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南京社会实践时,我们到访了鸡鸣寺。
这里原先是南朝重要的佛教建筑,如今依靠樱花节等旅游项目成为火热的景点。寺门前有一只系着红绳的橘猫,在佛的庇佑下安然睡着。
鸡鸣寺依山而建,布局不像平地上的佛寺一样规整而排列成一条直线,但整体相差并不多,只不过我们在这里发现了财神殿,它承担了招揽游客的职责。还有在供奉神像旁边挂着的锦旗,想必是谁许了愿成了真。
我们采访了一位在此处工作很久的老婆婆。
我们问她,身为信徒,面对如今这里各种非佛教建筑的入侵有什么感受?
她说,挺好的,更多的人被吸引到这里来了。
我们说,现在多数的人来佛寺只是为了许愿还愿,越来越少的人真正地怀有佛教的信仰,反而将其作为一种满足愿望的方式了。
她说,如果他们能因此安心或得到慰藉,也是一件好事。
我们最后问道,佛教需要保留它一定的纯粹性吗?
她说,她认为佛教不应该有“纯粹性”这一标准。任何想来的人都被欢迎,无论是信众还是香客,还是来许愿的路人。任何渴望庇佑的人都会得到庇佑。佛是包容的,佛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它,是佛教的生命轨迹,每个人只需要在其中安顿好自己的位置即可。
这是对于这个宗教的未来发展来说最好的答案吗?结论并不明朗。如今的佛教的确是“充满包容性的”,鸡鸣寺被财神殿、锦旗和宗教政策宣传标语挤占。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安顿好自己的位置,但与此同时一些本质的东西也在被消解。或许这是只在当今佛教进一步世俗化的过程中,对于个人来说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