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11月30日时文讨论

    我思故我在
    35
    0 赞同
    35 帖子
    1k 浏览
    1.这件事情的主旨是在于通过两地的大学生的频繁交流,可以拉动内需,且通过网红的方式再次得到全国关注,为当地的旅游业增添收益。但是我觉得这件事情,他原本以大学生作为拉动对象就非常的离谱,11月份照理来说应该是考试季节,至少不是游玩的时期,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暑假,那是非常合理的,假期原本就是让学生们放松身心的时节。但这个点大学生的注意力应该聚焦在学业上,而不是如何去开封跟风。这一定程度证明了学生内部有组织力的存在,因为10万毕竟不是小规模(两地交通的崩溃也说明了这一点)它是自发性的组织,也就是口口相传,或者通过社交软件的方式来拉拢更多的人吗?这个问题有待斟酌。 2.我其实认为第一组事件中对于大学的封校管控是近乎合理的。虽然说这可能有一定程度上有损人权,但是毕竟这次夜骑事件已经影响到了两地的交通和其他市民的正常生活,所以进行一定的管控是很有必要的,不然交通就瘫痪了。但是和第一组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第二组都是过度的管控。虽然不知道其中有没有存在炒作的嫌疑(因为夜骑事件就在最近发生,也许有可能是相关人士在表达不满),但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现代高校管理制度上的一些缺陷:如何有人性的来决定高校的管理。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预习

    文化行走
    31
    0 赞同
    31 帖子
    1k 浏览
    文史书院刘瑞祺
    1.桥梁:高大的桥梁数量很多 亭馆:数量相当少,废弃的也没有恢复,名称也多次改变 寺观:历史十分悠久,经过了几次改名,并且还接受过皇帝赐予的经书,有着相当地位 祠庙:经过位置的迁移,并保留了很多地方消失的对城隍的祭祀 2.我觉得不好。把不同的时代的建筑放在一起,就是将不同时期的中国建筑内核放在了一起。倘若是一个类似博物馆的地方,这种多样性无疑是好的,但园林不是展览,明清的建筑,出现在以宋的精神为内核建设的园林中,既容易让人感到突兀,更重要的是会破坏园林本身的协调。 3.冯纪忠先生的造园理念,是以古代赏园、建园的精神与宋代文人精神为内核主体,尊重中国古建筑的内核,但却并不只是一味模仿古代,在精神上也饱含着冯纪忠先生自己的一份“意”,与宋的精神共鸣;在材质上不以古来重现古,而是以“新”的方式来实现“古”的精神。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预习

    文化行走
    35
    0 赞同
    35 帖子
    1k 浏览
    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宋代人们已经对山水之理研究得很透彻了,但没有形成一种体系。人们认为园林建筑要有奇趣,也要合乎道,有了一定的准则但没有公式化。我觉得要体现“宋代精神”可以从对景物的安排上入手,既要精致也不能丢失自然风味,与自然景物有部分关联,让即使不懂得园林艺术的人也能体会到它的美。
  • 11月9日 北宋诗文革新与欧阳修 & 读书小组

    本周要点
    49
    0 赞同
    49 帖子
    2k 浏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欧阳修写的两篇文章。《泷冈阡表》讲的是欧阳修在晚年回忆父亲的事。让我感动的是他的母亲一身守寡,就为了让欧阳修继承他父亲的血脉。有一句话然我记忆深刻:“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说之前没有足够的钱,现在有了,却怎么能跟以前比!我还意识到在欧阳修的时代,这些文章已经比较容易理解了。这体现出他诗文革兴运动的重要性。我们学习的另一篇文章是《朋党论》。这篇文章在当时很成功,但有一点没有说清楚:到底什么是“道”,什么是“利”。我个人觉得欧阳修举的例子也不是特别清楚。商朝都是小人,结果这个国家灭亡了,并不能直接推出君子能不让一个国家灭亡。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有私心的,所以我觉得照这个逻辑,大部分人都算是“小人”。真正没有私心,为了”道”而相聚的人是很少的。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报名

    文化行走
    32
    0 赞同
    32 帖子
    1k 浏览
    文史书院周子淇报名参加行走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第一轮(汉文书院)

    书讯微博
    30
    -1 赞同
    30 帖子
    1k 浏览
    我认为苏轼被贬到黄州之后,他可能也是彻底的放弃了自己的仕途,开始培养人才,并且在他又被再次贬谪到其他地方之后,他还让新人照顾好人民,可见。他的眼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和天下的太平。他又被贬谪后,心态还是很好,继续做着新的事业。
  • 10月26日 北宋婉约词(上) & 时文讨论

    本周要点
    50
    0 赞同
    50 帖子
    2k 浏览
    今天的课上,我们学习了北宋的词。我一直以为豪放派是在词里面占主流的,这节课以后我才发现,词大多数都是婉约的。樊老师给我们看了宋朝最著名的三十位词人,我却连一半都没认识!这就说明了课本里内容的不准确性。我觉得北宋时期词开始繁盛起的原因有几点:第一是北宋时期的时代非常安稳,经济极度繁荣。这时候,文化教育变得普及,宗教也变得世俗化起来。人们吃的,饱穿得暖后,就有时间发展文化了。另外,北宋之前的南唐后主把词的地位从低俗提升到士大夫的层次,于是词就变得普及起来。柳永的慢词也是关键性的转折。他以一己之力把满次的数量提高不少倍,增加了词的体式。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

    书讯微博
    39
    0 赞同
    39 帖子
    1k 浏览
    西方风景画发展得很晚,在宗教的影响下,绘画是从宗教题材到肖像画,再到风景画的。我认为这其实是关于人在艺术中的影响愈发强烈,艺术有了“人”的意识,肖像画已经把人作为主题,那么风景画就是进一步渲染了人的情感对画面风格的影响,我一直认为风景画更能体现创作者的情感,并且这种开心或悲伤的情感能传达给每一位欣赏者。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西文书院)

    书讯微博
    48
    0 赞同
    48 帖子
    2k 浏览
    在读书小组中,除了对知识点的梳理,沈阳学姐联系古今中外的讲解方式让我深有感触。 杨·凡·格因创作的《河畔风车》乍一看好像仅仅是一幅普通的风景画,但是他做出了一个创新——风车值得入画。从宗教画,到肖像画,现在有画家去为这些稀松平常的风景作画。当我们凝望这张画的时候,我们仿佛来到了荷兰的草地,看到辽远的天地,感受到扫过原野的风,听到风车吱呀转动的声音。我们的灵魂似乎也驰骋在这片原野上,自由,无拘无束。沈阳学姐提到,这样的画的本质是以人自身为锚点,通过画这一媒介,将人与世界连接在一起,构造人希望中的精神世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向”也有类似的作用,杜甫看到摇落的枯叶便“深知宋玉悲”,我们看到香草美人,便想到屈原,想到他们象征的美好品德。日本的浮世绘风格也是希望让从未出过门的人看到远方的世界,体会到不一样的情境。中国的园林艺术也是人们在闹市之中,寻找归隐山林的精神家园的一条途径。绘画的方式似乎比“意向”少了一点深刻的意蕴,但是画家的情感向观众扑面而来。不像我要读很多的古诗,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在读到芳草美人时我才能联系到屈原,而我不需要真正去过荷兰的草原,我也能体会这份旷远与宁静。我认为这是它独特的价值所在。 而讲到伦勃朗的自画像时,我们凝视着他的眼睛,坚毅而带点愁苦,我们好像感受到伦勃朗真正将他的灵魂寄予了画作,他以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又一重突破。从为教堂服务的“画匠”,到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画家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再到宗教改革的背景下,艺术家们面临的困境与突破,艺术的发展来的如此之快。 到最后维米尔的“不被市场欢迎的画”,他是如此乐衷,甚至痴迷于这样的画作,不惜使用大量极其昂贵的青金石。我想这样的执着也是他精神的体现,他通过绘画简朴的人物,展现这样简单而平时的意境,这是他所期望的精神世界的样子。
  • 10月19日 词的兴起与李煜(下)& 读书小组

    本周要点
    48
    1 赞同
    48 帖子
    2k 浏览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李煜背后的故事。我小时候学习他的词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个女性,因为我实在想象不出为什么一个皇帝会写出这么委婉的词来。我一直以来对词的认识就是字数不一样的诗,但现在我发现,有很多细腻的感情是只有词能表达出来的,像作为一国之君的李煜见证自己的王朝灭亡的滋味。说起李煜,我对他的印象一直只是亡国之君,但上完这节课我才意识到,白纸黑字的史书关心的只是一个皇帝成就,但没有人关心,李煜他自己愿不愿意当这个皇帝。南唐这个国家军事力量本来就弱,到了后期,更是注定要灭亡。李煜被硬推上这个宝座,却任然坚守十余年。这让我想起了三国的刘禅。虽然他在人们的眼中是“乐不思蜀”的代名词,但我认为,他让蜀地的百姓免于战争之苦,对百姓来说或许是最好的结果。回到李煜,他本身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可是,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每一个末代皇帝似乎一个都没有落得好名声。李煜被囚时写的《虞美人》,恐怕只有他自己懂的背后的真正意思。
  • 10月26日 时文讨论

    我思故我在
    41
    0 赞同
    41 帖子
    2k 浏览
    1.探索并认识世界和自己,然后才能看清未来道路的可能性。 2.“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是谁都能坐着说话就把钱挣了的”“应试教育的成功者没有资格说这些”,概括一下就是林小英拥有很好的资源,不懂得民间疾苦,太有优越感了。我是觉得这些话真的是没什么道理的。或许这些反对者还是没有跳脱出自己的视角,一个是对于成功的定义局限于“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一个是他们认同除非有先天资源优势 不然要获得完美人生就只有认可并顺从应试路线这个底层逻辑。可能是因为如果不反对她的观点就证明他们曾经吃过的苦都是非必要的了吧,这会给他们带来痛苦。 3.如果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个体能够真正地与这种教育思想切割开来肯定是最理想的答案,但是这太难做到了。退一步来讲,再做每一个选择与决定之前都停下来想一想“我是不是真的需要”“这对我的帮助是什么”而不是随波逐流地跟从,在“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之外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就是一种进
  • Mark Down语法使用技巧

    已移动 奇文共赏
    1
    0 赞同
    1 帖子
    109 浏览
    尚无回复