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任

任禛好

@任禛好
关于
帖子
74
主题
0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任 任禛好

    很可惜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出席此次讲座。
    时文:
    其实非常可惜,虽然我们学校不是绿捷,但是我真的很想痛批食堂问题,况且我还是西贝常客。。当然我看到一级会员群里有各个角度的听证会,这个也让我知晓食堂问题也不只是单方面出事情。
    讲座:
    对元散曲真的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天净沙·秋思》。当然以我的看法元曲比不上唐诗宋词,可能我对其了解不够?

    本周要点

  • 《水浒传》第一轮(文哲书院)
    任 任禛好

    第二次反馈:
    我上次提到,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良好公民,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用打打杀杀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这次读书小组准备时间比较长,我也认真的记录了有关于“血溅鸳鸯楼”的情节。我发现这个“血溅”可能有人会把他当成一个“血腥”的贬义词啊,但是我觉得现在有点能理解了为什么用武力解决问题。毕竟武松他尝试用脑子解决问题了,但是他发现朝廷这次也作恶了啊,再依靠法律没有意义了,那只能动手了咯。
    我们提到,武松算不算英雄呢?这里我通过讲座做了我自己的总结:与其说武松是不是“英雄”,倒不如先搞搞清楚武松的处境。其实自己思考就能发现,不论是“景岗山打虎”,“斗杀西门庆”,还是“血溅鸳鸯楼”,他其实都是被动者。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民生,而是因为自己啊,所以我觉得不能用“英雄”这个词来谈。
    比较有意思的是,我想到潘金莲算不算下嫁这个问题。我其实对“下嫁”这个词的定义不是很了解,只是在古装剧里看到过所以比较感兴趣。当然因为作者没有点名潘金莲对于这场婚姻的态度,所以这也是一个切入口。或许我们能从这个角度讨论得到更多的信息呢?

    书讯微博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任 任禛好

    讲座反馈:
    上一次接触文天祥是在初一历史课上。本来专题是“元朝的统治”,写到元朝结束了宋朝多年来政权分立的局面,却又在下文的“人物扫描”部分写到文天祥“宁死不屈,舍身就义”。我凭借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对文天祥的印象觉得教材的编写十分矛盾,并且产生了疑惑。
    与以往以人物为主线的讲述不同,这次讲座从“宋元之变”的宏大背景切入,瞬间让我对文天祥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视角。老师提到“文天祥小时候,父亲就让他研读北宋的典籍”,我推断出来,可能在文天祥家里,家国观念已经远重于王朝更迭,对宋朝的认同早已融入血脉,他们坚守的不是某个帝王的统治,而是心中认定的“正统”与故土。再联想到南宋时期朱熹理学的广泛传播,我更能理解,文天祥的抗争不能简单的概括为“为国捐躯”。他的思想里,既有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底色,更有理学“存天理、守气节”的深刻烙印,这些共同铸就了他后来面对强权时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
    后来讨论到《指南录》后序,文天祥被押送,南宋投降。老师带着我们逐句梳理文中提到的22次“死”,并将其归为三类:一是被元军援兵追拿,二是遭己方误解猜忌,三是目睹国破家亡。我想这22次死里逃生,早已超越了身体上的折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千疮百孔。可即便如此,他仍在诗中写下“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天地之间,他孑然一身,仿佛押上了所有赌注;满目疮痍的河山,只能寄托于一叶扁舟。读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在绝境中仍不肯放弃的身影,他的“孤注一掷”,更是为了心中未灭的希望,为了他深爱着的南宋故土与百姓。
    做个总结,我们一开始讨论起讲座标题“不指南方不肯休”是否贴切,我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我想,“南方”于文天祥而言,肯定不是简单的地理方位。那是南宋尚存的疆土,是他曾倾力守护的故土,是他心心念念的百姓,更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与家国情怀的归宿。就像他在诗中写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的心,就像一块永远指向南方的磁针,无论遭遇多少磨难,无论身处何等绝境,那份对家国的忠诚、对气节的坚守,永远不会改变。
    或许我们说有很多人配得上“为国捐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依我看来,文天祥可能远高于他们。我想元朝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天祥的伟大,在于他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的“正气”——那是一个人对故土最深沉的热爱,对信念最执着的坚守,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值得被永远铭记的民族精神。

    本周要点

  • 《水浒传》第一轮(文哲书院)
    任 任禛好

    第二次预习: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复仇”,他是有目的性的;后者有点像短剧里面男主复仇(这里是贬义词),就是毫无目的,有关无关我都杀。
    我觉得毕竟是小说,这样首先是推动情节发展,要为后文武松人物形象的转变做铺垫,第二就是体现这本书的主题。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1)“从梁上跳将下来,就厅前扯了宋江,叫道:‘我自要去救哥哥,却被这厮们当住!’”——讲义气,有点情绪化
    (2)面对黄文炳的陷害,宋江起初“只推酒醉,实不曾见他写什么”,试图蒙混过关;当证据确凿时,又“便招道:‘自不合一时酒后,误写反诗,别无主意。’”——有计谋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其实他可能不是矛盾,只是反应了人的多面性。作者这样塑造,我觉得是让我知道原来梁山的正义是打打杀杀的,很多时候不是满足人民的愿望,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当然这个问题我其实不是很能懂,可能我还是没有代入到情节里面。希望能从大家的讨论中让我继续有所发现吧,这里留下问题。

    书讯微博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
    任 任禛好

    写反馈之前我看了去年写的反馈。去年可能实在是太激动了,写的像我的朋友圈一样。第二次参加中秋诗会,似乎让我感觉一点都不一样。去年作为院长助理兼小节目负责人兼主持人,我除了在中秋诗会筹备群里面欣赏了各位同学做的PPT之外就几乎没关注过中秋诗会其他节目了。这次中秋诗会我脱下了重重的责任,好好参与了一番。
    文哲书院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大家庭,一开始筹备诗会的那个晚上我们聊天聊到十一点半,在我们不断斗图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要在大节目的最后放上亲手制作的表情包大墙。后来几位负责同学在群里修改小节目的稿子,院长还麻烦让我看看写的过不过关。我一看,很好啊,嗯,有动作有细节,特别好!最后我承担下了说上海话的大任,其实我说上海话真的不是特别标准(就是上海话和普通话夹杂在一起的)当时我还让我妈反反复复给我检查,但是上台还是没憋住说了几句普通话。唉,又是一次不完美的表演吧。
    后来中秋诗会结束我剪了视频发了朋友圈,我的几个同学偷偷给我发了消息:“樊老师都离开了,你怎么还没退出?”其实我真的是能理解他们,上了初三这一个月学习成绩像退步了一样,没有以前这么出彩了,身体也像豆腐渣一样,他们或许觉得我已经不是曾经那个人了,应该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了。
    其实我真的很舍不得,暑假的时候也想过是不是应该放弃,就像我曾经为了来讲坛放弃其他爱好一样。暑假的时候看着身边的朋友怒补两个月,英语成绩从落我20分到直接追上我的步伐,我是真的慌了。中秋诗会后一个星期就是月考,我在中秋诗会上还带了点击。但是我发现中秋诗会根本没有这个心思来背点击,我好像融入了那晚的明月享受着这段时光。结束之后,我打消了这个念头。我已经把讲坛当做我的第二个学校了,那些在学校不让我做的事情,我都能在讲坛完成。
    初三了,我是真的很头痛。这学期我们要读《水浒传》,很多情节真的早忘了,约等于没读过一样,有时候我都直接把书带到学校里偷偷看,学习状态一天不如一天,但是我还是会为了珍惜读书小组而熬夜也要完成作业,即使质量不高。再扯到中秋诗会,我看到我的学弟这么努力创造出这份剧本,我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初一行走完孤身一人创造出了文言文剧本,虽然写的很一般,但是还是自导自演成功在樊老师公开课上演。后来带领同学们编排了穿越剧,仍然作为导演,同学们带着剧本上了控江中学的大舞台。即使最后获奖名单上没有看到我的名字,但是我觉得讲坛的学习真的是无法用奖状衡量的。
    嗯这篇反馈其实拖了很久,而且都已经写到结尾了我也没想好怎么写开头,好像又把反馈当做自己朋友圈写了。最后一起唱了《水调歌头》,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的自己。一年的时间不短不长,但足够让一个只会唱的孩子变成一个能与古人对话的孩子。中秋的月亮圆又圆,似乎等待着被我们追随,并将这份清晖继续传递,到下一个夜晚,每一个夜晚。
    最后,中秋快乐!讲坛中秋快乐!

    奇文共赏

  •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任 任禛好

    时文反馈:
    本次时文也是通过一个时文来探讨一种学习方式,那么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多维角度。我其实发现我在预习作业中对于简单的判断其实代入了我主观的感情,有种自己虽然在点评别人代入了自身感情来看待这件事却自己也有主观色彩。我从同学这里学到,其实可以把这些文本提炼出关键句,当作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理解来做。

    本周要点

  • 《水浒传》第一轮(文哲书院)
    任 任禛好

    第一次反馈:
    本次读书小组我们还是重点讨论了几个预习问题。我因为没读懂所以提出了问题“为啥非要用拳脚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正当形式呢”老师最终总结出来,我需要带入这个视角来读,我要假装是梁山好汉来读书的,而不是作为读者来读书。我也会努力代入这个视角来读书。

    书讯微博

  • 《水浒传》第一轮(文哲书院)
    任 任禛好

    预习问题: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以下是对三个问题的回答:
    作者用“妖魔”称呼梁山好汉,按照考试来写,是为了暗喻社会的黑暗以及梁山好汉的反抗精神。不过我认为,还可以是增加小说的神秘性。或者以朝廷的角度来说,这108好汉的确是妖魔的象征。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拳打镇关西,帮助民女逃婚,把村子里的钱抢走滚下山。我觉得前两者是正义的,因为都是帮助老百姓。最后一个是鲁智深觉得高俅太不正义了,好像还是哪两个人(不好意思 真的忘了)太小气了,所以鲁智深拿了一些钱财。我觉得这就是有一点冲动了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第一,他们从多个角度考虑人员,要水性好的,要有脑子的。
    第二,他们考虑了将领要完成任务的警惕和士兵们在酷暑下的劳累,用蒙汗药蒙住了杨志。

    书讯微博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任 任禛好

    预习问题: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当然是不合理的。她投诉的原因是认为鲁迅抽烟的场合不对,认为这样会影响青少年。对于前者,设计师想塑造的是鲁迅经典形象,而且鲁迅的确一直抽烟,孙女士说抽烟场合不对,那设计师又不能如此精确的概括出来,只能抓重点呀。对于后者,孙女士的确是联想能力很厉害了,能不能先考虑一下关掉卷烟厂再说?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第一,孙女士推广尼古丁袋而反对香烟。第二,人们觉得这个已经有很多年了都没人说,突然冒出来一个人指责,还说的是伟大的鲁迅先生。第三个,人们觉得孙女士指责的角度是不对的。

    我思故我在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任 任禛好

    大型行走反馈:
    本次大型行走交流由几位行走的同学给我们从多个方面讲述了他们的行走过程。印象比较深的是其中我们讨论“王仁求碑”时要通过碑文判断他儿子对他的评价。我一开始就想到了非常老套的,感觉像文言文题目一样的关键词,后面一个同学提到,“会不会是儿子认为他是汉人?”我觉得很有道理,并且总结出来一个学习方法:有时候我们可以发动对历史的理解,不用只从文本出发,将文科结合起来,或许能探索出更多的结论。

    开学教育反馈:
    被拉出来当了典型不好好看作业的案例,不要学习!其他好像没什么想说的,希望自己能少犯错误吧(嗯对)

    暑假读书反馈:
    本次读书讨论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将《总统是靠不住的》和《上海的金枝玉叶》比较了一下,之前我反正是没想过,可能我没读懂第一本书的原因。通过这种比较,我发现我读书可能更注重情节化,我在读《总统是靠不住的》这本书我就一直在找情节,我发现我不是很能连贯起来所以我觉得读不懂。有时候读书不是非要串情节,串环境,串背景都是好方法。

    本周要点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任 任禛好

    光影中的旧痕
    ——探访戴西的踪迹

    合上《上海的金枝玉叶》那天,空调风正卷着窗帘边角轻轻晃。书里的戴西总是出现在眼前——那个在中西女中背单词的少女,那个在郭宅煮咖啡的妇人,那个在永安百货试香水的名媛。这个暑假实在闷热得慌,我揣着书里折角的几页地址,决定一个人去上海的街巷里走走,找找被文字焐热过的痕迹。

    第一站是市三女中。据说这里就是当年的中西女中,可站在铁门外,鞋底都快被路烤化了,眼前的景象却和书里对不上号。校门紧闭着,大概是假期的缘故,连个人影都没有,只有门柱上“市三女中”的牌子晒得发烫,旁边一小块金属牌刻着“原中西女中旧址”,算是唯一能牵出戴西的线头。书中说戴西总爱在课间跑到草坪上,裙角扫过带露珠的三叶草,可如今隔着铁门望进去,操场是塑胶跑道,白花花的太阳晒得地面泛光,哪有什么草坪的影子。我看了半天,只能对着那块小小的牌子,想象八十多年前,那个梳着辫子的少女,是怎样在凉快的树荫里,笑着跑进这扇门的。

    从市三女中出来,汗顺着后颈往下淌,黏得像涂了胶水。辗转到利西路的郭宅时,衣服后背已经湿透了。书里写这里是戴西婚后的家:“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条纹,钢琴上的玻璃杯盛着冰镇柠檬水,冰珠顺着杯壁往下淌。”可眼前的郭宅,门扉关得死死的,墙皮被晒得褪了色,门环上的铜绿厚得像结了层壳。院墙爬满了蔫头耷脑的野藤,把雕花窗棂遮去大半,门缝里望进去,荒草在烈日下打着卷,连风都懒得吹过。我想起书中那句“傍晚时她会坐在廊下摇着蒲扇,听巷口卖冰棍的吆喝声”,再听听此刻巷子里只有自己粗重的喘气声,心里空得发慌。

    想到有采访任务,拉住一个骑着自行车、汗流浃背的大叔问:“您知道这房子里住过叫戴西的人吗?”大叔头也不回地摆摆手:“不晓得哦,天太热,赶紧回家喽。”问了几个躲在树荫下纳凉的老人,也都是摇头。我蹲在墙角,真是没招了,怎么会一个路人也不知道?我掏出被汗水浸得发潮的手机搜“利西路郭宅攻略”,跳出的词条只有三行字:“民国老宅,砖木结构,现为私人住宅”。正对着屏幕,突然有两个小姐姐跑过来与我搭讪:“你也是来看郭宅的吗?”我以为终于遇到同道中人了,刚想问几句,结果两位给我来一句:“我看你这个攻略不错,拍照机位也很好,能不能帮我拍两张?”对上二位真诚的眼神,我无话可说,帮忙之后匆匆离去。(嗯对事实便是如此,从而我已经发现好像上海很多老弄堂已经变味道了)

    后面逛到了南京路的永安百货。热气裹着人声扑面而来,霓虹招牌被晒得发黏,喇叭里的促销声吵得人头疼。书里写戴西常来这里:“乘电梯到顶楼喝冰咖啡,玻璃窗外是黄浦江的风,侍者会为她递上冰镇的毛巾。”如今的永安百货里冷气开得足,却挡不住涌进来的人潮,化妆品柜台前挤满了汗津津的顾客,电梯里的人贴得像饼,哪还有喝咖啡的角落。我靠在旋转门旁的柱子上,望着那些扇着扇子、拎着购物袋的人,他们和我一样,踩着戴西曾走过的地板,却没人抬头看看天花板上依旧华丽的吊灯,没人想起那个曾在这里对着橱窗,轻轻擦掉额角薄汗的女子。

    暮色总算漫上来时,我坐在永安百货对面的长椅上,看车流卷着热气淌过。手里那张记满地址的纸条,早就被汗水洇得不成样子。戴西的踪迹,好像真的被这毒辣的太阳烤成了蒸汽,混在上海的暑气里,看不见,抓不着。可摸出兜里那本被体温焐热的《上海的金枝玉叶》,手上的汗水仿佛要沾湿了书页,忽然就懂了——那些被我在闷热午后反复摩挲的字句,那些让我顶着烈日也要去找的片段,不就是戴西留下的踪迹吗?就算天再热,路再远,只要还有人捧着这本书,还有人愿意在汗流浃背里循着文字去找寻,她就永远活在这座城市的光影里,活在每一个为她驻足的人心里。

    备注:因为行程原因,没有和文哲书院大部队一起行走,路线可能稍有不同。

    文化行走

  • 2025年暑假一级会员读《总统是靠不住的》
    任 任禛好

    读《总统是靠不住的》有感

    在翻开《总统是靠不住的》之前,我对美国政治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新闻和模糊的概念中。这本书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一问题切入,用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如著名的水门事件,层层铺陈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让我第一次得以较为系统、深入地认识美国政治。

    书中对总统及其政治的阐释,绕不开“administration”和“government”的区别。这个就能体现出单词还是要运用到生活中。我去词典里查出来两个单词都是政府的意思,但是我结合了书中内容以及查阅资料,“administration”特指总统领导的行政团队,像一届届总统任期内的内阁与下属机构,更像“临时执政班子”;而“government”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包含立法、行政、司法分支,是“持久的制度框架”。这意味着总统及其团队只是庞大政治机器中的一部分,其权力始终被“government”的整体架构所约束,无法凌驾于制度之上。

    回到书的标题,为什么说总统是靠不住的?最初我的浅见很简单:人总有私心和弱点,总统也是普通人,难免会为了权力或利益犯错。但书中的思考更为深刻,它从制度设计的根源出发,提出“人性本恶”的预设——“如果把权力交给一个人,无论他当初多贤明,时间久了总会滥用权力”。作者用“给老虎拔牙”来比喻对总统权力的约束,认为不能指望总统“自己克制欲望”,而要像设计笼子一样,用法律和分权让他“想犯错也没机会”。比如水门事件中,尼克松作为总统,试图用行政权力掩盖窃听丑闻,但国会的调查权、法院的司法审查权像两道闸门,最终让他不得不辞职——这正印证了书中所说“总统的权力再大,也大不过宪法和制度”。从社会状态来看,美国社会对权力的天然警惕早已融入共识,媒体敢曝光总统丑闻,民众敢上街抗议政策,议员敢否决总统提案,这种“全民监督”的氛围,本质上是对“总统靠不住”的集体认同,也让制度的约束更有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看时政新闻时多了一层“制度视角”。以前看美国两党争斗,只觉得是“政客吵架”,现在能看懂背后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制衡;看到总统签署行政令被法院叫停,会想到这是“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约束”。它让我明白,美国政治的“混乱”背后有其运行逻辑,而理解这套逻辑的关键,就在于记住“总统是靠不住的”——无论谁当总统,制度的缰绳始终都在,这或许才是解读美国形势的核心密码。

    书讯微博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任 任禛好

    沪上往事的两种答案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上海的金枝玉叶》中戴西的这句话,像一颗钉子钉在她人生的每一个转角。这本书讲述了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从穿裘皮、住洋房的优渥生活,跌落到扫厕所、啃窝头的困顿境地,却始终没丢了骨子里的那份从容与体面。同样是陈丹燕老师的书,《上海的红颜遗事》中的姚姚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人生好像大相径庭。

    从童年生活来看,她们的相同点是都成长于衣食无忧的家庭,身边既有旧时代的规矩,也有新时代的气息。不同的是,戴西的童年像被精心夯过的地基,6岁进中西女塾,老师教她“即使在慌乱中,也要记得把裙摆理好”,母亲则要求“用银叉吃蛋糕时,不能发出刮盘子的声响”。这些细节像一根根钢筋,在她心里筑起了“无论何时都要体面生活”的信念。而姚姚的童年,如书中所写“像堆在沙地上的积木”,父亲常年在外,母亲上官云珠忙着拍戏,她“常常在保姆房的小床上,抱着枕头等妈妈到天亮”。这种不稳定的成长,让她心里始终缺一块“安稳”的基石,总想着抓住点什么来填补空缺。

    从文革时期的磨难与应对来看,她们的相同点是都被卷入时代的漩涡,经历了批斗、抄家,亲人或离世或离散,原本的生活被砸得粉碎。不同的是,戴西面对破碎的方式,藏着她从童年就埋下的信念。被下放到农场劳改时,她“用捡来的煤渣把破瓷碗擦得雪白,哪怕喝稀粥也要端得端正”;被要求去刷公共厕所,她“把唯一一双没破的皮鞋擦得能照见人影,蹲在地上时腰杆也挺得笔直”。她曾说:“这些苦日子,让我知道人能扛住多少事。” 这话里藏着她的逻辑:生活再糟,也要守住自己的体面。(这个和现在很火的“精致沪人”还挺接近的)而姚姚的应对,恰恰暴露了她童年缺失的那块“安稳”基石。书中写她被剃了阴阳头后,“把自己锁在阁楼里,用被子蒙住头,三天三夜没出来”,母亲送来的饭放在门口,“最后馊了也没动一口”。她不是不想扛,而是心里那根“支撑”的柱子早就被童年的不安蛀空了,遇到重击就只能蜷缩起来,以为不看、不想,就能躲过伤害,结果却被苦难缠得更紧。

    从人生结局来看,她们的相同点是一生都与上海这座城市绑定,命运里都刻着时代的划痕。不同的是,戴西的结局像一本写满字的书,90岁临终前,她看着窗外的梧桐树说:“该看的风景都看了,该吃的苦也吃了,没什么遗憾了。” 她把遗体捐给医院的决定,就像给这本书盖了个清晰的章——这一生,她按自己的信念活透了。而姚姚的结局,如书中描述“像张被风吹走的半页信纸”,1975年一场意外夺走了她的生命,口袋里那首没写完的诗,“字迹被泪水泡得发皱”。她到最后都没找到心里那块“安稳”的基石,连告别都带着仓促和遗憾。

    对比两人的人生,我更喜欢戴西的人生态度,也能看清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生难免遇到风雨,能撑住人的从来不是外在的条件,而是心里那根“自己立起来的柱子”。戴西的柱子是“体面与坚韧”,哪怕被生活按在泥里,也能凭着这根柱子重新站起;姚姚缺的恰恰是这样一根柱子,所以风雨一来就摇摇晃晃。其实人生没有绝对的好坏剧本,关键是在顺境时给心里多打几根桩,逆境时才能扛住风浪——这或许就是她们的故事留给我们最实在的启示。

    书讯微博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
    任 任禛好

    很遗憾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与讲座。看到了同学们的辩论环节,“文科是否有用”,我觉得可以谈谈:由于我们的生活逐渐被标准答案所替代,我们总想着去够标准答案而不是抒发内心的真实答案。为什么社会会“重理轻文”?因为学生逐渐发现理科的答案是够得到的,文科答案是“玄学”,“我怎么想都不知道这个文章结尾这么复杂”。但是其实我想说的是,即使会觉得理科就业方便,但是没了文科我们就没有多元化的人才,几十年前要开发“多元化人才”,然后几十年后又减少“多元化”,这是时代的倒退啊!

    本周要点

  • 5月行走作文
    任 任禛好

    错位的爱与时代的殇——《上海的红颜遗事》读后感

    作为旧上海电影明星,上官云珠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而她的女儿姚姚,从出生起就被笼罩在母亲耀眼的光环之下。母女俩在时间中起起落落,经历了家庭的破碎、社会的动荡和命运的无常。上官云珠在特殊年代遭受批斗,最终选择以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而姚姚也在追寻爱的路上屡遭挫折,英年早逝。原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母女故事,读完才惊觉,她们之间的关系远比想象中复杂。

    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了解到上官云珠是大明星,我以为明星母亲与女儿之间,应该是充满光环与宠爱的温馨画面。书中描写的一个场景却打破了这种幻想:姚姚儿时站在弄堂口,眼巴巴望着母亲坐着轿车匆匆离去,她多想母亲能回头看自己一眼,可上官云珠总是神色匆匆,只留给女儿一个模糊的背影。我觉得奇怪的是,当姚姚生父提出带她去好医院治病时,上官云珠却固执地拒绝,反而每天逼着女儿吃她最不爱吃的蛋黄。“你吃下去,病就好了。”可能这份出于保护的"爱",却在无形中伤害了女儿,让母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随着时代的动荡加剧,母女关系在矛盾与挣扎中发生了微妙转变。上官云珠被批斗后,家中气氛愈发压抑,姚姚开始学着照顾母亲。在上官云珠生重病的时候,她在信里却写了很多对女儿的关照,说了许多从未说过的心里话。这从平常角度很普通,但是如果放入书中的语境,竟然会觉得有点奇怪。但是这份短暂的“和解”终究未能改变悲剧的结局。上官云珠跳楼自杀后,姚姚抱着母亲的遗物,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徘徊,曾经的矛盾与隔阂,都化作了无法言说的悲痛。

    依我来看,母女俩的悲剧,看似是家庭内部的情感纠葛,实则是时代的缩影。上官云珠对女儿的保护变成了伤害,姚姚对母亲的依赖与期待也在一次次失望中变得复杂。她们在时代的漩涡中挣扎,既想努力的守护彼此,又无力挣脱命运的枷锁。

    当时间推着人走,母女间未说出口的爱,都化作了历史尘埃里破碎的叹息。

    文化行走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任 任禛好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我们挖掘了历史的真相。最后刘昭的“利用”直接点名了我的一个问题:这些人们真的会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吗?那我觉得她肯定是不会的。
    但是历史书上的记录就很奇怪了,他把文革模糊化,说这是一次重大事件,然后也没提到,我们历史老师当时就说这课不会考,emm其实当时我有同学还在说这个历史书上的文革怎么怎么样,但是我只能说这个编者文采太好了。
    所以埋没历史有什么意义呢?让后人再走错一次吗?

    时文反馈:
    本次一级会员时文讨论,我们从最近的一些新闻中来探索它的本质,最终我总结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想要埋没历史?(其实和讲座是很有关联的)
    1发布的事情要“利己”。通过一系列侧面描写,来突出这个机制的好
    2是我们的“敌人”那一定方方面面是坏的,我们要给后辈留下这个深刻的印象
    所以越是这样,越是容易被洗脑。我想不管是4+4还是这些事情,都是应该真正纳入课程的教学……

    本周要点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
    任 任禛好

    问题一:你觉得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1学历造假
    2升职太快了,不符合常理
    3协和的培训机制很多都是不合理的漏洞
    我觉得这个爆出来是因为很多人以医学生为铁饭碗,然后我们也知道医学生很难考。当苦读8年10年的一个普通医学生,看到一个实力不如自己却这样的人肯定会感觉很不公平啊
    而且医生本来就是需要人们信任的一个职业,如果医生都有可能有问题那么人们当然会关注这个事件

    问题二:你觉得 协和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这个初衷和我们跨学科可能类似,要多元素的人才,不只局限于生物等
    这个机制问题出在他的权利是在自己手上的,不像高考是绝对公平竞争,那就会出事了。

    我思故我在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
    任 任禛好

    讲座反馈:
    虽然我没怎么落下过宋朝的讲座,但是看到今天这个标题还是有些震惊的。我们一般都用某一句诗或者某一句名言来作为标题,可这里用了“绝唱”二字,我想那一定有其深刻的道理。对于姜夔的诗,我曾经从未了解过。在做预习作业时,我就被他的语言功底而打动,心里还不禁想着“要是我有这个语言作文不得直冲50啊!”显然还是太肤浅了。姜夔的经历实在令人动容,我可能都无法深刻感受到他抑郁不得志的心情,或许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语言也代表着内心的想法吧。

    本周要点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
    任 任禛好

    第二次反馈:
    本次讨论因身体原因并未参与,通过阅读,我比较了辛弃疾罢官前,第一次罢官,第二次罢官的一些区别,能够看出:
    1辛弃疾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想要过陶渊明的这种隐居生活
    2辛弃疾还是保留着对国家的忠心
    3罢官的根本原因是厌恶朝廷上的乌烟瘴气
    Q:在阅读完整本书之后再来看这个问题,会不会有新的理解呢?

    书讯微博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
    任 任禛好

    第二次阅读作业
    第三章 醉里挑灯看剑、第四章 剩山残水无态度
    1.继续完成辛弃疾年表,读书小组时带过来;
    2.请结合完成的人物年表,选取一个辛弃疾遇到的“职场困难”,说说他是怎么应对该事件的?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不可与上一层帖子同学重复)
    书中122页提到王蔺他一上任之后将巡戒的目光就盯住了辛弃疾。王蔺认为辛弃疾为官不走寻常路,其中还有私情,于是用尽办法将告其罪状,他说的主要罪状是辛弃疾(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但是我认为这跟辛弃疾并没有任何的关系)辛弃疾最后选择了罢官。

    3.辛弃疾在被罢官前写下《水调歌头·盟鸥》,第一次罢官后又写下《踏莎行》等,第二次罢官同样留下了不少作品,对比这些带有归隐意味或者归隐中创作的诗词,你认为辛弃疾对“归隐”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罢官前和两次罢官中是否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原因可能是什么?请联系具体诗词句展开说明。
    罢官前:《水调歌头·盟鸥》中,“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看起来是他要和鸥结盟,其实表现了他抑郁不得志的心境。我认为他当时并不是真的很想要归隐,只是想要寄托一下自己的感情,还是想要为宋效力。
    第一次罢官后:《踏莎行》“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可以看出他在罢官后的孤独与苦闷,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迷茫。我认为他其实这个时候心里是矛盾的,自己对官场是很失望的,但真的要归隐却又舍不得国家。
    第二次罢官后:《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运用环境描写,表现出他的无奈,必须接受现实。他对归隐从最初的不适应、矛盾,到此时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接受。

    书讯微博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