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中秋诗会

    奇文共赏
    2
    0 赞同
    2 帖子
    23 浏览
    很真实的表达。注意行文中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本周要点
    39
    0 赞同
    39 帖子
    187 浏览
    本次讲座聚焦于元代的汉人士者,元代给中华文明带来的除了汉语的胡化之外,还有对于士者阶层的摧毁——传统的儒家处世之道的崩塌,也带来了元曲的文人化。当然,元曲的重要性不止于此,还包括元散曲对于词的音乐性的继承,和杂剧对于未来小说的贡献。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本周要点
    69
    0 赞同
    69 帖子
    404 浏览
    从本次讲座中,我看到了文天祥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的宁死不屈。我也了解到了文天祥一路为官历程,更进一步了解了他。从1240年文天祥出生开始,他就已经身陷战火之中,注定了要为南宋朝奉献终生。而他读书的白鹭洲书院就有「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的校训。毫无疑问,文天祥是这一教育观念下培养出的最优秀的人才之一,他用一生践行了「节义」。当他在元朝的囚牢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时候,我们能从他的诗句中读出他的忠诚、坚定和对信仰的追求。我们今天了解文天祥,就是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他身上所体现的民族气节。
  • 10月25日 时文讨论

    我思故我在
    43
    0 赞同
    43 帖子
    159 浏览
    过铭辰
    预习问题: 1、请运用上次逻辑讲座中的多维分析框架,从事实维度、社会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四个方面分析材料1、2中的西贝事件和绿捷事件 事实维度:罗永浩质疑西贝大量使用预制菜却定价高昂。直播和媒体调查发现,调查发现其大量使用长期冷冻半成品,部分食材由供应商预加工,鸡汤用料包兑制。最后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认与顾客期待有差距,并承诺整改。 一日一个学校发现午餐中的虾仁含有不明物质,供应商绿捷接到消息之后不仅没有进行调查反而迅速销毁证据,于是引起了剧烈反响。 社会维度:消费者对餐饮品牌宣传的信任崩塌,严重伤害了家长群体的情感。使用预制菜隐瞒不告知,以“现做”为卖点高价销售。 绿捷公司承担了多所学校的餐饮工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模式存在垄断风险。“傲慢”的道歉信,加剧了公众对“资本逐利不顾孩子健康”的担忧和不信任。 历史维度: 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标准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企业使用中央厨房和半成品加工几乎是行业普遍做法。在事件发生时,国家层面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尚未正式出台,导致“预制菜”的定义、范围、标识要求等缺乏统一、强制性的规范,企业有模糊操作的空间。 校园食品安全积弊: “预制菜进校园”一直是敏感话题。2023年教育部已明确表示不提倡,但各地执行情况不一。 价值维度: 西贝长期塑造“有机食材、明厨亮灶、亲子健康”的高端形象,其价值观与实际操作产生严重背离。 消费者期待“物有所值”,当这些价值期待被辜负时,会产生强烈的道德愤怒。 儿童优先、生命至上是社会最基本的共识。任何危害儿童健康的行为都会遭到最强烈的道德谴责。 问题2:分析事件后谈谈你觉得这两件事的舆论发酵的最大争议点在哪? 我认为,这两件事舆论发酵的最大争议点都在于“知情权”与“信任”的崩塌,但具体表现和核心焦点有所不同: 西贝事件争议的核心不在于是否使用预制菜,而在于是否隐瞒和误导。西贝长期以“现做”、“新鲜”、“亲子健康”为卖点进行宣传和定价,这就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非预制、高品质”的预期。 当调查发现其大量使用长期冷冻的预制食材时,消费者感到被严重欺骗。企业一边享受着“现做”带来的品牌溢价和高利润,一边却在后厨使用工业化预制产品,这种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和言行不一,引发了强烈的“被割韭菜”的愤怒。 绿捷事件争议的核心是对儿童生命健康的极端漠视。与西贝的“欺骗感”不同,绿捷事件直接关联到学生食用后呕吐,这是明确的健康损害。企业发现虫体污染后,不是立即全面公开、召回、道歉,而是试图以“泥沙”为由轻描淡写地掩盖, 3、【一级会员必答】:如果就绿捷事件,展开听证会,听取各方诉求,请选择一个角度【调查方(监管部门)、涉事企业、家长/学生、校方】谈谈你觉得这一方会在听证会上向哪一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已参加听证会~,作为家长的话,我可能是很愤怒的吧,毕竟自己的孩子被这么对待,我可能会逼问他们如果是你们的孩子,你们会让他们吃这种菜吗?
  •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第一轮(汉文书院)

    书讯微博
    42
    0 赞同
    42 帖子
    864 浏览
    这次我们讲完了长生殿和汉宫秋,其实长生殿也不能完全的算是一个悲剧,我们在读起来不会有伤心的感觉,因为在书的最后,唐明皇和杨贵妃都成了神仙,共同度过那美好的日子。这两位女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为了争这人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和生命。所以他的悲不仅仅是人物上的悲,更是一个国家和国家的君王弱小的悲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

    书讯微博
    44
    0 赞同
    44 帖子
    920 浏览
    1.梁山好汉们第三次攻打祝家庄终于成功了,你觉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场胜利对梁山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孙立骗取了信任进入祝家庄中里应外合,其次,原本祝家庄和扈家庄、李家庄成互相救护的状态,可以夹击前来攻打祝家庄的队伍,可是现在李应因为被射了一箭闭门不出,不会去进行救应,而扈家庄为了扈三娘的安全,答应了宋江不去救应祝家庄,祝家庄有人逃过去也会把那人绑到梁山泊的军寨里。意味着梁山好汉带领的人马已经初步具备了攻打的能力,从打家劫舍的强盗正式转变为一支武装力量,也有了真正和官府抗衡的资本。 2.卢俊义是比较晚走上梁山的,你觉得他的上山有哪些原因? 因为他由于吴用的计策,又加上奸夫淫妇陷害,还几次要害他的性命,而且有那首“反诗”,加上梁山泊为了救他打下大名府,在当时有能力的官员寥寥无几,昏聩贪婪的官员反而居多情况下,即使是他拒绝入伙,估计也难逃一死,就像在燕青射杀了押送卢俊义的董超薛霸之后所说:“当初都是宋公明苦了主人,今日不上梁山坡时,别无去处。” 3.第71回,上天降下石碣,排定了所有人的座次。你认为这个安排是巧合,还是人为的?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我认为这个安排客观来讲,非常像是人为的,如果不是人为的,为什么这个石碣会刻满类似文字的东西?又为什么在48个道人中,恰好就有人认识这种文字?甚至还搞定了非常有可能出现争议的排座次问题?实在不是用巧合就能解释的。当然,这是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讲的,介于水浒传这本书本来就带有一些有神异色彩的元素,比如九天玄女,斗法等情节,也许施耐庵就是想要展现梁山好汉们就是被天上神仙认可的正义的化身,就是天神下凡以除暴安良为己任的英雄呢。没办法,谁叫他是作者呢,作者就是用文字构建的世界的的神啊。
  • 《水浒传》第一轮(文哲书院)

    书讯微博
    49
    0 赞同
    49 帖子
    991 浏览
    第三次阅读:第49—71回,重点阅读50、61、62、63、71 预习问题: 1.梁山好汉们第三次攻打祝家庄终于成功了,你觉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场胜利对梁山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梁山让孙立进入祝家庄内部当卧底,且李家庄与扈家庄已经投降,这才导致了三打祝家庄成功,这场胜利标志着梁山的发展全面由宋江接手,由原本的蛮力进攻,发展为以计取胜。 2.卢俊义是比较晚走上梁山的,你觉得他的上山有哪些原因? 卢俊义上山主要是由梁山好汉们用计逼上山的,主要靠反间计,与雷横的上山经历非常相似 3.第71回,上天降下石碣,排定了所有人的座次。你认为这个安排是巧合,还是人为的?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我认为这个巧合是人为的,作者之所以就要这样安排,是为了让梁山好汉与开始时的情节相呼应,也是为了,确保梁山好汉的正统性与权威性,也是迷信的一种表现形式。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书讯微博
    54
    0 赞同
    54 帖子
    918 浏览
    很遗憾没有参加这次讲座。我当时在看那两个悲剧时发现它和喜剧一样,都不是完全的悲和完全的喜,我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展现了其戏剧性。即使在长生殿中是以一个喜剧结尾,但是我想毕竟杨贵妃已经死去,所以读者的落脚点还是故事的悲,我觉得这样写倒有一个缓解读者悲伤情绪的作用,所以这样写也未必不好。有同学说,在这两个故事中,悲剧中的两位女子没有刻板印象中那么封建,两位女子都显得非常贤能,有才,而皇帝和大臣显得比较昏庸,所以这其实象征着作者自己,他自己就是那两位女子,他们不受皇帝重用,原来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也能用在戏剧中,这是我比较惊讶的,也是比较有趣的一点。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

    奇文共赏
    53
    0 赞同
    53 帖子
    1k 浏览
    这次中秋社会对我来说同往常不一样,之前都是在自己书院里的节目,而这次担任的主持人,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体验,我也在努力的把它做到最好,好在大抵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一个遗憾就是在最后收尾的时候读错了一点,不过留点遗憾,明年中秋诗会再来。一开始是熟悉的唱坛歌环节,这首歌见证了讲坛的成长,唱着唱着,我心中就涌起了感动。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节目,一个是徐霞客的,当徐霞客独自一人,说着大段的独白,我似乎感受到了他心中的感情。我似乎也沉浸其中感受着,思索着。还有一个是缔造现代,我觉得这个节目很惊艳,并且很新颖。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带着他们的作品,每个时代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每个艺术家也都有自己的观点,或许是为时代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接下来是樊老师讲话,每年都有相同的内容,但每年也都有不同的内容,老师讲到讲坛给大家很多机会,像这次我就得到了主持人锻炼的机会,给了我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来讲坛两年多了,我也有很多感触,自己在文学方面应该也提升了一些,感觉更愿意去表达,学会去辩证的看待很多问题,樊老师所讲述的那诗人词人背后我们不知道的一面,使他们形象在我脑海中更加立体。在诗会的最后我们用水调歌头作为收尾,唱着唱着感觉世界模糊了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在心中迸发,感觉这里已经成为了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以人文得自由。
  • 水浒传预习

    书讯微博
    1
    0 赞同
    1 帖子
    15 浏览
    尚无回复
  • 文天祥预习

    本周要点
    1
    0 赞同
    1 帖子
    34 浏览
    尚无回复
  • 0 赞同
    52 帖子
    1k 浏览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问题: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我认为她的投诉不合理,因为在墙画上,鲁迅吸烟是一个事实。把鲁迅吸烟的图片放上去,并不代表青少年就会学习。还有偶像不一定要呈现好的一面。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这件事的争议点在,有人认为要把这个图片给去掉,有人认为要留着。也有一部分是在于孙女士一方面说青少年会模仿吸烟,又一方面在推崇尼古丁。
  • 课后反馈

    书讯微博
    1
    0 赞同
    1 帖子
    35 浏览
    尚无回复
  •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本周要点
    62
    0 赞同
    62 帖子
    2k 浏览
    文史 王宜然
    9月6日时文反馈: 有关鲁迅壁画抽烟这一事,在上周和朋友聚会时就有所耳闻。我依稀记得,在那时,朋友们对于这事的评价是“小题大做”、“为什么不去告那些公共场合吸烟的”还有“毛主席也评价过,香烟是个好东西”……现在再回看,讲座时万老师带领我们来分析事件的角度,就不单单是对于事件本身的评价了。 还记得一段时间前也有听过万老师带的“结构化思维”,那时分析事件的角度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相较于这一次的“多维分析框架”,我觉得二者之间虽十分相似,但总有些不同之处。如果从框架上来说,结构化思维从事实到“怎么办”,中间多为分析事件本身及其原因后果,而多维分析是将事件拆分为多种角度来看,就如名称“多维”一样。所以我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是什么”和“事实纬度”大抵画等号,而后的每一个纬度都可以用结构化思维的后三者加以逐一分析,结构化将思考的顺序、方式划分出来,而多维则将可以思考的视角给扩大化,所以有需要时两者并用或许可以得出更多的讨论吧。 回到这次时文的本身,在预习时我多为关注的是那位女士的动机不明。我一度以为她发表这次投诉仅仅是为另一牌香烟传销,所以就把事件归位了为了传销而就并没有考虑合理性。不过经过讨论后我发现这并不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 在分组分析时,我们组被分到了历史纬度。在讨论时我提到,或许当今投诉广泛的原因也是投诉方和被投诉方的闭环所导致的。被投诉方收到投诉可能会为了不让事大直接解决问题根源,从而让投诉方认为投诉容易成功,因此投诉变多,若被投诉方采纳投诉,投诉又变松一截…不过这一缘由很微妙,一些更具有说服性的分析是,“当今社会开放+推崇提出建议”和投诉者自身的权利上升…从从前拉横幅的投诉转变为当今网络网站随时随地可以投诉,投诉的渠道简易了,人们就会被以前更加依赖投诉了。 在讨论时,万老师也经常提到一个叫“个体偏好,集体选择”。究竟是集体为主还是个体为优?我觉得或许要看受众群体吧,面向大众就集体选择,面向个人就个人偏好。那个人和集体的边界又在哪里呢……或许这等同于讲座最后万老师提出的疑问“究竟什么事情才应该被投诉?”——“公共性问题”。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本周要点
    51
    0 赞同
    51 帖子
    1k 浏览
    讲座反馈 虽然我不是一级会员,但我听着他们从云南回来的讲座,津津有味。从博物馆一直讲到大理国,从少数民族讲到发源地。 令我感触尤为深刻的是,一位文人:杨慎,是一位耿直的人,和明朝的李贽一样,都挺反传统的。他为人正直,因得罪了皇帝,被贬到云南。古代的经济没有像现在的发达,也就是说,苏轼去海南,而他去云南,都是经过九死一生的,相当于是死罪。 要换别人,或许过不下去了,但如果是杨慎就不一定了。他到了云南,非但没有放弃,还对那里的少数民族非常的感兴趣,在那里创建学堂,让云南出了第一位状元。从某些方面来说,我还是蛮支持他反传统的。在以前个人是非常鄙视少数民族的,甚至想要把他们毁灭,只留下自己的历史。 所以在以前关于大理国,古滇国这些国家的记载是很少的,在我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记载。只能通过他们的文物来发掘出他们曾经的光辉。 在云南的博物馆中,也有记载这样一种文物:铁柱,关于它的历史,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但它在各个民族的寓意倒是显而易见。正因为每个民族的风俗不同。有的在高山,有的在河边,地理位置不同。人们把它当作吉祥的象征,也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寓意,有的是可以治旱的,有的是可以治水的,什么的都有。在不同的文化底蕴中,有不同的寓意,或许这就是彩云之南,民族的多样性吧。
  • 行走分享反馈,讲坛规则反馈,读书小组讨论反馈

    本周要点
    1
    0 赞同
    1 帖子
    51 浏览
    尚无回复
  • 金枝玉叶读后感

    书讯微博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3
    0 赞同
    3 帖子
    114 浏览
    翻开《上海的金枝玉叶》这本书,戴西这位永安百货四小姐的一生,让我心生无数感慨。从生于富商家庭的荣华富贵,到只能勉强吃八分钱一万的阳春面,令我惊讶的是,她却始终保持面对苦难时的平静,去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 书中提到戴西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这给她塑造了乐观主义的精神,她还十分独立拒绝了门当户对的婚姻,因为没有fun,而是选择与志趣相投的吴毓骧结婚。后来创设了锦霓时装沙龙,同时巧妙地利用自己被强盗枪击的历险为时装沙龙做宣传,她还选择了一张工作的照片作为遗照,用来体现她‘确实有在工作‘ 最难忘的是文革时期,红卫兵抄走了她家所有值钱的物品,每月只能靠六元生活费度日,印象深刻的是戴西再被下放到农场劳改后,她坦然面对,努力适应,学习用中文写交代材料,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讨好干部却不伤害他人,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也不失优雅,没了烤箱就用自己因为过度劳动而变形的双手在铁丝上烤面包,用铝锅蒸蛋糕,后来在与记者谈起时,只是淡淡地表示“劳动能使我保持身材” 在时代的浪潮中,承受不住痛苦而自杀的人很多,但她却在屈辱中活了下来,没有成为“一个因为心碎而刻毒的老人”为什么戴西却没有走入“自杀大楼”呢我认为这是受她快乐的童年所影响,正是这段时光激励着她,不管生活给了她什么都悉数接受,对遭受的苦难不做各种无意义的反抗,但也绝不会屈服,终于等到了文革结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英语特长。 戴西说过:“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你经历了,那就什么都不怕了。真的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美好的童年影响了戴西的一生,哪怕幸福只露出一点点,她也有本事抓住。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曾问她经历了这么多坎坷,是否真的会有怨言,她说:“如果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那我就收下它们。这是戴西的乐观精神最好的体现。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仍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戴西教会了我们沉稳,坦然的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她就是真正的金枝玉叶。
  • 2025年暑假一级会员读《总统是靠不住的》

    书讯微博
    23
    0 赞同
    23 帖子
    580 浏览
    贺心语
    阅读这本书,第一章的名字就很有意思——“美国总统是什么”。如果是我,我不会去想“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固定住了“美国总统就是美国的领导者”的想法,这基于身边环境给予我的感受。 作者林达从美国大选来分析。一开始的有一段话就吸引了我的兴趣:“每一个大学年确实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因为它会非常直接的反映当时美国的社会问题,但是所有的大学也都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可循,因为大学本身也是美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个集中反映,整个美国社会制度就是大选的一个大背景。” 也就是说,美国人民选举出的“总统”,并不是在选怎样的一个人,而是在选择他们所信的制度?读完这段话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 看到作者原本对于美国总统的解析,也是“美国总统也就是美国的一国之首,或者准确的说是美国的政府首脑。”作者由两个单词的异同。想到了“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个问题。 后来,作者经过一步步的探究,否定自己的结论,又对它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构建,得出:“总统肯定不是美国政府的首脑,他只是美国政府的立法,司法和行政这三个分支中行政这1分支的主管,他只是美国联邦政府“大行政办公室的主任”,是一个大管家一类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夹在主人和外人中间,两边不讨好是经常的事儿。” 读到这里,我感觉作者的这个比喻很形象。就“克林顿政府”而言,克林顿只是一个国会用来外交的工具人,他并不能真正的完成属于自己的抱负,也不能践行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这一层是普通民众领会不到的。民众能看到的只是台前表演的美国总统,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总统的出尔反尔,会感到愤愤不平。而背后主导事情大部分的国会则隐居幕后。他们不会被百姓所看见,而是继续在暗地里利用总统主张各种事情的走向。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小看了美国的政治。在我从前的印象里,美国的政治制度一直是一个仅仅主张自由公平的制度。但读完这本书,我就发现每个国家的制度都有明里暗里的“风起云涌”,我们只是作为民众看到了政治风云中发生的一角。 看到后续分析的水门事件中,这个荒谬的夜晚上演了一场闹剧。 起先阅读的时候,我果真觉得,这场闹剧就是尼克松为了逃避“竞选”的阴影,而不断的利用周边一切能利用的东西去干掉竞争对手的一种手段。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尼克松在这件事情里面并没有起到任何的引导作用——他并不是这场闹剧的编排者之一。可我依然觉得尼克松看似在这件事情中并没有直接的引导作用,但实则是在用自己的行为表明“我一定要当选总统。我可以为了这个目标不择手段到极致。” 在此之前,读到作者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与其说他圆了总统梦之后是更充满自信了,还不如说他对自己的“竞选”能力更是没有信心了。” 在整个水门事件发生之前,尼克松已然任了四年的总统,但他依然在不断追求这个位置。但总统职责就是一个被架空权利的傀儡人物,为何还值得尼克松如此不懈的去追求呢?这是我不理解的一个地方。或许这句话就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所关联吧…… 再来看特朗普的种种做法,或许就能够对他有所理解。党派斗争一直持续到现在,我想:当制衡机制演变为党派恶斗、当言论自由异化为真相与谎言的混战,制度依然在运转,但政治品质却在退化。这是美国的一个现实问题。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文化行走
    67
    0 赞同
    67 帖子
    3k 浏览
    这一次的文化行走,我选择参加了上海博物馆的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 走进展厅,我看见了前言上所写的是中华文化的直根系,我上网查了一下:直根系的概念,由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之初就已提出。他在论述中国文明起源的三种形式时明确指出,这三种形式的典型地点大多集中在中原和北方,且与中原和北方古文化的交融密切相关。 我认为就是直接和中华文化相影响的。在采访过几个人之后,我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有部分人认为红山文化的龙和如今我们所认识的龙是有较大的区别的,像红山文化的龙是猪头,没有任何脚。而另一部分人认为红山文化的龙在经历时间的推移过后,才慢慢演变成了现今的龙。确实是中华文化的直系根。 另一个很有趣的点是我在观展的时候,发现红山人的最重要的祭祀对象是女神像,是生殖崇拜。接着又看到一个人形的雕像。比较像现今的欧亚人,高鼻深目的特点,同时在观看了红山人下葬的习俗和墓室的特点后,我在思考红山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和埃及文化好似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虽然说两个文化相聚时间跨度和地理位置相差都很大。但是红山文化中祭祀所用的人物和阿兹特克文化中的各种石雕也是有些相似的。还有祭祀习俗,红山文化虽说是用圆形的祭祀坛,而阿斯特克文化是用类似于金字塔型的祭坛,但两者相似的地方也有一些,所以我在思考会不会红山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有些间接的关联。 所以说红山文化和中原文化是有关联的,但也许是因为时间跨度很大,或者和中原相距有些地理差异导致红山文化和如今的中原文化的龙所表现的并不太一样。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书讯微博
    62
    0 赞同
    62 帖子
    2k 浏览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比起阅读《上海的红颜遗事》时,内心无法抑制的悲痛与惋惜,《上海的金枝玉叶》带给我的感受更像刺骨的寒冬里一杯温暖的热茶。虽然同样处于那样一个动荡残忍的时代,感受着上海惊人的巨变,经历了数不尽的磨难,但戴西如波丽安娜一般拥有的韧劲,生命力和她的乐观主义,是掺杂在字字句句中的,是只要轻轻翻开书页便会萦绕在你周身的。在读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想法随着阅读时长的增加而愈发直白简单:怎么会有像戴西这样的人呢? 怎么会有像戴西这样的人存在呢。在如今都少见,更不提是在那个年代的上海。或许真的如作者所写:“富裕的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因为她轻车快马的,鲜明的少女时代,因为她从小得到的爱,在中西女塾接受的教育,因为她的生活就像一片湛蓝的大海,随她想去游泳还是泛舟,所以这一切都成就了她的性格和心态,还有她的味道,晚风里桂花的芬芳。她学到了公正,爱,和永远为自己骄傲,她不觉得钱财是什么很重要的事,她一直追逐的其实只有“fun”。所以她放弃与艾尔伯德结婚,而是选择前往燕京大学求学。她独立地决定自己人生的形状。 但经历了后来无情的政治,戴西内在的,淡黄色果仁的芳香反而得以真正显露。那是一种令我为之震撼的得失观。她这样朴素且坦白的人,在经历了难以想象的侮辱和折磨后,依然能够骄傲地说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吓住我”的人,必然拥有内心坚实的力量,与豁达的心态。她是那样的宠辱不惊,坦然地接纳、承受、顺应一切。相信万物终将造就她,成就她,而为她带来认知的提升,品性的塑造,和灵魂的丰盈。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阻止她的开放,也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让它凋零。”所以金枝玉叶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