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一个无论是生物,民族,地形,还是气候都丰富多彩的地方,真的像“彩云之南”一般,拥有着人们对它的向往以及神秘的,吸引人前去探索的美感。在讲座中感触最深的其实是樊老师和大学同学不惧危险走近虎跳峡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拉着树枝攀上悬崖的场景,这是否也是人类追寻自由,探索未知的勇气呢。
高心滢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预习问题1:
你对于云南的印象和了解有哪些?至少写出5条你所知道的“云南”(任何方面都可以)。
扎染,喀斯特地貌,有很多古城,少数民族种类多,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预习问题2:
阅读下面提供的行走主题和分主题的题解,结合视频《什么是云南》。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3个有价值的问题。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导致的?各种少数民族选择进入云南过程和原因是什么?云南如何管理不同的民族?
预习问题3:
将以下发生在云南的著名历史事件的朝代(时期,近代史具体时间)和牵涉到的著名人物查阅写出。
1、古滇国:战国初期到东汉末年,滇王
2、庄蹻入滇:南宋,庄蹻
3、五尺道:秦朝,秦始皇
4、设立云南县:西汉,汉武帝
5、七擒孟获:三国,诸葛亮,孟获
6、南诏国、天宝战争:唐朝,皮罗阁;阁罗凤,张虔陀
7、大理国:宋朝,段思平
8、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元朝,忽必烈
9、明远征云南:明朝,朱元璋,傅友德,蓝玉,沐英。
10、南明最后皇帝被害:清朝,朱由榔,吴三桂
11、中法战争滇越铁路:中法战争时期,李鸿章,法国
12、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时期,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13、西南联大: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朱自清等
14、中缅边界协议:1960,周恩来
15、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杨得志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本次讲座主要是有关于访谈的,对我的帮助很大。最初在设想访谈问题时,总是围绕着所谓“是什么”,不仅无法了解受访者的真实看法,还会将整个本应自由讨论交谈的过程变为了刻板的问答题目。而在讲座后,我认识到访谈应该重点关注“怎么样”和“为什么”,应该通过闲聊循序渐进地与他人拉近距离。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访谈能够让部分不被听见的群体的声音在我们身上得到传播,而我们也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互相成全。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很遗憾没有在现场听到本次辩论。但我一直认为在当今社会和教育体系下,以“无用”来形容文科是最为合适的。这种“无用”并非是没有意义,而是与在应试中“有用”相对的,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也只有当个体褪去了应试的枷锁和功利思维,文科的美才能真正在内心显露。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第五章 如今识尽愁滋味、第六章 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思考何为“悲剧”,结合第五第六章,谈谈辛弃疾悲剧在哪里?
辛弃疾的悲剧在于他已经被召对,已经上任镇江,却因为韩侂胄的顾忌以及命运对他的玩笑,彻底葬送了他一生执着追求,为之奋不顾身的理想。
2、找到辛词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思考这个意象代表了什么,和他的人生阶段有何关联?或者这个意象有无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选做本题任意一个问题)
“青山”既是国家的山河,也是他望向中原,实现理想抱负的阻碍。
3.请把人物年表带过来,如果没有带视作没读,要去樊老师那里补。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问题一、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何看待“文科衰退”的现象。
“文科衰退”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当代社会整体的功利思维,希望通过学习理科获得“更高回报率”。
问题二、阅读材料三,联系自身,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已经选择了文科,即使了解到未来的就业不好,还是认为文科对我来说更有意义。 -
5月行走作文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了行走的意义所在。不同于以往只是单单记笔记,听讲,观察然后回答问题,我走在梧桐飞絮的道路上,心中无时无刻不被汹涌的情绪充斥着填满,直到所有话语都化为无尽的悲哀。
在这样的街道上,在这样的街道上的上海小资建筑里,发生过多少悲剧。张乐平在画桌前画下遗像时是怎样的心情?三毛是他的孩子,三毛被抢走成了政治的孩子,他甚至被迫亲手撕碎手稿,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同样踏过这片土地前去接受批斗的艺术家们是怎样的心情?从家到电影制片厂短短的距离里,又有谁每一天都像是永别,谁在绝望的踱步中等待审判的降临。在普希金像下见母亲最后一面的姚姚是怎样的心情?她或许知道了置人于死地的秘密,或许接受了上官云珠希望她用力地活下去,直至真相大白的那一天的心愿。可失去母亲的姚姚,未来是该笑,还是该哭呢。站在窗边下定决心去死的上官云珠是怎样的心情?她是否也曾后悔过和女儿之间遥远的距离。可是她们都无能为力,因为隔开她们的有政治,那样庞大但无情,又无法回避。这不能全然算是她们的错。
大脑里反复划过这些念头,始终不能平息。我想是因为,“如果你认识过姚姚,听说过姚姚,你就会永远和她在一起,不能忘却,也无法逃避。”如果我曾听到过这段历史,我便无法再忘记。我会带着它前行。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不是第一次听类似的讲座了,但文革带给我的震惊与悲哀是不断叠加的。在讲座中听到了很多人的故事,无论是林昭在狱中写下的血书,还是陆洪恩挺身而出的反抗和呐喊,我再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文革过程中是如何制造崇拜与癫狂,又是如何颠倒黑白,残忍无情地毁掉一个生命,抹去一种情绪,甚至删除一段后人对其的记忆。这些人的故事让我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失望,恐惧,麻木。因此得以更加深刻地记住这段历史,因为我真的害怕它再次重演。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预习问题1:
阅读《上海的红颜遗事》后,你对姚姚的母亲上官云珠,有怎样的印象?你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吗?从下面这封上官云珠在罹患乳腺癌后,给姚姚的信,你从中读出了些什么?
上官云珠对女儿很严格,不常关注女儿的情绪和想法,但也爱女儿。她的婚姻不顺利,多次离异,是一个前期备受打压但又很顽强地装病活着,后期自我选择死亡的人。我读出了上官云珠对姚姚的爱和担忧,她害怕姚姚请假回家照顾她,会在日后成为姚姚被他人抓住的把柄。
预习问题2:
阅读《画未了:林风眠传》的节选,林风眠先生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画做这样的处置?文中也提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其他文化人的命运,你怎么看?
由于红卫兵的抄家,他不得不将画损毁以自保,因为如果他能够活下来,还可以继续创作出新的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革的黑暗,那些被批斗不幸去世的文化人,和被销毁的画作文章,组成了一场文化的浩劫。
预习问题3:
阅读陆洪恩《最后的演讲》,你觉得他为什么在人生最后时刻,要发表这样一通“演讲”?而巴金的《怀念胡风》(节选)是《随想录》系列的最后一篇,他生前一直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这段脱离正轨的历史。巴金晚年的巴金为何在晚年要写下这样的文字,如何理解他的忏悔和反思?
我认为《最后的演讲》是陆洪恩感受到“民族已在走向文化沦落”的悲痛,是他爱国却受到侮辱打压的愤恨,也是他在人生最后时刻的反抗。巴金的目的是警醒后人,让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这段黑暗的历史,以避免历史重蹈覆辙。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请阅读材料,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你觉得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我认为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董小姐疑似走后门的行为,让大家开始质疑“协和4+4”的公平性,医学生难以再相信努力就有回报,其他人也开始担忧医疗安全问题。
问题二:你觉得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初衷是招收真正的“爱医者”,让他们心智更加成熟且富有热情,同时大范围寻找“多学科背景人才”。问题在于协和医学院的招生完全由其自主决定,且命题也不公开,这为有关系的人提供了很多可以走后门的机会。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本次读书小组中,我因为对情节不够熟悉,在一旁重新读书,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字中所展现出的,辛弃疾在平寇治荒,组建飞虎军时的果敢率真,以及他在隐居时内心的担忧,悲愤与渴望。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南宋绝唱讲座反馈:
很能够在诗词中感受到姜夔语言的“清空”,他选择用更加朦胧的方式描写爱情,而非直接描述具体场景,我认为是某种程度的留白,反而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让意蕴更加悠长。同时,他笔下倔强的爱情也令人感动。情人的魂魄不断追逐着向东流去的船只,是一场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悲剧,也是强权无法剥夺的真挚感情。 -
5月24日(周六下午)行走报名文哲书院高心滢报名参加行走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第二次阅读作业
第三章 醉里挑灯看剑、第四章 剩山残水无态度
1.继续完成辛弃疾年表,读书小组时带过来;
2.请结合完成的人物年表,选取一个辛弃疾遇到的“职场困难”,说说他是怎么应对该事件的?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不可与上一层帖子同学重复)
职场困难大致定义:职场困难是指在工作中遇到的阻碍或挑战,可能来自任务本身、人际关系、环境或个人因素。这些困难会影响工作效率、情绪或职业发展。常见的职场困难包括:任务压力、沟通问题、职业发展瓶颈、技术或资源不足、心理压力……大家也可以联系日常“小组合作中意见冲突”的案例来回答问题。
辛弃疾作为主战派,和当时南宋大部分官员的思想,以及南宋整体不愿谈论政事的氛围都不和,再加上辛弃疾耿直的性格,因此经常受到敌视和诽谤。
3.辛弃疾在被罢官前写下《水调歌头·盟鸥》,第一次罢官后又写下《踏莎行》等,第二次罢官同样留下了不少作品,对比这些带有归隐意味或者归隐中创作的诗词,你认为辛弃疾对“归隐”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罢官前和两次罢官中是否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原因可能是什么?请联系具体诗词句展开说明。
辛弃疾在诗歌中看似享受着隐居生活,但实则并没有放下复国的梦想,心中仍然充斥着悲愤与愿景。第二次罢官后,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更多的是伤感与无奈。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一直对中世纪各种奇特的文化符号象征比较感兴趣,也了解过中世纪时期的女性成为女巫的化身而被杀害,以及广泛传播的黑死病等。在看了同学们的反馈后,我对中世纪的地图,诗歌,以及其中体现出的骑士精神有了进一步认知,也感觉中世纪并没有如我刻板印象中的那么黑暗,也有其独特的美。
-
[时文讨论]预习:特朗普的“关税大战”[时文讨论]预习:阅读一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你如何看待特兰普的关税政策?
我认为这相当于是美国单方面直接切断了和他施加关税的那些国家的贸易关系。
问题2、阅读材料二、谈谈什么是关税?为什么会有关税?
在进口外国商品时进一步缴纳部分费用,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让本国的商品在价格上更具优势,避免自身受到外国商品的冲击。
问题3、如果一个国家提高关税,将会带来哪些影响?(请分析对不同主体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如消费者、企业、政府等)
消费者需要花费更多的钱才能买到外国商品,本国企业受到了保护,但也失去了对外的部分市场。 -
4月26日 中世纪预习学生作业:
1、提到中世纪,你最先想到的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是什么?
黑暗 吟游诗人
2、请仔细观察所提供的地图,图片见会员群
(细节探索可见The Largest Medieval Map | Mappa Mundi Hereford)
回答:在这幅地图上有你觉得特别奇怪,引起你好奇的地方吗?请至少找出两个,尽量不要和其他的同学重复。
为什么地图上有不断蔓延的像道路一样的黑色区域?为什么地图上画着很多奇怪的动物?它们象征着什么?
3、请比较阅读《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中两段描述骑士之死的场景
回答:
1)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你觉得不理解的地方吗?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为什么要一直强调“罗兰向一块赭色石头猛砍”?
2)从描述中,你觉得罗兰骑士和西格弗里骑士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请援引具体的诗句作为支持。
都有非凡的气概和勇猛的性格特点。“ 只要他还活着,他就不会退让。”“ 这位堂堂的武士,他的气概非比寻常。”
3)在这两段描述中,哪一位骑士之死给你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援引具体的诗句展开分析。
罗兰骑士之死给我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作为这样勇猛的一位勇士,却在临死时“低弱地频频作了祈祷,
请求恕罪,他向上帝举起了手套”,让我感受到了鲜明的对比。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在本次读书小组中,感觉我对于辛弃疾性格的了解更进一步了。首先是他性格中像铁一般毫不动摇的执拗的部分,还有他在《美芹十论》中提出的建都建业,体现出他行事大胆,有勇气,常常将自己处于危机中,使自己的神经始终紧绷。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本次讲座中印象最深的还是《水龙吟》中的一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诗句中将山作为主语,仿佛是连绵不绝的山故意阻挡了他望向中原的视线,故意使他无法完成理想而悲痛愤恨。而另一句与山相关的诗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更是体现出了历史的规律性。辛弃疾擅长通过地理的特别设置来传达内心的感情。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阅读章节:第一章 壮岁旌旗拥万夫、第二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1.第一章中辛弃疾早年的哪些经历(受教、求学、从军等)可以称为“传奇”?请尝试概述2件他让你感到“传奇”的事情,并且简述辛弃疾在这些事上体现出什么样的品质?辛弃疾智取五万人马,并且设计战略成功脱身归宋,体现出他身上大无畏的勇气与他的擅长谋略;辛弃疾并不急躁冒进,他谨慎地提出策略,并毅然决然坚持进言,写下《美芹十论》,体现出他非凡的才能与长远的眼光。2.第二章中,面对一直赋闲后方的处境,辛弃疾寻求了哪些人的帮助?他为此做出了怎样的努力?请简述他为了摆脱当时处境做出的一次尝试,并从你的角度对他的这次尝试做出评价并说明原因。(如:我认为他的这次尝试很明智,因为......)辛弃疾寻求了赵彦瑞,叶衡等人的帮助。他还向孝宗上书了《美芹十论》,我认为这个选择即使有危险但是很明智,让孝宗意识到了他的才能,也给了一次他进宫被召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