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5月行走作文

    文化行走
    3
    0 赞同
    3 帖子
    54 浏览

    在这天,我去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行走,这次的行走时关于文革的。而且我们中途要经过好几个大使馆,路上有很多的便衣,所以我们要格外的小心。
    首先我们去了张乐平的故居,他就是三毛流浪记的作者,他当时也是被批斗的对象。他是上官云珠的朋友,他的儿子张小小也是姚姚的朋友。所以他们家和上官云珠家是很有渊源的,所以在姚姚去世了之后,张乐平就算已经生了病,但还是要去看姚姚。我们还去看了张乐平在文革时期画的“遗像“。上面尽展现出了他的忧愁和苦闷。我们还看到了一样文物:文革时期的三毛的手稿,但是由于身体原因和政治原因,他没有把这幅画画出来。他和丰子恺正是中国漫画的奠基人。
    然后我们就去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门口,看到了那一尊非常常见的雕像,分别是工人,农民,还有战士。这就是工农兵,当时所有的文艺都是为工农联盟服务的,所以在制片厂门前才会有这样的雕像。
    然后我们就去了聂耳像,在这里,我看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一块铁板。聂耳是云南人,傣族,从小就有很强的音乐天赋。他后来也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创作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只可惜他早早的溺水而死了。他在上海有很多的纪念的地方,而同样参与了国歌创作的田汉却被打压致死,连骨灰都没留下,甚至现在连一点纪念的地方都没有!这或许是人们在有意回避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然后我们便来到了普希金像。当时很多的外国的人的雕像都被毁了,只有普希金像被毁坏后一直在被重建。因为当时中国的政府正在全面地向俄国学习,而普希金正是俄国人。上官云珠就是在这个地方在死之前给姚姚说最后一番话的。然后便在离这里不远的建安公寓跳楼自杀的。
    而他在死前的最后一刻都得喊着”毛主席万岁!“这是为了让他的亲人不受牵连。而陆洪恩由于没有任何的牵挂,才发表了那篇十分震撼的”最后的演讲“。
    这次的行走让我印象深刻,之后,我还想对文革有更深的了解,并且想让所有中国人都正面事实!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

    文化行走
    42
    0 赞同
    42 帖子
    305 浏览

    在这天,我去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行走,这次的行走时关于文革的。而且我们中途要经过好几个大使馆,路上有很多的便衣,所以我们要格外的小心。
    首先我们去了张乐平的故居,他就是三毛流浪记的作者,他当时也是被批斗的对象。他是上官云珠的朋友,他的儿子张小小也是姚姚的朋友。所以他们家和上官云珠家是很有渊源的,所以在姚姚去世了之后,张乐平就算已经生了病,但还是要去看姚姚。我们还去看了张乐平在文革时期画的“遗像“。上面尽展现出了他的忧愁和苦闷。我们还看到了一样文物:文革时期的三毛的手稿,但是由于身体原因和政治原因,他没有把这幅画画出来。他和丰子恺正是中国漫画的奠基人。
    然后我们就去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门口,看到了那一尊非常常见的雕像,分别是工人,农民,还有战士。这就是工农兵,当时所有的文艺都是为工农联盟服务的,所以在制片厂门前才会有这样的雕像。
    然后我们就去了聂耳像,在这里,我看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一块铁板。聂耳是云南人,傣族,从小就有很强的音乐天赋。他后来也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创作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只可惜他早早的溺水而死了。他在上海有很多的纪念的地方,而同样参与了国歌创作的田汉却被打压致死,连骨灰都没留下,甚至现在连一点纪念的地方都没有!这或许是人们在有意回避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然后我们便来到了普希金像。当时很多的外国的人的雕像都被毁了,只有普希金像被毁坏后一直在被重建。因为当时中国的政府正在全面地向俄国学习,而普希金正是俄国人。上官云珠就是在这个地方在死之前给姚姚说最后一番话的。然后便在离这里不远的建安公寓跳楼自杀的。
    而他在死前的最后一刻都得喊着”毛主席万岁!“这是为了让他的亲人不受牵连。而陆洪恩由于没有任何的牵挂,才发表了那篇十分震撼的”最后的演讲“。
    这次的行走让我印象深刻,之后,我还想对文革有更深的了解,并且想让所有中国人都正面事实!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本周要点
    50
    0 赞同
    50 帖子
    450 浏览
    施心然

    是一次没能参加,但很感兴趣的讲座。结合同学的反馈,我意识到文革是一个“抒情“的时代,因为革命永远是情感最爆裂、直接的表达,但被迫害的人们,(尤其读了林昭的故事),他们虽然一开始是顺应着潮流、且狂热前进的,但本质上他们和时代是不匹配的。网上查到林昭的信件与他人对她的回忆文章,我看得非常感动,因为我觉得她是活着的,她是热爱并愿意拥有个人生活的。跳脱出来看这是最不被允许的——于是被抛下,被枪毙,是必然的。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

    我思故我在
    42
    0 赞同
    42 帖子
    239 浏览
    史艺菲

    问题一:你觉得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我认为焦点在于4+4的学制和它引发的对于医疗系统的质疑。
    问题二:你觉得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初衷是培养更多多元背景的医学生,同时缩短医学时间,“高效”地培养医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4+4学制并不是广为人知,选拔方式也不透明,因此让人产生对4+4的质疑,甚至是对医疗系统的不信任

  • 5月24日(周六下午)行走报名

    文化行走
    29
    0 赞同
    29 帖子
    328 浏览

    西文书院施旻萱报名本次行走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

    本周要点
    44
    1 赞同
    44 帖子
    436 浏览

    这次讲座主要讲了南宋的几位著名词人。
    我印象深刻的是姜夔,从前听说过他,却不曾阅读他的诗篇。读过之后发现他的词婉转美好,颇具文学性,又不吊书袋。他的生平经历惹人唏嘘,他的人生中浪漫与不幸交叠,却也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 0 赞同
    37 帖子
    395 浏览

    第二次读书反馈
    本次读书讨论时,因为对读过的一些细节有些忘记了,按老师要求去旁边重新读书,没能参与读书讨论,实在遗憾。通过读同学们的讨论反馈,我对辛弃疾形象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他组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展现出他的军事与政治魄力,却因“胆大执拗”遭弹劾,改革理想不断受挫。隐居时,虽表面闲居赏景,词中却暗藏壮志未酬的悲愤。重读的过程不断感慨他“治荒平寇易,处官场难”的处境,也从他屡罢屡起中,感受出封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执着与无奈。

  • 0 赞同
    44 帖子
    406 浏览

    0511读书小组反馈
    本次读书小组就三四章辛弃疾的能力展开讨论。他在带湖期间的心境大概这样。
    我在上课时候认为他缺少和自然的融入和交互,这是因为内心心结,他始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但是愁绪全部被埋藏。那么这时候,陈亮对他其实起到了一个能让他直面自己的恐惧和愁苦。重新唤起了一直热情和激情。让他对于乡村世界的潜藏的“异感”(即可以一定程度上融入但没有办法和这个场所产生深层链接)重现并排除。0

  • 0 赞同
    26 帖子
    235 浏览

    遗憾没能参加读书小组。我来谈谈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我觉得真正令我觉得精妙的不是姚姚和上官明珠的情感与矛盾,而是作者的笔法——作者以第三人称加采访的形式,将很多人的话对当年发生的事进行描述——可却并没有姚姚和上官明珠自己说的话。这样令读者遐想、思考。比如上官云珠自杀之前对姚姚最后说的话,书中并没有写姚姚的行为动作,而是简单带过:“第二天她并没有哭,因为前一天晚上她就知道了。”那姚姚到底对于上官云珠是怎样的感情?是无所谓还是心中默默悲痛?这就是需要一个沉思的点。

  • 0 赞同
    43 帖子
    419 浏览

    这一次主要围绕上官云珠和燕凯的死亡展开,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官云珠死后姚姚的反应是这么的平静?反正我也有几点,第一点是姚姚和上官云珠的关系在小时候就不怎么好,2,在当时很多像上官云珠这样的人很多都是自杀。3,上官云珠之前在公园和她说过这件事

  • 3月行走作文和项目提交

    文化行走
    38
    0 赞同
    38 帖子
    750 浏览

    学校南京社会实践时,我们到访了鸡鸣寺。
    这里原先是南朝重要的佛教建筑,如今依靠樱花节等旅游项目成为火热的景点。寺门前有一只系着红绳的橘猫,在佛的庇佑下安然睡着。
    鸡鸣寺依山而建,布局不像平地上的佛寺一样规整而排列成一条直线,但整体相差并不多,只不过我们在这里发现了财神殿,它承担了招揽游客的职责。还有在供奉神像旁边挂着的锦旗,想必是谁许了愿成了真。
    我们采访了一位在此处工作很久的老婆婆。
    我们问她,身为信徒,面对如今这里各种非佛教建筑的入侵有什么感受?
    她说,挺好的,更多的人被吸引到这里来了。
    我们说,现在多数的人来佛寺只是为了许愿还愿,越来越少的人真正地怀有佛教的信仰,反而将其作为一种满足愿望的方式了。
    她说,如果他们能因此安心或得到慰藉,也是一件好事。
    我们最后问道,佛教需要保留它一定的纯粹性吗?
    她说,她认为佛教不应该有“纯粹性”这一标准。任何想来的人都被欢迎,无论是信众还是香客,还是来许愿的路人。任何渴望庇佑的人都会得到庇佑。佛是包容的,佛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它,是佛教的生命轨迹,每个人只需要在其中安顿好自己的位置即可。
    这是对于这个宗教的未来发展来说最好的答案吗?结论并不明朗。如今的佛教的确是“充满包容性的”,鸡鸣寺被财神殿、锦旗和宗教政策宣传标语挤占。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安顿好自己的位置,但与此同时一些本质的东西也在被消解。或许这是只在当今佛教进一步世俗化的过程中,对于个人来说最好的答案。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

    本周要点
    47
    0 赞同
    47 帖子
    569 浏览

    这次时文讨论围绕中美关税战展开,关税会使国内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商品选择变少还会让一些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产业面临困境,但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保护本国的劣势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的冲击,因此关税有利有弊,有效的利用关税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会有利。
    这次的讲座是中世纪主题的,刚开始我多数对于中世纪的印象都是黑暗的,黑死病之类,但在讲座中,我看到的中世纪是神秘而多元的。关于骑士,我感觉他们的行为准侧都是基于捍卫国家荣誉和对君王的忠诚,为了这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 4月26日 中世纪预习

    他山之石
    38
    0 赞同
    38 帖子
    408 浏览

    在地图上遇见骑士:中世纪文学讲座
    学生作业:
    1、提到中世纪,你最先想到的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是什么?
    黑暗的;宗教
    2、请仔细观察所提供的地图,图片见会员群
    (细节探索可见The Largest Medieval Map | Mappa Mundi Hereford)
    回答:在这幅地图上有你觉得特别奇怪,引起你好奇的地方吗?请至少找出两个,尽量不要和其他的同学重复。
    地图是圆形的;好像标注了河流中产的鱼之类的当地物种。
    3、请比较阅读《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中两段描述骑士之死的场景
    回答:
    1)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你觉得不理解的地方吗?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为什么特地指出朝着西班牙的方向?
    2)从描述中,你觉得罗兰骑士和西格弗里骑士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请援引具体的诗句作为支持。
    他们都勇敢无畏,也很忠诚自己的君主
    3)在这两段描述中,哪一位骑士之死给你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援引具体的诗句展开分析。
    西格弗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艺术感。他被从背后偷袭,鲜血溅落。颜色的冲击力和他死前最后的感慨产生着强烈的碰撞。

  • [时文讨论]预习:特朗普的“关税大战”

    我思故我在
    39
    0 赞同
    39 帖子
    541 浏览
    史艺菲

    问题1、你如何看待特兰普的关税政策?
    我认为关税政策设立之初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增加财政收入,但关税也会导致商品价格上升,依赖进口材料的制造业成本上升,后来的关税率发展就有些为了加而加的感觉了。
    问题2、阅读材料二、谈谈什么是关税?为什么会有关税?
    一个国家对进出本国关境的货物所征收的一种税,目的是保护本国产业,增加财政收入
    问题3、如果一个国家提高关税,将会带来哪些影响?(请分析对不同主体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如消费者、企业、政府等)
    对消费者而言,进口的商品价格上涨会对生活带来不便
    对企业而言,如果产品材料主要依靠进口,那么生产成本会上升
    对政府而言,提高关税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但也可能让国家陷入贸易战中,影响国际贸易关系

  • 3月1日 李清照 & 时文讨论

    本周要点
    35
    0 赞同
    35 帖子
    898 浏览

    这次讲座的主题是李清照。我早就知道她的诗写得很好,但没想到她的背后还有这么多动人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了解到,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的父亲是新党,而她自己的父亲则是旧党。当时她本可以选择跟随丈夫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但她却毅然决定随父亲一同被贬,可见她对家庭和原则的坚持。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日常生活竟如此有趣。他们居然会玩记忆力游戏,比如:“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赠,为饮茶先后。”可见他们阅读了多少书籍,又有多么热爱文学和收藏。

    还有一个片段让我十分感动:李清照见赵明诚最后一面时,他叮嘱她:“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们夫妻对文物的珍视与守护之情,也反映出他们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悲痛欲绝。我感叹,李清照虽才华横溢,却与赵明诚相伴的时光仅有短短十年,实在令人惋惜。

  • 2月22日 宋诗与江西诗派 & 读书小组

    本周要点
    40
    0 赞同
    40 帖子
    1k 浏览

    这节课我第一次感受到宋诗是什么。我一直以为只有唐诗宋词,没想到宋诗跟唐诗是齐平的,只是因为唐诗太过于著名而已,被淹没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里。我第一次听说“江西诗派”,觉得很陌生。黄庭坚的书法也值得关注。 他写的字很工整,特别好看。另外,黄庭坚的字左长右段,非常具有特色。 还有,黄庭坚6岁就开始写诗了,真的是天赋异禀。 他写的《双井茶送子瞻》令我印象深刻: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两句写的非常真挚,我仿佛能想象苏轼载着小舟慢慢离去的情景。这体现出黄庭坚用自己的方式祝福苏轼,提醒他不要忘记黄州岁月的美好回忆。

  • 0 赞同
    50 帖子
    2k 浏览
    杨婧棋

    这次的读书小组主要讨论了辛弃疾晚年的悲剧,和他词中常出现的意向与他人生轨迹的关联。通过对于他词中意向的讨论,我对于辛弃疾的人生落差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老师带我们听了鹈鴂、鹧鸪,杜鹃的叫声,在听到的时候,我感受到从鸟的叫声中透露出来的那种凄厉与悲凉,与辛弃疾年轻是的那种意气风发完全不同,可见那时的辛弃疾经历着多么大的悲伤。在书中最后写到“只缘多病又非才”中其实并不是非才,而是“非命”这就是辛弃疾这悲惨一生的写照。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

    本周要点
    49
    0 赞同
    49 帖子
    517 浏览

    很遗憾这次没能来讲坛。这次樊老师带领学生们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身份入手去讲解辛弃疾的豪气、悲壮与孤独。樊老师还将辛弃疾与另一位南宋的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进行对比。相较陆游而言,辛弃疾多了一份“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豪情壮志。

  • 3月30日绍兴与陆游行走 预习

    文化行走
    43
    0 赞同
    43 帖子
    740 浏览
    史艺菲

    1、阅读府山相关诗词,对于越王勾践,不同时代的诗人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回答。
    李白写“义士还乡尽锦衣”,表赞赏,王十朋写“怒气随潮到越城”,替伍子胥表达愤懑讽刺。柯炅对勾践的评价极高,甚至到“蔚然成中华民族之魂”的程度。
    2、再次阅读沈园相关诗句,你想象中,沈园应该如何把陆游的爱情悲剧展现出来?你会选用哪些诗句,营造怎样的景观?
    如“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我会选用梅花与陆游缅怀唐琬的诗句呼应。

  • 0 赞同
    38 帖子
    2k 浏览
    施心然

    本次讲座让我感慨很深的一个点是,辛弃疾的命运从他是一个“归正人”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最可惜的就是有一腔报国之志,因为那注定无法实现,他注定遭受排挤和冷眼,注定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不安分的心灵永远焦躁地想要找到自己的路,到头来,答案却在题目中。
    而我们的命运,却还没有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