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3月行走作文和项目提交

    文化行走
    38
    0 赞同
    38 帖子
    2k 浏览
    学校南京社会实践时,我们到访了鸡鸣寺。 这里原先是南朝重要的佛教建筑,如今依靠樱花节等旅游项目成为火热的景点。寺门前有一只系着红绳的橘猫,在佛的庇佑下安然睡着。 鸡鸣寺依山而建,布局不像平地上的佛寺一样规整而排列成一条直线,但整体相差并不多,只不过我们在这里发现了财神殿,它承担了招揽游客的职责。还有在供奉神像旁边挂着的锦旗,想必是谁许了愿成了真。 我们采访了一位在此处工作很久的老婆婆。 我们问她,身为信徒,面对如今这里各种非佛教建筑的入侵有什么感受? 她说,挺好的,更多的人被吸引到这里来了。 我们说,现在多数的人来佛寺只是为了许愿还愿,越来越少的人真正地怀有佛教的信仰,反而将其作为一种满足愿望的方式了。 她说,如果他们能因此安心或得到慰藉,也是一件好事。 我们最后问道,佛教需要保留它一定的纯粹性吗? 她说,她认为佛教不应该有“纯粹性”这一标准。任何想来的人都被欢迎,无论是信众还是香客,还是来许愿的路人。任何渴望庇佑的人都会得到庇佑。佛是包容的,佛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它,是佛教的生命轨迹,每个人只需要在其中安顿好自己的位置即可。 这是对于这个宗教的未来发展来说最好的答案吗?结论并不明朗。如今的佛教的确是“充满包容性的”,鸡鸣寺被财神殿、锦旗和宗教政策宣传标语挤占。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安顿好自己的位置,但与此同时一些本质的东西也在被消解。或许这是只在当今佛教进一步世俗化的过程中,对于个人来说最好的答案。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

    本周要点
    47
    0 赞同
    47 帖子
    2k 浏览
    这次时文讨论围绕中美关税战展开,关税会使国内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商品选择变少还会让一些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产业面临困境,但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保护本国的劣势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的冲击,因此关税有利有弊,有效的利用关税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会有利。 这次的讲座是中世纪主题的,刚开始我多数对于中世纪的印象都是黑暗的,黑死病之类,但在讲座中,我看到的中世纪是神秘而多元的。关于骑士,我感觉他们的行为准侧都是基于捍卫国家荣誉和对君王的忠诚,为了这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 4月26日 中世纪预习

    他山之石
    38
    0 赞同
    38 帖子
    1k 浏览
    在地图上遇见骑士:中世纪文学讲座 学生作业: 1、提到中世纪,你最先想到的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是什么? 黑暗的;宗教 2、请仔细观察所提供的地图,图片见会员群 (细节探索可见The Largest Medieval Map | Mappa Mundi Hereford) 回答:在这幅地图上有你觉得特别奇怪,引起你好奇的地方吗?请至少找出两个,尽量不要和其他的同学重复。 地图是圆形的;好像标注了河流中产的鱼之类的当地物种。 3、请比较阅读《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中两段描述骑士之死的场景 回答: 1)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你觉得不理解的地方吗?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为什么特地指出朝着西班牙的方向? 2)从描述中,你觉得罗兰骑士和西格弗里骑士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请援引具体的诗句作为支持。 他们都勇敢无畏,也很忠诚自己的君主 3)在这两段描述中,哪一位骑士之死给你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援引具体的诗句展开分析。 西格弗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艺术感。他被从背后偷袭,鲜血溅落。颜色的冲击力和他死前最后的感慨产生着强烈的碰撞。
  • [时文讨论]预习:特朗普的“关税大战”

    我思故我在
    39
    0 赞同
    39 帖子
    2k 浏览
    史艺菲
    问题1、你如何看待特兰普的关税政策? 我认为关税政策设立之初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增加财政收入,但关税也会导致商品价格上升,依赖进口材料的制造业成本上升,后来的关税率发展就有些为了加而加的感觉了。 问题2、阅读材料二、谈谈什么是关税?为什么会有关税? 一个国家对进出本国关境的货物所征收的一种税,目的是保护本国产业,增加财政收入 问题3、如果一个国家提高关税,将会带来哪些影响?(请分析对不同主体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如消费者、企业、政府等) 对消费者而言,进口的商品价格上涨会对生活带来不便 对企业而言,如果产品材料主要依靠进口,那么生产成本会上升 对政府而言,提高关税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但也可能让国家陷入贸易战中,影响国际贸易关系
  • 3月1日 李清照 & 时文讨论

    本周要点
    35
    0 赞同
    35 帖子
    1k 浏览
    这次讲座的主题是李清照。我早就知道她的诗写得很好,但没想到她的背后还有这么多动人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了解到,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的父亲是新党,而她自己的父亲则是旧党。当时她本可以选择跟随丈夫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但她却毅然决定随父亲一同被贬,可见她对家庭和原则的坚持。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日常生活竟如此有趣。他们居然会玩记忆力游戏,比如:“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赠,为饮茶先后。”可见他们阅读了多少书籍,又有多么热爱文学和收藏。 还有一个片段让我十分感动:李清照见赵明诚最后一面时,他叮嘱她:“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们夫妻对文物的珍视与守护之情,也反映出他们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悲痛欲绝。我感叹,李清照虽才华横溢,却与赵明诚相伴的时光仅有短短十年,实在令人惋惜。
  • 0 赞同
    50 帖子
    2k 浏览
    杨婧棋
    这次的读书小组主要讨论了辛弃疾晚年的悲剧,和他词中常出现的意向与他人生轨迹的关联。通过对于他词中意向的讨论,我对于辛弃疾的人生落差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老师带我们听了鹈鴂、鹧鸪,杜鹃的叫声,在听到的时候,我感受到从鸟的叫声中透露出来的那种凄厉与悲凉,与辛弃疾年轻是的那种意气风发完全不同,可见那时的辛弃疾经历着多么大的悲伤。在书中最后写到“只缘多病又非才”中其实并不是非才,而是“非命”这就是辛弃疾这悲惨一生的写照。
  • 3月30日绍兴与陆游行走 预习

    文化行走
    43
    0 赞同
    43 帖子
    2k 浏览
    史艺菲
    1、阅读府山相关诗词,对于越王勾践,不同时代的诗人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回答。 李白写“义士还乡尽锦衣”,表赞赏,王十朋写“怒气随潮到越城”,替伍子胥表达愤懑讽刺。柯炅对勾践的评价极高,甚至到“蔚然成中华民族之魂”的程度。 2、再次阅读沈园相关诗句,你想象中,沈园应该如何把陆游的爱情悲剧展现出来?你会选用哪些诗句,营造怎样的景观? 如“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我会选用梅花与陆游缅怀唐琬的诗句呼应。
  • 0 赞同
    38 帖子
    3k 浏览
    施心然
    本次讲座让我感慨很深的一个点是,辛弃疾的命运从他是一个“归正人”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最可惜的就是有一腔报国之志,因为那注定无法实现,他注定遭受排挤和冷眼,注定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不安分的心灵永远焦躁地想要找到自己的路,到头来,答案却在题目中。 而我们的命运,却还没有定数……
  • 3月22日 南宋理学讲座 & 读书小组

    本周要点
    50
    0 赞同
    50 帖子
    3k 浏览
    施心然
    前几次讲坛一直围绕着“该如何理解南宋”这个大问题进行,之前都是从一两个诗人的作品和生平切入的,而这次我将通过理学思想来再审视这个问题。 我现在觉得南宋是各个朝代中最接近现代国家的形式,无论是文大于武、行会制度、重视商业和资本主义乃至发明了现代货币的雏形,都是相当超前的,可以说明清也是借宋制而不超越宋的。 甚至可以说,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样,宋朝的制度如果再加上一个偶然的机会,说不定工业革命就发生在东亚了呢? 只是可惜宋朝已经触碰到了农业社会生产力的上限,加上当时的技术水平刚好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最兴盛的时期,导致外部环境恶劣,最终才形成了我们知道的历史:偏安一隅,割地赔款…… 在国土国情“注定”无法继续发展的时候,君主应该如何维护统治?——政治、与新的思想。 所以南宋理学诞生了——作为对儒家的另一种诠释。 孔子一生追求的都是恢复周礼,拯救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一生都只是收徒教人游历天下宣扬他的理想,圣贤之言无数,到死都没有为世人留下任何经卷,我认为孔子不立著可能就是不想让后人一字一句的去理解他说的话的意思,而是要他的弟子理解他的思想,从而让他的弟子有自己的思想,从而让他们去教化天下。 只是他们谁都想不到后世的人为了追求权力,渐渐把儒家的学说狭窄化了,变成了一种恐怖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因此理学称为后来八股的标准,也就有迹可循且非常合理了。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南宋理学,包括现在的各种学说都要搞出一堆新名词让人半懂不懂? 本次讲座之后我对此有了一些看法。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旧词汇会承载着旧范式的认知惯性,不利于新学说的开辟。同时,略微的陌生化也是必要的。 但最主要的,我想是:学术话语权、概念解释权往往通过术语来实现垄断。当理学家们创造"规训社会"或"概念权力"时,这些“气质”、“本性”成为进入他们思想体系的密码。 查询一些资料后我也确实发现学科术语密度与学术权威性在统计学上呈正相关,但这种权力上的博弈也体现了政治与思想的必然联系。 所以,我们说“打倒孔家店”的时候,何尝不是真正地解放了孔子的思想呢?
  • 0 赞同
    67 帖子
    3k 浏览
    文史 王宜然
    讨论反馈(补: 首先不好意思提交超时了,非常抱歉一直拖着没交!主要原因是文章的结尾处二三十页还没有完全看完,想着看完再交,却迟迟拖延着…不知道有没有影响到老师检查…实在抱歉! 在昨晚我真正意义上的结束了《上海的红颜遗事》整本书的阅读,回望讨论开始时同学们分享的读书感言和想法,有姚姚“上上下下”的成长颠簸,有悲哀的情感色彩,有戏剧性的强烈情节,有“个人感情与历史的厚重感”…不过于我而言,这本书不仅让我读到了姚姚的人生、上官云珠的悲惨,也正如读者们所言,它让我详细的了解到了文革时期的背景和社会环境。它是我第一次接触文革的锚点,也成为了我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时代,而那伴随其中的不是教科书式的列举和进步纲领,而是在那个时代所有人们都要接触到的日常。历史或许被我们遗忘了,但他们就是活在时间走过的足迹中,他们不是被记录高高追捧的虚拟,而是被时代重刷活生生的人,我们的将来也是如此,每个时代都是如此。 在这本书中我感触比较大的是p231音乐学院对姚姚的悼词“她是一个没有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作为我一个读者视角而言姚姚的人生必然是悲惨的,她本是一位欢声笑语追随党的积极分子,但母亲的自杀、燕凯的自杀、叔叔的自杀、老师的自杀、同学的自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因为她所追求的东西死在她的眼前,如果她当时没有依靠开开,选择自己一人度过的话,我想她肯定会思考自己追随的意义是什么?自己要为了什么而活?自己为什么不和亲人情人一起离开?…所以说我作为一个读者我能相对原谅同情姚姚和开开的恋情,我能大致理解姚姚偷渡生子当时的心情,是希望掩盖了生活的痛苦和社会的环境,那不像一种健康的快乐,而更像一种麻痹。同时这种自我的麻痹也换来了姚姚生活上的压力和社会上的淘汰,这种麻痹也换来了那不屈的意志对生活的不退让和社会对她的冷淡。如果没有这本书,我肯定不会也不想了解到姚姚这一位人,但读过后我便感觉到人的一生真是太壮阔了,即便是普普通通度过一生的人,又或是没有名誉没有声望的人,他们人生的定义都不是三言两语,甚至而言,人的一生都不是能随意评价衡量的。但对一个人一生死后极为重要的悼词,姚姚的母校却已“她是一个没有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来为姚姚的人生收尾,姚姚当年多么积极强烈的热血被湮没,取而代之是一句判定分明的标语,那这又何意义?虽然我没有权利去代入当时的任何一个人去做判断,但姚姚一生上下的对比让我感到无奈的可悲,这样一位人就被一句“没有为国家做出过贡献”而梗概,真是五味杂陈的心情啊! 回到讨论的最后,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的。我觉得是不让时间去再次吞噬那些当时时代的幸存者们,以文字以不掩盖事实的态度去让五十年前的时代浮现在我们眼中,就像复刻一样让他们都能重新活一次,这就是这本书的最有意义的意义。
  • 3月30日 绍兴行走报名

    文化行走
    26
    0 赞同
    26 帖子
    873 浏览
    王子辰原本计划报名了行走,因临时有其他安排,故删除了帖子。还请老师知悉。
  • 0 赞同
    38 帖子
    1k 浏览
    本次读书小组我们最后一次讨论《上海的红颜遗事》,解决了我的疑问。姚姚坚决不愿去外地工作的原因和我推测的都不一样,那是因为她认为去外地工作对她来说是一种惩罚性措施,她一旦去工作了,就等于她承认了这份罪名,那就对不起她的亲人了。 然后是我的一些感想:其实越看到后面是越心痛的,姚姚经历了那么动荡摇晃的一生,她找到工作了,她马上就能迎来安稳的生活了,甚至,再等一年,文革就结束了,再等几年,她就不用偷渡出国,可以光明正大出国找姚克了,她的生命里的春天就要来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偏偏是这个时候,她的生命因为一场交通事故结束了。我甚至有点不可置信,在读前半本书时,作者在照片下面批注“这几乎是是姚姚最后几张照片了”,我推测她可能是因为文革的迫害自杀,我都没想过她这么死了,死得这么仓促,这么戏剧性。这本书看完后劲十分大,我又翻回前几页,看到姚姚小时候的笑,一页一页翻过去是她悲剧的一生,她是这个时代的个例,朱老师说:“不是所有人的母亲都是上官云珠,不是所有人的父亲都是姚克”;她也绝不是这个时代的个例,从她的身上好像能看到千千万万个人的影子,好像看到他们凄凉的命运,被抄家,被躲在爱国背后的流氓殴打,被隔离,被没日没夜的批斗,被送去青海的农场劳改,被关牛棚……一点一滴这些事汇聚起来,好像能听到抽泣声,听到眼泪啪嗒啪嗒掉在地上的声音,那是血色的泪,那是时代的泪…… 我们读书,我们了解文革时期的历史,绝不是为了考试,我们是为了不要让文革复演,不要让那几百几千万被迫害的人白丢了性命,他们的性命给我们血的教训,他们不能白牺牲。
  • 3月15日 绍兴和陆游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本周要点
    56
    0 赞同
    56 帖子
    3k 浏览
    讲座反馈: 很抱歉没能参加这次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稽山鉴水毓男儿:绍兴与陆游行走”。 万老师大致从地理、越人精神及其历史这几点入手,讲了其地理的独特性以及丰富的湖泊。讲座还涵盖了越国的战争历史,还有越人不屈的精神。 时文反馈: 这次时文讲座探讨了AI幻觉的成因和形成幻觉的背后逻辑。AI的创作和归纳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对于人类创意的融合和续写。因此,我们虽然也可能欣赏AI创作的文章,但是这不是来自于它本身的创造力,而是从人类的思想产物中推算出来的。
  • 3月15日时文讨论: 如何看待AI“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我思故我在
    52
    0 赞同
    52 帖子
    4k 浏览
    你在使用AI时,有没有遇到过“AI幻觉”?根据文章,AI幻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AI有没有“智能”(它理解吗?)? 我遇到过AI幻觉,根据文章,AI幻觉 我觉得我缺少一些判断的基础立论知识所以不能妄下论断。但是根据我的基本了解,我认为AI不能理解。只能推算出某种观众或使用者所期待的答案,而不能像人一样将知识与所处的环境、时空,过去所学过的知识等等联系在一起。正如文中所说的,“AI始终都没有理解词意这一步” 这篇文章有没有解决你对于AI的困惑?假如你有机会与AI领域的专家深入交流AI,你会问专家哪些问题?请列出你好奇的问题。 这篇文章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对于AI的困惑。我很好奇,我们今天可以让deep seek写西幻小说、武侠小说,这些创作中需要运用到想象力的部分,deep seek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 3月15日 绍兴与陆游行前讲座预习

    文化行走
    41
    0 赞同
    41 帖子
    3k 浏览
    1、读陆游晚年所写的沈园系列诗,你从诗中读出,他对于年轻时候,和唐琬的感情,有怎样的追忆? 陆游晚年所写的沈园系列诗中,透露出对年轻时与唐琬感情的深切追忆。诗中充满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与无奈,如“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表达了他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和对唐琬的深情。 2、阅读陆游所写的山阴相关诗歌,陆游笔下的山阴的自然山水和文化景观是怎样的?结合他的人生经历,绍兴山水和文化对他而言,有怎样的影响? 陆游笔下的山阴自然山水和文化景观充满了诗意和历史的厚重感。他的诗中描绘了山阴的秀美山水和丰富文化,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绍兴的山水和文化对陆游而言,不仅是灵感的源泉,也是他精神寄托的重要部分。 3、看视频《浙江的地缘和历史》,结合范仲淹《清白堂记》(旧址在绍兴府山),你有哪些依然不理解的关于浙江地理和历史的问题?你认同其中对浙江人精神的概括嘛?如果你来概括“越人精神”,你会怎么概括呢? 观看《浙江的地缘和历史》视频后,结合范仲淹《清白堂记》,我对浙江地理和历史的一些细节仍有疑问,如古代浙江与其他地区的具体交流情况。我认同视频中对浙江人精神的概括,尤其是坚韧和创新的特质。如果我来概括“越人精神”,我会强调其勇敢、智慧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 3月8日 陆游 & 读书小组

    本周要点
    36
    0 赞同
    36 帖子
    1k 浏览
    本次讲座我们主要围绕陆游展开讨论,我对讲座的第一板块“爱国”去标签化,感触很深,一提到陆游,我们脑海中总会映现出“爱国诗人”这个名称,但他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狭义的,更不是意识形态的灌输,而是对南宋整个民族精神的热爱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满腔热血。在他的《游山西村》中就可以很好的体现,“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古风存”三字意为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保留着礼乐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象征了华夏的正统和文明。陆游一生都想成为一名能上战场会有杀敌的战士,但在他的人生中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远了,在他47岁时写下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此生何是诗人为?细雨骑驴入剑门”,运用疑问句体现了陆游对自己身份的迷茫,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大丈夫,但最后却还只是成为了一位骑着驴的诗人,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不甘和痛苦。
  •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

    奇文共赏
    43
    0 赞同
    43 帖子
    2k 浏览
    最早接触叶嘉莹先生,是看了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后来又去读了书。之后陆陆续续读了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美玉生烟》等作品,总能在叶先生对诗词的解读中找到对生命的共鸣。听到叶先生离世的消息,百感交易,于是写下《浣溪沙·悼叶先生》,以作悼念。 浣溪沙·悼叶先生 荷尽悲冬归幕时, 芸生泣泪寄情思, 天涯诗尽梦犹迟。 一纸丹心终未悔, 千般素笔亦成痴。 只教落叶更春滋。 同时也附上几年前,观赏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后,留下的只言片字。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抽空去看了《掬水月在手》,很喜欢。 观影之前看了些评论,有人说分不清究竟是“掬水月在手”还是“掬月水在手”。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仔细地考虑了一下,“水”表尘物,“月”表仙物。怀尘物而似怀仙物,当然是褒义。而“掬月水在手”,“月”表完满,“水”表消逝,先完满而后消逝,自然就是贬义了。 而这样看来,似是“掬水月在手”无疑了。 最初的感动,源自于叶嘉莹先生与她老师顾随先生的唱和。很清楚地记得影片中的叶先生这样回忆道,跟随丈夫去台湾的时候,她只带了2个行李箱,里面大多是关于顾随先生的笔记。叶先生说,衣服没了可以再买,但是老师的笔记遗失了,便是真的可惜了。 影片中,叶先生还饶有兴致地回忆道,一开始顾随先生会改她的诗,之后便会在她的诗作下唱和。有一次顾先生偶得妙句,叶先生便把句子改写成了词。没想到时隔经年,顾先生也重做了那首词。随着影片的字幕翻转,男声女声音调的交替和重合。我想,被理解和被记得也许是每个诗人所期冀的吧。 再度感慨,是读了叶先生的《祖国行》之后。初读叶先生的诗词,让人觉得从容,她的文字不张扬不浮躁,起承转合之间自有一种温情和沉淀。不过,当影片中讲到叶先生第一次回北京探亲后写下了轰动一时的《祖国行》,继而又在台湾被“封杀”的时候,我犹疑了。 之后我特地上网搜索了《祖国行》,洋洋洒洒几百字。而意外地也改变了我对叶先生文字的看法,当她写花、写树、写秋天的时候,她的诗词是沉静的。但当她写《祖国行》的时候,当她写到祖国的变化,当她写到归家的心情,她是如此胸有万千而激情澎湃的。这也许是每一个诗人的家国情怀吧。 潸然泪目,是看到叶先生年过半百而失去女儿的时候。当影片放到这里的时候,镜头里出现了2首叶先生写的《哭女诗》,沉郁而悲切。而当叶先生的朋友提到这件事的时候,有个细节非常清晰,我看到她(叶先生)的时候,她眼圈一红,却继而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叶先生的朋友说,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将自己退到很低的位置,怀着一颗慈悲心去接受他的幸运与不幸的。而叶先生就是这样,能够在快乐和悲伤中找到平衡。是诗歌成全了她,也是诗歌帮她渡过苦难。我想,这也是诗歌对每个诗人的意义吧。 就这样,影片戛然而止,我却突然豁然开朗了。“掬水月在手”,感谢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掬月水在手”,也感谢这个世界所有的缺憾。
  • 12月作文

    奇文共赏
    41
    0 赞同
    41 帖子
    2k 浏览
    @陈秋吟 记忆是很有趣的东西,哪怕偶尔捡起了过往的只言片语,对于现在的你都会意义巨大。
  • 11月行走作文

    奇文共赏
    45
    0 赞同
    45 帖子
    2k 浏览
    @姜子麒 结尾特别好,似无意之笔,却引出了无尽的思考。
  • 3月1日 哪吒2票房的时文讨讨论

    我思故我在
    37
    0 赞同
    37 帖子
    1k 浏览
    问题一:你是为哪吒2贡献票房了吗?你对于哪吒2超过139亿(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月26日13时)的票房有什么样的看法。 没有。我感觉除了电影本身确实不错,还有人们一些刷票的行为让票房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问题二: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给哪吒2刷票房等于“升国旗”的现象?(可以从观众、电影发行方等方面出发,结合他们的动机进行思考)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这真是特别奇怪的观点。我觉得他们可能认为刷票使得哪吒票房登上全球电影榜就意味着中国在动画电影行业终于也站起来了,甚至是推广到整个电影行业。这样的想法我并不是很认同。哪吒只是众多中国电影中的佼佼者,不能代表中国电影的平均水平。而且这样的票房也有不少是依靠观众刷出来的,缺乏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