促销声吵得人头疼。书里写戴西常来这里:“乘电梯到顶楼喝冰咖啡,玻璃窗外是黄浦江的风,侍者会为她递上冰镇的毛巾。”如今的永安百货里冷气开得足,却挡不住涌进来的人潮,化妆品柜台前挤满了汗津津的顾客,电梯里的人贴得像饼,哪还有喝咖啡的角落。我靠在旋转门旁的柱子上,望着那些扇着扇子、拎着购物袋的人,他们和我一样,踩着戴西曾走过的地板,却没人抬头看看天花板上依旧华丽的吊灯,没人想起那个曾在这里对着橱窗,轻轻擦掉额角薄汗的女子。

    暮色总算漫上来时,我坐在永安百货对面的长椅上,看车流卷着热气淌过。手里那张记满地址的纸条,早就被汗水洇得不成样子。戴西的踪迹,好像真的被这毒辣的太阳烤成了蒸汽,混在上海的暑气里,看不见,抓不着。可摸出兜里那本被体温焐热的《上海的金枝玉叶》,手上的汗水仿佛要沾湿了书页,忽然就懂了——那些被我在闷热午后反复摩挲的字句,那些让我顶着烈日也要去找的片段,不就是戴西留下的踪迹吗?就算天再热,路再远,只要还有人捧着这本书,还有人愿意在汗流浃背里循着文字去找寻,她就永远活在这座城市的光影里,活在每一个为她驻足的人心里。

    备注:因为行程原因,没有和文哲书院大部队一起行走,路线可能稍有不同。

    文化行走

  • 2025年暑假一级会员读《总统是靠不住的》
    任 任禛好

    读《总统是靠不住的》有感

    在翻开《总统是靠不住的》之前,我对美国政治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新闻和模糊的概念中。这本书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一问题切入,用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如著名的水门事件,层层铺陈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让我第一次得以较为系统、深入地认识美国政治。

    书中对总统及其政治的阐释,绕不开“administration”和“government”的区别。这个就能体现出单词还是要运用到生活中。我去词典里查出来两个单词都是政府的意思,但是我结合了书中内容以及查阅资料,“administration”特指总统领导的行政团队,像一届届总统任期内的内阁与下属机构,更像“临时执政班子”;而“government”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包含立法、行政、司法分支,是“持久的制度框架”。这意味着总统及其团队只是庞大政治机器中的一部分,其权力始终被“government”的整体架构所约束,无法凌驾于制度之上。

    回到书的标题,为什么说总统是靠不住的?最初我的浅见很简单:人总有私心和弱点,总统也是普通人,难免会为了权力或利益犯错。但书中的思考更为深刻,它从制度设计的根源出发,提出“人性本恶”的预设——“如果把权力交给一个人,无论他当初多贤明,时间久了总会滥用权力”。作者用“给老虎拔牙”来比喻对总统权力的约束,认为不能指望总统“自己克制欲望”,而要像设计笼子一样,用法律和分权让他“想犯错也没机会”。比如水门事件中,尼克松作为总统,试图用行政权力掩盖窃听丑闻,但国会的调查权、法院的司法审查权像两道闸门,最终让他不得不辞职——这正印证了书中所说“总统的权力再大,也大不过宪法和制度”。从社会状态来看,美国社会对权力的天然警惕早已融入共识,媒体敢曝光总统丑闻,民众敢上街抗议政策,议员敢否决总统提案,这种“全民监督”的氛围,本质上是对“总统靠不住”的集体认同,也让制度的约束更有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看时政新闻时多了一层“制度视角”。以前看美国两党争斗,只觉得是“政客吵架”,现在能看懂背后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制衡;看到总统签署行政令被法院叫停,会想到这是“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约束”。它让我明白,美国政治的“混乱”背后有其运行逻辑,而理解这套逻辑的关键,就在于记住“总统是靠不住的”——无论谁当总统,制度的缰绳始终都在,这或许才是解读美国形势的核心密码。

    书讯微博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任 任禛好

    沪上往事的两种答案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上海的金枝玉叶》中戴西的这句话,像一颗钉子钉在她人生的每一个转角。这本书讲述了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从穿裘皮、住洋房的优渥生活,跌落到扫厕所、啃窝头的困顿境地,却始终没丢了骨子里的那份从容与体面。同样是陈丹燕老师的书,《上海的红颜遗事》中的姚姚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人生好像大相径庭。

    从童年生活来看,她们的相同点是都成长于衣食无忧的家庭,身边既有旧时代的规矩,也有新时代的气息。不同的是,戴西的童年像被精心夯过的地基,6岁进中西女塾,老师教她“即使在慌乱中,也要记得把裙摆理好”,母亲则要求“用银叉吃蛋糕时,不能发出刮盘子的声响”。这些细节像一根根钢筋,在她心里筑起了“无论何时都要体面生活”的信念。而姚姚的童年,如书中所写“像堆在沙地上的积木”,父亲常年在外,母亲上官云珠忙着拍戏,她“常常在保姆房的小床上,抱着枕头等妈妈到天亮”。这种不稳定的成长,让她心里始终缺一块“安稳”的基石,总想着抓住点什么来填补空缺。

    从文革时期的磨难与应对来看,她们的相同点是都被卷入时代的漩涡,经历了批斗、抄家,亲人或离世或离散,原本的生活被砸得粉碎。不同的是,戴西面对破碎的方式,藏着她从童年就埋下的信念。被下放到农场劳改时,她“用捡来的煤渣把破瓷碗擦得雪白,哪怕喝稀粥也要端得端正”;被要求去刷公共厕所,她“把唯一一双没破的皮鞋擦得能照见人影,蹲在地上时腰杆也挺得笔直”。她曾说:“这些苦日子,让我知道人能扛住多少事。” 这话里藏着她的逻辑:生活再糟,也要守住自己的体面。(这个和现在很火的“精致沪人”还挺接近的)而姚姚的应对,恰恰暴露了她童年缺失的那块“安稳”基石。书中写她被剃了阴阳头后,“把自己锁在阁楼里,用被子蒙住头,三天三夜没出来”,母亲送来的饭放在门口,“最后馊了也没动一口”。她不是不想扛,而是心里那根“支撑”的柱子早就被童年的不安蛀空了,遇到重击就只能蜷缩起来,以为不看、不想,就能躲过伤害,结果却被苦难缠得更紧。

    从人生结局来看,她们的相同点是一生都与上海这座城市绑定,命运里都刻着时代的划痕。不同的是,戴西的结局像一本写满字的书,90岁临终前,她看着窗外的梧桐树说:“该看的风景都看了,该吃的苦也吃了,没什么遗憾了。” 她把遗体捐给医院的决定,就像给这本书盖了个清晰的章——这一生,她按自己的信念活透了。而姚姚的结局,如书中描述“像张被风吹走的半页信纸”,1975年一场意外夺走了她的生命,口袋里那首没写完的诗,“字迹被泪水泡得发皱”。她到最后都没找到心里那块“安稳”的基石,连告别都带着仓促和遗憾。

    对比两人的人生,我更喜欢戴西的人生态度,也能看清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生难免遇到风雨,能撑住人的从来不是外在的条件,而是心里那根“自己立起来的柱子”。戴西的柱子是“体面与坚韧”,哪怕被生活按在泥里,也能凭着这根柱子重新站起;姚姚缺的恰恰是这样一根柱子,所以风雨一来就摇摇晃晃。其实人生没有绝对的好坏剧本,关键是在顺境时给心里多打几根桩,逆境时才能扛住风浪——这或许就是她们的故事留给我们最实在的启示。

    书讯微博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
    任 任禛好

    很遗憾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与讲座。看到了同学们的辩论环节,“文科是否有用”,我觉得可以谈谈:由于我们的生活逐渐被标准答案所替代,我们总想着去够标准答案而不是抒发内心的真实答案。为什么社会会“重理轻文”?因为学生逐渐发现理科的答案是够得到的,文科答案是“玄学”,“我怎么想都不知道这个文章结尾这么复杂”。但是其实我想说的是,即使会觉得理科就业方便,但是没了文科我们就没有多元化的人才,几十年前要开发“多元化人才”,然后几十年后又减少“多元化”,这是时代的倒退啊!

    本周要点

  • 5月行走作文
    任 任禛好

    错位的爱与时代的殇——《上海的红颜遗事》读后感

    作为旧上海电影明星,上官云珠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而她的女儿姚姚,从出生起就被笼罩在母亲耀眼的光环之下。母女俩在时间中起起落落,经历了家庭的破碎、社会的动荡和命运的无常。上官云珠在特殊年代遭受批斗,最终选择以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而姚姚也在追寻爱的路上屡遭挫折,英年早逝。原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母女故事,读完才惊觉,她们之间的关系远比想象中复杂。

    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了解到上官云珠是大明星,我以为明星母亲与女儿之间,应该是充满光环与宠爱的温馨画面。书中描写的一个场景却打破了这种幻想:姚姚儿时站在弄堂口,眼巴巴望着母亲坐着轿车匆匆离去,她多想母亲能回头看自己一眼,可上官云珠总是神色匆匆,只留给女儿一个模糊的背影。我觉得奇怪的是,当姚姚生父提出带她去好医院治病时,上官云珠却固执地拒绝,反而每天逼着女儿吃她最不爱吃的蛋黄。“你吃下去,病就好了。”可能这份出于保护的"爱",却在无形中伤害了女儿,让母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随着时代的动荡加剧,母女关系在矛盾与挣扎中发生了微妙转变。上官云珠被批斗后,家中气氛愈发压抑,姚姚开始学着照顾母亲。在上官云珠生重病的时候,她在信里却写了很多对女儿的关照,说了许多从未说过的心里话。这从平常角度很普通,但是如果放入书中的语境,竟然会觉得有点奇怪。但是这份短暂的“和解”终究未能改变悲剧的结局。上官云珠跳楼自杀后,姚姚抱着母亲的遗物,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徘徊,曾经的矛盾与隔阂,都化作了无法言说的悲痛。

    依我来看,母女俩的悲剧,看似是家庭内部的情感纠葛,实则是时代的缩影。上官云珠对女儿的保护变成了伤害,姚姚对母亲的依赖与期待也在一次次失望中变得复杂。她们在时代的漩涡中挣扎,既想努力的守护彼此,又无力挣脱命运的枷锁。

    当时间推着人走,母女间未说出口的爱,都化作了历史尘埃里破碎的叹息。

    文化行走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任 任禛好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我们挖掘了历史的真相。最后刘昭的“利用”直接点名了我的一个问题:这些人们真的会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吗?那我觉得她肯定是不会的。
    但是历史书上的记录就很奇怪了,他把文革模糊化,说这是一次重大事件,然后也没提到,我们历史老师当时就说这课不会考,emm其实当时我有同学还在说这个历史书上的文革怎么怎么样,但是我只能说这个编者文采太好了。
    所以埋没历史有什么意义呢?让后人再走错一次吗?

    时文反馈:
    本次一级会员时文讨论,我们从最近的一些新闻中来探索它的本质,最终我总结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想要埋没历史?(其实和讲座是很有关联的)
    1发布的事情要“利己”。通过一系列侧面描写,来突出这个机制的好
    2是我们的“敌人”那一定方方面面是坏的,我们要给后辈留下这个深刻的印象
    所以越是这样,越是容易被洗脑。我想不管是4+4还是这些事情,都是应该真正纳入课程的教学……

    本周要点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
    任 任禛好

    问题一:你觉得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1学历造假
    2升职太快了,不符合常理
    3协和的培训机制很多都是不合理的漏洞
    我觉得这个爆出来是因为很多人以医学生为铁饭碗,然后我们也知道医学生很难考。当苦读8年10年的一个普通医学生,看到一个实力不如自己却这样的人肯定会感觉很不公平啊
    而且医生本来就是需要人们信任的一个职业,如果医生都有可能有问题那么人们当然会关注这个事件

    问题二:你觉得 协和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这个初衷和我们跨学科可能类似,要多元素的人才,不只局限于生物等
    这个机制问题出在他的权利是在自己手上的,不像高考是绝对公平竞争,那就会出事了。

    我思故我在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
    任 任禛好

    讲座反馈:
    虽然我没怎么落下过宋朝的讲座,但是看到今天这个标题还是有些震惊的。我们一般都用某一句诗或者某一句名言来作为标题,可这里用了“绝唱”二字,我想那一定有其深刻的道理。对于姜夔的诗,我曾经从未了解过。在做预习作业时,我就被他的语言功底而打动,心里还不禁想着“要是我有这个语言作文不得直冲50啊!”显然还是太肤浅了。姜夔的经历实在令人动容,我可能都无法深刻感受到他抑郁不得志的心情,或许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语言也代表着内心的想法吧。

    本周要点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
    任 任禛好

    第二次反馈:
    本次讨论因身体原因并未参与,通过阅读,我比较了辛弃疾罢官前,第一次罢官,第二次罢官的一些区别,能够看出:
    1辛弃疾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想要过陶渊明的这种隐居生活
    2辛弃疾还是保留着对国家的忠心
    3罢官的根本原因是厌恶朝廷上的乌烟瘴气
    Q:在阅读完整本书之后再来看这个问题,会不会有新的理解呢?

    书讯微博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
    任 任禛好

    第二次阅读作业
    第三章 醉里挑灯看剑、第四章 剩山残水无态度
    1.继续完成辛弃疾年表,读书小组时带过来;
    2.请结合完成的人物年表,选取一个辛弃疾遇到的“职场困难”,说说他是怎么应对该事件的?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不可与上一层帖子同学重复)
    书中122页提到王蔺他一上任之后将巡戒的目光就盯住了辛弃疾。王蔺认为辛弃疾为官不走寻常路,其中还有私情,于是用尽办法将告其罪状,他说的主要罪状是辛弃疾(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但是我认为这跟辛弃疾并没有任何的关系)辛弃疾最后选择了罢官。

    3.辛弃疾在被罢官前写下《水调歌头·盟鸥》,第一次罢官后又写下《踏莎行》等,第二次罢官同样留下了不少作品,对比这些带有归隐意味或者归隐中创作的诗词,你认为辛弃疾对“归隐”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罢官前和两次罢官中是否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原因可能是什么?请联系具体诗词句展开说明。
    罢官前:《水调歌头·盟鸥》中,“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看起来是他要和鸥结盟,其实表现了他抑郁不得志的心境。我认为他当时并不是真的很想要归隐,只是想要寄托一下自己的感情,还是想要为宋效力。
    第一次罢官后:《踏莎行》“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可以看出他在罢官后的孤独与苦闷,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迷茫。我认为他其实这个时候心里是矛盾的,自己对官场是很失望的,但真的要归隐却又舍不得国家。
    第二次罢官后:《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运用环境描写,表现出他的无奈,必须接受现实。他对归隐从最初的不适应、矛盾,到此时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接受。

    书讯微博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
    任 任禛好

    很遗憾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参与本次讲座。对于时文讨论的关税问题,我们在学校里有讨论过,但其实很多同学都不是很理解,认为这不是现当代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但还是有部分同学认为通过讨论国家对于这件事的利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社会,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统一的知识逻辑。

    我对于中世纪的印象只停留在《艺术的故事》提到的内容,我看到预习作业中要求同学们结合地图回答问题,这是一个比较新奇的点。再者,我对于“骑士”的理解的确比较模糊,一直都是“无固定地点,暗黑风格”的人群。我在看了同学们的反馈后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本周要点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
    任 任禛好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让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是预习作业里面将辛弃疾和陆游做比较。这个角度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讲座开始前我非常用心的努力对比了一下,发现好像看不出什么区别……
    讲座开始后,樊老师先和我们讲述了辛弃疾的生平。我发现辛弃疾与陆游不同的是,陆游在仕途上并没有辛弃疾这么丰富,辛弃疾文武双全,陆游只能骑驴回乡。而且辛弃疾是北方人,所以思想等方面会与南方不同。

    本周要点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
    任 任禛好

    第一次反馈:
    本次我们主要讨论了《美芹十传》有关内容。一开始我其实是对这个有疑惑的,我可能没读明白或者没有深入思考,所以我觉得这个美芹十论写的东西很空泛,我没怎么理解。通过本次讨论,我其实能够理解我为什么觉得辛弃疾写的很空,是习惯的差异导致的。

    书讯微博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
    任 任禛好

    第一次预习:
    1.第一章中辛弃疾早年的哪些经历(受教、求学、从军等)可以称为“传奇”?请尝试概述2件他让你感到“传奇”的事情,并且简述辛弃疾在这些事上体现出什么样的品质?
    1 他以50人抵抗敌军50000人,夜袭敌方,擒住张安国,我看到他有军事谋略(或许是呼应前面情节辛弃疾的父亲起这个名字是希望辛弃疾和霍去病一样英勇抱国)2组织几千人(好像2000人?)抗金,不畏强敌,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心。
    2.第二章中,面对一直赋闲后方的处境,辛弃疾寻求了哪些人的帮助?他为此做出了怎样的努力?请简述他为摆脱当时处境做出的一次尝试,并从你的角度对他的这次尝试做出评价并说明原因。(如:我认为他的这次尝试很明智,因为......)
    赵彦瑞,叶衡,史致道。他上书《美芹实论》。我认为这次尝试很明智,很独到,因为他敢于向皇帝上书,尽力向皇帝介绍他的想法。而且这也能体现他忧国忧民。

    书讯微博

  • 3月行走作文和项目提交
    任 任禛好

    绍兴行走:探寻文化热度背后的真相

    此次绍兴之行,我以采访作为串联全程的主线。出发前,我找到身边几位虽不在讲坛之内,但自认为文学素养颇高的同学,询问他们是否了解绍兴与陆游的故事。没想到,他们竟反问我:“陆游还去过绍兴啊?”本想着能从同龄人那里获取有用信息,助力此次行走,这下希望瞬间落空。

    行走当日,凌晨四点半,我和妈妈便驾车驶向绍兴。出发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原以为绍兴是一座宁静古朴的小城。抵达集合地时已八点,眼前便是越王台。然而,这里弥漫着浓厚的城市气息,市井街坊间人潮涌动。我和妈妈顾不上疲惫,迅速融入这热闹氛围之中。耳边,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走着走着,我看到一位老奶奶在卖笋,便拉着妈妈过去,让妈妈挑选笋,自己则向老奶奶发问:“您好!来这儿买菜的年轻人多吗?”老奶奶无奈地摇了摇头:“唉,越来越少了。前几年游客还挺多,如今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家都去鲁迅故居了,来越王台的人越来越少,来我这儿买菜的自然也就少之又少啦!”

    没想到,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奶奶,都能敏锐地察觉到网红IP带来的流量冲击,以及人们对古建筑的逐渐遗忘。带着这份感慨,我开启了行走之旅。

    登上越王台,我们来到文种墓。令人诧异的是,墓前摆放着来自江陵和湖北的鲜花,显然是有人前来缅怀先烈。我十分惊讶:“行前讲座好像没提到这两个地方啊?”我悄悄询问身边同学,有人猜测可能和文种有关。樊老师微笑着说:“我也没料到,这确实是我们之前没考虑到的。大家不妨推测一下,为什么会有人来献花呢?”有同学推测:“文种的故乡或许在湖北附近?”后来,经老师查阅资料得知,文种出生于湖北江陵附近。临近清明,当地的人们为缅怀祖先,不远千里前来献花。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这大概就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跨越距离与时间,始终不忘初心。

    随后,我们来到沈园,并分组展开采访。一开始,我毫无头绪,想起出发前采访同学的尴尬场景,决定先从熟悉沈园的工作人员入手。我和同学们走进一家奶茶店,向一位工作人员问道:“您好,您对沈园有什么了解吗?”对方一脸迷茫:“不好意思,我每天就忙着做奶茶,没怎么关注沈园。”我愣了一下,又问:“那沈园给您留下过什么印象呢?”他吐出一连串充满网络感的词汇,让我一时不知所措。

    通过这一系列采访,我对卖菜老奶奶的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绍兴街头看似熙熙攘攘,可究竟有多少人是因绍兴的网红热度而来,又有多少人是真正为绍兴文化而来的呢?

    文化行走

  • 3月30日绍兴与陆游行走 预习
    任 任禛好

    阅读府山相关诗词,对于越王勾践,不同时代的诗人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回答。
    李白以勾践灭吴后的奢华场面与最终荒凉的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了对勾践的讽刺,批判他不能坚守初心。
    王十朋聚焦勾践"雪耻"的坚韧,百年仇耻幸已雪表达了对勾践逆境奋起的夸奖与赞美之情。
    2、再次阅读沈园相关诗句,你想象中,沈园应该如何把陆游的爱情悲剧展现出来?你会选用哪些诗句,营造怎样的景观?
    我会以时间顺序展现他们的爱情悲剧。

    文化行走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
    任 任禛好

    第三次反馈:
    读完了整本书,本来以为会轰轰烈烈,却异常的平淡。
    为什么作者让姚姚在这种情况下死去?其实我内心是有些不解的。姚姚马上就能看到“曙光”了,但他还是死在了前一刻。
    人们常说,只有通过黑夜的道路才能到达黎明。既然姚姚帮我们走到了黑夜的尽头,那就让我们帮她一直坚强的走下去吧,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带着姚姚的记忆一直走下去,直到光明。

    书讯微博

  • 3月22日 南宋理学讲座 & 读书小组
    任 任禛好

    讲座反馈:
    对于中国文化看来,理学应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为什么当时学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历史课本没有提到过,语文课也没有相关内容的补充呢?
    现当代课本对于这些基本概念是非常模糊的,揉成一团扔给学生,所以从表面上来看我们的生活距离理学非常遥远。
    其实,理学就在我们身边。学校每学期会有的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沿用了理学的理念;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八股取士”也有理学的痕迹;语文七下课本《爱莲说》也是理学的一部分。但是当课本模糊了这些观念,我们的文化也会渐渐淡忘于时光之中。

    本周要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
    任 任禛好

    第三次预习:
    1、姚姚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压力?请至少罗列两条,并标出书中对应的页码(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P158“那是1958年的夏天,她二十七岁,是一个失去了父亲母亲,没有家,失去了情人,没有毕业也没有工作的人”
    P165“在体检中,查出姚姚已经怀了七个多月的身孕,医生马上回去通知学校”

    2、在姚姚的“分配”事件中,姚姚遇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任何你不理解的地方?
    她因为某些问题没有留在上海工作。
    为什么她要执着于在上海工作?(因为我认为他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是不是可以屈服一下呢?)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记录姚姚的故事?我们又为什么要读姚姚的故事。请至少各给出一条理由(可以是书中提到的,也可以是你自己的理解,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这个可以引用《寻梦环游记》里面“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这句话。
    为什么要记录姚姚的故事,是因为我们要知道这背后有千千万万个像姚姚这样的人和像姚姚这样的家庭,要去了解这段故事,必须选出一个典型事例。
    为什么要读,是因为只有我们吸取了曾经的教训,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书讯微博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