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第一章的名字就很有意思——“美国总统是什么”。如果是我,我不会去想“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固定住了“美国总统就是美国的领导者”的想法,这基于身边环境给予我的感受。
作者林达从美国大选来分析。一开始的有一段话就吸引了我的兴趣:“每一个大学年确实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因为它会非常直接的反映当时美国的社会问题,但是所有的大学也都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可循,因为大学本身也是美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个集中反映,整个美国社会制度就是大选的一个大背景。”
也就是说,美国人民选举出的“总统”,并不是在选怎样的一个人,而是在选择他们所信的制度?读完这段话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
看到作者原本对于美国总统的解析,也是“美国总统也就是美国的一国之首,或者准确的说是美国的政府首脑。”作者由两个单词的异同。想到了“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个问题。
后来,作者经过一步步的探究,否定自己的结论,又对它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构建,得出:“总统肯定不是美国政府的首脑,他只是美国政府的立法,司法和行政这三个分支中行政这1分支的主管,他只是美国联邦政府“大行政办公室的主任”,是一个大管家一类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夹在主人和外人中间,两边不讨好是经常的事儿。”
读到这里,我感觉作者的这个比喻很形象。就“克林顿政府”而言,克林顿只是一个国会用来外交的工具人,他并不能真正的完成属于自己的抱负,也不能践行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这一层是普通民众领会不到的。民众能看到的只是台前表演的美国总统,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总统的出尔反尔,会感到愤愤不平。而背后主导事情大部分的国会则隐居幕后。他们不会被百姓所看见,而是继续在暗地里利用总统主张各种事情的走向。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小看了美国的政治。在我从前的印象里,美国的政治制度一直是一个仅仅主张自由公平的制度。但读完这本书,我就发现每个国家的制度都有明里暗里的“风起云涌”,我们只是作为民众看到了政治风云中发生的一角。
看到后续分析的水门事件中,这个荒谬的夜晚上演了一场闹剧。
起先阅读的时候,我果真觉得,这场闹剧就是尼克松为了逃避“竞选”的阴影,而不断的利用周边一切能利用的东西去干掉竞争对手的一种手段。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尼克松在这件事情里面并没有起到任何的引导作用——他并不是这场闹剧的编排者之一。可我依然觉得尼克松看似在这件事情中并没有直接的引导作用,但实则是在用自己的行为表明“我一定要当选总统。我可以为了这个目标不择手段到极致。”
在此之前,读到作者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与其说他圆了总统梦之后是更充满自信了,还不如说他对自己的“竞选”能力更是没有信心了。”
在整个水门事件发生之前,尼克松已然任了四年的总统,但他依然在不断追求这个位置。但总统职责就是一个被架空权利的傀儡人物,为何还值得尼克松如此不懈的去追求呢?这是我不理解的一个地方。或许这句话就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所关联吧……
再来看特朗普的种种做法,或许就能够对他有所理解。党派斗争一直持续到现在,我想:当制衡机制演变为党派恶斗、当言论自由异化为真相与谎言的混战,制度依然在运转,但政治品质却在退化。这是美国的一个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