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行走分享反馈,讲坛规则反馈,读书小组讨论反馈

    本周要点
    1
    0 赞同
    1 帖子
    2 浏览
    尚无回复
  • 0 赞同
    1 帖子
    9 浏览
    尚无回复
  •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本周要点
    1
    0 赞同
    1 帖子
    23 浏览
    尚无回复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

    书讯微博
    2
    0 赞同
    2 帖子
    51 浏览
    《水浒传》读书小组安排及预习问题 第一次阅读:第1回—第25回,重点阅读1、5、7、15、16 预习问题: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水浒一百零八好汉在我们看来当然是好汉,但是在当时的朝廷看来也不过就是个要造反的民间团体,洪太尉是朝廷里的官员,对朝廷来说这108个人物就像妖魔一样难以对付;从文学角度来讲,我也觉得可能是作者吸引读者的一种手段,不免让人思考:作者后面要重点描写的108个好汉之前竟然是“妖魔”,他们的命运究竟遭受了怎样的改变呢?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大闹瓦罐寺。我认为以上事件鲁智深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出于正义,但未免有些冲动。其实水浒里的好汉大多数都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镇关西的行为其实和鲁智深本没有关系(武松打死西门庆好歹和他哥哥有关,鲁智深只是在金翠莲家里留宿了一晚啊……),但他看不得恶霸欺负百姓于是失手将他打死。所以我认为可能在他看来,没有邪恶势力是拳打脚踢解决不了的。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组建团队时,晁盖一行人其实都已经很熟悉了,其他人也对晁盖忠心耿耿,所以在拉拢人心这一块他们做得很好,这样就不会有人中途叛变而泄密;选择地点,黄泥岗非常炎热,也处在荒郊野岭找不到人,因此也不用担心他们会马上被抓住;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们看透了杨志的内心,他一心只想快点把生辰纲送到蔡京那里去,而没有顾得上老督管和苦力人员的想法,导致人心不合,因此晁盖他们假装卖酒的时候杨志一行人当然就会抵不住诱惑、也不顾杨志的阻拦就去喝了。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本周要点
    49
    0 赞同
    49 帖子
    189 浏览
    讲座的开头讲解了讲坛的各项要求和规则,我了解到了犯了错误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态度,勇于承认错误才是最重要的,之后是行走汇报环节,从一个青铜器入手,上面是一个人高高在上的骑着一匹马,四周环绕着俯首听命的牛,这反映出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迁移并统治当地农耕文明的现象,王仁求碑上王仁求用汉人的角度去书写也充分体现了当时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原汉族文化的崇拜。读书小组的讨论主要关于上海的金枝玉叶这本书里一些情节的理解,书中戴西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我和别人不一样,自己的尊严永远是最重要的,这让她在艰苦的生活中也能够保护自己而不伤害他人
  • 金枝玉叶读后感

    书讯微博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3
    0 赞同
    3 帖子
    68 浏览
    翻开《上海的金枝玉叶》这本书,戴西这位永安百货四小姐的一生,让我心生无数感慨。从生于富商家庭的荣华富贵,到只能勉强吃八分钱一万的阳春面,令我惊讶的是,她却始终保持面对苦难时的平静,去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 书中提到戴西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这给她塑造了乐观主义的精神,她还十分独立拒绝了门当户对的婚姻,因为没有fun,而是选择与志趣相投的吴毓骧结婚。后来创设了锦霓时装沙龙,同时巧妙地利用自己被强盗枪击的历险为时装沙龙做宣传,她还选择了一张工作的照片作为遗照,用来体现她‘确实有在工作‘ 最难忘的是文革时期,红卫兵抄走了她家所有值钱的物品,每月只能靠六元生活费度日,印象深刻的是戴西再被下放到农场劳改后,她坦然面对,努力适应,学习用中文写交代材料,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讨好干部却不伤害他人,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也不失优雅,没了烤箱就用自己因为过度劳动而变形的双手在铁丝上烤面包,用铝锅蒸蛋糕,后来在与记者谈起时,只是淡淡地表示“劳动能使我保持身材” 在时代的浪潮中,承受不住痛苦而自杀的人很多,但她却在屈辱中活了下来,没有成为“一个因为心碎而刻毒的老人”为什么戴西却没有走入“自杀大楼”呢我认为这是受她快乐的童年所影响,正是这段时光激励着她,不管生活给了她什么都悉数接受,对遭受的苦难不做各种无意义的反抗,但也绝不会屈服,终于等到了文革结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英语特长。 戴西说过:“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你经历了,那就什么都不怕了。真的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美好的童年影响了戴西的一生,哪怕幸福只露出一点点,她也有本事抓住。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曾问她经历了这么多坎坷,是否真的会有怨言,她说:“如果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那我就收下它们。这是戴西的乐观精神最好的体现。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仍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戴西教会了我们沉稳,坦然的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她就是真正的金枝玉叶。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书讯微博
    1
    0 赞同
    1 帖子
    35 浏览
    尚无回复
  •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第一轮(汉文书院)

    书讯微博
    1
    0 赞同
    1 帖子
    17 浏览
    尚无回复
  • 2025年暑假一级会员读《总统是靠不住的》

    书讯微博
    23
    0 赞同
    23 帖子
    394 浏览
    贺心语
    阅读这本书,第一章的名字就很有意思——“美国总统是什么”。如果是我,我不会去想“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固定住了“美国总统就是美国的领导者”的想法,这基于身边环境给予我的感受。 作者林达从美国大选来分析。一开始的有一段话就吸引了我的兴趣:“每一个大学年确实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因为它会非常直接的反映当时美国的社会问题,但是所有的大学也都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可循,因为大学本身也是美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个集中反映,整个美国社会制度就是大选的一个大背景。” 也就是说,美国人民选举出的“总统”,并不是在选怎样的一个人,而是在选择他们所信的制度?读完这段话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 看到作者原本对于美国总统的解析,也是“美国总统也就是美国的一国之首,或者准确的说是美国的政府首脑。”作者由两个单词的异同。想到了“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个问题。 后来,作者经过一步步的探究,否定自己的结论,又对它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构建,得出:“总统肯定不是美国政府的首脑,他只是美国政府的立法,司法和行政这三个分支中行政这1分支的主管,他只是美国联邦政府“大行政办公室的主任”,是一个大管家一类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夹在主人和外人中间,两边不讨好是经常的事儿。” 读到这里,我感觉作者的这个比喻很形象。就“克林顿政府”而言,克林顿只是一个国会用来外交的工具人,他并不能真正的完成属于自己的抱负,也不能践行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这一层是普通民众领会不到的。民众能看到的只是台前表演的美国总统,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总统的出尔反尔,会感到愤愤不平。而背后主导事情大部分的国会则隐居幕后。他们不会被百姓所看见,而是继续在暗地里利用总统主张各种事情的走向。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小看了美国的政治。在我从前的印象里,美国的政治制度一直是一个仅仅主张自由公平的制度。但读完这本书,我就发现每个国家的制度都有明里暗里的“风起云涌”,我们只是作为民众看到了政治风云中发生的一角。 看到后续分析的水门事件中,这个荒谬的夜晚上演了一场闹剧。 起先阅读的时候,我果真觉得,这场闹剧就是尼克松为了逃避“竞选”的阴影,而不断的利用周边一切能利用的东西去干掉竞争对手的一种手段。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尼克松在这件事情里面并没有起到任何的引导作用——他并不是这场闹剧的编排者之一。可我依然觉得尼克松看似在这件事情中并没有直接的引导作用,但实则是在用自己的行为表明“我一定要当选总统。我可以为了这个目标不择手段到极致。” 在此之前,读到作者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与其说他圆了总统梦之后是更充满自信了,还不如说他对自己的“竞选”能力更是没有信心了。” 在整个水门事件发生之前,尼克松已然任了四年的总统,但他依然在不断追求这个位置。但总统职责就是一个被架空权利的傀儡人物,为何还值得尼克松如此不懈的去追求呢?这是我不理解的一个地方。或许这句话就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所关联吧…… 再来看特朗普的种种做法,或许就能够对他有所理解。党派斗争一直持续到现在,我想:当制衡机制演变为党派恶斗、当言论自由异化为真相与谎言的混战,制度依然在运转,但政治品质却在退化。这是美国的一个现实问题。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文化行走
    67
    0 赞同
    67 帖子
    1k 浏览
    这一次的文化行走,我选择参加了上海博物馆的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 走进展厅,我看见了前言上所写的是中华文化的直根系,我上网查了一下:直根系的概念,由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之初就已提出。他在论述中国文明起源的三种形式时明确指出,这三种形式的典型地点大多集中在中原和北方,且与中原和北方古文化的交融密切相关。 我认为就是直接和中华文化相影响的。在采访过几个人之后,我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有部分人认为红山文化的龙和如今我们所认识的龙是有较大的区别的,像红山文化的龙是猪头,没有任何脚。而另一部分人认为红山文化的龙在经历时间的推移过后,才慢慢演变成了现今的龙。确实是中华文化的直系根。 另一个很有趣的点是我在观展的时候,发现红山人的最重要的祭祀对象是女神像,是生殖崇拜。接着又看到一个人形的雕像。比较像现今的欧亚人,高鼻深目的特点,同时在观看了红山人下葬的习俗和墓室的特点后,我在思考红山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和埃及文化好似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虽然说两个文化相聚时间跨度和地理位置相差都很大。但是红山文化中祭祀所用的人物和阿兹特克文化中的各种石雕也是有些相似的。还有祭祀习俗,红山文化虽说是用圆形的祭祀坛,而阿斯特克文化是用类似于金字塔型的祭坛,但两者相似的地方也有一些,所以我在思考会不会红山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有些间接的关联。 所以说红山文化和中原文化是有关联的,但也许是因为时间跨度很大,或者和中原相距有些地理差异导致红山文化和如今的中原文化的龙所表现的并不太一样。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书讯微博
    62
    0 赞同
    62 帖子
    723 浏览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比起阅读《上海的红颜遗事》时,内心无法抑制的悲痛与惋惜,《上海的金枝玉叶》带给我的感受更像刺骨的寒冬里一杯温暖的热茶。虽然同样处于那样一个动荡残忍的时代,感受着上海惊人的巨变,经历了数不尽的磨难,但戴西如波丽安娜一般拥有的韧劲,生命力和她的乐观主义,是掺杂在字字句句中的,是只要轻轻翻开书页便会萦绕在你周身的。在读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想法随着阅读时长的增加而愈发直白简单:怎么会有像戴西这样的人呢? 怎么会有像戴西这样的人存在呢。在如今都少见,更不提是在那个年代的上海。或许真的如作者所写:“富裕的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因为她轻车快马的,鲜明的少女时代,因为她从小得到的爱,在中西女塾接受的教育,因为她的生活就像一片湛蓝的大海,随她想去游泳还是泛舟,所以这一切都成就了她的性格和心态,还有她的味道,晚风里桂花的芬芳。她学到了公正,爱,和永远为自己骄傲,她不觉得钱财是什么很重要的事,她一直追逐的其实只有“fun”。所以她放弃与艾尔伯德结婚,而是选择前往燕京大学求学。她独立地决定自己人生的形状。 但经历了后来无情的政治,戴西内在的,淡黄色果仁的芳香反而得以真正显露。那是一种令我为之震撼的得失观。她这样朴素且坦白的人,在经历了难以想象的侮辱和折磨后,依然能够骄傲地说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吓住我”的人,必然拥有内心坚实的力量,与豁达的心态。她是那样的宠辱不惊,坦然地接纳、承受、顺应一切。相信万物终将造就她,成就她,而为她带来认知的提升,品性的塑造,和灵魂的丰盈。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阻止她的开放,也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让它凋零。”所以金枝玉叶不败。
  • Mark Down语法使用技巧

    已固定 文化行走
    1
    0 赞同
    1 帖子
    5 浏览
    尚无回复
  • Mark Down语法使用技巧

    已固定 本周要点
    1
    0 赞同
    1 帖子
    25 浏览
    尚无回复
  • 人文行走:人生如建筑

    文化行走 暑假人文行走 人生如建筑
    1
    0 赞同
    1 帖子
    9 浏览
    尚无回复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本周要点
    43
    0 赞同
    43 帖子
    927 浏览
    《“民族滇洱彩云云南”讲座反馈》 讲座开篇,我们先就讲座题目展开讨论,前半句不难理解。“民族”指云南的26个民族,“滇洱”分别指代滇地和洱海,是云南的象征,而后半句则揭示了云南得名的原因。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名称原来是汉武帝根据当地气象特征和地理方位所取,云南得名的角度是我从未考虑过的,感觉十分新颖。 云南是个很神奇的地方,民族繁荣、地形多样,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从海南到黑龙江的几乎全部气候特征都出现在这一个省份。这样的地形与气候条件催生出26个不同的民族,也就不奇怪了。 樊老师分享了一段他在虎跳峡边的惊险经历,让我对虎跳峡的印象充满了期待。究竟是怎样独特与震撼的景致,可以让旅人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爬下未开发的峭壁?立于山崖之巅俯瞰大川汤汤又是何感受?真令人无限遐想。 云南诸多历史遗迹中,最惊人的非元谋人化石莫属。对于这仅遗存下的一颗门牙的遗迹,我常听到质疑声,不论是同学们还是学界似乎都有不少人对此发现存疑,而我却认为这足以称得上一个颠覆性的发现。这或将成为证明中国的土地上也曾有过延续至今的文明火焰的铁证,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它可以成为推翻“走出非洲”理论的一根稻草。 云南是一片充满神奇与温情的土地,这场讲座让我对云南充满了期待与遐想。
  • 5月行走作文

    文化行走
    43
    0 赞同
    43 帖子
    1k 浏览
    施心然
    它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物。 没想到这篇拖了将近两个月的读后感如今落笔时思绪依旧流畅。除去书本身对我的吸引之外,大概我读它的经历也的确太过惊险。 正赶上初三冲刺,我躲在书房里偷看《红颜遗事》,那种仿佛偷窃一样的刺激和陈丹燕的文字一起深深印象在我脑海中,构成了我对那个时代底色的第一次感受。 没有去参加行走,但抽空翻阅了相关的一些记载。在今天留下的绝大多数史料里,充斥着神化的领袖、失去理性的群众、盲目的信仰和任意加罪的敌人。他们砸烂国家机器,打乱社会秩序,消灭文化遗产,背离一切传统伦理道德,煽动仇恨,崇尚暴力。在这一切之外,还有强大的组织力量,深入到每一个角落,不留空隙……我想起了《1984》,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又何尝不存在一个老大哥在时刻注视着每一个人? 但我始终觉得这还不够。我知道我能用很多形容词去描述文革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我不清楚该如何用词组、句子、段落、文章来构成关于它的一部分。前者太易,而后者太难。 于是中考结束后我又重读本书,它便逐渐有了零星的相貌和细节。 上官云珠和姚姚处在无法表达的环境中,我觉得这是他们始终不同于他人的重要原因。这种无法表达,是与大时代无关的,是独特的家庭所导致的。对比张乐平、张小小父女,贺绿汀父女的选择,这或许也是他们看上去显得不那么“刚烈”和“倔强”的原因。 可又恰恰相反,姚姚革命起来是疯狂而不知疲倦的,她迫切的想要洗脱自己“黑五类”子女的污名的,她一步步成为主导者,反过来压着上官云珠的。就像一个已经被长久克制的弹簧一样,一松手便是飞上天……这件事是那么矛盾,让人五味杂陈。对当时的她,对今天的我,“家仇国恨”,都说不清比重。只是潜意识一样的流泻开来。隐隐之中对于时代的不安和恐惧和愤怒,则全在燕凯那爆发出来。 他们恨自己的同时,“狂热”着自己,并无视了自己。 快书末处,姚姚被称为“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读到这一句话,我彻底无言。无数次回想起她日记中写道:“我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做了检查,愿意接受教育,改正错误”……那只是书的首尾的几行字,但那是她一生的始与末了。 读这本书两次,我没有哭。因为我简直没法哭,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哭才能表达我的心情。而姚姚在我印象中,三次以雷霆万钧之力恸哭,但我偏偏最心痛的是,她曾晚上一个人蒙在被子里哭。 她和灯灯在一片废墟上苟活,需要一些重压,比如责任,比如道义,比如爱和历史赋予的担当。它们让孤独的生命有了意义。也让创伤无法愈合。 这样的意义,用血写出来的意义,无法忽视,不能忘却,不能逃避,所有人必要和它在一起。 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把历史还给历史学家。历史绝不应该在政治家手里面去操弄,只有超越意识形态的研究,才能把事情讲清楚。文革绝不是波浪式前行,螺旋式上升的一部分,它绝不是必然的挫折和“左”的错误,它绝不是对毛“阶级斗争”的误读。 在这之后,我多希望,那个纽约的老妇人再次谈论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能少落下一滴泪水……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文化行走
    48
    0 赞同
    48 帖子
    861 浏览
    1.民族多,能歌善舞 2.丽江 石林 3.各种菌菇类 4.物种丰富 5.和临近国家往来密切 1.除了地形较为复杂隐蔽,云南为何会成为西南联大的选址? 2.云南风景秀丽,为什么古代没有关于其非常著名的诗句? 3.云南地形丰富气候跨度很大,会不会导致民族的割裂? 1.春秋-西汉 庄蹻 2.战国 庄蹻 3.秦汉 李冰 4.西汉 汉武帝 5.三国 诸葛亮 6.唐开元二十六年 皮罗阁;唐玄宗天宝九年至十四年间,张虔陀,阁罗凤等人 7.元朝 段思平 8.元朝 忽必烈 9.明朝 朱元璋等人 10.明朝 吴三桂 朱由榔 11.1940 法国根据日本要求单方面封闭滇越铁路 12.1915-1916 袁世凯 蔡锷 唐继尧 13.1937.11.1 梅贻琦 蒋梦鳞 张伯苓 傅斯年等创办者 14.1960.10.1 15.1979.徐向前 许世友 杨得志
  • 0 赞同
    56 帖子
    2k 浏览
    1、姚姚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压力?请至少罗列两条,并标出书中对应的页码(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与开开相爱后又被迫分离(p167);生子期间只有几个人来看他,最后还把自己的亲骨肉送人了(p170-174);因为家境问题只能被分配到外地工作。(p194) 2、在姚姚的“分配”事件中,姚姚遇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任何你不理解的地方? 学校一直不给她好去处去工作,结果看了档案才知道档案很干净,而学校一直那这些没有的事不让她好好工作。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记录姚姚的故事?我们又为什么要读姚姚的故事。请至少各给出一条理由(可以是书中提到的,也可以是你自己的理解,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作者是为了记录那个时代普通人的一生,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黑暗的社会对普通人心灵和肉体的摧残,更是为了让现在的人不忘记、牢记历史,从而不再让那段不愿被提起的时代重蹈覆辙。 在最后一次读书小组讨论中,老师问我们:作者为什么写姚姚这样一个人?她的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或者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吗?通过组员的讨论,我明白姚姚不仅仅是像上官云珠,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的缩影,她是当时社会人民的一个代表,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当时的社会。但她身上也有不一样的东西,她的背景处于“好”家境处于“坏”家境之间,不上不下,遭受了很多磨难。但她坚韧,努力的活了下来。这一点让我很是触动。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本周要点
    52
    0 赞同
    52 帖子
    2k 浏览
    文革,一段被人刻意淡忘的记忆。作为一级会员,相关的书籍也读过一些,《上海红颜遗事》是很不一样的一本。从一场访谈展开上官云珠和姚姚的一生。这两个人既是这个时代中与众不同的人,也是最平凡的普罗大众,被时代裹挟,她们反映着时代,也成为了时代。我是喜欢听这样的历史的,从人物展开事件,而非历史书一般罗列史实。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

    本周要点
    47
    0 赞同
    47 帖子
    781 浏览
    讲座反馈 很遗憾在中考后没有及时的参加讲座,通过同学们的反馈我明白了大致的主题是—如何进行访谈,回想起在西湖行走时同学对于陌生人访谈的经历中,我明确了访谈的前提是信任,这也让我回想起中考作文—相互成全,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同学之间守望相助的经历,当我真正开始写,我选择将人文讲坛这段独特的经历穿插如文中,因为我和人文讲坛便是个独特的相互成全的经历,人生经历还是太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